那山那人那狗影视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文化赏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由霍建起导演的一部平实而又感人的片子,该影片归为文艺片,文化穿插于整部影片。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一位退休的乡邮员父亲与儿子一起走邮路的故事: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自己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经过长途跋涉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全篇朴实的剧情处处展现脉脉温情。山、人、狗,人以自然和谐相处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那山那人那狗》是充满意境美的一部影片。影片充分显示的东方情调与文化内涵,其中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以下从文化的角度来赏析《那山、那人、那狗》: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湘西的山区,故事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幅唯美的农村画面,美丽的大山,青青的稻田,湿漉漉的田间小路,朴实的民房,一开始影片就体现了农业社会下的物质文化。而故事中父子与狗的像亲人一样的关系,父亲二十年如一日地跑邮路,其中支撑他们的是精神文化。文化的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体现了出来。

影片开始父子俩在整理邮件,这在我们通讯发达的今天看来很普通的邮件在那时候对人们是多么重要,这体现了80年代的通讯文化。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中父亲一直在絮絮叨叨告诉儿子怎样跑这条邮路,儿子却显得不耐烦。当中是因为父亲与儿子思想的不同,从中展现的是他们的思想文化。然后一个平凡的早晨,儿子要踏上自己的第一次邮路的旅程,但故事的另一“主角”老二却不跟儿子走,父亲为了老二跟着走,也踏上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邮路的旅程。是他们内心的精神文化在支撑着他们与老二这个不会说话的动物的真挚的感情,不仅仅是人的精神文化,也是动物世界里的精神文化。之后父子俩出发了,他们所经过的路,经过的拱桥,经过的房子,这一一体现了当地的建筑文化。父亲戴着的斗笠,他们穿的衣服,从中看出了当时的服饰文化。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整部影片以“走”为主旋律,说明当时路后的交通文化。在出发的时候,儿子对父亲是有成见的,此时父子间有隔阂。

路上儿子的独白中说到自己与父亲感觉没有什么话可说,因为父亲常年在外,父子间产生了隔阂,这是他们的心态文化造成的。途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儿子去找父亲差点丢了邮包,父亲为此也很生气,一句“真没见他这么急过”把父亲那种无比强的责任心表现了出来,这是思想与价值文化在影响着他们。到达村委会后儿子觉得没有很多人围上来很奇怪,父亲却觉得这很正常,这是他们心态的差异,体现了他们的心态文化。在与秘书的对话中谈到父亲没做上“劳模”,儿子与父亲的对话也说到父亲“不值得”,对此,他们的价值文化是有差异的,父亲任劳任怨“不能叫苦”,儿子认为不值得,这也是他们之间的心态文化的差异。父亲说“不兴自己喊苦”,这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很令人感动。之后在村里乡亲们看见儿子这个陌生人,感觉好奇都围了上来,乡亲们以方言交流,

这表现了当地的语言文化,也表现了大山里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山里人的朴实。父子间多次的对话以都是关于父子间心态、思想价值的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儿子的旁白“我想要的父亲何尝不想要,只是想要的不一定能得到”体现出了这一点。经过他们之间的一番对话后,父子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进展。

再次出发的的路上,儿子拿出了收音机在听,从收音机的歌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艺术文化、音乐文化。儿子觉得不听歌会很闷,父亲却不觉得,这体现了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物质、精神、思想价值、行为等等的文化。而后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中,父亲对乡里之间的关系等情况都了解的很细致,这更加体现了父亲的强大的责任心,以及在父亲内心深处那种深深的善良。到了村里出现了另一人物:五婆。那是一个双眼失明一直坐在门口等待孙子消息的老奶奶,父亲为了不让五婆伤心,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她送一封信,说是孙子寄来的,其实孙子早杳无音讯。孙子走出了大山上学,当上了国家干部,但是却把自己的家自己的亲人忘记了。这是在当代社会各种不健康的文化下的一个被迫变质的人物的形象,也表现了城乡文化的差异。此时父子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之间开始有对话了。

到了侗族的村里,父子俩参加了当地的婚礼,婚礼上他们穿的极具特色的服饰,体现了侗人家的服饰文化,他们所跳的舞,用奇怪的乐器吹出的音乐,表现了他们的艺术、音乐的文化。他们所举办的婚礼完全不同于今天的婚礼,这体现了侗族的风俗文化。在他们独特的歌曲中,也看出了他们的语言文化。

出了侗族的村里,儿子想搭便车父亲不允许,他们之间的观念、心态文化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分歧。后来路过一条小溪,出现了非常温馨的一幕。儿子对父亲说:“有我在,你不用再下水。”虽然儿子似乎是不经意间说出的,但这是父子间的第一次那么直白的对话。在儿子的背上,这个多年承受着艰辛与孤独却从来不掉泪的男子眼睛湿润了。我很佩服饰演父亲的滕汝骏,他把父亲那种感动得想哭却竭力控制住眼泪的表情演得那么逼真,而他用欣慰而满足的眼神凝望儿子时,让人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心里暖暖的。而此时儿子的旁白:“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已经长成了。”更增添了温馨的气氛。稍后儿子叫了父亲一声“爸”,父亲高兴得不得了,在这温馨的一幕,父子间的隔阂似乎也随着溪水流走了。这是他们心态文化的转变。从此后,父子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得到发展。

在断崖边,出现了一个车娃的形象,车娃不断重复“你已经滚下山一次了,不能再让你滚下山一次”,无论刮风下雨车娃都在断崖边等待乡邮员的到来,这是精神文化的力量,唯有精神的支撑,他才能有这等毅力。这小小的插曲,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信任,人们之间的和谐的关系体现了出来。其中车娃也提到了上大学,家里人不让上学,这是中国80年代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向新文化的转变,也是山里的文化和城里的差异。

走过大山,到了风雨桥,父子俩在桥上休息,提到了桥上的一罐水,“不知道是谁放的,专为赶路人预备的”,这简单的一句话体现出当时人们的习惯文化,

人心的善从中体现出来。后来信件被风吹走,父亲不顾腿伤拼命追赶,父子俩追赶邮件这一温情瞬间把他们乡邮员的艰辛和责任心。到了村子里的一家人家里,父子俩间的对话使他们关系更进一步发展。当晚儿子向父亲交代家里的事情时已经可看出他们关系的进展。当儿子翻身把腿搭在父亲的腿上时,父亲那写满沧桑的脸上绽开了明媚的笑容,音乐适时响起,而父亲在音乐中开始回忆以往的点点滴滴,让人潸然泪下。父子两的隔阂从此便消除了。

回到家中,母亲在桥上等待他们的回来,脸上写着欣慰与幸福。又是一个早晨,儿子就要一个人离开上路,这回父亲也放心了。他们的观念文化发生了转变。

纵观整部影片,以两个人和一条狗为主线展开,通过叙述这一趟父子俩走过的邮路,把文化的内涵展现在了其中。山、人、狗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一次走邮路的父亲和第一次走邮路的儿子,还有一条忠实的狗,在漫长而曲折的邮路上,在那青山绿水间,他们从陌生到了解,从怨恨到理解。在那布满老乡邮员脚印洒满老乡邮员汗水的邮路上,父子俩完成了关系的蜕变。影片让人感受到了过去的乡邮员的艰辛,也让人们为这对伟大的父子而感动。

故事很平淡,就像影片中出现的溪水一样缓缓流淌。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宏大壮观的场面,也没有华丽的服饰,有的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谈话、细细索索的脚步声和象征着邮员的叮叮当当声和一两声狗吠,就像一位老人再慢慢讲述着往事。但是看完了影片,那细细索索的脚步声却一直萦绕在耳边,那份质朴与淳厚正悄悄勾出缕缕感动。影片应该带给我们的是生活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关系文化、金钱崇拜文化发达的今天,在我们拼尽全力想要得到某些东西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心中的那份真善美还在何方。

从影片可见,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要向片中的父子有那种毅力以及责任心,要有影片中人们那种善良和和谐,需要的是我们内心的精神文化;我们要在生活中得到快乐和便利,需要的是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文化。唯有文化的繁荣,我们才能更加有毅力去做某一件事,唯有文化的繁荣,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相处,唯有文化的繁荣,我们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阚江飞

物电学院

124090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