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影视赏析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3篇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3篇那山那人那狗影评1若是十年前读书那会儿,我看不懂这部电影,也没有兴趣看这部电影。
可是过了十年了,怀疑过人生的意义,努力摆脱过家庭的束缚,也努力融入过这个社会,追求过爱情,感受过孤独,我才懂得了这部电影的意义,才看到了心底去。
电影中太多太多触动到内心的点,让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儿子说:出门在外的人常常忙得忘了想家,家里的人却总是惦记着在外的人儿。
我就是出门在外的人,我就是忘了想家的人。
其实不是忘了想家,只是繁琐的生活应付不过来,竟无暇念及家人。
自由是我的渴望,自我实现是我的目标,我以为这是崇高无上的,甚至家人都应该引以为傲的。
可是男盆友告诉我,你应该省些钱给妈妈,应该给家人买大闸蟹,应该给爸妈买衣服,别只想着你自己。
是的,我只想着我自己,我想要成为优秀的人,穿衣不土,举止不粗俗,思想不陈腐。
于是花时间看书,花钱修饰自己,花精力提升自己,我以为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栽培和期望。
却忘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
人生很短,实现自己是一生的使命,爱父母却无法伴随一生,明知最疼我们的人中途要下车,为什么不能多爱一点,多陪伴一点呢?我想给予的陪伴更多是像小时候父母给我的一样,去看更多更美的风景,吃到更多没吃到过的美食。
出门在外的人啊,不能忘了惦记总是惦记着你的家人呀!父亲说:认识了那么多的乡亲,遇到了那么多的事儿,才知道了做邮差的意义。
每个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只能是一点点做一点点去感受。
人想象不出生命的意义,人也脱离不了别人的需要和连接。
我不是感情丰富的孩子,从小没有什么朋友。
倒是有上下学同路的伙伴儿,不过那只是因为明白落单会被嘲笑,勉强搭伴儿而行,我很清楚自己没有特别要好的真正的朋友,充其量叫伙伴但不是朋友。
我以为这是因为父母家教严格,不让我和同学一起出去玩耍造成我没有朋友的现状,让我不合群的元凶。
读大学后,我想着可以摆脱父母,拥有自己的朋友到处玩耍,多么自由。
可是脱离父母后的我,也融入不了同学们当中,我才明白我的不合群不是因为父母不允许我和同学出去玩耍造成的疏远,而是因为自己不是一个善于社交的孩子。
[整理]那山那人那狗》电影分析。
那山那人那狗》电影分析。
一个安静的下午,独自静静的看完了这部《那人那山那狗》。
在看惯了场面宏大的史诗片,节奏飞速的好莱坞的时候,一部别样的影片映入我的眼帘。
它像一行清秀的诗,又似一段缠绵的曲,在我心间萦绕,久久不能消散。
它或许是平凡的,因为它只是讲述了一段段情,但它也必然是不凡的,正因为它讲述了那一段段平淡但却深刻的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品味,《那山那人那狗》中得一段段情吧。
本片改编自彭建民的同名小说,由霍启建指导,老艺术家滕汝俊和年轻的刘烨联袂出演。
霍启建这名导演,我并不熟悉,但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便深深的爱上这名导演,无论从影片的主题、声音、构图、色彩等各个方面,他都已做的非常到位。
我可以真切的感到这名导演的情感,那浓浓的情。
一、主题影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恐怕谁都无法准确的说出来,正可谓是一句话即可说清,但一万句话却又无法道明。
而笔者这里把本片的主题概括为三情一念,三情是微妙的父子情、无言的爱情以及深厚的乡土情,而一念便是父亲所说的“想头”。
父子情,中国有句古话,“无仇不成父子”,似乎每一段父子情都是充满了隔阂的,从小便是如此,父亲一词在我们心中永远不如母亲温暖。
电影中的父子也是一样,儿子在和妈到别的时候是一声声“妈”那么的亲切,而却未曾叫过一声“爸”,一直到影片中段两个人要再度启程的时候才说了一声“爸,咱们走吧。
”,但正是这样的一句话,却已让老人喜笑颜开。
影片中父子的距离是那么遥远,以至于在父亲解手的时候儿子都不知道,那是一种多么可怕的距离感……或许这种距离感是父亲常年在外无法陪伴儿子成长产生的,或许儿子一直在埋怨着父亲。
但当父子共同走完了那一条邮路,我想儿子那在心中多年的怨气已然是烟消云散。
“有我在你就不再用下水了。
”,“村里的老人说儿子能背父亲了就是长成了。
”,伏在儿子背上的父亲回想起骑在他脖子上的儿子,就像昨天的事一样,眼泪不禁流淌,父亲老了。
看到这里,不知有多少观众早已潸然泪下,我们的父亲也已经老了,而我们却从未理解过他们,从未有过关切的问候,从未主动帮他们揉揉酸麻的肩膀,他们肩上的担子总是自己挑着,那些苦总是自己挨着,就像电影中的父亲摔下了山崖但却从未跟家里提起过一句。
影评《那山 那人 那狗》——说不出的爱
说不出的爱《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正如电影名字那样,山里人对山的眷恋,邮递员对工作对国家的热爱,狗对主人的忠诚,夫妻之间的默契,母子之间的依赖,父子之间隐晦的爱···整部电影都洋溢着满满的爱,也夹杂着一层淡淡的哀伤。
所有的爱都在儿子与父亲一次送信的过程中展现。
影片中时有时无的背景音乐就像父子之间若隐若现的情感。
我们看到一份浓浓的爱在悠扬的轻音乐中逐渐浮现,直到影片最后,儿子第二次踏上路途时,那份爱没有如沸腾的熔岩在底下酝酿许久后猛烈的迸发,而在父亲那深深的凝望下笼罩着整个青翠静谧的山头。
父子之间24年里有一个巨大的空白,空缺的不是爱,是对彼此爱的表达。
儿子从小就认为父亲不爱他,对他产生一种莫名的惧怕,一直被困扰在渴望得到父爱,却又恐惧,感到遥不可及的困惑中。
15岁那年的一次受伤,儿子叫母亲不要让父亲知道,是害怕父亲担心,还是害怕受到责骂,还是仅仅因为不想让他知道?本应该是孩子受伤后偎依在父亲宽厚的臂膀下撒娇,却是一个15岁少年不该有的对亲情的困惑和感到无法触及的无奈。
父亲嫉妒儿子亲切的叫妈妈,他又何尝不感到无奈和心酸呢?影片一开头,父亲坚持要陪儿子走一次,除了对自己工作岗位的不舍,还有就是显而易见的父亲对儿子的担心和爱。
离开村庄时,父亲慈爱的将口袋里的糖给了前来的小孩子,对待别人的小孩尚且如此这般,这样的父亲,怎能不爱自己的儿子呢!而此时,儿子还处在年少时对父亲生疏,惧怕的情感中。
儿子坚持继承父亲的事业不也正体现了他对父亲无法言说的敬畏,依恋之情吗?而这一切,为什么他们彼此看不到?因为他们无法言说,无法表达,他们把对彼此的爱潜藏在朴实的默默的关怀中。
这样的爱本可以填补父子之间24年的空缺,取而代之的却是24年的无奈。
儿子背着沉重的邮包,父亲拄着拐杖,他们一起走过狭长的巷道,走过曲折的青石板小道,走过蜿蜒的公路,他们却感到彼此沉默的尴尬。
他们的身体留着相同的血液,却彼此陌生。
评《那山那人那狗》
浅评《那山那人那狗》今天我重温了这部曾经深深地感动我的《那山那人那狗》,然而这次也不例外。
其实影片里没有什么煽情镜头,也没有深刻话语,只有冷静的镜头摇过青山,摇过老人,摇过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山路。
正因为镜头如此干净,所以故事如此简单。
正因为故事简单,所以心情如此安静,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影片像一杯淡咖啡,入口苦涩,回味甘甜,像一杯清茶,香气清爽,韵味无穷。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老邮差退休后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
故事的画面风格是优美的柔顺的写意的温暖的,水墨画一般的平和娴静。
镜头所到之处都是画般的美景,有点诗的意境。
同时色调的变化也出现在每一个用温情涂抹的情节中。
黄昏的天光罩在他们身上,异常温暖的样子。
由绿色到金黄色的转变,像父亲一直以来隐忍深沉的爱,终于等到了收割的季节。
几百里山路是弯延曲折,跋山涉水是艰辛的。
而一位父亲的伟大和一位儿子的理解是令人震憾的。
一条狗,两代人,寂静的山路,无声的爱,父子情深。
父亲已经老了,时间的刻痕已经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而从未间断的辛苦更是使得他的腿脚失去以往的利索。
于是,儿子接班了。
三百里山路,八十斤邮包,儿子义无返顾的出门。
老二极为灵性,一条忠实而又善解人意的狗。
不大放心的父亲终于还是决定和儿子一同出门。
其实父亲不仅是放心不下,而是他那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心需要在儿子身上传承。
路上,狗在前面走着,儿子跟着,父亲走在最后。
静静的,无声的沉寂在父子之间蔓延。
湘西的原野广阔而寂寥,一条小路笔直的通往前方,仿佛没有尽头,弯弯的石拱横架在清澈的小河之上。
遍地清脆,绿油油的一片,灰蒙的天空。
然而此时父子间是有隔阂的,他们之间还有很深的代沟的,“累了就歇一下吧”,父亲还是关心儿子的,“他没叫停,我就不停”,儿子倔强。
头戴簑笠的父亲深沉而又智慧,筋骨酸软的儿子掩饰不了周身的劳累。
席地而坐,父子俩都在沉默,只听见狗吠声,他们找不着共同的语言。
但杯水之间现真情,那支壶的传递,囊括了一切言语。
影视艺术那人那山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电影影评《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子之间的故事,父亲是一名乡邮员,在艰难曲折的深山中送了一辈子的信,他一生劳劳碌碌,认真工作,获得了乡亲们的爱戴与内心深处的满足,却因与家人聚少离多而对妻子儿子充满愧疚。
跟儿子的交流很少,儿子甚至没有叫他一声爸爸。
因为脚痛的原因不得不由自己的儿子来接替送信的工作,因为他不放心别人来送,放心不下乡亲们,。
在儿子第一次送信的时候,以前都是他去现在换成儿子家里的狗不愿意去。
父亲就跟儿子一起送信。
在这一次的送信过程中,父子之间多年的隔阂得以消除。
年轻的儿子终于理解了数十年来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和意义,而父亲也了解到了儿子这么多年以来的等待与无奈,于是,在青山绿水间,父子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
精致的画面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导演在照明,用光,拍摄角度等方面几乎达到完美,再加上对长焦距镜头诗化般的运用,使得画面的每一格拿出来做放大处理,都会是一幅很不错的摄影作品。
整部影片画面都是纯朴和谐的自然色。
色彩背后被赋予的思想感情则通过导演的各种镜头表现出来:在影片开始是,我们会经常看到,长焦距镜头下宽广的视野里,一老一小,一后一前,默默地赶路,这样的镜头所传达出的是父与子情感上的疏通与隔阂,再加上悠扬的背景音乐的渲染,一道代际鸿沟悄然地显现在面前。
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在和子经历了父亲给五婆读无字信,倾听父亲的往事等一系列事件后,儿子逐渐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于是用来表现情感疏远的长焦距镜头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标准镜头下,儿子身后紧跟着父亲,或者可以说他们同步而行,这是人物心理在画面上的直接表述。
没有煸情的台词,却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影片主题在画面语言中得到升华。
此外,导演不定期运用摇镜头,从陡峻的岩壁擦到远方崎岖的山路,营造出邮递工作的艰辛;用变焦镜头,对顶邮包过河的儿子进行模糊处理,突出了远处父亲的心理活动;运用慢镜头,对追赶风吹起的信件的父亲进行捕捉,来表现父亲勤勤恳恳的高贵品格。
《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译名:Postman in the Moutains 导演: 霍建起 (Jianqi Huo) 主演:滕汝骏 / 刘烨 / 陈好 上映年度:1999 主要奖项: 1999年金鸡奖最佳剧情奖 最佳男主角奖
《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一.
导演霍建起和他的作品
绿: 因为是青春,那种赋予生命力 的绿色一直统领着全篇的画面 和主题色调,既是情感基调也 是一种形而上表现出来的画面 寓意和象征。
绿色象征生命力,活力,给人安宁稳定、和谐、真 实、自然、和平的感觉,绿色的背景象征着对山水的爱, 乡土的爱,绿色又意味着勃勃的生机与希望。影片中绿色 的乡村风光随处可见:绿色的田野,绿色的树木,绿色的 山川。无不体现了湘西山村精致的景色。
黄:不可否认这是一部意识流类型影片,但与以往的同类电影有所区别, 不同于王家卫呓语的迷糊,更窘异于法国新浪潮式的絮絮叨叨,而是一种朴 素的心态,普通人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有色处理表现意识流片段是影片的 影像风格之一,所有儿子回忆童年的快乐时光都是如此,但当父亲在婚宴上 追忆似水年华,画面却没有半点滤色影调非常亮丽鲜明。为什么前后又不统 一风格呢?到了影片末尾,儿子熟睡中翻身紧挨着久久不能入睡的父亲他躺 在床铺里竟然幸福得甜甜的笑起,梦境同音响一样荡漾开去,母子俩总是在 桥头等待在父亲的归来,儿子茁壮成长父亲日益老去……不断叠化的记忆衔 接在现实的桥头,母亲守望在小石桥,远处父亲和儿子的赶家而来,金黄的 萤火虫漫天飞舞。
《暖》
《暖》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做错事,但不是 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如此说来,我是 幸运的;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一个人即便永不 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如此说来,哑巴是幸 运的;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哑巴给予暖的,我 并不具备,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 ——井河
从色彩分析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从色彩分析影片
影片截图影片名色彩效果
《那人那山那狗》展现湘西的自
然美景的时候,
采用大片大片
的绿色。
绿色的田野和
山川,给人一
种宁静、质朴
的感觉,营造
出了一种唯美
的意境。
绿色的山,傍晚
金黄色的霞光
的运用
充分的展现了
自然的美景。
色彩的巧妙搭
配,使整部影
片充满了舒缓
美丽的意境,
可谓是妙不可
言。
以青色为背景,
配上青红色的
服饰
给观众视觉冲
击,从而留下
深刻的印象,
感到红色贯穿
了整部影片。
封灯时颂莲一身红色的旗袍在一片狼藉的黑色中冷冷的站着,色彩对比突出,表现了对封建家长的讽刺,强调了人物生命的刚烈。
红色灯笼与白雪的利用。
象征着炽热与冰冷在眼前交织,极具讽刺意义。
“太太梦”的幻想破灭,生命成为累赘,死是一种解脱。
蓝色围墙和红色灯笼。
蓝色象征了封建社会的凶残和黑暗,大红灯笼总是被蓝色瓦墙包围封闭,揭示了被封建思想所束缚,广大被压迫女性不得悲惨命运的作品主题。
那山那人那狗影片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影片观后感《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微妙而又坚定的关系。
该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山村中的故事,通过主人公与山、与人与狗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深刻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在这部影片中,山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格化形象,它不仅是一座存在于地理空间的自然景观,更是拥有情感与个体特征的“存在”。
导演通过精细的镜头语言和意境的营造,将山的力量和美丽展现无遗。
不同季节的变幻、日出和日落的交替、山水之间的流转,都在影片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仿佛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主人公作为影片的引线,扮演了人类与山之间的桥梁。
他是一个身怀绝技的猎人,熟悉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样植物和每一种动物。
他寻山采药,他与狗一起狩猎,他与山相伴度过了人生中的许多时刻。
他对山和动物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使他与山之间建立了一种默契和信任,这种关系在剧情的展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影片中,人与狗之间的情感线索贯穿始终。
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它们不仅拥有机敏的感知能力,还具备一种超越语言的默契。
主人公与狗之间的友谊在困难和艰险面前显得更加珍贵。
他们一同面对崎岖的山路、恶劣的气候,彼此依靠、互相鼓励。
狗的顽强和忠诚感动着观影者的心灵,使我们对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有了更深的思考。
影片中展示的山村生活也为观众呈现了一种简朴自然、与世隔绝的宁静。
居住在山间的人们依靠着自然界的馈赠生活着,他们的生活节奏缓慢、生活方式朴实,没有被现代化的生活所困扰。
与自然为伴让他们拥有了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感觉,尽管物质生活的条件可能相对艰苦,但他们对生活的珍惜和对山村的眷恋却使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满足与幸福。
影片中的意象与隐喻也令人深思。
作者通过季节的变迁、山的高低、风的轻重等视觉元素,隐含着关于生命和人性的内涵。
山的高度象征着生活的沉重和意义,人们在追寻山的同时,也在寻觅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影视欣赏论文-原创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内容摘要:《那山那人那狗》是霍建起导演的一部平实却感人的片子,虽然可能由于宣传的问题它的播出没有引起轰动,但是据网上数据可看出喜欢它的人数在慢慢增加。
因为它不像巧克力那么诱人可以勾起人们品尝的欲望但它却是一杯茶,在阳关明媚的午后品尝,越来越有味。
本文将从影片的特点和组成内容以及它的不足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父亲、母亲、儿子、狗《那山那人那狗》是霍建起导演的一部平实却感人的片子。
它讲的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西部山区邮路上的故事。
最后一次走邮路的父亲和第一次走邮路的儿子,还有一条忠实的狗,在漫长而曲折的邮路上,在那青山绿水间,他们从陌生到了解,从怨恨到理解。
在那布满老乡邮员脚印洒满老乡邮员汗水的邮路上,父子俩完成了关系的蜕变。
最后,在一个早晨,儿子毅然背起曾经伴着父亲走了几十年的邮包,踏着晨晖走上了父亲同样的道路,而那条忠实而矫健的狗也接纳了新的合作伙伴,继续踏上那条再熟悉不过的邮路!故事很平淡,就像影片中出现的溪水一样缓缓流淌。
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宏大壮观的场面,也没有华丽的服饰,有的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谈话、细细索索的脚步声和象征着邮员的叮叮当当声和一两声狗吠,就像一位老人再慢慢讲述着往事。
但是看完了影片,那细细索索的脚步声却一直萦绕在耳边,那份质朴与淳厚正悄悄勾出缕缕感动。
看《那山那人那狗》很偶然。
一个无聊的下午打开电脑无目的地搜索,最终选择了它。
原因是题目给了我一种很特别的感觉。
“那山”“那人”“那狗”三个意象的组合让人产生自然反应:山,必是青翠重叠的大山;人,必是那行走于青山绿水间的人;而狗,自然是陪伴着那人的狗。
于是脑中首先展现了一幅唯美的画面。
因为绿水绕青山是大自然最美的体现,狗则是最有灵性的动物之一,而人这个世间尤物行走于其中,这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么?这部影片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的:(一)、父亲与儿子的关系父亲与儿子间关系的变化是影片的主线。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父与子,一次心灵的旅程—那山那人那狗影评这是一部能触动人心灵的电影,看完之后发人深省,很适合安静的观看,细细的的品味鉴赏。
影片拍摄于1998年,影片一出现便在电影界引起了轰动,1999年获得第19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同年获得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喜爱影片奖;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银孔雀奖;2001年在正式在日本岩波影片影院上映,立刻引起轰动,成为日本境内票房最高的中国电影。
日本“电影旬报”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日本电影笔会奖。
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当时它的票房却不高,即使是现在它的名字也还并不为众人所知。
当我看完之后,有一点遗憾没能早一点看到这么优秀的电影,要是没有看过这部电影那该是多么的可惜啊!影片讲诉的是一位老邮递员和他儿子的故事,一条漫长、崎岖、孤寂的邮路上,承载了老邮员的一生,老邮递员几十年如一日跋山涉水,把一纷纷邮件送到千家万户,给他们送去了温暖和希望。
老邮递员因为常年跑邮路落下病,只好让他儿子接了班,当了乡邮递员,继续走那条路。
父亲常年外出送信,很少有时间和儿子沟通,儿子和父亲之间产生了隔阂。
在儿子第一天送邮件时,父亲坚持要陪同儿子一起去。
父亲、儿子和狗一起走一趟三天两夜的山区邮路,在经历了一路上的发生的事后,儿子才知道父亲一生的吃尽了苦头,对父亲作为普通乡村邮递员默默无闻的人生充满了理解和敬佩。
父亲也渐渐明白儿子的等待和发现对妻子的亏欠。
父与子之间的关系慢慢拉近。
影片一开始是儿子当乡邮递员第一天清晨,父亲对儿子充满了担忧,影片用父亲将儿子装好的邮件又掏了这个细节体现出来。
儿子在镜子面前与父亲还有母亲的对话时说,“咱家一定得有一个国家干部”体现了他对于即将到来的乡邮员生活是充满期待和自豪感的。
当儿子收拾好邮包准备上路时,那条叫老二的狗仿佛是知道父亲的心意,不肯跟着儿子走了,这给了父亲一个很好的借口陪儿子去送邮件。
父亲陪儿子送邮件,一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对那种父子间不语的感情,这两部作品都表达了是父亲对于儿子深深地爱。
影视作品分析作业-
影视作品分析作业————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简析《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湘西山区邮路上的故事。
父亲是刚退休的老乡邮员,在茫茫的大山中送了一辈子的信,因为病痛不得不离开这个岗位,年轻的儿子接替了父亲的工作。
由于不放心儿子的第一次送信,父亲和儿子一同踏上了送信的旅程。
最后一次走邮路的父亲和第一次走邮路的儿子,还有一条忠实的狗,在漫长而曲折的邮路上,在那青山绿水间,他们从陌生到了解,从怨恨到理解。
在那布满老乡邮员脚印洒满老乡邮员汗水的邮路上,父子俩完成了关系的蜕变。
最后,在一个早晨,儿子毅然背起曾经伴着父亲走了几十年的邮包,踏着晨晖走上了父亲同样的道路,而那条忠实而矫健的狗也接纳了新的合作伙伴,继续踏上那条再熟悉不过的邮路!故事很平淡,就像影片中出现的溪水一样缓缓流淌。
看完了影片,那细细索索的脚步声却一直萦绕在耳边,那份质朴与淳厚正悄悄勾出缕缕感动。
影片故事情节简单,然而在一个个小细节串连起来的平淡叙事背后,却是导演精心构置的风土人情,美丽的湘西景色并没有削弱叙事进程,反而在导演高超的电影手法下和叙事融为一体,展现出动人的视听语言。
首先分析影片中的色彩和光线的运用。
1、一部电影的色彩不仅仅是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享受,更是能直接地表达主题意向、悄悄地变换情绪和氛围。
在这部影片中,自然的绿色是主题色,贯穿全篇,涵盖了山、邮路等主题意象,暗含生命、成长之意。
有两处明显的红色的出现,十分精准,一是闪回镜头里母亲的红色衣服,二是儿子与姑娘跳舞的场景,红色总能暗示当时人物内心的丰富激荡。
浓烈的暖色系的加入也顺应了增加影片的节奏感和张力的需要。
父亲的回忆的闪回片段,就是柔和的暖色调,既有叙事作用,又是父亲内心澎湃情感的物化。
影片的前半段与后半段的色调是有差异的,前面是以绿为主的冷色调,而随着父子之间感情慢慢的磨合、突进,越到后面画面越温馨,色调也偏暖黄。
可见,色彩的变换,为影片中父子二人情绪的转移以及氛围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山那人那狗的教育意义
那山那人那狗的教育意义摘要:一、引言二、那山那人那狗的概述1.电影背景2.故事情节3.主题思想三、教育意义分析1.传递亲情关爱2.弘扬民族文化3.倡导自然与和谐共生4.强调教育公平与质量四、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五、结论正文: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我国著名的电影,它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大山里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还传递了许多深刻的教育意义。
首先,那山那人那狗传递了亲情的关爱。
电影中,主人公与父亲之间的感情逐渐加深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伟大。
在艰苦的环境中,父亲为了儿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惜一切代价。
而儿子也在历练中逐渐理解了父亲的爱。
这种亲情不仅体现在他们之间,还体现在父亲对山里孩子的关爱。
这种无私的亲情关爱,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也让我们明白,无论何时何地,家人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其次,那山那人那狗弘扬了民族文化。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我国的一个偏远山区,那里的民风淳朴,人们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通过描绘当地的风土人情,电影展示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也不断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种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对我们今天来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再次,那山那人那狗倡导自然与和谐共生。
电影中的山水风光如画,让人心旷神怡。
主人公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这种理念贯穿整个电影。
在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要珍惜大自然,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最后,那山那人那狗强调了教育公平与质量。
电影中,主人公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毅然离开大山。
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许多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
如今,我国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基本实现了教育普及。
然而,教育质量仍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要不断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总之,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电影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一)人说朴实之美方为真谛,我想真正的美丽不需要华丽的外表,有内自外散发出的美才是真美。
翠绿的画面里没有一张不散发着这样的朴实的美感,多远景的镜头描摹这青翠的山,孤寂的邮路上演绎着一个平凡的故事。
整部电影从摄影风格上来说像是追求纪实,大量的远景来表现山,山仿佛也是有生命的,它是生命意义的载体,承载了一个普通山间邮员的生活理念和职业理想。
父亲作为一个普通的邮递员的一生在一趟护送儿子上岗的邮路过程中得以体现。
山仍是那座山,狗仍是那条狗,只是人换了,邮路的生命意义却没有消失。
一条漫长、崎岖、孤寂的邮路上,书写了老邮员的一生和刚开始的新邮员的生命历程,他们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邮员中的一个,用朴实和敦厚的品质感动着成千山万关注着他们的人。
他们有着山一般的沉默,淳朴、不张扬,却也有着山一样高尚、深沉、厚重。
与其说是父亲陪着儿子走过一趟邮路,不如说是儿子在邮路上历经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父子之间心与心的交谈。
画面一开始就用远景来表现山,孤寂而美丽的山。
紧接下来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一对有着陌生感的父子,陌生的仿佛只是相识,好像还有一丝硝烟的味道。
儿子照着镜子,显然对自己即将成为一个邮员,一个国家干部是很认同的,可是我们也看到了儿子对父亲的生疏和不理解。
作品通过镜头的切换描绘出一个“距离”,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距离:父亲和狗走在山间孤寂的邮路上,儿子和母亲在家中的空间对立场景;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沟渠在一次邮路上获得释然。
影片中父亲与母亲的相识场面的蒙太奇效果又为这条寂寞的邮路添加了一点浪漫的色彩。
整部影片采用绿色为大背景和基色调。
绿,一种寓意生命色彩的颜色,欣欣向荣。
曾经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对那种父子间不语的感情仍然记忆犹新,它和作品中的父子一样是父对于子深深地爱。
狗在中国的定义是忠诚,就像是老邮员对自己有的事业的忠诚一样,自然的与山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和谐统一。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一个简单,平淡,质朴,感人的故事。
一个已退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俩徒步在壮阔的山林、清翠的田野间,通过短短三天的时间,解开了数十年来父子见的隔阂,年轻气盛的儿子终于了解了父亲数十年邮差工作的辛苦与意义,而年老的乡邮员也体会到了这数十年来妻子终日等待的无奈和儿子长大成人的骄傲。
作为一对父子,影片中的这一对,倒更像同路的路人,交谈甚少,有的只是不断的行走。
影片令我感动的便是儿子背着父亲过河的情节,儿子那句:“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一句话,让埋藏在父子心中几十年的隔阂终于化解了。
此时父亲眼中的儿子真的是长大了,深深的亲情通过那湿润的眼角表露无疑。
画面出现小时候爸爸背着他的场景,时光交错,当年的小男孩现在长成了一个能背得起父亲的人,父爱如山,当父亲已不再风华正茂,为儿子遮去所有的风雨,便轮到了儿子为变老的父亲相携而行。
孩子的成年也是父亲的衰老。
父子二人一步步走过,心灵一步步靠近,无数动人的细节触动我们的心。
儿子背着父亲过河时父亲流下感动的热泪,儿子在山顶上凝望着父亲落寞的背影,父亲追赶被风吹走的信,儿子和父亲一起洗脚,还有儿子要独自一个人背上邮包上路,老二不愿跟着儿子去,又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父亲眼望着儿子的身影,他毅然地将那狗推出去,推向那条永不停止的路。
电影末尾,儿子又在一个清晨上路了,还是那只沉重的邮包,还是一直伴随着他的老二,但却少了父亲,儿子接过父亲几十年抗在肩头的重担,继续在永无止境的邮路上跋涉。
影片没有太过热闹的场景,有的只是那一幕幕平淡的画面。
但正是在这样的平淡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无言的爱。
有人说“父爱如山”,而这对父子,也对彼此有着如连绵不断山头般的,深沉的爱。
我不能忘记那些感人的瞬间,朴实、执著的邮递员,还有那些可爱的乡亲。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5篇
《那人那山那狗》一部关于责任与忠诚的好电影观后感《那人那山那狗》——一部关于责任与忠诚的好电影密州路学校荆郭一段曲折坎坷的山路,一位孤独的行者,一只忠诚的狗,一个装载着无数人希望的行囊,一份艰辛而又高尚的工作——乡邮递员。
他穿梭在大山之间,为不同村落的乡亲带来家人的消息,寄出对亲人的思念。
支撑他走下去的,是乡亲的淳朴与善良,是家人的守候与等待,是自己心中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当一位这样的行者老去,不再拥有健壮的臂膀,挺直得脊背去背负这沉甸甸的希望时,他又把这份责任感交给自己最信任的人——儿子。
自己一生的劳劳碌碌,认真工作,获得了乡亲们的爱戴与内心深处的满足,却因与家人的聚少离多而对妻子儿子充满的愧疚。
儿子始终对这样的父亲是陌生的,疏远的,甚至不曾亲切的呼唤过自己一声爸爸。
但当父子二人共同行走在这样一条山路上,来作为工作的交接仪式时,唤起了父亲在这条路上曾经发生的种种回忆。
当父亲将自己在这条路上的故事讲述给儿子,儿子将家中的等待告诉父亲时,父子间因长时间不在一起而造成的距离一点点的消融。
当面对着自己趟过不知多少次的河流时,儿子居然提出要背自己过河,这是一种怎样的惊愕与欣喜!伏在儿子有利的脊背上,眼泪竟无法抑制的夺眶而出。
“当儿子能背起父亲时,就意味着儿子长大了”但同时,一种责任意识从年老的父亲传承到下一代的血脉……走完这段山路,完成这次送信任务便是回家的时候了。
母亲早已站在桥头深切的凝望,焦急的等待着。
与以往不同的,这次等的不仅仅是丈夫,还有以前和自己一起站在这里等待父亲的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
然而这次的归家,并不意味这结束,当太阳再次升起时,儿子,作为下一任的乡邮递员,将在没有父亲的陪同下独自走上通往山里的路。
相信下一次在桥头等待的会是慈祥的母亲与敬爱的父亲。
这样一条山路,不再仅仅是希望之路,因为曾经有一位父亲与儿子,在这条路上化解了尴尬,传承了责任,完成了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嘱托,加深了父子间的感情与理解。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浅析色彩与主题传达1999年上映,由霍建起执导,滕汝骏、刘烨主演的电影《那人那山那狗》,获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第2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影片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湖南西部地区的一片山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接班的儿子穿山越岭熟悉邮路的故事。
整体影片完美运用画面色彩的和谐配比,将山中美景与影片情节完美结合,通过描写父子二人消除隔阂的过程,展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两代人中亲情的碰撞、事业的传承、乡邮路上感悟人生的主题思想。
幽绿山野间的思念之情。
在《那人那山那狗》影片中,父子熟悉邮路的过程里,一位等待孙子来信的老人坐在破旧的板凳上,老人的背后是晦暗黑色的狭小房屋,眼前却是山中欣欣向荣的一片翠绿。
这种反差颜色的设置,无形中给影片中的孤独老人形象增添了一份冷清之感,极大地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寄情于此,心系于人,但同时也暗示着直面生活终究充满希望的主题思想。
告别阴郁的黑色,迎来生机勃勃的绿色理想生活。
同时,父亲的服饰背包等细节设置也采用舒适清爽的墨绿色,众人与外界的往来就凝聚在这充满希望的绿色邮包中,父亲放不下的不只是山中这条陪伴自己二十几年的邮路,更是这闭塞的群山中家家户户祖祖辈辈的期望。
像是父亲的一句台词设置“谁说他们除了山什么都没有,他们有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人有想头就什么都有了”。
红焰篝火中的纯真爱情。
山中热闹的喜宴让儿子与心上人尽情歌舞在赤色火光中,整体画面通过色彩的调配烘托出欢快的氛围。
大胆采用了看似与整体影片色调不太融合的暖色调,在以群山作为背景的文艺片中,蓝色绿色的主色调与红色的搭配却显得异常的和谐唯美,暖调的颜色搭配动人的歌舞,给人一种醉醺醺的温暖感。
同时用双线交叉的手法回忆了父亲的爱情,同样运用暖色红色制造一种朦胧暧昧之感,激发观众情感共鸣,对纯真爱情的心向往之。
激情的红色画面中,父子间展开对于爱情的深刻讨论时,两人之间的距离也随之缩短。
评《那山,那人,那狗》
永恒不变的爱——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的主题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则是反复呈现的主题。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主要讲述了乡邮递员父亲儿子两人及他们所带的一条狗在一条曲折的送邮件的路上发生的故事。
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
一条条曲折的上山路,一个个为爱不断奋斗的前行人,一声声悦耳的呼唤,导演霍建起为观众构画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用独特精湛的技艺将永恒的爱着一主题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一双双含泪的眼睛,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的真实写照。
影片中的那一座座山,一个个人甚至是一条狗,再加上反复出现的路都成为导演手中不可或缺的棋子,用最朴实的人展现最朴实的生活,从而深刻别致的为观众展现这种永恒不变的爱。
影片中大量细节的运用生动传神的凸显了永恒不变的爱这一主题。
父亲给盲人老太太念‘无字信’时,镜头直指向老太太的面部,虽然眼睛是瞎的,但里面充满了渴望,充满了感激。
渴望得到孙子的消息,哪怕是一丁点,这是最伟大的亲情。
感激乡邮递员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紧紧握住乡邮递员的手,这是最淳朴的爱。
当儿子只身一人背着邮包过河时,父亲深情的望着已经长大了的儿子,导演在此时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让观众从父亲的眼中看到一丝担忧,又有一丝欣慰,从而达到了展现主题这一效果。
当儿子背着年老的父亲过河这一细节出现时,影片又将这种父子深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直到影片即将结束时,父母两人望着正式接替父亲的乡邮递员的工作的儿子又依次远行,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不易言表,作为一个父亲将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爱寄予儿子,希望他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这同样也是一种深沉的爱。
导演用一个个充满深意的画面定格了一对父子,将永恒不变的爱烙在了观众心中。
导演巧妙的设置故事情节,使影片的主题永恒不变的爱一次又一次的得到了见证。
父子两人到达第一个目的地时,父亲深情的告诉儿子:人不兴自己喊苦。
走出村庄,他们得到了几乎全村人的欢送,儿子想得到的父亲又何尝不想得到呢,只是父亲得到了什么呢?至少这些村民会想念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文化赏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由霍建起导演的一部平实而又感人的片子,该影片归为文艺片,文化穿插于整部影片。
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一位退休的乡邮员父亲与儿子一起走邮路的故事: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自己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经过长途跋涉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全篇朴实的剧情处处展现脉脉温情。
山、人、狗,人以自然和谐相处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那山那人那狗》是充满意境美的一部影片。
影片充分显示的东方情调与文化内涵,其中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以下从文化的角度来赏析《那山、那人、那狗》: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湘西的山区,故事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幅唯美的农村画面,美丽的大山,青青的稻田,湿漉漉的田间小路,朴实的民房,一开始影片就体现了农业社会下的物质文化。
而故事中父子与狗的像亲人一样的关系,父亲二十年如一日地跑邮路,其中支撑他们的是精神文化。
文化的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体现了出来。
影片开始父子俩在整理邮件,这在我们通讯发达的今天看来很普通的邮件在那时候对人们是多么重要,这体现了80年代的通讯文化。
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中父亲一直在絮絮叨叨告诉儿子怎样跑这条邮路,儿子却显得不耐烦。
当中是因为父亲与儿子思想的不同,从中展现的是他们的思想文化。
然后一个平凡的早晨,儿子要踏上自己的第一次邮路的旅程,但故事的另一“主角”老二却不跟儿子走,父亲为了老二跟着走,也踏上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邮路的旅程。
是他们内心的精神文化在支撑着他们与老二这个不会说话的动物的真挚的感情,不仅仅是人的精神文化,也是动物世界里的精神文化。
之后父子俩出发了,他们所经过的路,经过的拱桥,经过的房子,这一一体现了当地的建筑文化。
父亲戴着的斗笠,他们穿的衣服,从中看出了当时的服饰文化。
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
整部影片以“走”为主旋律,说明当时路后的交通文化。
在出发的时候,儿子对父亲是有成见的,此时父子间有隔阂。
路上儿子的独白中说到自己与父亲感觉没有什么话可说,因为父亲常年在外,父子间产生了隔阂,这是他们的心态文化造成的。
途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儿子去找父亲差点丢了邮包,父亲为此也很生气,一句“真没见他这么急过”把父亲那种无比强的责任心表现了出来,这是思想与价值文化在影响着他们。
到达村委会后儿子觉得没有很多人围上来很奇怪,父亲却觉得这很正常,这是他们心态的差异,体现了他们的心态文化。
在与秘书的对话中谈到父亲没做上“劳模”,儿子与父亲的对话也说到父亲“不值得”,对此,他们的价值文化是有差异的,父亲任劳任怨“不能叫苦”,儿子认为不值得,这也是他们之间的心态文化的差异。
父亲说“不兴自己喊苦”,这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很令人感动。
之后在村里乡亲们看见儿子这个陌生人,感觉好奇都围了上来,乡亲们以方言交流,
这表现了当地的语言文化,也表现了大山里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山里人的朴实。
父子间多次的对话以都是关于父子间心态、思想价值的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
儿子的旁白“我想要的父亲何尝不想要,只是想要的不一定能得到”体现出了这一点。
经过他们之间的一番对话后,父子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进展。
再次出发的的路上,儿子拿出了收音机在听,从收音机的歌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艺术文化、音乐文化。
儿子觉得不听歌会很闷,父亲却不觉得,这体现了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物质、精神、思想价值、行为等等的文化。
而后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中,父亲对乡里之间的关系等情况都了解的很细致,这更加体现了父亲的强大的责任心,以及在父亲内心深处那种深深的善良。
到了村里出现了另一人物:五婆。
那是一个双眼失明一直坐在门口等待孙子消息的老奶奶,父亲为了不让五婆伤心,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她送一封信,说是孙子寄来的,其实孙子早杳无音讯。
孙子走出了大山上学,当上了国家干部,但是却把自己的家自己的亲人忘记了。
这是在当代社会各种不健康的文化下的一个被迫变质的人物的形象,也表现了城乡文化的差异。
此时父子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之间开始有对话了。
到了侗族的村里,父子俩参加了当地的婚礼,婚礼上他们穿的极具特色的服饰,体现了侗人家的服饰文化,他们所跳的舞,用奇怪的乐器吹出的音乐,表现了他们的艺术、音乐的文化。
他们所举办的婚礼完全不同于今天的婚礼,这体现了侗族的风俗文化。
在他们独特的歌曲中,也看出了他们的语言文化。
出了侗族的村里,儿子想搭便车父亲不允许,他们之间的观念、心态文化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分歧。
后来路过一条小溪,出现了非常温馨的一幕。
儿子对父亲说:“有我在,你不用再下水。
”虽然儿子似乎是不经意间说出的,但这是父子间的第一次那么直白的对话。
在儿子的背上,这个多年承受着艰辛与孤独却从来不掉泪的男子眼睛湿润了。
我很佩服饰演父亲的滕汝骏,他把父亲那种感动得想哭却竭力控制住眼泪的表情演得那么逼真,而他用欣慰而满足的眼神凝望儿子时,让人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心里暖暖的。
而此时儿子的旁白:“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已经长成了。
”更增添了温馨的气氛。
稍后儿子叫了父亲一声“爸”,父亲高兴得不得了,在这温馨的一幕,父子间的隔阂似乎也随着溪水流走了。
这是他们心态文化的转变。
从此后,父子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得到发展。
在断崖边,出现了一个车娃的形象,车娃不断重复“你已经滚下山一次了,不能再让你滚下山一次”,无论刮风下雨车娃都在断崖边等待乡邮员的到来,这是精神文化的力量,唯有精神的支撑,他才能有这等毅力。
这小小的插曲,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信任,人们之间的和谐的关系体现了出来。
其中车娃也提到了上大学,家里人不让上学,这是中国80年代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向新文化的转变,也是山里的文化和城里的差异。
走过大山,到了风雨桥,父子俩在桥上休息,提到了桥上的一罐水,“不知道是谁放的,专为赶路人预备的”,这简单的一句话体现出当时人们的习惯文化,
人心的善从中体现出来。
后来信件被风吹走,父亲不顾腿伤拼命追赶,父子俩追赶邮件这一温情瞬间把他们乡邮员的艰辛和责任心。
到了村子里的一家人家里,父子俩间的对话使他们关系更进一步发展。
当晚儿子向父亲交代家里的事情时已经可看出他们关系的进展。
当儿子翻身把腿搭在父亲的腿上时,父亲那写满沧桑的脸上绽开了明媚的笑容,音乐适时响起,而父亲在音乐中开始回忆以往的点点滴滴,让人潸然泪下。
父子两的隔阂从此便消除了。
回到家中,母亲在桥上等待他们的回来,脸上写着欣慰与幸福。
又是一个早晨,儿子就要一个人离开上路,这回父亲也放心了。
他们的观念文化发生了转变。
纵观整部影片,以两个人和一条狗为主线展开,通过叙述这一趟父子俩走过的邮路,把文化的内涵展现在了其中。
山、人、狗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一次走邮路的父亲和第一次走邮路的儿子,还有一条忠实的狗,在漫长而曲折的邮路上,在那青山绿水间,他们从陌生到了解,从怨恨到理解。
在那布满老乡邮员脚印洒满老乡邮员汗水的邮路上,父子俩完成了关系的蜕变。
影片让人感受到了过去的乡邮员的艰辛,也让人们为这对伟大的父子而感动。
故事很平淡,就像影片中出现的溪水一样缓缓流淌。
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宏大壮观的场面,也没有华丽的服饰,有的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谈话、细细索索的脚步声和象征着邮员的叮叮当当声和一两声狗吠,就像一位老人再慢慢讲述着往事。
但是看完了影片,那细细索索的脚步声却一直萦绕在耳边,那份质朴与淳厚正悄悄勾出缕缕感动。
影片应该带给我们的是生活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关系文化、金钱崇拜文化发达的今天,在我们拼尽全力想要得到某些东西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心中的那份真善美还在何方。
从影片可见,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
我们要向片中的父子有那种毅力以及责任心,要有影片中人们那种善良和和谐,需要的是我们内心的精神文化;我们要在生活中得到快乐和便利,需要的是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文化。
唯有文化的繁荣,我们才能更加有毅力去做某一件事,唯有文化的繁荣,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相处,唯有文化的繁荣,我们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阚江飞
物电学院
1240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