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3课宋明理学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3课 宋明理学 随堂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三课一、选择题1.(2019·郑州高二测试)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
这一状况(B)A.表明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B.推动了“三教合一”形成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已丧失D.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解析]“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不能说明是由于统治者的推动而形成的,故A项错误;“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推动了“三教合一”的形成,故B项正确;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始终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隋唐两宋,思想界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错误。
2.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D)A.致良知B.存天理,灭人欲C.三纲五常D.格物致知[解析]读示意图,“反省内心”为陆王心学探求理的方法,所以空白处应为格物致知。
故选D项。
3.(2019·宿迁高二期末)“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C)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解析]“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指的就是“致良知”,这正是王守仁的心学主张,故C项正确。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与这一言论的观点最相符的是(C)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解析]材料中诗句出自陶渊明,其表明的是作者内心超然,不受外界尘俗事物的干扰,强调心境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5.(2019·大庆高二期末)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A)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解析]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并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强调内心的作用,A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B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而是要反省内心,C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地位,D项错误。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3课宋明理学(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

宋明理学【重难点“精讲”】一、宋明理学课时概述一个趋势:三教合一。
一个核心:理的存在。
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二程,成熟于南宋朱熹,新发展于宋明陆王心学。
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表解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影响: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影响: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易误辨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1)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
认为人天生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素质拓展】1、史料与史证(1)史料主题:宋明理学的内容[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朱熹《朱子语类》[史料二]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2、史料与史证(2)史料主题:宋明理学的影响[史料]宋瓷一扫唐之鲜艳,追求细腻浸润、色调单纯的趣味;而宋代山水画则采用水墨淡彩,表现出人与自然无间的亲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绪;在服饰风格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朝廷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不得奢靡”,不少学者也纷纷提倡服饰要简洁、朴实。
史证史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
【解题技巧指导】非选择题解答“四要、四不要”一要认真审题,紧扣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不要草率作答。
《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一种新发展,强调“格物致知”B、程朱理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心”C、陆王心学强调“知行合一”,认为道德行为是从内心发出的D、宋明理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下列关于宋明理学发展阶段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A、北宋时期,理学最初是由程颢、程颐提出的,强调“理”的客观性B、南宋时期,朱熹发展了理学,进一步强调“理”的权威性和实用性C、明代中期,心学成为主流,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D、清代,理学式微,儒家思想逐渐向经世致用转变3、下列关于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错误的是()A.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B. “格物致知”主张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天理”C. “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D.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4、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宋明理学只重视道德修养,忽视知识学习B. 宋明理学的形成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传入无关C.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程颐、程颢、朱熹等D. 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完全得益于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发展5、以下哪位思想家是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并提出了“理”作为宇宙本体的理论?A、王安石B、朱熹C、王守仁D、李贽6、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概念是由谁提出的?A、程颐B、程颢C、张载D、邵雍7、题干:以下关于“宋明理学”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来达到对理的追求。
B.理学认为儒家思想是最高道德准则,是人心向善的根源。
C.理学认为宇宙本原是理,道德伦理也是由理构成的,所以道德伦理具有永恒性。
D.宋明理学形成于北宋,发展于南宋,兴盛于明代。
8、题干:以下哪位思想家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影响较大?()A.韩愈B.朱熹C.程颐D.范仲淹9、题干: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进行了注解和阐述,这一行为在宋代哲学史上具有什么重要意义?A. 丰富了宋明理学的内涵B. 促进了儒学的复兴C. 开创了宋明理学的新阶段D. 为后世儒家学者提供了学习典范 10、题干:以下哪一项不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A.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B. 理气二元论C. 性命论D. 格物致知11、宋明理学中,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A、程颢B、程颐C、朱熹D、陆九渊12、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代表人物是?A、程颢B、程颐C、陆九渊D、朱熹13、《宋明理学》一书中,关于朱熹的理气论,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理为实体,气为理的显现B. 气为实体,理为气的表现C. 理和气都是实体,彼此平等D. 理为气之本体,气因理而存在14、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以下哪项不是其核心观点?A.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B. 反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C. 认为心是万物本源D. 提倡“即心即物”15、【题干】宋明理学中,提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朱熹B. 陆九渊C. 张载D. 王阳明16、【题干】宋明理学中,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与“行”不可分割的学者是:A. 朱熹B. 陆九渊C. 王阳明D. 张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盛行的一种思想体系。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3课 宋明理学 含解析

第3课 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故选C项。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
2.西方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 )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而获得新发展佛、道并行的局面,到宋代,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儒学吸收了它们的合理成分而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故选D项。
3.“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为政以德”“节用爱人”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知行合一”“致良知”D.“民贵君轻””“节用爱人”是孔子的思想;“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
二程的主要思想是“天理”,故选B项。
4.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宋代思想家是( )A.韩愈B.朱熹C.王阳明D.黄宗羲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认识“理”的方法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和朱熹,故B 项正确。
5.“若不明心,虽为学日益,反为道日损”。
持上述观点的思想家应是( )A.程颐B.程颢C.朱熹D.陆九渊“明心”,这属于心学的范畴,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项正确。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 学生用书P119( 独自成册 )]( 建议用时: 25 分钟 )一、选择题1.(2019 ·临沂高二检测) 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语言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据此可知,韩愈主张()A.援佛入法B.反佛崇儒C.融佛尊儒D.三教合一分析:选 B。
由“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能够看出韩愈是反对佛教、大力倡导儒家学说的,应选 B 项。
2.(2019 ·徐州高二期末) 在丰县梁寨镇出土的徐州地域独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五十四年的石碑载:“吾原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 程颢 ) 讲学处也。
”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论述的思想是()A.“人伦者,公理也”B.“存公理,灭人欲”C.“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真谛”D.“知行合一”分析:选 A。
题目中“明道先生”指的是程颢,迁徙所学可知“二程”的看法是公理是宇宙万物的来源,把“公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故 A 项正确。
3.(2019 ·高邮高二期中)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详细表此刻()A.“天人感觉”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公理与人性有机联合,“存公理,灭人欲”分析:选D。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推进了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A 项是董仲舒的思想;B 项是荀子的主张;C 项是孟子的学说;D 项是理学的重要看法,切合题干要求。
4.(2019 ·德州高二期末) 王八蛋是“忘八端”的谐音。
古时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忘掉了这八端即忘了做人的根本。
以后,“忘八端”被讹传为“王八蛋”。
从资猜中能得出的结论是()A.儒家思想的法制化B.儒家思想的宗教化C.儒家思想的道德化D.儒家思想的哲学化分析:选 C。
高中历史人民必修3同步练测: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解析

三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B.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C.陆王心学推动了理学的新发展D.王守仁是理学的集大成者2.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的含义是()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3.王守仁曾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地方平叛,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识到重树思想标准的重要性。
为此他主张()A.“存天理,灭人欲”B.“正君心”C.“致良知”D.“发明本心”4.王守仁与朱熹思想的主要区别是()A.对“理”的认识不同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C.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态度不同D.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态度不同5.下列关于春秋战国到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加强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承前代为前提的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6.《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
对此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说明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C.是对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D.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7.《宋史》中出现了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
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8.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 精品

第3课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3.影响(1)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主张(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概念阐释] “三纲五常”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轻巧识记] 宋明理学[易错提醒](1)三教合一并不是三教相互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课下能力提升(三)宋明理学(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课下能力提升(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
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解析:选D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这是韩愈的做法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三教合一和儒学吸收佛道精髓的信息,故C项错误;据材料“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可知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故D项正确。
2.名儒邵雍说:“室中造车,天下可行,轨辙合故也。
苟顺义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
”张载认为:“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
”由此可见,二人均认同( ) A.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关系B.先义后利的儒家追求C.“理”是万物的本原D.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解析:选C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人欲与天理的对立关系,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义利关系的提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苟顺义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和“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可知,邵雍和张载两人都强调“理”在万事万物中的本原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社会责任感的相关涉及,故D项错误。
3.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框内空白处应填写为( )A.致良知B.存天理,灭人欲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解析:选 D “反省内心”是心学探求天理的方法途径,与此对应的应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4.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作五行,又散为万物”。
可见,朱熹认为( )A.理就是太极的阴阳变化B.富于变化的气推动理的形成C.万事万物皆产生于气D.气后于理产生,且是不变的解析:选A 根据材料“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可知太极由阴阳构成,不断变化形成五行万物,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理包含阴阳二气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理学主张理是天地万物本原,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动底是阳,静底是阴”,阴阳变化不符,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

2019-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魏晋时期 ,孝道备受推崇 ,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 ,虽然法令禁止 ,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 ,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 新思潮冲击储家传统倍仰 B. 社会动乱 ,维护家族利益C. 国家分裂 ,法律受到破坏 D. 民族内迁 ,尚武风气盛行2.以下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 ,正确的有①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根底 ,吸收佛、道思想而逐渐形成②朱熹是理学开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 ,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3.以下各项中 ,属于明朝大儒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主张是A.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B. “天者 ,理也〞C. “饮食者 ,天理也;要求美味 ,人欲也〞D.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4.“人之一心 ,天理存 ,那么人欲亡;人欲胜 ,那么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来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程颢 C. 朱熹 D. 王守仁5.明代?宋元学案?中评述说:“宗朱〔熹〕者诋陆〔九渊〕为狂禅 ,宗陆者以朱为俗学 ,两家之学各成门户 ,几如冰炭矣。
……二先生同植纲常 ,同扶名教 ,同宗孔孟。
即使意见终于不合 ,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此评述意在〔〕A. 说明理学和心学家理论和实践不一致B. 认为陆九渊的思想是佛教思想C. 劝说朱熹和陆九渊停止互相攻击对方D. 说明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6.以下是?宋史?中出现的人名: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由此可见 ,宋人取名深受当时哪一思想的影响〔〕A. 佛学B. 道学 C. 理学 D. 法学7.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主张和奉献是①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②提出“理气论〞③提出“正君心〞④提出“致良知〞学说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8.北宋司马光说:“隋始置进士 ,唐益以明经等科……皆白投牒求试 ,不复使人察举矣。
推荐专题 宋明理学练上学期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人民必修第三册 含解析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第三课宋明理学精选练习基础篇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儒道佛融合的重要时期,三教相互吸纳借鉴,为各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融合的基础是( )A.社会教化功能的一致性B.诸法无常,因缘聚合C.长生不死,与道合一D.经天纬地,成就圣王【答案】A【解析】三教之所以可以融合,在于它们所依附的社会基础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是一致的,都有利于巩固统治,教化民众,故A项正确;B项为佛教思想,C项为道教思想,D项为懦家的追求。
综上所述,本题选A项。
2.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忠孝之意,表于经文”,可知高僧慧远主张儒佛融合,AC都不符合题干,A 错在动摇儒家正统地位,C错在主张相互对立;D不对,题干无从体现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而是与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唐高祖认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故把老子置于孔子之上;武则天却把佛教置于道教之上;而唐武宗则大规模“灭佛”。
由此来看,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相对比较稳固,没有太大的起落,故C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过于绝对,三人的行为很难决定宗教的兴亡。
B 项说法错误,武则天时期佛教的地位就超越了道教;D项不符合史实,既然佛教能够在当时排位靠前,说明其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
4.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 )A.将世界本原与儒家的“仁”联系起来B.综合了道家和孟子的“仁政”思想C.具有早期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D.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答案】A【解析】材料之意为:上天以阴阳二气生万物;创造万物.就是仁。
【高考必备】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含.doc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1、()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日然的思想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2、()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伦理道德规范D、“天人感应”学说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屮,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3、()A、人不能存在止常的欲望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4.“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徳修养的途径是 4、()A、知徳合一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穷理格物5.《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Z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Z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5、()A. “人伦者,天理也”B. “存天理,灭人欲”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6.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6、()A、修牛:养性,提髙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7.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
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3课 宋明理学 随堂作业

第3课宋明理学随堂作业——练双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知识点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是()①佛教的盛行②道教的发展③儒学自身的缺陷④统治者对儒学的摧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对儒学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儒家以孝悌仁义治理天下的纲常名教在当时社会动乱的背景下,也遭到摒弃。
2.如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答案:B解析:“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是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之一。
本题属于图片型材料选择题,需要认真观察图片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图片材料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儒者、道士、僧人三者并坐在一起,由此可知他们是并立的。
而这种局面开始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3.唐代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中载,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
”由此可知() A.儒学和佛教遭到打压B.道学成为统治思想C.此举促使了三教对立D.此举旨在巩固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可知,唐朝统治者把道教放在第一位,这是与李唐王朝统治者的姓氏有关的,有利于加强教化和巩固统治,故选D。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A、C错误;此时道教虽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B错误。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4.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
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答案:D解析:唐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北宋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
2019同步精品课堂学年高中历史第课宋明理学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明代有理学家提出“致良知“说,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中的善恶标准B.政府的道德标准C.学习得来的科学知识D.社会通行的法律【答案】A2.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
这说明A.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B.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D.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答案】C【解析】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家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是探讨儒学的功用,故B项错误;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故D项错误。
3.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A.B.C.D.【答案】C4.“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B.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C.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D.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鹅湖之会的主题是“教人”,朱熹强调泛观博览、探究万物后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而陆九渊兄弟则强调发明本心即可得“理”,即强调求理、治学方法的不同,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两者的思想都是儒学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3岁时的朱熹曾和父亲朱松有过一段对话。
朱熹问:“父亲,日何所附?”父曰“附于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
1.明代有理学家提出“致良知“说,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中的善恶标准
B.政府的道德标准
C.学习得来的科学知识
D.社会通行的法律
【答案】A
2.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
这说明
A.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B.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C.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D.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
【答案】C
【解析】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家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是探讨儒学的功用,故B项错误;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故D项错误。
3.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
A.
B.
C.
D.
【答案】C
4.“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
B.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
C.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
D.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鹅湖之会的主题是“教人”,朱熹强调泛观博览、探究万物后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而陆九渊兄弟则强调发明本心即可得“理”,即强调求理、治学方法的不同,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两者的思想都是儒学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3岁时的朱熹曾和父亲朱松有过一段对话。
朱熹问:“父亲,日何所附?”父曰“附于天。
”又问“天何所附?天之上何物?”一席话问得朱松惊讶不已。
下列观点符合成年朱熹对世界本原问题论述的是()
A.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答案】A
【解析】朱熹属于理学家,提出万物本源是天理,故A项正确;B是王阳明思想主张;C属陆九渊思想主张;
D是道家思想主张,排除。
6.《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
这表明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
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答案】D
7.朱熹说:“天地之间,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形而下之器也;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就形而下之器,穷形而上之道。
”这体现了朱熹理学
A.修养论中坚持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
B.社会实践理论中坚持道统论的观点
C.理气对立,存天理灭人欲的义利观
D.理一气二、理气统一的哲学观点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了理与天下万物的关系,“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反映了在万物生成之前,理已存在,理与器是统一的,“形而下之器”是“气”的表现形式,故材料体现了理一气二、理气统一的思想,故D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而是说明理与气的关系,故A错误;“道统”,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材料并未涉及,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就形而下之器,穷形而上之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朱熹理学关于理与气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明得此理,即是主宰。
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
”陆九渊还说:“收拾精神,自做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陆九渊在此强调的主旨是( )
A.儒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 B.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C.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D.吸收佛道思想加强内心修养
【答案】B
点睛:“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答案。
9.“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提出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李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可知此思想家主张“心即万物”,属于心学思想,陆九渊是南宋心学思想家代表,故C正确;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不属于心学代表,排除A;朱熹是南宋理学思想的代表,排除B;李贽抨击理学对思想的禁锢,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联系所学心学思想内容分析解答。
10.清代学者戴震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礼杀人”。
儒学发展到“以礼杀人”最有可能是在
A.先秦
B.秦汉
C.隋唐
D.明清
【答案】D
【解析】宋明理学是明清时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用纲常名教等道德规范严格约束人的行为和思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了人的自然追求,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故答案为D项。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的本性,材料中的“后儒”是指宋明理学,其他三项在时间上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11.有学者认为,朱熹的学说只能对“士”及其以上的人来讲,对于不识字者毫无意义,而陆九渊则同时对“士”和一般民众立教。
这表明陆九渊的学说强调
A.剥离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B.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答案】D
12.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
”此举
A.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 D.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答案】A
【解析】“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说明陈俊卿从国家大局出发,为国家前途命运着想,体现出了社会责任感的意识,故A项正确;丞相不符合具体的监察事务,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丞相不想迎合皇帝的意愿,不是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故C项错误;丞相并没有对皇权进行争夺,故D 项错误。
点睛: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
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
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
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
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根据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
(4)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儒学不断发展,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地位的现象给我们以怎样的历史启示?
【答案】(1)特征: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礼崩乐坏)。
不同:儒家希望通过道德重建来恢复秩序;法家希望通过改革,建立君主集权的中央国家。
(2)根本要求: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
适应:董仲舒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学说,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这适应了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3)原则:“存天理,灭人欲”。
根本原因:朱熹主张约束人的正当欲求,要求人性符合理的要求,这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4)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充实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解析】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思想主张来回答即可。
(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所学从思想只有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充实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角度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