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里伯斯金与柏林犹太博物馆
丹尼尔.李布斯金
观景窗
o 在整个建筑面对河水的立面上,只在“天空”展览馆的观景室和 “水”展览馆的休息大厅设置了两处观景窗。“天空”展览馆的 窗口以纵向打开窗为主,通过与倾斜构架的搭配,造成不稳定建 筑结构的假象,已达到增强展览效果的目的。
“水”壳和“地”壳
o “水”展览馆的建筑体块较为灵活,横向窗为主,保持景观视线 的连续性。所有的展品都集中在一个巨大的展览空间里——“陆 地”展览馆。巨大的不规则的展览空间用不规则的隔板隔开来陈 列展品。展厅内很暗,在展品和参观路线导向处都有重点照明, 设计者是要通过建筑和建筑内部环境对参观者产生影响,使参观 者仿佛脱离日常生活而进入另一个情景世界。此博物馆尽管外观 上比较独特但在平面上与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还是很有点“相似”。
秋之落叶
步进宽耸空荡的空间后, 就会看到满地的圆形铁 铸人脸,人脸直径大小 如一个手掌,张口圆瞪, 表情幽怨、仿佛一个个 呐喊的灵魂。 踏步行其上,人脸交叠 碰挤发出声音,,仿佛 在唤醒人们对柏林历史 中犹太人被消弭去的记 忆。
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
建构思想
o 设计的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以曲折变形的画廊将博物馆空间分成 许多“碎片”,以期使参观者想到纳粹对几千年的犹太文化所造 成的断裂。同样,他在设计帝国战争博物馆北馆时想突出的也是 这种“悲剧”效果。战争博物馆宣扬的不是战争, 而要表现的是 争取和平的艰难,建筑要表现的就是这种矛盾与冲突。博物馆外 形呈简洁的几何图形,巨大的曲面块体相互交错在一起,外墙是 深色的混凝土几乎看不到窗户。这是李布斯金第一次设计这种薄 壳式混凝土屋面建筑,他以曲面壳体隐喻“当今世界已被各种矛 盾冲突撞击成许多碎片”。
o 屠杀塔是独立于馆体之外的一个附属建筑,呈不规则的四边形, 高塔里空荡荡,底面大约有20平方米,四面墙壁向中间收紧。只 有一个光源,是在十几米高的一侧墙角开了个小口。在这束唯一 的自然光下,整个纪念塔都显得阴森、晦暗而且紧张。 每个游客走到塔中,都会向空中凝望。一侧是遥远的光明,另一 侧,在数米高的空中有铁质的梯子,但是爬上去是不可能的。除 了梯子,整个纪念塔中再无任何展示物和装饰。
柏林犹太博物馆建筑分析
❖在通道中并没有过多的展品,有五个被刻意用 墙面封闭起来的空间,叫做“虚空”,如不细心 留意,游客也可能完全不会察觉馆里有着一个这 么诡异的空间。但是细心的游客偶而能透过一些 洞开的窗口瞥见这些不能进去却垂直贯穿了整栋 建筑物的虚无空间,只有建筑顶部的玻璃天窗投 下光来 。
内部空间
❖这些虚空的“展览厅”并不开放给游客参 观,却还是有一个处在尾端被称为记忆的空 间,能让人进内一窥其秘。 这里展示着一件名唤“秋之落叶”的现代艺 术品。步进这宽耸空荡的空间后,只见地板 上铺天盖地地铺叠着一个个圆形的铁铸人脸, 人脸直径大小如一个手掌,张口圆瞪,似呆 还怨,仿似一个个呐喊的灵魂。
❖建筑表达了两个几何线形。 一个多样化的片断组成的直线 和一个趋于无穷的折线相互交 织,但各有自己的方向。表达 了空间的联系和序列的破碎。
与旧馆间关系 —— 高度
❖新馆与老馆之间仅在地下的出入 口相接。除了出入口之间的联系, 在高度上,檐口高度大致相同。
与旧馆间关系 —— 风格
❖旧馆与新馆风格迥异。形成 强烈对比。 ❖如天外来物,在混乱的城市 肌理中起到调和作用。
设计灵感 Between The Lines
❖被压扁的六角星 ❖未完成的歌剧
❖遇难者的原址
设计原型 非理性的原型 大卫盾(六角星)
以色列国旗
❖纳粹强迫每个犹太人佩 戴“耻辱名牌”
❖折射出民族的血泪和辛 酸
设计原型 非理性的原型 大卫盾(六角星)
外观设计 Between The Lines
❖德国闪电战 柏林犹太人博物 馆锯齿形的形态让人联想到德国 闪电战。
立面设计 ——立意
❖对柏林犹太名人的地址连线的 引用及乐谱语汇的建筑转化,在 墙壁上留下伤口一般的不规则指 向的开窗
关于柏林犹太博物馆的非理性
. 失但 却仍 是十分丰 富 的犹 太 文化 遗产 。而 当扭 曲的折线 被 断裂 12 逃 亡命 运 线 现实命运线 的右边是 一条代表流放 在外 的犹太人命 运线 , 行 的直线 打破时 , 也就是犹 太人 的历 史与生活 , 跨越着辉 煌与灾难 , 当门自动敞开后, 便到达位 穿过那空 白, 向着未来绵 延不断 的发展而 去。两种线 型 的穿 插交 至终点是一大片明亮 的落地玻璃门, 逃亡” 之轴尽 端 的 “ 夫曼 花 园 ( . A. of n adn ” 霍 E T. H f nG re ) : ma 叠最 终构成了犹太博物馆爆裂 的建筑形 体 , 而烙印着 犹太人 痕迹 于“
一
终 线, 象征着在 不 断的 扭 曲和 转 向 中的生 还 , 持 续生 命 的 历程 。 直通向三层展厅 的最顶一层 , 点是一 面 白墙 。建筑师希 望通 过 并 这一特 殊的建筑譬喻手法 , 民众 去省思 这一历 史事件 的意义 强迫 其涉及到的地形学概念 代表 着犹 太 民族 的名人 和柏 林 的德 国人 再下来该怎么走?白墙的左手边有一 曾生活工作过 的地方 , 中包括莱斯特 ( ls , 涅 ( e e和密 以及考虑决定未来的方向: 其 Ket 海 i) Hi ) n 由此进入 博物馆的主要展览空 间。 斯・ 德・ M e vndr oe等, 凡・ 罗( i e R h) 把这些组合在一起, sa 便形成 开 口, 而在 这条命运 线 的上 空 。 穿着 一些不 规则相互 交叉 的混凝 贯 了变形 的大卫十字 。 但 直线空间纵贯了整个博物馆的公共区域; 折线空间则占据着 土构件 。尽管据说这些都是 有结构 作用的梁 , 按照直 观的结 构 逻辑却很难让观者理解, 并且感到随时会受到那些来历不明的 博物馆的使用空间 。断 裂 的直线 穿越 扭 曲的折 线所 产生 的 冲突 刀光剑影 ” 的侵犯 , 怕那些粗野 的空 中异物 随时会塌 落下来 因惧 的结 果 , 是那些 被 掏 空 的“ 空” 间。它们 贯 穿在 整个 博 物 馆 “ 虚 空 不安正是 当时幸存 下来 的犹太 人 的心 理 中, 成为博物馆的核心结构, 也是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空白神秘物。 而心中不安 。这种担忧 、 也是建筑师想要参观者了解的。 它所表 现的虚无与断裂 隐 喻着柏 林历 史 中那些 物质 形态 虽 已消 状态,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分析ppt课件
主要设计有柏林的犹太人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犹太人博物 馆、英国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伦敦城市大学的研究生
流亡之轴:
“流亡之轴”-通往明亮玻璃的甬道可以去到外面,花园四周包围着水泥墙,倾 斜的石片地面上,如迷宫般交错竖立着49根倾斜的水泥柱,参观者可以在其 间穿行。每墩空心方柱里都种有橄榄树,艰难地争取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奋 力从顶上长出。抬头能看到青灰色的天空被无情地撕裂,象征着那些遭放逐 的犹太人的艰难处境-
展厅
进入展厅,游客便不由自主地被卷 入了一个扭曲的时空。馆内所有通 道、墙壁、窗户都带有一定的角度, 可以说没有一处是平直的。错中复 杂的交通流线,黑色墙体界定的反 复出现都给参观者感官上强烈冲击, 并且显示出令人震撼的力量,它的 出现阻挡了空间的连续感,把空间 秩序压缩扭曲,仿佛都在隐喻着那 个时期人们对于战争的恐惧和对生 活近乎绝望的心态。
沿着通道来到尽头,前方是一连迭耸飞起 来的梯级,直通建筑的顶层,相继把游客 引向地面层及以上各层的展览厅。延续不 断的台阶象征着,犹太民族的延续,灰暗 的灯光和顶部不规则的水泥横梁分割空间、 创造压迫感,象征着犹太民族延续历程中 的苦难和不屈。
在通道中并没有过多的展品,有五个被 刻意用墙面封闭起来的空间,叫做“虚 空”,如不细心留意,游客也可能完全 不会察觉馆里有着一个这么诡异的空间。 但是细心的游客偶而能透过一些洞开的 窗口瞥见这些不能进去却垂直贯穿了整 栋建筑物的虚无空间,只有建筑顶部的 玻璃天窗投下光来 。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分析描述课件
博物馆的藏品和展品
藏品
博物馆的藏品种类丰富,包括艺术品 、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等,涵盖了犹 太文化的各个方面。
展品
博物馆的展品以主题展览为主,涉及 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 展示犹太人的生活、文化和历史,让 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犹太文化。
柏林犹太人历史背
02
景
犹太人在柏林的历史
犹太人在柏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7世纪,当时一些犹太人定居在 柏林,主要从事商业和金融活动
。
在19世纪,随着德国经济的繁荣 ,犹太人在柏林的社会和经济地 位逐渐提高,他们成为文化、艺
术和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然而,在纳粹时期,犹太人的权 利被剥夺,许多人被驱逐或杀害
。
纳粹时期犹太人的遭遇
纳粹德国在1933年上台后,开始对犹太人实施种族歧视和迫害。 犹太人被限制从事某些职业,被迫搬到特定的居住区,甚至被送往集中营和屠杀。
开放与包容
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强调开 放与包容,旨在为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一个交 流和学习的平台。博物馆的展陈方式Fra bibliotek实物展示
博物馆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图片、影 像等资料,还原历史场景,让观众更 直观地了解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
互动体验
博物馆设置了一些互动体验项目,如 虚拟现实、互动游戏等,让观众更加 深入地了解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分析 描述课件
目录
• 博物馆概述 • 柏林犹太人历史背景 • 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和展陈方式 • 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和意义 • 参观博物馆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博物馆概述
01
博物馆的起源和历史
起源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建立源于对 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受迫害和屠杀 的反思,目的是纪念和传承犹太 文化。
犹太人纪念馆分析
分 析
博物馆的平面呈曲折蜿蜒状,馆内 所有通道、墙壁、窗户都带有一定 的角度,可以说没有一处是平直的 。 博物馆的入口在一楼右侧,由两道 楼梯扶手引导至地下室,楼梯到达
处同时也是整个地下层的最深点,
从此最深点缓缓向上爬升,参观者 眼前展开三条象征着三种不同命运 的路线。
供选择道路的岔口
三种不同的命运路线
被屠杀的犹太人的命运线
此线的终点通向一个独立于博物馆本体之外的黑色 塔体,若在进入此塔前回头向后看,就会看到建筑 师精心安排在此线另一端点的一面黑墙。封闭的塔 高24米,里面没有光线照明及暖气设备,靠近屋顶 有一细小窗户,是塔内唯一的开窗口。
大屠杀塔与流亡者花园的仰视
“空 隙”
“空隙”是犹太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元素,代表着空无、失落。最 典型的也是最大的一处空隙底部,铺满了呐喊的面孔,令人不敢从 上面踩过去。
总结 感想
•
这是一个多么让人震撼的建筑!如果说建筑是人的 身躯,展览艺术是灵魂,那么这座建筑即使不放展览品, 也是有血有灵魂的,而非一副臭皮囊。因为这座建筑本身 就具有灵魂,它通过自身外在和内在的结构,透露着一种 神秘的气息,让人行走在其中,就有一种压迫感,有着与 犹太人的一种精神上的交流。 心灵上的冲击,远远比视觉上的冲击更容易让人铭 记!
犹太人博物馆
姓 名: 班 级: 学 校: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指导教师:
简
介
地
点: 德国柏林
建造时间:1989年——1999年 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建 筑 师:丹尼尔· 里柏斯金
建筑风格:解构主义Fra bibliotek外 观 图
分 析
• 这个建筑的本身就是一个无声的纪念碑,作为解构主义建 筑的代表作,建筑无论从空中、地面、近处、还是远处, 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博物馆不再是照片展览的代 名词,而是更多通过建筑的设计给人一种身历其境的震撼 和感受。
柏林犹太博物馆
建筑设计的 来源于犹 太人与柏林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历史柏林市政府给他送去了两 大捆档案,里面有柏林犹太人 的名字、出生日期、驱逐日期 及地址。他亲自考察了这些历 史遗迹,并在城市图上描绘出 来,相互之间还连上线,得到 了他称之为“一个非理性的原 型”:一系列三角形,看上去 有点像纳粹时期强迫犹太人带 上的六角的大卫之星的标志。 他的另一灵感来源于现代音乐 史上一位著名作曲家阿·舜勒贝 格。当年,由于希特勒的上台, 他未能完成自己创作的唯一一 部歌剧。他的前两个乐章“华 丽辉煌”,第三乐章只是重复 演奏,然后是持续的停顿。这 部歌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未 完成”,里柏斯金深深地为这 种“空缺”所打动
大屠杀塔与流亡者花园的仰视 内部奇幻的光影空间
每个灯下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铁块做成的人脸----缅怀仙逝的犹太人
如犹太人和柏林一般纠缠 不清的历史
总结与思考
这个项目官方名字是“柏林犹太博物馆”,而在丹尼尔心中,项目的名字是叫 “灵魂与记忆线的交织融合”。整个设计由两条线段组成,一条是直线但被切 割成零碎的片段;另一条是连续的线但充满了曲折与不确定 。这两条脉络虽然 都有所限定,,却又通过相互间的沟通,而在建筑和形式上无限的伸展下去。 依据相互离散、游离的手法,形成了贯穿整个博物馆整体的不连续空间。这两 条脉络是“犹太人博物馆”的特征,同时又是李博斯金所特有的“二元对立, 二律背反”的观点。柏林的痕迹,不仅仅是物理的,据说其中还有说不清因果 的根源,或者是既往夹杂在里面。从德国人和犹太人的外在关系来观察,他下 了这样的理论,他执着的追求曾对犹太人的传统和日耳曼文化作出贡献的作家, 音乐家和艺术家们的生活踪迹,并将其模式化。 在丹尼尔·李博斯金的笔下,一个有着不屈历史的民族和一个同样有着一样灵魂 的城市之间的爱恨纠葛,就这样在我们面浮现出来。
解构主义的经典作品: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解构主义的经典作品: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范云
【期刊名称】《室内设计与装修》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2002年8月,一行二十多位建筑师踏进柏林。
如同上海,柏要到处是新建筑与建筑工地,各种风格的建筑汇聚一城。
来之前,查阅了很多资料,总想在匆匆而过的几天里,找出众多建筑中的精华。
《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引人遐想的封面吸引着我。
这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丹尼尔·利保斯金德(Danicl Libeskind)的代表作——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不容错过,建议同行们参观此博物馆,得到一致认同。
【总页数】4页(P78-81)
【作者】范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5
【相关文献】
1.论音乐在建筑中的文脉演绎--以“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为例 [J], 吴淏;邵阳;郁舒兰
2.破土而生:建筑中的历史与记忆--丹尼尔•李伯斯金及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J], 刘羽
3.李伯斯金解构主义建筑设计风格探究与运用——以柏林犹太人纪念博物馆为例
[J], 刘和琴;
4.李伯斯金解构主义建筑设计风格探究与运用——以柏林犹太人纪念博物馆为例[J], 刘和琴
5.陈列艺术的情感表达——以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及三星堆博物馆为例 [J], 付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漫谈--丹尼尔 里伯斯金
丹尼尔·里伯斯金
• 丹尼尔·里伯斯金1946年 出生于波兰罗兹一个纳粹 大屠杀幸存者的犹太人家 庭。他的双亲以及10名兄 弟姐妹都经历过奥斯威辛 集中营的迫害,最后只有 其父和一个姑妈熬过苦难, 得以幸存。 • 1959年,当时年仅13岁的 利贝斯金德跟随家人迁往 以色列,以后又乘船移民 美国,来到纽约。利贝斯 金德在纽约读完中学后, 进入大学先学习音乐,后 来转到建筑系。毕业后, 利贝斯金德以德国柏林为 基地,组建了自己的建筑 设计所。
解 构 • 主 义 建 筑• 的 基• 本 特 征
强调建筑整体形象的非完整化特点,各个组 成部分形态各异,显得支离破碎而凌乱,无 明确的逻辑关系,不可还原到原型。 建筑各部分的组合呈现出乎意料的戏剧性效 果,在不同视角中充满了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有别于传统建筑结构的和谐形态,表现出建 筑各部分及设计各元素组合之间的突变性、 偶然性以及冲突性。
解 构 主 义 建 筑 的 基 本 特 征
• 设计语言的几何化与抽象化,丰富的三维 立体空间打破了传统建筑呈现的二维平面 思维模式。 • 相对于传统建筑形式的静态平稳特点,呈 现出富于动态的重叠、交错、扭转、弯曲、 起伏和倾斜等效果。 • 作品意义的多元性,不会固定在一个中心 含义、一种意义或本质上。 • 突出设计者运用建筑要素的个性化特征, 努力构成自己的建筑语言表达形式。
• 他曾于北美、欧洲、 日本、澳洲及南美各 大学教书与演讲, 1986年他曾指导位于 意大利米兰的私人公 益建筑机构, 曾任教 于哈佛、耶鲁、伊利 诺、南加大、德国汉 堡学院等大学。
他的创作不仅是建筑, 亦被视为艺术, 其展览遍 及欧洲、以色列、日本与美国, 轰动一时的纽约现代 美术馆MOMA所展示的「解构主义建筑展」中, 他是其 中重要的展览者之一。现居于柏林, 并积极的参与国 际竞图。
利伯斯金犹太人博物馆的建筑批评
/jpkc/bbs/ShowPost.asp?ThreadID=375非客观设计——关于利伯斯金犹太人博物馆的建筑批评非客观设计——关于利伯斯金犹太人博物馆的建筑批评内容摘要:以客观的眼光来看,这样的设置有些密度太高了。
无论是倾斜的墙面、不规则的开窗还是满地人面、高耸的微光,仅仅一件就足以令参观者心底产生震撼。
而他们每一件都是那么强烈,彼此争不出高下。
或许是利伯斯金太想把所有能表达情感的方式都一泻而出了,或许是他在几十年的寂寞时间里积累了太多种纪念犹太人的设计,而今天,他已经无法取舍而全体用上了。
关键词:非客观犹太人博物馆利伯斯金情结项目简介犹太人博物馆是附属于原柏林博物馆“巴洛克式老建筑体”的增建部分,在1989年的设计竞赛中由美国国籍建筑师丹尼尔·利伯斯金拿下, 1992年11月大楼动工,1998年竣工,1999年1月向公众开放。
建筑总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平面呈曲折前行状,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
外表装饰锌板,造型独特。
由于建筑本身是一件回应历史的创作,那些参差不齐的空间,倾斜起伏的平面,窄如逢隙的窗户,令人置身其间能体验层层历史,所以仅两年时间一幢空楼就吸引了35万参观者。
可以说是博物馆案例中的又一个成功典范。
丹尼尔·利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和他的设计1946年出生在战后的波兰,1965年加入美国国籍。
曾经在以色列获得美国-以色列文化基金会的奖学金而学习了一阵子音乐,并在纽约当上了一名演奏家。
后来,他放弃了音乐改学建筑,并在1970年从纽约市Cooper科技和艺术联盟获得了建筑学学位。
1972年他在英格兰埃塞克斯大学获得了建筑历史和理论的硕士学位。
1989年利利伯斯金在犹太人博物馆设计竞赛中获胜。
该博物馆在2001年9月开放,获得公众好评。
2002年7月英格兰曼切斯特的皇家战争博物馆北部分馆开放。
2003年9月私人画廊Atelier Weil在西班牙开放,2004年3月伦敦都市大学毕业生中心开放。
Daniel_Libeskind(丹尼尔.里伯斯金)作品-柏林犹太博物馆
犹太博物馆的入口配置于原柏林博物馆〈巴洛克式老建筑体〉内,利用新建筑体其中一个“空”的轴线方向延伸至此建筑内,并打破其方正格局,横斜入地下室而至新建筑体内。
Libeskind称此种手法为〝潜意识下的连接〞,代表德国人和犹太人命运的无法分割;但从深层意义来看,为了创造犹太博物馆的入口,拆除了仿古迹的一面墙体此古迹是大战后依原设计重新再造的仿品,并非原迹〉,若依建筑师之意,各自赋予基地上两个独立建筑体为德国人及犹太人的象征,而使用这样一种侵略性的语言来响应象征着德国人的巴洛克式建筑体上,我个人的感觉彷佛:别人对我不仁,我亦回之不义。
尤其为了强调犹太博物馆的入口,用材质沉重的墙体作为入口的建筑语汇,这手法的疑虑,更在犹太博物馆内部使用轻快材质的对比下而加深。
三条主命运线代表三种不同的可能性,也是本设计案的主题,但参观者走完这三条命运线后,并无法在空间的体验上领略出不同的感受,倒是整个建筑体顺应着李伯斯金强烈的个人美学及设计风格,有着统一而重复的空间感,从头至尾没有平行和垂直线、倾斜的墙面、天花板嵌入的斜行灯具线、展示橱柜的不规则开口〈以上皆为解构派常用手法〉,参观者走完全程,只觉空间跳跃不停,和哀悼犹太人的省思感似乎没办法配合。
当然这是我个人在犹太博物馆的空间经验,并不足以代表其它参观者的想法,只是我很怀疑,若去除了引导员的详细解说,以及每个空间、每条路线上的昭示牌,参观者是否能够从自己寻常的空间领略知觉中去体会建筑师要说的故事?设计者利用历史背景、哲学思维或艺术化的手法来充实设计,基本上是很吸引人的,只是当建筑实体完成后,也必须要能够回归到空间上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无需语言、文字图片的引导,直接可以体会的感觉。
建筑体曲折行进的方向,是建筑师依照一些曾在柏林住过的名人住址所决定的;即找出名人地址在柏林市地图上的位置,和博物馆所在地连系而构成方向性,这些名人的选择并没有国籍限制,可能是犹太人,也可能是德国人或者其它。
丹尼尔·里伯斯金简介及作品介绍
兴趣爱好
他一直希望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手风琴拉得很
成功。然而,里伯斯金对绘画的迷恋最终让他选择 了建筑。他希望成为一名艺术家,但是他的母亲建
议他学习建筑。在他的自传《击碎大地:生活 和建筑的冒险》中,他重新回忆母亲的话: 正是因为如此,里伯斯金认为当代 的建筑师更应该注重自己当地的建 筑传统。 “你可以将艺术融入建筑中,但是却不能将建 筑融入艺术中。”于是,他进入了纽约库伯科 学艺术学院。
建筑观点
每一个城市对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来 说都是世界的中心。每个地方都不 是一个抽象的地方概念,它和当地 的人,以及不断发展的历史发生着 关联。我的每个作品都非常不同, 你不能重复自己,关键是要倾听来 自这个城市的秘密之音。 建筑并非只是有趣的形式,而是应 该有深刻的含义和当地的环境相融 合。而建筑和环境的融合,应该是 动态的,是当下的,我们需要向前 看看,未来会怎么样。
2.的规划局规划局
德国海军高级
3.进行了录制幻灯片演示。
的关怀计划的感觉
但是,撒旦立刻反击热
这么简单
总之,就是
很屌
学业与职业
19岁那年,里伯斯金对建筑产生浓 厚兴趣,舍弃音乐考进全美顶尖的 建筑艺术学院柯柏联盟学院,获得 学士学位。 1972年,他获得英国埃塞克斯大学 建筑史和建筑理论学硕士学位。 曾经的音乐背景使他后来的建筑设计 中常有古典音乐的精确美感和超然大 气。里伯斯金也说过:“没有音乐的 建筑,不过是 瓦砾堆成的山。” 硕士毕业后,里伯斯金没有进建筑师 事务所,而是一直在北美、欧洲、日 本、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等地讲学,先 后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 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南加州 大学、德国汉堡学院等著名学府。
但在此后13年中,他和妻子所开的夫妻档 在全世界设计建造了40多个大型建筑,以 他究竟是谁?他又有着怎样 其浓厚的学院气质和实用风格受到业界尊 的经历? 崇。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左边的建筑是入口,从地 下进入右边
逃亡之路。 博物馆里有许多 遮阳的路,漫长而封闭,游客 会花许多时间找到出口而不用 再返回到此处。
沿着有些路人可以到这里, 此处铺满铁铸的刻着哭泣 的人的脸。
这里几乎没有水平的和垂直的线条 一切都在扭曲,倾斜,颤栗,撕裂, 暗示着犹太人苦难的命运
所有的窗都是折现形,形似于一 条条刻在墙上的裂痕一样。
博物馆中有许多这样的空间, 在路的尽头,阳光从天井洒 落,可惜的是依旧没有路可走。
混凝土在这里都会显的更加坚硬
犹 太 人 博 物 馆
犹太人博物馆位于柏林第五大道,落成于2001年10月,由波兰建筑师 丹尼尔 里帕斯金设计。博物馆不仅在内容上展示了数千秒速件犹太人 的历史和在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更将博物馆变物馆像一座 黑黝黝的阴森的建筑物, 建筑上没有传统的窗,而 是像刀痕一样切开的口子
环境心理学案例分析
建筑的形成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非常契合, 单体需要借助整体的环境来表现,受到环境的掣肘, 却又要保持在环境中的特殊性,唯一性,与整体环境 成为相互增色的关系。此外,格式塔提到的似动现象 作为建筑外立面和形态的手段是非常常见的。外立面 图案的排布往往都是有规律的,有时为了形成运动感, 会故意打破某个规整图形,或者去掉其中一部分,此 时建筑的外表皮感觉依然是整体的,却有了一种向缺 口运动或者紧缩的趋势;而一些相同风格的建筑群排 列,也是遵循这样的原则,建筑间似断非断,有了序 列感,相互间遥相呼应。
在进入到室内之前人们已经由平和的心态转为庄严肃穆进入室内以后这样的心情开始升级变得不安颓废悲愤??在犹太人博物馆中人一走进便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一个扭曲的时空馆内几乎找不到任何水平和垂直的结构心理也随之失去了依靠变得惶惶不安
环境心理学案例分析
建筑师为建筑而生,为人的生活服务, 我们对于特定领域的心理掌控不亚于 心理学专家。人们复杂的情感因素, 是我们建筑之所以变幻多端的最终指 向性的答案……
颜色是环境构成中的重要一环。图书馆内各阅览室在空间的设计上除了书架的摆设外, 颜 色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阅览室、书库是需要冷静思考与精神专一的地方, 所以大部分阅览室、 书库应采用一些白色或灰色, 尽量采用中性色彩, 提高工作或阅读的效率。昂赞多媒体图书馆的 一切都是白色的,可又不仅仅是白色的。全部建材的外在表达简洁纯粹:白色的亚光表面,白 色的光滑漆面,白色的多孔结构,一切都显得平滑而富有动感,时而亮丽,时而柔和。这种精 致的建筑材料表达如万花筒般相互交叉,将建筑内的空间体量划分开来。这样才有了亚光与漆 面的配合,辅以微孔背景,营造出无形的界限,好似多面体在明亮的光照下逐渐消逝。
丹尼尔·里伯斯金
”(World Trade +世界贸易中心 Center)的重建方案。
9· 11中,世贸双塔轰然倒塌。事后,为了选定重建方案,曼哈顿 下城发展公司在世界范围内两次招标,吸引众多著名建筑师机构参与。 在2003年2月26日这一天,世贸中心重建方案终于尘埃落定,里伯斯 金的设计方案夺冠。评委称:“方案给尚未走出悲剧阴影的城市带来 了希望和灵感,体现了美国的期望。”虽然里伯斯金13岁就到了纽约, 但当他的设计图被世贸中心采纳的时候,仍有人建议要一个“真正”的 纽约人会更合适来纪念9.11的死难者。里伯金斯却认为毫无疑问只有 拥有像他这样的移民者的精力才更能将真实的纽约反映出来:“它将 会和它的精神一样闪耀,也许它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它一定会令 人感动,因为它就是真实的纽约。” 里伯斯金说:“自由塔设计高度1776英尺暗喻美国在1776年宣布 独立的历史。”里伯斯金雕塑了一个环形街区来安排1100万平方英尺 的办公空间,他将世贸双塔的基础,也就是地面七十英尺下的岩床看 成最感人的遗迹。“巨大的连续壁设计用来防止哈得逊河渗漏,称得 上是一个工程奇迹。它在灾难中经受住了考验,顽强地生存下来,它 就像是我们的宪法一样,雄辩、有说服力,诉说着民主和自由价值的 永恒。”
+
对艺术的天生感悟,令里伯斯金的创作不仅是建筑,更是艺术。强 烈的视觉影像特征和符号性,令他的建筑在整个城市中脱颖而出, 成为各个城市的地标,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轰动一时的纽约现代 美术馆MOMA所展示的“解构主义建筑展”中, 他是其中重要的展 览者之一。从闻名世界的柏林犹太博物馆、英国曼彻斯特北部的帝 国战争博物馆、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皇家博物馆、丹佛艺术博物馆 Frederic C. Hamilton附馆到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展览中心、全欧洲最 大的购物中心的“Westside”、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遗址的重建工 等等,里伯斯金就像天生为建筑而生,从他建筑展现出的,总是最 惊世奇绝的一面。 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是里伯斯金在英国的第一个建筑。博物馆 建筑由三个联锁着的碎片集合组成,象征宽大弯曲的地球碎片构成 博物馆空间,视觉上给人的印象就象是三个碎片相互冲撞挤压,坦 率地表征着俗世中的冲突和战争。整个结构基于地球的几何学特征, 甚至于主要画廊的地板也是球形的。建筑给人的效果是迷幻般的精 彩绝伦,建筑整个几乎被金属覆盖,5000平方米刨光过的铝包着屋 顶,6880米长的标准预制铝板复合墙面,似乎喻示着二十一世纪已 形成的矛盾冲突在未来仍会延续下去。无论在新旧文化、重建、技 术和设计上,这个建筑都有给人们以强烈的振撼。
奇特的建筑之美:带你看看世界建筑史上奇奇怪怪的解构主义建筑
奇特的建筑之美:带你看看世界建筑史上奇奇怪怪的解构主义建筑'解构主义'这个词,最先出现在哲学领域。
其含义晦涩难懂。
简而言之,就是把什么都拆了。
有人总结道:'他们的矛头指向传统形而上学的一切领域。
所有的既定界限、概念、范畴、等级制度都是应该推翻的。
'美国的一位解构主义者比喻得更形象,他说解构主义者就像是把父亲的手表拆散了并使之无法修复的坏孩子。
从历史上看,社会上(文艺、哲学也包括在内)刮什么风,建筑领域里不久就会下什么雨。
1988 年3 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办了一次有关解构主义的学术研讨会。
会上观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的录像。
同年6 月,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解构主义建筑展,展出了七名建筑师的10 件作品,引起轰动。
拉维列特公园,网络图片(侵删)美国《建筑》杂志1988 年6 月号在'编者之页'里写道:'本世纪建筑的第三趟意识形态列车就要开动了。
第一趟是现代主义建筑,第二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现在开出的是解构主义建筑。
'这位编者暗示解构主义小命不长,他说:'今后几个月,赶在解构主义建筑消失之前,我们和别人还有话说。
'为什么这样说呢?看了解构主义建筑的实例,也许你也会同意他的观点,因为这类建筑太奇特、太扎眼了。
要是满大街都盖上这类东西,非把人都吓疯了不可。
当然,少量的有一些,点缀一下我们这个多彩的世界,也未尝不可。
马尔默的HSB 旋转中心马尔默市是瑞典第三大城市。
马尔默的HSB 旋转中心是一栋商住合一式的建筑物。
它的设计理念源于一个名为《扭曲的躯干》(Twisting Torso )的白色大理石片雕塑,该雕塑1999年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洛特拉瓦模仿扭曲的人形制作。
大楼于2001 年2 月14 日动工,工期为四年半。
2002 年3 月和8 月,该建筑分别完成地基及混凝土浇筑工程。
2005 年8 月27日,大楼正式落成。
犹太记忆---德国犹太人纪念馆的分析PPT
柏林犹太博物馆是欧洲最大的犹太人历史博物馆,其目的 是要记录与展示犹太人在德国前后共约两千年的历史,包括 德国纳粹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历史,而后者是展览中非常重 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包括对于大屠杀(Holocaust)的追念, 其展品以历史文物与生活记录为主,多达3900件,其中1600 多件是原件。博物馆多边、曲折的锯齿造型像是建筑形式的 匕首,为人们打开了时光隧道,全面展示了德国犹太人两千 年的生活历程,他们对德国艺术、政治、科学和商业作出的 卓越贡献,及在20世纪经历的那段悲惨历史
这就是犹太博物馆,一个看不到太多枯燥文字、 晦涩图片的展馆,取而代之的是,建筑充当了的无声 解说员,也许你置身与它如战争阴影般晦暗的空间, 触及他大片对比强烈的光与影,你也许会感觉像是经 历了一场伤感的旅行,这或许就是建筑师想为你传递 的信息,这座奇特建筑给予他们最大的触动,或许是 纪念;而对于犯过错的人来说,对于旁观者的我们来 说,它又带给我们些什么?我想或许在建筑师的心中 ,在踏足其中的每个人心中,我们希望看到的不仅仅 是为了祭奠与反思,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所藏有的 ,还是希翼。
平面分析图
物馆的平面呈曲折蜿蜒状,馆内 所有通道、墙壁、窗户都带有一定 的角度,可以说没有一处是平直的。 博物馆的入口在一楼右侧,由两道 楼梯扶手引导至地下室,楼梯到达 处同时也是整个地下层的最深点, 从此最深点缓缓向上爬升,参观者 眼前展开三条象征着三种不同命运 的路线。
撼是冲地为 和更击面解整 感多,、构个 受通让近主建 。过博处义筑 建物、建的 筑馆还筑本 的不是的身 设再远代就 计是处表是 给照,作一 人片都,个 一展给建无 种览人筑声 身的以无的 历代强论纪 其名烈从念 境词的空碑 的,视中, 震而觉、作
丹尼尔·里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 )
谈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丹尼尔_利伯斯金_以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为例
谈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丹尼尔·利伯斯金———以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为例王小花1许晨曦2(1.天津华夏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300061;2.天津市大港建筑设计院,天津300270)【摘要】本文对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丹尼尔·利伯斯金的成名作———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分析,加深了对解构主义建筑特点的认识,并得出了解构主义建筑的四点创作原则。
【关键词】解构主义;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争议一、解构主义建筑的提出上个世纪中期的法国,形成了一股结构主义的潮流,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
到了1967年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德里达提出了解构主义理论,作为法国的另一种哲学思潮出现了,他的美学是属于后结构主义美学,其理论是出于对结构主义的瓦解、反对、否定的目的而产生的一股新思潮,德里达所提出的解构主义观点就是要消解作为结构主义存在基础的“结构”概念。
70年代,西方不少先锋派建筑师开始将解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建筑实践。
于是,解构建筑产生了。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德里达本人对于建筑非常感兴趣,他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建筑的目的要控制经济。
因此,他认为新的建筑、后现代的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有丹尼尔·利伯斯金,弗兰克·盖里,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扎哈·哈迪特等人。
其中丹尼尔·利伯斯金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对解构主义建筑做出了更多的诠释,下面就对其成名作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进行分析。
三、项目简介犹太人博物馆是附属于原柏林博物馆“巴洛克式老建筑体”的增建部分,在1989年的设计竞赛中由利伯斯金拿下,1992年11月大楼动工,1998年竣工,1999年1月向公众开放。
建筑总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平面呈曲折前行状,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尼尔· 里伯斯金
柏林犹太博物馆 的平面呈曲折蜿蜒状, 馆内所有通道、墙壁、 窗户都带有一定的角 度,可以说没有一处 是平直的。设计者以 此隐喻出犹太人在德 国不同寻常的历史和 所遭受的苦难,展品 中虽然没有直观的犹 太人遭受迫害的展品 或场景。但馆内曲折 的通道、沉重的色调 和灯光无不给人以精 神上的震撼和心灵上 的撞击。
丹尼尔· 里伯斯金
馆内曲折的通道、沉重的色调和 灯光无不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灵 上的撞击。
丹尼尔· 里伯斯金
步入其中,由于斜坡 地面及不垂直的空间感觉, 使人感到头昏目眩,步履 艰难,表现犹太人走出国 境在海外谋生的艰苦历程 。
丹尼尔· 里伯斯金
里伯斯金称该博物馆为“线状的狭窄空间”。理由是在这座建 筑中潜伏着与思想、组织关系有关的二条脉络。其一是充满无数 的破碎断片的直线脉络。其二是无限连续的曲折脉络。这二条脉 络虽然都有所限定,却又通过相互间的沟通,而在建筑和形式上 无限地伸展下去。依据相互离散、游离的处理手法,形成了贯穿 这座博物馆整体的不连续的空间。这二条脉络是“犹太人博物馆” 的特征,同时又是里伯斯金所特有的“二元对立,二律背反”的观 点。柏林的痕迹,不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物理的,据说其中还有说不清因果关 系的根源,或者是既往性夹杂在里面。
Daniel libeskind 丹尼尔· 里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丹尼尔·里伯斯金)1946年出生于波兰一个纳粹大屠杀幸 存者的犹太人家庭。他的双亲以及10名兄弟姐妹都经历过奥斯威辛集中营的 迫害,最后只有其父和一个姑妈熬过苦难,得以幸存。1959年,当时年仅13 岁的利贝斯金德跟随家人迁往以色列,以后又乘船移民美国,来到纽约。利 贝斯金德在纽约读完中学后,进入大学先学习音乐,后来转到建筑系。毕业 后,利贝斯金德以德国柏林为基地,组建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所。
丹尼尔· 里伯斯金
丹尼尔· 里伯斯金
建筑外墙以镀锌铁皮 构成不规则的形状,外院 有一组由49根高低不等的 混凝土柱体构成的雕塑。 使人联想到犹太人沉重、 艰难的经历,雕塑顶上茂 密的树木显示出犹太人生 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丹尼尔· 里伯斯金
反复连续的锐角 曲折、幅宽被强制压 缩的长方体建筑,像 具有生命一样满腹痛 苦表情、蕴藏着不满 和反抗的危机,令人 深感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