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的经典作品_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的环境心理学
对于建筑的色调,设计师们都倾向让它的用色使大脑和 眼睛处于平衡状态。
在犹太人博物馆中,冷色调加之灰暗光滑的镀锌铁皮给 人冰冷、沉寂的感觉,在光滑的界面上,伤疤一样的开窗显 得愈发触目惊心。不难想象如果反其道采用了粗糙暖色的处 理,则会使视觉和大脑出现背离,由此可见从材质的颗粒感 上,粗糙的材质易给人亲切温厚的感觉,光洁的表皮易给人 低调、冷淡的态度倾向。
在犹太人博物馆中人一走进,便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一 个扭曲的时空,馆内几乎找不到任何水平和垂直的结构,所
371
TM
有通道、墙壁、窗户都带有角度,这种倾斜的不安定的状态 正是设计者隐喻犹太人在德国不同寻常的历史和所遭受的苦 难的空间营造手段。 2.3.2 建筑的空间特征与内部动线
环境心理学的分析显示:圆形易给人安全感,方形的空 间给人平稳的感觉,长方形的空间最为舒适,而锐角空间则 让人有紧张感(见下图 1)。正基于这样的考虑,里伯斯金在犹 太人博物馆的设计中为了刻意营造心理上的不安、绝望甚至 让参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平面的设计选择了极具动势 的锐角折线。
烈的符号性:强烈的视觉冲击、外露的感情倾向,这种风格
式的定位无疑如同给未知限定了区域,使建筑本身被赋予了 与生俱来的脾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历史氛围则像给孩子 取名字,无论是否蒙面,在“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氛围下 已能感受到一种基于历史的沉重思考和与之所带来的沉静与 压抑。 2.2 建筑外部环境要素分析 2.2.1 场地与景观环境
解析主义思潮
3、对确定性的解构,在景观设计中,空间是功能意义上具有交 换性和不确定性,我们不得不接受现代主义所认可的传统或教 条的因果关系。
4、对功能意义和价值的解构。只要建筑满足人们的习惯,建筑 就是好的,但是,一旦你对习惯提出质疑,你就会搅乱平衡, 你就会引起动乱。对景观功能意义和价值的解构也是需要思考 的一个方面。
扎哈· 哈迪德的设计理念
新的结构 现代主义俾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闲还是其它价值,现代主义者都可对 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 "过度"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 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形的消失,导致造形的极度简化。 新视点 其实我们己进入一个新世界,只是我们并未看出这点,我们仍延用被 教导的旧视点。唯有真正张开眼睛、耳朵或心灵来感知自己的存在, 如此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诠释现代 结合上述两者,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造形的重组。这些新的形体成 为新现实的原型,在其中,所有事物重组、溶解后重回原点。藉由新 方式重现新事物,我们可建立新世界并居住其中,即使仅经由视觉。 扎哈即属上述的三种现代主义者,他并未发明新的构造或技术,却以 新的诠释方法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以拆解题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现 代主义的根,塑造了全新的景观,任由观者遨游。
二
解构主义的形式特征
解构主义是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在景观艺术领域的实 践。解构主义景观设计的形式特征,可以概括为空 间设计的分解处理和重新构成。“分解处理”是指 “解构”风格的抽象造型元素,即点、线、面系统。 “重新构成”是指解构风格的造型创造规则,无论 是点、线、面系统的具体设计还是整合设计,通常 运用扭转、穿插、错位、叠合、破裂等构成方法进 行景观造型或者规划上的重组。由于景观的空间设 计主要集中在二维层面上进行表达,所以并没有强 调“体”的概念,但是“解构”风格景观在三维的 空间里面进行重塑富于变化的表面,从而强调不同 的“场所精神”。总之,“解构风格”的景观设计 崇尚空间的“多系统”“重发展”的游戏般运动变 化。
柏林犹太博物馆建筑分析
❖在通道中并没有过多的展品,有五个被刻意用 墙面封闭起来的空间,叫做“虚空”,如不细心 留意,游客也可能完全不会察觉馆里有着一个这 么诡异的空间。但是细心的游客偶而能透过一些 洞开的窗口瞥见这些不能进去却垂直贯穿了整栋 建筑物的虚无空间,只有建筑顶部的玻璃天窗投 下光来 。
内部空间
❖这些虚空的“展览厅”并不开放给游客参 观,却还是有一个处在尾端被称为记忆的空 间,能让人进内一窥其秘。 这里展示着一件名唤“秋之落叶”的现代艺 术品。步进这宽耸空荡的空间后,只见地板 上铺天盖地地铺叠着一个个圆形的铁铸人脸, 人脸直径大小如一个手掌,张口圆瞪,似呆 还怨,仿似一个个呐喊的灵魂。
❖建筑表达了两个几何线形。 一个多样化的片断组成的直线 和一个趋于无穷的折线相互交 织,但各有自己的方向。表达 了空间的联系和序列的破碎。
与旧馆间关系 —— 高度
❖新馆与老馆之间仅在地下的出入 口相接。除了出入口之间的联系, 在高度上,檐口高度大致相同。
与旧馆间关系 —— 风格
❖旧馆与新馆风格迥异。形成 强烈对比。 ❖如天外来物,在混乱的城市 肌理中起到调和作用。
设计灵感 Between The Lines
❖被压扁的六角星 ❖未完成的歌剧
❖遇难者的原址
设计原型 非理性的原型 大卫盾(六角星)
以色列国旗
❖纳粹强迫每个犹太人佩 戴“耻辱名牌”
❖折射出民族的血泪和辛 酸
设计原型 非理性的原型 大卫盾(六角星)
外观设计 Between The Lines
❖德国闪电战 柏林犹太人博物 馆锯齿形的形态让人联想到德国 闪电战。
立面设计 ——立意
❖对柏林犹太名人的地址连线的 引用及乐谱语汇的建筑转化,在 墙壁上留下伤口一般的不规则指 向的开窗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分析ppt课件
主要设计有柏林的犹太人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犹太人博物 馆、英国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伦敦城市大学的研究生
流亡之轴:
“流亡之轴”-通往明亮玻璃的甬道可以去到外面,花园四周包围着水泥墙,倾 斜的石片地面上,如迷宫般交错竖立着49根倾斜的水泥柱,参观者可以在其 间穿行。每墩空心方柱里都种有橄榄树,艰难地争取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奋 力从顶上长出。抬头能看到青灰色的天空被无情地撕裂,象征着那些遭放逐 的犹太人的艰难处境-
展厅
进入展厅,游客便不由自主地被卷 入了一个扭曲的时空。馆内所有通 道、墙壁、窗户都带有一定的角度, 可以说没有一处是平直的。错中复 杂的交通流线,黑色墙体界定的反 复出现都给参观者感官上强烈冲击, 并且显示出令人震撼的力量,它的 出现阻挡了空间的连续感,把空间 秩序压缩扭曲,仿佛都在隐喻着那 个时期人们对于战争的恐惧和对生 活近乎绝望的心态。
沿着通道来到尽头,前方是一连迭耸飞起 来的梯级,直通建筑的顶层,相继把游客 引向地面层及以上各层的展览厅。延续不 断的台阶象征着,犹太民族的延续,灰暗 的灯光和顶部不规则的水泥横梁分割空间、 创造压迫感,象征着犹太民族延续历程中 的苦难和不屈。
在通道中并没有过多的展品,有五个被 刻意用墙面封闭起来的空间,叫做“虚 空”,如不细心留意,游客也可能完全 不会察觉馆里有着一个这么诡异的空间。 但是细心的游客偶而能透过一些洞开的 窗口瞥见这些不能进去却垂直贯穿了整 栋建筑物的虚无空间,只有建筑顶部的 玻璃天窗投下光来 。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分析描述课件
博物馆的藏品和展品
藏品
博物馆的藏品种类丰富,包括艺术品 、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等,涵盖了犹 太文化的各个方面。
展品
博物馆的展品以主题展览为主,涉及 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 展示犹太人的生活、文化和历史,让 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犹太文化。
柏林犹太人历史背
02
景
犹太人在柏林的历史
犹太人在柏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7世纪,当时一些犹太人定居在 柏林,主要从事商业和金融活动
。
在19世纪,随着德国经济的繁荣 ,犹太人在柏林的社会和经济地 位逐渐提高,他们成为文化、艺
术和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然而,在纳粹时期,犹太人的权 利被剥夺,许多人被驱逐或杀害
。
纳粹时期犹太人的遭遇
纳粹德国在1933年上台后,开始对犹太人实施种族歧视和迫害。 犹太人被限制从事某些职业,被迫搬到特定的居住区,甚至被送往集中营和屠杀。
开放与包容
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强调开 放与包容,旨在为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一个交 流和学习的平台。博物馆的展陈方式Fra bibliotek实物展示
博物馆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图片、影 像等资料,还原历史场景,让观众更 直观地了解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
互动体验
博物馆设置了一些互动体验项目,如 虚拟现实、互动游戏等,让观众更加 深入地了解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分析 描述课件
目录
• 博物馆概述 • 柏林犹太人历史背景 • 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和展陈方式 • 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和意义 • 参观博物馆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博物馆概述
01
博物馆的起源和历史
起源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建立源于对 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受迫害和屠杀 的反思,目的是纪念和传承犹太 文化。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1]
7、3 解构主义7、3、1 解构建筑概况20世纪80年代,西方建筑界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解构主义”的新思潮。
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以后出现的历史主义、通俗主义的思潮持批评态度,试图建立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建筑的得名,与两次重要活动有关:一次是1988年6月至8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七人作品展;另一次是同年7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在思想观念上确实存在着某种关联,一些解构建筑师比较关注哲学,试图将建筑纳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而另一些解构建筑师则不然,他们更加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全新创造。
第一类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丹尼尔·里伯斯金、莱姆·库哈斯等。
第二类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蓝天组等。
7、3、2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从70年代到80年代,分别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普林斯顿大学等执教,在纽约和巴黎成立事务所,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院长。
思想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福柯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从“分解”到“叠合”为处理拉维莱特公园开发计划的复杂性和不定性,屈米以“分解”的观念在公园用地上建立起三个结构系统:“面”系统,以一种表层结构来表达;“线”系统,用了许多连接线条和线性构件;“点”系统,精心设计了许多小型构筑物。
“点”、“线”、“面”三个系统,还无法控制公园的整体结构。
屈米将“点”系统上的10.8m 见方的构筑物放置在一个间距为120m的方网格的交叉点上。
构筑物形式各异,但红色却是唯一的保留颜色。
在方网格有秩序地组织下,“点”系统及构筑物具有了决定整个公园结构的作用。
Daniel_Libeskind(丹尼尔.里伯斯金)作品-柏林犹太博物馆
犹太博物馆的入口配置于原柏林博物馆〈巴洛克式老建筑体〉内,利用新建筑体其中一个“空”的轴线方向延伸至此建筑内,并打破其方正格局,横斜入地下室而至新建筑体内。
Libeskind称此种手法为〝潜意识下的连接〞,代表德国人和犹太人命运的无法分割;但从深层意义来看,为了创造犹太博物馆的入口,拆除了仿古迹的一面墙体此古迹是大战后依原设计重新再造的仿品,并非原迹〉,若依建筑师之意,各自赋予基地上两个独立建筑体为德国人及犹太人的象征,而使用这样一种侵略性的语言来响应象征着德国人的巴洛克式建筑体上,我个人的感觉彷佛:别人对我不仁,我亦回之不义。
尤其为了强调犹太博物馆的入口,用材质沉重的墙体作为入口的建筑语汇,这手法的疑虑,更在犹太博物馆内部使用轻快材质的对比下而加深。
三条主命运线代表三种不同的可能性,也是本设计案的主题,但参观者走完这三条命运线后,并无法在空间的体验上领略出不同的感受,倒是整个建筑体顺应着李伯斯金强烈的个人美学及设计风格,有着统一而重复的空间感,从头至尾没有平行和垂直线、倾斜的墙面、天花板嵌入的斜行灯具线、展示橱柜的不规则开口〈以上皆为解构派常用手法〉,参观者走完全程,只觉空间跳跃不停,和哀悼犹太人的省思感似乎没办法配合。
当然这是我个人在犹太博物馆的空间经验,并不足以代表其它参观者的想法,只是我很怀疑,若去除了引导员的详细解说,以及每个空间、每条路线上的昭示牌,参观者是否能够从自己寻常的空间领略知觉中去体会建筑师要说的故事?设计者利用历史背景、哲学思维或艺术化的手法来充实设计,基本上是很吸引人的,只是当建筑实体完成后,也必须要能够回归到空间上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无需语言、文字图片的引导,直接可以体会的感觉。
建筑体曲折行进的方向,是建筑师依照一些曾在柏林住过的名人住址所决定的;即找出名人地址在柏林市地图上的位置,和博物馆所在地连系而构成方向性,这些名人的选择并没有国籍限制,可能是犹太人,也可能是德国人或者其它。
柏林 犹太人博物馆
设计骨架
间断的直线 地址的连线
外墙的刻画
这一弯折体的构思是受德国纳粹时期强 迫犹太人佩戴的六角星标志的启示。这六 角星被称作大卫之星,是犹太人的象征。
• 它闪电般的外形或“破 碎的大卫之星”由一条 轴线贯穿,在曲折的体 量中是展厅,在贯通的 轴线部分则包含所有二 战中在柏林被迫害的犹 太人的名字。 • 这一曲一直代表着两种 思维和秩序——一个多 样化的片断组成的直线 和一个趋于无穷的折线 相互交织,但各有自己 的方向。这两条轴线描 绘了德国人和犹太人之 间的关系。里勃斯基把 该博物馆称为“线之间 ”(Between the lines) 。
建筑的立面依然是线的艺术,由由镀锌金属片覆盖,窗 口都是斜线状,不规则的横割建物本体,这些窗口线是 依据柏林地图上的一些犹太历史地点而被连起的,它们 也被视为连结德国犹太人不同时期的破碎象征,光透过 其中,形成微妙的空间效果。
与老馆的关系
博物馆的人口设 于老馆,新旧馆在地下 层相连。新旧两馆的历 史关系借由这条地下通 道表达。它显示了这个 城市与犹太人的历史联 系。 这个出入通道的 楼梯和走廊被设计的相 当狭窄,并连到新建物 的高塔里,经由高塔才 能通到新建物的各个楼 层。 要进入新馆就得 先进老馆,这对一些参 观造成了不便。
线性和时间的组织
首层平面
二层平面
轴线
死亡
通往轴线尽端的 大屠杀之塔(Holocaust rower)
三条相互交叉 的轴线
逃亡
通往轴线尽端的”霍夫曼花园(E TA Hofmann Garden)
共生
一部长长的直通三层展厅的楼梯。
• 死亡轴线的尽端是”大屠 杀之塔 一间空的房子。从 低矮的通道费力地推开沉 重的铁门.进去的时候思 想毫无准备:空间很高(大 约有20m).也很黑.仅在 顶部有一丝亮光.感觉相 当恐怖。空间中弥漫着死 亡的气息.阴冷.潮湿; 眼睛稍微适应了暗环境. 从黑暗的背景中渐渐浮现 出几个站立的人形.一动 不动.不声不响 一字排开 .站立在一面大墙之前.
浅析解构主义
什么是解构主义?对于这个问题,德里达也会挑剔说“什么是……?”这种句法本身就有毛病,它暗示世上存在某种事物,而这事物不但能被人理解,还能被贴上不同的名称或标签。
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延异、替补、互文性。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
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为“五月风暴”,可惜它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
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用而生。
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
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是一曲“带着脚镣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
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
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和无终止性。
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手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三位解构主义大师及其作品。
1扎哈就是一个大胆尝试建筑创新的解构派建筑师,扎哈的建筑创作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
首先是20世纪初俄国先锋派艺术的影响;其次是她继承了她的导师库哈斯关注城市的思想;三是扎哈在建筑创作中对电脑的娴熟应用。
她的代表作品有:维特拉消防站,银河SOHO,盖达尔·阿利耶夫中心……扎哈的第一个建成作品是维特拉消防站。
建筑物与环境十分契合,动态构成的形式与消防站的性格也十分的相符。
丹尼尔·里伯斯金简介及作品介绍
兴趣爱好
他一直希望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手风琴拉得很
成功。然而,里伯斯金对绘画的迷恋最终让他选择 了建筑。他希望成为一名艺术家,但是他的母亲建
议他学习建筑。在他的自传《击碎大地:生活 和建筑的冒险》中,他重新回忆母亲的话: 正是因为如此,里伯斯金认为当代 的建筑师更应该注重自己当地的建 筑传统。 “你可以将艺术融入建筑中,但是却不能将建 筑融入艺术中。”于是,他进入了纽约库伯科 学艺术学院。
建筑观点
每一个城市对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来 说都是世界的中心。每个地方都不 是一个抽象的地方概念,它和当地 的人,以及不断发展的历史发生着 关联。我的每个作品都非常不同, 你不能重复自己,关键是要倾听来 自这个城市的秘密之音。 建筑并非只是有趣的形式,而是应 该有深刻的含义和当地的环境相融 合。而建筑和环境的融合,应该是 动态的,是当下的,我们需要向前 看看,未来会怎么样。
2.的规划局规划局
德国海军高级
3.进行了录制幻灯片演示。
的关怀计划的感觉
但是,撒旦立刻反击热
这么简单
总之,就是
很屌
学业与职业
19岁那年,里伯斯金对建筑产生浓 厚兴趣,舍弃音乐考进全美顶尖的 建筑艺术学院柯柏联盟学院,获得 学士学位。 1972年,他获得英国埃塞克斯大学 建筑史和建筑理论学硕士学位。 曾经的音乐背景使他后来的建筑设计 中常有古典音乐的精确美感和超然大 气。里伯斯金也说过:“没有音乐的 建筑,不过是 瓦砾堆成的山。” 硕士毕业后,里伯斯金没有进建筑师 事务所,而是一直在北美、欧洲、日 本、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等地讲学,先 后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 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南加州 大学、德国汉堡学院等著名学府。
但在此后13年中,他和妻子所开的夫妻档 在全世界设计建造了40多个大型建筑,以 他究竟是谁?他又有着怎样 其浓厚的学院气质和实用风格受到业界尊 的经历? 崇。
柏林犹太博物馆分析
(3)使用与空间
1.功能分析
图底分析
博物馆1-3 层为展厅, 4层为办公, 地下层为 库房与部 分展厅
功能分析
断续的直线构 成了一个非连 续的“虚空”, 纵贯整个公共 区域,以墙与 其他空间硬性 分割开来,只 能通过地下层 的开口或上部 的天桥进入的
3.建筑与周围建筑的关系
建筑与建筑之间,色彩上 采取相近的处理手法,使 整个建筑与周围环境很恰 当的融合在一起。 但是又有一定的区别于其 他建筑。造型上则与周围 建筑形成强烈对比
新馆与旧馆之间的风格迥异,但这两 种风格均在周围环境中有呼应,新馆 的部分轴线与体块延伸到旧馆形成一 个呼应
4.柏林犹太博物馆草图分析
构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建筑平面呈曲折蜿蜒状,走势则极具爆炸性,墙体倾斜, 就像是把“六角星”立体化后又破开的样 子,将犹太人 在柏林所受的痛苦、曲折,表现于以六角的大卫之星切 割后、解构后再重组的结果,展现在建筑上,使建筑形 体呈现极度乖张、扭曲而卷伏的线条。但是建筑中依然 潜伏着与思想、组织关系有关的二条脉络,即充满无数 的破碎断片的直线脉络与无限连续的曲折脉络
(2)场地与环境分析
建筑控制线:建筑主体通过
图中四根白色控制线(与各 条边平行)控制形状,并作 主体轴线或者局部轴线控制 建筑。
建筑与场地关系分析:建筑
主体走向与场地相一致,并 通过一定的切割得到建筑的 外形。
1.建筑与道路及周围建筑关系
图底分析
2.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图底分析
草地
草地
而不规则的,人
一走进去,便不
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2.
用建筑来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 东西
3.
永远铭记那些被遣送或者失 踪的柏林人
4.
受 瓦尔特.本雅明《 单向 街 》的启发,60个场景对应 着60个连续断面。
summary简介来自Berlin Jewish Museum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新、旧两馆外部仅高度相仿
Connect to original museum
的虚空里,渴望着任何可能
的救赎
Void
大屠杀虚空
Berlin Jewish Museum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PATH TWO
四十九个石柱 四十九棵树
Hoffman garden
霍夫曼花园
Berlin Jewish Museum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Hoffman garden
霍夫曼花园
Berlin Jewish Museum
丹尼尔· 里勃斯金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Berlin Jewish Museum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位于克罗伊兹贝格地区林登大街14号,占地
3000平方米,从设计伊始到工程竣工历经10年荏苒。
建筑师以高度凝炼的隐喻手法,将历史的沉痛渗透到建筑的 每个叙事细节。
虽然作为原柏林市立博物馆的扩建部分,犹太人博物馆与巴 洛克风格的老馆除了高度相仿并没有其他相似之处。
设计基本思想 :
了解柏林犹太人,认识大屠杀 让这种理解深入灵魂 承认这段历史 并在建筑中体现它
summary
简介
Berlin Jewish Museum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取名为 “Between the lines”的项目构想, 展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线”之间的 冲突与 融合, 被视为解构主义经典之作的犹太人博物馆,以超 越建筑符号领域内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形式语 言,将音乐、哲学等等相关经验引入了指代的内 部。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
诺曼·福斯特作品特点
福斯特的作品以创新、功能主义和可 持续性为主要特点,他强调建筑与环 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建筑的功能性和 实用性。
福斯特善于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 创造出简洁、流畅、轻盈的建筑造型 ,同时注重室内外的空间感和光线运 用,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
诺曼·福斯特代表作品
代表作包括:德国新议会大厦、伦敦市政厅、北京首都国 际机场T3航站楼、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村、苹果公司总部 等。
除了建筑设计,丹尼尔·里伯斯金还涉足城市规划、展览设 计等领域,他的作品和理念深受全球建筑界和公众的关注 。
丹尼尔·里伯斯金作品特点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解构主义
丹尼尔·里伯斯金是解 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之一,他的作品常常打 破传统建筑的对称和平 衡,以非线性和不规则 的形式大厦是丹尼尔·里伯斯金在美国的早期作品之一,其设计风格独特,运用了不规则的 几何形状和多层次的布局,使得这座大厦在曼哈顿的众多建筑中脱颖而出。
伦敦双塔
丹尼尔·里伯斯金为伦敦市中心设计的一座双塔建筑,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英国历史的多个 方面,如伦敦塔桥等传统建筑元素,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风格。这座双塔建筑在设计 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采用了多项节能和环保技术。
通透。
安藤忠雄代表作品
01
02
03
住吉的长屋
位于日本大阪市,是安藤 忠雄的成名之作,将自然 与住宅完美融合。
光之教堂
位于日本大阪市,以其独 特的十字架光影设计而著 名,体现了安藤忠雄的简 约主义风格。
水之教堂
位于日本北海道,是一座 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教 堂,体现了安藤忠雄对自 然和人文的关注。
THANKS FOR WATCHING
犹太人纪念馆分析
现实命运线
这空间中最重要的建筑元素是一座陡直狭长的楼梯;经 过漫长爬升后,终点是一面白墙。白墙隐喻着省思,再 下来该怎么走?左手边有一开口,由此进入博物馆的主 要展览空间。
流放在外的犹太人的命运线
行至终点是一大片明亮的落地玻璃窗,参观者可以 走出地下建筑体而到户外的霍夫曼纪念园。正方形 的庭园中斜植了七行七列的混凝土柱,有如迷宫般 ,每一柱心植树,等到群树茁壮,便可连成一大片 树荫。这庭园隐喻流放的犹太人在外地生根、茁壮 、团结。
简
介
地
点: 德国柏林
建造时间:1989年——1999年 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建 筑 师:丹尼尔· 里柏斯金
建筑风格:解构主义
外 观 图
分 析
• 这个建筑的本身就是一个无声的纪念碑,作为解构主义建 筑的代表作,建筑无论从空中、地面、近处、还是远处, 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博物馆不再是照片展览的代 名词,而是更多通过建筑的设计给人一种身历其境的震撼 和感受。
博物馆的平面呈曲折蜿蜒状馆内所有通道墙壁窗户都带有一定的角度可以说没有一处是平直的博物馆的入口在一楼右侧由两道楼梯扶手引导至地下室楼梯到达处同时也是整个地下层的最深点从此最深点缓缓向上爬升参观者眼前展开三条象征着三种不同命运的路线
犹太人博物馆
姓 名: 班 级: 学 校: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指导教师:
被屠杀的犹太人的命运线
此线的终点通向一个独立于博物馆本体之外的黑色 塔体,若在进入此塔前回头向后看,就会看到建筑 师精心安排在此线另一端点的一面黑墙。封闭的塔 高24米,里面没有光线照明及暖气设备,靠近屋顶 有一细小窗户,是塔内唯一的开窗口。
大屠杀塔与流亡者花园的仰视
“空 隙”
“空隙”是犹太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元素,代表着空无、失落。最 典型的也是最大的一处空隙底部,铺满了呐喊的面孔,令人不敢从 上面踩过去。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8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是盖 里的一个重要作品,具 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 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 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 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 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 的统一,而在于部件个体 的充分表达。
9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的外观, 像是由许多小型建筑或不同建筑元 素随意拼合的即兴表演。看似自由 到极致的造形实际上脱胎于一个很 常规的平面,各房间在空间上彼此 联系,使室内空间能彼此渗透交流。 白色抹灰的墙面、金属板的屋 顶等,结合看似残破、片断、舞动 的形体塑造了一个“可进入的雕塑” 般的建筑。 它继承了表现主义建筑的传统, 以丰富的空间设计,独特的光线组 织,以及精确的施工营造了解构的 氛围。在室内到处都有使人惊奇的 景观和奇特的光照。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善于理论建树的艾森曼转向了对解构主义的关注德里达巴特尔等人的理论成为他在批判中形成更深刻的解构主义建筑学说的强有力支柱艾森曼认为后现代时期已不再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也没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这样形式和功能不再
解构主义
汇报人:Anne
目录
1. 概述 2. 产生背景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0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关于解构主义的思想
•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善于理论建树的艾森曼转向了对解构主义 的关注,德里达,巴特尔等人的理论成为他在批判中形成更深刻的解构主义建 筑学说的强有力支柱 • 艾森曼认为,后现代时期“已不再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也没有对原初形式的 信仰”,这样,形式和功能不再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形式的意义也与功能、美 学没有直接的联系。总之建筑并不存在原始价值。 • 建筑评论家菲利普·朱迪狄欧(Philip Jodidio)曾经问过艾森曼类似的问题“当 你自己在建筑中时,你不希望空间很舒服吗?”艾森曼回答说进入他的作品“ 第一感觉可能是不舒服,然后会觉得迷失方向。”他希望通过这种不舒适的感 觉唤起人们对建筑的关注。“当你感觉舒服时,你会开始忽视空间;在你感觉 舒服的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 • 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 ,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西方现代建筑思潮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青岛理工大学
西方现代建筑思潮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青岛理工大学1.风之教堂运用了“空间转换”的设计手法,长达40 m的连廊由一系列2.7 m见方的混凝土构架组成,连廊顶棚的玻璃天窗和“H”型连系梁构成了1/6圆拱状屋顶,半封闭的玻璃筒被柔和的光线所笼罩,微风乍起,连廊便成为“风的通道”。
()答案:对2.罗西的设计实践是在其设计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充满了理性主义色彩,圣·卡塔尔多公墓是典型代表作品。
()答案:对3.查尔斯·摩尔喜欢突出的设计特点,包括明亮的色彩组合,超大图形,文体的碰撞,深奥的历史设计方案的再利用,非传统材料的使用,这种特点使得他成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创新者()答案:对4.1983年,矶崎新以筑波中心大厦宣告了日本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
()答案:对5.自1940年代以来,勒·柯布西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神圣”与“住居”这两大建筑类型上,当时正在修建的朗香教堂与马赛公寓正是这两种建筑类型的代表。
()答案:对6.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吉巴欧文化中心在处理建筑屋顶标高的时候采用顺应地形的手法在地形起伏与下降处,建筑的屋面标高随之起伏或下降,造成内部空间净高随场地标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最终使建筑在体型上沿山脊线成曲线形横向展开,展现出对场所精神尊重的生态自然观。
()答案:对7.安藤忠雄相信构成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第一要素: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第二要素: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最后一个因素:自然。
()答案:对8.除了罗西和格拉西,新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意大利的艾莫尼诺、皮亚诺和罗杰斯、德国的昂格尔斯以及瑞士的马里奥·博塔等。
()答案:错9.丹尼尔·里伯斯金1946年出生于波兰一个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犹太人家庭,设计了解构主义的代表作品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答案:对10.现代建筑是在本世纪20年代逐渐兴起的,它既反对折衷主义,也不同于20 世纪初欧洲“新艺术运动”时期的某些新建筑流派。
谈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丹尼尔_利伯斯金_以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为例
谈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丹尼尔·利伯斯金———以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为例王小花1许晨曦2(1.天津华夏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300061;2.天津市大港建筑设计院,天津300270)【摘要】本文对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丹尼尔·利伯斯金的成名作———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分析,加深了对解构主义建筑特点的认识,并得出了解构主义建筑的四点创作原则。
【关键词】解构主义;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争议一、解构主义建筑的提出上个世纪中期的法国,形成了一股结构主义的潮流,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
到了1967年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德里达提出了解构主义理论,作为法国的另一种哲学思潮出现了,他的美学是属于后结构主义美学,其理论是出于对结构主义的瓦解、反对、否定的目的而产生的一股新思潮,德里达所提出的解构主义观点就是要消解作为结构主义存在基础的“结构”概念。
70年代,西方不少先锋派建筑师开始将解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建筑实践。
于是,解构建筑产生了。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德里达本人对于建筑非常感兴趣,他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建筑的目的要控制经济。
因此,他认为新的建筑、后现代的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有丹尼尔·利伯斯金,弗兰克·盖里,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扎哈·哈迪特等人。
其中丹尼尔·利伯斯金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对解构主义建筑做出了更多的诠释,下面就对其成名作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进行分析。
三、项目简介犹太人博物馆是附属于原柏林博物馆“巴洛克式老建筑体”的增建部分,在1989年的设计竞赛中由利伯斯金拿下,1992年11月大楼动工,1998年竣工,1999年1月向公众开放。
建筑总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平面呈曲折前行状,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传达强烈视觉感染力的入口处 #$%& " 室内的展示设计
参考资料: 《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 —清华大学出版社 《 )*+,-.//0,1-23,+4 564,278-2 962-69 :-;.,+》
空 间
!"#$%
!" !#
解构主义的经典作品: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 !#
&%’(!)*+,!%,+*(-*.%/0(撰文 1 摄影 范 云 #,2)3/4")323**5#-*6,-
一行二十多位建筑师踏进柏林。 如同上 #’’# 年 ( 月, 海, 柏林到处是新建筑与建筑工地, 各种风格的建筑汇聚 一城。来之前, 查阅了很多资料, 总想在匆匆而过的几天 里, 找出众多建筑中的精华。《德国 当 代 博 物 馆 建 筑 》引 人遐想的封面吸引着我。这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 物 丹 尼 尔・利 保 斯 金 德()*+,-. /,0123,+4 )的 代 表 作 — ——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不容错过, 建 议 同 行 们 参 观 此 博 物 馆, 得到一致认同。 柏林犹太博物馆扩建工程国际竞赛, 在 !5(5 年 6 月,
古典繁琐的旧造型, 雕塑般地隐喻着什么; 曲折不 平 的 新 平面, 与平整四方的旧层面, 又仿佛描述着什么; 丹尼尔 将绘画、 雕塑及文学与建筑融合在了一起。 工 程 %’’( 年 动 工 , 在建造过程中, 遭受连续不断的 波折和人们种种不同的评价。因为他的方案从 根 本 上 震 撼了形态学的研究方法, 首先是摆脱和谐、 明净, 代之以 不和谐、 神秘; 其次是不强调完美、 统一, 代之以破坏完 美、 破碎。 在没有任何展品的情况下, 新馆举行了 %’’’ 年年初, 开幕典礼,这本身也是对这幢独具象征意义建 筑 物 的 张 扬与肯定。也许是建筑太有性格的缘故, 室内的展示设计 总让人感到不尽人意,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设 计 者 用 心 良苦地去协调与建筑的关系。
! " 平面上多次弯折的形体,象征着破碎的大
卫之星
# " 建筑模型 $ " 新旧建筑对比强烈 % " 建筑组合成现代雕塑般的外形 & " 破碎的外窗造型在室内效果
!6& 份方案中,丹尼尔・利保斯金德以其独具匠心的设计
方案获得头奖。竞赛原旨将新旧馆融为一体, 他却对此提 出质疑。巴洛克风格的旧馆, 位于柏林南脉特烈施塔特地 区, 周边环境已被战火与现代建筑所破坏。 获奖方案将旧馆与新馆由一条虚空的中轴贯穿 7 新馆 将分裂的箭形直插入这块场地, 冲 破 了 巴 洛 克 风 格 的 三 叉几何形, 零散的形体设计, 隐射文 化 与 城 市 结 构 遭 到 的 破坏, 也是对当局折衷主义的城市规 划 的 否 定 ; 对比强烈 的新旧建筑,同时也寓意着犹太 民 族 在 这 里 被 断 裂 的 历 史。 银灰色的主体建筑, 冷峻地面 对 着 浅 黄 色 的 旧 建 筑 , 色彩本身似乎在描绘着什么; 现代简 洁 的 新 形 态 , 相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