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之十面孔子
《论语》
仲由 前542~前480,字子路 子路,鲁国卞人,孔子 子路 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 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 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 过则喜。”
端木赐 前520~前456,字子贡 子贡,姓端木,名赐,卫 子贡 国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 贤中最有作为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 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 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 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 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在孔门弟子 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文化经典阅读(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 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 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 莫能兴。子路愠见日:“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 注释:①卫灵公:春秋时卫国国君,名元。 ②陈;即“阵”,军师行伍之列。此言打 仗布阵之法。③俎豆之事:指祭祀礼仪之 事。④从者:随从之人,指弟子。从,音 zòng。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 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 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就是创造人与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 B “事事都要讲和”与下文“有所不行,知 和而和,不与礼之,亦不可行也。”的主 张相违背。 (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别人保持和 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 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里、附和别人 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不 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 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 才是真正致和之道。
中国文化概论
未知生 焉知死
李倩男 12商英2 12131417
壹 贰 叁 肆 伍
引 言 孔 子 荀 子 桓 谭 结 语
引 言
生死问题是一个与人的一生相始终的现实问题, 也是一个吸引古往今来无数哲人智者苦苦思索的 迷人的哲学问题。 人生在世,一方面要追求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 又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 矛盾和困惑。 正是这一现实感极强的矛盾和困感,迫使人们 不断地追思和探求各种解决的办法,以摆脱生死 难题的困扰。
返回
题,少言死的问题。 • 孔子注重生的追求、修 为、贡献, 不讲死的去向、哀伤,只求知生, 不求知死。 • “命”为必然性,故不可抗;“天” 为自然性,故不可违。就是说, 死生是自然的,亦是必然的, 所以是不可抗拒、违逆的。
返回
荀 子
• 在荀子看来,既然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 就应当始终如一,善始善终,所以要敬始而慎 终,敬其生而隆其死。 • 生与死都是人的大事,不可或 缺,故要同等看待,善始善终, 如此始终俱善,才是尽人道, 备圣道。这是孝子之事, 亦是天地之道。
返回
桓 谭
• 他以烛火之喻,说明了形神相依的关系。人 的形体如同蜡烛,精神如同火焰,火焰依靠蜡 烛而燃烧,烛尽火灭。同样,人的精神依赖于 肉体而产生,人死后,精神不能单独存在。 • 人的生长老死,与“草木五谷”、“禽兽昆 虫”的自然本质一样,是自然变化,不可改 变 的。
返回
结 语
• 儒家从生死变化,自然之道,生死转化,一气所为的 观点出发,肯定生与死是自然的,又是必然的,所以 人不应当恶死、忧死,而要顺从自然之道,必然之 理,建立正确、合理的生死观。 • 生是人生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死只是过程的终 结,人的生命价值、意义在于生,不在于死。 基于 这种思想认识,价值判断,儒家重生而不轻死。 • 儒家的生死观,蕴涵着人生价值观,它告诉人们要 重生死,善始终,尤要重生、善生,以此来实现 人生 价值,完善理想人格,达到人生目的,这些观点在当 今仍然有其思想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九(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九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一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何种地位?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
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
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天人,利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不同的价值观念相抗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二天人之辩的价值观内涵是什么?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天人之辩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
“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则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这样,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便构成一种价值关系。
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
1 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
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
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2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
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3 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4 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1 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2 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三如何理解儒家的群及关系论?1 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
2 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3 群体认同的更深刻意蕴,是一种责任意识,按儒家之见,作为主体,自我不仅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且总是群体中的一员,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传统义利之辩有何现代意义?1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
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
“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中国风孔子人物和思想介绍图文PPT课件模板
师有
德深
典远
范影
。响
的
教
育
思
想
; 清晨,公 鸡清了 清嗓子 ,便开 始了独 唱。它 的声音 一传十 ,十传 百,到 最后, 不但所 有的公 鸡都唱 起了歌 儿,就 连睡梦 中的你 ,听了 这首歌 儿也会 立马起 床,你 也会静 静地站 在那, 倾听着 美妙的 音乐。
清晨,公 鸡清了 清嗓子 ,便开 始了独 唱。它 的声音 一传十 ,十传 百,到 最后, 不但所 有的公 鸡都唱 起了歌 儿,就 连睡梦 中的你 ,听了 这首歌 儿也会 立马起 床,你 也会静 静地站 在那, 倾听着 美妙的 音乐。 清晨,公 鸡清了 清嗓子 ,便开 始了独 唱。它 的声音 一传十 ,十传 百,到 最后, 不但所 有的公 鸡都唱 起了歌 儿,就 连睡梦 中的你 ,听了 这首歌 儿也会 立马起 床,你 也会静 静地站 在那, 倾听着 美妙的 音乐。
【文学】:子由/子夏 清晨,公鸡清了清嗓子,便开始了独唱。它的声音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不但所有的公鸡都唱起了歌儿,就连睡梦中的你,听了这首歌儿也会立马起床,你也会静静地站在那,倾听着美妙的音乐。
壹
孔 子 清晨,公 鸡清了 清嗓子 ,便开 始了独 唱。它 的声音 一传十 ,十传 百,到 最后, 不但所 有的公 鸡都唱 起了歌 儿,就 连睡梦 中的你 ,听了 这首歌 儿也会 立马起 床,你 也会静 静地站 在那, 倾听着 美妙的 音乐。
祷 清晨,公 鸡清了 清嗓子 ,便开 始了独 唱。它 的声音 一传十 ,十传 百,到 最后, 不但所 有的公 鸡都唱 起了歌 儿,就 连睡梦 中的你 ,听了 这首歌 儿也会 立马起 床,你 也会静 静地站 在那, 倾听着 美妙的 音乐。
东
年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之孔子.ppt
——儒家思想之孔子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王洪军 鸿儒国学群:228047072
一、引言: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1. 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唤醒国人的文化自觉
国人讲究: 孝悌忠信、仁义礼智、天人合一、谦虚谨慎、和谐、和睦、和平 西方讲究: 等价交换、民主自由、战胜自然、张扬个性、竞争、斗争、战争 核心价值:仁德
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
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 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 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 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
教 育 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
•
孔子,被美国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世界教科
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知识点拔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政治思想 思想
“仁”和“礼 ”
学说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文化贡献 影响和地位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后来成为我们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 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吗?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国学的概念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 与学术。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 四部分 。
经:以儒家为主的经典,如四书五经; 史:二十四史; 子:百家争鸣的不同学派; 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之类。
(五)儒学复兴的征兆
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开
中国文化概论3-1 儒家文化-孔子
• 21岁: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 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 罕》)
• 27岁: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 35岁:(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 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 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 孔子也到了齐国。
祝、卜中分化出来的文职人员,也称“术士”。 主要从事劝谏和教授六艺之学。
儒家、儒学
•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 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 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 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汉 书》)
• 儒学:儒家的思想和学问。以仁为核心, 提倡义、礼、智、信、勇等道德,重视道 德教育和心性修养,维护君臣、父子、夫 妇等社会伦理关系。
• 57岁:公元前495年夏五月鲁定公卒,哀公立。
• 68岁(鲁哀公十一年)季康子迎孔子归鲁。孔于周 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 69岁: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 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鲤卒。
• 70岁:颜回卒。 • 71岁:是年春,狩猎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于是停止修《春秋》。
第一节
儒家与儒学的形成
儒
•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 俞樾:儒者其人有伎术者也……古谓术士为儒,
凡有一术可称,皆名之曰儒。 • 《周礼·天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
四曰儒,以道得民。 • 从治丧相礼的神职人员到“以道得民”的儒者? • 儒在春秋时最初是一种职业之名,是从巫、史、
第二节
孔子的生平
一、历史背景
中国文化概论李山笔记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李山笔记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探讨中国文化的课程,以下是李山对此课程
所做的笔记整理:
1.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
期的文化遗产包括陶器、石器、琉璃、编织品等等。
2. 在古代的时期,中国文化主要是农耕文化,农民是中国文化
的主要代表人物。
同时,中国古代的文化也与宗教密切相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3.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非常重要,它强调社会道德的重要性,提倡孝道、忠诚、谦恭、正直等等。
4. 在中国文化的艺术方面,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剧场等
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5. 中国文化中的节日也非常多,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
明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6. 中国文化中的食物也非常丰富,以米饭、面食、蔬菜、豆制品、鱼肉等为主要食材,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也非常重要。
7. 现代的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产业正
在蓬勃发展,包括电影、音乐、时装等等。
8. 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中国文化需要付出
长时间的学习和努力,也需要尊重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哲学文化(儒家)
以圣贤的人格为价值指向,以个 体的道德自觉为修身原则,最终 挺立于天地之间,担当起国家和 民族的重任。
儒家哲学
内圣外王
“内圣”,
是指主体心性修养方面的要求, 以达到仁、圣境界为极限;
“外王”,
是指社会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 以实现王道、仁政为目标。
儒家哲学
完全的人格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儒家哲学
性本善
孟
子
仁政
与民同乐 浩然之气儒家哲学来自两汉经学 董仲舒(前170-104)
《天人三策》: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儒家哲学
今文经学:政治视角,讲阴阳灾异,
发微言大义,活泼但流于空疏;
古文经学:历史视角,讲文字训诂,
究典章制度,求经文本义,朴实但 失之繁琐。
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
儒与孔子
2, 孔 子
孔子的人格魅力
十五而志于学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忧道不忧贫 吾与点也 前言戏之耳
儒家哲学
录目
儒与孔子 儒学三期 儒教三义
儒家哲学
原始儒学
原始儒学又称孔学 儒学元典产生于斯 从五经到十三经
儒家哲学
原始儒学 孔子去世后儒分八家
其中对儒学贡献最突出的
有 “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
“恕”,相对于“忠”而言,意谓 如果不能做到有利于人,至少不要 有害于人,也就是孔子强调的“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哲学
仁义
义者,宜也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之时,“弘道”的担子 便落到“士”(知识分子)身上。在“势” 的高压之下,士以“道义”自重,以“仁” 作“义”的保证,形成“道义”与“权势” 的对峙或冲突。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七章
现代学者描述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有几种说 法:儒表法里,儒法互补,儒道互补,可见法家对 历代王朝的巨大影响。
北京密云中国法制公园 公公园园的的核核心心部部分分为为中中国国古古代代法法典典广广场场。。广广场场耸耸立立着着以以竹竹简简为为造造型型的的 我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法经》和用汉白玉青石组成 的李悝坐像两个大型雕塑。
树立了罚恶扬善的鬼神。顺天意便是兼爱天 Nhomakorabea,与民以
利。与儒家不同,墨家将义与利紧密地联系起来,提 出“义可以利人”;在和平时期,“顺天意,兼相爱”,且兼 爱无亲疏差别。在战争频仍的战国,便是直接表现为 “非攻”,两者相和便是大同。
著书立说(左下)
墨翟救宋(右上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兼爱非攻
墨家认为天下大患有三:“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顺从天意便是“兼爱天下之人”,“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有 之;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亦有矣” 。兼爱的文化精神是无亲 疏差别的,是博爱的理想。“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 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 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人人爱人如同爱己,交互得利,反 对战争,便可步入《非攻下》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中国文化概论:2.孔子
孔子
2
授课大纲
一、孔子其人 二、仁者爱人 三、进德修身 四、处世之道 五、万世师表
3
一、孔子其人(前551-前479)
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 幼年丧父,生活贫贱 约三十岁开始私人讲学 五十一岁后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 五十四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学说不被采纳 六十八岁回到鲁国 晚年系统整理《诗》、《书》、《春秋》等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语多见《论语》 《论语》的性质
13
14
15
16
5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乡党第十》记载最为具体
6
三、进德修身
人格目标: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
道,可谓孝矣。”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
敬,何以别乎?”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 者,其为仁之本与!”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交友之道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偏佞,损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
大学本科通识类公选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设计第1讲《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理念》
一、基本信息
二、目标任务
三、教学规划和实施策略(一)课前预习
(二)课中实施
(三)课后拓展
四、教学评价方案
(一)课程综合评价以达成性评价为主,总成绩由以下部分组成,其中测验和课后作业是从学习成果的角度来评价,而预习、出勤、参与合作和问答是从学习态度的角度来评价,如下图所示:
(二)课堂学习评价
五、板书设计
课堂讲授以PPT、视频为主,板书是整个知识内容的框架,或者说关键词,如下:
六、教学反思与持续改进
1.教学目标达成度:
从知识和能力目标来看,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维的开阔上有一些成效,学习态度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通过学生对商青铜器的描述以及在器物和文字中看到的内容,可以看到思维和表达能力上的提高
学习积极性有提高,从观看视频和图片的反应可以看到,还是愿意参与到教学中,对汉语言毕业生该拥有的能力有了新的认知。
2.不足和改进措施:
量化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欠缺,而且OBE的教学理念还有待在实践上来摸索,所能改进的是在课前和课后的实践上,利用学习通和雨课堂、慕课等各种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兴趣度。
特别是,因为疫情,不能到博物馆和古迹参观,这是很遗憾的。
七、附件
附件1:题目:阅读《论语》原著,并写读后感,或者通过生活的观察,发现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痕迹。
作业评分标准表(小论文的形式)
评分标准:自我观点(30分),逻辑思辨能力(30分)、历史文化知识(20分)、语言表达能力(20分)。
古典中国风国学文化孔子儒家文化介绍PPT
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 的借鉴意义;对于提升 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 要意义;
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 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
XXX演示
古典中国风国学文化
XXX演示
肆 叁 贰 壹
国学概念
国学经典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 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
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 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 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 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 华六艺五术范畴。
子部
国学经典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 “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 “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 《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 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 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 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 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 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中国文化概论一考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2、儒家:创始人孔子,学术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思想核心“仁”3、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烦人如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越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4、谚文:古代朝鲜依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平成一个方块。
5、“返本开新”: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即复返儒家心性学之“本”,开出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之“新”6、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7、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邓析,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等。
其先后理论有“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离坚白”“合同异”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8、永嘉之乱:晋永嘉二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
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9、七巧板: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其原理是占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10、郡县制:战国时代郡县已成为各国一般行政区划,秦朝汲取西周分封制导致王权削弱的教训,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在地方建立起郡县两级地方行政记过,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县制至清代基本沿袭未改,只是名称历代稍异1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12、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
思想核心“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到了战国时期,该学派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的发明创造13、毕昇: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节省了工料又提高了效率14、《法经》: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15、知行合一: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16、名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差异和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17、《齐民要术》:贾思勰,为古代农业科技书籍。
孔子故事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国籍: 民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职业: 信仰:
孔丘 Confucius 孔子,仲尼
中国 汉族(华夏)
曲阜尼山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为刻苦。有一次 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 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 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 “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 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 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 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 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 现出来了,才罢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 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评落水救人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 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 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 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 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 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 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 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 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 果。
儒家
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 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 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 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 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 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 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 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中国文化概论3-2 儒家文化-孔子的仁学
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凡事都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愿意 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
1、以仁释礼
孔子为传统的礼乐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 据,即“仁”。
• 仁是礼乐的基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 不仁如乐何?”(《八佾》) “礼云礼云玉 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案例:孝——丧礼:
“仁”首先是一种情感(“爱人”);是以孝悌为 出发点、又超越血缘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 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以此达 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此即礼的目标。
孔子以仁释礼的实质即是从礼中发掘出其内在
的血缘亲情上(人性?)的依据,从而使外在
的、带有强制性的,亦即作为社会政治制度的 “礼”转化为人的内在的道德觉悟和自我约束。
孔子的仁,是一种源自人性的道德情感;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之上的道德自觉。
2、孝悌:为仁之本
• 孝悌之道——仁的情感基础。 •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
孔子认为,真正的孝并不是平时多帮父 母干活,有好吃好喝的,先孝敬给父母。在 孔子看来,这种孝是表层的,而真正的孝则 是深层的,所谓色难,其实就是心难。
• 《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 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 有婉容。” 和颜悦色是尊亲的标识。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 则以惧”
• 《说文》:“忠,敬也,尽心曰忠。” “恕, 仁也,推己及人。”
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
第四章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
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
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
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
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
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
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
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
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
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
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
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
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
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二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章
[清]金廷标:负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三、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基本特征
整个中国艺术思想史,美善统一始 终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 条件下和不同的艺术思潮中,对善的实 质、内容的理解,以及美善如何获得统一的看法有所不同,在儒家美学中这 一点最为清楚。中国美学十分注意美同感官愉悦、情感满足的重要联系,不 否定联系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同时强调联系必须符合伦理道德的善。强调美 与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力求实现统一,使得中国美学经常把审美同人的高 尚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联系在一起。 羲之爱鹅图
周
盘
商
尊
战国丝织物
战国漆器
青铜时代艺术
以编钟、建鼓为主的大型钟鼓乐队兴起于西周 ,兴盛于春秋战国。商周 庞大的建筑群多为 “四阿重屋 ”式 ,以木建筑为主 ,追求华美 。吴王夫差筑姑 苏台耗时十余年 ,晋灵公装饰宫室台榭搜刮民财,而秦始皇修造阿房宫 ,仅 一个殿堂就 “ 东西五百步 , 南北五十丈 , 上可以坐万人 , 下可建五丈旗 ” 。
[五代 ]黄筌:芳溆春禽册页
[元]赵孟頫:题烟江叠嶂图
宋元表演艺术
日益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 ,不断发展的市民阶层促进了表演艺术的勃 兴 。戏曲由宋杂剧、宋南戏而发展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元杂剧及元 、明南戏 , 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 、马致远、白朴 、高则诚等伟大剧作家及珠帘秀等一 批表演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杰作。同时,唱赚、说话、诸宫调等多种形 式的说唱艺术相当繁荣 ,各种演出在城市以及乡镇广泛流行 ,宋元两代的乐 坛主要以走向民间为发展趋向 ,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曲艺史 上不可多得的名作。
第十章 八音克谐 神人以和
——中国古代艺术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 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 舜典》 舜典》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 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礼记· 乐记》 乐记》 张瑞:秋泉图
黄色国风孔子与儒家思想探究PPT模板
1
培养学生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2
学生道德修养
名言警句引导道德选择
3
引导学生人际关系
通过名言警句启发学生思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处理方式
名言警句的意义和作用
名言警句的启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 断温故,才能够不断进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 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孔子的思想背景
01 孔子的家庭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在他的教育经历中,他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认为, 学生应该先学习品德和道德,然后再学习知识和技能。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在这个时期,铁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普 及,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手工业和 商业也得到了发展。人们开始聚集在一 起生活,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 构。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文 学家和艺术家,如孔子、孟子、老子等。 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智慧的传承
《论语》的成书和传播
本《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们所整理、编纂和注释的一部儒家经典, 内容主要是孔子的言行录和孔门弟子的对话录等。
在传承和传播方面,《论语》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汉代 以前,《论语》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后来才逐渐有 了文本的传承。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其成书和传播不仅反映 了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的发展,而且也对全球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种形象:“圣化”
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 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 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 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 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 的资质,所以他多才多艺。” 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 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第二种形象是“智者”
德国黑格尔虽然说过“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 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 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 是哲学家。黑格尔的理由如下: 1、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 的、老练的、道德教训”。 2、孔子不懂思辨哲学。因此,“为了保持孔子 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 更好的事。”
子贡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 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天下君王 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 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 孔子世 家》) 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 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援此而论, 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被誉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认 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儒 家之主张,徒令宗法社会牵制军国社会,使不克 完全发达,其流毒不减于洪水猛兽矣”。 吴虞痛骂孔子为“盗丘”,说“盗跖之为害在一 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 这些批判在当时看来不无道理,但情绪化、夸张 化的言论色彩,不免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 化”。
赵文瑄版孔子
近代尊孔派的先锋人物康、梁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 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 相因。”“国魂”称号较之“素王”似乎 更加崇高,并且难以超越。梁启超说: “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 国。”又说:“苏格拉底之后,仍有苏格 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这是说 孔子是影响中国最大的一个人物,空前绝 后。
董仲舒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认为 “《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 《春秋》一书具有“大一统”的观点,追求“六 合同风,九州共贯”,包含了国家政治版图与意 识形态的双重统一。 因此,统治者掌握了《春秋》一书的思想本质, 就可以称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称霸天下。
孔子授业
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 渐被理学家所“僵化”。 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僵化”是“正统化” 难以避免的逻辑结果。 宋代皇帝进一步制造了尊孔的社会氛围,宋太祖 赵匡胤多次去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宋真 宗赵恒亲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 王”。 有了统治者政治上的大力倡导,理学家就努力把 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 化”形象。
第六种形象:“维新化”
康有为搞“戊戌变法”,需要发掘古代思 想资源作为变法的理论支撑。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 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 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 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 作品。 这些言论无疑是康有为的“夫子自道”。
康有为在《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中说:“孔 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 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 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按照康有为的解释,孔子之道的作用是“与时进 化”,这无非是说孔子思想的本质是要不断改革, 不断维新,否则怎么能跟随时代一起“进化”呢? 康有为在这里再次强化了孔子与时俱进的色彩, 塑造了一个“维新化”的孔子形象。
子见老子
在《史记· 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 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 孔子极尽嘲笑“矮化”之能事。或讽刺他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 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 或策反孔子的学生:“与其追随‘避人之 士’(指孔子),不如跟随避世之士(指 隐士)。”;或暗示孔子应改弦易辙,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
孔子之妻:丌(Qí)官氏
爱人先爱己,责人先问心
得理不必争尽,留些宽容; 凡事不必做尽,留些余德。 多一些扪心自问,少一些 争执指责。 多一些观心自省,少一些 挑剔苛责。 与人为善,于己为善; 与人有路,于己有退。 他人有过不究,于人有恩 莫念。
第五种形象:“僵化”
第七种形象:“丑化”
晚清以来,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 重扭曲,或被无情抨击。太平天国洪秀全 率领农民起义,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阶层, 对于所谓“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的孔子 本人及其思想自然全无好感,他说:“推 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 错。”
《太平天日》一书编造了新神话:天父上帝审判 孔子,命天使捆绑及鞭挞他。孔子跪在天兄基督 前哀求不已,上帝始命停止鞭打,永不准他下凡。 太平军所到之处,焚烧孔庙,捣毁孔子像。宣布 《四书》、《五经》为“妖书”,“凡一切妖书, 如有胆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 太平军抵制孔子及其思想,或许还有另外一层原 因: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且“敬鬼神 而远之”,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洪秀全创立上帝教,对于不信鬼神的孔子自然要 打倒丑化。这是因政见及信仰不同而遭到丑化。
第四种形象:“神化”
孔子在汉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学者董仲 舒等人独尊而“正统化”之外,还受到另 一批公羊学派儒生的高度“神化”。 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 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
1、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孔子 父母“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 2、孔子生有异相殊表:“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 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手垂过膝,耳 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蹲龙”。 3、孔子作为奉天承运的“素王”,编撰《春秋》、《孝 经》,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带领七十二位弟子 朝拜北斗星,这时天空“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 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 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 孔子在此预言刘邦将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欣赏他人 即是庄严自己
口说好话,心存好念,身行好事,脚走好路。 改善自己是自渡,也是渡人; 影响他人是渡人,更是自渡。 不能小看自己,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 君子了达空性,能够悲心切愿,任重道远,身安道隆; 小人迷于无明,致使罔顾公德,钻营取巧,身败名裂。 无所事事的人,内心并不轻松闲适; 积极付出的人,内心反而宁静喜乐。 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 因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世界所现,全都与己相关
第二种形象:“矮化”
“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孔子当年西 行,向老子问礼。 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 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 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 老子列传》) 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 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稍后,刘向《说苑· 建本》指出:“有国家者,不 可以不学《春秋》。生而尊者骄,生而富者傲, 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 鉴也。” 明确指出《春秋》是统治者必修的教科书。这样 看来,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 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 《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 王者之师。
专题:十面孔子
人,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 的价值,各有各的理念, 各有各的世界观,各有各的 人生观,各有各的价值观。 不随意苛求别人,不盲目要 求自己, 保持善良,做到真诚,宽容 待别人,严以律自己, 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 都是人生的一种成长, 看淡,心情才好, 看开,日子才美
成败聚散 都是 人生中的一种成 长
袁世凯窃国、登上民国总统之位,定孔教为国教, 提倡尊孔读经。 章太炎写《订孔》一文,指出儒学是“中国的祸 本”,“孔子最大的污点是使人不脱富贵利禄的 思想”,“我们今日要想实行革命,提倡民权, 孔教是断不可用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 “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 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天 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就是说孔子 是宇宙间的太阳,没有他的降临,人类至 今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难怪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此嘲笑说:“怪不 得三皇五帝时代的人们白天都点着蜡烛在 走路。”
政府力推的孔子标准形象
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孔子思想,只讨论 孔子的历史形象,问题就显得简单一些。
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孔子之所谓“克己复 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 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 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丰富多彩,何尝“只是教人 存天理,灭人欲”呢? 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提倡 “君子不器”,意即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 孔子甚至还赞赏这样的生活态度:暮春三月,穿 着春装,集合几位友人去郊外休闲,在河中游游 泳,在高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吟唱着诗歌归来。
其实,我们想要的幸福一直都在
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顺其自然是一种达观的生存之道, 水到渠成是一种高超的入世智慧, 淡泊宁静是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无事时,澄然;有事时,断然;得意时, 淡然! 心若年轻,则岁月不老,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守住心中那一季春暖 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