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对佛教的认识
佛学思想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佛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近年来,我对佛学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佛学思想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佛学思想的起源与传承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学思想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二、佛学思想的核心内容1. 四圣谛:苦、集、灭、道。
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揭示了人生的本质和解脱之道。
2.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是修行者遵循的准则,旨在引导人们断除烦恼,实现心灵的净化。
3. 无常: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无常是佛教看待世界的一种态度,教导人们珍惜当下,放下执着。
4. 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核心观点之一,提醒人们要行善积德,以免遭受恶果。
5. 空性:世间万物皆无自性,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成。
空性是佛教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教导人们超越自我,消除烦恼。
三、佛学思想的感悟1. 珍惜当下:佛教教导我们要珍惜当下,放下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忧虑。
只有活在当下,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2. 放下执着:世间万物皆无常,我们应学会放下执着,不再为名利、地位、感情而烦恼。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3. 慈悲为怀:佛教强调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以慈悲之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4. 自我反省:佛教教导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努力修正错误。
通过自我反省,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实现心灵的净化。
5. 修行实践:佛学思想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种修行实践。
我们要将佛学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修行实践,实现心灵的解脱。
四、佛学思想在当代的价值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佛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
2. 缓解心理压力:佛学思想教导人们放下烦恼,关注内心,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所吸引。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感悟着佛教的智慧,也不断地在心灵上得到了净化。
以下是我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佛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学佛之前,我总是感到人生无意义,迷茫而痛苦。
然而,自从接触佛教后,我逐渐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佛教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解脱,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再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追求心灵的满足。
二、佛教让我学会了宽容与慈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而佛教则教导我们要宽容待人,以慈悲为怀。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心中的怨恨,不再为过去的事情纠结。
我明白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
只有学会宽容,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和谐,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三、佛教让我懂得了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有报。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因果报应的道理。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命运。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善良,多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好的回报。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四、佛教让我学会了自我反省佛教强调自我反省,认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地进步。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佛教让我懂得了感恩佛教认为,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成。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感恩。
我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感谢亲朋好友的陪伴,感谢老师的教诲,感谢一切给予我帮助的人。
感恩让我学会了珍惜,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六、佛教让我懂得了放下佛教教导我们要放下一切执着,包括对物质的执着、对权力的执着、对名利的执着。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
我不再追求物质的享受,不再追求名利地位,而是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放下让我感到轻松,让我的人生更加美好。
对中国佛教的认识
对中国佛教的认识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
反应常常会是“那是迷信”、“太消极”,“太保守”.把佛教作为智慧之学,最起码作为哲学思想来看的,真是少得可怜。
智慧的佛教,教人获得心灵自在的佛教,教人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佛教,如何落到这步尴尬境地?中国社会对佛教的误解,竟是如此之深!然而许多佛教人士,因循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精神,不努力学习新的知识。
通常看到学佛者,无论见到什么人,都是一口说了千百年的佛话,难怪要造成人们反感。
当然这也跟很多人学佛之后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跟现实生活脱了节有很大关系的。
其实,学佛者是不应该脱离生活和本分的工作的。
所谓“一切治生产业不离佛法”。
做好应该该做的事,是学佛的人最起码的条件。
然而,佛教不会因为少部部分人的误解就被抹杀掉的,还要看看中国佛教哲学在当代社会,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若果有,又有什么样的现代价值?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传统只有经过价值重建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又需要通过怎样的现代转换工作,以建构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进而发挥其现代作用?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现代价值应该说明的问题。
佛教,作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的解脱之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信仰体系、哲学体系,也是价值体系。
佛教逐渐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信仰,已延续2500多年,在中国也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这表明佛教的持久活力与恒久价值。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佛教在未来社会如何重建价值,发挥作用,既是一个艰巨而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而迫切的实践问题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现代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
自从人猿相揖别以来,人类社会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当代人类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又拥有毁灭地球、毁灭自然的手段。
人类社会的进步应归功于人类自身,人类社会的问题也出自人类自身,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敌人也是人类自身。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现代化涉及物质生活、制度规约和思想观念诸多层面,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道德堕落、良心丧失等负面现象,当今世界,物质财富和人们物欲同步快速增长,有人在追求外在物质财富时往往忽略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精神生活,甚至在富裕、舒适的生活中丧失了人性和价值。
个人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教的智慧,体会到了佛教带给我的安宁与喜悦。
以下是我个人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信仰的力量佛教让我明白了信仰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信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定,勇往直前。
学佛让我明白了,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二、慈悲为怀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宽容和原谅,不再对他人持有偏见。
在与人相处时,我努力做到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这种慈悲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三、放下执着佛教教人放下执着,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对名利的执着。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我开始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在放下执着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四、修行与感悟学佛需要修行,修行需要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佛教的教义,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勤奋修行:佛教教人勤奋修行,通过不断努力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自律,努力克服自己的懒惰和懈怠,使自己不断进步。
2. 珍惜当下:佛教教人珍惜当下,不要过于追求未来的虚幻。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3. 修心养性:佛教教人修心养性,培养自己的慈悲、宽容、谦卑等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努力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4. 看破红尘:佛教教人看破红尘,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
在修行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如梦,一切皆为虚幻。
看破红尘,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五、学佛对生活的启示学佛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佛教简单发言稿范文
佛教简单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谈一谈佛教。
佛教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和平静的哲学与宗教信仰。
它源自印度,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已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大真理,也被称为“四圣谛”。
首先是世间万物皆是苦的真理。
这意味着人们常常会经历痛苦和困难。
其次是苦的起因,即贪欲和无明所带来的痛苦。
第三个真理是苦的终结,也就是通过戒律、定力和慈悲来从源头上终结痛苦。
最后是苦的路径,也就是八正道,这是一个实践的准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佛教强调六度,也叫六波罗蜜,这是指追求修行者应具备的六种素养。
首先是布施,即慷慨地分享财物和爱心。
其次是持戒,守住良好的行为准则。
第三个是忍辱,不以怨报怨,接受一切挑战与困难。
接下来是精进,全力以赴去实现内心与外在的提升。
第五个是禅定,通过冥想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冷静。
最后是智慧,通过学习与思考,获得对真理的洞察与理解。
佛教还强调慈悲与无私的精神。
佛陀教导我们要对所有生命怀有同情心,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
通过培养慈悲心,我们可以减少自我中心,培养平和与包容的态度。
最后,我想强调佛教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解脱。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超越自我的束缚,摆脱痛苦的困扰,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总而言之,佛教是一门为众生带来福祉与智慧的信仰。
它教导我们通过正视痛苦,培养修行,追求内心自由与和谐。
希望大家都能从佛教中汲取智慧,实践其中的教导,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平静与充实。
谢谢大家!。
听佛演讲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著名法师的佛学演讲,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这次演讲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佛教的智慧在法师的演讲中,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教的智慧。
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做好事,积累善缘,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
同时,佛教还强调“空性”,即世间万物皆为虚幻,我们应放下执着,顺应自然。
1.放下执着,顺应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执念所困扰。
法师在演讲中告诉我们,放下执着,顺应自然,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放下执着,就是要放下对名利的追求,放下对情感的依赖,放下对生活的抱怨。
只有放下这些束缚,我们才能拥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
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法师在演讲中提到,世间万物皆有因果。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得到回报。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善良的本心,多做善事,积累善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获得幸福和快乐。
二、人生的修行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法师在演讲中讲述了如何修行,以及修行的重要性。
1.修行的重要性法师告诉我们,修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净化心灵,还能让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
修行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它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进步。
2.如何修行法师在演讲中介绍了几种修行方法:(1)静坐:通过静坐,我们可以让心灵得到放松,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2)持咒:持咒可以净化心灵,消除烦恼。
(3)放生:放生是一种积累善缘的行为,可以让我们获得幸福和快乐。
三、佛教与生活佛教并非高高在上的宗教,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法师在演讲中强调了佛教与生活的联系。
1.佛教与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佛教强调家庭和睦、孝顺父母。
法师在演讲中提到,我们要学会关爱家人,尊重长辈,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2.佛教与社会佛教倡导和平、宽容、慈悲。
佛学心得体会及感悟(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佛学以来,我便被其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哲理所吸引。
佛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
在阅读、思考和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学的真谛,体会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升华。
以下是我对佛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及感悟。
一、佛学的智慧1. 真正的智慧佛学认为,智慧是解脱烦恼、达到涅槃的关键。
这种智慧并非世间所谓的聪明才智,而是指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洞察。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逐步揭开世间万象的虚幻面纱,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这种智慧让我们不再为世间琐事所困扰,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
2. 生命的意义佛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修行。
修行并非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通过修正自己的言行,净化心灵,最终达到涅槃。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学会包容,学会感恩。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二、佛学的修行方法1. 佛教戒律佛教戒律是修行的基础。
戒律包括五戒、十戒、菩萨戒等。
通过遵守戒律,我们可以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心灵逐渐净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守时、守规矩、守诚信,以此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2. 佛教禅修禅修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静心、净心,从而洞察事物的本质。
禅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静坐、参禅、念佛等。
在禅修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杂念,专注于当下,以达到心灵的升华。
3. 佛教慈悲慈悲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佛教认为,慈悲是解脱痛苦、消除烦恼的源泉。
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以慈悲之心对待世间万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理解、包容,让慈悲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南。
三、佛学的感悟1. 放下执着佛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为虚幻,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
放下执着,意味着不再为名利、地位、财富所困扰,不再为过去的错误、失败所懊悔。
放下执着,我们才能拥有一颗宁静、平和的心。
2. 感恩知足佛学教导我们要感恩知足。
感恩让我们懂得珍惜,知足让我们懂得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珍惜每一次相遇。
对佛教思想的看法总结作文
对佛教思想的看法总结作文佛教思想历史悠久,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看来,佛教思想是深邃而宽广的,具有启迪人心、提升人性的积极作用。
它强调亲善、慈悲和智慧,并以解脱苦难为最高追求。
在世俗社会中,佛教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使得人们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度化众生。
佛陀根据自己的悟道经验,教导人们如何通过修行和发展自我来摆脱世间的痛苦。
佛教注重个人修行,通过打破贪欲、嗔恨和愚痴的束缚,使人们内心平静,达到心灵的解放。
佛陀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境界,从而彻底超越生死的轮回。
佛教思想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八正道”。
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从揭示人生苦难的本质,到指出苦难的根源和原因,再到提供超越苦难的方法和道路,佛教给予了人们面对现实生活困境的宝贵指引。
八正道则是指导人们在生活中修行的具体方法和道德准则,如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业等。
这些教义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指导方针,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困境。
佛教思想还强调智慧和慈悲。
智慧是佛陀所强调的重要品质,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人们才能认识到世间所谓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真实本性。
佛教思想强调个体的觉悟和自由思考,提倡人们遵循自己的内心声音,而不是机械地遵循传统和权威。
同时,佛教思想还强调慈悲和宽容,认为人们应该对他人怀有善意和同情心,并以慈悲为出发点对待一切众生。
佛教思想对于塑造个人品质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
佛教强调个体的内禀价值和自由意志,引导人们以宽容和慈悲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种价值观不仅能够帮助个人修行成佛,还能在社会中培养出包容和宽容的氛围,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与发展。
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佛教思想给予了人们希望和指导,提醒人们要慢下脚步,审视内心,关注内在的幸福和平静。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现代社会注重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人们更多地忽视了内心的追求。
听佛教讲座的心得体会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时常感到压力与焦虑,仿佛被无形的手推着,无法停下脚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有幸参加了一场佛教讲座,聆听法师的智慧教诲。
这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对佛教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佛教的智慧之光讲座中,法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智慧。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一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
我们的每一个善行都会积累善果,而每一个恶行都会招致恶报。
这种因果观念使我明白,要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努力行善,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放下执念,活在当下法师在讲座中提到,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执着。
我们常常为过去的遗憾而痛苦,为未来的未知而焦虑,却忽略了当下的美好。
佛教教导我们要放下执念,活在当下。
放下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学会接纳现实,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通过法师的讲解,我明白了放下执念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三、慈悲为怀,关爱他人佛教强调慈悲为怀,关爱他人。
法师在讲座中讲述了佛陀舍身喂虎、割肉喂鹰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佛陀为了救度众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让我明白了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传递正能量。
通过关爱他人,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还能为社会创造和谐的氛围。
四、修行与悟道佛教认为,修行是悟道的关键。
法师在讲座中提到,修行不仅仅是出家修行,更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心养性。
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和。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悟道的境界。
在讲座中,法师还分享了一些实用的修行方法,如静坐、打坐等,使我明白了如何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
五、珍惜生命,感恩生活佛教教导我们要珍惜生命,感恩生活。
在讲座中,法师强调了生命的可贵,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天,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我对佛教文化的理解
我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东汉时传入我国。
佛教是一种建立在哲学意义上的宗教,佛教的文化源于婆罗门教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行来达到成佛——所谓“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所以佛教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
这种思想比较适应东方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宗教是解决生死问题的。
任何宗教都在讨论人的来源与归宿,都在寻求解决生死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宗教存在的理由。
而大部分宗教都认为这个世界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教主,要相信这个教主,这是求他人的宗教。
而佛教是求自己,自我开悟证道以求解脱。
故佛教称一切求他人的宗教为外道,这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
外道没有歧视之意,指的是心外求法。
所以佛教没有主宰,佛陀只是老师。
释迦牟尼佛只是比我们先开悟,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找到了解脱的方法,并把这些传授下来。
所以佛陀与信仰者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拜佛是礼师。
在寺院中,我们可以看到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称谓。
佛学的目的,是以佛教五乘共法中之五戒等善法净化人间,指引众生超脱生死轮回,最终达到“法界圆明,涅盘解脱”的境界。
佛教文化不同于普通文化,它主要是一种思想境界。
“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
“佛”所含的智慧奥义不是一般层面上的智慧,而是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对过去、现在、未来生生世世无所不知的智慧,必须要参透佛法才能达到此等至高境界。
而修习佛法强调禅定。
修禅能提高人的精神世界,禅的本意是静虑,定为集中心力。
修习禅定的正确方法是集中心力,专注于一点,由此深入,渐至定境。
定到极至,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显露无遗。
五蕴虽然还存在,但已与我无关,如阳光照射下的浮尘,浮尘虽然存在,但与空间无关。
有人认为禅定以无思无虑为要,此说早被六祖所斥。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东亚和南亚主要信仰和文化体系,也称为佛陀教或佛教教义。
它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目前在亚洲地区拥有大量信徒。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的基础知识。
一、佛教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它起源于摩揭陀国的悉达多王子,他在离家出走后苦行了六年,并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佛教在印度发展了约1500年,发展出了大量的流派。
传入中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南传的佛教主要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而大乘佛教则在中国发展出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许多分支。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中,最基本的核心属于“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生命由苦、集、灭、道这四个方面组成,通过正确的认识这四个方面,才能让生命得到解脱。
八正道则涵盖了正确的看法、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是达到解脱的方法之一。
三、佛教的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禅修、礼佛等方面。
禅修是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实践方式,通过长时间的冥想,让人们达到一个状态,使之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礼佛则是佛教中传统的仪式礼拜方式,庄严、神圣而有内涵,通过礼佛,人们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
四、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心理健康和道德建设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谦卑、厚道、高尚等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在繁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通过佛教的禅修和冥想,以及礼佛等仪式来寻求安慰和平静,使心态更加平和,更加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
五、佛教应用佛教在应用上有很多方面,譬如说在医学上,佛教的禅定和冥想已经得到临床上认可,成为了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
在生活中,佛教则为人们提供使心灵安静,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助力。
在商业上,佛教的价值观也可以应用到很多商业活动中,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引导企业合理经营的指南。
学佛总结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幼便对佛学有所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佛教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佛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佛经历,总结感悟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认识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佛教教义博大精深,主要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
佛教认为,人生有苦,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和贪嗔痴,解脱之道在于修行。
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弘扬正法,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二、学佛感悟1. 慈悲为怀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慈悲的重要性。
慈悲不仅是对他人的关爱,更是对自己的关爱。
当我们心怀慈悲时,便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做到关爱他人,宽容待人,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2. 修行的重要性佛教认为,修行是解脱之道。
修行包括持戒、修定、修慧三个方面。
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修行的重要性。
首先,持戒是修行的基础,它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
其次,修定是修行的关键,它能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找到平静。
最后,修慧是修行的目的,它能让我们认识事物的真相,从而达到解脱。
3. 智慧的启迪佛教教人智慧,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真相。
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智慧的重要性。
智慧能让我们摆脱无明,看清事物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表象所迷惑,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
而佛教教我们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从而避免了很多烦恼。
4. 自我反省佛教教人自我反省,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自我反省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进。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到诚实、善良、宽容。
5. 坚持信念佛教教人坚持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往直前。
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坚持信念的重要性。
信念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它能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勇往直前。
三、心得体会1. 学佛让我更加热爱生活通过学习佛学,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更加热爱生活。
学佛修行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自接触到佛教文化以来,我深感其博大精深,人生哲理丰富。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佛修行,我对佛教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显著的提升,现将我的学佛修行总结如下。
二、学佛修行的过程1. 启蒙阶段:最初,我对佛教的了解仅限于表面,通过阅读佛经、参加佛教活动等方式,逐渐对佛教有了初步的认识。
2. 深入学习阶段:随着对佛教文化的深入学习,我逐渐明白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如因果报应、慈悲为怀等,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
3. 实践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佛教的教义,如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诸恶不做,众善奉行。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佛教活动,如参加法会、放生等,以此来净化心灵。
4. 反思阶段:在修行过程中,我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检查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佛教的教义。
通过反思,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
三、学佛修行的感悟1. 心灵净化:通过学佛修行,我感受到了心灵上的净化,烦恼减少了,心情变得更加平和。
2. 人生观转变:佛教的教义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使我更加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3. 人际关系改善: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宽容、理解、关爱他人,使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
4. 自我提升:学佛修行让我不断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使人生更加充实。
四、学佛修行的展望在今后的修行过程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佛教经典,努力践行佛教的教义,以下是我对未来修行的一些展望:1. 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佛教经典,提高自己的佛教素养。
2. 践行佛法:将佛教的教义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
3. 传播佛法:积极参与佛教活动,向他人介绍佛教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
4. 关爱社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学佛修行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以期达到更高的修行境界。
第2篇一、前言自2020年起,我正式踏上学佛修行的道路,至今已有三年时光。
在这段时间里,我在佛法的熏陶下,经历了心灵的洗礼,对佛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何认识佛教
如何认识佛教?一、超越科学现在有很多文章用科学的观点来解读佛教。
佛教本身是非常科学的,可以说比科学还要科学,是超科学的科学,只是佛教不用这个名词而已。
佛教其实是两个词——一个是“佛”,一个是“教”。
“佛”是圣人,“教”是佛的教化。
一个理论正确与否,并不在于用什么方式表现。
用科学的方式也可以,文学的方式也可以,医学的方式也可以。
为什么现代有很多学问不断地被推翻、被否定呢?就是因为这门学问并不具有完全的客观性、公正性、合理性。
如果有人见解更高,那这种看法就被否定掉了。
佛法已经流传几千年,有没有人超过古人,提取出更高的宗教呢?好像没有了。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它们都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
这么长的时间,三大宗教一直被人们所继承和传扬。
从长远的角度看,后人也基本没有再创造新的宗教了。
为什么后人没有创造出来,说明古人远远超过我们后人,后人的智慧没办法超过前人。
所谓科学也好,其他世间学问也好,能够超过前人的智慧吗?现代的科研手段也有一个优势,可以通过科学实验,通过高科技手段,观察到一些现象,从而发现科学一直追求的东西,在佛法里面早就有答案了。
其实佛教早就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就是生和死。
每个人也就活几十年,都只看到生,看不到死后的世界。
用科学的手段,包括医疗、心理学,用很多方面的学问来研究生死,研究得出来吗?站在“生”的角度能研究出“死”的结局来吗?这个永远不能研究出来的,因为不在同一空间范围之内,死亡的事例也不是用仪器可测量出来的。
更高的世界是佛的世界。
其实大家对佛都不认识,到底“佛”是什么?这已经超出常人的概念了。
大家都信仰佛,礼拜佛,对“佛”的信仰远远超过了对世间任何伟人、英雄的礼敬。
几千年下来,那么多名人、圣人、伟人出现在世间,甚至流传千古,但能受到后人的尊重,顶礼膜拜,甚至跟随的,其中大部分还是与宗教有关。
这就可以看出来,宗教的创始者,佛或者是耶稣等,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影响面,远远超过我们现代人。
二、超越迷信佛教根本不是迷信,佛教是破除、超越迷信的,是智慧超前的一种认识。
个人对佛教的认识
我对佛教的认识我对世界上的宗教都没太多的了解,但谈起佛教,对我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或多或少影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首先,佛教对于其他国家重不重要,我不知道。
但对于中国,他是很重要的。
它用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力,即使经历怎样的历史变化,是他自己成为了我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佛教处在这样重要的位置上,发挥着它的作用,影响这我们。
对于信奉佛教人,佛教义教会学了他们很多,包括让他们成为了我们眼中不一样的人,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是洁身自好,超脱于红尘事物以外,用另一种视角在看待事情的变化与发展,专心于自己的修行,更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
相对他们,我们这些整天被自己,或他人的俗事所烦扰普通的人而言,他们更像一位智者。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揭,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就很好的诠释的了大师们的智慧来源,表明了佛教对佛教徒的影响。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
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从字面上讲的意思是: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我理解的是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
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
佛教徒们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与思考中,慢慢领悟,慢慢发现,这使他们活的更自在,因而这就是身处在其中对他们影响。
他们就是这样,利用他们的教义,不断修行,让自己的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性格也在逐渐变得沉稳,思想变得更加成熟,就算身处在繁华的都市中,也能静下来思考,以佛经教义伴着生活的一群有着大智慧的人。
学佛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佛教便以其深邃的哲理和慈悲的情怀,吸引着无数信众。
我自从接触佛教以来,便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逐渐地,我学会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以下是我学佛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认识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佛教主张“四圣谛”:苦、集、灭、道。
即人生充满苦难,苦难源于无明和欲望,通过修行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
佛教的教义包括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旨在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觉悟人生。
二、学佛的心得1. 慈悲为怀,关爱他人佛教教导我们要以慈悲为怀,关爱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学会了关心身边的人,尽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通过关爱他人,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同时也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2. 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佛教强调修身养性,要求信徒们具备良好的品德。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命运。
因此,我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如诚实守信、勤劳善良、忍辱负重等,使自己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3. 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佛教教导我们要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物质和名利所困扰,导致心灵疲惫。
通过学习佛教,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学会了放下执着,不再为名利所累。
现在,我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时光,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4. 学会感恩,珍惜当下佛教强调感恩,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感恩父母、老师、朋友,以及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
同时,我也明白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不再为过去的遗憾而纠结,也不为未来的未知而担忧。
5. 勇于面对,接受生命的无常佛教告诉我们,生命是无常的,我们要学会接受生命的起伏。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勇敢地去解决问题。
当我遇到挫折时,不再轻易放弃,而是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三、感悟1. 学佛让我更加自信通过学习佛教,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潜力。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缺点,努力去改进。
关于佛教演讲稿
关于佛教演讲稿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它源自印度,是一个以释迦牟尼为创始人的宗教。
佛教以“四谛”和“八正道”为基本教义,主张追求解脱和涅槃,强调舍弃欲望,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佛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出生于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后来成为一位觉悟者,被尊称为佛陀。
佛教经过漫长的发展,分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等不同流派,传入中国后也产生了禅宗、华严宗等多个分支。
佛教经过千百年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其次,佛教的核心教义。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包括苦、集、灭、道,指出了人类生活中的苦难和痛苦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八正道来解脱苦难。
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佛教徒修行的准则和目标。
佛教强调舍弃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平和。
再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代,经过了长期的传播和融合,佛教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禅宗、华严宗、净土宗等多个不同的宗派,对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佛教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代社会,佛教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佛教强调舍弃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对于缓解现代社会中的压力和焦虑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佛教的教义也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心灵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总之,佛教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对佛教的一点认识
总结几点: 学佛是学习智慧,提高为人处事的能力, 最终能够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教流传了接近三千年,已经是世界思 想、哲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有机组 成部分。 我们对佛教还很不了解。 学习佛教并不消极,也不困难。 建议从《了凡四训》开始了解,从《弟 子规》开始实践。
富贵学道难
富贵之人忙于享福, 难得有心学习。
本师: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就 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 一位创办人。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 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 经:经典教材,能够经历时间空间考验被证 明是正确的典籍,比如《易经》、《道德 经》、《三字经》等,佛教里的《金刚经》、 《无量寿经》、《华严经》等。 和尚:梵语音译,意思是“亲教师”,就像 现在学校里的直接指导我的教授。
对佛教的一点 认识
如来佛开光算命 烧香礼拜迷信大乘 大乘 菩萨寺庙轮回保佑 罗汉功德吃斋禅 和尚出家地狱宿命
佛
梵语:浮屠,佛陀 意思:具有圆满智慧 觉悟的人 造字:人,弗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 尼佛,出生在尼泊尔, 当时属于北印度。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佛 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 (甲寅),于周穆王五 十三年(壬申)入灭, 住世七十九年。距今约 三千年。 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 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 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北方多闻天王:表 示要多听,兼听则 明。 伞代表保护自己的 能力,要防止形形 色色的污染。
塑像?
塑像是对老 师(佛)、 学长(菩萨 罗汉)的尊 敬和纪念。 同时提醒自 己见贤思齐, 要发奋努力。
烧香?
香的烟气、味道代表 信号,上香表示提起、 听从佛菩萨的教诲, 所以也叫戒定真香。
开光?
不是我们找人为 佛像开光,而是 用佛菩萨的形象 启发我们自性的 光芒,不要再沉 迷在习性的烦恼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我对佛教的认识视频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佛教之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作者:李小托对佛教感兴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对佛教感兴趣。
而是对人种感兴趣。
印度是一个人种博物馆。
我上初中的时候。
就对印度的人种感兴趣。
为什么印度会有黑白这样各色各样的人种。
有一天。
我在图书馆。
看了一本书。
书上描述。
雅利安人最初进入印度河流域的情景。
其中一段描写是这样的。
那个英俊的雅利安青年。
骑在马背上。
在刚刚进入的印度次大陆驰骋,金色的长发。
在晨曦中飘扬。
那时候我就知道。
印度曾经有一个这么漂亮的民族,后来通过阅读又知道。
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之前,在印度河谷流域。
曾存在一个特别璀璨的文明。
他们用印章。
他们用泥来烧成砖盖房子。
他们有自己文字,他们好像传承了苏美尔文化。
那是一个黄种人的农耕文明,有冥想。
有禅定。
后来白种人的游牧民族。
雅利安人进入了印度次大陆。
他们貌似是入侵者。
但是他们被印度河谷文明同化,我甚至怀疑婆罗门教的吠陀仙人时期,就是指早于雅利安人的印度河谷文明时期。
所以说印度文明是一个连续的包容的文明。
所以你看后来的婆罗门教。
佛教。
印度教。
都很体现这种柔和。
包容。
五花八门,这样的特色。
《佛教之二,为什么佛教是包容的,基督教不包容》虽然印度史诗中。
有非常残酷的战争描写,但是总体你可以看。
这是一个融入。
不是分别的过程。
这跟基督教正好相反。
犹太教基督教。
伊斯兰教。
这样这样的一神教他们为什么是一个分别的宗教。
不是融入而是分别出来。
为什么一神教是不包容的宗教?这要从一神教的创立历史看。
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左右。
一神教犹太教的创始人。
亚伯拉罕出生在唔耳。
是当时苏美尔第三王朝的国都。
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境内。
苏美尔文明是一个黄种人的农耕文明。
这是一个伟大的文明。
他创立了很多世界第一。
包括文字。
最早的楔形文字。
当时他们的宗教是拜各种各样的神。
是一种多神教的信仰。
这种文明被叫做城市文明,起初就有城市存在。
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他自己的保护神。
那么唔耳的保护神就是月神。
亚伯拉罕出生在一个闪系白人的游牧民族家庭。
那时候他们家已经从旷野迁到了唔耳,从游牧弄成了经商。
你看犹太人的经商历史非常长。
那时候的游牧民族他们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家族神。
我们可以这样猜想。
亚伯拉罕他们家的家族神就是耶和华。
我们知道。
落后的文明总是要被先进的文明所同化的。
就像当年雅利安人被古印度河谷文明同化。
满清被汉人同化。
落后的游牧民族也会被强大的苏美尔农耕文明同化。
这个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
历史也有偶然。
亚伯拉罕和他的一家决定不在唔耳呆着了。
他们就去了迦南的旷野。
这个也是亚伯拉罕不想被同化采取的步骤之一。
在迦南的旷野。
亚伯拉罕把他的家族神耶和华升格成了唯一的真神。
当然会有亚伯拉罕在迦南地遇到了上帝这样的描述。
是否真实没有办法定论。
同样是在迦南地。
有两个孩子出生了。
他们都是亚伯拉罕的孩子。
同父异母。
老大就是以示马利。
就是现在阿拉伯人的祖先。
老二叫以撒。
就是现在以色列人的祖先而且就在这个时期。
亚伯拉罕的一神教犹太教已经定型。
但是他绝对没有想到。
他的两个孩子的后代我会创建出来比他更牛逼的宗教。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犹太民族是一个悲催的民族。
悲催在哪里?悲催他的弱小落后,但是又不甘于被同化。
而生存的地理位置又非常诡异。
左边是强大的苏美尔文明。
右边是强大的古埃及文明。
当他们在迦南的旷野生存不下去的时候。
他们就去投靠了古埃及。
当然他们没被埃及的多神同化,但是也是有艰苦卓绝的争斗的。
这个从出埃及记就可以看出来。
最后。
我说结论。
一神教为什么没有包容。
是因为它的弱小和落后。
他一包容就被更强大更文明的文明所同化。
而进入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就不一样了。
他们是征服者。
他们完全可以居高临下的地位。
去接收被征服者。
包括被征服者的文化的,所以他就是包容的。
你看都是强者去居高临下的包容。
所以印度文化是一个包容的文化。
当然他还有种性制度。
那么在印度这个土壤里出生的佛教。
他也是包容的。
所以他有八万四千多法门。
结论就是一神教是分别的。
为什么?因为从它的根儿起源上说,他弱小相对来说不是高级的文明。
所以他怕被同化。
只能用一神来分别。
那佛教就正好相反。
我们可以说佛教是从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婆罗门教之所以神佛满天。
是因为他继承了印度河谷的文明,又把雅利安的文明融入其中。
所以他是一个糅合包容在一起的宗教。
那么在婆罗门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佛教。
也有这种包容柔和的特性。
《佛教之三,为什么佛教基督教传播甚广》在这里头要说一说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的分支很多。
在他们进入印度河谷的同时。
他们也进入了伊朗高原。
所以伊朗人就是以前的波斯人。
他们跟他们周边的阿拉伯人。
是不一样的。
他们的文化传承。
是跟进入印度河谷的雅利安人一模一样的。
而这些雅利安人,后来又到了希腊罗马。
以至于后来的整个欧洲大陆。
也就是讲印欧语系的这些人。
既然文化是相通的语言是相通的。
那他们的宗教习俗,也应该是相通的。
在保罗进入雅典罗马之前。
欧洲地区应该还是多神教的国家。
我认为基督教的传播除了保罗。
还跟这个基督教的教义有关。
爱能力,永生复活。
你这都是人们所追求的。
而基督教。
恰恰给了人们这一张大饼。
同样的道理。
像婆罗门教。
那个充满了种姓歧视的教。
也不可能被传播到其他的地区。
但是佛教充满了慈悲。
智慧和对来世的盼望。
这些都是人们所需求。
所以他才会被外邦人接受。
被传到了中国东亚东南亚。
现在说宗教的厉害。
你看雅利安人。
进入印度雅利安人,他们信了印度教。
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
他们现在信伊斯兰教。
进入欧洲大陆的雅利安人。
他们大多数信基督教。
宗教是可以超越总种族和地区的。
他比基因还恐怖。
《佛教之四,宗教的功用》现在在说是黑死病鼠疫和黑暗的一千年。
以及文艺复兴。
在基督教猖狂的那个一千年。
他不是给人们带来福音。
相反,他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思想。
如果不是鼠疫和黑死病。
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的死亡。
也正是因为那么多人的死亡。
让人们意识到。
上帝并不一定能做什么?所以人们才要打消这个宗教的禁锢。
才有了文艺复兴运动。
我认为复兴是什么呢?就是复兴到一神教进入欧洲以前的那个文明。
即使没有恢复到以前那样的文明。
欧洲已经从单孔目动物。
扩展了视野。
我要说什么呢?就是说。
极端的宗教虔诚是社会的一个毒瘤。
他是阻止社会进步的。
他是诱发人类贪嗔痴的最大的一个诱因。
但是要不要有信仰?还是要有的。
这样人会有敬畏!会有盼望。
也会有爱。
这就转到佛教来说的所谓中道。
就是要一个不上不下。
不左不右。
在一个平衡状态。
《佛教之五,佛教的根本是什么》我认为佛教的根本是缘起性空。
但是具体操作来说呢,应该就是禅定。
为什么这么说呢?禅定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从苏美尔时代就有。
刚才从历史角度,我已经说了。
古印度何文明你是跟苏美尔文明友一脉相承的关系。
这有很多例子为证。
所以古印度人也崇尚禅修。
古时候很多婆罗门在中年以后。
都会进入雪山丛林禅修。
那释迦摩尼。
也遵循了这么一个传统。
尽管释迦摩尼不是婆罗门种姓。
佛陀在世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阿罗汉。
这跟他们专注于禅修也有关系。
但是佛教发展到大乘阶段。
就已经相当偏离了。
佛教理论上升到更一层的高度。
这个跟那兰陀寺大学存在有一定的关系。
你学。
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论呀。
你不能出去推陈出新,就成不了高僧大德的。
所以大乘时期的经典层出不穷。
理论越来越深奥。
佛教到了后期。
更是跟印度教的满天神佛联系到一起了。
什么持咒啊,观想啊!最后在跟本教的神联姻。
就成了藏传佛教。
所以说,因为佛教的历史长。
宗派繁杂。
你很难找到那个根儿。
你找不到那个跟。
也许你用了一辈子的工夫,就在跟一枚落叶较劲。
亲爱滴,喜欢就点赞分享哈编辑:李小托(漫漫),材料学博士,现居新西兰,喜欢猫,喜欢简单随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