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对佛教的认识
佛学思想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佛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近年来,我对佛学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佛学思想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佛学思想的起源与传承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学思想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二、佛学思想的核心内容1. 四圣谛:苦、集、灭、道。
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揭示了人生的本质和解脱之道。
2.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是修行者遵循的准则,旨在引导人们断除烦恼,实现心灵的净化。
3. 无常: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无常是佛教看待世界的一种态度,教导人们珍惜当下,放下执着。
4. 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核心观点之一,提醒人们要行善积德,以免遭受恶果。
5. 空性:世间万物皆无自性,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成。
空性是佛教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教导人们超越自我,消除烦恼。
三、佛学思想的感悟1. 珍惜当下:佛教教导我们要珍惜当下,放下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忧虑。
只有活在当下,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2. 放下执着:世间万物皆无常,我们应学会放下执着,不再为名利、地位、感情而烦恼。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3. 慈悲为怀:佛教强调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以慈悲之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4. 自我反省:佛教教导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努力修正错误。
通过自我反省,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实现心灵的净化。
5. 修行实践:佛学思想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种修行实践。
我们要将佛学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修行实践,实现心灵的解脱。
四、佛学思想在当代的价值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佛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
2. 缓解心理压力:佛学思想教导人们放下烦恼,关注内心,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所吸引。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感悟着佛教的智慧,也不断地在心灵上得到了净化。
以下是我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佛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学佛之前,我总是感到人生无意义,迷茫而痛苦。
然而,自从接触佛教后,我逐渐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佛教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解脱,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再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追求心灵的满足。
二、佛教让我学会了宽容与慈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而佛教则教导我们要宽容待人,以慈悲为怀。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心中的怨恨,不再为过去的事情纠结。
我明白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
只有学会宽容,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和谐,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三、佛教让我懂得了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有报。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因果报应的道理。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命运。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善良,多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好的回报。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四、佛教让我学会了自我反省佛教强调自我反省,认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地进步。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佛教让我懂得了感恩佛教认为,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成。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感恩。
我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感谢亲朋好友的陪伴,感谢老师的教诲,感谢一切给予我帮助的人。
感恩让我学会了珍惜,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六、佛教让我懂得了放下佛教教导我们要放下一切执着,包括对物质的执着、对权力的执着、对名利的执着。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
我不再追求物质的享受,不再追求名利地位,而是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放下让我感到轻松,让我的人生更加美好。
对中国佛教的认识

对中国佛教的认识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
反应常常会是“那是迷信”、“太消极”,“太保守”.把佛教作为智慧之学,最起码作为哲学思想来看的,真是少得可怜。
智慧的佛教,教人获得心灵自在的佛教,教人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佛教,如何落到这步尴尬境地?中国社会对佛教的误解,竟是如此之深!然而许多佛教人士,因循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精神,不努力学习新的知识。
通常看到学佛者,无论见到什么人,都是一口说了千百年的佛话,难怪要造成人们反感。
当然这也跟很多人学佛之后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跟现实生活脱了节有很大关系的。
其实,学佛者是不应该脱离生活和本分的工作的。
所谓“一切治生产业不离佛法”。
做好应该该做的事,是学佛的人最起码的条件。
然而,佛教不会因为少部部分人的误解就被抹杀掉的,还要看看中国佛教哲学在当代社会,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若果有,又有什么样的现代价值?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传统只有经过价值重建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又需要通过怎样的现代转换工作,以建构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进而发挥其现代作用?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现代价值应该说明的问题。
佛教,作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的解脱之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信仰体系、哲学体系,也是价值体系。
佛教逐渐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信仰,已延续2500多年,在中国也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这表明佛教的持久活力与恒久价值。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佛教在未来社会如何重建价值,发挥作用,既是一个艰巨而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而迫切的实践问题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现代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
自从人猿相揖别以来,人类社会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当代人类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又拥有毁灭地球、毁灭自然的手段。
人类社会的进步应归功于人类自身,人类社会的问题也出自人类自身,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敌人也是人类自身。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现代化涉及物质生活、制度规约和思想观念诸多层面,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道德堕落、良心丧失等负面现象,当今世界,物质财富和人们物欲同步快速增长,有人在追求外在物质财富时往往忽略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精神生活,甚至在富裕、舒适的生活中丧失了人性和价值。
个人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教的智慧,体会到了佛教带给我的安宁与喜悦。
以下是我个人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信仰的力量佛教让我明白了信仰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信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定,勇往直前。
学佛让我明白了,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二、慈悲为怀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宽容和原谅,不再对他人持有偏见。
在与人相处时,我努力做到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这种慈悲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三、放下执着佛教教人放下执着,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对名利的执着。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我开始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在放下执着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四、修行与感悟学佛需要修行,修行需要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佛教的教义,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勤奋修行:佛教教人勤奋修行,通过不断努力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自律,努力克服自己的懒惰和懈怠,使自己不断进步。
2. 珍惜当下:佛教教人珍惜当下,不要过于追求未来的虚幻。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3. 修心养性:佛教教人修心养性,培养自己的慈悲、宽容、谦卑等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努力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4. 看破红尘:佛教教人看破红尘,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
在修行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如梦,一切皆为虚幻。
看破红尘,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五、学佛对生活的启示学佛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佛教简单发言稿范文

佛教简单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谈一谈佛教。
佛教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和平静的哲学与宗教信仰。
它源自印度,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已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大真理,也被称为“四圣谛”。
首先是世间万物皆是苦的真理。
这意味着人们常常会经历痛苦和困难。
其次是苦的起因,即贪欲和无明所带来的痛苦。
第三个真理是苦的终结,也就是通过戒律、定力和慈悲来从源头上终结痛苦。
最后是苦的路径,也就是八正道,这是一个实践的准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佛教强调六度,也叫六波罗蜜,这是指追求修行者应具备的六种素养。
首先是布施,即慷慨地分享财物和爱心。
其次是持戒,守住良好的行为准则。
第三个是忍辱,不以怨报怨,接受一切挑战与困难。
接下来是精进,全力以赴去实现内心与外在的提升。
第五个是禅定,通过冥想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冷静。
最后是智慧,通过学习与思考,获得对真理的洞察与理解。
佛教还强调慈悲与无私的精神。
佛陀教导我们要对所有生命怀有同情心,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
通过培养慈悲心,我们可以减少自我中心,培养平和与包容的态度。
最后,我想强调佛教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解脱。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超越自我的束缚,摆脱痛苦的困扰,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总而言之,佛教是一门为众生带来福祉与智慧的信仰。
它教导我们通过正视痛苦,培养修行,追求内心自由与和谐。
希望大家都能从佛教中汲取智慧,实践其中的教导,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平静与充实。
谢谢大家!。
听佛演讲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著名法师的佛学演讲,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这次演讲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佛教的智慧在法师的演讲中,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教的智慧。
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做好事,积累善缘,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
同时,佛教还强调“空性”,即世间万物皆为虚幻,我们应放下执着,顺应自然。
1.放下执着,顺应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执念所困扰。
法师在演讲中告诉我们,放下执着,顺应自然,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放下执着,就是要放下对名利的追求,放下对情感的依赖,放下对生活的抱怨。
只有放下这些束缚,我们才能拥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
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法师在演讲中提到,世间万物皆有因果。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得到回报。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善良的本心,多做善事,积累善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获得幸福和快乐。
二、人生的修行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法师在演讲中讲述了如何修行,以及修行的重要性。
1.修行的重要性法师告诉我们,修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净化心灵,还能让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
修行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它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进步。
2.如何修行法师在演讲中介绍了几种修行方法:(1)静坐:通过静坐,我们可以让心灵得到放松,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2)持咒:持咒可以净化心灵,消除烦恼。
(3)放生:放生是一种积累善缘的行为,可以让我们获得幸福和快乐。
三、佛教与生活佛教并非高高在上的宗教,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法师在演讲中强调了佛教与生活的联系。
1.佛教与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佛教强调家庭和睦、孝顺父母。
法师在演讲中提到,我们要学会关爱家人,尊重长辈,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2.佛教与社会佛教倡导和平、宽容、慈悲。
佛学心得体会及感悟(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佛学以来,我便被其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哲理所吸引。
佛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
在阅读、思考和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学的真谛,体会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升华。
以下是我对佛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及感悟。
一、佛学的智慧1. 真正的智慧佛学认为,智慧是解脱烦恼、达到涅槃的关键。
这种智慧并非世间所谓的聪明才智,而是指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洞察。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逐步揭开世间万象的虚幻面纱,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这种智慧让我们不再为世间琐事所困扰,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
2. 生命的意义佛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修行。
修行并非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通过修正自己的言行,净化心灵,最终达到涅槃。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学会包容,学会感恩。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二、佛学的修行方法1. 佛教戒律佛教戒律是修行的基础。
戒律包括五戒、十戒、菩萨戒等。
通过遵守戒律,我们可以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心灵逐渐净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守时、守规矩、守诚信,以此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2. 佛教禅修禅修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静心、净心,从而洞察事物的本质。
禅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静坐、参禅、念佛等。
在禅修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杂念,专注于当下,以达到心灵的升华。
3. 佛教慈悲慈悲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佛教认为,慈悲是解脱痛苦、消除烦恼的源泉。
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以慈悲之心对待世间万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理解、包容,让慈悲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南。
三、佛学的感悟1. 放下执着佛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为虚幻,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
放下执着,意味着不再为名利、地位、财富所困扰,不再为过去的错误、失败所懊悔。
放下执着,我们才能拥有一颗宁静、平和的心。
2. 感恩知足佛学教导我们要感恩知足。
感恩让我们懂得珍惜,知足让我们懂得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珍惜每一次相遇。
对佛教思想的看法总结作文

对佛教思想的看法总结作文佛教思想历史悠久,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看来,佛教思想是深邃而宽广的,具有启迪人心、提升人性的积极作用。
它强调亲善、慈悲和智慧,并以解脱苦难为最高追求。
在世俗社会中,佛教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使得人们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度化众生。
佛陀根据自己的悟道经验,教导人们如何通过修行和发展自我来摆脱世间的痛苦。
佛教注重个人修行,通过打破贪欲、嗔恨和愚痴的束缚,使人们内心平静,达到心灵的解放。
佛陀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境界,从而彻底超越生死的轮回。
佛教思想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八正道”。
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从揭示人生苦难的本质,到指出苦难的根源和原因,再到提供超越苦难的方法和道路,佛教给予了人们面对现实生活困境的宝贵指引。
八正道则是指导人们在生活中修行的具体方法和道德准则,如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业等。
这些教义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指导方针,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困境。
佛教思想还强调智慧和慈悲。
智慧是佛陀所强调的重要品质,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人们才能认识到世间所谓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真实本性。
佛教思想强调个体的觉悟和自由思考,提倡人们遵循自己的内心声音,而不是机械地遵循传统和权威。
同时,佛教思想还强调慈悲和宽容,认为人们应该对他人怀有善意和同情心,并以慈悲为出发点对待一切众生。
佛教思想对于塑造个人品质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
佛教强调个体的内禀价值和自由意志,引导人们以宽容和慈悲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种价值观不仅能够帮助个人修行成佛,还能在社会中培养出包容和宽容的氛围,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与发展。
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佛教思想给予了人们希望和指导,提醒人们要慢下脚步,审视内心,关注内在的幸福和平静。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现代社会注重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人们更多地忽视了内心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我对佛教的认识视频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佛教之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作者:李小托对佛教感兴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对佛教感兴趣。
而是对人种感兴趣。
印度是一个人种博物馆。
我上初中的时候。
就对印度的人种感兴趣。
为什么印度会有黑白这样各色各样的人种。
有一天。
我在图书馆。
看了一本书。
书上描述。
雅利安人最初进入印度河流域的情景。
其中一段描写是这样的。
那个英俊的雅利安青年。
骑在马背上。
在刚刚进入的印度次大陆驰骋,金色的长发。
在晨曦中飘扬。
那时候我就知道。
印度曾经有一个这么漂亮的民族,后来通过阅读又知道。
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之前,在印度河谷流域。
曾存在一个特别璀璨的文明。
他们用印章。
他们用泥来烧成砖盖房子。
他们有自己文字,他们好像传承了苏美尔文化。
那是一个黄种人的农耕文明,有冥想。
有禅定。
后来白种人的游牧民族。
雅利安人进入了印度次大陆。
他们貌似是入侵者。
但是他们被印度河谷文明同化,我甚至怀疑婆罗门教的吠陀仙人时期,就是指早于雅利安人的印度河谷文明时期。
所以说印度文明是一个连续的包容的文明。
所以你看后来的婆罗门教。
佛教。
印度教。
都很体现这种柔和。
包容。
五花八门,这样的特色。
《佛教之二,为什么佛教是包容的,基督教不包容》虽然印度史诗中。
有非常残酷的战争描写,但是总体你可以看。
这是一个融入。
不是分别的过程。
这跟基督教正好相反。
犹太教基督教。
伊斯兰教。
这样这样的一神教他们为什么是一个分别的宗教。
不是融入而是分别出来。
为什么一神教是不包容的宗教?这要从一神教的创立历史看。
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左右。
一神教犹太教的创始人。
亚伯拉罕出生在唔耳。
是当时苏美尔第三王朝的国都。
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境内。
苏美尔文明是一个黄种人的农耕文明。
这是一个伟大的文明。
他创立了很多世界第一。
包括文字。
最早的楔形文字。
当时他们的宗教是拜各种各样的神。
是一种多神教的信仰。
这种文明被叫做城市文明,起初就有城市存在。
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他自己的保护神。
那么唔耳的保护神就是月神。
亚伯拉罕出生在一个闪系白人的游牧民族家庭。
那时候他们家已经从旷野迁到了唔耳,从游牧弄成了经商。
你看犹太人的经商历史非常长。
那时候的游牧民族他们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家族神。
我们可以这样猜想。
亚伯拉罕他们家的家族神就是耶和华。
我们知道。
落后的文明总是要被先进的文明所同化的。
就像当年雅利安人被古印度河谷文明同化。
满清被汉人同化。
落后的游牧民族也会被强大的苏美尔农耕文明同化。
这个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
历史也有偶然。
亚伯拉罕和他的一家决定不在唔耳呆着了。
他们就去了迦南的旷野。
这个也是亚伯拉罕不想被同化采取的步骤之一。
在迦南的旷野。
亚伯拉罕把他的家族神耶和华升格成了唯一的真神。
当然会有亚伯拉罕在迦南地遇到了上帝这样的描述。
是否真实没有办法定论。
同样是在迦南地。
有两个孩子出生了。
他们都是亚伯拉罕的孩子。
同父异母。
老大就是以示马利。
就是现在阿拉伯人的祖先。
老二叫以撒。
就是现在以色列人的祖先而且就在这个时期。
亚伯拉罕的一神教犹太教已经定型。
但是他绝对没有想到。
他的两个孩子的后代我会创建出来比他更牛逼的宗教。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犹太民族是一个悲催的民族。
悲催在哪里?悲催他的弱小落后,但是又不甘于被同化。
而生存的地理位置又非常诡异。
左边是强大的苏美尔文明。
右边是强大的古埃及文明。
当他们在迦南的旷野生存不下去的时候。
他们就去投靠了古埃及。
当然他们没被埃及的多神同化,但是也是有艰苦卓绝的争斗的。
这个从出埃及记就可以看出来。
最后。
我说结论。
一神教为什么没有包容。
是因为它的弱小和落后。
他一包容就被更强大更文明的文明所同化。
而进入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就不一样了。
他们是征服者。
他们完全可以居高临下的地位。
去接收被征服者。
包括被征服者的文化的,所以他就是包容的。
你看都是强者去居高临下的包容。
所以印度文化是一个包容的文化。
当然他还有种性制度。
那么在印度这个土壤里出生的佛教。
他也是包容的。
所以他有八万四千多法门。
结论就是一神教是分别的。
为什么?因为从它的根儿起源上说,他弱小相对来说不是高级的文明。
所以他怕被同化。
只能用一神来分别。
那佛教就正好相反。
我们可以说佛教是从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婆罗门教之所以神佛满天。
是因为他继承了印度河谷的文明,又把雅利安的文明融入其中。
所以他是一个糅合包容在一起的宗教。
那么在婆罗门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佛教。
也有这种包容柔和的特性。
《佛教之三,为什么佛教基督教传播甚广》在这里头要说一说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的分支很多。
在他们进入印度河谷的同时。
他们也进入了伊朗高原。
所以伊朗人就是以前的波斯人。
他们跟他们周边的阿拉伯人。
是不一样的。
他们的文化传承。
是跟进入印度河谷的雅利安人一模一样的。
而这些雅利安人,后来又到了希腊罗马。
以至于后来的整个欧洲大陆。
也就是讲印欧语系的这些人。
既然文化是相通的语言是相通的。
那他们的宗教习俗,也应该是相通的。
在保罗进入雅典罗马之前。
欧洲地区应该还是多神教的国家。
我认为基督教的传播除了保罗。
还跟这个基督教的教义有关。
爱能力,永生复活。
你这都是人们所追求的。
而基督教。
恰恰给了人们这一张大饼。
同样的道理。
像婆罗门教。
那个充满了种姓歧视的教。
也不可能被传播到其他的地区。
但是佛教充满了慈悲。
智慧和对来世的盼望。
这些都是人们所需求。
所以他才会被外邦人接受。
被传到了中国东亚东南亚。
现在说宗教的厉害。
你看雅利安人。
进入印度雅利安人,他们信了印度教。
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
他们现在信伊斯兰教。
进入欧洲大陆的雅利安人。
他们大多数信基督教。
宗教是可以超越总种族和地区的。
他比基因还恐怖。
《佛教之四,宗教的功用》现在在说是黑死病鼠疫和黑暗的一千年。
以及文艺复兴。
在基督教猖狂的那个一千年。
他不是给人们带来福音。
相反,他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思想。
如果不是鼠疫和黑死病。
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的死亡。
也正是因为那么多人的死亡。
让人们意识到。
上帝并不一定能做什么?所以人们才要打消这个宗教的禁锢。
才有了文艺复兴运动。
我认为复兴是什么呢?就是复兴到一神教进入欧洲以前的那个文明。
即使没有恢复到以前那样的文明。
欧洲已经从单孔目动物。
扩展了视野。
我要说什么呢?就是说。
极端的宗教虔诚是社会的一个毒瘤。
他是阻止社会进步的。
他是诱发人类贪嗔痴的最大的一个诱因。
但是要不要有信仰?还是要有的。
这样人会有敬畏!会有盼望。
也会有爱。
这就转到佛教来说的所谓中道。
就是要一个不上不下。
不左不右。
在一个平衡状态。
《佛教之五,佛教的根本是什么》我认为佛教的根本是缘起性空。
但是具体操作来说呢,应该就是禅定。
为什么这么说呢?禅定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从苏美尔时代就有。
刚才从历史角度,我已经说了。
古印度何文明你是跟苏美尔文明友一脉相承的关系。
这有很多例子为证。
所以古印度人也崇尚禅修。
古时候很多婆罗门在中年以后。
都会进入雪山丛林禅修。
那释迦摩尼。
也遵循了这么一个传统。
尽管释迦摩尼不是婆罗门种姓。
佛陀在世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阿罗汉。
这跟他们专注于禅修也有关系。
但是佛教发展到大乘阶段。
就已经相当偏离了。
佛教理论上升到更一层的高度。
这个跟那兰陀寺大学存在有一定的关系。
你学。
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论呀。
你不能出去推陈出新,就成不了高僧大德的。
所以大乘时期的经典层出不穷。
理论越来越深奥。
佛教到了后期。
更是跟印度教的满天神佛联系到一起了。
什么持咒啊,观想啊!最后在跟本教的神联姻。
就成了藏传佛教。
所以说,因为佛教的历史长。
宗派繁杂。
你很难找到那个根儿。
你找不到那个跟。
也许你用了一辈子的工夫,就在跟一枚落叶较劲。
亲爱滴,喜欢就点赞分享哈编辑:李小托(漫漫),材料学博士,现居新西兰,喜欢猫,喜欢简单随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