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家庭问题的看法
佛教的婚姻观

佛教的婚姻观魏德东一提起佛教,在许多人脑海里出现的,就是出家人形象。
实际上,出家只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种,佛教徒中,大多数为在家居士。
居士通过婚姻,建立家庭,既维系种族的繁衍,也护持出家人的修行,为出家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
因此,佛教重视婚姻问题,对婚姻的条件、婚姻道德、离婚等问题都有许多论述。
近代以来,我国佛教高举人间佛教的理念旗帜,尤其重视婚姻建设,并特别发展出佛化婚礼这一前所未有的形式,使佛教思想对婚姻的影响更为具体和有效。
婚姻的条件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种族和阶级歧视。
在佛教看来,婚姻的基础应当是当事者的感情,而不是宗教信仰。
在早期佛典中,曾经多次记载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结婚的故事。
《根本目得伽》卷七、八记载,一位佛教徒的妹妹嫁给了一位激烈反佛的裸体外道,并最终感化了他。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须陀品》之三记载,优婆姨须摩提嫁给了外道,后来这个外道皈依了佛教。
婚姻道德佛教核心的婚姻道德规范是不邪淫,在这一基础上强调夫妻之间互相忠诚和尊敬。
不邪淫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之一,是直接针对在家佛教徒制定的,是佛教徒的道德底线。
对于出家人而言,第一大戒是不淫,即断绝任何性关系,否则即被逐出僧团。
对在家居士来说,在尊重个人意志,合乎国家法律或社会公共习俗的前提下结成夫妇关系,是人口生产、人类繁衍的健康基础,也是有史以来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形式,因此,正当的夫妻生活是必要的。
可以说,佛教对出家人的要求是禁欲,对在家居士的要求是节欲。
不邪淫的内容是禁止一切不正当的性爱关系。
什么是不正当的性爱关系?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夫妻之外,与其他男女、畜生等发生的性关系;二是在夫妻之间,贪恋性爱,不注意地点和时间的反常性行为,比如妻子怀孕期间可能伤及胎儿的性生活等。
根据这一精神,佛教对于婚外情、同性恋、兽交等都是反对的,同时在夫妻之间,则尊重夫妇间的性意愿,提倡文明健康有节制的性生活,反对过分沉溺于性欲,无限制地放纵自然本能。
佛家夫妻之间相处之道

佛家夫妻之间相处之道:
佛家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相互尊重:佛家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包括在婚姻关系中。
夫妻双方应该彼此平等对待,尊重对方的个性和信仰,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
2.包容和接纳:在婚姻关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
佛家认为,夫妻之间应该学会包容和接纳彼此的不足之处,不要过于苛求对方。
同时,也要接受彼此的缺点和错误,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3.沟通和理解:沟通是建立和维护良好夫妻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夫妻之间应该保持开放、诚实和坦率的沟通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感受和需求,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4.爱与关怀:佛家认为,爱是一种无私的情感,可以使人超越自我和世俗的束缚。
夫妻之间应该彼此关心、爱护和支持,为对方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5.修行与成长:佛家认为,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修行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和处理婚姻中的问题。
总之,佛家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是以平等、尊重、包容、理解和关爱为基础,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修行来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佛教对家庭问题的看法

佛教对家庭问题的看法家庭,是抚育我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我们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建立的启蒙学校。
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延续着一个个生命,它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社稷安定的主要力量。
随着时代的演进,环境的变迁,家庭形态也一再跟着重组。
权力中心方面,五千多年以前,原始部落以女性为主轴,是为「母权社会」,后来,封建体制和儒家思想兴起,形成「父权社会」,现在则进展到「两性平等」的社会;组织结构方面,从早期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到由一对夫妻与其子女组成的「小家庭」,近几年来,更有「同居不婚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看来随着e世代的快速、缤纷与流转、消逝,婚姻观念、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也跟着颠覆和改变了。
由于整个大环境政治、经济的不安定,使得人心浮动,失业率节节升高。
以台湾为例,二○○四年,平均失业人数达四十五万四千人,高学历却找不到工作,或被裁员者比比皆是。
失去了经济能力,郁闷、悲愤的情绪,直接冲向家庭,造成夫妻离婚的主因之一。
离婚率不停攀升,美国是全球离婚率最高的国家,而根据台湾「主计处」的统计,台湾的离婚率也已居亚洲之冠,目前是每三?二对结婚,就有一对离婚,台北市更是每二?一对结婚,就有一对离婚。
破碎的家庭,带着家庭暴力的阴影,制造许多问题儿童、问题少年;对婚姻的恐惧、对前途的不确定,越来越多青年男女倾向晚婚、不婚及不生育;于是人口失衡,提早进入「高龄社会」,引发众多老人问题……。
如同环状的「骨牌效应」,社会影响家庭,家庭再制造一堆问题丢回社会;一个恶质的社会生态,就如此的纠结和运转!过去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家族及邻居的凝聚力强,有着守望相助的情义。
即使家庭不健全的孩子,也会在家族的伯伯、叔叔,或周围亲朋好友共同关照下,平安健康的成长。
美国前总统柯林顿的夫人希拉蕊,也反思到传统族群的功能和力量,她曾引用非洲古老谚语──「抚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部落的协助」,来呼吁大家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充满爱心与关怀的部落。
从佛家的角度,父母对儿女不好,儿女应该如何对待。

从佛家的角度,父母对儿女不好,儿女应该如何对待。
从佛家的角度,父母对儿女不好,儿女应该如何对待。
家人缘分我们到人间来投胎找这个父母,这都是缘分,你为什么找这一对夫妻做父母?你为什么不找别人?佛在经上给我们解释,父母跟子女有缘,如果没有缘,当面也看不见、也找不到。
什么缘?佛给我们讲有四种缘,第一个报恩,过去生中你跟他有缘,这父母对你有恩惠,你遇到了狠欢喜,你来报恩的。
来报恩的小孩好,狠省心,孝子贤孙,他就那么聪明、就那么乖、就那么听话。
你要是懂这个道理,我们对人要广结善缘,要广结恩惠,报恩的人才多。
如果是第二种报怨的,过去生中你们是冤家对头,他到你家来,来报怨的、来报仇的,这个麻烦大了,这个小孩将来是败家子,会搞得你家破人亡,来报怨的。
所以现在这个社会,好的小孩少,坏的小孩多,什么原因?你父母对人是布施恩德多,还是自私自利想占别人便宜念头多?道理就在此地。
第三种是讨债的,你欠他的钱,但是不欠他的命,他也不会要你命,你所赚的钱就得还给他,讨债鬼。
欠得少的,小孩养了三、四岁死了,为什么?你花了那么多钱,就那么多,他讨完就走了,他跟你没什么感情,不管你怎么喜欢他,他对你没感情。
如果是欠得多的,他可能要讨个一、二十岁,供到大学毕业,拿到博士学位走了,这是讨得多的。
第四种就是还债的,是他欠父母的,所以他对父母物质生活会照顾很好。
也要看欠多少,欠得多的,那他多还,对父母物质照顾狠优厚;如果欠得少的,对父母生活勉强供你够吃就可以了,不会给你多余的,不会给你日子过得狠好的。
这我们都亲眼看见的,把父母当作什么?佣人差不多一样,年岁大了也有一个佣人去照顾他,但是看得跟佣人一样,每个月生活费用扣得紧紧的。
没学佛不知道,一学佛知道这还债的,过去父母欠他的不多,所以他还他的狠少。
佛说,没有这四种缘不会到一家来。
父母该如何对待儿女的离婚,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不应该过多参与子女的婚姻,适当的建议是必不可少的,但最好不要过多参与儿女该如何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这个嘛,做很多,但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做一个让父母省心,让父母高兴,让父母感觉你长大,父母不希望你能帮他们做多少事,只要我们当孩子的能安安全全的生活,快乐的过日子,努力工作,能独立成家立业,能自己一个人顶一片天,这才是父母最希望的。
佛弟子对待夫妻感情

佛弟子对待夫妻感情做丈夫的人不可把妻当作寄生虫看待,以为她不能独立生活,是依靠我吃饭的。
要知道治理家政,是一件繁重的工作,如果没有妻治家,那丈夫就有内顾之忧了。
假使男子要兼顾家务,那么,他在社会服务方面就难得到满意的成效。
所以治家也就是服务社会。
直接为丈夫,间接为社会为国家而服务哩,做丈夫的应该明白家庭服务要比社会服务痛苦得多。
做妻的在家庭做事,琐屑而又费力,日日为着饮食衣服操心,孩子们还要啼哭叫号,搅得她神经发胀,这是何等辛苦的工作啊。
做丈夫的要时时想到对方的苦处,对方的好处,时时想到自己有什么对不起她的地方,这样想念,自然夫妻间的一切纠纷就可以减少了。
妻倘没有信佛,必须劝她信佛。
妻信了佛可以使她的贪瞋嫉妒的脾气,化为宽宏柔和慈淑,能够使你的家成为幸福的家庭。
佛训诲女弟子:“一心向夫,不得邪淫”、“不得轻慢夫婿”、“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甘心苦乐,无有二心,慕修妇道,不择衣食。
”女人能够遵从佛教,真是做丈夫的福气啊!有一类的丈夫,或是鄙弃妻的出身贫贱,或是嫌妻的容貌丑陋,或是憎妻的性情愚笨。
于是她稍不如他的意,他就同她不和,他既不以和待她,她也自然不以和待他了。
他们并不曾想到:许多富贵人家出身的妇女,习惯了娇与傲的性情,常会欺负丈夫,看不起丈夫,反不如贫贱人家的女子,肯代丈夫辛勤劳苦呢。
至于容貌的丑陋,实在不该加以厌嫌,要晓得美有体态的美,和品性的美;而品性美更为重要。
往往有美貌的妇人,不能得夫婿的欢心。
为什么呢?因为她的体态虽美而性情并不使人可爱,而且美色日久看惯了,也不过如此。
时日久了,所引起的美的观念也越久越淡。
譬如美食,天天吃,吃惯了,并不觉得这是美味了。
只有情是最重要的。
情是愈久愈深的。
佛所称许的女人的端正美丽是着重在“心行”的,换句话说,就是着重情爱的,而不是色爱的。
妇女倘只有美好的容貌,而“心行”不端正的,那是不足取的。
如果嫌她愚笨呢,我就得请问他,究竟要怎样聪敏的女人啊,因为聪明是没有止境的。
佛化家庭小孩教育问答

答:其实佛教的教化对象就是以出家人及在家人为主的,在家人则一定有家庭,夫妇结合,生养儿女,这就是家庭的基本结构,所以佛教不可能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当然是属于夫妻双方面的,但以佛法的角度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自己是否尽责任、尽义务,而不是去要求对方,计较谁该尽更大的责任。其实,只要夫妇两人都能真诚的照顾对方、关怀对方,对方一定也会有所回应的。如果夫妇两人都是佛教徒,并且都能以佛法相互扶持,这当然是最理想的家庭。此外,夫妇两人在小孩来临前,应该要有相当的心理准备,要为即将到来的儿女,准备好最和谐的环境,这是一个佛化家庭的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凡是怀孕的女信徒来见我,我都会劝她们持念观音菩萨圣号,能使心里常生欢喜而法喜充满。我也告诉她们,绝对不能生气,否则对不起胎里小菩萨。
此外,父母对于子女的观念,千万不可以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财产看待,不要把他们当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看待,更不要把他们当作是自己荣誉得失的一部分看待。孩子是一个独立体,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把他们当作是一个远道来访的亲人,也是一位菩萨。他们来到这世界,参与家庭,是这个家庭的一员,虽然他现在还小,但他们也有他们的世界和他们的人格尊严。以后,更有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福报和业报。用这种想法来看待孩子,就不会寄望孩子一定要成龙成凤、恨铁不成钢等等的情形了。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应该要了解。不过,父母的照顾教养,是孩子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关于佛化家庭和子女教育答问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础,家庭成员关系的和乐、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升个人品质,进而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
不过,这几年社会转型快速,每个人在日常的食衣住行中,时时都要面对多元、混乱的社会价值观,而在这些大变动的社会环境下,家庭制度、子女的教育问题、亲子关系,也一直都在变迁中。
从佛教的角度来处理婆媳关系

从佛教的角度来处理婆媳关系社会是由一个个的家庭组成的,而夫妻关系可以说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但是由于这种关系是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构成的,所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麻烦,比如由此衍生出来的婆媳关系,成了自古以来最难相处,也最令人头疼的关系。
很多学佛的居士也都有此方面的困惑,因此今天我们从佛教的角度来谈一谈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
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应该用因果的思维。
六亲眷属,都是宿世业力缠绕而成,绝没有偶然的,婆媳关系也不例外。
本没有利益关系的两个女人,因为疼爱同一个男人而生活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业力牵引。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样都是婆媳关系,为什么有的人相处的就非常愉悦,有的人就水火不容呢?其实说到底还是跟过去的因有关。
如果往昔结了恶缘,此生又不懂得化解和忍让,那么看对方就是怎么看都觉得不顺眼,对方做什么看着都来气,对方说什么都觉得刺耳。
反之,如果过去世曾经是结的善缘,那么此生相处的就会非常融洽,相互关心,互敬互爱,我对你好,你对我更好。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希望有美满的家庭,融洽的氛围,虽然宿世因缘注定了一些东西,但是通过学佛修行还是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的。
我们平时诵经、打坐、放生、吃素这些并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战胜束缚自己的心魔。
修行不是表面功夫,而是通过这些来调伏习气、调节心性,让我们不再执著,不再斤斤计较,不再怨天尤人。
遇到事情多换位思考,如果婆婆想「这不仅是我的儿子,还是别人的丈夫和父亲」,儿媳妇想「这不仅是我的丈夫,还是别人的儿子和兄弟」,那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我们学佛修行,学的就是佛菩萨的六度精神,时时刻刻把自己当做菩萨,遇事多宽容、体谅、迁就、忍让。
哪怕对方真的是怨家债主,那么也要用我们的慈悲心去感化唤醒,让她也能够学佛修行,觉而不迷,共证菩提。
不要怕恶缘就度不了,不论善缘恶缘,只要有缘就能度化。
每个人由于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难免不同,这个时候媳妇对婆婆就要体现顺,而婆婆对媳妇要体现爱。
圣严法师:解决信仰与家庭关系的四字真言

圣严法师:解决信仰与家庭关系的四字真言编者按: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一种现象,家里有一个人“学佛”,结果弄得鸡飞狗跳,最终夫妻反目,或者家庭关系一塌糊涂,这种现象又加深了一般人对佛法及佛教文化的误解。
其实,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若真正领会佛陀教给世人的法门,必然会妥善处理家庭生活。
学佛后必须以正法来解决与家庭和工作的问题(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一、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是多数,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是少数,约占百分之十。
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于专业,这种专业比较单纯化,没有一切累赘,所以僧众是住持正法,居士是护持正法。
作为僧众,应该住持正法;居士作为广大的群众,具有各种水平,很多事情僧众不能做,居士能够做,所以居士作为护法是很恰当,而且很实际、很有力量。
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都作为护法,来护持正法。
正法是人天眼目,你们护持正法,也就是使众生的法身慧命得到保护,这个功德是很大的。
那么作为这个群力量,比较特殊,是在家修行者。
从信仰方面来讲,信仰三宝、信仰因果、信仰业报,有因必有果,有功就有德,要坚定这个信仰。
这个信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而是智慧的信仰、理智的信仰。
这样的话,太虚大师讲过,梁启超讲过,欧洲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讲过,所以首先要确立这个观点,建立这个信仰,养成正信,巩固正信。
二、解从解上来讲,有信必须要有解,从解之中了解基本教理,从而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要信,理解到为什么要学,巩固正信,这是解的重要。
我以《维摩诘经》来讲,对于处在家庭来说,应该有个准确的理解。
《维摩诘经》上讲:“虽处居家,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虽然住在家里面,但是在内心来讲,不要有所贪恋,要理解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是并不安乐的,三界如是,家也如是,所以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有妻子有儿女,但是要晓得与家人的聚合都是缘分,缘聚则合,缘尽则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对家庭问题的看法家庭,是抚育我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我们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建立的启蒙学校。
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延续着一个个生命,它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社稷安定的主要力量。
随着时代的演进,环境的变迁,家庭形态也一再跟着重组。
权力中心方面,五千多年以前,原始部落以女性为主轴,是为「母权社会」,后来,封建体制和儒家思想兴起,形成「父权社会」,现在则进展到「两性平等」的社会;组织结构方面,从早期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到由一对夫妻与其子女组成的「小家庭」,近几年来,更有「同居不婚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看来随着e世代的快速、缤纷与流转、消逝,婚姻观念、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也跟着颠覆和改变了。
由于整个大环境政治、经济的不安定,使得人心浮动,失业率节节升高。
以台湾为例,二○○四年,平均失业人数达四十五万四千人,高学历却找不到工作,或被裁员者比比皆是。
失去了经济能力,郁闷、悲愤的情绪,直接冲向家庭,造成夫妻离婚的主因之一。
离婚率不停攀升,美国是全球离婚率最高的国家,而根据台湾「主计处」的统计,台湾的离婚率也已居亚洲之冠,目前是每三?二对结婚,就有一对离婚,台北市更是每二?一对结婚,就有一对离婚。
破碎的家庭,带着家庭暴力的阴影,制造许多问题儿童、问题少年;对婚姻的恐惧、对前途的不确定,越来越多青年男女倾向晚婚、不婚及不生育;于是人口失衡,提早进入「高龄社会」,引发众多老人问题……。
如同环状的「骨牌效应」,社会影响家庭,家庭再制造一堆问题丢回社会;一个恶质的社会生态,就如此的纠结和运转!过去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家族及邻居的凝聚力强,有着守望相助的情义。
即使家庭不健全的孩子,也会在家族的伯伯、叔叔,或周围亲朋好友共同关照下,平安健康的成长。
美国前总统柯林顿的夫人希拉蕊,也反思到传统族群的功能和力量,她曾引用非洲古老谚语──「抚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部落的协助」,来呼吁大家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充满爱心与关怀的部落。
没有一个家庭不受社会的影响,现在社会环境恶劣,人心疏离,为了下一代,我们该如何营建一个优质的生长环境?佛教是重视家庭的,在《长阿含经》、《心地观经》、《大般泥洹经》、《大宝积经》、《优婆塞戒经》等诸经典中,均有佛陀对家庭伦理的教诲。
人间佛教所提倡的,也是以佛陀的人本精神,来建设美满的家庭。
二○○五年三月五日,星云大师在西来大学远距教学时,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如夫妻相处、婆媳之间、孩子教育、家庭暴力、老人安养、离婚再婚、家有残障儿等问题,提出他的看法及解决之道。
如何建设幸福和乐的家庭?请看下面星云大师精辟而实用的论说。
时间:二○○五年三月五日晚间七时三十分至九时地点:美国西来大学远距教学教室主持人:星云大师英文翻译:妙西法师对象:西来大学学生及加拿大满地可、温哥华、美国纽约、圣路易、奥斯汀、休士顿、旧金山、佛立门、圣地牙哥、台湾人间大学等十个地区之数百名学生透过网际网路同步上课--------------------------------------------------------------------------------一、家,有很多的意义;有人认为家是天堂、是安乐窝;有人认为家是地狱、是冰窖。
请问大师,每个人都要有「家」吗?「家」有什么功能?「家」的定义又是什么?答:这个问题,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家」所具有的酸甜苦辣、冷暖百味!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哪个种族,家都是家人的共同目标;尽管怎么忙碌,到了晚上总要回家。
不过,往往在他乡的游子一直思念家、想要回家,但是在家里的兄弟却吵着要分家。
有的恩爱夫妻共同营筑可爱的家庭,但有的夫妻则吵着要离婚,要各自分家。
《法华经》形容「三界如火宅」,《涅槃经》言:「居家迫窄,犹如牢狱。
」即使有的家庭幸福快乐,但是「家」如「枷」,我们不也如囚犯般被牢牢束缚起来吗?我们每个人都来自「家庭」。
「家」字,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即已出现。
《周礼》一书言:「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礼记》载:「昏礼,万世之始也。
」从这些记载可以明白,男女结合并建立婚姻关系,是家庭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础。
不过,最早的远古社会,人们过着杂婚、群婚的生活,根本不知何谓婚姻、何谓家庭。
婚姻、家庭,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形式。
而随着历史演变,婚姻关系也从「多数配偶制」、「一夫多妻制」,到现在尊重人权与平等所建立的「一夫一妻制」。
现代家庭的定义应该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共同生活的社会组合单位。
」说到家庭的功能,《礼记》里认为婚姻的作用,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所以,传统的婚姻为的是传宗接代,家庭则是养儿育女的场所。
不过,现代人际关系密切、紧绷,人我竞争激烈、复杂,不敢说是绝后,也是空前了!如此,家庭在生育、养护、教育、安全保障等功能之外,我们更得思考,如何培养子女良好的人格道德、传授文化知识、灌输正确价值观念,及加强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家庭的分子,每个人各有不同的性格,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使是双胞胎,面孔相同,心也不同。
从有形上而言,家不只是让我们居住,延续我们的生命,维持我们的健康,最重要的是家庭中每一分子,应该共同护持家庭的需要,共同为家庭制造欢乐,如买一盆花、挂一幅画,营造居家品质;有幽默感,带给家庭欢乐的气氛。
就无形上来说,家是由相互关爱、相互依赖所凝聚的。
若要家庭幸福美满,成员相亲相爱,彼此之间,要有互相体贴、扶持,互相尊重、包容等良好的互动关系。
曾经看过报导,近几年有自称国际公民、商业旅人的现代吉普赛人,他们打着「家即是心之所在」的口号,在不同国度、不同城市之间穿梭,或许是伦敦、纽约,或许是东京、雪梨,人一到,行李一放,心放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我觉得他们跟出家人倒有点相像,如顺治皇帝〈赞僧诗〉言:「天下丛林饭似山,?盂到处任君餐。
」也似布袋和尚说的:「一?千家饭,孤僧万里游。
」僧人出家无家,但处处都是家;虽然割爱辞亲,但一切众生皆视为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
因此,不管有形上,是固定的家或移动的家;结构上,是大家庭、小家庭或双亲家庭、单亲家庭,我们的「心」可以决定「家」的意义。
我们心里认为家是快乐的天堂、是人生的安乐窝、是安全的避风港,家就是很温馨且美丽的地方。
反之,心里认为家是束缚的牢狱、是寒冷的冰窖,那么,家就是一处痛苦且不自由的地方。
--------------------------------------------------------------------------------二、大师谈到随着时代变迁,家庭组织结构也有所不同。
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国家认为养儿是义务,儿女一旦可以独立,便搬离父母各自生活。
反观中国人向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尤其过去农业社会,三代同堂、五代共住的大家庭比比皆是。
请问大师,您认为理想的家庭,是父母与儿女共住好?还是分开各组小家庭好?答:有人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青年的战场、老人的坟场。
」中国的孔子对社会的期许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由此可看出东西方对家庭界定与观念的不同。
怎样才是理想的家庭?大家庭好还是小家庭好?我想应是各有优缺点吧!家庭的结构,和社会背景、时代变迁有密切关系,而这一切又根源于民族性与文化性;西方是注重矛盾与独立的个体文化,中国则注重和谐与统一的整体文化。
所以,西方人的性格多为个人取向、自我取向,中国人的性格多为团体取向、他人取向;如此的社会性,从家庭观念可见一斑。
中国人一切以家为本位、为出发点,例如在称谓上,常将家里的人、事、物冠上「家」字,如自称家里的人为家父、家母、家兄、家弟、家姐、家嫂、家仆、家小等;对家中之物,称为家业、家产、家俱、家珍、家舍、家禽、家鸽、家狗等:对家中的事,称为家福、家祸、家喜、家丧、家信等。
这些人、事、物,原本都独立存在,冠上了「家」字,显示中国人把家里的一切,看成家庭整体的一部分。
家庭涵盖个人,个人属于家庭,家庭或家族的安危、成败、荣辱,也和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有所谓的「家声远播」、「家丑不可外扬」、「家和万事兴」的观念。
甚至过去法律上,也有「一人当灾,全家遭殃」、「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现象;在道义上,则存有「一人显赫,全族荣耀」、「一人有福,连及满屋」的心态。
在佛教里,出家修道的沙门虽然削发离家,不营世间功名利禄之事,但其成道度众的功德,亦被认为能庇佑亲人,《弘明集》卷十二即写道:「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
」古德也有「一子出家,九族升天」、「亲族之荫胜余荫」的说法。
这种个人与亲属、家族的纽带关系,曾有人譬喻,中国人升迁后,前后左右尽是自家亲属,好比火车头后面拖着一大串车厢;西方人升迁,则前后左右无一私人,如同飞机起飞,是单独个体,周围没任何物体跟随。
此喻含嘲讽之味,但也贴切说明中国人的家族文化。
所谓「家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也说:「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因此要修身、齐家,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人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国家的「天下一家」之观念。
中国人重视家庭,传统观念里,往往推崇多子多孙的大家庭,将之称为「义门」,而认为分家是可耻的行为。
历代法律也明令规定禁民分居,《唐律?户婚》记载:「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明律》、《大清律》里也有同样的规定。
凡此,法律制度、舆论、习俗、伦理道德,和重视血缘关系、和谐、统一之性格,以及农业社会对劳动人口的需求、地理环境等等,都是中国传统大家庭形成的因素。
不过,从农业社会走向工商社会之后,随着现代化的生活和自由流动的工作形态,只有父母及其子女的核心小家庭,已成为现代家庭的主流。
但是,近年来似乎又有潮流逆转的趋势。
因为生活消费高,房价飙涨,许多年轻人结婚后,无力自行购屋,便继续赖在父母家。
小孩出生后,夫妻俩还可以照常上班,将孩子留给父母亲照顾。
如此可省下购屋费、孩子褓姆费、外出用餐费……,站在老一辈的立场,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帮忙自己的孩子来照顾孙儿,一则排遣退休后的空洞寂寞时间,再则含饴弄孙,延续天伦之乐,也是美事一桩!这种缘于现实客观因素,而形成的三代同堂家庭已日渐增多,据「BBC 中文网」的报导,截至二○○四年底,在英国,亲、子、孙共住的家庭,已有七万多个,他们还预测二十年内,三代同堂的家庭将增加三倍之多。
核心小家庭有自由、甜蜜的气氛,也有夫妻并肩携手建立家庭及抚育孩子的奋斗历程;个中酸甜苦辣,我想是每个当事人点滴在心头的。
至于大家庭,无论是三代同堂,或兄弟不分家的大家庭,其中家族的凝聚力,以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情义,也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