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教“空”的认识
佛教的基本教义-新版.pdf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内容:?一、世界的本质——“空”1.世界的本质是空?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地存在,都是依照一定的条件生存和毁灭的,都要经历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
在人生上就表现为生老病死,这种状态就是空。
、?空是事物不断变化的状态或本性,人们对事物的观念在本质上不具备完全的真理性,这种认识也是空。
2.世界并非神所创造?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神”的主张。
这里的神主要指的是西方认定的造物主,上帝。
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为缘起而产生的,所以是缘起产生了世界,世界产生了神。
?梵文中的神,是指从情感和内心的扭曲中净化和解脱出来,并获得无上智慧的人,因此,佛可以说是所有获得证悟的人的统称。
?佛教的无神与唯物主义的无神并不一致。
佛教认为鬼神也和人类一样,只是有情众生中的一类,并不具有永恒主宰的意义,而是在缘起的支配下,不断不常,相继延续?二、缘起产生世界——十二因缘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理论。
“缘”是指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条件,“缘起”: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中依照一定的条件而生灭变化的,是指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之中依据一定的条件而生灭变化的。
佛教为了说明人生现象,又在缘起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论。
十二因缘说,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链条:往世今世来世无明(因) —————(果)识、色、名、六入、能、受爱、取、有(因)——————(果)生、老、死?三、世界存在的形式——三法印? 1.诸行无常——一切事物生灭不定“无常”一词出自《杂阿含经》,就是每一个事物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无常”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联系到人生现象就是说生、老、病、死。
? 2.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主宰“无我”是指一切事物不仅形体不会永存,而且精神也会随之消灭,即不存在一个常恒的精神主体。
既然世间的一切是变幻莫测的,那它就不值得人们去追求。
色与空的关系

色与空是佛教中用来描述世界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和复杂。
简单来说,“色”指的是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存在,包括我们的身体和所有可以感知的事物。
“空”则是一种哲学观念,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的本质。
在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学思想。
它意味着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虚幻的,只有通过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认识到真正的存在。
“色即是空”强调物质世界的虚幻性。
佛教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由我们的感知和认知所形成的幻象。
因此,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暂时的、不真实的,它们最终归属于空无的本质。
“空即是色”则强调了空性并非脱离物质世界的抽象观念,而是与物质世界密切相关。
佛教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空无的,但这种空无性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因此,空性是万物存在的本质,也是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色与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通过理解这种关系,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领悟到真正的存在,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佛教的空

佛教的“空”是什么意思?(一)有人说:‘佛教讲四大皆空,是虚无主义。
’这话有道理吗?这完全是误解,是望文生义,没有深入经、论的结果。
很多人只从字面上了解佛教,甚至许多学术界的人士,都认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这种看法,由来已久。
‘空’的意义深奥难解,没有相当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对‘空’的意义容易产生误解,堕入顽空,导致否定因果业报、善恶和三宝的作用等,反而造恶业。
故对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说空也是违犯菩萨戒的。
为了消除对佛教教义误解,对‘空’作一简明介绍。
佛教的大智慧将一切事物,即万法,分为性相两个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现象,现象就是世俗智慧认识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
‘自性’是经过理性思辨才能认识的东西。
佛教中世俗智所认识到的事物,称做俗谛,圣智和思辨所认识到的事物的自性称作理谛或胜义谛。
事物的现象或现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标准,全部承认其有,世俗谛如三界六道,苦集灭道,生死轮回,业力受生,因果报应,世间法与出世法等等,不能说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内,在世俗谛中无法否定它的实际存在。
若不承认世俗谛事物的存在,就会堕入否定一切的顽空,这是佛家最反对的。
事物的‘自性’有两种,一种是世俗习惯上称谓的‘自性’,如人、动物、山、水、树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为有这种物自性,才不至于相互混淆,才名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
对这类‘物自性’,佛教从来不否定,那么‘空’是指什么呢?是指一种‘特殊自性’的‘空’(无自性)。
‘特殊自性’是指一种不依赖任何事物的单一、独立、自在的物我自性。
这种‘特殊自性’观念是一种无明形成的虚妄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自性。
实际情况是,包括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现象——即‘缘起’。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之物,怎么会有不依赖众缘的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没有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这‘自性’不就是‘空’吗?——这就是从思辨的方法认识的‘缘起性空’之理,但从思辨的角度认识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开悟后的圣智的直觉经验,不是空有的对立,而是‘空’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的空有统一境界,这是思辨智慧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性空的难悟也正在这里。
中国文化关键词——空

佛教“空”义学说的评价佛教“空”义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内部不同教派对“空”理念的看法也很不一致,然就大乘佛教尤其是大乘空宗来说,一切缘起事物空无自性,即“诸法皆空”的观点是对世界万物、人的构成和人生现象的本质的根本看法,并奉为最高的普遍真理。
佛教“空”义是对人生和宇宙的事实判断,但主要是价值判断;是理性思辨,但主要是悟性直觉;是解脱论的理论需要,但主要是众生解脱的修持实践要求。
“空”义关涉人生和宇宙的有无、真假、虚实等根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人类认识史上既留下了理论误区,也留下了辩证思维,在人类社会史上既带来了消极的作用,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理论思辨的价值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说,佛教尤其是大乘空宗的“空”义,论及了事物的形成、变化、现象、本质等诸方面的关系:空与缘起。
空宗认为宇宙间纷然杂陈、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由因缘生起,由此也是空的。
这是承认世界上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同时又由此推论出事物无实体、无自性,即空的结论。
空与无常。
佛教认为缘起事物是“刹那不住”的运动,“念念生灭”的变化,由此无恒常不变的自性,是空的。
这里对一切事物不断变化的论断,是辩证思维的突出表现,但又由事物的无常变化片面地推导出事物是空的论断。
空与自性。
空宗强调自性是自有、不变、恒常的,而世间不存在这样的自性。
否定自性即是空,无自性即是空。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所谓诸法无自性,就是说事物的本质是空的。
这种论说在哲学思维上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空与假名。
空宗认为因缘所生法,既是空,又是假名。
假名指现象假有,空指现象的本性,假有与空是统一的,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在空性的基础上得到统一。
假名说揭示了名言与对象、名与实的差别。
空与诸法。
《中论》卷四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自性空而缘起有。
强调空对成就一切法的作用,即为一切法的形成提供可能。
这也逻辑地包含了空与诸法互不分离、互不排斥的思想。
联系大乘佛教反对“顽空”(偏空)、“断灭空”的观点,也是在于肯定空与有的对立统一。
佛教对休息的看法

佛教对休息的看法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空”,不是教人们没有思想,而是不要产生那些不良的欲望,不切合实际的非分之想。
睡觉在佛教中有多种意义,感悟,在静中思考,专心于要解决的主题,目的是为了打开心中的疑惑和迷蒙的思想,进一步见识真理的本相。
修养,是一种佛教根本的“爱”的体现,遵循自然规律,减少对人体的损伤,延长生灵的生命。
忏悔,相对于自尊心较强的人或个人的影响小的问题或错误及时发现并予以改进,促进个人思想和人格的进步。
交流,人的梦的现象引发的一种寄托,在梦中见到一些特定的佛像或表示吉祥的现象后,会被认为与个人的修行与思想有一定的关系,产生心理作用,督促个人进步。
依据佛教教义佛法修行的最终目的是涅槃涅槃是一种烦恼灭尽,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的理想境界,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前者指虽已断尽烦恼解脱诸苦但尚有作为过去业果之残余的身体存在==仍不免肉身病痛之苦后者则指摆脱了包括身体在内的一切业果束缚的永恒寂静,最上安乐的不可思议境界涅槃代表着佛教对自由彼岸的向往与追求从追求自由的角度来看佛教修行的目的与休闲有共通之处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休闲的定
义千差万别。
佛教中的色与空

佛教中的色与空佛教中的色与空佛教中谈论到色与空二个字比较多,特别是《心经》里面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那么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概念?这和我们现代在讲的色与空字又有什么区别,这是需要我们搞清楚的问题。
色:梵语是ru^pa。
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
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
广义来说,可以用来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质与生命体,大至星体,小至细小之微尘,无不包含在内。
狭义来说指人的肉眼识别的对象,如颜色红、黄、蓝、白、黑等区别;物体的,长、短、方、圆、高、下等区别;人的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区别,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
空:梵语是s/u^nya。
音译为舜若。
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
一切存在物体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这一思想称为空。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虚幻不实,理体空寂明净。
自佛陀时代开始就有空这个思想,尤其到了大乘佛教时代,空的思想成为佛教般若经系统的根本思想。
这里所说的色与空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现代讲色一般是指物体的颜色,后来引申为女色,喜欢女人为好色、情色,而佛教中的色不是这个意思。
是指物质存在的总和,眼睛能够看到的物质叫色。
那么这个色是变化着的,按照佛教角度说,这个色是空的,就象《心经》里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教认为,人的心(即意识)之外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
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
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四大因素构成的。
四大因素为“地、水、火、风”。
四大因素是由于因缘和合构成万物,又因为因缘复归和还原于四大因素。
这种还原和复归被称为“空”。
空并不是完全空,是物质运动变化着叫空,比如水是我们肉眼能够看见的,这就是色,但是,水能够变成空气,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了,好象是空,其实没有真正空,冷热空气交流,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变成了水,又成为了色体,用这样的概念去解释佛教的色空观,应该是科学的。
佛教阿含类经典中的“空”观念

义
・
阿含 经》 卷第 八 中说 : “ 复 有 三 法 ,谓 j i 昧 :
空 二 昧 、无 愿 j 昧 、 无 相 三 昧 。 ” 。 j ‘ 蛳眷 这 里 所 '
种 龠 义 是 指 空 问 、 天 或 尢 物 之 处 所 。
“ 空 ” 观 念 是 佛 教 理 论 中 的 基 本 内 容 ,但 这 一 观 念 在 佛 教 不 同 时 期 的 文 献 中 表 述 不 尽 相 同 。 一 般 来 说 ,大 乘 佛 教 文 献 中 论 述 “ ” 的
无 碍 ,游 空 如 鸟 ,履 水 如 地 。 ” 第 ’ ’《增 壹
思 ,若 有 比 作 是 说 :我 于 空 三 昧 未 有 所 得 ,
而 起 无 相 、尢 所 有 、离 慢 知 见 者 , 莫 作 是 说 。
《长阿 含 经 》 卷 第 一 i 中说 : “ 身 能 行 ,石
收稿 日期 :2 0 I 3— 0 2—1 6
作者简 介:姚 【 群,
词 的 主 要 含 义
阿 类 经 典 中 随接 论 及 “ ” 的 频 率 虽 然
第 二 种含 义 主 要 指 事 物 没有 实在 不 变 的本 性 或 本 体 ,或 指 无 任 何 可 执 著 的 东 西 。 如 《 长
不 高 ,f f f“ ” 一 嗣 在 这 义 献 r I l 还 是 有 所 捉
空 缺处 。 ” …第 巷 , 以 上 《长 阿 含 经 》 中 的 引 文
中m现 的 “ ” 字 主 要 指 天 空 或 空 问 。 而 《增
明显 。本文 拟对 佛教 阿 含 类 经 典 中的 “ 空 ” 观
佛教 _空_观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佛教“空”观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朱成实(上海电机学院,上海,200240)【摘 要】“空”观思想是佛教教理中的重要概念,尽管各派的理解与解释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因缘和合”这个理论基础。
虽然本质上它是一种宗教唯心主义哲学,但是将佛教的“空”观思想运用于内心的修养在历史上早就得到重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空”养“性”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
只要不带偏见并运用得当,这一思想是可以产生很好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空”观思想;因缘和合;极微;小乘佛教;大乘佛教 “空”是佛教教理中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不管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将“空”作为理解世界的一个基本概念。
本文拟对佛教的“空”观思想做一番简要的梳理,并就“空”观思想的现实意义做一初步探讨,以期达到对佛教这一重要思想的较深认识。
一尽管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对“空”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大乘佛教内部各宗派对“空”的解释也有差异,但他们在解释“空”的时候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因缘和合”。
“因”是原因,“缘”是条件,“因缘合,诸法即生”。
[1]小乘佛教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因而都是可以分解的,并且可以一直分解下去,直到“极微”。
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风”、“火”都可以最终分解成“极微”,也就是说“极微”是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细微的元素,它的本质是“空”,所以世界的本质是“空”。
饶有兴味的是,这种把物质世界分解为“极微”的做法与现代物理学对物质的分解有着极大的相似与共通之处。
现代物理学对物质的分解不断向深层次发展,从分子到原子,再到原子核和电子,又到层子乃至云子、夸克等等,越往下深入,越让人觉得玄乎和不可捉摸。
所谓夸克已经几乎是不能用所谓质量和形状等概念来理解了,以致有人形象地说,“科学对物质结构穷原竟委的探究,使得物质越来越不像物质了”。
[2]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映衬出佛教“空”观思想的杰出之处和生命力之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佛教“空”的认识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是“空性是诸法(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实相,缘起法则起,缘散法则散”。
空,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有别于“无”,是一种人生价值观,对社会和谐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空性”之理解及哲学意蕴
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行,是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是本性。
自认为其说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是摒弃可感知现象,证悟世界的真相。
从人与自然之问的关系来讲,佛教的空性有“人空”与“法空”二义。
“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本体存在,即自我的本体为空。
楞严经指出:“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由此可见,自我本身为空,就是拥有“性净明体的真心”。
“法空”则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现象其实相为“空性”。
楞严经指出:“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即微尘及由微尘构成的宇宙一切事物现象的根本实相皆为空性,由微尘构造得人,其根本实相,同样为空性。
佛教的“认识”分为“现量”和“比量”,现量就是现证现知,比如眼睛看到的,身心领受到的;比量是由推理而知道的,从未知到已知,从因到果,可以推察一切道理。
从现量、比量看一切现象,如人生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等,这一切一切的现象,没有不变的。
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空,事物有兴、衰、成、败,即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恒常的实体存在,即它的实相(或真相)为空性。
所以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恒常实在的实体。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事物都随缘生灭。
从存在的实体来讲,也没有个实体的东西,即它的实相(或真相)为空性。
即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理论内化
为自己的主体意识,使它在思想上占主导地位,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佛学的空性原理认为,诸法皆幻,一切事务的自性为空。
但并不是让人们脱离现实,消极避世,认为一切皆空,放弃生活。
比如,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说怎么怎么正视挫折,怎么怎么勇敢坚强,和历经艰难坎坷后释然而笑相比,其境界天壤之别。
它悟的是精神上的一种不执著,甚至是不执着于空性,也就是“般若”,我在这里把它称为空慧。
那如何才能获得空慧?依佛教教义,修行的根本目的是了达佛法正见,证悟世界的实相,脱离生死轮回之苦,达到涅磐的境界。
具有了无上正等正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即成为佛。
成佛必须信仰佛教的教义,实践佛教的教义。
佛教教义中有个法宝,这个法宝就是“般若”。
“般若”相当于汉语中的“智慧”。
在佛家来讲,“智”就是能通达世俗谛,通达因果缘起;“慧”就是能观察一切空性,从现象透视本质,万法皆空,就是真如性及法性,这叫做“慧”。
也可以说,佛家的智慧是一种最高的理性,最高的认识。
在信仰和实践佛教教义的过程中,佛教的智慧可分为“闻、思、修三慧”,佛教修行的人必须要走“闻、思修”的道路。
也就是说要“读经典,研究经典,依之行持”。
读经典的根本目的,是了解佛教的“缘起论”和“诸法实相”的思想。
“缘起论”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理论基础。
缘起即“依缘而起”。
“依缘”是指“凭借条件”,“起”是发生的意思,缘起就是“借着种种条件而产生现象的原理”。
缘起论认为,世问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缘合则起,缘散则离”,这样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存在,也不存在一个主宰者。
讲空就是空除一切执着,若有一点执着就达不到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如虚空一样,一尘不染,无挂无碍。
若有尘垢就不能显出光辉。
故心如太虚,量周沙界是佛的境界,也就是“空”的意思。
按照前文提到空性的涵义,万物皆有空性,即没有独立的、不变的自性,我们每一个人也皆如此。
所以任何抱住狭隘的自我不放的想法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不仅在理论上要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要从实证中领悟空性,无论是一切世问法、出世问法,还是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都不能执着,不执着才能空。
把自我空掉,达到无我的境界,即为无我相,便不会再为自己的
所谓“利益”考虑,自然而生慈悲之心,并且由于没有了自我的羁绊,这样的慈悲就不会因为有人是“我的”仇人等等,这样的慈悲,超越了一切恩怨情仇,超越了一切不同的信仰,这是一种最广大无垠的心境,这个境界,与空能摄含万物的道理也是相契合的。
在这里,佛学已经把世人所谓的爱心发挥到了极致—大慈大悲。
我们看到,慈悲和空性是密切相关的,对空性证悟越深,越能生出慈悲之心,如证悟了空性就有了无我的精神,就具有了能摄含万物的无我的慈悲之心,也就有了无我的智慧,即获得了“无我慧”或“空慧”。
证得了“空慧”即达到了佛的境界。
二.“空慧思想”对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
空慧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就是把自己投入到救度众生的事业中去。
具有“无我慧或空慧”的人就是以大悲大愿,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整个众生世界中去,与每个众生息息关联。
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众生,帮助众生,自己与众生同时解脱自在,那么对整个社会的效用就是安定和平。
修行者有了空慧的人生观,就有了无我的精神,奋发的精神,就可以不断前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因为这中问有“无我的心”,“无我的心”里面就有“无我慧”,“无我慧”里面具有“大慈大悲”的精神,这个精神是伟大的。
有了这个精神的指引,就有奋起的精神,无我的精神,就有大无畏的精神,对众生就只会有同情和悲悯,不会生起慎恨,也不会引起争斗。
心怀大愿,一切行持都是为了众生。
总之,“空慧”的精神是淡泊宁静的,“空慧”的精神是安详柔和的,“空慧”的精神是慈悲喜舍的,“空慧”的精神是大智无我的。
只有淡泊宁静,才可以度生死怖畏;只有安详柔和,才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问的欺诈;只有慈悲喜舍,才可以使人问充满仁爱;只有无我的智慧,才能做到大公无私。
所以“空慧”思想对社会和谐有很大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