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交通空间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 厅 、 宴 会 厅
管 理 及 其 他 房 间
4.2.2 门厅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
合理地组织人流:考虑垂直方向的集散和动线方向的转 换;主要垂直交通设置往往要组合在门厅中。 要有明确的导向 建立良好的空间尺度感:门厅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 多层的甚至是共享空间。采用什么样的门厅空间,取决 于功能要求,还要考虑到精神需求。 创造适宜的休息区域:考虑到人流集散及动线转换时人 流的暂时停留,应在门厅创造一些尽端空间,形成不为 人流所干扰的休息区域。可能时应与室内外景观相结合, 增加休息空间的情趣。 应有较好的天然采光
⑷梯井 两个楼梯梯段间的空隙 公共建筑梯井宽度不宜小于 150mm 住宅、小学、儿童活动用房 的梯井不宜超过200mm 超过200mm时必须采取防止 儿童攀滑措施
⑸中间平台: 宽度不小于梯段宽度 医院住院部的平台宽度不 小于2m 直跑楼梯中间休息平台宽 度不小于1.1m
2. 水平交通空间

宽度设计 长度设计 采光和通风 无障碍设计
2.1 宽度设计 不同功能走廊: 专门作为交通联系的过道、走廊 主要作为交通联系空间兼为其他功能服务的过道、走 廊 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道、走廊
应注意的因素:
①专供人通行的过道,其宽度可按照通行的人流股数估 算确定: 单股人流550~600mm;两股人流:1100~ 1200mm;三股人流≥1500mm。 ②考虑到走道中附属功能的设置 ③考虑通道的宽度时,应注意分析人流的性质 ④考虑门扇的开启方向 ⑤应符合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最小限度) ⑥应符合安全疏散的规定(根据建筑的使用特征,主要 依据每百人宽度指标确定) ⑦走廊的高度:一般≮ 2.5m;住宅中可低到2m,公 共建筑﹥3m
3. 垂直交通设计
设计要求:
基本功能要求 防火要求 空间艺术要求 结构构造要求 无障碍设计要求

主要可控变量:
数量 位置 形式
3.1 楼梯的数量、位置 公共建筑(医 院、疗养院、 幼儿园除外)
可 只 设 一 部 楼 梯 的 情 况
符合下表要求
居住建筑
9层及9层以下,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 塔式住宅 9层及9层以下,每层建筑面积≤300平方 米且每层人数≤30人的单元式宿舍 18层及18层以下,每层≤8户,建筑面积 ≤650平方米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间和消 防电梯的塔式住宅
位置 在主要出入口处,通常设置一个位置明显的主要楼梯; 在次要出入口处,或者房屋的转折处和交接处设置次要 楼梯以供疏散用; 在大空间附近,考虑增设楼梯; 在大型公共建筑内,楼梯均匀布置。
3.2 楼梯按使用功能分类
主要楼梯:联系建筑的主要使用空间,供主要人流交通疏散使用 辅助楼梯:考虑次要使用空间的联系或疏散要求设置的楼梯。 消防楼梯:为紧急疏散设置的楼梯
楼梯坡度范围在20°~45°之间, 舒适坡度一般为 26°~35°,即高 宽比为1/2。
经验公式: 2h+b=600~620
设计中可参照下表确定踏步尺寸
⑻净空高度 梯段部位不低于2200mm 平台部位不低于2000mm
⑼楼梯设计步骤
确定楼梯形式 初选踏步高度 由层高和踏步高度初步确定 踏步数,确定梯段水平投影 长度 确定中间平台和楼层平台宽 度 校核是否符合楼梯间进深 根据通行能力确定梯段宽度 确定是否设梯井及梯井宽度 校核是否符合楼梯间开间 检验是否符合防火规范的最 小宽度要求
小结 门厅、过厅、走道、楼梯等交通部分的设计,在各自满 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还应注意各部分的协调和配合, 以提高交通效率。
⑹楼层平台
宽度与楼梯间形式有关
非封闭楼梯间要求最上一步踏步边缘距离墙体的转角留出不小于400mm 的距离 封闭楼梯间楼梯平台一般与中间平台等宽,但必须满足规范规定的局 部尺寸要求。 多层住宅楼梯间要求保证用户门开启后至上或下一步楼梯踏步边缘有 一定的安全舒适距离
⑺踏步 楼梯坡度:
Architecture Design
建 筑 设 计 交二
通 间 设 计

——
Contents
1
2 3 4
来自百度文库
交通联系空间设计原则 水平交通空间设计 垂直交通空间设计 枢纽交通设计
1. 交通联系空间设计原则 水平交通空间:走廊、过道 垂直交通空间:楼梯、坡道、电梯、自动扶梯等 交通枢纽:门厅、过厅
对称的门厅:常采用轴线的方法以表示空间的方向感,常将联系人 流的主要楼梯或自动扶梯安排在主轴上。 不对称的门厅:相对活泼,但要较好地组织人流。
对称布局
不对称布局
4.3 过厅 过厅:类似门厅是人流分配的 缓冲空间,起到空间转换与空 间过渡的作用。有时兼有其他 作用,如休息功能。 过厅设置的位置: 通道的交叉点、走道转向、房 屋转角处 大空间与走道、楼梯交汇处 走道的交汇处 大空间与大空间的连接处 大空间交汇处 走道、楼梯与大空间交汇处 两类使用空间的连接处,兼有 终止、休息之用。
2.2 长度设计 过道的长度应根据建筑性质、耐火等级、防火规范及视 觉艺术等方面的要求确定。 主要是防火规范的要求,一般要将最远房间的门中线到 安全出口或楼梯间的距离控制在安全舒适距离内
袋形走道:布袋一样的走廊,走廊尽头没有出路,想出 来得原路返回。
2.3 采光通风
通道一般应考虑自然采光 内走廊自然采光的处理:
⑵形式 平式 凹式 凸式
4.2 门厅 门厅是公共建筑的一个重要空间。它处于建筑的主 要出入口处,具有接纳人流和分散人流的作用;同时门厅 空间是反映建筑艺术和性格的第一印象空间,在整个建筑 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2.1 门厅的作用 进行交通组织和分流是门厅最重要的功能。 现代建筑赋予门厅一些更多的功能,使得门厅往往是建筑 内某些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实用的功能。
4.1 出入口
建筑入口是室内外交通的要冲 从功能上讲,入口的位置与所 进入的空间形式之间的关系决 定的动线的形状及空间中的行 为模式; 从建筑艺术上讲,入口地带是 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衔接中 介。
位置 形式
⑴位置 动线关系:位于动线的节点或关键部位 平面关系:位置应适中,尽量避免出现某一支端交通路 线过长的情况 立面构图:位于对称轴线上或非对称构图的左右均衡的 平衡点处
坡道坡度:室内≤1/8,室外≤1/10; 普通坡道最大水平长度为15m。 净宽度≮0.9m
4. 枢纽空间的设计 交通枢纽:考虑到人流的集散、
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渡以及走 廊、楼梯等交通空间的衔接问题, 需要设置门厅、过厅等空间形式, 起到交通枢纽及空间过渡的作用。

出入口 门厅 过厅 中厅
防烟楼梯间 适用建筑
一类高层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 超过11层的通廊式住宅,19及19层以上的单 元式住宅 层数超过三层的地下设施,室内外高差超过 10m的地下设施
⑶梯段宽度 楼梯段—— 设计时原则上应采用等跑楼梯。每一楼梯段 的踏步数量不应大于18级,也不应少于3级。 通行能力:根据使用性质、使用人数确定。每股人流宽度 按0.55+(0~0.15)m考虑。
单股人流通过的楼梯不小于 850mm,如住宅内部楼梯 双股人流通过的楼梯一般为 1100~1200mm 三股人流通过的1500 ~ 1650mm 一般民用建筑疏散楼梯按两 股人流设计,宽度不低于 1100mm
⑶梯段宽度
消防疏散要求:所有楼梯梯段宽度的总和应按照《建筑 设计防火规范》(GBJl6—87)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 规范》(GB50045—95)的最小宽度进行校核。
威海甲午海战馆
3.4 台阶 室内台阶步宽不小于300mm,踏步高100~150mm; 室外台阶步宽不小于350mm,高宽比不大于1:2.5; 台阶高差超过0.7m时应设防护措施(栏杆、花台、挡 墙等); 台阶踏步数不应少于2阶,否则宜设坡道。
3.5 坡道 有些建筑由于某种特殊的功能需要设置坡道以解决交通 联系的问题,尤其是交通性质的公共建筑,常在人流疏 散集中的地方设置坡道。 与楼梯和台阶相比,坡道的坡度平缓,疏散能力更强, 但占用的面积更大(通常为楼梯的4倍)
3.3 楼梯设计 楼梯的分类 梯段 平台 梯井 踏步 净空高度
⑴楼梯按平面形式分类 单跑楼梯 双跑楼梯 三跑及多跑楼梯 其他形式
⑵楼梯间的形式 非封闭楼梯间 封闭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
封闭楼梯间 适用建筑
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 设有空调系统的多层旅馆 超过五层的其他公共建筑的室内疏散楼梯 超过三层的地上娱乐游艺场所 高层建筑裙房,单元式、通廊式住宅外的高度 不超过32m的二类建筑 地下车库和地下室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 不大于10m的地下建筑
4.2.3 门厅的面积 主要由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规模决定
中小学的教学楼门厅0.06m2~0.08m2/生,食堂的门 厅0.08~0.18m/座; 在电影院设计中,门厅及休息厅(廊)的大小:甲 等为0.4-0.7m2/座;乙等为0.3-0.5 m2/座;丙等为0.1-0.3 m2 /座 .
4.2.4 门厅的布局 可分为对称和不对称的两大类。
需要强调的是,交通空间不是使用空间的剩余领域,而 是一种积极的空间,有明确的目的和组织原则。 交通空间的设计对建筑的秩序感、建筑的适用性和经济 性有重要影响
1. 交通联系空间设计的原则 流线组织符合建筑功能特点,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空间组 合形式 交通流线简洁明确,具有导向性 满足采光、通风及照明要求 适当的空间尺度,良好的空间形象 节约交通面积,提高面积利用率 严格遵守建筑防火规范要求,保证紧急疏散时的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