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东方路站建筑设计浅析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隧道工程变形监测与分析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隧道工程变形监测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5df8f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9.png)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隧道工程变形监测与分析摘要:为探讨隧道工程变形监测要点,文章以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隧道工程为例,从建立地面及地下高程系统、布设监测点位,到获取监测数据,有效实现了对隧道变化情况的监测,监测结果可靠,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这对于促进隧道工程行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希望能够为有关单位提供帮助。
关键词:轨道交通;隧道工程;变形监测地铁轨道工程的使用运行过程中,隧道沉降现象较为常见,但沉降量较大时,往往会造成车辆运行过程的平顺问题,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还存在治理难度大、周期长的特点。
对此,给予有效的监测方式,及时发现变形问题,尽早给予处理,才利于切实维护轨道工程的稳定应用,减少事故、问题的发生。
1 工程概况项目为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沉降与收敛工程,测量范围为:昌邑路站(不含)~桂桥路站(含)段正线里程自K26+176.901~K38+557.755,包含工作范围内的折返线、与6号线云山路站换乘通道,桂桥路出入场线,地下车站9座。
实际的工作中,重难点为线路长,跨幅大,参与人员多,仪器设备投入多等,且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
最终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快速建立了地面高程系统、获取了线路测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有效处理,完成了监测任务,取得各方一致的好评。
2 工程地质条件从轨道工程所在地域情况来看,为水系较为发达的区域,包括地上河流与地下暗河。
地质情况为浜土、粘土、基岩石等,基岩面被厚约250~350m的第四系覆盖。
由于基岩出露面积较少,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涉及100m以浅的主要由软土、粉土和黏性土组成的第四系松散土体,其中与地铁隧道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主要为浅部砂、粉土层和软土层。
由于地质情况较差,虽然施工过程中给予了有效的固化技术,但还可能出现工程的沉降变形问题,因此给予全面的变形监测具有必要性[1]。
3 隧道变形监测3.1 隧道监测内容(1)对隧道位移变形监测。
隧道工程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地表下沉位移或周边位移现象。
下沉式上海市轨道交通下沉式地铁口对周边的空规设计要求
![下沉式上海市轨道交通下沉式地铁口对周边的空规设计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d350886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2.png)
下沉式上海市轨道交通下沉式地铁口对周边的空规设计要
求
摘要:
1.上海市轨道交通下沉式地铁口的概念和设计要求
2.下沉式地铁口对周边空规设计的影响
3.相关规定和标准
4.实际案例分析
5.建议和展望
正文:
【1.上海市轨道交通下沉式地铁口的概念和设计要求】
上海市轨道交通下沉式地铁口指的是地铁站在地下建造,但是地铁出口却位于地面上,形成一种下沉式的建筑结构。
这种设计方式不仅能够节省空间,还能够提高乘客的出入便捷性。
在设计下沉式地铁口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地铁口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出入口的人流量,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同时,还需要遵守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如建筑高度、防火、防洪等。
【2.下沉式地铁口对周边空规设计的影响】
下沉式地铁口的建设会对周边的空规设计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下沉式地铁口的建设会改变周边的地形地貌,可能会对周边建筑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其次,下沉式地铁口的建设还会对周边的排水系统产生影响,需要进行特殊的排水设计。
最后,下沉式地铁口的建设还可能会对周边的交通产生影响,需要进行交通疏导。
【3.相关规定和标准】
在设计下沉式地铁口时,需要遵守相关的规定和标准,包括建筑设计规范、消防安全规范、防洪规范等。
【4.实际案例分析】
上海市轨道交通下沉式地铁口的实际案例有很多,比如人民广场地铁站、世纪公园地铁站等。
这些地铁站的设计和建设都充分考虑了上述的因素,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建议和展望】
在未来的设计中,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下沉式地铁口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浅析轨道交通地下站的中庭建筑设计
![浅析轨道交通地下站的中庭建筑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04e3b88e53a580216fcfe58.png)
浅析轨道交通地下站的中庭建筑设计摘要:介绍了新加坡轨道交通中庭式地下车站的工程实例;叙述了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构成因素。
通过上海两个中庭式地下车站设计实例,浅析其设计的特点,相关因素对中庭车站的影响等。
关键词:轨道交通地下站中庭设计对于层数少、空间构成较为单一的地下车站,由于光线差、方向感差、通风不良、内部空间局促,中庭空间可以作为一个中心开放的“核心”来改善空间的性质,使建筑空间具有流动性。
在中庭上方设自然采光更能提供地下空间与自然环境沟通的条件。
中庭空间在民用建筑中广泛应用,地下中庭车站在国外已大量推行,而我国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应用实例尚少。
本文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龙阳路站、11号线隆德路车站的工程实例,浅析中庭地下车站的构成因素、受控因素、设置条件等。
1轨道交通地下站中庭的构成因素中庭式地下车站的主要构成因素:1)具有贯通站台、站厅的共享空间。
2)站厅公共厅要有适当的集散场所。
3)通常屏蔽门立柱与车站立柱相结合。
4)辅以必要的环境设计、引入自然光线(或模拟自然光线)。
2国内外中庭式地下车站工程实例将地铁中庭车站和自然采光结合的设计理念已在世界很多大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中大量体现。
有的工程在人流所经之处不仅设置动态水流,环绕植物,而且顶部开设采光棚,将自然光引入地下,使人在地下能与自然亲密接触,成为建筑空间设计的核心。
新加坡东北线地铁所有车站均采用中庭建筑形式,创造良好的地下空间感和通视效果,如克拉码头站船形中庭(见图1),小印度站的条形中庭(见图2),乘客在进站后即可直视站台列车及候车情况。
目前在国内不少城市正在尝试着把中庭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地下车站的建筑空间设计中。
3中庭式地下车站设计实例3.1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龙阳路站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龙阳路站位于芳甸路东侧、花木路南侧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停车场内,站本体公共区位于其交通集散广场下,为7号线终点站。
这是上海市第一个已完成设计工作的地下中庭车站,并已开工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建筑设计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建筑设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85999677232f60dccca1b6.png)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建筑设计分析摘要: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化的当下,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有越来越多的轨道交通被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出入口关联着城市和地铁,而风亭是地铁地面附属物,虽然两者的建筑体量都不是很大,但是却关乎着乘客出入安全性和便捷性,也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需要重视其设计方案。
本文主要分析在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和风亭时的难点和原则,有效融合出入口、风亭建设和城市环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引言: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中一个主要交通工具,因其安全准时、通畅便捷、高效、运量大等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城市运行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中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更适合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交通建设之选,促进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中,要合理设计出入口和风亭,依次提高乘客出入安全性、便捷性和其附近的整体美观性。
一、工程概况某城市地铁3号线工程是连接城市南北发展的主轴,全长为28.5km,共设置20座地下车站。
该工程主要是设计位于十字路口下方地下车站的出入口和风亭,该路段人流和车流较多,属于繁华路段,在上下班高峰期容易出现拥堵现象,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能够有效缓解这一路段的交通紧张状况。
工程三维图如图一所示:图一:某地下车站路面设计图二、设计地下车站风亭和出入口的意义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中心的地下穿行,连接起城市旅游景点、集中居住区、文化教育集中区、繁华商业地段、政治中心、重要交通枢纽等等,和其他交通形式一起构建城市立体化交通网络,有效解决了城市客流的换乘、快速集散问题。
地下车站的出入口主要用来联系车站地铁和路面,为乘客集散提供途径。
风亭实质上通风口,保障地下车站的顺畅进排风,为地下空间输送新鲜空气。
出入口和风亭一般设置在城市繁华地区,其建筑体量虽然不大,但是其设计有重要作用,也密切关系着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
漂亮的豫园地铁站设计理念
![漂亮的豫园地铁站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4c4b3105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0.png)
漂亮的豫园地铁站设计理念
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位于城市核心区,毗邻城隍庙和外滩,不仅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节点,也是这个区域的门户,游览的起点。
豫园站的天花呈现水波状的曲线,代表地铁之上的黄浦江水。
这些曲线“水浪”拍打到柱子上,形成有节奏的脉动。
——如果把地铁比作上海的城市动脉,那么在最深的豫园站,仿佛可以感受到城市的脉搏。
拍打到柱体上的天花“浪尖”,曲线经过调整,拟合城隍庙飞檐的形状,作为“飞檐在水中的倒影”。
利用柱廊横向与纵向曲面相切,一举同时生成“西式拱廊“和“东方的飞檐”——这就是豫园站厅的基本几何逻辑,巧妙而含蓄地回应了多个场地元素。
豫园站的柱廊平面为适应轨道分合而呈枣核形,站厅天花管线分布不是均质的,曲面单元需要采用参数化技术进行生成设计,在适应变化的基础上,优化非标单元数量,以便加工生产和指导安装。
水波天花由上几万片铝板切割、弯折、拼接而成,与灯光相结合,形成一个大型的三维LED天幕,可以呈现各种光效。
除了预设的几种基本效果,未来也能结合不同的节日事件,呈现不同的光色。
豫园的地下空间则全部依赖天花的流光溢彩。
这个LED天幕可以开放给公众进行投稿,大家共同参与塑造豫园站的空间光影,为她注入持续的,多彩的灵魂。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计与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计与](https://img.taocdn.com/s3/m/e6187d4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f.png)
图5-16 围护墙水压力计算的经验方法 水平力分布;b)水压力与渗径的直线比例关系
3.地面超载作用下的土压力计算
图5-17 局部均布荷载作用下Rankine土压力计算图示
图5-18 地表局部均匀荷载作用下的土压力计算图示
4.相邻条形基础荷载作用时的土压力计算
5.非极限状态的土压力计算
主动土压力的提高值介于ka与k0之间,当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物或地下管线位于Ⅰ区范围时,采用k0计算土压力;位于Ⅱ区范围时,采用 计算土压力。 图5-20 采用提高主动土压力的场地工程条件
图5-21 基坑开挖土压力发展阶段
图5-22 四种类型围护结构土压力示意图 无支撑围护(下端固定);b)单道顶撑围护(下端固定);c)单道顶撑固定;d)多支撑围护
第四节 支护结构选型与设计
支护结构:
稳定性验算、支护结构强度设计和基坑变形计算。
设计需考虑因素:
支护结构的设计包括:
基坑工程中采用的围护墙、支撑(或土层锚杆)、围檩、防渗帷幕等结构体系的总称,主要包括围护结构和支撑结构体系。
围护结构的插入比、支撑的设置、结构配筋。
现浇地下连续墙
1.地下连续墙:
——法向分力 ——切向分力 ——圆弧段土摩擦角及黏聚力 ——圆弧段段长
图5-37 瑞典条分法
围护墙体抗倾覆稳定验算:
图5-38 重力式围护结构抗倾覆计算简图 Ms——倾覆力矩(kN·m/m) Fa——坑外侧土压力(kN) Fw——水压力(kN) MR——倾覆力矩(kN·m/m) Gk——水泥土围护墙自重 Fp——被动侧压力(kN) (kN)
5.检票机
售票机的数量应满足车站远期超高峰小时客流的需要,售票机应设在客流不交叉,且干扰小的地方。售票机前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供乘客排队购票及通行。
上海14号线封浜车辆段架大修工艺设计分析
![上海14号线封浜车辆段架大修工艺设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665ee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7.png)
施工技术上海铁道增刊2020年第2期155上泡14写线封浜S辆段架穴膣工2设计只斫王珊珊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摘要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中,架大修属最高级 别修程,需对车辆进行全面的检查、修理和恢复,是保证 地铁车辆始终处于良好技术状态的重要维修形式,架大 修工艺设计是车辆段设计的重难点。
结合上海14号线封 浜车辆段架大修工艺设计,探讨架大修检修任务量和工 位设计的计算方法,提出检修库工艺布局设计建议,为其 它架大修车辆段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架大修;工艺;工位设计;检修规模轨道交通车辆架大修在网络中统筹规划、集中设置,以提高架大修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减少网络架大修车辆段的设 置数量,节省用地和投资。
车辆架大修部件众多,工艺流程复 杂,检修任务与设计能力是否匹配直接影响车间的生产效 率,工艺布局是检修库的设计重点。
本文通过对上海14号线 封浜车辆段架大修工艺设计的剖析,提出检修任务量、设计 工位的计算思路和工艺布局建议。
1概述14号线是一条重要的市区级线路,也是继1、2号线之后 又一条A型车8节编组的大运量线路,西起嘉定封浜站,东 达浦东桂桥路站,线路全长约38.5 km,在线路西端设置封浜 车辆段,其功能定位为网络架大修共享车辆基地。
车辆架大修规划控制规模通常以承担网络资源共享线 路的远期配属列车数进行控制,库房布置考虑架大修规模扩 建余地,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
封浜车辆段需承担14号 线、18号线车辆的架、大修任务,同时考虑网络架大修能力预 留,结合远期线网规划考虑为网络25号线预留共享条件。
2架大修设计能力根据地铁车辆检修制度,结合14号线行车交路、全日开 行对数、旅行速度,计算得全线配属车和检修计算规模(见表1)。
由表2可见,14号线远期车辆架大修检修规模共1.37列 位。
根据丨8号线二期工程设计资料,其远期架大修检修规模丨.92列位,25号线根据线网规划的线路长度估算约1.05列 位,详见表3。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东方路站建筑设计浅析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东方路站建筑设计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284d4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0.png)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东方路站建筑设计浅析
吴建寅
【期刊名称】《地下工程与隧道》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上海市轨道交通14号线东方路站工程由于与其它三个地下工程形成交叉,给车站建筑设计带来一些难题.详细介绍了该站一至四层建筑设计方案比选的过程和结果,并分析了建筑设计对客流组织与换乘方式的影响.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吴建寅
【作者单位】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陈太路停车场与综合基地建筑设计
2.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吴淞镇高架车站建筑设计
3.浅析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上江路站建筑设计
4.上海轨道交通浦江线高架车站建筑设计特点
5.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动物园站和空港一路站给排水及消防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3标安全文明施工方案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3标安全文明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b9211e4afe04a1b171deed.png)
上海市轨道交通14号线工程土建3标(临洮路站、嘉怡路站)安全文明施工方案编制:复核:审核: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轨道交通14号线工程土建3标临洮路站、嘉怡路站项目经理部2015年11月5日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编制依据 (2)三、管理目标 (2)3.1安全目标 (2)3.2文明施工目标 (2)3。
3环境保护目标 (2)四、办公区、生活区规划 (2)4。
1会议室 (3)4.2视频监控室 (3)4。
3宿舍 (4)4。
4食堂 (4)4。
5浴室 (5)4。
6停车位及晾衣棚 (5)五、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规划 (6)5.1大门 (7)5.2门禁系统 (7)5。
3围挡 (7)5.4临水临电 (9)5。
5洗车台、四级沉淀池和排水系统 (10)5.6现场图牌 (11)5.7标养室、办公室、料库及应急物资库 (12)5。
8安全讲评台 (13)5。
9茶水休息室 (13)5。
10实物样板展示区 (14)5.11渣土池 (14)5.12水泥搅拌区 (15)5.13氧气乙炔仓库 (15)5.14钢筋存放区 (16)5.15钢筋加工区 (16)5.16木工加工棚 (17)5。
17刚支撑存放区 (17)5。
18基坑临边防护 (18)5。
19综合灯架 (18)5。
20广播及监控系统 (19)5.21噪声、扬尘监控系统 (20)六、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体系 (22)安全文明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上海市轨道交通14号线工程土建3标包含两个地下车站,分别为嘉怡路站、临洮路站,均位于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下方;两个车站工程概况如下:嘉怡路站、临洮路站工程概况表项目嘉怡路站临洮路站车站位置曹安公路与嘉怡路交叉口曹安公路与临洮路交叉口车站结构型式地下二层岛式单柱双跨车站地下二层岛式单柱双跨车站中心里程CK4+978。
373CK3+508。
45有效站台宽度12m12m车站规模249×19。
14339。
7×19。
14m开挖深度标准段16.95,最深18.96标准段16.7m,最深18.68m围护结构形式TRD槽壁加固750+地连墙800地连墙800地连墙深度29~31/33。
2020上海地铁规划详解
![2020上海地铁规划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a2ae9e4102de2bd9605882d.png)
14-18号线为远景规划,目前尚未确定具体走向,预计在2010-2020年间全部建设完成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
即原来的M6线,起讫点为环西二大道至金桥。
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
● 延伸情况:将向北延伸到宝钢。
殷高路-长江南路-军工路-吴淞镇-水产路-宝杨路-铁力路
上海地铁规划2020轨道交通四号线
● 长度:27公里
● 投入运营:2005年底将投入运营轨道交通4号线C字型新路(浦西大木桥至浦东蓝村路车站)
● 标志色:
● 途经站点:大木桥路-东安路-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宜山路-虹桥路-延安西路-中山公园-金沙江路-曹杨路-镇坪路-中潭路-上海火车站-宝山路-海伦路-临平路-大连路-杨树浦路-浦东大道-东方路-浦电路-蓝村路
轨道交通十号线
● 10号线一期为规划中的七宝高速铁路客运站至新江湾城站,二期将由新江湾城延伸至外高桥保税区。目前部分标段已开始工程招标。
● 规划设站:高速铁路客(七宝)-七莘路-航中路- 外环路- 吴中路- 虹中路- 虹许路- 古北路-宋园路- 凯旋路- 华山路- 高安路- 陕西南路-马当路-西藏南路-豫园- 南京东路- 天潼路- 四川北路- 海伦路-曲阳路-四平路- 同济大学- 国权路- 国定路- 五角场- 三门路-殷高南路-新江湾城 – (军工路)- 双江路 - 浦东北路 -外高桥保税区站
轨道交通五号线
● 长度:17.04公里
● 投入运营:2003年11月
● 标志色:紫色
● 途经站点:莘庄(起讫站)-春申路-银都路-颛桥-北桥-剑川路-东川路-金平路-华宁路-文井路-闵行开发区(起讫站)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东方路站建筑设计浅析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东方路站建筑设计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1956f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2.png)
XX轨道交通14号线东方路站建筑设计浅析【摘要】XX市轨道交通14号线东方路站工程由于与其它三个地下工程形成交叉,给车站建筑设计带来一些难题。
详细介绍了该站一至四层建筑设计方案比选的过程和结果,并分析了建筑设计对客流组织与换乘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环境保护;客流组织;“十”字换乘1、工程概况XX市轨道交通14号线在东方路站与4号线形成“十字”换乘。
4号线东方路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覆土约3. 7 m,地下二层至四层为14号线的换乘预留段,由4号线施工代建。
大连路隧道已于20XX9月建成通车, 14号线的站厅被该隧道暗埋段分隔成两部分。
隧道顶板埋深约6 m,底板下为14号线预留了4道分隔墙。
14号线陆家嘴—居家桥路段与XX东西通道工程走向相同(均沿浦东大道),目前东西通道已开工,而14号线开工在后。
为避免浦东大道两次开挖对沿线交通环境的重复影响,已进行了一体化的布置,预留了后期轨道交通盾构6站6区间的实施条件。
14号线东方路站设置在东西通道的下层。
经过多方案比选,最终确定: 14号线东方路站地下一层为车行通道、地下二层西站厅含4号线站厅换乘、地下三层西设备层、东站厅(被4号线站台、大连路隧道隔断)、地下四层站台含换乘的空间格局,站台长度按8节编组设计。
而东西通道风机房紧贴车站东端,目前已完成拆迁和部分管线搬迁。
2、车站建筑设计分析2. 1总平面布置与环境保护措施14号线东方路站位于浦东梅园地区,周边为成熟居住区。
车站呈东西向布置,跨东方路,东北角为裕景国际(36层)、雅客酒店公寓(31层);东南角为保护性历史建筑钱仓路316号吴氏民宅、锦华轮船公司(5层)、梅园新村多层住宅;西南角为崂山新村多层住宅;西北角为荣成大厦(28层)。
站址范围内主要控制性建筑为吴氏民宅和裕景国际。
车站在路口四个象限共设4组出入口,方便各个方向的客流集散,同时能兼顾浦东大道客流过街功能。
车站共设2组出地面低风井(8个),分别位于东南角和西南角地块。
2024年浅谈地铁车站建筑工程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024年浅谈地铁车站建筑工程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1f27bb3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ff.png)
2024年浅谈地铁车站建筑工程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地铁车站作为地铁线路的节点,不仅是乘客出行的中转站,更是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
因此,地铁车站建筑工程的设计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地铁车站建筑工程中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强调的是将人的需求、人的体验放在首位,通过优化建筑设计和环境布局,为乘客创造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
这一理念不仅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也是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地铁车站的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从乘客的角度出发,车站的布局应该清晰明了,易于导向。
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将出入口、售票处、候车区、卫生间等功能区域合理划分,减少乘客的寻找时间,提高出行效率。
同时,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地铁车站还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如坡道、电梯、盲道等,确保他们能够顺畅、安全地出行。
其次,地铁车站的建筑设计要注重与环境的融合。
通过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等手段,降低车站的能耗和污染排放,为乘客创造一个健康、环保的出行环境。
同时,车站的内外装饰也应与城市文化相协调,展现出城市的独特魅力。
再者,“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地铁车站的安全保障上。
通过加强安全设施的建设,如安装监控摄像头、设置紧急出口等,确保乘客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疏散,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同时,车站还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此外,地铁车站的服务质量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车站应提供便捷、高效的售票服务,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
同时,车站还应加强保洁工作,保持站内的清洁卫生。
对于特殊需求的乘客,车站还应提供热情周到的帮助和服务,让乘客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实施“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时,地铁车站建筑工程还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
通过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环保材料,降低车站的能耗和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ca109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f.png)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地铁地上车站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设计技术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空间布局、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和节能环保等方面对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进行浅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提供参考。
一、空间布局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空间布局。
地铁地上车站一般需要与城市道路、人行系统等周边环境进行融合,因此在空间布局上需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一体化。
在站台、售票厅、换乘通道等功能区域的布局设计上,需要考虑到最大限度地提高通行效率和乘客舒适度。
在这一点上,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需要兼顾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和人性化设计等多重因素,以实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完美性。
二、结构设计地铁地上车站的结构设计具有承重、抗震、通风等特点。
首先是承重设计,在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站台、售票厅、换乘通道等区域所需的承重能力,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是抗震设计,在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中,需要采用符合地震设计规范要求的结构体系,以提高地铁地上车站的抗震性能。
最后是通风设计,在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车站内部的通风系统,以确保车站内空气流通和乘客舒适度。
三、材料选用地铁地上车站的材料选用在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中需要选用符合防火要求的建筑材料,以确保车站内部的火灾安全。
其次是建筑材料的环保性能,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中需要选用符合环保要求的建筑材料,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最后是建筑材料的维护性能,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中需要选用易于维护和清洁的建筑材料,以确保车站的长期使用效果。
四、节能环保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具有空间布局、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和节能环保等特点。
在今后的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技术,为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进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设施。
地铁建筑设计的思路与技术要点分析
![地铁建筑设计的思路与技术要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ede16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1d.png)
地铁建筑设计的思路与技术要点分析一、地铁建筑设计的思路地铁建筑设计的思路应当围绕乘客需求、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展开,注重舒适性、便捷性、安全性和美观性。
具体来说,地铁建筑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思路:1. 注重乘客体验地铁作为城市的交通枢纽,其设计应当以乘客体验为重点。
在站点设计上,应保证通风良好、采光充足,同时需要设置便民设施如无障碍通道、指示牌、舒适的座椅等,提高乘客的出行舒适度。
2. 结合城市规划地铁建筑设计需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体现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同时要考虑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确保地铁站点的位置和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达到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的效果。
3. 突出绿色环保理念在地铁建筑设计中,应当积极运用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例如使用可再生材料建造站点、设置绿色植被、配置太阳能设备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强调安全和便捷性地铁建筑设计中应当注重安全因素,确保站点内部和外部设施的安全性,同时要保证乘客的便捷出行。
设计合理的出入口布局、快速通道、信息提示系统等,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
以上几个思路是地铁建筑设计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思路的落实需要依托于一些关键的技术要点。
二、地铁建筑设计的技术要点分析地铁建筑设计的技术要点是保证上述思路得以实现的关键,关于地铁建筑设计的技术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站点选址与规划地铁站点的选址和规划是地铁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
在选址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交通流量、人口分布、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进行规划设计。
站点规划还需要考虑乘客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保证站点出入口的布局合理,并且可以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
2. 结构设计与材料选用地铁建筑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软土地层等因素,确保地铁站点的结构稳固和安全。
在材料的选用上,需要考虑材料的抗压、防水、防火等特性,选择适合地铁建筑的材料,保证地铁站点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2010-2020上海轨道交通+最新规划图
![2010-2020上海轨道交通+最新规划图](https://img.taocdn.com/s3/m/fb88e79bdaef5ef7ba0d3c86.png)
2009年4月最新规划图轨道交通2010-2020年详细规划图,站点名尚未确定。
来源:新民网【新民网讯】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近日通过―上海环境热线‖网站对《上海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0-2020年)》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公示,首次完整披露了上海在2010年—2020年间将新建8条地铁新线、延伸5条既有线路的规划。
该院通过公告表示:本次信息公示后,公众可向指定地址发送电子邮件、电话、信函、面谈等方式发表关于该规划及环评工作的意见看法。
在该环评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和报告基本编制完成,报送审批前,还将采取调查问卷、公众告示等方式进一步征求公众意见。
同时新民网网友也可在本新闻跟帖中提出意见和建议,新民网将整理意见并转交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公示全文如下:规划背景及概况(1)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现状目前,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已呈现网络化特征,网络效应初步显现。
2007年随着―三线两段‖(6号线、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1号线向北延伸3个车站,4号线实现环线运营)开通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线路总数达到8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235km,覆盖全市13个行政区域,形成了―一条环线、七条射线、九个换乘站、九站共线‖的网络运营格局。
建成线路运营情况总体呈现出客流总量逐年增加、客流效益显著提高、运营服务水平逐步提升的特点。
近年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表1 上海轨道交通现状运营线路一览表序号线路名称线路范围运营线路长度(km) 车站数(座)1 轨道交通1号线莘庄—富锦路36.9 282 轨道交通2号线淞虹路—张江高科24.2 173 轨道交通3号线上海南站—江杨北路40.2 284 轨道交通4号线环线33.8 175 轨道交通5号线莘庄—闵行开发区16.6 116 轨道交通6号线港城路—灵岩南路31.1 277 轨道交通8号线市光路—耀华路21.9 218 轨道交通9号线松江新城—宜山路30.5 12合计235 161(2) 2005年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2005年4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组织编制了《上海市轨道交通近期规划》,至2012年,包括已运营的线路长度,上海将形成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约567km,见表2。
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设计
![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61297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0.png)
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设计【最新版】目录1.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理念2.交通枢纽的设计特点3.配套工程的设计方案4.设计实施的预期效果正文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设计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是新时代国际开放门户枢纽新标杆,事关国家战略实施和上海长远发展。
该项目位于浦东新区祝桥镇,承接国家沿海通道重要功能,是上海四大铁路主客站之一。
项目已于 2023 年 3 月开工,计划 2027 年完工。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重大工程,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总工程师刘千伟带队,于 2022 年 5 月 11 日下午,赴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开展了实地调研。
一、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理念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提高交通效率,方便旅客出行。
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枢纽的设计过程中,旨在将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成为新时代国际开放门户枢纽新标杆。
二、交通枢纽的设计特点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模宏大:作为上海四大铁路主客站之一,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规模相当宏大,设计日均旅客发送量达数十万人次。
2.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将铁路、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融为一体,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交通效率。
3.绿色环保: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环保理念,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4.智能化:枢纽内将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三、配套工程的设计方案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的配套工程包括道路、桥梁、停车场等。
设计方案将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规划配套设施,以满足枢纽的运行需求。
四、设计实施的预期效果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的设计实施预期将实现以下效果:1.提高上海东部地区的交通效率,促进经济发展;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形象;3.提高铁路客运服务水平,满足旅客出行需求;4.推动绿色环保交通发展,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工程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工程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8f755072cc7931b765ce156a.png)
论文THESIS1362018.20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工程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文/上海轨道交通十四号线发展有限公司 马忠政上海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郭思铖本文从地下交通衔接、土地集约化利用及与周边物业开发相结合等方面,论述和分析了14号线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情况,提出了地铁线路地下空间利用的相关建议。
工程背景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是上海新一轮建设规划中重要的市区级线路,作为新一轮建设规划中唯一的8A 大编组线路,车站土建规模相对较大;部分车站存在富余空间,具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潜力。
开发原则设计理念轨道交通站点设计应站在城市设计的高度统筹考虑,充分考虑轨道交通同周边商业区、交通枢纽、居住区的关系,利用地铁建设打造城市综合体,实现与城市肌理的有机接驳。
轨交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结合周边规划,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设计要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按商业建筑标准进行消防设计,开发建设需确保地铁正常运营的安全需求。
涉及结建的地下空间开发应尽早确定开发方案,明确地铁与地块项目的界面划分和责任范围,不应影响地铁建设正常推进。
涉及结建的地下空间开发应尽可能实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减少施工工期和施工时的相互影响。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尽可能贯通周边地块的地下空间,配合区域交通规划,实现地区商业的互联互通。
开发案例根据上述原则,14号线根据各站点不同情况,在地下空间开发中采用了多种协作模式。
结建模式(如表3)基本覆盖了大多数开发和结建项目,较好的满足了地铁和周边结建项目的需求。
其中豫园站案例提供了地铁建设与地块开发进度差异较大时的一种建设思路。
14号线豫园站位于上海豫园西北角人民路北侧下方,站位北侧现状为吉安里、吉如里老式住宅区,整个地块作为旧改项目,已完成收储并拟进行地块开发。
由于14号线豫园站主体和大量附属进入北侧地块,形成对地块土地占用。
而北侧地块位于市中心核心地带,土地收储成本高昂,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拟规划超高层建筑。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20标金港路站基坑降水工程设计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20标金港路站基坑降水工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e828e410661ed9ac51f39c.png)
水堪
⑦1-1: 30m~40.7m
⑦1-2: 40.7m~46.6m
C1(40m:8m滤管); C2(52m:6m); C3(45m: 12m); C4(49m:15m滤管)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20标 金港路站基坑降水工程
上海广联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2016年1月
龙珠广场
1
周边环境
10kv变电所
桥墩
杨浦大桥管 理所
部队用房
桥墩
永乐家电
上安大厦
祥和大酒店
海军家属楼
工程概况
主体
工程部位
端头井
标准段
1
开挖面
开挖深度 (m)
24.442、24.485
22.43
基底面绝对标 高(m)
对策: ➢合理布置井点位置及井结构,遵守“按需降水”原则; ➢合理安排降水运行工况,将基坑内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及时掌握监测数据,及时发现问题、上报,采取有力措施。
降水设计:疏干
工程部位 轴1~轴8 (南端头井及部分标准段) 轴8~15(部分标准段)
轴15~轴25(北端头井及部分标准段)
-20.372、20.415
-18.36
围护深度 (m)
48.0~50.0
⑦1-1砂质粉土 ⑦1-2粉砂 ⑦2粉砂
围护底
➢①1填土 ➢②1粉质粘土 ➢③淤泥质粉质粘土 ➢③夹粉质粘土 ➢③淤泥质粉质粘土 ➢④淤泥质粘土 ➢⑤1粘土 ➢⑥粉质粘土
➢⑦1-1砂质粉土
➢⑦1-2粉砂
工程及水文地质
(1)潜水
单井出水量
上海某地铁车站与地块结建项目建筑设计
![上海某地铁车站与地块结建项目建筑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2d05c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a.png)
上海某地铁车站与地块结建项目建筑设计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车站与地块结建需求突显。
为解决地铁车站与地块结建存在的设计、人防、消防、管理、安全等方面的困难,同时满足车站与地块结建项目不同开发时序的要求,文章结合上海某地铁车站与地块结建工程实例,从车站附属设施及与结建地块接口建筑设计入手,简要分析地铁车站与地块结建项目如何实现后续衔接及各自功能独立性的问题。
关键词:地铁车站;车站附属设施及与结建地块接口;建筑设计;结建项目Design of a Metro Station and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ShanghaiCui Jing-jingId. No.: 4127021986 * * * * 1820[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space, rail transit has a prominent dem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ubway stations and plots. In order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design, civil defense, firefighting, management and safety of subway stations and plots, and at the same time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procedures for station and plot construction projects,combined with the example of a subway station and plot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Shanghai,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how to realize the follow-up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bway station and the plot constructionproject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ir respective functions from the design of the station ancillary facilities and the interface with the construction plot.[Keywords] metro station;Station annexes;Architectural design;integrated construction project0引言由于地铁车站建设周期受整条线路通车节点的控制,每座车站的建设都直接影响整条线路的进度,使得车站与结建地块项目的建设基本不能同步进行。
上海提交新建轨交14号线规划
![上海提交新建轨交14号线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385caa1c0b4e767f5acfce19.png)
D Y Y Y Y Y Y Y
地降低顶进过程 中产生 的地面沉降。一般采用减 少 土 体 损 失量 、 整 顶 管前 部 压 力 、 调 改善 上 部 土 体 结 构 等 方法 。 ( ) 面沉 降 的产 生不 仅取 决 于顶 管顶 进 所 引 3堤 起 的土体损失 , 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 比如 土体扰动后的再 固结 、 开挖 面蠕滑甚至坍 塌等。 ( 由于钱 塘 江大 堤 沿 岸 穿 越 管线 工 程较 多 , 4) 该 工 程 的成 功将 为这 些 管 线 的施 工提 供 非 常宝 贵
[] 5盛德洋; 长距离大 口径钢管 的顶管施工们- 中国给水排水; 0 , 2. 2 5( ) 0 1
,
[】 6宋克 志, 梦恕, 王 孙谋 . 基于 P e e k公式 的盾构 隧道地 表沉 降的 可 靠性 分析f1 方交通 大学 学报 ; 04(4. J北 . 20 , ) o
【】 7韩选 江 , 型地 下顶 管施 工 技术 原理 及应 用 ( . 京 : 大 M】 北 中国 建
的经 验 。
虬 在 穿 堤施 工 后 , 大 堤 地 表 位 移 的 观 测 数 据 对
显 示 ,各 测 点 单 次 位 移 量 一 般 在 ±3m 以 内 , m 鲫。抽 累计 位移也 在 5m m以 内 , 深层水平 位移 累计量 小 于 5mm。 可 认 为 大 堤 水 平 向 的 变 形 很 小 , 对 结 构 物 的 安 全 影 响 很 小 。 地 表 水 平 位 移 数 据 见 表 2所 列 。
小 , 于静 止 。 趋
40 .
在采取大量技术 措施 之后 ,成 功地将顶管施 工对钱塘江大堤 的影响降低 到最小 ,保证 了工程 的施工质量 。第三方监控所得 的沉 降数据 中最大 沉 降 点 的沉 降 量 为 1 9mm,所 测 各 点 均 在 2 m 0m 4 4 0 以下 , 到相 关 部 门的 要求 。 n 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东方路站建筑设计浅析
【摘要】上海市轨道交通14号线东方路站工程由于与其它三个地下工程形成交叉,给车站建筑设计带来一些难题。
详细介绍了该站一至四层建筑设计方案比选的过程和结果,并分析了建筑设计对客流组织与换乘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环境保护;客流组织;“十”字换乘
1、工程概况
上海市轨道交通14号线在东方路站与4号线形成“十字”换乘。
4号线东方路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覆土约3. 7 m,地下二层至四层为14号线的换乘预留段,由4号线施工代建。
大连路隧道已于2003年9月建成通车, 14号线的站厅被该隧道暗埋段分隔成两部分。
隧道顶板埋深约6 m,底板下为14号线预留了4道分隔墙。
14号线陆家嘴—居家桥路段与上海东西通道工程走向相同(均沿浦东大道),目前东西通道已开工,而14号线开工在后。
为避免浦东大道两次开挖对沿线交通环境的重复影响,已进行了一体化的布置,预留了后期轨道交通盾构6站6区间的实施条件。
14号线东方路站设置在东西通道的下层。
经过多方案比选,最终确定: 14号线东方路站地下一层为车行通道、地下二层西站厅含4号线站厅换乘、地下三层西设备层、东站厅(被4号线站台、大连路隧道隔断)、地下四层站台含换乘的空间格局,站台长度按8节编组设计。
而东西通道风机房紧贴车站东端,目前已完成拆迁和部分管线搬迁。
2、车站建筑设计分析
2. 1总平面布置与环境保护措施
14号线东方路站位于浦东梅园地区,周边为成熟居住区。
车站呈东西向布置,跨东方路,东北角为裕景国际(36层)、雅客酒店公寓(31层);东南角为保护性历史建筑钱仓路316号吴氏民宅、锦华轮船公司(5层)、梅园新村多层住宅;西南角为崂山新村多层住宅;西北角为荣成大厦(28层)。
站址范围内主要控制性建筑为吴氏民宅和裕景国际。
车站在路口四个象限共设4组出入口,方便各个方向的客流集散,同时能兼顾浦东大道客流过街功能。
车站共设2组出地面低风井(8个),分别位于东南角和西南角地块。
由于还有东西通道风塔及4号线众多附属建筑等,所以在本车站的设计中需结合周边环境,以减少对周边景观的影响。
吴氏民宅建筑群(包括大量附属建筑)已进入规划红线6. 67m,且距东西通道最近处仅4. 4m,管线布置也存在问题,而14号线车站1号出入口及一组东端风井地面部分与东西通道风塔也位于该地块西南角。
由于风道部分穿越吴氏民宅地下部分,故施工期间需搬迁吴氏民宅,拆迁范围基本为1~2层建筑,总拆迁建筑面积达3 016 m2(包括吴氏民宅)。
施工结束后可在地块东南角回迁重建吴氏民宅。
这次拆迁,可使吴氏民宅后退道路红线5 m左右,与附属建筑群最近距离>11m,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改善了周边环境。
位于14号线车站西南角的浦东大道、东方路和荣成路之间附属建筑较为零乱。
经过多次方案比选,最终形成的方案为: 14号线车站2号出入口及一组西端风井结合西侧半下沉广场呈西侧设置,西端风井为敞口低风井。
原4号线3号出入口和一组风井仍然保留着呈南侧布置,与14号线冷却塔结合东侧景观广场设置。
此布置简洁明快,更有利于客流向西、南双向分流,地面景观也得到改善(见图1)。
2. 2车站单体建筑设计
本站为地下四层岛式站台车站(见图2),因受到上层东西通道、4号线已代建的换乘层和大连路隧道切断的限制,埋深较深。
4号线浦东大道站结构顶标高为-0. 116 m,大连路隧道结构顶标高为-3. 28m。
因此,在车站建筑设计时,主要考虑在上述限制条件下如何合理地布置车站各功能分区及组织客流,并有效地控制车站规模,节约造价。
1)设计中有效压缩了车站的长度和宽度,以控制车站的规模。
2)因为4号线已建成运营,东西通道需从4号线车站顶板上穿越,所以道路交叉口还需局部抬高约2. 5 m。
14号线车站站厅净高应控制至最低程度,既可减小对东西通道纵断面的影响,又不影响车站设备布置和运营。
3)由于车站被4号线站台和大连路隧道切断。
因此,如何合理进行楼、扶梯的布置,使客流组织在竖向及平面方向都能顺畅、无交叉,以确保最大的客流量。
4)由于东西通道两端压得较低,因此如何合理布置环控系统,保证车站空调通风系统的顺利运转成为一个难题。
2. 2. 1地下一层建筑设计
地下一层为东西通道车道层,采用单层双孔双向4车道断面型式,车道限界高度为4. 5 m,通道下为车站。
车站与通道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2. 2. 2地下二层建筑设计
地下二层仅到大连路隧道西侧侧墙为止,由西站厅公共区及部分设备管理用房区组成。
公共区布置在车站中部,打通4号线站厅东西侧纵墙,使得4号线站厅与14号线站厅连通,形成“T”形换乘大厅。
公共区划分为付费区和非付费区,付费区内布置有6组楼扶梯连通站厅至站台,其中原4号线三组楼扶梯至4号线站台,另三组楼扶梯至14号线站台。
付费区内设置残疾人电梯一部,可直达14号线站台层。
设备区比公共区标高低1. 9 m,有台阶过渡,利用附属风道与出入口之间区域布置车控室、站长室等主要管理用房,以及照明配电室、消防泵房等少量设备用房,还布置直达地面的消防专用通道和连通设备层与站台层的工作人员楼梯。
根据车站设计要求,公共区吊顶净高应>3 m,设备管理区走道最小净高2. 3 m。
经过多次设计调整,区间通风机房以及大部分设备房间移至地下三层设备层,大大减小地下二层设备的用房规模。
6~14轴采用加密柱,柱距为6 m,将纵梁高度由原1. 8m减小至1. 4 m,并上翻100 mm,以减少对东西通道纵断面的影响,仍需抬高公共区西端8轴处梁底标高至-1. 734 m,以满足站厅净高的要求。
2. 2. 3地下三层建筑设计
4号线站台层与大连路隧道横跨,故地下三层也被分为三段,互不贯通。
4号线站台层西侧主要布置非集中站弱电综合设备管理室、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和区间通风机房等设备用房。
4号线站台层与大连路隧道中间部分作为备用区,布置通至站厅层的工作人员楼梯。
大连路隧道东侧为东站厅层。
公共区也划分为付费区和非付费区,付费区内布置有一组楼扶梯,可直达14号线站台。
东端布置照明配电、环控电控室等少量设备用房以及东西通道设备用房。
西设备层净高为5. 75 m。
因此,在平面布置时,充分考虑到利用这一高度,将车站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等净高要求较高的房间布置在这一层里,下设高1. 6m的电缆夹层。
从而改变了将变电所设于有效站台之外或站厅层设备区的常规做法,使得车站的长度得到最大的缩减。
由于下一层东西通道两端净高较低,西侧区间通风机房和环控机房如果放在下二层就无法满足环控净
高要求,所以将环控设备布置在下三层西设备层,下四层西端的活塞风和新排风经过下三层附属风道直接排出地面,西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也将其设备用房放在下三层西设备层。
充分利用下三层西设备层空间,解决了西侧环控两大系统的布置问题。
东站厅层所有风机房均移到两层附属风道, 上层为环控机房、混合室、新风道和下排热风道,下层为活塞风道和排风道,大大减少了车站的长度。
2. 2. 4地下四层建筑设计
地下四层长度为252 m(含东西通道设备用房区33 m),站台有效长度为186 m,有效长度以内为公共区(候车区),其余为设备管理用房区。
8节编组车站需设4组站厅至站台楼扶梯。
由于西站厅层位于下二层,至下四层站台提升高度约11. 02 m。
设上、下行自动扶梯;同时,为满足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的要求,还必须设置人行楼梯一部。
东站厅层位于下三层,至站台提升高度约4. 85 m。
综合上述要求,站台布置5组楼扶梯(含换乘楼梯一组)。
2. 2. 5客流组织
进站乘客通过2、3号出入口和4号线所有出入口进入西站厅公共区,或通过1、4号出入口进入东站厅公共区,买票后从进站闸机进入站厅付费区。
其中,至14号线站台的乘客可选择自动扶梯或人行楼梯下行;至4号线站台的乘客则由原4号线自动扶梯或人行楼梯下行;出站乘客可分别由4号线站台或14号线站台的上行自动扶梯至站厅层和出入口到达地面。
在紧急疏散情况下,车站的自动扶梯与楼梯均可使用。
2. 2. 6换乘方式
14号线与4号线通过换乘大厅以及一组剪刀式人行楼梯两种方式,实现二线间的“十”字换乘。
14号线站台中间一组剪刀式人行楼梯已由4号线代建,该“十”字换乘楼梯的总宽度为4 m。
站台至站台的换乘形式
最为直接,换乘距离最短。
但是,在突发情况时换乘客流过大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导向标志,疏导客流至站厅层的换乘大厅进行换乘。
3、结语
上海市轨道交通14号线东方路站工程由于与其它三个工程形成交叉,在建筑设计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难题。
只有将轨道交通车站建筑概念转化为立体交通空间的一部分,统筹考虑,才能真正做到与隧道等工程的完美结合;同时,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城市生存发展空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