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HLA抗原肽四聚体和流式细胞分选仪制备CTL细胞克隆
mhc肽四聚体技术名词解释

mhc肽四聚体技术名词解释
MHC肽四聚体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免疫系统中MHC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实验技术。
下面对其中涉及到的名词进行解释:
1. 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也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一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存在于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细胞表面。
MHC分子在免疫系统中起着识别和呈递抗原肽的作用。
2. 肽(Peptide):由氨基酸组成的短链蛋白质分子。
在MHC肽四聚体技术中,特定长度的抗原肽(通常为9-15个氨基酸)与MHC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
3. 四聚体(Tetramer):指由四个相同的单体分子组成的结构。
在MHC肽四聚体技术中,通过将MHC分子与特定抗原肽结合,形成四聚体结构,便于检测和分析特定抗原肽与T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
MHC肽四聚体技术的应用主要用于研究免疫应答和抗原呈递过程。
通过制备具有特定抗原肽结合的MHC肽四聚体,可以识别和定量分析与特定抗原肽结合的T细胞。
这种技术有助于理解免疫系统中抗原识别和免疫应答的机制,以及在疫苗研发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t细胞分选和流式鉴定

t细胞分选和流式鉴定T 细胞分选和流式鉴定T 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它们在抵御病原体、监控自身细胞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T 细胞的功能和特性,T 细胞分选和流式鉴定技术应运而生。
T 细胞分选是将特定类型的 T 细胞从复杂的细胞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实现依赖于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基于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分选。
这些标志物就像是T 细胞的“身份证”,通过识别这些标志物,我们能够将目标 T 细胞挑选出来。
例如,CD4 和 CD8 是常见的 T 细胞表面标志物。
CD4+T 细胞在辅助免疫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 CD8+T 细胞则主要负责细胞毒性功能。
利用针对这些标志物的抗体,结合特定的分选技术,如磁珠分选或流式细胞分选,可以有效地分离出我们所需要的 T 细胞群体。
磁珠分选的原理相对简单易懂。
首先,将与特定标志物结合的磁珠与细胞混合物孵育,使磁珠与目标细胞结合。
然后,通过磁场将结合了磁珠的细胞分离出来,从而实现分选的目的。
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便,成本也较低,但分选的纯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流式细胞分选则是一种更为精确和灵活的方法。
在流式细胞仪中,细胞会逐个通过一个狭窄的通道,同时受到激光的照射。
激光会激发细胞上结合的荧光染料,产生特定的荧光信号。
根据这些荧光信号的强弱和组合,我们可以准确地识别出目标 T 细胞,并通过电子控制系统将其分选到不同的收集容器中。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流式鉴定。
流式鉴定是一种用于分析细胞特性的强大技术。
在 T 细胞的研究中,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T 细胞的表型、活化状态、细胞周期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在进行流式鉴定时,首先需要对 T 细胞进行荧光标记。
这通常通过将特异性抗体与荧光染料偶联来实现。
这些抗体可以识别 T 细胞表面的各种标志物,如 CD3、CD4、CD8、CD25、CD69 等。
当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标志物结合后,荧光染料会发出相应的荧光信号。
组织相容性抗原

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s) :器官移植时诱发排斥反应的抗原,是决定受者与供者组织相容性的抗原,即受者接受供者移植器官的能力。
机体内与排斥反应有关的抗原系统多达20种以上,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者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其编码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不同种属的哺乳类动物其MHC及编码的抗原系统有不同的命名,小鼠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称为H-2系统,人的则称为人白细胞抗原系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
但它们的组成结构、分布和功能等却很相似。
迄今对人类MHC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对小鼠MHC即H-2复合体的研究。
小鼠由于具有繁殖快、易于饲养等特点成为进行MHC研究的最重要动物。
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MHC的经典Ⅰ类基因组编码, 分为HLA Ⅰ类分子和HLAⅡ类分子, 前者表达在除红细胞外所有细胞的表面, 后者表达在一些淋巴组织的特定细胞表面.HLA分子的结构与分布:HLAI类分子由重链(α链)和轻链(β2m)组成, α链为跨膜结构,其胞外段有α1、α2、α3结构域,HLAI类分子可分为四个区:(1)肽结合区: 为与抗原多肽结合部位, 属多态性区域,包括α1、α2结构域;(2)Ig样区: 与CTL表面CD8分子结合的部位,属非多态性区域,即α3结构域;(3)跨膜区:固定MHC-I类分子于膜上;(4)胞浆区:参与胞内信号传递;(5)b2m:维持MHC-I类分子空间构型的稳定性。
HLA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种有核细胞及血小板表面HLA I类分子结构模式图;B.极面观;C.侧面观。
HLAII类分子由HLA基因编码的α链和β链组成,胞外段分为α1、α2、β1、β2结构域。
(1)肽结合区: 由α1、β1结构域组成,为与抗原多肽结合部位, 属多态性区域;(2)Ig样区: 由α2、β2结构域组成,与Th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的部位,属非多态性区域;(3)跨膜区:固定MHC-II类分子于膜上;(4)胞浆区:参与胞内信号传递。
四聚体法定量分析EBV相关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特异性CTL

四聚体法定量分析EBV相关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特异性CTL 曾学辉;莫莉;黄涛;张春雷;李疆【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33)019【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患者对Epstein-Barr病毒(EBV)潜伏膜蛋白(LMP)1、2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肽四聚体法检测14例NPC患者(NPC组)及10例EBV阳性无症状者(对照组)外周血8个LMP1、LMP2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频率.结果 NPC组ALL、FLY、LLW 表位特异性CTL频数分别为(0.25±0.14)%、(0.28±0.22)%、(0.26±0.19)%,低于对照组的(0.45±0.20)%、(1.03±0.63)%、(0.64±0.35)%(P<0.05),其余5个表位特异性CTL频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EBV阳性无症状者比较,NPC患者对ALL、FLY、LLW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减弱,相应表位特异性CTL 或许也可用于NPC免疫治疗.【总页数】2页(P2325-2326)【作者】曾学辉;莫莉;黄涛;张春雷;李疆【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518033;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518034;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518033;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51803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实验研究部,广东广州,51006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鼻咽癌患者外周血EBV相关抗体及CD44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 [J], 周宁;陈晓钟2.定量分析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游离EBV [J], 张晓实;仝明;麦海强;高劲松;曾益新3.鼻咽癌患者外周血EBV DNA水平与癌组织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J], 刘飞4.EBV特异性CTL相关TCR Vα-pIRES-TCR Vβ重组质粒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J], 吴秀丽;李扬秋;朱康儿;杨力建;陈少华;Piotr Grabarczyk;GrzegorzK.Przybylski;Christian A.Schmidt5.四聚体技术检测人外周血巨细胞病毒抗原特异性CTL [J], 李艳萍;徐惠绵;喻卫红;Xiaoning Xu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HLA-A *2402-BSP在大肠杆菌中的优化表达及其四聚体的制备和鉴定

Ab ta t HL - 2 0 so e o h s rq e d n o nee A. l lsi a tAsa o uain .I re o su y sr c A A 4 2 i n fte mo t e u n y e c u trd HL A al e n E s in p p lt s n od rt td f e o
贾仟涛n, 徐丽慧牡, 李丰耀 , 查庆兵。何贤辉卜 ,
J i .a , U L. u } L e gY o , H igBn3a dH i — u I Q a T o} X i i , I n - a Z A Qn - ig n E X a H i A n H F n
1暨 南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技 术 学 院 , 织 移 植 与 免 疫 实 验 中心 , 州 50 3 组 广 162 2暨 南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技 术 学 院 , 物 工 程 研 究 所 , 州 生 广 3暨 南 大 学 附 属第 一 医 院 临 床 实 验 中 心 , 州 广 503 162
裁 体 不 能 在 大肠 杆 茵 ( E.cl 中有 效 表 达 H A A 20 一S o) i L . 4 2B P融 合 蛋 白 ; 过 对 氨基 端 ( 通 N端 ) 区域 编 码 区 的 密码 子进 行 优 化 , 构
建 了同 义 突 变的 H A A 2 0 . S L - 4 2 B P表 达栽 体 , 合 蛋 白在 E.cl 获 得 了 高 效 表 达 。 进 而 制 备 了 负栽 H A A 4 2限 制 性 融 o i中 L . 20
关 键 词 四 聚 体 , L - 2 2 H AA 4 ,巨细胞 病 毒 ,密 码 子 优 化 ,原核 表 达 ,包 涵体 0
质谱流式技术简介

Review质谱流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Abstract作为最普遍使用的单细胞技术之一,流式技术一直在生物学各研究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Helios质谱流式细胞仪通过对传统流式技术和质谱技术的整合,彻底解决了荧光串色的问题,并实现了几十个参数的同时测量。
其强大的数据获取能力与现代信息生物学的分析手段紧密结合,对生物学多个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血液学领域,它可以对复杂的样品进行精细的免疫分型和信号通路分析;在免疫学的研究中,可以对免疫细胞进行自动分群,并对免疫细胞的功能多态性进行细致分析;在癌症研究领域,它可以对癌症组织进行精细的亚群分析,帮助研究者找到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的细胞亚群;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可以深入探讨当前技术下所区分出的干细胞群体的异质性,对于以后干细胞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质谱流式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1)一、传统流式技术的困局 (2)二、质谱流式简介 (3)1、技术简介 (3)2、基本原理 (3)3、技术特点 (4)三、质谱流式的应用实例 (5)1、现对复杂样品(骨髓、外周血等)进行精细的表型和信号通路分析 (5)2、展现不同免疫细胞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免疫细胞的功能多样性 (6)3、对癌症组织的精细分群和功能分析 (10)4、干细胞和细胞分化的研究 (13)一、传统流式技术的困局生物体是由众多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存在非常大的异质性;一直以来,流式技术是分析复杂细胞群体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实现对细胞进行多参数分析,从而区分不同种类的细胞;其所能检测参数的多少,也决定了我们对于所研究群体异质性的了解程度。
传统的流式细胞仪,是基于荧光的检测系统,已经发展了40多年,目前在生物学各个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不同荧光基团发射光谱的重叠,使得传统流式技术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一方面,传统流式细胞仪的检测通道数量已经很难有质的提升。
目前BD最高端的分析型流式细胞仪具有20个检测通道,而实验室常用的通道数量一般少于12个。
流式细胞仪分选

非特异性的先天免疫细胞
δT细胞:占外周血T细胞的10%以下,非抗原依赖型免疫 细胞,在传染病、肿瘤病人外周血数量增加,表达CD3 量较普通T细胞多 NK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8-25%,传染病和肿瘤病 人数量偏低。NK细胞可以根据NKR的不同而分类,丙型 肝炎的发生和预后可能与NK细胞的表型相关 DC:分布与淋巴组织和外周血,为非成熟状态,遇到相 应的抗原后主要分泌IFN-alpha来发挥左右
CD4CD25 Treg
调控性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太强则免 疫耐受,太弱会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调控性T细胞调节抗原递呈细胞对抗原的递呈 调控性T细胞的表型是CD4+CD25bright,逐渐发现越来 越多的其它分子可能能够更精确限定(eg.FOX-1?) CD25也是免疫细胞晚期活化的标记,但表达的平均荧光 强度不足够强
绝对计数是加入浓度已知的标准微球与标本一起测定流式细胞仪控制软件在设置后能自动计算出浓度对任何细胞群体都可以进行绝对计数th1th2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细胞测定细胞因子分泌细胞测定根据产生的细胞因子的类型和生物学功能人的cd4t细胞可以分为th1th2th1细胞产生il2il12ifntnf胞因子主要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迟发性过敏反应并在清除病毒等细胞内致病因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th2细胞分泌il4il5il6il10il13等细胞因子主要促进体液免疫反应中和胞外病原体相应地cd8t细胞也可以分为tc1和tc2th1细胞
流式细胞术在移植中的应用
移植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检测 荧光示踪标记的移植细胞:CFSE是一个确定的荧光标 记物,开发其它稳定的荧光素应该更有帮助
流式细胞仪分选
ELISPOT技术原理及其操作

LDA 能够对特异性 CTL 细胞进行定量,曾在很多年中被认为是 CTL 检测的“金标 准”,它使人们能够详细了解免疫反应动力学和记忆毒性 T 淋巴细胞(memorial CTL, mCTL) 亚群的细胞周期。但该方法需要高强度抗原刺激, 这会加快效应 CTL(eCTL)凋亡,且不能定量测定 eCTL 细胞数量或测定值偏低。其次,该方法较繁 琐,培养时间可长达 2~3 周,而且很容易造成 T 细胞数量损失。
ELISPOT 技术
在免疫学领域中,对于疾病以及疫苗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体液免疫应答,细胞介导 的免疫应答(cell 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 CMI)也是人们所关注的,而 T 细 胞在 CMI 中起关键作用。在研究细胞免疫应答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面,有多种研 究 方 法 可 以 使 用 , 如 : ELISA ( 酶 标 记 免 疫 附 测 定 法 ,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流式细胞分析术(flow cytometry)、定量 RT-PCR 以及这里要介绍的近年使用越来越多的 ELISPOT。作为一项新型的免疫酶技术 ——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pot assay, ELISPOT) ,是从单细 胞水平检测分泌抗体细胞(ASC) 或分泌细胞因子(CK) 细胞的一项细胞免疫学 检测技术。由于该方法敏感性高,易操作,成本相对流式细胞分析术也较低,已被 广泛用于分泌 CK 细胞检测或 ASC 测定中。下面将从原理、具体实验操作、技术
与 ELISPOT 法相比较,胞内 CK 染色法(intra-cellular CK staining,ICS) 主要 应用细胞内累积细胞因子的染色和多色参数的 FACS 法,是检测循环淋巴细胞中 抗原特异性 T 淋巴细胞的可行方法,而 ELISPOT 法却可以检测所有分泌 CK 的 eCTL 。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病原生物)

四、HLA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提呈抗原 控制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 用—MHC限制 诱导胸腺内T细胞的分化 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五、HLA与临床医学
HLA与器官 移植的关系
器官移植物存活很大程度取决于供 者和受者之间HLA型别的匹配程度。为了 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应选择HLA抗原尽 可能相近的供者。
HLA与临床医学
HLA异常 表达与疾病 的关系
所有有核细胞表面表达HLAI 类分 子,但许多肿瘤细胞的HLAI 类分子的 表达往往减弱甚至缺如,不能有效地激 活特异性CD8+CTL发挥抗肿瘤免疫,造 成肿瘤免疫逃逸。
HLA与亲子鉴 定和法医学
HLA 系统具有显著的多基因性 和多态性,根据HLA复合体的遗传特 征,HLA 基因分型已被广泛地用于亲 子鉴定和法医学。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3. 连锁不平衡 是指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上两个等位基因出
现在同一条单倍型上的频率与预期值之间存在明显差 异的现象。HLA各单配型基因非随机分布,某些基 因经常出现在一起,而另一些基因又较少出现。
三、子结构
1、HLAⅠ类分子结构:是由重 链(α链)和轻链(β2m)以非供 价键结合而成的异二聚体糖 蛋白分子
2、高度 多态性
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 上对应位置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由 于群体中出现突变,同一座位可能出现的 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 HLA复合体 的每一座均存在为数众多的复等位基因, 这是HLA高度多态性的主要原因。
共显性: 在杂合状态下,HLA复 合体中每一个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从 而大大增加了人群中HLA表型的多态性。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它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主要 用,引起较弱和缓慢排斥反 应的抗原
HLA

HLA【摘要】克隆表达可生物素化的HLA-A*0201的重链胞外区是制备HLA-A*0201-肽四聚体的先决条件。
本研究构建重组HLA-A*0201-BSP融合基因的表达载体,以制备HLA-A2四聚体。
根据已报道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已鉴定为HLA-A*0201基因型的健康人白细胞中克隆HLA-A*0201重链胞外区的基因,拼接上依赖生物素-蛋白连接酶的可生物素化序列,构建HLA-A*0201-BSP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表达。
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HLA-A*0201-BSP融合基因并测序证实,构建的pBV220-HLA-A*0201-BSP可在大肠杆菌DH5α中高效表达HLA-A*0201-BSP融合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8%,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经洗涤、变性后,以Sepharcyl S-300 HR柱层析纯化,纯度可达90%以上。
结论:获得了高效表达HLA-A*0201-BSP的大肠杆菌工程菌株,建立了简便有效的包涵体纯化方法,为制备HLA-A*0201-肽四聚体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HLA-A*0201; HLA-A*0201-BSP 融合基因; HLA-A2四聚体;可生物素化序列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HLA-A*0201-BSPAbstractHigh-yield production of HLA-A*0201 heavy chain is a prerequisite to the preparation of HLA-A2 tetramer. The present study was aimed to construct the expression vector of recombinant HLA-A*0201-BSP fusion gene for preparing HLA-A2 tetramers. The extracellular region HLA*0201 was cloned by RT-PCR from HLA-A2+ donor, and a 15-amino acid biotin-protein ligase (BirA) substrate peptide (BSP) for BirA-dependent biotinylation was added to the COOH-terminus of HLA-A*0201 heavy chain. Then the fusion gene was cloned into pBV220 vector at EcoRⅠ and Bam HⅠsites and its sequence was confirmed by DNA sequence analysis.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BV220-HLA-A*0201-BSP was transformed to the competent cells of DH5α.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LA-A*0201-BSP fusion protein was successfully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inclusion body and amounted to over 28% of total cell proteins via induction at 42℃. After washed with triton X-100 and urea, the inclusion body was dissolved with 8 mol/L urea and then purified with Sepharcyl S-300 HR, and the final purity reached above 90%.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LA-A*0201-BSP fusion gene was cloned successfully and expressed efficiently in DH5α. This work establishes a convenient approach for purification of large quantity of recombinant HLA-A*0201-BSP. This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LA-A2 tetramers.Key wordsHLA-A*0201;HLA-A*0201-BSP fusion gene; HLA-A2 tetramers; BirA substrate peptide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分布在所有有核细胞的表面,其作用是将细胞内经过加工的抗原肽呈递到细胞表面,并充当T细胞受体识别抗原肽的限制性分子。
mhc肽四聚体技术原理

mhc肽四聚体技术原理
MHC 肽四聚体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抗原呈递细胞与 T 细胞相互作用的工具。
它基于人类白细胞抗原 (MHC) 分子的特性以及 T 细胞受体与抗原的识别机制。
MHC 分子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基因家族中的一类膜蛋白,存在于几乎所有的核细胞表面。
MHC 分子通过呈递抗原片段给 T 细胞,以便 T 细胞能够识别和杀灭抗原源。
通过制备包含特定抗原肽片段的 MHC 蛋白的四聚体,可以模拟MHC 分子与 T 细胞受体的结合,以研究特定抗原肽与 T 细胞的相互作用。
MHC 肽四聚体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表达: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如细胞系或细菌系统,以表达目标 MHC 分子的重链和轻链。
2. 提纯:采用亲和层析和其他纯化方法,从表达系统中纯化出目标 MHC 分子。
3. 复性:将 MHC 分子与β2微球蛋白和抗原肽结合,以形成MHC-肽复合物。
4. 引物化:在复性的 MHC-肽复合物上引入亲疝标签,如生物素标签或荧光标签。
5. 四聚体化:将引物化的 MHC-肽复合物与亲疝配体结合,以形成 MHC 肽四聚体。
制备完成的 MHC 肽四聚体可用于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分选以及研究 T 细胞与抗原的相互作用。
通过结合特定的 T 细胞
亚群和检测荧光信号,可以定量测量 T 细胞与 MHC-肽复合物的相互结合情况,从而揭示抗原识别和 T 细胞激活的机制。
(完整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

(完满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一、定义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是利用流式细胞分选仪,以高能量激光照射高速流动状态下被荧光色素染色的单细胞或微粒,测量其产生的散射光和发射荧光的强度,从而对细胞〔或微粒〕的物理、生理、生化、免疫、遗传、分子生物学性状及功能状态等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的一种现代细胞解析技术,它可依照发射光的荧光强度和波长将发光颗粒亚群分开并可实现单克隆分选,能复杂样本中的细胞进行判断、分类、定量和分别,单次可同时对其中一种到四种特定细胞进行超高速分选纯化、高通量单克隆分选或细胞芯片制备。
分选后的细胞能直接用于培养、移植、核酸提取、单细胞 PCR扩增或原位杂交等,可进一步进行细胞基因、蛋白、功能水平的研究和不同样细胞之间的差异化研究。
硬件中样本细胞扔掉的比率低于 5%,保证样本中目标细胞的高回收率。
【晶莱生物】二、实验原理当经荧光染色或标记的单细胞悬液放入样品管中,被高压压入流动室内。
流动室内充满鞘液,在鞘液的包裹和推动下,细胞被排成单列,以必然速度从流动室喷口喷出。
在流动室的喷口上配有一个超高频的压电晶体,充电后振动,使喷出的液流断裂为均匀的液滴,待测细胞就分别在这些液滴之中。
将这些液滴充以正、负不同样的电荷,当液滴流经过带有几千伏的偏转板时,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偏转,落入各自的收集容器中,没有充电的液滴落入中间的废液容器,从而实现细胞的分别。
三、实验流程〔以分选有核红细胞为例〕1. 采抗凝血 10 ml 。
2. 密度梯度分别单个核细胞层〔1〕在短中管中参加适合淋巴细胞分别液。
〔2〕取肝素抗凝静脉血与等量 Hank's 液或 RPMI1640充分混匀,用滴管沿管壁缓慢叠加于分层液面上,注意保持清楚的界面。
水平离心 2000 rpm× 20 分钟。
〔3〕离心后管内分为三层,上层为血浆和 Hank's 液,基层主要为红细胞和粒细胞。
中层为淋巴细胞分别液,在上、中层界面处有一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白色云雾层狭窄带,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MBL-MHC 四聚体直接特异性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原理

MBL-MHC 四聚体直接特异性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原理MBL是日本第一家抗体制造商,作为一家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为世界范围内的诊断和研究领域提供各种精细产品,MHC四聚体试剂即是其中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MHC四聚体的相关知识吧。
MHC 四聚体原理MHC四聚体是利用MHC多肽复合物与抗原依赖性TCR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直接检测抗原特异性CTL的试剂。
因为TCR的亲和力较低,跟MHC-多肽复合体解离速度较快,单体的MHC-多肽复合物不能用于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
Altman等开发了MHC四聚体技术用于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
MHC四聚体增强了与TCR的亲和力,使得使用流式细胞术就可以在体外准确地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
通过链霉亲和素将MHC/多肽复合物单体四聚体(Tetramer)化,可以使其与TCR 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结合状态,成为可以利用的检测工具。
四聚体与五聚体的比较五聚体包含2、3或5个荧光团,其卷曲螺旋结构域不稳定。
而四聚体的离解常数K D≈10-14mol/L,生物素和链霉亲和素的结合是已知的自然界最强的非共价相互作用之一。
所以,四聚体在研究中有明显的优势。
具体研究中,需要哪种四聚体,可以参考下面这张对应表。
抗体与四聚体对应表MBL的T-Select MHC四聚体主要使用PE、FITC、BV421或者APC标记,可以检测全血,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扩展细胞系等样品,可使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等分析结果。
MBL 的MHC四聚体特点T细胞表面的CD8分子通过与HLA Class I 分子结合增强了T细胞的抗原识别能力。
因此,MBL开发了带有HLA α3结构域单点突变(Ala245Val)的T-Select HLA class I Tetramer,这有效地降低了CD8-HLA非特异性结合。
这种突变的四聚体只有极低的CD8非特异性结合的同时保留了TCR特异性结合能力。
通过HLA突变降低了CD8非特异性结合,这极大地提高了HLA-多肽多聚体的特异性。
健康青年人HCMV特异性CD8^+T细胞频率和表型分析

健康青年人HCMV特异性CD8^+T细胞频率和表型分析查庆兵;徐丽慧;刘芳;孙荭;贾仟涛;李丰耀;何贤辉【期刊名称】《免疫学杂志》【年(卷),期】2007(23)3【摘要】目的利用负载pp65495-503抗原肽的HLA-A*0201四聚体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HLA-A2+健康青年供者外周血中HCMV pp65495-503特异性记忆CD8+T细胞的频率和表型。
方法以优化的四聚体染色方法对22例中国青年供者全血进行染色,用流式细胞仪对样品进行三色荧光分析。
结果健康中国青年人外周血中存在高频率的pp65495-503特异性CD8+T细胞,占CD8+T细胞的百分率为0.14~6.84%(均数2.45%);表型分析显示其CD28+细胞占四聚体阳性和四聚体阴性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为为32.5%(±21.7%)和58.58%(±10.4%)(P<0.001);CD57+细胞占四聚体阳性和四聚体阴性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为55.8%(±18.4%)和27.4%(±8.3%)(P<0.001)。
同时,对三例健康青年人CD8+T细胞上多种表面分子的详细分析显示,pp65495-503特异性记忆CD8+T 细胞有不同比率的细胞表达CD62L、CD45RO、CD38和CD27,而且还有一定比例的细胞表达CD45RA,但不表达活化抗原CD69分子。
结论青年中国人外周血中存在高频率的HCMV特异性CD8+T细胞,这些细胞的表型存在高度异质性,可能是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记忆和效应细胞群体组成。
【总页数】6页(P260-264)【关键词】四聚体技术;人巨细胞病毒;记忆型CD8^+T细胞;流式细胞术【作者】查庆兵;徐丽慧;刘芳;孙荭;贾仟涛;李丰耀;何贤辉【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组织移植与免疫实验中心;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实验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2【相关文献】1.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病毒特异性CD8阳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分析 [J], 范振平;施明;徐东平;张文瑾;张玲霞;王福生2.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亚群频率及Helios、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分子表型分析 [J], 陈姝;肖蕾;付麒;许馨予;崔岱;杨涛;徐宽枫3.成都市健康中青年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正常参考值调查 [J], 郑榆坤;王小燕;海泉;申重阳;张再蓉;贾文祥4.T、B细胞表型抗体免疫组化敏感性与特异性分析 [J], 陈林莺;张声;王小亚5.TCRαβ^+CD4^+CD8^-胸腺髓质细胞的表型分析 [J], 葛青;陈慰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

免疫细胞是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其他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红细胞、肥大细胞等。
各种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其功能测定对于了解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免疫细胞的检测即是用体外试验对机体各种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进行分离、纯化鉴定、计数和功能测定,藉以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并对某些临床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也有一定意义。
本综述将就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和细胞凋亡的检测三个方面主要方法的基本原理作简要介绍。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细胞包括多种细胞成分,例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特性,这不仅是我们认识各种免疫细胞的依据,也是分离各种免疫细胞的基础。
细胞的形态特征反映在其物理性质上,如各种细胞的大小、比重、表面电荷和粘附能力等存在差异;而细胞的功能特征往往由该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表面标记)来体现,例如各种免疫细胞执行特定功能必须表达的受体等。
根据不同形态和功能特征,可以将各种免疫细胞从混合细胞群体中分离出来。
免疫细胞分离原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基于细胞物理性状的分离方法和基于细胞表面标记的分离方法。
基于细胞物理性状的分离方法(一)根据各种细胞比重的差异1.自然沉降法2.密度梯度离心法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体积、形状和比重与其他细胞不同,红细胞和多核白细胞比重较大,为1.00左右,而淋巴细胞和单个核细胞比重为 1.075左右。
利用密度在l.077万±0.001之间近于等渗的Ficoll-Hypque混合溶液(称为淋巴细胞分层液)作密度梯度离心时,各种血液成分将按密度梯度重新分布聚集。
血浆和血小板由于密度较低,故悬浮于分层被的上部;红细胞与粒细胞由于密度较大,故沉于分层液的底部;PBMC密度稍低于分层液,故位于分层被界面上,这样就可获得PBMC o(如图1-1所示)图1-1 淋巴细胞分离示意图3.改变细胞密度法巨噬细胞能够吞噬铁粉,增加其比重,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或磁场将其分离;T 细胞能够与绵羊红细胞形成花环,形成的花环复合物比重大,借助密度梯度离心将T细胞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液I和抗CD40单抗;第4组中加入DC的培养液II和抗CD40单抗。然后将这4组细胞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在培养4d和7d后,分别收取这4组细胞,进行DC的表型分析和gp130分子表达的分析。
1.3细胞表型分析将细胞调整浓度为5×106m-1,加入eppendorf离心管,每管100μ。离心后吸去上清,加入50μ单抗,单抗的标记浓度为20μg/m,置于4℃,30min,用含1%FCS的PBS洗涤2遍,加入荧光标记二抗,4℃置于暗处30min,洗涤2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型。
gp130分子是白介素-6的信号传导链,同时也是白介素-11、白血病抑制因子、制瘤素、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心肌神经营养因子-1的共用信号传导链。它表达于机体的大部分组织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上,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1]。从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树突状细胞具有摄取、加工和递呈抗原,是目前已知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它能在体内外激发初始型T细胞,促进细胞毒性细胞和辅助细胞的生成,是免疫应答强有力的启动者和参与者[2]。由于DC在机体内所占比例极少,往往需在体外对其前体细胞扩增培养来研究DC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细胞膜上各种分子表达的情况。本研究
gp30分子在树突状细胞上表达及其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时,gp130分子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人外周血分离得到的单核细胞在含有DC分化成熟所需的各种因子的培养液中分别培养4d和7d,然后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C上gp130分子的表达。结果:gp130分子在单核细胞上低表达,经培养分化成熟成为DC后,DC上的gp130分子表达被上调,非凡是在TNFα和抗CD40刺激型单克隆抗体存在下。结论:gp130分子表达于DC前体细胞并随其分化成熟而增加。
道DC前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成为DC时,细胞膜上gp130分子的表达。
1材料与方法
1.1试剂细胞因子rhGM-CSF购自美国的Amagen公司。rhTNFα和rhIL-4购自法国的Diaone公司。抗CD1a、CD14、CD80和HLA-DR以及同亚型对照抗体由法国Immunoteh公司提供。羊抗鼠IgG荧光抗体购自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抗CD40刺激型单抗由本室研制,可起着类似于配体的作用,激发CD40分子。抗gp130单克隆抗体B-T2由本室研制[3]。淋巴细胞分层液购自上海试剂二厂。RPMI1640为美国Gibo公司产品。
DC有关的分子,这对成熟的DC发挥其生理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否还有其他因子对DC在分化成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Larregina曾系统研究了DC上所表达的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包括gp130分子[8]。本文的结果表明,在DC的前体细胞单核细胞上,gp130分子低表达,但在GM-CSF、IL-4、TNFα和CD40分子作用下,在分化成熟成为DC的过程中,gp130分子的表达逐步增强。尽管本文首次道了gp130分子在DC上的动态表达,但在造血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gp130分子本身在DC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过程中起何种作用,目前在国际上仍属空白,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由于对DC研究的历史较短,其分化发育和功能成熟方面仍有不少未知问题。假如从新的角度,探索一些新的因子,包括gp130分子的作用,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熟悉。
3讨论gp130分子是一个重要的分子。它已被发现在机体的大部分组织细胞上都有表达,提示它可能参与机体的许多重要功能[1]。在造血功能方面,gp130分子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就已在胚胎造血干细胞上有所表达[5]。在已敲除gp130基因的小鼠体内,胚肝中多能造血干细胞池受到严重破坏,定向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急剧减少,严重影响各个造血系列和淋巴系列的细胞生成[5]。在体外,gp130分子与干细胞因子和Ft3配体参与造血干细胞的扩增[6,7]。对于从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DC,对其在分化发育和功能成熟的过程中,已知有些因子如GM-CSF、IL-4、TNFα和CD40分子等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这过程中,DC上表达出一些
利用HLA/抗原肽四聚体和流式细胞分选仪制备CTL细胞克隆
免疫反应的最显著特点是其特异性,是由于免疫分子与相应的抗原表位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能够分离出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克隆。B细胞上BCR(或抗体)能够直接识别抗原表位,利用某种抗原表位就可以鉴定和分离相应的B细胞克隆(或抗体),过程相对简单。与B细胞不同,T细胞上TCR识别的配体是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而不是天然的抗原表位,因此分离T细胞克隆的过程相对复杂。 随着对T细胞识别机制的不断深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能够在体外人工合成TCR结合的配体—HLA抗原肽四聚体(HLA-peptide tetramer)。利用HLA-抗原肽四聚体和流式细胞分选仪能够从淋巴细胞中分离出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克隆,结合T 细胞培养,能够扩增相应的T细胞克隆。该分离特异性T细胞克隆的方法与传统的细胞培养-有限稀释法比较,具有操作简单,克隆效率高等优点。不足之处是需要制备HLA-抗原肽四聚体,并且需要流式细胞分选仪。【材料和试剂】(1)外周血淋巴细胞,健康人外周血10-20ml,肝素抗凝,注意供者的HLA型别,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HLA-A2阳性或HLA-A2阴性个体的外周血。(2)T2细胞株,为TAP缺陷的细胞株,HLA-I类型别为HLA-A*0201,-B*05,-Cw1。因其TAP缺陷,其表达HLA-I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未结合抗原肽,能够与加入的外源性抗原肽结合,形成HLA-I-抗原肽复合物,能够被相应的T细胞克隆所识别。(3)抗原肽,8-10氨基酸残基长度的短肽,通常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备。其氨基酸的组成与顺序是由研究目的(即T细胞克隆的特异性)决定 抗原肽致敏T2细胞:用无血清培养液调T2细胞浓度至1X106个细胞/ml,取上述浓度T2细胞悬液1ml,加入10uM抗原肽,混匀后置室温作用4小时后,用RPMI1640洗涤。(4)HLA-抗原肽四聚体,制备和使用详见本章第二节。(5)伺养细胞,取供者自身PBL,经30Gy射线灭活。含10%AB血型人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6)IL-2以及细胞培养所需的试剂和设备(7)流式细胞分选仪【操作步骤】(1)取抗凝外周血10-20ml,用Ficoll-Hypaque密度剃度离心法分离出淋巴细胞,用RPMI洗涤2次。(2)取1X106个经抗原肽致敏的T2细胞,用200Gy射线灭活,与步骤(1)分离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液为含10%AB血型人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置37℃,5%CO2培养5天。(3)培养5天后,半量更换培养液,并加入IL-2,终浓度为20U/ml。(4)培养10天后,取1X106个经抗原肽致敏并经射线灭活的T2细胞,用上述含IL-2的培养液重悬,继续培养5天,并注意观察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情况。(5)当细胞明显增殖时,可以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和HLA-抗原肽四聚体进行特异性T细胞克隆分选,分选出HLA-抗原肽四聚体特异性的T细胞,用上述含IL-2的培养液重悬,并以1个细胞/孔的浓度加入96孔培养板中。培养板中每孔含2X104个抗原肽致敏并经射线灭活的T2细胞作为刺激细胞,以及4X104个经射线(30Gy)灭活的自身PBL作为伺养细胞。(6)按照上述的培养条件继续培养,每周半量更换培养液,换液时加入用上述含IL-2培养液重悬的抗原肽致敏并经射线灭活的T2细胞(2X104/孔)。(7)如果培养孔中的T细胞(即CTL)能够特异性识别HLA-抗原肽复合物(例如T2细胞的HLA-A2与加入的抗原肽形成的HLA-抗原肽复合物),该孔的CTL克隆将会发生扩增。(8)用抗原肽致敏的T2细胞(或者根据研究目的,采用表达相同HLA-I分子以及相同抗原肽的其他细胞)作为靶细胞,用标准的细胞毒实验(例如51Cr释放试验)对扩增的CTL克隆进行功能鉴定。(9)对于功能良好的CTL克隆,可以用于T细胞的功能研究或置液氮中保存。【注意事项】(1)在静止T细胞中,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数量极低,约占静止T细胞数量的10-4~10-6。在抗原致敏的个体中,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数量将会增高。因此,在抗原致敏个体的外周血中克隆相应抗原特异性T细胞效率较高。(2)TCR识别的配体是HLA-抗原肽复合物,在用HLA-抗原肽四聚体分离特异性T细胞克隆时,特别注意HLA型别,要求HLA-抗原肽四聚体与刺激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的HLA型别相同。(3)在使用细胞分选仪分选T细胞之前,IL-2的量不宜过高,以免发生非特异性增殖。(4)上述实验方法利用T2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根据研究目的也可以选用其他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此时应注意根据该细胞的HLA型别和所提呈的抗原肽设计和制备HLA-抗原肽四聚体。
2结果
2.1gp130分子在单贴壁细胞,获得贴壁的单核细胞。部分单核细胞经胰酶处理,悬浮后,立即用FCS中和胰酶活性,离心洗涤后,测定其细胞膜上的gp130分子,gp130分子在单核细胞上呈弱表达,仅为15.9%。
2.2gp130分子在DC上的表达以GM-CSF和IL-4培养单核细胞使其分化成为DC。培养7d后,DC上的gp130分子表达增加。目前已知GM-CSF和IL-4是DC的主要增殖分化因子,TNFα是DC的成熟因子之一。近有文献道,通过CD40配体激发DC前体细胞上的CD40分子也可促
1.2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正常健康人外周血经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层液进行常规密度梯度离心取单个核细胞,洗涤后,以含10%FCS的RPMI1640调整细胞浓度至3.5×106m-1,加6孔板中,5%CO2、37℃培养3h,吸去非粘附细胞,获得贴壁单核细胞,然后将贴壁单核细胞分成4个组,分别加入培养液。第1组中加入DC的培养液I;第2组中加入DC的培养液II;第3组中加入DC的
使其向DC分化、增殖和成熟[4]。本室制备的刺激型抗CD40单抗,可取代CD40L,起着激发CD40分子的作用。根据上述这些因子的作用特点,我们进一步将单核细胞置于上述因子的不同组合之下,分别经过4d和7d的培养,动态观察在诱导DC过程中,DC上CD1a、CD14、CD80和HLA-DR表达的情况,同时也观察gp130分子表达的变化,其结果见表1和表2。在GM-CSF和IL-4的作用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DC上的gp130分子的表达在增加,在成熟因子TNFα作用下,gp130分子的表达可进一步增加。在刺激型抗CD40单抗的作用下,DC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约增加28.9%,而gp130分子的表达也显著增加,但抗CD40单抗和TNFα合用后,gp130分子的表达未见比单用时有明显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