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最全读片PPT课件
合集下载
颅脑CT的读片方法ppt课件
![颅脑CT的读片方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4a83297cd184254b353580.png)
• 放射冠:是指由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 状纤维白质,呈放射状分布的投射纤维, 只含有投射纤维(辐射冠部分纤维会穿过半 卵圆中心(或者说沿途成为半卵圆中心的一 部分)到皮质。
25
放射冠与半卵圆中心
一般半卵圆中心是指脑室上部的脑白质区 域(层面上不出现侧脑室),而放射冠是指两 侧侧脑室周围的脑白质层面; 简单理解:放射冠范围较半卵圆中心要大, 半卵圆中心通常指的是侧脑室顶部以上的 白质区,即是说看到半卵圆中心的时候已 经看不到侧脑室。
19
27、纵裂 28、内囊前肢 29、内囊膝部 30、内囊后肢 31、侧脑室三角区及脉络丛 钙化 32、侧脑室枕角 (绿色部分为颞叶)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黄色部分为枕叶) (褐色部分为顶叶)
20
33、侧脑室体部 34、放射冠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黄色部分为枕叶) (褐色部分为顶叶)
21
11
• 常规扫描 以OM线为基线,层厚10mm,层距10mm • 自颅底至顶部分为9—11层面
12
• 扫描定位像
13
颅脑CT断层解剖
14
1、蝶窦 2、脑干 3、小脑 (绿色部分为颞叶)
15
4、第四脑室 5、小脑中角 6、乙状窦 7、颞骨及乳突气房 8、桥小脑角 9、脑桥 10、垂体窝 (绿色部分为颞叶)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4
CT图像
• CT图象在显示器上以由黑到白的不同灰度 表示,黑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高 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
5
CT诊断术语
• 平扫( simple scaning) 即普通扫描 , C T 检查一般均先作平扫 ,需要时再作增强扫描 • 增强扫描(co nt rast enhancement . CEC T) 一般用 CE 或 + C 来表示 ,应用造影剂注入 静脉或动脉内 ,同时进行扫描 ,可显示组织 器官及病变的血流状态 ,有利于病变的诊断 及鉴别。
25
放射冠与半卵圆中心
一般半卵圆中心是指脑室上部的脑白质区 域(层面上不出现侧脑室),而放射冠是指两 侧侧脑室周围的脑白质层面; 简单理解:放射冠范围较半卵圆中心要大, 半卵圆中心通常指的是侧脑室顶部以上的 白质区,即是说看到半卵圆中心的时候已 经看不到侧脑室。
19
27、纵裂 28、内囊前肢 29、内囊膝部 30、内囊后肢 31、侧脑室三角区及脉络丛 钙化 32、侧脑室枕角 (绿色部分为颞叶)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黄色部分为枕叶) (褐色部分为顶叶)
20
33、侧脑室体部 34、放射冠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黄色部分为枕叶) (褐色部分为顶叶)
21
11
• 常规扫描 以OM线为基线,层厚10mm,层距10mm • 自颅底至顶部分为9—11层面
12
• 扫描定位像
13
颅脑CT断层解剖
14
1、蝶窦 2、脑干 3、小脑 (绿色部分为颞叶)
15
4、第四脑室 5、小脑中角 6、乙状窦 7、颞骨及乳突气房 8、桥小脑角 9、脑桥 10、垂体窝 (绿色部分为颞叶)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4
CT图像
• CT图象在显示器上以由黑到白的不同灰度 表示,黑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高 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
5
CT诊断术语
• 平扫( simple scaning) 即普通扫描 , C T 检查一般均先作平扫 ,需要时再作增强扫描 • 增强扫描(co nt rast enhancement . CEC T) 一般用 CE 或 + C 来表示 ,应用造影剂注入 静脉或动脉内 ,同时进行扫描 ,可显示组织 器官及病变的血流状态 ,有利于病变的诊断 及鉴别。
05469_头颅CT精美PPT课件
![05469_头颅CT精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626b9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7.png)
误区二
忽视微小异常或误解正常变异。
2024/1/26
提示
仔细阅片,注意微小异常和正常变异 的识别,必要时请教放射科专家或进 行进一步检查。
误区三
过度解读或误读检查结果。
提示
保持客观、谨慎的态度,避免过度 解读或误读检查结果,以免误导诊 断和治疗。
24
06
头颅CT在临床应 用中的价值展望
2024/1/26
2024/1/26
4
头颅CT检查适应症与禁忌症
2024/1/26
适应症
头颅外伤、脑血管疾病、颅内肿 瘤、颅内感染等疾病的诊断和鉴 别诊断。
禁忌症
孕妇、碘过敏者、严重心肝肾功 能不全者等。
5
头颅CT扫描方法及参数设置
01
扫描方法
横断面扫描为主,根据需要辅以冠状面或矢状面扫描。
2024/1/26
02
未来发展趋势及新技术应用前景
01
02
03
04
多模态融合成像
结合MRI、PET等多种成像技 术,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头颅 CT图像的识别率和诊断准确
性。
低剂量扫描技术
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 潜在伤害,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
远程医疗服务
通过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远程 阅片和会诊,提高医疗服务的
3
CT成像原理及技术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计算机重建图像
CT成像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后的 衰减程度来反映组织密度差异,从而 获得断层图像。
通过计算机对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进 行处理和重建,得到人体内部结构的 二维或三维图像。
探测器接收X射线
探测器接收穿透人体后的X射线,并 将其转换为可见光信号,再转换为电 信号。
忽视微小异常或误解正常变异。
2024/1/26
提示
仔细阅片,注意微小异常和正常变异 的识别,必要时请教放射科专家或进 行进一步检查。
误区三
过度解读或误读检查结果。
提示
保持客观、谨慎的态度,避免过度 解读或误读检查结果,以免误导诊 断和治疗。
24
06
头颅CT在临床应 用中的价值展望
2024/1/26
2024/1/26
4
头颅CT检查适应症与禁忌症
2024/1/26
适应症
头颅外伤、脑血管疾病、颅内肿 瘤、颅内感染等疾病的诊断和鉴 别诊断。
禁忌症
孕妇、碘过敏者、严重心肝肾功 能不全者等。
5
头颅CT扫描方法及参数设置
01
扫描方法
横断面扫描为主,根据需要辅以冠状面或矢状面扫描。
2024/1/26
02
未来发展趋势及新技术应用前景
01
02
03
04
多模态融合成像
结合MRI、PET等多种成像技 术,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头颅 CT图像的识别率和诊断准确
性。
低剂量扫描技术
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 潜在伤害,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
远程医疗服务
通过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远程 阅片和会诊,提高医疗服务的
3
CT成像原理及技术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计算机重建图像
CT成像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后的 衰减程度来反映组织密度差异,从而 获得断层图像。
通过计算机对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进 行处理和重建,得到人体内部结构的 二维或三维图像。
探测器接收X射线
探测器接收穿透人体后的X射线,并 将其转换为可见光信号,再转换为电 信号。
头颅CT简读_PPT课件
![头颅CT简读_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a877e0eefdc8d377ee3267.png)
常规扫描 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 层距:10 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 特殊扫描 薄层扫描:层厚5 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 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 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 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
CT 局限性
CT对较小肿瘤,特别是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近, CT难以发现。 CT对颅后窝、脑干或颅底肿瘤常因骨伪影或部分容 积效应的影响而漏诊。 CT不能显示粘连所致的脑 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的原因。对观察脑干 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节等,亦为CT不 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充。
(二)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是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 体经枕骨大孔疝出到椎管内表现为枕大池消失:阻塞第四 脑室而出现上位脑室扩大。
(三)大脑镰疝(扣带回疝),大脑镰呈镰刀形,前部较窄, 向后逐渐增宽。幕上半球病变可将同侧扣带回和中线结构 挤向对侧。CT表现为大脑纵裂、透明中隔和第三脑室离开 中线:病侧扣带回移向对侧:严重时基底节和丘脑亦可移 至对侧。
(四) 较少见的还有直回疝、小脑幕裂孔上疝和切口疝等。
小脑幕切迹疝
脑内肿瘤和脑外肿瘤的CT表现
(一)脑内胶质瘤起源于脑白质,转移瘤居脑皮层 或皮层下。 CT表现: 1.肿瘤主要部分仍位于脑实质内; 2.瘤周多有水肿,肿瘤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欠清楚; 3.肿瘤以窄基与硬膜相接融; 4.颅骨一般无改变。另外,还有相应部位的脑功 能受损。
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星形细胞瘤最重 要的临床表现,确诊前数年就可以出现。神 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常常在后期出现。
星形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室管膜瘤
脑膜瘤
脑膜瘤仅次于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 15~20%左右,来自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 膜相连。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是男性 的2倍。
CT 局限性
CT对较小肿瘤,特别是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近, CT难以发现。 CT对颅后窝、脑干或颅底肿瘤常因骨伪影或部分容 积效应的影响而漏诊。 CT不能显示粘连所致的脑 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的原因。对观察脑干 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节等,亦为CT不 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充。
(二)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是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 体经枕骨大孔疝出到椎管内表现为枕大池消失:阻塞第四 脑室而出现上位脑室扩大。
(三)大脑镰疝(扣带回疝),大脑镰呈镰刀形,前部较窄, 向后逐渐增宽。幕上半球病变可将同侧扣带回和中线结构 挤向对侧。CT表现为大脑纵裂、透明中隔和第三脑室离开 中线:病侧扣带回移向对侧:严重时基底节和丘脑亦可移 至对侧。
(四) 较少见的还有直回疝、小脑幕裂孔上疝和切口疝等。
小脑幕切迹疝
脑内肿瘤和脑外肿瘤的CT表现
(一)脑内胶质瘤起源于脑白质,转移瘤居脑皮层 或皮层下。 CT表现: 1.肿瘤主要部分仍位于脑实质内; 2.瘤周多有水肿,肿瘤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欠清楚; 3.肿瘤以窄基与硬膜相接融; 4.颅骨一般无改变。另外,还有相应部位的脑功 能受损。
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星形细胞瘤最重 要的临床表现,确诊前数年就可以出现。神 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常常在后期出现。
星形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室管膜瘤
脑膜瘤
脑膜瘤仅次于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 15~20%左右,来自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 膜相连。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是男性 的2倍。
头颅CT最全读片ppt课件
![头颅CT最全读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8cdc64ec3a87c24128c466.png)
顶叶较大,额叶较小。
精选编辑ppt
27
精选编辑ppt
28
基底节和基底节区
基底节:又称为基底核,指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 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 些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屏状核;是组成 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基底节区:概念不清,可能包括基底节、丘脑、黑质、 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
外囊出血临床表现较轻,神经功能障碍主要 是血肿及继发的脑水肿压迫内囊所致,而较 少破坏性症状。一旦血肿或水肿消退,症状 即可减轻或消失。
精选编辑ppt
34
精选编辑ppt
35
放射冠:
是指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 不同功能的各种投射纤维在其间的空间排列
规律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精选编辑ppt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呈新月形或马鞍
形。
精选编辑ppt
17
精选编辑ppt
18
4、第三脑室 上部层面
可清晰显示基底核、丘脑。
内囊前脚(前肢):位于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 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及脑岛;
四叠体池:位于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
左侧颞顶叶脑梗塞
精选编辑ppt
38
左 侧 颞 顶 叶 脑 出 血
精选编辑ppt
39
左 侧 脑 栓 塞
精选编辑ppt
40
右侧颞叶脑梗塞
精选编辑ppt
4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精选编辑ppt
42
颅前窝:额叶;
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 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 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其前角连于纵裂池, 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 环池,第6个角(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脚 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 常可见到“V”形视交叉。
精选编辑ppt
27
精选编辑ppt
28
基底节和基底节区
基底节:又称为基底核,指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 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 些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屏状核;是组成 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基底节区:概念不清,可能包括基底节、丘脑、黑质、 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
外囊出血临床表现较轻,神经功能障碍主要 是血肿及继发的脑水肿压迫内囊所致,而较 少破坏性症状。一旦血肿或水肿消退,症状 即可减轻或消失。
精选编辑ppt
34
精选编辑ppt
35
放射冠:
是指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 不同功能的各种投射纤维在其间的空间排列
规律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精选编辑ppt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呈新月形或马鞍
形。
精选编辑ppt
17
精选编辑ppt
18
4、第三脑室 上部层面
可清晰显示基底核、丘脑。
内囊前脚(前肢):位于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 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及脑岛;
四叠体池:位于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
左侧颞顶叶脑梗塞
精选编辑ppt
38
左 侧 颞 顶 叶 脑 出 血
精选编辑ppt
39
左 侧 脑 栓 塞
精选编辑ppt
40
右侧颞叶脑梗塞
精选编辑ppt
4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精选编辑ppt
42
颅前窝:额叶;
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 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 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其前角连于纵裂池, 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 环池,第6个角(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脚 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 常可见到“V”形视交叉。
头颅CT影像基本知识精美PPT课件
![头颅CT影像基本知识精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68c9a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9.png)
化脓性脑膜炎
表现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脑室变小,脑膜增厚并强化。
结核性脑膜炎
表现为基底池、鞍上池等密度增高,脑膜增厚并强化,可伴有结 核瘤。
病毒性脑炎
表现为脑实质内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可伴有占位效应和出血。
04
头颅CT影像诊断思路与方法
定位诊断
确定病变部位
根据CT影像上病变的位置、形态和密度等特征,确定病变位于颅内还是颅外, 以及具体的部位如大脑、小脑、脑干等。
感谢观看
脑室系统
侧脑室
左右各一,分别位于左、 右大脑半球内。
第三脑室
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及下丘 脑之间的一个矢状裂隙。
第四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 间。
脑血管及颅内静脉窦
脑血管
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 系统。
颅内静脉窦
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 、横窦和乙状窦等。
03
常见头颅病变CT表现
颅脑损伤
结合其他检查
如MRI、DSA、PE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病理检 查等结果,对病变进行更全面、准确的评估。
05
头颅CT影像阅片技巧与注意事项
阅片顺序与技巧
1 2
观察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由上至下,由前至后,逐层观察 。
定位技巧
利用解剖标志进行定位,如颅骨、脑室系统等。
3
对比观察
左右对比,前后对比,观察异常密度影及占位效 应。
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功能性CT成像在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治疗技术
穿刺活检技术
在CT引导下,精确定位 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活 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 病理学诊断。
微创治疗技术
头颅ct基础阅读 ppt课件
![头颅ct基础阅读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e68572f18583d048645931.png)
外囊
内囊前肢
内囊 膝部
内囊 后肢
丘脑
侧脑室 前脚
胼胝体 压部
三脑室
侧脑室 体部
放射冠 (白质)
脑沟
半卵圆 中心
Falx cerebri
大脑镰
脑回 (灰质)
上矢状 窦
脑挫裂伤
常见病变表现
出血早期 CT显示 也优于
MRI
钙化灶
右基底节区血肿 高密度病灶
硬膜外血肿
梭形
新月形 右侧慢性硬 膜下血肿
水肿消退
减弱
水肿消失,囊性脑软 C.S.F样囊性低密度边缘清
化
楚,呈负压性改变
cerebral infarction
cerebral infarction(watershed)
左 侧 大 脑 中 动 脉 梗 塞
左侧颈内动脉主干梗塞(大脑前、中动脉)
急性小脑梗死
小脑梗死往往不以密度改变 为主,而表现为第四脑室受压消 失,扁桃体下疝,幕上脑积水
头颅ct基础阅读 ppt课件
枕大孔
延髓
小脑半球
枕骨内突
延髓前池
延髓侧池
蝶窦
筛窦
颞叶
第四脑室
脑桥
小脑幕
鞍上池
杏仁核
海马
中脑
侧脑室 颞角
中脑导水管
小脑蚓部
下丘脑
四叠体池
大脑脚
额窦
脉络丛 钙化
松果体 缰钙化
松果体 钙化
豆状核
尾状核 头部
岛叶
侧裂池
小脑梗死
Cerebellar infarctio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腔隙性脑梗塞(穿支动脉梗塞所致)
1.好发于基底节区(豆状核,尾状核, 内囊)、桥脑、丘脑 ,常多发
外二科-颅脑-头颅ct最全读片课件
![外二科-颅脑-头颅ct最全读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97041fc1c708a1294a44bc.png)
颅后窝:小脑半球及第四脑室。
3、第三脑室 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外侧缘:基底核的尾状核头; 之间:胼胝体膝部的下方,稍后方为前连合及穹隆柱; 前方:额叶;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后方为中脑
脚与丘脑连接的部位。
颅后窝:“Y”形或“V”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 (小脑上蚓部)在内侧,幕上结构(枕叶)在外 侧。
头颅CT读片指南
铁路医院
分类
CT(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分为:
常规CT:扫描速度较慢,成像效果欠佳;
多层螺旋CT:X线管经过滑环构造作连续旋转, 检查床继续送进,形成无间断地体积扫描。可避 免由于呼吸所引起的体动,微小病灶不易遗漏, 且提高了检查速度。
第三步,了解层面。头颅CT一般来说有11 个层面(大多数人的头颅长度决定,如果 头颅很长,层面可能增加,或者层厚增 加)。重要的层面如图所示共有8个,一般 来说CT图像的11层就依照这8个层面上下浮 动。下面我们着重说一下这8个层面的大体 解剖位置。
1、颅底蝶鞍
颅前窝底部:眼眶或眶顶、筛窦、蝶窦、鸡 冠及前床突。
颅脑CT扫描的密度是以脑灰、白质的密度为基准的, 而组织的密度是以其CT值来衡量,正常脑灰、白质属等 密度,其CT值是:脑灰质32~40HU,脑白质28~32HU,其 影像呈灰色。
颅骨2气腔隙:副鼻窦等因腔内含气,在平扫示为低 密度影像。
脑灰、白质:正常脑灰、白质的CT值近似,值差为 7.0HU±1.3HU,CT可以区别。脑灰、白质在CT密度概念 上为等密度(灰色影)。
CTA
常规扫描与螺旋扫描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得到的是二维信息,而后者得到的是三 维信息,并使CT血管成像(CTA)成为可 能。
3、第三脑室 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外侧缘:基底核的尾状核头; 之间:胼胝体膝部的下方,稍后方为前连合及穹隆柱; 前方:额叶;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后方为中脑
脚与丘脑连接的部位。
颅后窝:“Y”形或“V”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 (小脑上蚓部)在内侧,幕上结构(枕叶)在外 侧。
头颅CT读片指南
铁路医院
分类
CT(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分为:
常规CT:扫描速度较慢,成像效果欠佳;
多层螺旋CT:X线管经过滑环构造作连续旋转, 检查床继续送进,形成无间断地体积扫描。可避 免由于呼吸所引起的体动,微小病灶不易遗漏, 且提高了检查速度。
第三步,了解层面。头颅CT一般来说有11 个层面(大多数人的头颅长度决定,如果 头颅很长,层面可能增加,或者层厚增 加)。重要的层面如图所示共有8个,一般 来说CT图像的11层就依照这8个层面上下浮 动。下面我们着重说一下这8个层面的大体 解剖位置。
1、颅底蝶鞍
颅前窝底部:眼眶或眶顶、筛窦、蝶窦、鸡 冠及前床突。
颅脑CT扫描的密度是以脑灰、白质的密度为基准的, 而组织的密度是以其CT值来衡量,正常脑灰、白质属等 密度,其CT值是:脑灰质32~40HU,脑白质28~32HU,其 影像呈灰色。
颅骨2气腔隙:副鼻窦等因腔内含气,在平扫示为低 密度影像。
脑灰、白质:正常脑灰、白质的CT值近似,值差为 7.0HU±1.3HU,CT可以区别。脑灰、白质在CT密度概念 上为等密度(灰色影)。
CTA
常规扫描与螺旋扫描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得到的是二维信息,而后者得到的是三 维信息,并使CT血管成像(CTA)成为可 能。
头颅CT扫描ppt课件-2024鲜版
![头颅CT扫描ppt课件-2024鲜版](https://img.taocdn.com/s3/m/0748c49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9.png)
第五代CT
电子束CT,利用电子束轰击钨 靶产生X线,扫描速度极快, 但图像质量相对较差。
4
头颅CT扫描定义及作用
2024/3/28
定义
利用X线束对人体头颅部位进行断 层扫描,获得不同层面的组织结 构和病变信息。
作用
辅助医生对颅内病变进行诊断和 鉴别诊断,如脑外伤、脑出血、 脑梗死、脑肿瘤等。
5
原理及工作过程
骨折、骨瘤、骨髓炎等病变可导致颅骨形态 异常。
脑室系统异常
脑积水、脑室炎等病变可导致脑室系统形态 改变。
2024/3/28
脑实质异常
脑梗死、脑出血、脑炎等病变可表现为脑实 质密度改变。
脑血管异常
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变可表现为脑血管形 态异常。
15
常见病变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脑梗死
低密度梗死灶,边界清晰,可伴有脑 水肿和占位效应。
2024/3/28
25
技术创新点和发展方向预测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AI技术自动分析CT图像,辅 助医生进行更快速、准确的诊断
。
2024/3/28
远程医疗服务
通过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实现远程 CT扫描和诊断,提高医疗服务的 可及性。
个性化扫描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扫描方案,以优化图像质量和减 少辐射剂量。
头颅CT扫描ppt课件
2024/3/28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8
• 头颅CT扫描基本概念与原理 • 头颅CT检查前准备与操作规范 • 头颅CT图像解读与诊断方法 • 头颅CT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体现 • 头颅CT技术发展趋势及挑战 • 总结回顾与课堂互动环节
2
头颅CT读片课件
![头颅CT读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d3ed7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0.png)
2.听眦线:外眼眦到外耳道中心 3.听眶线:外眶下嵴到耳屏下缘 颅脑扫描
一般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xiàngshàng)扫至头顶
层厚:8-10 mm, 层距:10 mm
第六页,共一百零二页。
眶上缘
眶下缘
外耳道
• Reid基线听(眦RB线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zhōnɡ diǎn)的连线,为头部断层
层
面
第三十四页,共一百零二页。
五、侧脑室体部层面 由额、颞、枕叶构成。 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
核和体部。 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shìnèi)可
见脉络丛钙化。 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
第三十五页,共一百零二页。
纵裂池
大脑镰
胼胝(piánzhī)体膝部
额叶
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减 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
第九页,共一百零二页。
CT头颅增强(zēngqiáng)扫描
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出现下列情 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
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zhēngxiàng)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 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
小脑溪
眼球
(yǎnqiú)
颅
眼眶外侧壁
底
层
颞极
面
鼓室
眦
耳
乳突气房 线
层
岩骨 面
延髓 桥小脑角池
(yán suǐ)
内枕骨(zhěngǔ)
第二十页,共一百零二页。
内直肌
晶状体
眼球(yǎnqiú)
颈内动脉(dòngmài)
桥小脑(xiǎonǎo)角池
颞叶极部
蝶 窦 层 面
一般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xiàngshàng)扫至头顶
层厚:8-10 mm, 层距:10 mm
第六页,共一百零二页。
眶上缘
眶下缘
外耳道
• Reid基线听(眦RB线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zhōnɡ diǎn)的连线,为头部断层
层
面
第三十四页,共一百零二页。
五、侧脑室体部层面 由额、颞、枕叶构成。 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
核和体部。 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shìnèi)可
见脉络丛钙化。 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
第三十五页,共一百零二页。
纵裂池
大脑镰
胼胝(piánzhī)体膝部
额叶
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减 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
第九页,共一百零二页。
CT头颅增强(zēngqiáng)扫描
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出现下列情 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
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zhēngxiàng)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 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
小脑溪
眼球
(yǎnqiú)
颅
眼眶外侧壁
底
层
颞极
面
鼓室
眦
耳
乳突气房 线
层
岩骨 面
延髓 桥小脑角池
(yán suǐ)
内枕骨(zhěngǔ)
第二十页,共一百零二页。
内直肌
晶状体
眼球(yǎnqiú)
颈内动脉(dòngmài)
桥小脑(xiǎonǎo)角池
颞叶极部
蝶 窦 层 面
头颅CTppt课件
![头颅CT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cf7b5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7.png)
中等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显示神经纤维 束的走行和方向,有助于评估脑 白质病变和脑外伤等疾病的损伤
程度。
波谱分析
波谱分析可以检测脑组织内代谢 产物的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某
些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
2024/1/28
23
06
头颅CT在临床实践中优势 与局限性讨论
2024/1/28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 手术史等相关信息。
2024/1/28
解释检查过程
向患者详细介绍头颅CT检 查的过程、目的和注意事 项,以缓解其紧张情绪。
去除金属物品
要求患者去除身上的金属 物品,以避免对检查结果 产生干扰。
17
扫描参数设置和优化建议
选择合适扫描范围
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目的,选择合适 的扫描范围,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
2024/1/28
27
THANKS
2024/1/28
28
9
颅内脑组织分布与功能区域划分
01
02
03
大脑
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负责 认知、情感、运动等高级 神经功能。
2024/1/28
小脑
位于颅后窝,负责协调运 动、维持平衡等。
脑干
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 负责生命维持功能,如呼 吸、心跳等。
10
正常血管、脑室系统表现
2024/1/28
血管
颅内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负责 为脑组织提供营养和氧气,运走 代谢产物。正常血管在CT上表现 为连续的、均匀的密度影。
匀强化。
03
转移瘤
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 颅内,CT表现为多发低密度肿
块,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显示神经纤维 束的走行和方向,有助于评估脑 白质病变和脑外伤等疾病的损伤
程度。
波谱分析
波谱分析可以检测脑组织内代谢 产物的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某
些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
2024/1/28
23
06
头颅CT在临床实践中优势 与局限性讨论
2024/1/28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 手术史等相关信息。
2024/1/28
解释检查过程
向患者详细介绍头颅CT检 查的过程、目的和注意事 项,以缓解其紧张情绪。
去除金属物品
要求患者去除身上的金属 物品,以避免对检查结果 产生干扰。
17
扫描参数设置和优化建议
选择合适扫描范围
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目的,选择合适 的扫描范围,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
2024/1/28
27
THANKS
2024/1/28
28
9
颅内脑组织分布与功能区域划分
01
02
03
大脑
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负责 认知、情感、运动等高级 神经功能。
2024/1/28
小脑
位于颅后窝,负责协调运 动、维持平衡等。
脑干
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 负责生命维持功能,如呼 吸、心跳等。
10
正常血管、脑室系统表现
2024/1/28
血管
颅内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负责 为脑组织提供营养和氧气,运走 代谢产物。正常血管在CT上表现 为连续的、均匀的密度影。
匀强化。
03
转移瘤
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 颅内,CT表现为多发低密度肿
块,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
手把手教你读懂颅脑CTppt课件
![手把手教你读懂颅脑CT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45676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8.png)
基底节区:尾状核、 豆状核
5cm
豆状核:苍白球(内)、 壳核(外)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一 检查方法:
1 颅骨平片:骨折、颅骨疾病。 2 脑血管造影:DSA
脑血管病变诊断。 介入放射学。
3 CT:外伤、急性脑出血。 颅骨和钙化性病变。
4 MRI:多方位成像、颅底病变、MRA。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豆状核钙化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大脑镰钙化
缰联合
松果体钙化 齿状核钙化
脉络膜丛钙化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 右顶叶胶质瘤并出血 右顶叶不规则混杂密度灶,
周围有指套状低密度水肿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2、间接征象:
(1)病灶周围水肿:肿瘤周围、血肿周围。 (2)脑池、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 向健侧移位(占位); 或脑室萎缩扩大,中线结构向患侧移 位(陈旧性病变)。 (3)骨质改变: A、颅骨增生、破坏:脑膜瘤。 B、蝶鞍扩大:垂体瘤。 C、内听道扩大:听神经瘤。
CT片阅读技巧(头部)PPT课件
![CT片阅读技巧(头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6b520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2.png)
详细描述
颅骨骨折的CT诊断需要观察骨折的类型和位置,包括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和 粉碎性骨折等。同时,需要留意骨折是否伴随颅内出血或脑组织损伤等并发症。
案例二:脑梗塞的早期CT诊断
总结词
脑梗塞的早期CT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脑梗塞的早期CT诊断可以通过观察脑部血管的血流情况和脑实质的密度变化来进行。 在梗塞发生后,CT扫描可以显示低密度病灶和脑实质密度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梗塞的
详细描述
脑肿瘤是由于脑细胞异常增生而引起的病变。在CT片上,脑肿瘤通常表现为低密度或高密度影,有时 还可能伴随脑组织变形、颅内压增高等症状。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 影像学检查结果。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颅骨骨折的CT诊断
总结词
颅骨骨折的CT诊断是常见的临床情况,需要掌握骨折的类型和位置。
脑室系统
观察脑室的形态、大小和 位置,判断是否存在脑室 扩大、脑积水等异常。
脑池与脑沟
观察脑池和脑沟的形态, 判断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 或脑萎缩。
颅内血管识别
血管走行
观察血管的走行和分布,判断是 否存在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血管密度
通过观察血管的密度和强化程度, 判断是否存在血管栓塞或出血。
窗宽与窗距调整
头部CT片阅读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图像不清晰、病灶难以识别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调 整图像质量、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等方法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望
新技术在头部CT片阅读 中的应用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三维 重建等技术将在头部CT片的阅读中发挥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诊断的 效率和准确性,为医生提供更好的辅助。
颅骨骨折的CT诊断需要观察骨折的类型和位置,包括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和 粉碎性骨折等。同时,需要留意骨折是否伴随颅内出血或脑组织损伤等并发症。
案例二:脑梗塞的早期CT诊断
总结词
脑梗塞的早期CT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脑梗塞的早期CT诊断可以通过观察脑部血管的血流情况和脑实质的密度变化来进行。 在梗塞发生后,CT扫描可以显示低密度病灶和脑实质密度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梗塞的
详细描述
脑肿瘤是由于脑细胞异常增生而引起的病变。在CT片上,脑肿瘤通常表现为低密度或高密度影,有时 还可能伴随脑组织变形、颅内压增高等症状。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 影像学检查结果。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颅骨骨折的CT诊断
总结词
颅骨骨折的CT诊断是常见的临床情况,需要掌握骨折的类型和位置。
脑室系统
观察脑室的形态、大小和 位置,判断是否存在脑室 扩大、脑积水等异常。
脑池与脑沟
观察脑池和脑沟的形态, 判断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 或脑萎缩。
颅内血管识别
血管走行
观察血管的走行和分布,判断是 否存在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血管密度
通过观察血管的密度和强化程度, 判断是否存在血管栓塞或出血。
窗宽与窗距调整
头部CT片阅读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图像不清晰、病灶难以识别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调 整图像质量、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等方法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望
新技术在头部CT片阅读 中的应用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三维 重建等技术将在头部CT片的阅读中发挥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诊断的 效率和准确性,为医生提供更好的辅助。
头颅CT及MRI读片知识ppt课件
![头颅CT及MRI读片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44622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7.png)
骨窗和软组织窗的观察
骨窗
主要用于观察颅骨、颞骨、枕骨等骨 性结构,观察骨折、骨质增生、颅内 钙化等病变。
软组织窗
主要用于观察脑实质、脑室、脑池等 软组织结构,观察脑水肿、脑出血、 脑梗死等病变。
常见病变的识别
脑出血
脑梗死
颅内肿瘤
颅骨骨折
CT表现为高密度影,周 围脑组织受压,脑室受
累变形。
CT表现为低密度影,病 灶部位脑组织肿胀,脑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医学影像数据的不断增加,如何确保 数据安全与患者隐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头颅CT及MRI读片 知识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头颅CT及MRI基础知识 • 头颅CT读片技巧 • 头颅MRI读片技巧 • 病例分享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头颅CT及MRI基础知识
头颅CT简介
头颅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X射线扫描头部, 生成脑组织的二维图像。
灌注加权像(PWI)
用于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 。
磁敏感加权像(SWI)
用于显示微出血灶和静脉血管结构,对脑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有重要价值。
04
病例分享与讨论
病例一:脑出血的诊断
总结词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CT和MRI是常用的诊断工具。
详细描述
脑出血的CT表现通常为高密度影,而MRI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血量和位置。在诊 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查看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做出准 确的诊断。
01
02
03
诊断准确率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颅CT读片指南
-
1
分类
CT(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分为:
常规CT:扫描速度较慢,成像效果欠佳;
多层螺旋CT:X线管经过滑环构造作连续旋转, 检查床继续送进,形成无间断地体积扫描。可避 免由于呼吸所引起的体动,微小病灶不易遗漏, 且提高了检查速度。
脑桥:位于第四脑室与脑桥前池之间。
-
12
-
13
2、鞍上池层 面
颅前窝:额叶;
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 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 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其前角连于纵裂池, 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 环池,第6个角(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脚 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 常可见到“V”形视交叉。
颅前窝底部:眼眶或眶顶、筛窦、蝶窦、鸡 冠及前床突。
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 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 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
11
颅后窝: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 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呈凹面向后的马蹄 形,后面的凹陷邻接小脑蚓小结(圆形稍高密度 影)。第四脑室后方沿中线区有时可见小脑谷(纵 行低密度带,前通第四脑室,后连枕大池);其两 旁为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影);
颅后窝:小脑半球及第四脑室。
-
14
-
15
-
16
3、第三脑室 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外侧缘:基底核的尾状核头;
之间:胼胝体膝部的下方,稍后方为前连合及穹隆柱;
前方:额叶;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后方为中脑 脚与丘脑连接的部位。
颅后窝:“Y”形或“V”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 (小脑上蚓部)在内侧,幕上结构(枕叶)在外 侧。
6、侧脑室 上部层面
内侧壁侧脑室体部由胼胝体分开,侧脑室体 部外缘可见窄的稍高密度带为尾状核体部, 其旁为低密度的白质纤维放射冠。
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
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分为额、顶、枕叶。
-
23
-
24
7、大脑皮质 下部层面
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 线。
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呈新月形或马鞍
形。
-
17
-
18
4、第三脑室 上部层面
可清晰显示基底核、丘脑。
内囊前脚(前肢):位于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 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及脑岛;
四叠体池:位于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
基底节区:概念不清,可能包括基底节、丘脑、黑质、 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
纹状体:指尾状核、壳核和伏隔核三者构成的整体, 是基底核系统的主要输入通道。
-
29
胼胼胝胝体体膝膝部部 侧脑室 透明隔 穹窿柱
脑岛(岛叶)
丘脑间粘合(中间块) 丘脑
穹窿脚 脉络丛
胼胝体压部
尾状核头部 内囊前肢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豆状核的壳核部分 豆状核的苍白球部分 第三脑室 外囊 屏状核
内囊的晶状体后部分 尾状核尾部 海马及海马伞
侧脑室后角
松果体缰部 松果体
-
30
-
31
内囊:
是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 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
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
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 听辐射和视辐射;
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 中央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 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
-
2
-
3
常规扫描与螺旋扫描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得到的是二维信息,而后者得到的是三 维信息,并使CT血管成像(CTA)成为可 能。
-
Hale Waihona Puke 4CT窗口技术人体各种组织结构不同,X线衰减差异较大, 形成各种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CT值来 鉴别组织的性质。
一般认为空气对X线的吸收为0,故空气的CT 值为-1000;而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 倍,故相应的CT值为+1000;水的CT值为0。
前与第三脑室连接,后方为小脑上池(大脑大静脉
池)。
-
19
-
20
5、侧脑室 体部层面
此层大脑由额、顶、枕叶构成。 两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 此层仍可见内囊后脚及内侧的丘脑; 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
化; 中线部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
-
21
-
22
内囊的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的垂直分支豆纹动脉,管
腔纤细,管腔压力较高,极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
突然升高时就会破裂出血。所以,内囊是脑出血的一
个好发部位。
-
32
-
33
外囊:
是位于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要 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
外囊出血为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裂支破裂所 致,血肿多较局限,高血压是主要病因。
中央沟的位置大约在大脑半球凸面前1/4和后 3/4交界处;
该层面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 基本消失。
-
25
-
26
8、大脑皮质 上部层面
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 灰质和脑沟显得十分清楚。
顶叶较大,额叶较小。
-
27
-
28
基底节和基底节区
基底节:又称为基底核,指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 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 些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屏状核;是组成 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分析与判断:诊断的基础是首先了解正常影 像解剖,并对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深入的 了解,再结合病史、主诉做出正确的判断。
-
9
正常头颅CT解剖
常规扫描与听眦线(OMBL,为外耳孔中点 与眼眶下缘的连线)成15°或20°角,层厚 10mm,层距10mm。
一般自颅底至顶部分为11个层面。
-
10
1、颅底蝶鞍
-
5
-
6
组织器官产生各种病变时,CT值亦相应变化, 然而有时病变与正常组织呈等密度时,可以 应用增强扫描来加以区别。
-
7
CT读片原则
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首先了解人体横断 面解剖,观察扫描图像位置是否正确,各脏 器是否包括,扫描计划是否恰当。
-
8
异常影像的观察: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与 数目、边缘、密度、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的 关系等,如为复查则需对病变进行动态描述。
-
1
分类
CT(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分为:
常规CT:扫描速度较慢,成像效果欠佳;
多层螺旋CT:X线管经过滑环构造作连续旋转, 检查床继续送进,形成无间断地体积扫描。可避 免由于呼吸所引起的体动,微小病灶不易遗漏, 且提高了检查速度。
脑桥:位于第四脑室与脑桥前池之间。
-
12
-
13
2、鞍上池层 面
颅前窝:额叶;
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 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 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其前角连于纵裂池, 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 环池,第6个角(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脚 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 常可见到“V”形视交叉。
颅前窝底部:眼眶或眶顶、筛窦、蝶窦、鸡 冠及前床突。
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 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 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
11
颅后窝: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 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呈凹面向后的马蹄 形,后面的凹陷邻接小脑蚓小结(圆形稍高密度 影)。第四脑室后方沿中线区有时可见小脑谷(纵 行低密度带,前通第四脑室,后连枕大池);其两 旁为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影);
颅后窝:小脑半球及第四脑室。
-
14
-
15
-
16
3、第三脑室 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外侧缘:基底核的尾状核头;
之间:胼胝体膝部的下方,稍后方为前连合及穹隆柱;
前方:额叶;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后方为中脑 脚与丘脑连接的部位。
颅后窝:“Y”形或“V”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 (小脑上蚓部)在内侧,幕上结构(枕叶)在外 侧。
6、侧脑室 上部层面
内侧壁侧脑室体部由胼胝体分开,侧脑室体 部外缘可见窄的稍高密度带为尾状核体部, 其旁为低密度的白质纤维放射冠。
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
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分为额、顶、枕叶。
-
23
-
24
7、大脑皮质 下部层面
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 线。
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呈新月形或马鞍
形。
-
17
-
18
4、第三脑室 上部层面
可清晰显示基底核、丘脑。
内囊前脚(前肢):位于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 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及脑岛;
四叠体池:位于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
基底节区:概念不清,可能包括基底节、丘脑、黑质、 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
纹状体:指尾状核、壳核和伏隔核三者构成的整体, 是基底核系统的主要输入通道。
-
29
胼胼胝胝体体膝膝部部 侧脑室 透明隔 穹窿柱
脑岛(岛叶)
丘脑间粘合(中间块) 丘脑
穹窿脚 脉络丛
胼胝体压部
尾状核头部 内囊前肢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豆状核的壳核部分 豆状核的苍白球部分 第三脑室 外囊 屏状核
内囊的晶状体后部分 尾状核尾部 海马及海马伞
侧脑室后角
松果体缰部 松果体
-
30
-
31
内囊:
是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 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
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
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 听辐射和视辐射;
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 中央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 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
-
2
-
3
常规扫描与螺旋扫描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得到的是二维信息,而后者得到的是三 维信息,并使CT血管成像(CTA)成为可 能。
-
Hale Waihona Puke 4CT窗口技术人体各种组织结构不同,X线衰减差异较大, 形成各种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CT值来 鉴别组织的性质。
一般认为空气对X线的吸收为0,故空气的CT 值为-1000;而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 倍,故相应的CT值为+1000;水的CT值为0。
前与第三脑室连接,后方为小脑上池(大脑大静脉
池)。
-
19
-
20
5、侧脑室 体部层面
此层大脑由额、顶、枕叶构成。 两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 此层仍可见内囊后脚及内侧的丘脑; 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
化; 中线部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
-
21
-
22
内囊的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的垂直分支豆纹动脉,管
腔纤细,管腔压力较高,极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
突然升高时就会破裂出血。所以,内囊是脑出血的一
个好发部位。
-
32
-
33
外囊:
是位于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要 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
外囊出血为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裂支破裂所 致,血肿多较局限,高血压是主要病因。
中央沟的位置大约在大脑半球凸面前1/4和后 3/4交界处;
该层面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 基本消失。
-
25
-
26
8、大脑皮质 上部层面
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 灰质和脑沟显得十分清楚。
顶叶较大,额叶较小。
-
27
-
28
基底节和基底节区
基底节:又称为基底核,指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 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 些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屏状核;是组成 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分析与判断:诊断的基础是首先了解正常影 像解剖,并对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深入的 了解,再结合病史、主诉做出正确的判断。
-
9
正常头颅CT解剖
常规扫描与听眦线(OMBL,为外耳孔中点 与眼眶下缘的连线)成15°或20°角,层厚 10mm,层距10mm。
一般自颅底至顶部分为11个层面。
-
10
1、颅底蝶鞍
-
5
-
6
组织器官产生各种病变时,CT值亦相应变化, 然而有时病变与正常组织呈等密度时,可以 应用增强扫描来加以区别。
-
7
CT读片原则
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首先了解人体横断 面解剖,观察扫描图像位置是否正确,各脏 器是否包括,扫描计划是否恰当。
-
8
异常影像的观察: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与 数目、边缘、密度、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的 关系等,如为复查则需对病变进行动态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