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会宁调查报告

会宁调查报告

会宁调查报告会宁调查报告概述本报告对会宁市进行了一次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人口结构、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促进会宁市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GDP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会宁市的GDP在过去五年中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其中,2016年到2019年的年平均GDP增长率为6.8%,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

产业结构会宁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其在GDP中的占比逐年提升。

同时,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和第二产业(工业)在总体占比方面有所下降。

这说明会宁市正逐渐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

优势产业会宁市的优势产业主要有旅游业、装备制造业和电子商务。

旅游业得益于会宁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装备制造业和电子商务则得益于会宁市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

人口结构人口规模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底,会宁市的总人口为1000万。

其中男性人口占比50.2%,女性人口占比49.8%。

年龄结构会宁市的人口年龄结构表明,青壮年人口占比较高,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这为会宁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教育水平受教育程度方面,会宁市的受教育水平较高。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为30%,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为70%。

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会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并且城市环境整洁。

近年来,会宁市加大了对公共设施的投入,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社会保障会宁市注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市民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服务。

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多种社会福利制度,有效保障了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文化教育会宁市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教育机构的建设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总结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分析,会宁市的经济发展稳步增长,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会宁生态移民摸底情况汇报

会宁生态移民摸底情况汇报

会宁生态移民摸底情况汇报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

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会宁生态移民的摸底情况调查。

以下是我们的汇报:一、调查目的。

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会宁县生态移民的基本情况,包括移民人口的数量、分布情况,移民后的生活状况,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项目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包括移民人口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态度等;通过实地走访,我们深入了解了移民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

三、调查结果。

1. 移民人口数量,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会宁县目前共有生态移民人口约10000人,分布在各个乡镇和村落。

其中,大部分移民来自周边的贫困地区,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选择了移民。

2. 移民后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大部分生态移民在新居安家落户后,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他们有了更好的住房条件、更稳定的工作机会,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管生态移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人口增加和资源消耗,但总体来说,他们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大部分移民群体都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当地的环保活动,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四、建议和展望。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对生态移民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确保生态移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会宁县生态移民的情况,不断完善我们的调查方法,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我们此次会宁生态移民摸底情况的汇报,谢谢大家的聆听。

2009年会宁县成年居民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

2009年会宁县成年居民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

1 1 对 象 20 . 0 9年 4月 1 日开 始 , 时 2个 5 历
月, 在全 县 2 个 乡镇 中随 机抽 取 2个 行 政 村 , 8 高级
职业 中学 ( 生 ) 政 府官 员 ( 括 公安 、 学 , 包 司法 人员 ) , 医务 人 员 , 宁 县 城 居 民 ( 括 流 动 人 口) 入 单 会 包 深
知识 , 调查 注 意 事 项 与 技 巧 等 内容 , 卷 全 部 来 自 问
《 方案 》 中的健 康 调 查 问 卷 Ⅳ、 Ⅵ 、 、 。填 写 V、 Ⅶ Ⅷ
采用 自愿 , 记 名 , 择 方 式 回答 , 案 以 ( 不 选 答 1 )可能 ( ) () 可 能 ( 会 ; 不 2 不会 ) () 知 道 。 三选 一 的形 ; 不 3 式 出现 , 它发 挥 题 有 5个 答 案 供 被 调 查 者 选 择 。 其
健 康 天地
21 00年 1 月
第 4卷
第1 期
综 述
20 0 9年 会 宁县 成 年 居 民艾 滋 病 知 识 调 查 分析
田革 雷
【 中图分类号 】R 2 :5 9 【 文献标识码 】 B :


【 文章编号 】 10 — 3 X 2 1 ) 一 1 7 — 2 : 2 4 1 ( 00 l 0 3 0 0

同程度 的了解和 掌 握 防治 艾 滋 病 的知识 , 还 有相 但 当一部 分人 对艾 滋 病 的认 识 和 了解 程 度 比较 缺乏 , “ 恐艾症 ” 比较严重 , 致其 防治 工 作 难 以大 面 积 开 导 展 。对 于 这 部 分 人 的 宣 传 教 育 工 作 , 得 非 常 重 显 要 。为 此 , 我们 根 据 《 肃 省第 五 轮 中 国全 球 基 金 甘 艾滋病 项 目基 线调 查 实施 方 案 》( 下 简 称 方 案 ) 以 。 在全县 范 围 内 进 行 了 调 查 。现 将 调 查 结 果 报 告

会宁县城学生和农村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调查及分析报告

会宁县城学生和农村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调查及分析报告

会宁县城学生和农村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调查及分析报告本报告通过对会宁县200名城市学生和200名农村学生及留守儿童的自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心理、品德习惯、劳动观念、亲子关系、交际心理、情绪情感主流较好。

但少数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心理问题。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长教育程度、学校教育、生活环境、大众传媒等。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具有身心健康的二十一世纪劳动者是学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1.调查目的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为了搞好2012年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研究,我课题组对会宁县400名学生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城市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

2.对象和方法2.1对象。

我课题组于2012年5月对城市和农村(含留守儿童)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1。

2.2方法。

以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会宁县16个学校、96个班的学生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心理健康诊断检测》调查表作为调查工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3.1总体情况。

(1)被调查的农村学生中,总分大于65分者5人,占总人数的0.94%;(2)各分量表的焦虑程度较高检出情况依次为:恐怖倾向15.2%、冲动倾向12.5%、对人焦虑11.3%、身体症状8.7%、过敏倾向8.1%、自责倾向8.0%、学习焦虑8.7%、孤独倾向2.9%;(3)至少一项大于8分的有208人,占总人数的52%。

3.2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mht总量表及各分量表比较。

甘肃会宁土壤主要类型调研报告

甘肃会宁土壤主要类型调研报告

甘肃会宁土壤主要类型调研报告甘肃会宁土壤主要类型调研报告我们此次的实践地是:会宁县。

会宁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白银市西北端,因为处在会宁县境内而得名。

全县辖15个乡镇、84个行政村、13万人口。

其中农业人口45.2万人,占总人口的78%;有汉、回、满等民族11万多人,其中回族9.3万人,占总人口的55%以上。

会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被誉为“陇上名邑”和“金城锁钥”之称。

这里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美誉。

会宁也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红色圣地,毛泽东曾两度视察会宁,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近代以来,更涌现出了以彭德怀元帅为首的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同学们听完介绍都很兴奋,迫不及待想去看看。

实习生:张阳光时间:2008年7月10日早上8点20分今天,我们开始了第二站——会宁县土壤普查工作。

刚进入校门,我便感觉气氛与往常不太相同,原本喧闹的教室变得安静起来,同学们正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讨论着什么。

走过几条长廊,终于找到了目标所在---土壤科技馆。

我们先参观了各种各样的展品,然后又跟随导游参加了关于土壤知识的问答活动。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属那些模拟土壤剖面图,它把我带领到了另外一片神奇的世界……经过半天紧锣密鼓的准备,我们迎来了实验课程。

由于我对土壤比较好奇,所以选择做一个简单的土壤制作实验。

当我拿到试管和玻璃杯时,心情既激动又忐忑,但是当我打开盖子并倒入少量水时,却发现没有反应!难道是失败了?接连尝试了十余次,结果依旧如故。

唉,真扫兴啊!这时候,旁边的同学说话了:“你别急嘛,再仔细检查一遍吧!”听她这么一说,我赶忙重新将装置组合好,认真检查了每一步骤,确定无误后才放松下来。

接下来,我按照指示,用滴管吸取了适量的土壤溶液,缓慢注入试管中,顿时,试管中冒出许多泡沫,像煮沸的米饭一般,直冲云霄。

按照老师讲解我来到了操场上,我环顾四周,只见远方的高坡上,一层厚厚的黄褐色土壤映入眼帘,显得格外耀眼夺目。

会宁调查报告

会宁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0.7.20——2010.8.5调查对象:家乡会宁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会宁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报告前言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

改革最先从农村试行,使禁锢了中国农民近30年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激发,农业劳动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发展。

会宁和全国一样,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认真贯彻落实10个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牧业生产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保障农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会宁在教育、旅游、水利、交通运输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让改革开放之花花开遍地。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莅临会宁参加纪念活动,发出了:“将会师圣地会宁建设好”的重要指示,会宁人民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发扬“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在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陇中绿色产业基地”和“西北教育名县”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奋勇向前。

一:红色旅游显现生机勃勃会宁,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南端,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会师之地。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会宁由此闻名中外。

近年来,长征“会师地”之一的甘肃会宁县精心打造“红色旅游”产业,吸引众多国内外旅客,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红色旅游”成为了会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走进会宁,便可感受到这里浓浓的红色气息: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红旗招展,以“会师”命名的广场、商场、饭店宾馆比比皆是,就连道路的名字也起作“长征路”、“会师路”、“红军路”……位于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内的会师楼,雄踞城头、巍峨壮观,真切地见证了73年前红军将士登上城楼、打开城门的情景。

一块块青灰色的城墙砖,清楚地记得红军将士们当年的战斗身影。

2023修正版会宁调查报告

2023修正版会宁调查报告

会宁调查报告会宁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会宁是中国甘肃省定西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甘肃省中部,东临甘谷县,南接靖远县,西邻陇西县,北濒黑水河与庆阳市麦积区相望。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和分析会宁市的经济发展现状、环境问题以及社会民生情况,以便为会宁市提供相关决策支持和发展建议。

二、经济发展现状截至目前,会宁市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2019年,会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同比增长%。

会宁市的主要经济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2.1 农业会宁市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会宁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土地利用率低、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这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挑战。

2.2 工业会宁市工业主要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是该市的特色产业。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会宁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传统矿产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土地、水资源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3 服务业会宁市的服务业领域发展较为迅速,主要体现在旅游业和物流业方面。

会宁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会宁寺、五佛山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旅游投资。

此外,会宁市的物流网络较为完善,为经济的流通提供了便利。

三、环境问题尽管会宁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3.1 水污染问题会宁市的水资源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河流和湖泊受到了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水质状况有待改善。

加强对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工作,保护好宝贵的水资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2 大气污染问题会宁市的工业发展使得大气污染成为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工业废气的排放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燃煤型企业数量较多的地区。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排放,是保障公众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步骤。

水质污染调研报告

水质污染调研报告

农学院赴会宁县水质污染调研报告李刚,潘振奋,杨刚强等(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祖厉河属于黄河干流,为黄河上游一级支流,由祖河、厉河汇集而成,祖厉河由此而得名。

位于中国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侧。

源出会宁县南华家岭。

北流经会宁县、清远县入黄河。

因流域地层含盐碱较多,水味苦咸,故又称苦水河。

河水含沙量较高。

1973年以来修建的靖(远)会(宁)提黄(河)电灌工程,已解决了当地部分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

因此针对祖厉河流域水质现状,寻根溯源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祖厉河三下乡水质现状保护对策1概况1.1祖厉河基本情况南源厉河属淡水,东源祖河是苦水,在会宁县城南汇合后,始称祖厉河,北偏西流,至靖远县城西注入黄河。

全长224公里,流域面积1.07万平方公里。

靖远站多年平均流量5.0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51亿立方米,5~10月占80%以上,年输沙量0.62亿吨。

会宁以南为上游,属土石中山,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植被较好。

1.2祖厉河水系特征支流上筑有米家峡、新窑、芦岔沟等小型水库8座,灌溉会宁城南、北的农田。

会宁至郭城驿间为中游,属黄土梁峁沟壑地形,年降水量450毫米以下,植被差,河流切割至黄土层下的第三纪红层后,矿化度增高。

沿途纳入西巩河、甘沟河、土木岘河及关川河等支流,因矿化度大于3克/升,难以利用。

郭城驿以北为下游,地势低平,河床宽浅,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几无支流汇入,矿化度大于10克/升,人畜不能饮用,故称苦水河。

全流域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也是"滩羊皮"产地之一。

1.3祖厉河流域水质现状从会宁县会师镇境内流过的祖厉河,过去清澈见底,夏季河里青蛙声声,两岸野草茂盛,农民常赶着牛羊到河里饮水,每到旱季河里的泉水曾为群众解决过不少生活用水。

可是近年来,由于上游的洋芋淀粉厂、沙料场等排污企业,不重视污水处理,严重违犯了国家有关环保法规,将大量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水排入河内,还有来自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污水,使河水变得又黑又臭又混浊。

甘肃会宁支教实践调研报告

甘肃会宁支教实践调研报告

甘肃会宁支教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贫困地区教育问题,支教活动逐渐兴起,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为了了解支教活动的具体情况,我们对甘肃会宁县进行了调研,旨在了解该地区的支教实践情况,为今后的支教活动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志愿者和学生的意见和需求,通过访谈了解支教工作的具体情况。

2.调研过程我们先根据会宁县教育局提供的信息,选择了几个重点支教学校进行了深入访谈。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比较低。

随后,我们对这些学校的志愿者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支教活动的评价和意见。

三、调研结果1.志愿者和学生对支教活动的评价大部分志愿者和学生对支教活动持积极评价,认为支教活动帮助了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开阔了眼界,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对支教活动表示不太满意,认为志愿者的教学能力存在问题,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支教工作存在的问题(1)师资力量不足:由于会宁县的教师生源不足,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教学资源匮乏:由于会宁县的经济落后,教学资源也非常贫乏,学校缺乏实验室、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由于贫困环境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动力较低,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四、问题解决方案1.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从而改善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情况。

2.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加大对会宁县学校的教学资源投入,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

3.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会宁县的支教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会宁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会宁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会宁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引言会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河西走廊的中心地带。

会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会宁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本次社会实践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会宁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探索会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会宁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调研内容1、经济发展情况(1) 会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情况(2) 会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情况(3) 会宁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扶持情况2、农村发展情况(1) 会宁乡村经济发展情况(2) 会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3) 会宁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情况3、城市发展情况(1) 会宁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情况(2) 会宁城市环境保护情况(3) 会宁城市社会事业发展情况4、社会民生情况(1) 会宁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2) 会宁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调查(3) 会宁社会稳定和治安状况5、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情况(1) 会宁的历史文化传承情况(2) 会宁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情况(3) 会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三、调研方法本次社会实践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和实地考察等调研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会宁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期望,通过访谈调研深入了解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发展政策和实施情况,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了会宁的城乡面貌和社会发展情况。

四、调研结果1、经济发展情况(1) 会宁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比例较小,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

(2) 会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够平衡,城市化进程较为滞后,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功能。

(3) 会宁的经济政策较为宽松,对产业扶持力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产业发展。

2、农村发展情况(1) 会宁乡村经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甘肃省会宁县1996—2000年鼠疫监测报告

甘肃省会宁县1996—2000年鼠疫监测报告

6 , 矮小 针 茅 、 蓠 、 驼 蒿 、 蒿 为 主 , 生 有 紫 菀 、 陵 0 米 骆 萝 伴 萎 菜 等 。 瓣 地 总 面 积 1 8 h 定点 监 测 面积 60 0 m 为 掌 疫 23 6 m , 0 h 握 该 疫 区 近 年 鼠疫 动 物 病 流 行 动 态 , 防 抬 部 门 提 供 科 学 依 为 据 , 据 甘宁 《 疫 联 防 监 测 方 案 舶口 求 , 1 9 ~ 2 0 年 连 根 鼠 要 于 6 00 9 续 进 行 了五 年 疫 情 监 测 . 将 监 铡 结 果 报 告 如下 。 现
只 / m h 。
会 宁 县 刘 寨 鼠疫 痉 区是 甘 宁 黄 土 高 原 阿 拉 善 黄 鼠 ( 称 简 黄 ) 鼠疫 自然 疫 源 地 的 一 部 分 , 该 疫源 地 的 西 部边 缘 匡 , 为 属
黄 土 高 原 丘 陵 淘 壑 干 草 原 景 观 , 表 植 被 覆 盖 度 为 2 ~ 地 0
干 蚤 指 数 0 2 ; 削 黄 鼠 巢 1 4个 , 蚤 巢 1 8个 , 蚤 11 5 . 4共 4 带 0 莸 2
1 人 间 鼠 疫监 测
只. 平均巢蚤指数 78 。其中方 形黄鼠蚤蒙 古亚 种为优势种 占 .4
7 . 6 , 巴 盖 新蚤 次 之 占 1 . 。 5 5 阿 0 1 2
5 2份 , 果 阴 性 。 9 结 ( 转第 2 下 O页 )
2 动 物 鼠疫 监 测 五年 来 共 捕 获 各 种 动 物 40 1只 . 属 2且 6 6属 8种 , 1 隶 科 黄 鼠 为 优 势种 , 攻 为 小家 鼠 、 仓 鼠 、 午 秒 鼠 、 其 教 于 五趾 跳 鼠 、 褐 家 鼠 、 乌 尔 鼠 免 和 大仓 鼠 。未 见 宿 主更 替现 象 达

会宁调查报告范文

会宁调查报告范文

会宁调查报告范文《会宁调查报告》是根据会宁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撰写的一份报告。

下面是一份超过1200字的会宁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会宁市位于中国甘肃省,是该省一个重要的地级市。

会宁市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农业大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迅速推进,会宁市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例如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城市化进程缓慢以及环境污染等。

为了深入了解会宁市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共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会宁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结果1.农业现状会宁市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产品以谷类、蔬菜和畜禽产品为主。

然而,调查表明,会宁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产品质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农民普遍反映,缺乏有效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导致农业产出无法有效提升。

在此基础上,会宁市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2.城市化进程调查显示,会宁市的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

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老旧小区的问题比较突出。

同时,城市内部分地区存在环境污染和垃圾问题,造成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因此,会宁市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化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3.环境污染会宁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在调查过程中,许多受访者都反映了空气质量不佳、水污染严重等问题。

主要的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气和生活污水等。

由于环境治理措施不够,导致了环境质量的下降以及人们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

因此,会宁市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经济发展会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主要依赖农业和一些传统产业。

经济结构单一,缺乏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调查中,许多受访者表达了对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不满意的看法。

因此,会宁市需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发展,推动新兴产业的壮大,提高就业机会和居民的收入水平。

会宁调查报告

会宁调查报告

会宁调查报告会宁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本报告旨在对会宁市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提供有关该地区经济、人口、社会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2. 地理位置和人口会宁市位于中国甘肃省东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的交汇处。

该地区总面积为平方公里,人口约万人。

该市距离省会兰州市约X公里,交通便利。

3. 主要经济发展状况3.1 农业会宁市的农业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农牧业占据了该市经济总产值的70%以上。

该市还以蔬菜和水果种植闻名,如地段特色的会宁苹果在国内外市场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3.2 工业工业发展是会宁市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方面。

该市拥有多个工业园区,主要涉及冶金、化工、电力等行业。

其中,会宁市的钢铁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3 旅游业会宁市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主要旅游景点包括山区的太白沟、老君山、太白湖等,以及市区的古城墙等。

会宁市的旅游业也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4. 社会发展状况4.1 教育会宁市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拥有一批优秀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教育资源相对充裕,为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4.2 医疗会宁市的医疗体系相对完善,拥有多家医院和诊所,能够提供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4.3 文化会宁市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建筑、传统的工艺品等。

在文化活动方面,该市举办了一系列的展览、演出和节庆活动,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5. 环境状况5.1 气候会宁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而多雨,冬季寒冷而干燥。

5.2 环境保护会宁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推行绿色发展理念。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设施,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6. 展望与建议会宁市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发展机遇。

为了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议会宁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调查报告会宁土豆

调查报告会宁土豆

调查报告会宁土豆篇一:会宁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XX.7.20——20XX.8.5调查对象:家乡会宁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会宁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报告前言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

改革最先从农村试行,使禁锢了中国农民近30年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激发,农业劳动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发展。

会宁和全国一样,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认真贯彻落实10个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牧业生产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保障农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会宁在教育、旅游、水利、交通运输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让改革开放之花花开遍地。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莅临会宁参加纪念活动,发出了:“将会师圣地会宁建设好”的重要指示,会宁人民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发扬“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在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陇中绿色产业基地”和“西北教育名县”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奋勇向前。

一:红色旅游显现生机勃勃会宁,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南端,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会师之地。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会宁由此闻名中外。

近年来,长征“会师地”之一的甘肃会宁县精心打造“红色旅游”产业,吸引众多国内外旅客,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红色旅游”成为了会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走进会宁,便可感受到这里浓浓的红色气息: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红旗招展,以“会师”命名的广场、商场、饭店宾馆比比皆是,就连道路的名字也起作“长征路”、“会师路”、“红军路”??位于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内的会师楼,雄踞城头、巍峨壮观,真切地见证了73年前红军将士登上城楼、打开城门的情景。

会宁县可行性研究报告

会宁县可行性研究报告

会宁县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及意义会宁县位于甘肃省的东北部,地处祁连山脉南麓,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会宁县的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活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对会宁县进行可行性研究,探索适合县域发展的产业模式,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旨在从多个方面对会宁县进行可行性研究,寻找县域发展的突破口,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产业分析1. 农业产业会宁县地处高原山区,气候条件适合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作物,同时也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受限于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会宁县的农产品出现了一定的产销矛盾,需要进一步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优势农产品。

2. 旅游产业会宁县地处祁连山脉脚下,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

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项目,有利于提升县域经济的附加值,但也需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善。

3. 工业产业会宁县目前工业产业基础薄弱,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产能利用率较低。

需要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三、市场调研1. 市场需求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发现会宁县周边地区对农产品和休闲旅游的需求量较大,但也存在着品质不一、价格过高等问题。

因此,调研报告表明,会宁县有望通过优化农产品供给和开发优质旅游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2. 市场竞争会宁县周边地区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压力大,需要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效应,不断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

四、资源评价1. 自然资源会宁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适宜发展农业产业和生态旅游。

2. 人力资源会宁县居民素质普遍较低,需要加大对人才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投入,培育一批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3. 资金资源会宁县企业资金链条脆弱,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

甘肃省会宁县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甘肃省会宁县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甘肃省会宁县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甘肃省会宁县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重庆邮电大学大学生三下乡脊梁分队宣传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会宁的自然环境会宁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地域大县,教育大县,财政穷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属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2025米,气候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40毫米,然而蒸发量却高达1800毫米,总地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严酷,十年九旱是会宁的基本气候特征,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落后,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圣地和丝绸古道名城;是国家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的"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是西北教育名县.有优良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特色.全县管辖24个乡,4个镇,290个村(居)民委员会,2066个村(居)民小组.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境内有汉,回,蒙古,满,藏,东乡等六个民族.财政连年赤字.干旱少雨是这里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最大制约因素,素有"陇中苦脊甲天下"之称.(搜网欢迎您投稿)会宁县地形分布表:地形低山丘陵黄土残塬河谷川台所占比例80%14%6%发扬红军精神秉承教育传统――会宁教育发展概况一.领导重视,科学决策,保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届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决策,充分调动了各个方面的办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师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辛勤,刻苦学习的热情,使会宁教育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教育二十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一是作到教育"三个纳入","三个优先","四个到位".即把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优先考虑教育的发展,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对教育的投入,在落实干部职工的优惠政策时,优先考虑到教育和教育者;实际中作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到位,措施到位.二是县,乡两级政府实行议教制度,主要领导实行联系学校制度,各级各类教育领导机构健全.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教育会议,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委会定期听取教育汇报,讨论几次教育,及时做出有关决定和意见,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县人大,县政府每年都要安排教育视察和主题审议.各乡镇把发展教育事业纳入党委书记,乡镇长任期目标,每年年初,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义务教育普及,教育经费筹措,校舍维修,代课教师待遇落实,成人教育计划等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年终有由政府牵头,四大家分管领导带队,教育,财政有关部门参与统一检查验收,严格兑现奖罚,从而形成了各级领导干部下乡检查,都能坚持进学校门,问学校事,帮助学校排忧解难的良好风气.二.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普及义务教育承包制,积极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全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县,乡两级管理,县,乡,村三级办学体制.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会议召开之后,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职责,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实施"两基"以来,积极推行乡,村包学龄儿童入学率,学校配合乡,村,校共包普及率,学校包毕业率的"四包"制度和"两基"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并层层签订责任素,使普及九年教育具体指标到乡,到村,到校,责任到人,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机制.具体中,坚持"动态管理,提前介入"的原则,抓住入学率,辍学率,完成率等关键指标,全面落实了四项保障制度.首先,落实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学期开学前两周,各乡镇政府向适龄儿童家长发送《入学通知书》,对个别不能及时送子女上学的家长,采取上门动员,说服教育等措施,逐步提高了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其次,落实初中就近划片招生制度.每学年开学前,根据各乡镇初中办学规模,要求各乡镇初中实行统一划片就近招生,划片情况具体落实到村,落实到组,落实到社区,确保乡镇95%以上的适龄儿童和县城100%的适龄儿童按时升入初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初中办学规模,尽可能做到让更多的小学毕业生按时升入初中.近三年,全县先后调整撤并学校111所,初中扩班100多个,扩招学生7000余人.第三,落实贫困学生救助制度.采取"依法治流,责任堵流,救助截流,教管防流"等措施,控制在校学生辍学流失.2001年至2015年,全县共争取国家"两免一补"经费万元,受益学生万人次,其中免杂费资金万元,受益学生万人次;免费教科书资金万元,受益学生万人次;补寄宿生生活费资金万元,受益学生6000人次.2015年,省上下达全县免学杂费资金2468万元,其中农村小学年生均150元,农村初中年生均200元;县镇中,小学生均180元和230元.享受免费教材贫困家庭学生万人;下达安排公用经费382万元,其中小学年生均24元 ;初中年生均32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412万元受益学生人,以上三项(不含免费教科书)共计3262万元.为了使"两免一补"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县上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下发了《会宁县"两免一补"实施暂行办法》,就贫困学生的界定,资助资金的发放标准和发放程序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目前,此项进展顺利,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反映良好.第四,落实"一费制"收费制度.加大了教育收费专项治理,加强了学校常规管理,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课业负担,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首先,抓好领导班子配备.重点是校长的选拔和培训,逐步把一批职业道德较高,富有教学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分期分批对六年制以上学校主要领导进行了集中培训,选送初,高中校长到省,市学习,挂职锻炼,校长队伍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目前在任校长从年龄上来讲,高中校长平均48岁,初中校长平均42岁,小学校长平均35岁 ;从学历上来讲,高中校长具有本科学历的占80%,初中校长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2%,小学校长具有中师以上学历的占98%.现任校长学历统计表:学历高中初中小学本科学历80% 36% 9%大专学历 100% 92% 28%中师学历 0% 100%98%其次,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县政府制定出台了《会宁县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从学校管理,校长队伍建设,师德培养与建设,毕业分配,教师调动,教师培养与培训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考核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了教师队伍管理.二是制定了《会宁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五年规划》,对学历不达标的教师优先提供进修,函授等机会.先后组织实施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551"教师骨干培训等活动,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7000多人次.目前,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和57%.三是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针对全县学龄人口高峰期到来,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县政府克服财政投入不足等困难,加大教师补充力度,近三年来共补充中小学教师2079名.四是打破用人常规,出台引进高素质教师的优惠政策,吸引紧缺学科的本科学历教师来会宁任教.第三,关心教职工生活,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生活地位.在会宁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县委,县政府始终重视从政治上,思想上,上,生活上关怀教师.先后培养了1000多名优秀教师入党;给有30年以上教龄的800多名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先后20次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者1800多人次;有100多名教师被选为全国,省,市,县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先后集资修建了总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的7个教师住宅小区,解决了1000多名教师的住房问题;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教师工资,全额兑现教师各种津贴,补贴,优先解决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从2001年10月开始,会宁作为全省6个教师工资统一发放试点之一,率先实行统一发放,杜绝拖欠.通过上述一系列积极措施,逐步形成了一支合理稳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了以全国十大杰出职工,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冉树苍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为代表的一大批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有方,效果良好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一是保证经费投入.坚持"政府为主,社会为辅,财政支持,项目带动"的思路,通过国家投入,省市教育部门支持,县乡财政筹措,实施教育项目,干部职工捐资,向金融部门贷款,由承建单位垫付,社会力量援助等多种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2002,2003年两年间全县共投入义务教育经费万元;2015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5000多万元,2015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6000多万元,四年间共投入学校建设费用近2亿元,这在会宁历史上是空前的.二是狠抓项目建设.2001年,组织实施投入2349万元的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累计完成建筑面积44904平方米;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财政转移支付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每年下达资金617万元,五年共计3085万元;近四年,共完成城市教育费附加,扶贫,外援等项目投资800多万元,对30余所中小学进行了改建,扩建或新建;2015年开始,组织实施总投资2930万元的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工程,规划对40所中小学,进行扩建.三是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自2001年以来,先后新建,改建,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全县校舍面积由42万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净增近20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地改善.目前,在全县600多所中小学校中,新建学校达到300多所,占一半以上;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中,楼房项目学校40所,总面积176147平方米,占校舍建筑总面积的35%;村级六年制小学中,砖混,砖木结构校舍占到同类学校校舍面积的60%;乡镇初中砖混,砖木结构校舍占到同类学校校舍面积的95%.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排危到配套,从配套到达标,校容校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无论城乡,目前建筑最好,环境最好的都是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情况统计表:经费投入校舍修建年份金额(万元)工程项目面积(平方米)2002,2003义教工程4490420095000危房改造工程6523420096000增建面积20万五.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加强对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的管理.县教育部门制定了《会宁县教育教学管理的若干规定》和《会宁县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对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做了详细的规定,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与此同时,还制定出台了《乡教委教学辅导员职责》,《乡教育研究会条例》,《学校学科教研组条例》,《会宁县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试行办法》等教研职责制度,加强了教育教学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开展多层次的教研活动,走出去,请进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县先后邀请百名全国各地特级教师,中小学校长来我校讲课,讲学,派出一大批骨干教师合和教研人员到教研教改先进省区和学校考察学习.各乡和学校定期组织参观,交流等教研活动,先后在全县,推广了二十余种适合会宁教育情况的,具有个人或学校特色的优秀中小学教学法.三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认真组织实施"JIP"计划,找到了贫困地区发展和改革小学教育的路子,为最终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创制了良好的开端.四是根据《会宁县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新课程标准实施意见,从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育人目标.2003年,全县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实施;2015年秋季,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六.按照质量,规模,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一是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全县学校布局分散,布点多,整个教育结构头重脚轻,基础薄弱的状态,县上按照适当压缩高中,积极协调初中,大力充实小学的原则,利用五年时间调整了中小学布局和教育结构.先后撤并学校100多所,使乡中心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成龙配套,形成了"小学成面,初中成片,高中成点"和"一乡一所初级中学 ,一村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的布局.二是改革和调整了中等教育机构,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将6所普通中学改办为农职中学,并在部分初中附设"三加一"班,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把扫盲教育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有益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截止目前,全县有一所农职业中学达到省A级农职业技术学校,设置专业13个;全县28个乡镇各建成了农科教中心,为全县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技术人才.三是早在1985年,会宁一中,会宁二中就剥离了初中部,集中精力办高中;1998年新建开办会宁四中;2003年又新建了会宁五中.两校规模都在30多个教学班,使高中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七.健全和落实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近年来,牢牢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难得机遇,坚持"立足现实,统筹规划,超前配置,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理念为先,师资为首,资金为重,管理从严,应用为本"的思路,把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错金全县教育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区差距的有效手段,采取"投,借,贷,捐,赊"等方式,多放筹措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2000多万元,从2001年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了"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远程教育项目,农村初中"校校通"工程项目,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二期"义教"工程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和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接近全县农村中小学的100%.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投入使用,为全县农村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本校培训,本校教研,农村学院干部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巩固"两基"成果,实现幼稚教育资源共享和会宁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窑浊水育英才,三苦精神遍神州――会宁教育的"三苦两乐"家长:砸锅卖铁供娃上学会宁县地处山区.不仅县城离各乡镇很远,就连村子离乡镇也多达十几公里,几十公里.翻山越岭,学生上学路途遥远而艰难.所以很多村里孩子上初中,甚至上小学高年级都要在学校寄宿.这样,家庭的教育支出就要高很多.因为连年天旱,地里的庄稼经常欠收.但即使这样,家长很少有让孩子辍学的.一位小学校长这样对记者说,在他们那里,只有五种人(聋,哑,傻,瘫,精神病人)不上学,剩下的都上学,所以"普九"达标问题根本不需要国家操心.供孩子上学,家长们苦中作乐有的考上大学了,家里供不起,亲戚,朋友,邻居,别的忙可以不帮,但这个忙都愿意帮.纷纷借钱送孩子上学.所以,"家长苦供"之外,往往又加上了一句:"亲友苦帮".这也是很真实的写照.父母苦供学生,宁可砸锅卖铁,令人感慨不已.就是从这些家庭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农民家庭年收入统计表:人均年收入(元)300以下300-800800-15001500以上所占比例%%%7%学生:坚韧不拔玩命苦学我们了解到孩子们一天的生活大致是这样的:早上5点半,学生们就起床上早自习了;6点半左右上早操,然后吃早饭.早饭多是孩子们吃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就着开水吃,有些学校连开水都没有.学生每次回家都要带够吃一个月的干粮,或者是父母专程定期给送来.晚饭和早饭差不多.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有30%至40%的孩子甚至不吃晚饭.这样算下来,一个学生一个星期花6元吃饭,男生一个月20多元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了(最多的也超不过40元),女生花得则更少.看着学生们这样,老师们都很心疼,却都很无奈.教育局高局长说过这样一段话:"会宁学生的学习精神成就了会宁教育.学生那种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从小养成,长大后是很了不起的精神财富."全县高考升学率统计表:录取情况本科上线专科上线高职所占比例42%%%教师:起早贪黑血汗教学县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会宁不但学校建设基础差,教学设施差,而且师资水平也不高.以高中为例,教师骨干中多是大专学历的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仅有49%,而很多达标的也主要通过进修,自考,函授等取得学历的.初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那就更低了.虽然会宁考出去那么多大学生,可真正能回来的凤毛麟角.虽然如此,这里的每一位教师还是靠着夜以继日的敬业,为会宁的"高考神话"做了"铺路石".尊师重教,在这里才是真正地蔚然成风.其实,从我们在教育局获得的资料来看,这里教书的老师们生活条件也并不好.教师工资待遇统计表:高中初中小学工资300以下300-10001000以上200以下200-800800以上200以下200-800800以上所占比例6%72%22%13%78%9%31%64%5%揭开旱塬秀峰神秘的面纱……――会宁教育的特点会宁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把教育发展规律和会宁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的特点.主要有:求实性,超前性,开放性,社会性和竞争性.会宁教育的求实性:按照会宁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的,现实的因素决定会宁教育的大政方针,是会宁教育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调整方面,哪些该充实,哪些该调整,哪些该发展,充实,调整,发展采取什么样的步骤,都从会宁的实际出发,这样既调整了教育结构,又不因大调整而影响教育质量.第二,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坚持既教书又育人.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又要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第三,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强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吸收当代教育理论的新成果.第四,对外地,外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加以消化,在消化过程中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东西,不生吞活剥,照抄照搬.教育发展中的超前性:会宁教育有几项带动全局的大事走在前面,取得了主动,使会宁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路子,也是会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第一,在普通教育内部结构的调整上,当相当多的地区和学校热衷搞"尖子班","重点班"的时候,会宁县就开始压缩高中,充实初中,加强小学,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大面积提高小学和初中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小学和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既有利于保证义务教育质量,又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合格人才.会宁的高考升学率连年在甘肃省名列前茅,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而是基础教育扎实,小学初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结果.第二,在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上,早在1982年,会宁就把一所高中改为农职业中学,属全省开办农职业中学较早的县区之一.当1986年全省各地普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时,会宁已培养出两届三年制农学专业毕业生,尽管由于会宁干旱多灾,地下矿藏极为贫乏,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但是,职业技术喊叫于培养的实用人才已在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近几年,在改善办学条件中,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排危到配套,从配套到达标,校容校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教育发展中的开放性:会宁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教改信息却不闭塞.即使广大农村学校也能及时地了解到外地教改的新情况,新动态,新经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会宁教育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开放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经常派出中小学领导和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先进,寻找差距,提出新的目标;第二,邀请外地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和教学骨干来会宁传经送宝,组织广大师生观摩,不断克服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思想;第三,全县部分中小学同外地的一些中小学建立校际关系,本县中小学之间也建立了校际关系,互通信息,滩头校改新理论,新问题,寻找新措施,新办法;第四,及时搜集教改信息,推广县内外先进教育经验,帮助教师开更新理念,促进脚给;第五,经常组织县内各学校的教师开展观摩教学,组织校内教师相互听课,形成了赶,学,比,帮,超的良好风气;第六,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和远程教育手段获取新信息,运用新信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提升教育水平.教育发展中的社会性:从城镇到乡村,不论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人都把孩子上学读书当作社会中最重要的大事来对待.各级领导,各级各类学校,广大师生,学生家长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办教育,是会宁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资源,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良好的教育土壤,使会宁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是会宁教育模式,会宁教育现象,会宁教育精神所在,是会宁教育的根本优势所在,也是会宁教育的显著特点.教育发展中的竞争性:把竞争机制引进到教育,为各级各类学校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平等竞争的局面,启动教育内部和外部的活力,是会宁教育又一十分显著的特点.这种竞争具体表现为校际竞争,校内竞争和社会竞争.第一,就校际之间的竞争来说,五所重点高中是一个竞争层次,并为全县其它高中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各乡镇初级中学是一个竞争层次,并为本乡的其它初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县城四所小学是一个竞争层次,并为全县各乡中心小学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第二,就校内竞争说,通过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教育教学量化管理条例,使级与级之间,班与班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0.7.20——2010.8.5调查对象:家乡会宁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会宁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报告前言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

改革最先从农村试行,使禁锢了中国农民近30年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激发,农业劳动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发展。

会宁和全国一样,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认真贯彻落实10个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牧业生产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保障农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会宁在教育、旅游、水利、交通运输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让改革开放之花花开遍地。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莅临会宁参加纪念活动,发出了:“将会师圣地会宁建设好”的重要指示,会宁人民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发扬“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在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陇中绿色产业基地”和“西北教育名县”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奋勇向前。

一:红色旅游显现生机勃勃会宁,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南端,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会师之地。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会宁由此闻名中外。

近年来,长征“会师地”之一的甘肃会宁县精心打造“红色旅游”产业,吸引众多国内外旅客,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红色旅游”成为了会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走进会宁,便可感受到这里浓浓的红色气息: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红旗招展,以“会师”命名的广场、商场、饭店宾馆比比皆是,就连道路的名字也起作“长征路”、“会师路”、“红军路”……位于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内的会师楼,雄踞城头、巍峨壮观,真切地见证了73年前红军将士登上城楼、打开城门的情景。

一块块青灰色的城墙砖,清楚地记得红军将士们当年的战斗身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红色资源的认识在会宁广大干部群众中逐步形成。

他们先后抓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庆典和重要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积极开展有声势、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在提高会宁的知名度的同时,多方争取资金开发新的旅游资源,逐步打造出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红军长征胜利园等多处红色旅游景区。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会宁县更是斥巨资用于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的维修、恢复,新建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该馆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全面反映长征历史的纪念馆。

经过多年的发展,会宁的旅游环境得到大幅提升,仅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一处面积就由初建时的1.6万平方米①增加到4.3万平方米②,14③处革命遗迹得到修缮恢复。

2004年,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成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会宁也被列为全国20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之一。

作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每年都举行多场主题教育活动。

从2006年起,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数以万计的党员从全国各地来到会宁,聆听英烈们的感人故事,感受共和国的巨大变化,向革命前辈敬献花篮、进行入党宣誓或重温入党誓言。

红色旅游的发展更是带动了各行业的蓬勃发展,目前会宁能接待百人以上宾馆(饭店)已超过数十家,旅行社、农家乐应运而生,旅游从业人员近千人,餐饮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各种小杂粮特色面馆已成为会宁一大招牌,而会宁的酿皮子更是让“心连心”艺术团的成员们赞不绝口,虽然会宁的特色食品未打出招牌,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宁的“浆水面”会和兰州的“牛肉拉面”一样享誉全国。

二:绿色产业方兴未艾改革开放以来,会宁县根据全县地域广、南北气候差异大的特点,立足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通过实施良种应用工程、地膜覆盖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等一系列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工程,有效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

尤其是2006年以来试验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具有较强的微雨集流、抗旱保墒能力,不但在大旱之年有效减少了农民损失,而且使他们获得了较好收成。

粮食丰收了,会宁人们开始思索如何增收,几经探索,终于在发展特色农产品上做起了文章,“把会宁建设成陇中绿色产业基地”是会宁广大人民干部群众喊出的响亮口号。

会宁县委书记常守远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会宁抓住被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的时机,大力组织实施百万亩马铃薯、百万亩草、百万亩林、百万只羊“四个百万”工程,加快草畜、马铃薯、小杂粮、瓜类和杏“五大产业”基地建设。

培育壮大绿色产业。

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全县已形成以马铃薯、草畜为主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以小杂粮为主的地方特色产业和以瓜类、仁用杏为主的区域优势产业。

会宁既有资源优势又有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支持,项目扶持等方式,吸引了巨额投资和入驻企业,拉动了会宁GDP的增长,形成众多农业产业化企业其中不乏省级龙头企业,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祁连雪淀粉工贸有限公司在会宁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公司几年间已成为会宁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并获得绿色产品认可,两条精淀粉生产线加工能力可达上万吨。

杂粮加工企业培育了“西北磨坊”、“发滋瑞”等绿色品牌,生产出三利良谷米、三利杂粮挂面、三利胡油、懿隆荞麦米等绿色产品,其中懿隆公司生产的“发滋瑞牌”小杂粮29④个品种荣获“甘肃品牌产品”称号,其产品在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品牌产品”称号之后,2005年又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畅销产品奖”。

农业产业园区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并被甘肃省中小企业局评定为全省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内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成为甘肃省四个“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之一。

会宁人本着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信念,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大户和农村经纪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各类专业合作社在提升产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教育大发展托起美好希望“图生存而种百谷,谋富路而兴产业,求发展而重教育”。

在会宁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旅游活县、产业富县”之外,“科教兴县”也是他们执著的追求。

对于发展教育,会宁底气十足。

这里是西北教育名县,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6万余人⑤,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000多人⑥,硕士学位的5000多人⑦。

会宁也因此赢得了“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称誉。

“状元村”、“状元户”比比皆是,甚至目不识丁的农民家庭还出现了“双博士”、“三博士”,还有的穷山沟里走出了漂洋过海的“洋博士”……每年,从周边县市甚至千里之外慕名前来会宁求学的学生不计其数,会宁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通过高考,会宁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除了各大高校中有会宁学子的身影,部分毕业的会宁人还在知名高校中执教,如清华大学的博导曹树良、北京大学的博导柴彦威、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导崔胜等。

在省城兰州,无论是政府机关单位,还是厂矿企业,几乎到处都有会宁人忙碌的身影。

现在,很多人怀着建设家乡的梦想回到这一方热土,为会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会宁民风淳朴,文风昌盛,自古就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在红军会师精神的感召下,当地教育部门提出了“三苦两乐”的精神,即: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改革开放以来,会宁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千方百计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不约而同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会宁人更是常说“手里有一分钱,也要用到教育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开创出一条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办教育的路子。

会宁是国家级贫困县,多少年来,教育脱贫一直是这里的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也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形成了会宁特有的经济贫县与教育强县共存的巨大反差。

多年来,在外地工作的会宁籍人士,牵线搭桥,捐资捐物,兴学重教,反哺家乡,社会各界仁人志士慷慨解囊,为会宁的教育事业发展尽心尽力,重教精神引导全县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向教育聚集,为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会宁教育在艰苦环境中崛起和发展。

“宏志班”又成教育亮点,2002年起,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帮助西部地区培养人才,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教育部联合实施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将会宁一中作为高中“宏志班”的承办学校。

,2005年,会宁第一届宏志班的50名考生,全班平均成绩604分,有3人考入清华大学,2人考入同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各考入1名,这是当年全国42个“宏志班”中高考成绩最好的一个班级。

2006年,会宁县第二届“宏志班”学生参加高考,以50人本科上线100%⑧,重点上线99%⑨的优异成绩,再次创造了会宁教育的神话。

会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2007年6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办563期《专报信息》“甘肃白银市会宁县因教返贫问题突出”一文上做出了中国银监会“要帮助会宁县解决助学贷款问题”的重要批示。

7月12日,温家宝总理再次就会宁县因教返贫”问题做出重要批示,中国银监会落实温总理的重要批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最终决定会宁县作为甘肃省第一批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试点县。

有了国务院和生源地贷款的支持,保证了我县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上得起大学,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有效解决了会宁因教返贫的问题。

会师旧址旁的文庙门口,有这样一副对联:一代文王滋兰育蕙华夏地,至圣先师点石成金祖厉城(会宁的古称)。

这副历经百年岁月磨砺但迄今保存完整的对联,正是会宁教育精神的展现,会宁人坚定信念,发展传统,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会宁教育托起了美好的希望。

四:农牧业发展势头喜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业生产重中之重来抓,在生产实践中始终坚持农艺农机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并举的农牧业发展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科技、增加单产、提高总产”的发展思路,围绕“压夏扩秋、压低扩高、压单扩复”开展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在旱山塬区总结推广了“修梯田、压砂田、铺地膜、打水窖、调结构、兴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在引黄灌区推广和建设了一批“吨粮田”、“双千田”及优质高产高效模式规范化种植,使农作物的产量成倍增长,庄稼丰收了,农民的腰包鼓了,劳动的劲头就更足了。

为了发展农业,改革开放以来,引进马铃薯、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百余个,选育出红农1号、会宁10号、会宁18号等多个小麦品种,在选育种植良种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地膜覆盖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推广了具有较强微雨集流,抗旱保摘能力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有效的保障了生产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