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小说意蕴探究
第5讲 探究小说的标题主旨意蕴
-21-
第二步,压缩整合,规范答案 选“磨房里外”。 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 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 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 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 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 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 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 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26-
不久那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敲门。觉慧在里 面大声叫着:“我不开。我这里没有鬼!”忽然有人在 外面猛烈地敲着门。他的愤怒被激动起来了:“你们 究竟要做什么!”
“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 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
“我不开!”他烦躁地在房里躺着,觉得头脑快要爆裂 了。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 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 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 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 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 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13-
-22-
[2020·辽宁省辽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 巴金 祖父(高老太爷)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 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水。然而祖父服了药, 病反而加重起来。祖父的病并没有给这家庭带来大 的骚乱,人们依然在笑,在哭,在争闹,在争斗。
-23-
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 信。这全是由贫弱的脑筋里想出来,可如今却由陈姨 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 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 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所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以主人公孔乙己的生平为线索,描绘了孔乙己这位贫苦书生的悲惨遭遇,通过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腐朽,批判了旧社会的科举制度和礼教对人们的束缚。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语言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乙己的生平遭遇,理解作者对旧社会的批判。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理解孔乙己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以及作者通过孔乙己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2.理解课文中的社会背景,如科举制度、礼教等,以及这些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3.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领悟其写作风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孔乙己这个角色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现象。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孔乙己》的学习。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进行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分析角色:通过对孔乙己这个角色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现象。
4.欣赏语言:让学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领悟其写作风格。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课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写作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现实主义小说,收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的书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文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学生可能对文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一些词语的含义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学难点: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个角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课文背景,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被收录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
该文以倒叙的手法,描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生平,通过对其生活片段的描绘,展示了其善良、贫困、受人嘲笑的形象。
同时,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
二.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八年级的学习,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面临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有所减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培养善良、同情心等美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并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突破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分析孔乙己的行为和言语,从而理解其内心世界。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孔乙己的理解和感悟。
3.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文本,了解作品背景,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学生准备:预习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进行初步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孔乙己》,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结合文本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孔乙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话题:如何看待当时的社会现实?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孔乙己》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孔乙己》教学反思《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鲁迅先生的小说,是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学时期必读的一部作品。
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们对这篇小说的阅读,从中学习和掌握文学阅读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内心,领略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内容设计本次课堂设计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展开:1. 赏析小说首先,需要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他们在阅读小说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感受小说中的情感,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小说作者的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这一环节中,主要介绍以孔乙己为主的主要人物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与小说文本的联系和互动。
同时,这一环节也提供了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3. 探索小说的主题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及分析,探索小说所蕴含的主题,从而引导学生探索人类的哲学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思辨能力。
4. 学习文学阅读方法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一些如何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包括如何进行解析、如何识别关键字、如何分析情节、如何鉴别善恶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1. 教师与学生合作在这一课中,教师并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的阅读,尤其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和机会,这样学生们才能从中受益,更快地掌握和理解课堂内容。
2.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也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能力,有不同的经验和思考模式,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理解小说中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反思1. 知识目标针对孔乙己这一小说的教学,学生最初的目的是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故事中的人物。
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所蕴含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观察力和文字分析能力,在学习文学上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高考一轮复习:探究小说作品意蕴课件
问题
探究角度 内容方面
这篇小说为什么 命名为“装在套 子里的人”而不 叫“怪人”或“ 别里科夫小传” ?请谈谈你的看 法。《装在套子 里的人》(人教版· 必修五)
情节方面 形象方面 技能运用 时代背景
创作动机
阐述理由
文章写了别里科夫“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行为、“套子式” 的生活环境、“套子式”的语言及其思想。
别里科夫不仅自己自觉“入套”,还用“套子”去套别人,文章的情节 都与“套子”有关。
“装在套子里”高度概括了别里科夫的性情特征:守旧、落后、反动。 突出了他的沙皇卫道士形象,他代表了一种现象。“怪人”或“别里科 夫小传”仅是强调个人。
续表 3 答 概括主旨:通过……,赞扬(贬斥)……精神(陋习)
评价主旨:本文的主旨是……,理由是…… 题
探究主旨: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显露出的主旨,分点证明。一般采用小议论文的 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情势 板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杀棋
王建华
天气晴好的日子,邮局的南墙根儿总是聚满了闲散老人,谈天,甩扑克,下象棋,随心而
分钟,来人就会摸出五块钱丢在桌子上,悻悻地离去。这些人当然都是从外地或是乡下来的象
棋爱好者。城内清楚底细的人都不跟他下,因为全不是他的对手。
“我跟你杀一局。”老头儿微微睁开眼睛,说五块钱一局,你先请。老头儿伸出细 长干瘦的手指做一个请的手势,却发现对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毛头小子。小子“啪” 的一声架起一门当头炮。老头儿迟疑着上了一匹马,推上这匹马时,他斜睨了那小子 一眼:长长的头发几乎遮住他黝黑脸庞上的黑边近视镜,眼镜片后面小眼珠滴溜溜转, 闪烁着凶狠的光;薄薄嘴唇边几根浅黄胡须像极了春天破土而出的草芽。小子飞快地 上马、出车,攻势迅疾凶悍,顷刻工夫,车马杀气腾腾地压到河界上。老头儿也不慢, 每当对方“啪”的一声棋子落桌,他的棋子就轻轻巧巧地跟上,要么奇妙地避其锋芒, 要么死死地封住去路。
小说意蕴的探究法
小说意蕴的探究法作者:姚红萍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04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
尤其是材料作文,一旦审错题,立错意,归错类,对高考成绩的影响可谓是致命的。
江苏作文批改分六类法:一类卷,70~63分,要求切题,立意独到、深刻;二类卷,62~56分,要求切题,立意准确、正确;三类卷,55~49分,基本切题,立意基本正确;四类卷,48~42分,基本切题,立意略有牵强;五类卷,41~28分,不切题,立意牵强贴标签;六类卷,27~0分,不切题,立意不正确。
从以上评分细则中可以看出,立意的对错、高下将决定你的文章归入不同的类,如果你立意出现差错,即使文章内容再丰富、见解再深刻、语句再优美,也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拿不到理想的分数。
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对材料作文中材料的审读,确保材料作文审题的万无一失。
江苏从2013年起进入材料作文时代,新材料作文虽然比旧材料作文思维来得广泛,角度来得多元,但毕竟还是有限制的,如果不仔细审题,还是有出现偏题的可能性。
比如这样一则材料:日前,著名艺术表演家陈道明在准备出演话剧《喜剧的忧伤》时,因高烧不退被迫临时取消演出。
在另一位主演何冰及北京人艺领导的搀扶下,极度虚弱的陈道明登台不断向观众鞠躬致歉,险些栽倒。
不少观众拥至台前喊到:“我们理解,陈老师快回去休息。
”所有观众都毫无怨言且井然有序地退场。
事后,人艺表示将为持票观众安排另一个时间段的演出或退票。
除了有的观众因赶回外地等特殊情况退掉了33张票,其余观众均未退票。
对于这样一则材料,有学生从陈道明的角度提炼了“要敬业”“要乐业”的观点,拿了30分,被判为偏题作文,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陈道明拖着病体坚持演出,那才叫“敬业”;如果陈道明以苦为乐,从不断的演出中获得快乐,从而爱上演出、喜欢演出,这才叫“乐业”。
从材料中我们看到,陈道明因病不能演出,主动向观众致歉,而从“极度虚弱的陈道明登台不断向观众鞠躬致歉,险些栽倒”这样一些不厌其烦的细致描述中,我们感知陈道明病得不轻,他完全可以请人代为致歉,为什么要亲自致歉?这主要是源于他对观众发自由衷的尊重,源于他对艺术发自真诚的敬畏,所以,把“尊重”、“敬畏”确立为文章立意,才真正符合材料的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小说意蕴探究●复习目标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重点、难点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想探究题无疑是小说阅读训练的重头戏。
目前,虽然各省市所出的探究题林林总总,但认真思考一下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的,这“规律”“特点”表现在三方面:题目让你探究什么,该如何探究,答案如何表述。
一轮复习,就应该围绕这三方面,加深对探究题规律特点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
●教学资源《小说意蕴探究》教学PPT●教学设计考点解读一、主题意蕴类探究主题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一)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探究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
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
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
(二)标题意蕴探究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
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
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
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对于标题作用探究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④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⑤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三)启示(思考)类探究启示(思考)类探究题是近年新增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这类试题,要求在准确把握人物精神实质、关键语句内涵及丰富主题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启示等,侧重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这类题型是一种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延伸的题型,多由小说所写的内容、人物、主题而感,向“现实”或“人生”延伸,有时也可借鉴“写法”作审美探究。
无论哪类探究,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人生)等角度读出“自我感悟”是其基本要求。
二、情节类探究情节类探究题主要是基于小说情节方面的探究,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
虽说是探究情节结构题,但实乃一种综合性探究:①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②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③看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④看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三、人物形象类探究人物是小说阅读的中心,自然也是探究的重点。
人物形象类探究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人性弱点)、命运成因,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三是探究人物性格、命运给人的启示。
人物形象类探究题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情节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应与情节密不可分;②人物自身角度,如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③主题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中体现出来的,要看人物对主题所起的作用;④环境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⑤真实角度,即人物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问题。
四、艺术技巧类探究艺术技巧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
如可探究情节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可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甚至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邮差先生》的探究题。
其实,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特色赏析的鉴赏评价题,只是上升到“探究”层面而着眼于全局,探究深广而已。
因此,对于这类题,要以“鉴赏表达技巧”题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或深或广的探究,探究时应把“特色”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
探究题林林总总,各式各样。
如果想要更好地应对这纷繁复杂的探究题,就必须善于发现,把握其本质特征,规律特点。
那么,这些“规律”“特点”是什么?1.探究方向(点)是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环境及艺术特点。
虽然它披上了“探究”的外衣,其实并不神秘,都指向小说这些常规的东西。
既然都指向小说最核心的东西,则可转变常见的思考模式。
如要探究意蕴,则说明意蕴具有多义性、深刻性,那么它有哪些“多义”和“深刻”呢?顺着这个方向就可展开探究。
又如指向情节的探究题,则可以这样思考:为什么探究情节——说明情节安排巧妙,对表现人物、主题有很大作用?那么它“巧妙”在哪里,有什么作用,可就此展开探究。
2.探究要多角度、深层次展开。
这个“多角度”“深层次”是什么呢?说白了,无非是:①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及艺术表现。
无论探究点指向哪个方向(或:情节、人物等),都可以在这几个角度、层面内展开。
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那道指向情节安排的探究题,所谓“角度”“层面”不外乎情节自身、人物形象、主题表现(情感表现)这些内容。
其实,在情节、人物等诸要素内,任何一个角度又可展现为一个个更小的角度。
如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高潮是主要的,结局是关键。
人物中又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重要人物、线索人物等。
这便是“多角度”“深层次”展开。
②哲学、审美、民族文化背景和心理,以及人文精神关怀。
探究题不仅要懂得“技”(如何探究),更要有“识”。
这个“识”就是文本背后存在的深刻的“理”,哲学、审美等方面的理。
做探究题要懂得这样的“理”,要有这方面的“识”。
3.答案组织有要求。
对于那些多角度探究题,答案至少有三点,这三点分别是三个角度、层面、各角度间不要交叉,角度不要太大或太小,每个要点(角度、层面)都由“依据(对文本分析)+结论”组成。
对于那些“深点”探究题(即可以就一点或一个方面探究),答案一般由“观点+理由”组成,重点在阐述“理由”上,“理由”可以在文本内多角度展开,也可以“内引外联”;“理由”部分要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柏林(美)奥莱尔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
”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切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1.作者在小说中避开了战火纷飞的血腥的战场情节内容,但我们还是可以体味到战争的血腥与残酷。
请你赏析小说是怎样来表现这一悲剧内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是通过场景截取、人物塑造、对话描写三个方面来表现的,如: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神志不清不停地数着“一,二,三”;老兵述说三个儿子战死,轮到自己上前线,得把妻子送进疯人院,以此凸现战争对人的残酷摧残的悲剧,令人震撼。
解析一要阐述艺术特征,二要结合小说举例说明。
2.本文只有短短的三百多个字,可以说作者在情节设置及文字的选取上真正做到了惜墨如金。
请你探究小说的这一高超的艺术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高超的艺术概括力。
创造性地运用空白叙述,战争及老兵家的悲惨遭遇都被其推到故事背面,语言有张力。
(2)情节处理匠心独运。
整篇小说没有具体的情节,只一个横截面,悲剧都在车厢里呈现;结尾出乎意料又震撼人心。
(3)人物刻画极具功力。
勾画寥寥却将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
隐忍的老兵,疯了的老妇人,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善良的老头,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
解析注意题干提示的探究角度。
题型总结1.审题(1)审出探究点,即要你探究的是什么如江苏卷2010年探究的“点”是“深刻意蕴”和“情感取向”,2012年探究的“点”是小说的叙事风格。
(2)审出探究方向有的省市探究方向是任选的,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
江苏卷的探究方向一般是给定的,如2011年的探究点是“自然景物的叙写”,方向是“深刻寓意”对“表现人物的作用”;2012年的探究方向是“舒缓的叙事风格”对“表现小说的内容”的作用。
(3)审出探究提示或暗示如江苏卷2010年探究题的提示语为“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2012年探究题的提示语为“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
审出这些提示语或暗示语,就找到了探究的依据。
2.答题(1)探究题答案组织的两种思路①表明观点——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题还需要联系现实等)——总结点题。
②依据+结论,即从×××内容(形式),表明了×××观点(有时也可采用“结论+依据”的思路)。
这是江苏卷探究题的组织形式。
(2)探究题答案要有层次。
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思考探究,答案也要分成不同的层次(角度)表述,层次之间不应有交叉、重合。
(3)切忌脱离文本,天马行空,使所谓的探究成为空中楼阁;切忌表述不严密,观点、材料两脱节,不能自圆其说。
另外,记住常见探究题的探究角度和层面。
(1)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角度(层面)有:①作品的内容层次,②人物,③情节,④环境,⑤背景。
(2)标题类意蕴或作用角度(层面)有:标题本身,标题与文本的关联(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就某一角度可以再深入探究,如人物形象角度可分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两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