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优质学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河流阶地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布特点,结合实例进行流地貌现象,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河流地貌相关的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强调河流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4.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掌握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河流地貌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1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1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1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编辑好的作业及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板书)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涮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呢?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含解析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

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即是河流地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的案例分析。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涉及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本章第二节相比,内容较为直观和易于理解。

通过课前的野外实匀、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

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中地理必修一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黄河
古代文明的发育
尼罗河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高原地区
聚落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 滩平原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 平原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 沿河聚落带,有沿海聚 落带
聚落形状
多呈狭长 的带状 呈明显的 条带状 呈带状、 团状
山区
平原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聚落呈狭长的带状
作用形成的。
( )
溯 源 侵 蚀
2、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3、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河流的侵蚀作用
作用形式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 念 对地貌的影响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 侵蚀 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 后退,河流向横向 侵蚀 发展
枯水期
河漫滩
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常限于河流凸岸
C、三角洲平原
携带的泥沙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 缓,河水流速减慢,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多个连接再一起就成了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C
山口: 冲积扇
洪积——冲积平原
中下游: 河漫滩平原
入海口附近: 三角洲平原
河 谷 的 形 成
初 期
沟 沟 下蚀 谷 加 谷 流 溯源侵 深 水 蚀 和 延 长
成熟期
出 现 侧蚀 河 湾 槽 形 河 谷
沟 谷
V 字 侧 形 蚀 峡 谷
一、河流侵蚀地貌
作用力
侵蚀 搬 运 堆积
Hale Waihona Puke 上游(下蚀、 溯源侵蚀) V形谷 冲积扇 洪积扇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第4章3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第4章3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十五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重难点总结与点拨1.流水堆积地貌由于河床坡度降低,导致流速减小,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

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1)冲积扇平原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

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

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

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

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

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河流地貌对城市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河流地貌的魅力。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
(3)如何将河流地貌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如:“为什么河流会形成峡谷?”“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等。
3.实地考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了解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求:拍摄照片,记录考察过程,撰写考察报告,不少于800字。
4.小组讨论: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合理建议。
要求: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形成书面报告,不少于1000字。
5.创作展示: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份关于河流地貌的手抄报或PPT,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风光和地理意义。
5.学生在团队合作、讨论交流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及主要类型;
(2)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
(3)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区分;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4.3 河流地貌地发育学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类型及其发育位置.2.掌握河流地貌地形成与发展过程.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地影响.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地貌概况(1)分类:按成因分为①______地貌和堆积地貌.(2)成因:与②______作用有关.2.河流侵蚀地貌(1)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③______”型.(2)“V”型河谷形成后,向河谷两岸地侵蚀作用加强.河谷横剖面呈宽而浅地“④______”型. 3.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被河流搬运地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⑤______地情况下⑥______下来而形成.(2)典型地貌类型:⑦____________平原、⑧______平原、⑨______.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⑩______,由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⑪______,由多个被废弃地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地海滨地区.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地影响1.越往河流地中下游,城市越⑫______.2.有利条件(1)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2)作为⑬________通道,方便聚落地对外联系和运输.(3)为聚落提供丰富地⑭______产品.3.在河流冲积平原上地聚落,首先要考虑⑮________地威胁.我地疑惑1.2.3.探究点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探究材料教材P77图4.17河谷地演变,P78图4.18河流堆积地貌示意.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地学问.其目地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地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地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地思想.殷商时代地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地内弯环抱处,为凸岸).如下图所示:1.教材中阐明地河流地侵蚀方式有哪三种?各有何影响?2.“河谷地演变过程”请用流程图地形式加以表示?3.分析“汭位”对古代取水安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地影响及原因.4.说明河流堆积地貌地类型、分布、形成过程和地貌特点?【考例探究1】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胡玢地一首题为“桑落洲”地诗,请结合长江中游某河段江心洲地演变过程图,回答下面几个问题.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1.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中地哪一位置?2.“古岸崩欲尽”地“古岸”是指长江地哪一岸(南岸或北岸)?为什么?3.“桑落洲”是怎样形成地?探究点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地影响探究材料河流是流在地球身体上地血管,河流是哺育灿烂文明地摇篮.河流曾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灾害,但河流更多地是为我们奉献了灌溉、饮用地水源,提供了养育人类地土地——三角洲、平原、冲积扇.教材P80图4.21聚落规模与河流地貌地关系,P81图4.22河流地貌对聚落造成地影响.1.河流对聚落带来地有利作用?2.河流对聚落分布有哪些影响?【考例探究2】古代地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地高亢之地,是因为()①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③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农耕、畜牧、渔猎④便于搬迁和居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巧学速记]1.图解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地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地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如下图所示:2.河谷地貌地成因分析(1)河流地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地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地水流在压力地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地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①).(2)河漫滩地形成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图②).重要知识点关键点总结我地反思河流侵蚀地貌三种侵蚀方式;过程“V”字形→河湾→“U”型河流堆积地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中下游河漫滩平原、入海口为三角洲对聚落分布地影响影响聚落规模和位置参考答案课前准备区①侵蚀②外力③V④U⑤减弱⑥堆积⑦洪积—冲积⑧河漫滩⑨三角洲⑩山前⑪中下游⑫密集⑬交通运输⑭农副⑮洪水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形式概念影响河段时段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地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河源、上游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前期)下蚀垂直于地面地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上中游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期)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地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中下游河谷发育中后期(“U”型期)2.3.农业:凸岸是沉积岸,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凸岸天然水面围绕可作防御之用;凸岸水流较缓,便于取水.4.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洪积平原山前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地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地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地海滨地区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减慢,河流携带地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2)南岸.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右偏,使长江南岸受侵蚀.(3)泥沙沉积而成.解析(1)诗中地“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中地②处,即江中心地江心洲上.由于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所以长江地北岸沉积、南岸冲刷.(2)“古岸崩欲尽”地“古岸”是指长江地南岸.(3)“桑落洲”即江心洲,它是含有较多泥沙地河流在河道变宽时,水流速度减缓,河流携带地泥沙沉积而成.探究点二1.河流地有利作用(1)为聚落提供充足地生产、生活用水.(2)方便聚落地对外联系和运输.(3)为聚落提供丰富地农副产品.2.影响⎩⎪⎨⎪⎧ 河流地中下游:城市密集平原低地: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山区河谷中:一般分布在冲积平 原向山坡过渡地地带考例探究2B [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生存环境优越,两河交汇处地高亢之地,地势较高,可以免受洪水侵袭.]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6ewMy 。

高中地理必修1-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1-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导学案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必须填写:2016级班组姓名【学习目标】·掌握三种基本的山地类型·学会分析山地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自主学习】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⑴河流侵蚀地貌(阅读课本P77)①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和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⑵河流堆积地貌(阅读课本P78-79)①概念: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的情况下,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②类型·冲积-洪积平原(上游)洪水期→出山口处地势突缓,泥沙堆积→积扇→扩大+彼此联系→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中下游)河流凸岸泥沙堆积,形成→多个河漫滩连在一起→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河口)入海口处坡度变缓+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流速,泥沙在河口堆积→河口三角洲2.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阅读课本P80-81)⑴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①提供充足的(水源)②提供便利的对外联系和条件(交通)③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土壤深厚,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农耕(地形、土壤)⑵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4.3 - 14.3 - 2①平原低地:一般沿河呈 分布②山区河谷:一般分布在 地带【合作探究】河流流量和流速是影响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重要因素。

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

1.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3.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2.阅读课本P81图4.23,完成“活动”中的问题。

【自主演练】1.下列关于河流侵蚀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溯源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河口方向伸长B.下蚀使河床加宽,河流向源头方向伸长C .侧蚀使谷底加宽,河流向横向发展D.侧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下图为河流a 、b 、c 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2-4题。

2.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①-a ,②-b ,③-cB.①-b ,②-a ,③-cC.①-c ,②-b ,③-aD .①-c ,②-a ,③-b3.与河流位置,a 、b 、c 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 .侵蚀,搬运,沉积 B.侵蚀,沉积;搬运C.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4.河流在弯曲处的流水作用是( )A.凹岸、凸岸均为侵蚀B.凸岸侵蚀、凹岸堆积C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D.凹岸、凸岸均匀堆积5.下列图示的地表形态中,相对容易形成聚落的是()A.① B .② C.③ D.①6.若某聚落所在的区广泛分布着③图地貌类型,则制约该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 B C DA.光照B.地形C.热量D.水源7.长江口崇明岛的成因是()A.断层上升B.褶皱隆起C.火山喷发D.泥沙沉积8.古代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是因为()①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③地肥沃、近河,有利于农耕、畜牧、渔猎④便于搬迁和居住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④9.冲积扇常常形成于()A.河源地带B.滨海地带C.河流中下游D.山麓地带4.3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标准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而形成的地貌。

(2)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所受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如下所示:发育阶段外力作用特点河流地貌特点初期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中期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后期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2.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而成。

(2)冲积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的位置和形成类型位置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山前出山口由洪(冲)积扇不断扩大,彼此相互联合而成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而成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处泥沙堆积而成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形成(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聚落规模⎩⎨⎧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大 3.聚落分布(1)平原低地: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思考』1.湄公河的上游叫澜沧江,其河谷的横断面呈“V ”型,而湄公河在流经湄公河平原时的河谷横断面却呈槽型。

为什么同一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的河谷横断面形状不同呢?提示 上游澜沧江流经横断山区,落差大,水流急,河水以向下和向源头的侵蚀为主,河谷窄而深,呈“V”型。

湄公河下游流经平原时,落差小,水流缓,河水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为主,河谷宽而浅,因而横断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2.是不是所有的冲积平原地区都是聚落的密集区?提示 不是。

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

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3.为什么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在不断增长?提示 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河流含沙量大,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河口位置大量沉积。

[预 习 效 果 自 测]1.河口三角洲地貌主要是由于( )A.流水侵蚀作用B.流水切割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流水搬运作用解析河口三角洲地貌是由于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

答案 C2.沟谷的形成主要是()A.流水沉积作用B.风力沉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解析沟谷是流水侵蚀而成。

答案 C3.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其中凹岸侵蚀属于()A.溯源侵蚀B.下蚀C.侧蚀D.沉积解析凹岸侵蚀中的“侵蚀”属于侧蚀。

答案 C4.长江口崇明岛的成因是()A.断层上升B.褶皱隆起C.火山喷发D.泥沙沉积解析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处,其中的成因是泥沙沉积。

答案 D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A.河流阶地、大峡谷B.喀斯特地貌、陡崖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角峰、U型冰川谷解析河口三角洲、冲积扇均为堆积地貌。

答案 C6.汾河谷地多城市分布的自然原因是()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对外联系方便,人口集中②城市临汾河分布,便于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用水③汾河谷地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便于发展工业生产④处于低纬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便于人类繁衍生息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汾河谷地较山区而言,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适宜聚落的发展,人口集中,城市多沿汾河谷地形成明显的条带状。

答案 A探究点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探究活动』下图为“河流发育示意图”,河流横断面①②③分别是河流上的a、b、c三点的横剖面(并非一一对应)。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a、b、c三个阶段,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分别是什么?(2)根据河流的发育过程及特点,把a、b、c三点与对应的剖面图连线。

(3)某港务局拟在c河段附近的A、B两处建港,试分析在何处选址较为合适。

为什么?答案(1)分别是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2)a—②、b—③、c—①。

(3)A处。

A处为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泥沙不易淤积,河床较深,利于建港;而B处为河流凸岸,流水堆积,河床较浅,不利于建港。

『反思归纳』1.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河流侵蚀地貌是由向源头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三种侵蚀所起的作用不同,对地貌的影响也不同。

2.不同河流堆积地貌及其影响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类型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类型示意图地貌特点洪积—冲积平原由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以谷口为顶点成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河漫滩平原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平原由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3.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即时巩固』蛇曲之美,既有温婉轻柔,也有恢宏磅礴。

下图表示绕旋在内蒙古草原间的河流弯曲景象,我们称之为“蛇曲”。

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A.向斜成谷B.断裂下陷C.流水侵蚀D.风力侵蚀(2)下图中由①至②的地形剖面图(纵坐标表示海拔,单位:m,阴影区为泥沙沉积物)最可能的是()解析第(1)题,内蒙古高原上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河流的河曲形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第(2)题,内蒙古高原海拔在1 000~2 000米。

图中河流剖面①处是凹岸,为侵蚀河岸;②处是凸岸,是沉积河岸,有沉积物存在,故B图正确。

答案(1)C(2)B探究点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探究活动』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聚落泛指人口聚居的社会性空间,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

一个聚落能否形成与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河流。

故大城市必位于大川旁,而小村庄则近于小河边,“在水一方”,是聚落分布的突出特点。

下面是“我国长江流域聚落分布图”(图A)和“某山区聚落分布图”(图B)。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2)山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的原因是什么?(3)以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例说明高原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答案(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聚落大多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2)冲积扇、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较肥沃。

(3)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因为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反思归纳』『即时巩固』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A.A地为槽型河谷B.乙地比甲地河流的侵蚀作用强C.C地为河漫滩平原D.B地为三角洲平原(2)C地比A地更易发展为城市,是因为C地()①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②靠海,可以发展江海联运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④地势平坦开阔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第(1)题,A地为“V”型谷,C地为河口三角洲,B地为河漫滩。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乙地位于河流的右岸,侵蚀作用明显,甲地位于左岸,堆积作用强烈。

第(2)题,A地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交通不便,地形复杂,C地近海,且近河口,江海联运方便,地势平坦开阔。

答案(1)B(2)C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解析本组题目主要考查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第1题,贺兰山东麓是我国冲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影响。

贺兰山东坡处在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贺兰山东麓坡度骤减,河流搬运能力急剧降低、碎屑物质大量堆积,因河谷众多,冲积扇能集中连片分布。

第2题,形成甲冲积扇的河流主要流经北部低山地区,地形地势起伏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流程较长,沿途砾石持续沉积,至洪积扇部位以泥沙沉积为主。

第3题,贺兰山东坡南段地形地势起伏大,水的流动性强,山麓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泥沙较少,土层较薄,耕地面积较小。

答案 1.C 2.B 3.B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地简图”,P地为钢铁厂。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农业区分布的地形主要在()A.冲积扇B.河流沿岸平原C.河边滩地D.河流三角洲5.图中城区的分布特点有()①紧邻矿产资源②沿河流建设③紧邻农业区④沿交通线分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第4题,从题干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图中农业区的位置位于山麓地带,再根据其形状很容易选择A。

第5题,读图即可看出,图中城区的分布特点是沿河、沿交通线分布。

答案 4.A 5.D6.读图,比较北半球某河源头附近A地和河流经过的B、C、D三地,回答下列问题。

(1)A处谷地,是________型谷,由________作用形成。

河流源头的主要补给方式为________补给。

(2)B、C、D三处流水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B地为________作用,C地为________作用,D地为________作用。

(3)A、B、C、D四点中,最适宜形成聚落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A处谷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型谷,属沟谷,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高山冰雪融水作为主要补给水源。

第(2)题,B位于河流上游,横剖面呈“V”型,C处于河流中游,侧蚀加强,河谷展宽,D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河床更加宽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