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办学优势和特色,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本科高校“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闽教高〔20XX〕3号)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一)办学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区域性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发展定位: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工文渗透、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笃志求真、诚实守信、勤奋耐劳、勇于创新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福建,面向基层,贴近行业,服务社会。
(二)发展目标完成学校更名“大学”的各项准备,实现从新建本科高校向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应用技术大学转变,在优势学科领域培育并力争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基本建成国内高水平的示范性应用技术型大学。
二、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一)数量与结构始终坚持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
构建了“大机电、大土木”学科优势,截止20XX年底,本科专业达50个,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5400多人。
其中工学32个、管理学7个、文学5个、理学1个、经济学1个、法学2个、艺术学2个。
工学专业占64.00%,工学类学生占70.79%,是福建省工学类专业比例和工学类在校生比例最高的本科高校。
进一步完善了我校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专业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专业“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模板)
一、“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情况
系统梳理与总结“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各项工作的主要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提炼基本经验,包括培养方案、学科基础、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
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思路
……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
2.具体目标(如规模目标、结构目标、分类管理目标、工作机制目标等,要求有指标性的、可衡量的量化目标)
一一列出培养方案、学科基础、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三、“十三五”期间展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
1.主要任务
根据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一一列出专业五年建设与发展需要重点完成的任务(包括培养方案、学科基础、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
2.具体措施
根据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一一列出实现专业发展与建设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具体措
施。
具体措施必须落地,要求可操作、可实现、可评估。
四、实施保障
列出要完成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所需要的相关保障,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等。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某某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我院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综合实力,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先发展市场急需专业;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的总体思路,遵循“增强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建设原则,根据学院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制定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1.学科专业规模逐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学科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石油主干学科为特色,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的学科格局,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和文学。
专业由“十二五”初的XX个发展到“十二五”末的XX 个,专业规模逐渐扩大。
XX个专业中,理工类专业XX个,占XX%;文管类专业XX个,占XX%。
2.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积极推进特色办学的各项改革和探索,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即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实用人才。
“十二五”期间,学院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学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2个某某省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工学学科成为我院专业建设群的主体,反映了我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院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
学院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一、背景介绍学院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学院需要制定一份合理的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以推动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1.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引进优秀师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拓宽学科门类:根据社会需求,增设新的学科门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3.加强科研实力:建设科研平台,增强科研团队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质量。
4.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提升学院国际影响力。
5.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学院硬件设施建设投资,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6.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7.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提供社会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具体举措1.完善师资队伍:通过提高教师薪酬待遇、严格选拔机制、广泛招聘等方式吸引优秀师资加入学院,提高教学水平。
2.新学科建设: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增设热门学科专业,拓宽学科门类。
3.科研平台建设:增加投入,建设实验室、科研中心等科研平台,提高学院的科研实力。
4.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机构,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5.校园建设:加大对校园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6.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提供相关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保障措施1.加大政府支持:通过争取更多的政府投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保障学院的发展需要。
2.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优先支持教学与科研工作。
3.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的师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4.加强内外交流合作: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学院的发展。
5.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学院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效能。
学科“十三五”建设规划
学科“十三五”建设规划一、“十三五”学科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健,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装备优良的学科基地为平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瞄准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立足湘西、面向武陵山、辐射全国、服务地方。
二、“十三五”学科建设目标、任务和内容(一)建设目标通过“十三五”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高学历、治学严谨、年龄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人数达到4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50%,具有出国学习、访问、学术交流经历的教师比例达20%以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支优秀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造就1-2名教学名师,使数学学科在1-2个研究方向上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年科研总经费(纵向)达80万元以上,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达到20篇/年,出版学术专著1—2部,争取有1—2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奖励。
努力建设好现有的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积极创建数学博士点,使数学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做好数学学科与信息学科、数理金融、保险精算等学科的融合交叉发展与研究工作,形成数学学科与信息科学学科充分融合交叉发展的学科特色,建成信息安全硕士点和系统工程学位点。
年硕士生在校人数达30人左右,至少有1篇硕士论文获省优秀硕士论文奖。
创建良好的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条件。
学院有良好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场所,有较多的科研文献资料和较优越的上网查阅科研资料的条件,有学院的电子阅览室,行政、教学人员有良好的办公场地和科研用房。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专业实验室,并以此为基础,力争实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突破。
(二)建设任务1、加强学术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计划培养高层次学术带头人2-4名,选送6-8名中青年学术人才到国内外访学、进修和合作研究。
进一步完善学术交流机制,有计划选派本学科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邀请国内外2-4名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实现学术队伍结构的合理优化。
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和 发展规划
各学院: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筑先发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为了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将于近期修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为做好修订工作,充分吸收各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调整情况,请各学院根据新产业变革、新经济发展、新工科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参考如下要求提供专业建设规划修订计划。
一、修订内容1.申报新专业的需求各学院根据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师资队伍等办学条件的保障情况,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提出新专业申报的需求,要简单说明申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专业更替或退出的计划各学院要以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对招生就业困难的老旧专业,通过退出或合并等方式,进行存量调整,加快专业更新改造。
3.专业方向调整的方案各专业根据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新工科、新经济、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对传统专业方向进行调整,提出调整的初步方案。
鼓励增设跨专业联合培养的新专业方向,通过合作共建等方式,培养体现学校办学优势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4.增亮招生魅力工程按照各学院前期申报的黄牌专业以及近5年第一志愿录取率低于30%的专业,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改造计划,包括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条件建设等。
5.专业群建设的计划结合专业群中期总结情况,认真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链、创新链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在课程群的教学团队、课程重构、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实验室等方面提出建设方案的修订计划。
“十三五”专业(群)建设规划
学院“十三五”专业(群)建设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院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促进学院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制订本规划规划。
一、“十三五”专业建设成效“十三五”期间,学院按照“依托职教集团、对接产业、校企融合、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干群同心,真抓实干,专业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专业品牌大幅提升学校形成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两翼的特色专业体系。
专业群核心专业和重点专业在全省甚至全国已具有较好的品牌影响力。
“智能制造专业群”获批自动控制省示范特色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特色专业,两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均获得中央财政资助;智能制造专业成为浙江省精品专业,自动控制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生产性(教师认证培训)实习实训基地;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自动控制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学院当选为全国智能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成为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建设单位。
(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初步建成精致、秀美、具有浓厚职业文化气息的校园;校内实训基地面积智能制造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智能制造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智能制造元;数字化校园按计划完成;公寓的每问寝室都有空调和热水。
(三)课程改革成效显著为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体系,学院先后开展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空间课程开发”“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课程”“MOOC和微课教学”等四轮课程改革。
重点专业构建了课岗相融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群架构了“平台+模块”项目化课程体系,建成“教学车间”和企业“生产车间”配套的六大实训中心、实习实训室为主体,5个“学研实践基地”挂牌企业为依托的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了基于岗位实际需要的80门网络资源课程、10门项目化课程、5门MOOC课程和12门省校级精品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45项、职业资格标准和技能抽考标准47个,牵头开发省级技能抽考标准7项,承担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4部,开发校本教材、实习实训指导书10本,引进和开发虚拟工艺、虚拟车间、虚拟实验、教学管理软件75套,拍摄视频225个,制作精品课件978项,教学资源容量达到20GB;项目分步训练、竞赛激励教学,空间仿真教学,“主题+活动”教学、分层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新模式应用于在线教学。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旨在全面贯彻国家和省级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的总体思路,增强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建设原则,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1.学科专业规模逐步扩大。
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学科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现有专业由“十二五”初的XX个发展到“十二五”末的XX个,其中理工类专业占XX%,文管类专业占XX%。
2.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学院积极推进特色办学改革和探索,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即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实用人才。
现有1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2个某某省战略新兴产业专业、5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工学学科成为学院专业建设群的主体。
3.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学院积极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挖掘专业资源优势,开发和设置特色课程;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创新和完善以“工学结合”为重点的“611”(专科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
以上发展现状为学院制定“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面临形势1.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学院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满足市场需求。
2.学科交叉融合。
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学院需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3.高等教育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趋势。
学院需要积极拓展国际化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以上面临形势提醒学院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拓展国际化合作,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十三五专业发展计划2022——2023
十三五专业发展计划2022——2023
目标
本专业发展计划的目标是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实现以下
几个方面的发展:
1. 学术研究:加强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专业研究能力,出版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2. 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
的研究需求。
3. 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
人和专业人才。
4. 国际交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专业视野,提升
国际影响力。
战略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 提升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
教师培训,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专业发展中。
2. 加强科研支持: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建立科研团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
3. 完善教学管理:改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制度,及时反馈学生的研究情况,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
4. 深化与企业合作: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学生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5. 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提升专业的国际影响力。
实施情况及评估
我们将定期评估本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定期的自我评估和对外评估,确保专业发展计划的有效实施和目标的达成。
以上为十三五专业发展计划2022——2023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本计划的实施,能够推动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使专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2016~2020年)学院一、专业建设基础至“十二五”建设期末,本学院开设专业个数,在校生人数(第一稿统计时间节点为2015年7月10日,第二稿编写时增加2015级新生数)。
专业名称等。
简述“十二五”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专业调整与建设、课程建设、教材与多媒体课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建设、以及本学院各专业建设的特色等方面)。
二、“十三五”期间专业人才需求预测结合“五个对接”企业调研成果、研读《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后的体会、以及通过其他调研(如发改委、经信委、行业协会等渠道)获得的有关数据,形成未来五年本学院各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
三、“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亟待突破的主要问题1. 检查“十二五”规划的专业建设目标是否全部实现,若有未能实现的,查找原因,结合今后五年的发展趋势,指出该目标是否需要延续或调整。
2. 以“五个对接”的前四个作为重点,分析研究对接契合度,找出差距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深入思考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本学院哪些专业能够实现升本,目前的现状与四年制应用技术型本科之间有多大差距,要缩短这些距离,需要突破哪些主要问题。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引领,围绕学校“十三五”期间提升办学层次的战略目标,针对“十三五”南通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研究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和专业建设的新契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方案,论证学院内、跨学院的专业整合、及新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充分性。
形成本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由此凝练出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十三五”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五、“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确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以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作为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以智慧化校园建设作为教学改革、教学资源整合的平台,以新技术、新技能培养作为实训基地建设改造的目标,以专业升本、提升本学层次作为发展动力,以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作为参考目标。
集美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集美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若干意见》(闽教高〔2015〕28号)及《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本科高校“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闽教高〔2016〕3号)等文件精神,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强化办学优势与特色,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及发展规划(一)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大任务,突出质量主题,更新发展观念,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知名的大学,为实现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服务行业。
在服务面向定位上,要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主动融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面向全国办学,坚持服务行业发展的办学传统。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面向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学校的奋斗目标把学校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国知名的大学是我们的发展愿景。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校党委提出“两步走”的构想。
第一步,从现在到“十三五”末,稳固提升学校在省重点建设高校中的位置,展现有特色、高水平、国知名大学的各项在指标全面提升,为实现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到2030年,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实力显著提升,在省重点建设高校中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突出,若干学科达到国一流水平。
今后五年学校的具体目标是:——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广泛社会影响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获得1-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
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福建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办学优势和特色,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本科高校“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闽教高〔2016〕3号)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一)办学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区域性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发展定位: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工文渗透、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笃志求真、诚实守信、勤奋耐劳、勇于创新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福建,面向基层,贴近行业,服务社会。
(二)发展目标完成学校更名“大学”的各项准备,实现从新建本科高校向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应用技术大学转变,在优势学科领域培育并力争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基本建成国内高水平的示范性应用技术型大学。
二、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一)数量与结构始终坚持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
构建了“大机电、大土木”学科优势,截止2015年底,本科专业达50个,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5400多人。
其中工学32个、管理学7个、文学5个、理学1个、经济学1个、法学2个、艺术学2个。
工学专业占64.00%,工学类学生占70.79%,是福建省工学类专业比例和工学类在校生比例最高的本科高校。
进一步完善了我校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xx“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1.专业规模逐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我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能者治教,严谨治学的办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工、文结合的格局。
专业由“十二五”初的15个发展到“十二五”末的17个,专业规模逐渐扩大。
17个专业中,工科类专业6个,占35.0%;文科类专业11个,占65%。
2.办学特色更加明显。
“十二五”期间,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学校现有校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特色(重点建设)专业占学校现有专业数的6%,属文科类。
主干学科专业紧紧依托财经类行业,已显现较强优势,成为我校专业建设群的主体,反映了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3.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经费100万元左右,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00万元,实验室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多媒体教室总间数52间、座位数4000多个;实训(实验)实15个;新建校内外实基地30多个。
4.教学管理严格规范。
通过对管理制度的“废、改、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严谨、健全。
“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理顺了校、院(部)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明确各级管理权限和职责,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构建了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5.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升本登科率达100%,就业率名列前茅,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6.校企合作教育快速发展。
(校内、校外)学校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高职学生。
7.科研工作步入新轨、教改工作逐见成效。
学校13个教改科研项目成功立项,其中,重点项目6个(其中市级项目4个),一般项目7个。
(二)面临形势1.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业建设和发展不平衡,各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有些专业办学特色不够明显,缺乏高水平双师型的专业领头人,办学水平有待提高。
某大学“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某大学“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大学《“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2016-2020)征求意见稿2016年3月22日《“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2016-2020)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及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学院整体发展的龙头和主线,是关系全面发展的核心工程。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精神及学院“十二五”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打造区域学科专业品牌,全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特制定《**大学“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2016-2020)。
第一部分“十二五”发展回顾一、建设成就和经验总结“十二五”期间是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学院面临众多国家教育改革举措出台,尤其是面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等政策的推进和落实,选择更好更快的发展路径摆在了学院面前。
“十二五”期间紧密围绕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开展各项工作,基本实现“十二五”办学目标,为进一步转型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学科专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取得新进展学院不断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构建院系二级管理制度。
坚持依法治校,系部二级管理进一步深化,为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创造了制度保障。
实行两级管理后,院级学科专业指导机构(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侧重于宏观管理和目标管理,主要任务是统筹规划、把握政策、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加强决策咨询和审议评估等职能。
系部侧重于学科专业管理调查研究,微观管理和过程管理,拥有一定教学管理、科研评审、经费使用、实训安排等方面的自主权。
2.学位授予权取得突破,优势特色学科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学院共有41个本科专业(2015年),覆盖工、文、理、教、经、法、管、艺等八个学科门类。
分布在矿冶系(9个)、机电系(8个)、建工系(2个)、经管系(8个)、人文系(6个)、信息系(7个)、理学系(1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一、学校“十二五”建设的成绩、做法和问题(一)主要成绩与做法。
学校始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湖北省教育事业各个时期规划为统领,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为目标,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着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坚持走跨越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形成了初显地方师范性大学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
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63个普通本科专业,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中,初步形成文理交融、理工结合、师范与非师范并行的专业结构。
1.专业建设层次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校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市场应用广泛的专业,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压缩无市场前景的专业”原则,加快了专业结构调整步伐。
共成功申报新专业8 个,(教育部2012年进行专业调整)专业总数由2009年的43个增长到63个。
采取调整、新增、压缩等办法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学校加强了对新专业的监控,增强了新办专业的办学实力,规范了新专业的教学管理。
着力巩固优势专业,铸就品牌专业。
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校级品牌专业3个,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专业建设体系,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和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深入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学校按照“结构优化、评建结合、培育特色、分类指导、持续推进”的原则,系统推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了大量改革探索与实践。
我校共有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4项。
3.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扎实推进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行业的密切合作。
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学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与我校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高管、工程技术骨干和行业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学名师进入我校担任特聘教师,为学生定期开设专业学术讲座和实用课程。
鼓励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学科专业调整建设、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管理、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方案的实施、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建立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合作的长效机制。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广泛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坚持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努力探索产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我校共有8个专业分别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4.面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特色鲜明,专业特色逐步凸显。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的特色定位,立足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技能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知教乐教善教”的新型中小学师资,不断探索、形成了“3535师范生素质教育新体系”,确立了“从教信念和执教能力并重、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并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提高并重”“3个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确立了由“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实践模块”等“5个模块”构成的专业课程新体系;形成了“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以及培养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指导、班主任工作、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等“5项教师技能”培训新体系。
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毕业生10万余人,其中60%扎根在基础教育第一线,湖北省40%的重点中学教师和10%的资教生从我校走出。
学校为湖北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专业化和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授予“湖北省农村资助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
教育学一级学科为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具备学术型和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湖北省属参评高校第一名。
“十二五”期间,学校高举师范教育旗帜,弘扬教师教育特色,立足基础教育发展,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文件,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顶天立地”人才计划、卓越教师计划、职业能力教育与发展计划等等,强调特色办学、协同培养,注重创新。
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扎实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通过设置课外特长学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实现“两增两压一突出”,即“增加实践课、压缩理论课”、“增加选修课、压缩必修课”、“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院系专业特色和地方区域特色”倡导“合格+特长=优秀”的人才质量意识,通过设置课外特长学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积极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助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学校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尺、以专业结构优化为重心的转型模式,实现传统的教学型师范院校向教师教育特色彰显与应用技术型大学协调发展的转型,走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兴校道路。
提出了“313”转型发展思路。
同时要继续保持和巩固“教师教育类”专业传统优势,强化教师教育类专业特色。
教师教育专业要坚持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建设特色学科专业,以卓越教师实验班项目为平台,积极开展与中小学、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业发展不平衡,学科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63个专业中工学及管理学专业相对偏少,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相关专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几乎没有涉及与国家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黄石市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以及新兴交叉专业。
长期以来积淀形成的学科结构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应用类学科数量偏少,实力不强。
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师范学科群、地方经济与文化学科群、工科学科群等尚未真正形成。
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有待进一步增强,迫切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兴、交叉学科。
二是师范教育特色不够新明,缺乏竞争实力。
我校现有18个师范类专业,但目前还没有一个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等4个专业发展相对滞后,拔尖创新型师范人才的培养缺乏力度,走进、研究、引领、服务基础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强。
师范专业学生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基础教育研究尚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非师范专业在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竞争中优势还不明显。
还未深入建立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和校企、校所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四是教学改革研究力度不够,缺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研项目、省部级教研课题等。
五是高端人才严重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方向带头人数量不足。
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和稳定工作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的获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是学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发展措施、过程管理、外部环境等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组织架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教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涉及到多个单位的一级学科,需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
少数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推进力度不大,表现为办学思想不解放,办学理念还是采取原来的理念,按部就班,不创新。
领导重视不够,学院建设和发展整体思路、计划没有认真研究。
缺乏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建设成效不明显。
长期以来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工科专业也制约了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为目标,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着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坚持走跨越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大力培养创新型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适应性、前瞻性、特色性和整体性原则。
坚持适应性原则,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坚持前瞻性原则,适度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坚持特色性原则,凸显学科专业建设的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坚持整体性原则,努力实现学科专业的层次、数量、类别等结构上的整体优化。
2.坚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
专业建设要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坚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规律原则。
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在扩大专业规模的同时,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力求达到人才需求现实性与人才培养科学性的统一。
4.坚持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相结合原则。
一方面,教师教育专业是学校主要办学特色与优势,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学校办学宗旨之一,要适时改造与完善原有教师教育专业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需要我们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积极稳妥地发展非教师教育专业,增强综合办学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