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主要内容课程讲解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科学。

是为解决土地资源问题,进过国内外土地科学的共同努力,从其他相关学科中的一部分逐步组合、融合,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①土地资源组成要素及其不同组合对土地利用的作用②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及其分类③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④土地资源生产力及其人地关系分析、区域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

土地资源的6大属性:自然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光、温、水、风光照资源:太阳辐射及其光照指标(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热量资源:降水资源:风力资源:2、地形地貌的影响因素:高度、地形起伏、坡度、坡形、坡向3、土壤的自净功能:由于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环境进入人体物质的能力。

因此其具有自净功能。

当污染物进入土体后,通过稀释和扩散降低其浓度,减少其毒性;或者被转化成不溶性化合物而沉淀;或被胶体较牢固吸附,从而暂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通过生物和化学降解作用,转变成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或经挥发和淋溶,从土体迁移至大气和水体,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理解为土壤的净化过程,但是土壤的净化能力主要是指生物学和化学的降解作用。

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第三章土壤资源的经济社会构成要素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①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影响热平衡和气候②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和热量③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四)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五)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土地制度有四个基本功能:①保障功能。

土地资源学-福建农林大学

土地资源学-福建农林大学
用、开发、整治、退化、保护、监测。
(三)研究特点 1. 综合性和多学科性; 2. 关联性与复杂性; 3. 现实性和预测性; 4. 区域性和全局性。
(四)研究方法 1. 综合性技术方法; 2. 专门化技术 (1)调查法; (2)分类法; 数学分析技术; (2)遥感(RS)技术; (3)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
第二节 土地的属性 一、 土地的资源属性
(一) 整体性 (二) 生产性 (三) 面积的有限性 (四) 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五) 时间变化性 (六) 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
二、土地的资产属性
(一) 供给的稀缺性 (二) 位置的固定性 (三) 个体的异质性 (四) 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 (五) 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 (六) 流通的特殊性
地籍: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 属、用途(地类)、等级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第三节 土地资源学概述 一、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内容、特点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认识土地资源属性和存在问题、实现 合理规划、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
(二)主要研究内容 1.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对土地资源利用的
影响; 2. 土地资源数量、性质、分布、调查; 3. 土地资源分类; 4. 土地资源质量性质评价; 5. 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潜力分析、可持续利
(4)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
福建农林大学卫星影像(2004年8月)
福建农林大学卫星影像(2007年10月)
福建农林大学卫星影像(2009年1月)
三、土地的生态属性
(一) 支撑功能 (二) 养育功能 (三) 净化功能
四、土地的工程属性
地基承载力、地下水、地形、水文等要素。
五、土地的社会属性
人 — 地 关 系 、 人 — 人 关 系 ——— 土 地 制 度 (土地所有制—使用制—管理制)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
NKS
谢谢
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1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地理学、 土壤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形成、分 布、数量、质量、评价、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 面。
3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室内实验、 遥感监测、数学模拟等多种方法。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地、牧业用地、城市和工业用地等类型。
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地域性
土地资源的分布受到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分 布特点不同。
集中性
土地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集中 性,某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 和资源丰富,成为土地资源密集 区。
动态性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 环境的变迁,土地资源的分布也 在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这些挑战对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取更加 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土地利用。
对策
为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广节约 集约用地、促进科技创新、完善法律法规等。这些对策旨在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03
土地资源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土地资源的形成是自然和人文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地资
源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逐渐
形成。
土地资源的演变过程
土地资源的演变受到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运动等,人文因素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这些因素都会导 致土地资源的变化。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

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室内试验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

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教材: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推荐使用教参: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期刊:1.《中国土地科学》2.《资源科学》3. 《自然资源学报》4. 《 Land Use Policy》。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土地资源学绪论ppt课件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土地资源学绪论ppt课件
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 土建地立资起源全可国持统续一利的用集评成价GI指S与标R体S的系土地管理与 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国土资源数据库和监测预 土报地模资型源。资产化研究 土地利用规模研究 新技术 新方法
第二节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土地资源(自然经济综合体)
调查与评价
类型与特征 数量与质量
开发与利用
类利用的土地 2.与土地的关系
土地
土地资源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图
二、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土地的资源特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
(1)生产性:生物生产能力 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经济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土地潜力) (2)区域型 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导致 (3)动态性 土地的时间变化:季相变化——动植物的生
第三节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类 型
依据







与 评 价
土 资 调 查
定量化依据
区 域 土 地
土土

地地

人生

口 产 定量化依据 发
承潜

载力

力与



土地可持续 利用的保证

的 保




基础理论研究
土地、土地资源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二、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法 综合评价法; 视土地为一系统,利用系统论观点。 2.景观生态分析法 综合的生态系统研究方法,综合分析 3.现代技术应用方法 3S 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利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土地资源学LandResource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总学时:48(实验学时:0授课学时:48上机学时: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土地资源学是为公共管理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土地相关概念及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类型划分,理解掌握并能实际运用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以及工作方法和步骤;熟悉土地调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理解土地人口承载力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应用领域。

了解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整理,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等相关内容。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1.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和土地资源概念、特性以及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土地特性及土地资源学研究方法。

2.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分析(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自然构成的几大要素:气候、地学、水文、植被、土壤。

重点与难点:理解各自然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3.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分析(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理解土地价值和价格内涵及土地产权制度,掌握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理解土地价值和价格内涵。

4.土地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类型及其划分、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土地类型的演替,根据实际情况能够识别土地类型。

重点与难点:掌握土地类型的划分及其地带性分布规律。

5.土地资源调查(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土地资源条件调查和现状调查的内容和工作程序,掌握现代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利用,能够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实际调查工作。

土地资源学第1章——绪论

土地资源学第1章——绪论

源部部长徐绍史在3月31日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党风
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2010-08-24 人民网 )
15
16
人与土地
17
二、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
土地
土地资源
土壤
18
1.土地和土地资源的概念 (1)土地的概念
“土者,吐也,吐生万物” ——《说文解字》·许慎 “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 ——《管子校正》·管仲
的社会经济特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
利用和改造; 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土地还融入了丰富的情感。
10
诗歌欣赏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
引言 课程简介
2. 课程主要内容
理解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的属性 了解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与区域分异 掌握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相互关系以及分类体系 掌握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评价与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掌握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的方法及强调粮食安全的现实意义
掌握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的方法 了解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中的相关概念
问题:
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自然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 人类食物:88%耕地+10%草地供应。
98%食物由土地的生产性决定
37
问题:
适合生产什么? 能生产多少? 现实能生产多少? 将来能生产多少? 现实生产力(actual productivity of land):现实条件 下土地的生产水平。

土地科学导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学

土地科学导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作为土地科学的子学科,处于一个 土地科学的续分二级学科地位,是土地科学体 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土地科学的分支 学科处于各分支学科的基础位置。
1、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2、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3、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分支学科 4、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第一节 土地资源学概述
第一节 土地资源学概述
2、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异理论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 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称之为地域分异。 大约有以下几种:由太阳辐射引起的纬度地带性、 大地 构造和大地形引起的地域分异、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干 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随山地高度而产生的垂直 地带性、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及地下水埋深引起 的地方性分异。
土地与土地资源是有区别的:土地的范畴要宽于土地 资源,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是指在 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 利用的那部分土地,强调其具有资源利用价值。
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从发展运动的 角度辨证地看,有些现在看来毫无用处的土地,在未 来的科技及社会的发展中,可能成为非常有用的资源。 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两个概念在通常情况下没必要 具体区分,可以等同看待。
(一)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内容 (1)土地资源构成因素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2)土地资源类型及土地资源时空演替与分布规律研究; (3)区域土地资源数量性质的调查; (4)土地资源质量性质的评价; (5)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6)区域土地资源概况与土地资源开发研究; (7)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研究; (8)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研究等。
土地资源生态伦理体现了一个重要思想,即要把人的行为准 则和道德规范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 态关系的领域。

《土地资源学》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学》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土地资源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模块课程的一门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要求: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土地资源学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2.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区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数量方法以及“3S”等技术方法研究土地资源学课题;3.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做到理论实际,帮助学生掌握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承载潜力分析及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土地管理活动中。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课程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类型及其演替,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土地承载潜力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区域土地资源概括四大部分的内容。

在教学中,应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充分运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实例,并适当结合其他国家的实践,重点介绍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土地承载潜力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两大部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实际运用。

2.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适当安排一定的专业调研、考察,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取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讨论为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考试,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占课程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讨论、课程实践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二、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1.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2.土地的属性3.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概况说明和要求:(1)使学生了解该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发展简史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清楚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重点与难点:土地资源有关概念,属性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 课程编码:Z301255总学时/总学分:24/1.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24/1.5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土地资源学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土地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技术性等特点。

是为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技能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国、内外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等相关知识;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组成要素等基本知识,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区域分析以及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保护与整治等基本理论;重点掌握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分类系统的基本知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技能。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1.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 2.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第二节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1.国外土地资源的发展及特点2.中国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特点3.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理解土地、土壤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2学时)第一节土地资源的自然组成要素特征分析:1.气候 2.地学 3.水文4.土壤5.生物第二节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1.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 2.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3.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教学要求:理解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土地报酬递减律;重点掌握土地的区位特征。

土地资源管理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课程
一、课程简介
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是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为主要内容,涉及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与复垦、土地利用权交易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使其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2. 土地利用规划
3. 土地整治与复垦
4. 土地利用权交易
三、课程目标
1. 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3. 学会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并了解不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方法;
4. 掌握土地整治与复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5. 了解国内外土地利用权交易现状及相关政策法规。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于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参考教材
1. 《土地资源管理学》(陈庆华,高敬波著)
2. 《土地利用规划》(杨志荣,刘世明著)
3. 《土地整治与复垦》(李建平,王庆林著)
七、适用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相关领域从业人员。

八、就业前景
随着国家对于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视和加强,相关领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广泛。

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领域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工作。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房地产行业也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

土地资源学主要内容课程讲解

土地资源学主要内容课程讲解


的土地资源。英国土地研究工作是以区域
研究开始的, 其中,米彻尔编制的10级的

土地、土壤和生态单位的分类等级系统表,
是关于土地分类最详细的等级系统表。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外土地科学的发展
No Image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对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非常重
视,明确提出土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提出

土地研究中的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
学 壤、植被和水文以及人类过去、现在的活动结果。
土地概念
No Image
c)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资 源

土地概念
No Image
d)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资 源

土地概念
No Image
e)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 观 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重关系; 土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
(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 (4)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研究; 资 (5)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研究; 源 (7)土地规划研究; (8)土地资产评估研究; (9)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 学 (10)土地管理研究(特别是在土地产权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0年前的《管子·地员篇》把全国土地分为三等十八类九 十种,确定了土地等级系统,对土地进行了简要评价。
《禹贡》根据土地自然肥力的差别将九州土地分为上、中、 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共九级,并按土地等级
规定田赋标准。
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课程,主要涵
盖以下内容:
1. 土地资源概论,介绍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特征、分布和
利用现状,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2. 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
用结构调整规划等内容,重点介绍土地利用规划的原理、方法和实
施过程。

3. 土地资源评价,介绍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
应用,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等内容。

4. 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主要包括土地资源保护政策、土地利
用权制度、土地整治与复垦、土地环境保护等内容,重点介绍土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管理措施。

5. 土地经济与政策,介绍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相关的土地政策、土地法律法规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6. 土地信息系统,介绍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信息采集、处理、分
析和应用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内容。

7. 土地资源管理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土地资源
管理中的问题、挑战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涵盖了土地资源概论、土地
利用规划、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土地经济与政策、土地信息系统和土地资源管理案例分析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土
地资源的综合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据估计,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约为230亿吨/年。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 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 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 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 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其它

(陆红生,2002)
另外,朱德举认为土地科学为三级分类体系。
第一章 绪论
No Image
1.1.4 土地科学的发展

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国外土地科学的发展
国内外土地科学发展的

三个阶段


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No Image
1、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1)早期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距今约2500年前的《周礼》,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土地思想 萌芽的著作,该著作把全国土地划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 衍、原隔五类。
究。 (五)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包括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
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 (六)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包括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管
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既能够全面掌握该学科的基础
理论体系,又能全面掌握该学科的相关技能,同时及时了解学科 的最新前沿。
源 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13
第一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论
No Image
1.1.2 土地科学的属性与研究内容
属性

土地科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

研究内容

①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的相互联系及其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土地功能与作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用途转化的机理
第十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第十一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情况 介绍
12
第一章 绪论
No Image
1.1 土地科学进展与展望
土 1.1.1 土地科学概念
地 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 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
资 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 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
• 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 0.1%的总干地面积。这对于70%的干地 (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土地资源学课程简介
(The Discipline of Land Resources)
土地资源学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也是土地科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是研究土地资源的 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 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的应 用基础学科。该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 等学科的有关知识,是为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经过国内 外土地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从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中 的一部分逐步组合、融合,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一门独立学科。

地 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吸收前苏联的一 些研究成果,发展了土地类型学,从土地类型的
资 角度对我国各自然分区的内部特征进行剖析,并 源 且在1959年完成全国自然区划。

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No Image
第二阶段

地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吸收了欧、美、 澳等国的思想,完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和
土地资源学主要内容课程讲解
教学安排

1、课堂要求


2、参考文献

3、主要内容

2
No Image
课堂要求
1、提前10分钟进入课堂;


2、上课起立、关闭手机;

3、认真听讲,做好听课笔记;


4、学生请假,须有书面假条。
3
•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 地类型的空间与时间 的变异规律、调查及 评价、区域生产潜力、 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应 用基础科学,是土地 资源管理和农业资源 与环境专业的专业主 干课。
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学 ③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律、土地行政等内容及其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④土地关系。
第一章 绪论
No Image
1.1.3 土地科学学科体系
大多数人把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分为一级,土地 土 资源学为二级学科。

土地资源学
土地经济学

土 地 科
土地利用学 土地管理学

学 土地法学
土地信息学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一)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 基本特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二)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三)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特征研究。包
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 (四)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
•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
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
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
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 其中水 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
资 1:100万土地类型图等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城市 土地、林地、天然草地等的评价分析,土地综合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形成。

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No Image
(3)、我国土地科学的近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土地分类与土地评价研究 土 向前推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
(1)土地评价研究; 地 (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
(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 (4)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研究; 资 (5)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研究; 源 (7)土地规划研究; (8)土地资产评估研究; (9)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 学 (10)土地管理研究(特别是在土地产权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0年前的《管子·地员篇》把全国土地分为三等十八类九 十种,确定了土地等级系统,对土地进行了简要评价。
《禹贡》根据土地自然肥力的差别将九州土地分为上、中、 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共九级,并按土地等级
规定田赋标准。
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No Image
(2)、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
No Image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的自然、

第三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
社会和经济属性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

第五章 土地资源评价
分析、调查与评 价
第六章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七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
第八章 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

第九章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
土地资源的功 能、开发、持 续利用与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