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2304560三角函数值教案新版北师大版_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2《30、45、60的三角函数值》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2《30、45、60的三角函数值》教案一. 教材分析《30、45、60的三角函数值》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1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特殊角度30°、45°、60°的三角函数值,并能够运用这些值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对三角函数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学生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来发现和总结这些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并能够熟练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特殊角度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能够运用这些值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特殊角度30°、45°、60°的三角函数值。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这些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2.教学素材:与特殊角度三角函数值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已知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值,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板,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特殊角度30°、45°、60°的三角函数值。
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观察,总结这些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_3三角函数的计算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1.3 三角函数的计算1.能利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2.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能用计算器求相应的锐角.3.能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自学指导阅读讲义P12~14,完成以下问题.自学反馈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1.用计算器求sin28°、cos27°、tan26°的值,它们的大小关系是sin28°<tan26°<cos27° .2.用计算器求sin24°37′18″的值,以下按键顺序正确的选项是( A )3.已知tanα=0.3249,那么α约为( B )A.17° B.18° C.19° D.20°运用计算器求出已知角的锐角三角函数,或求出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角的度数.活动1 小组讨论例1升国旗时,某同窗站在离国旗20 m处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至顶端时,该同窗视线的仰角为42°,假设双眼离地面1.6 m,求旗杆AB的高度.(精准到0.01 m)解:过D作DC⊥AB于C,DC=EB=20 m.∵tan∠ADC=AC DC,∴AC=DC·tan∠ADC=20×tan42°≈18(m),∴AB=AC+CB=18+1.6=19.6(m).即旗杆AB的高度为19.6 m.利用矩形的概念和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求AB,其中42°角的三角函数值需要用计算器来算.例2 如图,一名患者体内某器官后面有一肿瘤,在同意放射性医治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疗效,而且避免损害器官,射线必需从侧面照射肿瘤,已知肿瘤在皮下6.3 cm的A处,射线从肿瘤右边9.8 cm的B处进入躯体,求∠CBA的度数.在直角三角形ABC中,直接用正切函数描述∠CBA的关系式,再用计算器求出它的度数.活动2 跟踪训练1.用计算器计算:(结果精准到0.0001)(1)sin 36°;(2)cos 30.7°;(3);(4)sin25°+2cos61°-tan71°.解:(1)0.5876;(2)0.8599;(3)0.3739,;(4)-1.5120.2.在 Rt△ABC中,假设∠C=90°,BC=20,AC=12.5,求两个锐角的度数(精准到1°).解:∵∠C=90°, BC=20,AC=12.5,∴tanB=12.520ACBC=0.625,用计算器计算,得∠B≈32°,∴∠A=90°-32°=58°.3.如图,小明以3米/ 秒的速度从山脚A点爬到山顶B点,已知点B到山脚的垂直距离BC为24米,且山坡坡角∠A的度数为28°,问小明从山脚爬上山顶需要多长时刻?(结果精准到0.1)(参考数据:sin28°≈0.47, cos28°≈0.88, tan28°≈0.53).解:∵∠C=90°,∠A=28°,sin BC A AB =,BC=24, ∴sin BC AB A == 2452.17sin 280.46BC =≈. ∵小明以3米/秒的速度从山脚A 点爬到山顶B ,∴小明从山脚爬上山顶,需要52.17÷3=17.4(s ).活动3 课堂小结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锐角的度数.2.本节学习的数学方式:培育学生一样化意识,熟悉特殊和一样都是事物属性的一个方面.3.求锐角的三角函数时,不同计算器的按键顺序是不同的,大体分两种情形:先按三角函数键,再按数字键;或先输入数字后,再按三角函数键,因此利用计算器时必然先要弄清楚输入顺序.。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_1
方法二:设 30°角所 对的边为单位 1.则斜 边为 2,另一直角边为
3 。所以
探 三、 sin45、sin60等于多少?
索 新
cos45、cos60等于多少?
知 tan45、tan60等于多少?
四、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sin 30 1 2
cos30 3 2
tan 30 3 3
三、
加强学生 的计算及 记忆
, ,
2.sinA=cosB
或
问题 2:互余两角之间的三角函 cosA=sinB.
数关系?
设计意图
知识储备 这部分主 要给探索 新知做辅 助作用,复 习角的三 角函数概 念是是本 节的基础 知识。勾股 定理及 30 ° 的 角 所对的直 角边等于 斜边的一 半是为了 探索 30°, 45°,60° 角的三角 函数值
一、如图,观察一副三角板: 它们其中有几个锐角?分别是多 少度?
二:(1) sin30 等于多少? (2) cos30 等于多少? (3) tan30等于多少?
一、有 30°、45°、 60°角 二、方法一: 设 30°角所对的边为 x,则斜边为 2x,另
一直角边为 3x 。所 以 sin30 = x 1
锐角 a 三角 函数
正弦 sin α
余弦 cos α
正切 tan α
30
45
60
(1)
cos45
2 2
cos60 1 2
sin 45 2
(2)
2
sin60 3 2
(3) tan45 1 tan60 3
四、
锐正余正
角a 弦 弦 切
三 sin cos tan
角ααα
函
数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 最新(全)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1.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3、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4、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1、题。
这时通常1)(2)3)正弦、余弦的概念奠定基础。
2、想一想(比值不变)☆想一想书本P2想一想通过对前面的问题的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倾斜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
当倾斜角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随之确定。
这一比值只与倾斜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3、 正切函数(1) 明确各边的名称(2) 明确要求:1)必须是直角三角形;2)是∠A 的对边与∠A 的邻边的比值。
a 、 1) 2) 若3) 若b 、 (34、 例1 例2 ➢ 5➢ 小结➢ 作业书本教学目标5、 6、 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 7、 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8、 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 难点:理解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 教学过程设计➢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正切函数,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其它的两个函数。
✧ 复习正切函数ABC∠A 的对边∠A 的邻边斜边B➢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6、引入书本P7顶7、正弦、余弦函数c、1)2)若3)若d、8、9、sinA10、例3例4➢11、A➢小结➢作业书本教学目标9、10、11、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的锐角的大小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难点:记住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过程设计➢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上两节课,我们研究了正切、正弦、余弦函数,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ACBa cb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教学目标:1、以问题的形式梳理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会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实例进一步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能熟练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它对应的锐角。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基本技能1、定义:在Rt △ABC 中,如果锐角∠A 确定,那么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
这个比叫做∠A 的正切、∠A 的正弦、∠A 的余弦。
记作:的邻边的对边A A A ∠∠=tan ;sinA 斜边的对边A ∠= ; co sA 斜边的邻边A ∠=。
其中: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都是∠A 的三角函数。
注意:(1)比值大小只与∠A 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无关.(2)梯子的倾斜程度:梯子AB 越陡,tanA 、sinA 的值越大 , cosA 的值越小 2、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理论依据:在Rt △ABC 中,∠C=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1)三边的关系:a 2+b 2=c 2(勾股定理); (2)两锐角的关系:∠A+∠B=90°(互余) (3)边与角之间的关系sinA=c a , cosA=c b , ta nA=b a ; sinB =c b , cosB =c a , tanB=ab。
例1、在Rt △ABC 中,∠C= 90° ,a 、b 、c 分别为△ ABC 的对边, 根据下列条件求出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1)62,66a b == (2)c=20,∠A= 45°例2、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CD ⊥AB 于D , tan ∠B =31,且BC =9 cm , ABC∠A 的对边∠A 的邻边斜边求:AC 、CD 和sin A 、tan ∠BCD 的值 3、习题精选1、在 Rt △ABC 中,∠C=90°。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5 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
三角函数的应用
图1-5-6
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图
图
处理方式:学生对于具体的问题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
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例4 如图1-5-15,某货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
重要物资由A处运往正西方向的B处,经16小时的航行到达,
到达后必须立即卸货.此时.接到气象部门通知,一台风中心
正以40海里/时的速度由A向北偏西60°方向移动,距台风中
心20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均会受到影响.
(1)B处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为避免受到台风的影响,该船应在多少小时内卸完货物?
(参考数据:2≈1.4,3≈1.7)
图1-5-15
分层设置练习题,使
学生的知识、技能呈
螺旋式上升,也是一
种思维与能力的训
练.
活动四:课堂总结反思
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提纲挈领,重点突
出.
【教学反思】
①[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结合实际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利用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被情境吸引,迫切
想获得新知.通过“触礁”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初步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②[讲授效果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结合实际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利用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探
反思,更进一步提
升.。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精选教案1
教学思路
(纠错栏)
教学思路
(纠错栏)
教学目标:1.能利用三角函数概念推导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2.在探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特殊角30°、60°、45°的三角函数值.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
☆预习导航☆
☆归纳反思☆
☆达标检测☆
1.若sinα= ,则锐角α=________.若2cosα=1,则锐角α=_________.
2.若∠A是锐角,且tanA= ,则cosA=_________
3.若∠A=41°,则cosA的大致范围是()
A.0<cosA<1 B. <cosA< C. <cosA< D. <cosA<1
一、链接:1.如图,用小写字母表示下列三角函数:
sinA = sinB =
cosA = cosB =
tanA = tanB =
2. 中,如果∠A=30°,那么三边长有什么特殊的数量关系?
如果∠A=45°,那么三边长有什么特殊的数量关系?
二、导读:
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后完成下面填空:
角度a
三角函数值
三角函数
30°
45°
60°
sin a
cos a
tan a
☆合作探究☆
00cos600(3)sin2300+cos2300
2.求满足下列条件的锐角 :
(1)tan(a+10°)=1,(2)sin(a-20°)= .
3.已知: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AC=2,AD= .分别求出△ABC、△ACD、△BCD中各锐角的度数.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以及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并能够通过实例进行说明.3.会求解含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4.能够借助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或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5.能够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6.能够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体会数形之间的关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能够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2.能够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发现——运用”的过程,掌握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1.通过对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中各个元素之间关系的兴趣.2.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进一步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本章是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函数知识的延续.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人们常常遇到距离、高度、角度的计算问题,一般来说,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往往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之间关系的问题.通过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边和角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用数量的形式表示出来,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学习也将为其他数学知识奠定基础.通过研究图形之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重点】1.三角函数及其有关的概念.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探究及应用.3.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或锐角的度数.4.能够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5.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1.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2.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3.体会数、形之间的关系,掌握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引入锐角三角函数时,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如通过梯子的情境问题,引出第一个三角函数——正切.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比较熟悉,而且属于开放性问题,直观上又容易判断.又如,在学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时,用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引入,使学生较快进入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探索.2.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例如,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如何获得正切的概念?如何建立直角三角形中角和边之间的关系?如何类比正切的概念获得正弦和余弦的概念?3.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教学中应注重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在形成正切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去探索对边和邻边之比与角的大小的关系,进而获得正切的概念.在引出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时,可以类比正切概念获得的过程,从数学的角度直接引入.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已学知识进行联想,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计算过程所依据的算理,以及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探求结论的思考过程.4.关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对于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然后逐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模型思想.另外,教师要注意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搭建“脚手架”:一是对一些术语(如仰角、俯角、坡度、零部件截面图等)进行说明;二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等,都要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5.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教学流程.对于第6节“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这样的实践活动,建议首先将学生分组,各组分头准备测量所需的仪器;其次,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报告,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再次,尽量安排那些学生比较熟悉,且易于开展的小组活动,并能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最后,在活动期间,教师应在现场观察、指导各组的活动,同时应做必要的记录.6.根据《标准》要求,把握好三角函数的定位.教学中要把握好三角函数的定位.教科书上虽然称“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A的三角函数”,但实际上并没有特别明确地从函数的角度研究它们,也就是说没有研究随着角的变化,其三角函数值的变化规律;而是研究当锐角一定时,直角三角形中相应边的比值是什么.教学中要把握好这个定位,切莫提高要求.1锐角三角函数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过程.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3.能够运用tan A,sin A,cos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4.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1.经历三个锐角三角函数的探索过程,确信三角函数的合理性,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2.在探索锐角三角函数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探索、讨论、验证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1.通过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建立,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2.让学生在探索、分析、论证、总结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解决实际问题中感悟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利用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难点】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第课时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能够用tan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3.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重点】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自制4个直角三角形纸板.2.复习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导入一:课件出示:你知道图中建筑物的名字吗?是的,它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是世界著名建筑奇观,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是奇迹广场三大建筑之一,也是意大利著名的标志之一,它从建成之日起便由于土层松软而倾斜.【引入】应该如何来描述它的倾斜程度呢?学完本节课的知识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设计意图]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比萨斜塔的倾斜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并且为学生探究梯子的倾斜程度埋下伏笔.导入二:课件出示:四个规模不同的滑梯A,B,C,D,它们的滑板长(平直的)分别为300 cm,250 cm,200 cm,200 cm;滑板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分别为30°,45°,45°,60°.【问题】四个滑梯中哪个滑梯的高度最高?[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滑梯进行引导,使学生有亲切感,滑梯与课本中引用梯子比较类似,学生的探究思路会比较顺畅.(一)探究新知请同学们看下图,并回答问题.探究一:问题1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你有几种判断方法?小组讨论后展示结果:1组:梯子AB较陡.我们组是借助量角器量倾斜角,发现∠ABC>∠EFD,根据倾斜角越大,梯子就越陡,可以得到梯子AB较陡.师:哪组还有不同的判定方法?2组:我们也是认为梯子AB较陡.我们组是分别计算AC与BC的比,ED与FD的比,发现前者的比值大,根据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越大,梯子就越陡,可以得到梯子AB较陡.3组:我们组的方法和1组的大致相同,借助倾斜角来判断,不过不是测量,我们是过E 作EG∥AB交FD于G,就可以清晰比较∠ABC与∠EFD的大小了.4组:我们组发现这两架梯子的高度相同,水平宽度越小,梯子就越陡,所以我们也认为梯子AB较陡.探究二:问题2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学生会类比问题1给出的四种判断方法,只要说得合理即可.问题3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么判断的?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代表发言:AB和EF的倾斜度一样.由于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比值相等,再加上夹角相等,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以证明两个倾斜角相等,所以AB和EF的倾斜度一样.教师引导:我们发现当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比值相等时,梯子的倾斜度一样,请大家判断一下在问题2与问题3中,两直角边的比值与倾斜度有什么关系?请继续探究下面的问题.问题4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教师引导:我们观察上图直观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即哪一个更陡,可能就比较困难了.能不能从上面的探究中得到什么启示呢?生讨论后得出:思路1:梯子EF较陡,因为∠EFD>∠ABC,根据倾斜角越大,梯子就越陡.思路2:梯子EF较陡,因为>,根据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越大,梯子就越陡.师生共同总结: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判断哪个梯子更陡,应该从梯子AB和EF的倾斜角大小,或垂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比的大小来判断.做一做:请通过计算说明梯子AB和EF哪一个更陡呢?生独立解答,代表展示:∵==,==,<,∴梯子EF比梯子AB更陡.[设计意图]通过探究逐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既对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回味和运用,也让学生的思想逐步向本节课的中心“两直角边之比”靠近.[知识拓展]梯子的倾斜程度的判定方法:(1)梯子的倾斜程度和倾斜角有关系,倾斜角越大,梯子就越陡.(2)梯子的倾斜程度和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有关系,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越大,梯子就越陡.【想一想】如图所示,小明想通过测量B1C1及AC1,算出它们的比,来说明梯子的倾斜程度;而小亮则认为,通过测量B2C2及AC2,算出它们的比,也能说明梯子的倾斜程度.你同意小亮的看法吗?(1)直角三角形AB1C1和直角三角形AB2C2有什么关系?生很容易得出两个三角形相似.由生说明理由:∵∠B2AC2=∠B1AC1,∠B2C2A=∠B1C1A=90°,∴Rt△AB1C1∽Rt△AB2C2.(2)和有什么关系?由于Rt△AB1C1∽Rt△AB2C2,所以有=.(3)如果改变B2在梯子上的位置呢?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生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生得出结论:改变B2在梯子上的位置,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始终相等.想一想:现在如果改变∠A的大小,∠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会改变吗?生讨论得出:∠A的大小改变,∠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会改变.∠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只与∠A的大小有关系,而与它所在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总结提升】由于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A确定以后,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因此我们有如下定义:如图所示,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邻边之比便随之确定,这个比叫做∠A的正切(tangent),记作tan A,即tan A=.当锐角A变化时,tan A的值也随之变化.能力提升:如果∠A+∠B=90°,那么tan A与tan B有什么关系?生讨论得出结论:tan A=,即任意锐角的正切值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互为倒数.【议一议】前面我们讨论了梯子的倾斜程度,在课本图1-3中,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有关系吗?学生思考后,统一答案: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反之,梯子越陡,tan A的值越大)[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及函数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拓展]正切的注意事项:(1)tan 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2)tan 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3)tan A不表示“tan”乘以“A”.(4)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切.(教材例1)如图所示表示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想一想:要判断哪个自动扶梯比较陡,只需求出什么即可?生思考后得出:比较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陡,只需分别求出tan α,tan β的值进行比较大小即可,正切值越大,扶梯就越陡.要求学生独立解答,代表展示:解:甲梯中,tan α==.乙梯中,tan β==.因为tan α>tan β,所以甲梯更陡.[设计意图]通过对例题的解答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正切”这一数学工具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同时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课件出示:如图所示,有一山坡在水平方向上每前进100 m就升高60 m,那么山坡的坡度 (即tan α)就是: i=tan α==.结论: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称为坡角,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称为坡度(或坡比),tan α=,即坡度等于坡角的正切.[设计意图]正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通过正切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及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知识拓展]坡度与坡面的关系:坡度越大,坡面越陡.(1)正切的定义:tan A=.(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的关系(∠A和tan A之间的关系):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3)坡度(或坡比)的定义:i=tan α=.1.在Rt△ABC中,∠C=90°,AB=13,AC=12,则tan A等于()A. B. C. D.解析:∵在Rt△ABC中,∠C=90°,AB=13,AC=12,∴BC=5,∴tan A=.故选B.2.如图所示,将∠AOB放置在5×5的正方形网格中,则tan∠AOB的值是()A. B.C. D.解析:认真读图,在以∠AOB的O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里求tan∠AOB的值,由图可得tan∠AOB=.故选B.3.(2014·温州中考)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C=2,BC=1,则tan A的值是.解析:tan A==.故填.4.河堤横断面如图所示,堤高BC=5 m,迎水坡AB的坡度是1∶(坡度是坡面的铅直高度BC与水平宽度AC之比),则AB的长是.解析:在Rt△ABC中,BC=5,tan A=1∶,∴AC=5,∴AB==10(m).故填10 m.第1课时(1)正切的定义:tan A=.(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的关系(∠A和tan A之间的关系):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3)坡度(或坡比)的定义:i=tan α=.一、教材作业【必做题】1.教材第4页随堂练习第1,2题.2.教材第4页习题1.1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4页习题1.1第3,4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C=6,BC=8,则tan A的值为()A. B.C. D.2.小明沿着坡度为1∶2的山坡向上走了1000 m,则他升高了()A.500 mB.200 mC.500 mD.1000 m3.已知斜坡的坡度为i=1∶5,如果这一斜坡的高度为2 m,那么这一斜坡的水平距离为m.【能力提升】4.(2015·山西中考)如图所示,在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C都在格点上,则∠ABC的正切值是()A.2B.C. D.5.如图所示,将以A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A'B'C',使点B'与C重合,连接A'B,则tan∠A'BC'的值为.6.如图所示,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10 cm,BC=9 cm,△ABC的面积为27 cm2.求tan B的值.7.某商场为方便顾客使用购物车,准备将滚动电梯的坡面坡度由1∶1.8改为1∶2.4(如图所示).如果改动后电梯的坡面长为13 m,求改动后电梯水平宽度增加部分BC的长.【拓展探究】8.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D是AC边上的中线,若AB=13,BC=10,试求tan∠DBC的值.【答案与解析】1.D(解析:∵在Rt△ABC中,∠C=90°,AC=6,BC=8,∴tan A===.故选D.)2.B(解析:设铅直高度为x m,∵坡度为1∶2,∴水平宽度为2x m,由勾股定理得x2+(2x)2=10002,解得x=200.∴他升高了200 m.故选B.)3.10(解析:∵斜坡的坡比是1∶5,∴=.∴=,∴斜坡的水平距离为=10 m.故填10.)4.D(解析:如图所示,连接AC,由勾股定理,得AC=,AB=2,BC=,∴△ABC为直角三角形,∴tan B==.故选D.)5.(解析:如图所示,过A'作A'D⊥BC',垂足为D.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易知A'D是底边上的中线,∴A'D=B'D=.∵BC=B'C',∴tan∠A'BC'===.故填.)6.解:如图所示,过点A作AH⊥BC于H,∵S△ABC=27,∴×9×AH=27,∴AH=6.∵AB=10,∴BH===8,∴tan B===.7.解:在Rt△ADC中,AD∶DC=1∶2.4,AC=13,由AD2+DC2=AC2,得AD2+(2.4AD)2=132,∴AD=±5(负值不合题意,舍去),∴DC=12.在Rt△ABD中,∵AD∶BD=1∶1.8,∴BD=5×1.8=9,∴BC=DC-BD=12-9=3(m).答:改动后电梯水平宽度增加部分BC的长为3 m.8.解:如图所示,过点A,D分别作AH⊥BC,DF⊥BC,垂足分别为点H,F.∵BC=10,AH⊥BC,AB=AC,∴BH=5.∵AB=13,∴AH==12,在Rt△ACH中,AH=12,易知AH∥DF,且D为AC中点,∴DF=AH=6,∴BF=BC=,∴在Rt△DBF中,tan∠DBC==.本节课是三角函数部分的第一节概念教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此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实验教学、直观教学,唤起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了解,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这是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认识规律,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有想象的过程,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令人生畏的过程.概念教学由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成员间合作交流.通过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紧紧围绕着函数概念,引出正切概念,再通过相应的典型题组练习巩固概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阶段性的反思小结,使学生能够及时总结知识和方法.本节课的开放性还不够,探究梯子倾斜程度时,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没有给予展示机会.第一个环节内容设计多了一些,所以导致后面的教学处理上稍显仓促.对第一个环节的处理力求更加简洁,并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随堂练习(教材第4页)1.解:能.tan C====.2.解:根据题意,得AB=200,BC=55,则AC===5,所以山的坡度为=≈0.286.习题1.1(教材第4页)1.解:∵BC===12,∴tan A==,tan B==.2.解:∵tan A==,BC=3,∴AC=BC=.4.tan A=.学生学习时首先通过情境题了解本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利用“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通过三个探究活动逐步得出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的关系(∠A和tan A之间的关系),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运用正切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其前提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找准直角是解题的关键.而有些题目需要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也可以通过角度的转化进行求解,同时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如图所示,设计建造一条道路,路基的横断面为梯形ABCD,设路基高为h,两侧的坡角分别为α,β.已知h=2 m,α=45°,tanβ=,CD=10 m.求路基底部AB的宽.〔解析〕如图所示,过D,C分别作下底AB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在Rt△ADE和Rt △BCF中,可根据h的长以及坡角的度数或坡比的值,求出AE,BF的长,进而可求得AB的值.解:如图所示,过D作DE⊥AB于E,过C作CF⊥AB于F,∴DE∥CF.∵四边形ABCD为梯形,∴AB∥CD,∴EF=CD=10 m.∴四边形DCFE为矩形.在Rt△ADE中,α=45°,DE=h=2 m,∴CF=DE=h=2 m.在Rt△BCF中,tan β=,CF=2 m,∴BF=2CF=4(m).故AB=AE+EF+BF=AE+CD+BF=2+10+4=16(m).答:路基底部AB的宽为16 m.[解题策略]此题主要考查了坡度问题的应用,求坡度、坡角问题通常要转换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必要时应添加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第课时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能够用sin A,cos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比,能够用正弦、余弦进行简单的计算.1.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1.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2.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重点】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2.能用sin A,cos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类比正切,用函数思想理解正弦和余弦.【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复习tan A的定义以及利用tan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比的方法.导入一:如图所示,AC是旗杆AB的一根拉线,测得AB=6 m,∠ACB=α,同学们,你能用α表示出拉线AC的长度吗?【问题】边AB和AC分别是∠ACB的什么边?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正切一样吗?[设计意图]通过与正切的对比,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体会类比思想的重要性.导入二:课件出示:如图所示,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中的一种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正切.由正切定义我们知道正切是一个比值,并且得出了当Rt△ABC中的一个锐角A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便随之确定.【问题】此时,其他边之间的比值也确定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的正切后,开门见山,直入正题,让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一、正弦、余弦、三角函数的定义问题1课件出示:如图所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了两直角边的比值外还有其他边之间的比值吗?生观察后思考得出:还可以用直角边比斜边或斜边比直角边.(这里学生可能会提到多种情况,只要学生回答的有道理就予以肯定和表扬)教师引导:如果以∠A为例,总结一下共有几种情况.【学生活动】同伴交流,总结归纳出两种类型: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教师点评】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和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师生活动】共同总结:∠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sine),记作sin A,即sin A=.∠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cosine),记作cos A,即cos A=.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A的三角函数.提示:当锐角A变化时,相应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也随之变化.[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类比正切的概念总结出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概念,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想一想】在教材图1-3中,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 A和cos A有关系吗?。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3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1.3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学目标1.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 2.能根据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出该锐角的度数.3.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用计算器解决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难点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 到达点B 时,它走过了200米,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生]在Rt △ABC 中,∠α=16°,AB =200米,需求出BC . 根据正弦的定义,sin16°=BC AB =BC200, ∴BC =AB sin16°=200sin16°(米).[师]200sin16°米中的“sin16°”是多少呢?我们知道,三角函数中,当角的大小确定时,三角函数值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随着角度的确定而确定.对于特殊角30°、45°、60°,可以根据勾股定理和含这些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而对于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我们需借助于科学计算器求出这些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用科学计算器求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师]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到sin 、cos 和tan 键.例如sin16°,tan85°和cos72°38′25″的按键顺序如下表所示.(多媒体演示)同学们可用自己的计算器按上述按键顺序计算sin16°,cos42°,tan85°,sin72°38′25″,看显示的结果是否和表中显示的结果相同.(教学时应注意不同的计算器按键方式可能不同,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使用的计算器探索计算三角函数值的具体步骤,也可以鼓励同学们互相交流用计算器计算三角函数值的方法)[师]很好,同学们都能用自己的计算器计算出三角函数值.大家可能注意到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时,结果一般有10个数位.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个约定,如无特别说明,计算结果一般精确到万分位.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计算器求出本节刚开始提出的问题.[生]用计算器求得BC=200sin16°≈55.12(m).[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多媒体演示).(1)sin56°;(2)sin15°49′;(3)cos20°;(4)tan29°;(5)tan44°59′59″;(6)sin15°+cos61°+tan76°.(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看哪一组既快又准确)[生](1)sin56°≈0.8290;(2)sin15°49′≈0.2726;(3)cos20°≈0.9397;(4)tan29°≈0.5543;(5)tan44°59′59″≈1.0000;(6)sin15°+cos61°+tan76°≈0.2588+0.4848+4.0108=4.7544.[师]你能用计算器计算说明下列等式成立吗?(用多媒体演示)下列等式成立吗?(1)sin15°+sin25°=sin40°;(2)cos20°+cos26°=cos46°;(3)tan25°+tan15°=tan40°.[生]上面三个等式都不成立.(1)sin15°+sin25°≈0.2588+0.4226=0.6814;sin40°≈0.6428,∴sin15°+sin25°≠sin40°;(2)cos20°+cos26°≈0.9397+0.8988=1.8385,cos46°≈0.6947,∴cos20°+cos26°≠cos46°;(3)tan25°+tan15°≈0.4663+0.2679=0.7342,tan40°≈0.8391,∴tan25°+tan15°≠tan40°.[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两个锐角的正弦的和不等于这两个锐角的和的正弦.对于余弦、正切也一样.2.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有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师]看来同学们已能很熟练地用计算器计算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下面我们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一个含有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议一议:多媒体演示本节开始的问题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200 m,缆车由点B到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是∠β=42°,由此你能想到还能计算什么?[生]可以计算缆车从B点到D点垂直上升的高度.[生]可以计算缆车从A点到D点,一共垂直上升的高度、水平移动的距离.[师]下面我们就请三位同学分别就上面的问题用计算器辅助计算出结果.其余同学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生]在Rt△DBE中,∠β=42°,BD=200 m,缆车上升的垂直高度DE=BD sin42°=200sin42°≈133.83(米).[生]由前面的计算可知,缆车从A →B →D 上升的垂直高度为BC +DE =55.12+133.83=188.95(米). [生]在Rt △ABC 中,∠α=16°,AB =200米,AC =AB cos16°≈200×0.9613=192.26(米). 在Rt △DBE 中,∠β=42°,BD =200米,BE =BD ·cos42°≈200×0.7431=148.62(米). 缆车从A →B →D 移动的水平距离为BE +AC =192.26+148.62=340.88(米).想一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用小轿车越来越多,为了交通安全,某市政府要修建10 m 高的天桥,为了方便行人推车过天桥,需在天桥两端修建40 m 长的斜道(如图所示).这条斜道的倾斜角是多少?[生]在Rt △ABC 中,BC =10 m ,AC =40 m ,sin A =BC AC =14.可是不能求出∠A 的大小.[师]我们知道,给定一个锐角的度数,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都唯一确定.给定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这个锐角的大小也唯一确定吗?为什么?[生]我们曾学习过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HL 定理.在上图中,斜边AC 和直角边BC 是定值,根据HL 定理可知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形状和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当然∠A 的大小也是唯一确定的.[师]这位同学能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很有条理地解释此问题,很不简单.我们知道了sin A =14时,锐角A 是唯一确定的.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于科学计算器来完成.3.用计算器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大小.[师]已知三角函数求角度,要用到sin 、cos 、tan 键的第二功能“sin -1,cos -1,tan -1”和2ndf 键.例如:已知sin A =0.9816;cos B =0.8607;tan C =56.78,求∠A ,∠B ,∠C . 按键顺序如下表.(多媒体演示)K上表的显示结果是以“度”为单位的.再按2ndf DMS 键即可显示以“度、分、秒”为单位的结果. (教学时,给学生以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使用的计算器,探索具体操作步骤)[师]你能求出上图中∠A 的大小吗?[生]sin A =14=0.25.按键顺序为2ndf sin 0· 2 5 =,显示结果为14.47751219°,再按2ndf DMS 键可显示14°28′39″.所以∠A =14°28′39″.[师]很好.我们以后在用计算器求角度时如果无特别说明,结果精确到1″即可.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例1 已知下列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锐角∠A ,∠B 的度数(结果精确到0.1°): (1)sin A =0.7,sin B =0.01; (2)cos A =0.15,cos B =0.8; (3)tan A =2.4,tan B =0.5.分析:熟练应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给出的结果,根据题目要求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 解:(1)由sin A =0.7,得∠A ≈44.4°;由sin B =0.01,得∠B ≈0.6°; (2)由cos A =0.15,得∠A ≈81.4°;由cos B =0.8,得∠B ≈36.9°; (3)由tan A =2.4,得∠A ≈67.4°;由tan B =0.5,得∠B ≈26.6°.例2 (1)通过计算(可用计算器),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并提出你的猜想: ①sin30°______2sin15°cos15°; ②si n36°______2sin18°cos18°; ③sin45°______2sin22.5°cos22.5°; ④sin60°______2sin30°cos30°; ⑤sin80°______2sin40°cos40°.猜想:已知0°<α<45°,则sin2α______2sin αcos α;(2)如图,在△ABC 中,AB =AC =1,∠BAC =2α,请根据提示,利用面积方法验证(1)中提出的猜想.分析:(1)利用计算器分别计算①至⑤各式中左边与右边的值,比较大小;(2)通过计算△ABC 的面积来验证.解:(1)①=;②=;③=;④=;⑤=.猜想:= (2)已知0°<α<45°,则sin2α=2sin αcos α.证明:S △ABC =12AB ·sin2α·AC ,S △ABC =12×2AB sin α·AC cos α,∴sin2α=2sin αcos α.例3 如图,从A 地到B 地的公路需经过C 地,图中AC =10千米,∠CAB =25°,∠CBA =45°.因城市规划的需要,将在A ,B 两地之间修建一条笔直的公路.(1)求改直后的公路AB 的长;(2)问公路改直后该段路程比原来缩短了多少千米(精确到0.1千米)?分析:(1)过点C 作CD ⊥AB 于D ,根据AC =10千米,∠CAB =25°,求出CD ,AD ,根据∠CBA =45°,求出BD ,BC ,最后根据AB =AD +BD 列式计算即可;(2)根据(1)可知AC 、BC 的长度,即可得出公路改直后该段路程比原来缩短的路程.解:(1)过点C 作CD ⊥AB 于点D ,∵AC =10千米,∠CAB =25°,∠ADC =90°,∴CD =sin ∠CAB ·AC =sin25°×10≈0.42×10=4.2(千米),AD =cos ∠CAB ·AC =cos25°×10≈0.91×10=9.1(千米).∵∠CBA =45°,∴BD =CD =4.2(千米),BC =CDsin ∠CBA=4.2sin45°≈5.9(千米),∴AB =AD +BD =9.1+4.2=13.3(千米).所以,改直后的公路AB 的长约为13.3千米;(2)∵AC =10千米,BC =5.9千米,∴AC +BC -AB =10+5.9-13.3=2.6(千米).所以,公路改直后该段路程比原来缩短了约2.6千米.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教材P14“随堂练习”.2.《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自主检测”部分.五、反思小结,梳理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由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并且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有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六、布置作业1.《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时作业”部分.2.教材P15习题1.4第1~3题.。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正弦)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1锐角三角函数(正弦)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在了解认识正弦(sinA)的基础上,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2、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1: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2:在直角三角形中,初步建立边、角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新途径.情感态度: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并使之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教学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吗? 规律一:当∠A 的大小相等时,比值也 规律二:当∠A 的大小变化时,比值也 (二)归纳: 1、在Rt △ABC 中,∠A 的值确定后,∠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 。
2、在Rt △A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 。
记作sinA 。
在Rt △ABC 中,∠C=90° sinA =∠A 的对边斜边 =ca律。
可用三角形的相似加以证明。
∠A 的变化引起比值的变化,这种关系是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ppt ppt在运动变化中感受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函数模型。
从实验猜想归纳中引入概念。
三、变式训练,激励创新 1、填空: (1)已知Rt △ABC 中,∠C=90°,若AB=10,BC=6,则sinA= ;sinB= ;(2)如图:P 是∠ 的边OA 上一点,且P 点的坐标为(3,4), 则sin α=_____________.【例题】.如图,在Rt △ABC 中,∠C=90°,AB=13,BC=5,求sinA 和sinB 的值.解:在RtABC 中,学生做题,老师巡视指导。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 (新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角三角形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探究30°,45°,60°三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要求能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基本的运算,并能根据三角函数特殊值求出特殊角;能根据生活中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定的几何模型,并由抽象出来的几何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实际问题中需要的结果,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渗透三角函数中量与量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相互转化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对已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要求很理解并掌握任意两个锐角互余时,正、余弦之间的关系和正切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性质进行简单的三角变换或相应计算.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能力目标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2.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1.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2.能够进行含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比较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大小.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值的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旧知活动内容: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1)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B=.(2)sin A= ,cos A=,tan A=.sin B=,cos B= ,tan B=.教师可引导学生,sin A和cos B之间的关系tan A和tan B之间的关系,让能力强的学生理解三角函数内部之间的关系讲解新课1.探索30°角的三角函数值①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②sin 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③cos 30°等于多少?tan 30°呢?学生探讨、交流,得出3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师提示学生BC=a,分别求出另外两条边的长.2.求出了30°角的三角函数值,在同一个图中求出60°的三个三角函数值.3.让学生画出45°角的三角形,根据图形求45°三角函数值.并完成下表思考:1.观察表格中函数值说说sin A 和cos B 之间的关系tan A 和tan B 之间的关系.2.观察表格,随着角度的增加,正弦、余弦、正切值的变化情况.3.若对于锐角α有sin α=21,则α=. 例题讲解例1计算:(1)sin 30°+cos 45°;(2)sin 260°+cos 260°-tan 45°.解:(1)原式2221+=.221+= (2)原式=1212322-⎪⎭⎫ ⎝⎛+⎪⎪⎭⎫ ⎝⎛=14143-+==0基础练习(1)sin 60°-cos 45°(2)cos 60°+tan 60°(345sin 602cos 45︒+︒-︒ (422230cos 602cos 45︒+︒-︒知识运用例2: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 m ,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01 m )目的1.让学生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利用几何图形解答实际问题2.熟练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巩固练习1.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高为7 m,扶梯的长度是多少?*2.如图,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证明:sin2A+cos2A=1.课堂小结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关系.3.直角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4.特殊角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5.互余两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6.同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课后作业习题1.3 1、2、3、4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2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例如,可以鼓励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例如,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和其中一个锐角的大小,如何求出另一个锐角的大小?”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2.引导学生相互倾听和尊重对方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教师在小组活动中扮演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思考和总结30°、45°、60°这三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规律和应用。
2.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你们总结一下30°、45°、60°这三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有哪些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2.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
3.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评价表格或问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实物和图片,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模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直角三角形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吗?”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AB=20 mm,CD⊥AB,AC=BC,CD=19.2 mm,要求∠ACB,只需求出∠ACD(或∠DCB)即可.
解:tan∠ACD= = ≈0.5208,
∴∠ACD≈27.5°,
∴∠ACB=2∠ACD≈2×27.5°=55°.
例2如图1-3-9,一名患者体内某重要器官后面有一肿瘤.在接受放射性治疗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疗效,并且防止伤害器官,射线必须从侧面照射肿瘤.已知肿瘤在皮下6.3 cm的A处,射线从肿瘤右侧9.8 cm的B处进入身体,求射线的入射角度.
对于特殊角30°,45°,60°,可以根据勾股定理和含这些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而对于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我们需借助于科学计算器求出这些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呢?
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用小轿车越来越多,为了交通安全,某市政府要修建10 m高的天桥,为了方便行人推车过天桥,需在天桥两端修建40 m长的斜道(如图1-3-6所示,用多媒体演示).
1.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较高;为了计算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需要求出16°角的三角函数值,由此引出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问题.
2.由实际问题引出利用三角函数的关系来刻画事物,从而引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计算斜道的倾斜角时,需通过三角函数值来求,由此引出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的计算问题.
(小组讨论后,学生讲解设计方案)
方案一:可以计算缆车从点B到点D垂直上升的高度.
方案二:可以计算缆车从点A到点D一共垂直上升的高度、水平移动的距离.
下面我们就请三位同学分别就上面的问题用计算器辅助计算出结果.其余同学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_0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主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
前两节我们主要探索了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而本节主要让学生探索并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运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并能根据函数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学好本节内容能使学生灵活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的锐角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推导过程,从而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锐角三角函数的数学美,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并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难点:根据函数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四、教法: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的运用。
学法: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究法与合作交流法相结合。
本节课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也有小组合作交流的,旨在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发展,从合作交流中提高。
通过学生之间的探索及交流活动,归纳本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记忆方法,并能灵活应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完成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30O、45O、600三角函数值
一、教学目标
1.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30°、45°、60°这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计算.
3.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30°、45°、60°这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四、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计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比、对边与邻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分别叫做∠A的正弦、余弦、正切.
(二)讲授新课
活动1:小组合作
[问题]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①含30°和60°两个锐角的三角尺;②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能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
我们组设计的方案如下:
让一位同学拿着三角尺站在一个适当的位置B处,使这位同学拿起三角尺,她的视线恰好和斜边重合且过树梢C点,30°的邻边和水平方向平行,用卷尺测出AB的长度,BE的长度,因为DE=AB,所以只需在Rt△CDA中求出CD的长度即可.
我们前面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如果一个角的大小确定,那么它的正切、正弦、余弦值也随之确定,如果能求出30°的正切值,在上图中,tan30°=
,则CD=atan30°,岂不简单.
你能求出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吗?
活动2:探索30°角的三角函数值
①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② sin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
③cos30°等于多少?tan30°呢? 学生探讨、交流,得出 30°角的三角函数值
2.我们求出了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还有两个特殊角——45°、60°,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
活动2:探究归纳——完成下表
(1)我们观察表格中函数值的特点.先看第一列30°、45°、60°角的正弦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2)再次观察表格,你还能发现什么?从下列两个方面考虑
a 随着角度的增加,正弦、余弦、正切值的变化情况。
b 若对于锐角α有sin α=
,则α=. (三)重难点精讲
例题1:计算:
(1) sin30°+cos45°;
(2) 解:sin30°+cos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