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儒学及其经典结集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先秦儒学及其经典集结

第一节孔子以前的“六艺”

第二节儒学课本的编纂

第三节战国时期经典的传授

第四节“秦火”与儒经的完缺问题

第一节孔子以前的“六艺”

一、“六经”说与“六艺”说的出现

1.六经

●后世把首出的儒家经典称之为“六经”。

●其次序,依照今文经学家的观点是:《诗》、《书》、《礼》、《易》、《春秋》。

●依古文经学家的观点,则为:《易》、《书》、《诗》、《礼》、《乐》、《春秋》。

●孔子时代尚未见到有关“六经”的说法。

●“六经”之说,首见于《庄子•天运》篇:“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

2.“六艺”说

●从历史文献中考查,汉代一般都把“六经”称作“六艺”,如《史记》的《伯

夷列传》、《李斯列传》、《儒林列传》、《滑稽列传》、《太史公自序》中都可见到,如《滑稽列传》:

●“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

《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正义]曰:言《六艺》之文虽异,《礼》节《乐》和,导民立政,天下平

定,其归一揆。至于谈言微中,亦以解其纷乱,故治一也。

●其后,刘歆在《七略》中著录“六经”经籍,也称之为“六艺略”,班固的

《汉书•艺文志》完全袭用其名。

●“六艺”就是“六经”更早的名称,只不过“六艺”也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

二、孔子以前的“六艺”教育

(一)《周礼》系统

●《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

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1)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六乐:六种乐舞,即《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3)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射穿箭靶而露出白色箭头;

●参连:一连射出许多箭,第一只箭已经射中箭靶,而后面的箭的箭头则依次

射中前面的箭尾,箭箭相连,形成一条直线;

●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

●襄尺:的襄读让,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而应站在国君身后一尺的位置,

也就是让君一尺;

●井仪:即连中四矢,射穿靶心,射在鹄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

字。

(4)五驭

●五御即驾车的技巧,包括: “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

“逐禽左”。

●鸣和鸾:鸾、和都是车上的铃铛,车走动时,挂在车上的铃铛要响得谐调。

●逐水曲:即驾车经过曲折的水道不致坠入水中。

●过君表:君表犹言君位,谓赶车从国君所站位置经过时,应有致敬的表示。

●舞交衢:即驾车在交道上旋转时,能够使驾辕的马和两边拉车的马的脚步和

谐合拍,有如舞蹈。

●逐禽左:即在田猎追逐野兽时,要把猎物驱向左边,以便坐在车左边的主人

射击。

(5)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方法。

(6)九数:

●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它的主要功能除了解决日常的丈量土地、算账收税等

实际问题,就是要计算天体,推演历法。在这方面,古代中国人有着惊人的成就。

●小学的“六艺”主要是对贵族子弟进行知识和技艺的必要教育和训练,培养

能文能武的初级人才。

(二)《礼记•王制》系统的大学教育

1.相关记载

●《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大学属于高等教育,按照《礼记•王制》的记载,其基本课程包括诗书礼乐,

“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大约后来逐渐加入了《易》和《春秋》两门课程。

●《国语•楚语上》:叔时曰: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

●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

●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

●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

●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

●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於民也;

●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

●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2.六艺的基本情况

第一,《诗》。

●《诗》是古代的歌谣选集,它被列为第一门课,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需要。

●各诸侯国在政治上及外交上的来往,包括贵族们的社交活动,都往往是用诗

来应对的。

●如《左传》、《国语》中屡屡见到的在朝聘、会盟、酒宴等场合,人们引诗述

怀、赋诗喻义,乃至冷嘲热讽、勾心斗角。

●所谓“赋诗断章”(《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所谓“不学《诗》,无以言”(《论

语•季氏》),就是指用诗来应对、比喻,这可以说是当时的惯例。

●周王室非常重视对民间诗歌的搜集与整理,定期派“行人”到民间去“采风”,

然后由太师整理编定。

●经历了长期不断的采集与编排,孔子以前已经形成了“风”、“雅”、“颂”三

部分诗。

●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间,吴公子季札聘鲁,“观于周乐”,演奏

的就有“国风”、“小雅”、“大雅”、“颂”。

第二,《书》。

●《书》是历史文献的选编。

●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典籍,周公在训“殷顽民”时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周公或许见过殷人的典册。

●今人研究殷墟卜辞,发现甲骨片上多有钻孔,且有“册六”等字样,显系典

册编号。这说明典册的观念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而且殷商的巫史在尝试建立档案并加以分类。

●到了周代,周王室收藏了为数众多的典册,从中选取一些篇章,作为“大学”

中“书”这一课程的“教材”,供贵族子弟学习,这就是后世《书》的源头。第三,《礼》。

●《礼》是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礼”的意义在古代相当广泛,其起源和核心一般认为是尊祖及祭祖,以后

逐步扩大化、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汇集成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

●周代统治者将“礼”视为立国之本:

《左传》:“礼,国之干也”。“礼,政之舆也”。“礼,王之大经也”。

●《国语》:“礼,国之纪也”。

●“小学”教育中的“礼”,主要是教贵族子弟“执礼”,“不学礼,无以立”。

●“大学”所学之礼,已不仅仅是要成为君子,而是要把礼作为统治的手段来

学,“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

●据许道勋先生研究,小学中学里尚无死记硬背的课本,到大学时从大量繁琐

的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些重要的内容,以文献形式来教学。

●“命宰人出礼书”。——《左传•哀公三年》

●“读礼书而协事”。——《周礼•春官•宗伯》

第四,《乐》。

●《周礼•春官•大司乐》: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

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

武》。

●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

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

●可见,《乐》的教育不在于单纯的娱乐性情,更有很大的社会效应和政治效

应。

●当时,从天子、诸侯、大夫到士,用乐都有规定,包括乐队的规模、舞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