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哲学第9讲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 第9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含解析)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8·全国卷Ⅰ(选择)墨子思想(特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8·全国卷Ⅲ(非选择)班固编撰《汉书•古今人表》(汉代儒学的影响)2019·全国卷Ⅱ(选择)汉代儒学的特点2019·全国卷Ⅲ(选择)佛像造型变化(汉代儒学的影响)宋明理学2019·全国卷Ⅱ(选择)程颐的哲理诗(理学内容)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命题分析1.全国卷每年基本上命制一道选择题。
集中在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
2.常以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为载体,重点考查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备考建议1.重点理解儒学发展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不要忽视历代儒学的共性即传承。
2.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
第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背景:社会大变革。
(1)经济变革: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周制瓦解。
(3)阶级变动: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变革: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
3.主要特点。
各学派、各思想家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主要思想文化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识记导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一、二、三、四”二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及思想流派代表主要思想儒家 1.孔子①治国: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②为人处世:“仁”(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孟子①治国: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3.荀子①政治:主张礼法并施,以德服人。
②伦理: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它从远古的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各章进行精华总结。
以下是各章的要点概括:第一章:先秦诸子哲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初步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人道和仁义道德,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老子则主张虚无和无为。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奠定了后世中国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其中,孟子主张天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则重视礼仪之道。
第三章: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四章: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充满爱和友善,并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章:名家哲学名家思想代表了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观点。
名家强调言辞的艺术和辩论的技巧,他们认为通过辩论可以寻求真理。
其中,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人的天性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纵横家哲学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胜于德行和身份地位。
纵横家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第七章:法家哲学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责任,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观点。
第八章:兵家哲学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
先秦儒道哲学中的水象
先秦儒道哲学中的水象水,是大自然中最为广泛的元素之一,也是先秦儒道哲学中常被引用的象征。
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都对水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解读。
在儒家哲学中,水象征着柔和和包容。
孔子曾说:“君子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水的理解。
水具有柔和的特性,能够容纳万物,不争不斗,温润而利于生命的发展。
孔子希望人们能够像水一样柔和而包容,以此来达到和谐的社会。
他认为,只有放下争斗和竞争,追求和平与共荣,人们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境界。
而在道家哲学中,水象征着无为而治和自然。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与孔子的表述几乎相同,但在道家中,更强调水的无为而治。
水自然而然地流淌,不强求,不争斗,不违背其本性。
道家认为,人们应当效法水的特质,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不抵抗、不反抗,以达到身心的平静与和谐。
水在先秦儒道哲学中的象征意义还体现在其流动性上。
水具有流动不息的特性,象征着变化与流转。
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一切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和流动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儒家注重个体的修养和人伦道德,强调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进步。
而道家则更加强调宇宙和人生的变化,强调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去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况。
水的流动性让先秦哲学家们认识到,只有顺应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总之,先秦儒家和道家都将水作为哲学思考的重要象征。
水象征着柔和包容、无为而治、自然与变化。
通过对水的理解和运用,儒家和道家提出了一种人生哲学,即追求和谐与平衡,顺应自然的道,不争斗、不追求功利,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境界。
这种哲学思想至今对我们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先后有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含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朝实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本质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发源很早,可追忆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敬的儒家贤人。
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对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睦的学识,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张博爱。
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
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所以孔子的博爱是成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倡议“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内圣外王"之道。
所以孔子不单重视心性道德涵养,并且重视经世致用。
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最后目的。
孔子教育的要点是培育人们的品德,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怀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踊跃参加国家政治。
孔子求实,不空聊天道性命,主张学用联合,知行一致,重申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为了按照仁,有必需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理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③即控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按照礼就是仁。
孔子倡议中庸之道,即到处注意适量原则,掌握分寸,恰到利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切合常道。
孔子尊敬中庸是最高的道德质量,“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单是知,并且是行,是道德实践。
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差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
孔子以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一致;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可以兼备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
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但孔子其实不一概否认利,谋利若切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⑨孔子的义实指公利,而所谓利实指私利,义利之辨的本质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群与己、人与我的关系问题。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人
”
的思 维 方 式
水也
“
痛恨 暴 君 污 吏
“
的是 为 了 使 统 治者 改 良政 治 缓 和 矛 盾 达
、
,
。
L子 继 承 了 孑 的理 论 提 出
,
君者
,
舟也 ; 庶
”
到 长 治 久 安 的 目的
。
以至 于 发 展 到 最 后 对
,
“
份丰富
宝 贵 的文 化 遗 产
儒 家 传 统 和谐
人者
,
。
受 之 ; 使 之 主 事 而 事治
受之也
;
,
百 姓 安之
”
。
是民
万章
天 与之
,
人 与之
孟 (《 子
。
论 秦 家 治 学 的 先 儒 政 哲 中 和 展思想 谐发
■
◆
上 》 体 现 了 仁 政 的重 要 性 《 记 ) 礼
,
大学 》
,
里的
“
民之 所 好 好 之
”
,
民之所恶 恶 之
此
之 谓 民之 父 母
,
讲 究信 用
“
。
同时
”
,
他主张
孟 子继
上 的 根本 地 位 和 决定 作 用
反 对君主专制
内容 摘 要 : 儒 家 思 想 已 经 成 为 我 国 文 化 大 背景 下 参与 新 道 德 价 值 体 系建 构 的 部 分 本 文 通 过 对 先秦儒 学民 本 以 期 对 思 想 中两 个 基 本 思 想 的 解读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设 和 构 建社 会 主 义
都是 如
念
。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乱 。如《 大学》 开篇就说 : “ 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在 止 于至善 。 ” 朱 熹认 为 “ 大学 者 , 大 人 之 学也。 ” _ 2 J ( 即是 说 , “ 大学” 就是 关 于 修 身 齐 家
Hale Waihona Puke 作者简介 : 孔祥安 , 男, 中国孔子研究院学术研究部部长 , 副研究 员, 主要从事儒家伦理研究 。
①关于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 : 陈来的《 论道 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 学的特质》 , 《 天津社会科学) 2 o l o年第 1 期; 袁 立莉的《 论儒 家德治思 想的哲学基础 》 , 《 学术交流1 2 0 1 0 年第 9 期; 皮伟兵的《 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 的人性 预设 》 , 《 云梦学刊1 2 0 0 7
价值 。
关键词 : 先秦儒家 ; 为政 以德 ; 仁政德治 ; 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i B 2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7 2 3 X( 2 0 1 3) 0 2— 0 0 0 1— 0 5
孔、 孟、 苟代表 的先秦儒 家“ 祖述尧舜 , 宪章 文武 ” ( 《 汉书 ・ 艺文 志》 ) , “ 略于天道 , 详 于人 道” ¨ J ( ’ , 注重人 的心性修 养 和社 会 群 体 的礼 乐
摘要 : 孔、 孟、 苟代表 的先秦儒家 , 力倡修身为政 、 民为邦本 、 选贤使能 、 富民强国 、 礼主刑辅等方 面为主要 内容 的政 治哲学思想 。 自 汉武帝 以后 , 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 中国封 建社 会政体 的主体 意识和人们社会 生活的主导思 想, 深 刻影 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 。其 所蕴含 的丰富合理 内涵和博 大精深 的理论体 系, 至今仍有超 越时空 的
论先秦儒家的心灵哲学
作 者 简 介 : 桂 丽 (92 , , 肃 天 水人 , 水 师 范 学 院 ( 肃 天 水 7 10 ) 史学 院 助教 。 王 18 一)女 甘 天 甘 401文
企 达这 一 目标 , 主体应 以“ ” “ 、礼 ” “ ” “ ” 仁 、义” “ 、智 、信
处理 好 与社 会 、 自身 的关 系 , 强 自身 的心灵 修 养 , 与 加 构建 和谐 的个 体 与社 会 、 体 与 自身 的关 系 。 个 孔 子 日 :为 仁 由 己 。 由人 哉 ? (论 语 ・ 渊》 “ 而 ”《 颜 )
恭 , 事上 也敬 , 其 其养 民也惠 , 其使 民也 义 ” 《 语 ・ (论 公
中国传 统 的儒家 哲 学有一 个 重要 的范 畴 “ ” 哲 心 . 学里 面 的 “ ” 仅仅 有 一层 含义 .心 ” 方 面看作 是 心 不 “ 一 对 人 自身主 观性 的界 定 . 另一 方 面可 以看 作是 上手 的
、
“ 欲仁 , 仁 至矣 。 ( 论 语 ・ 我 斯 ”《 里仁 》 孔 子认 为 ,仁 ” ) “
存 在 的 但孟 子学 说 的主要 贡献 在 于他提 高 了“ ” 义 在
儒 家 思 想 中 的地 位并 对 “ 义 ” 仁 二者 之 间 的关 系予 以
论 先 秦儒 家的 心 灵 哲 学
王 桂 丽
摘 要 : 秦 时期 的 儒 家 哲 学 , 先 通过 “ ” “ ” “ ” “ ” 一 系 列哲 学 范畴 体 现 了儒 家 思 想 对 主 体 心 灵 善 性 的 追 求 ; 仁 、义 、礼 、信 等 并 且提 出以 “ 己复 礼 ” “ 克 、 养浩 然之 气” 等修 养 方 式 达 到 “ ” 仁 的境 界 , 秦儒 家 哲 学是 一种 心灵 哲 学 。 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派别。
1.2 教学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思想体系、代表人物和著作。
意义:哲学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派别。
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章:先秦哲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先秦哲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先秦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2.2 教学内容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
主要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代表人物: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先秦哲学的背景、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先秦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汉唐哲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唐哲学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汉唐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3.2 教学内容特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道教和佛教的兴起。
主要流派:玄学、儒学、道教、佛教。
代表人物:董仲舒、王充、郭嘉、王弼、朱熹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汉唐哲学的特点、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汉唐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章:宋明哲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宋明哲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宋明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4.2 教学内容背景:封建社会的衰落、儒家思想的困境。
主要流派:心学、理学、气学、朴学。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宋明哲学的背景、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宋明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中国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学科,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理论,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脉络,包括先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佛家等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学说,以及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学派和思想家的重要观点和学说;2.提高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观点;3.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4.认识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能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内容1.先秦哲学(1)诸子百家的出现和特点;(2)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5)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2.秦汉哲学(1)儒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2)道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3)墨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4)法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
3.两晋南北朝哲学(1)佛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名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兼容并包的哲学思潮。
4.唐宋哲学(1)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哲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争鸣。
5.明清哲学(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6.当代哲学(1)中国现代哲学的新探索;(2)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3)中国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4)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1.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讲课,向学生传授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先秦儒家哲学
第二讲先秦儒家哲学提纲:一、先秦哲学分类二、孔子哲学思想(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三、孟子哲学思想(心性之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四、荀子哲学思想(自然哲学、伦理学(礼乐之学)与政治哲学)一、先秦哲学分类1.庄子:《庄子.天下篇》(庄子:公元前369年-286年;最早之哲学史文献。
庄子分五家,不谈儒家;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的。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1)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
为之大过,已之大循。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
墨子泛爱,兼利而非鬬,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瓣寸而无椁,以为法式。
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2)稷下道家(学于公孙龙):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
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
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3)法家: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
先秦儒家对语言哲学的形上追求——以孔子、荀子为例
Ma 。 0 9 r2 O Vo . 6 No 3 12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2 卷第 3 6 期
先秦儒家对语言 哲学的形上追求
以孔 子、 苟子为例 宋 喻
( 武汉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武汉 407 ) 30 2
摘 要 : 言如何把握 形上之道而 言, 就语 孔子 言道 以“ 隐喻 ”的方 法为代表 ; 言道 以“ 苟子 负的方法” 为代表 。孔 荀二儒 对道 的
决定了中 国哲人把握道更 多的运 用 的是 意象语 言 , 不是 传统 而 西方哲学的概念语言。窃以为 , 语言 言说形 上之 道的 主要 方 意象
式为“ 隐喻” 的方法 和“ 负的方 法” ⑥。就 先秦儒 家来 说 , 孔子 的言 道 方式 以“ 隐喻 ” 的方法 为代表 , 苟子言道 以“ 负的方法 ” 为代表。
追求 的重 要方式 。
Fntn 、道德” Do s i e 、道术” Doa Tcn u) uco)“ i ( a a V ̄ )“ u ( a s ehi e 六大 q
层面 , 后五个层 面又 可以合 称 “ 相 ” D oa a is t n , 道 ( a M nf ti ) 于是 s e ao
根据傅伟勋的研究 , 将老子之“ 分“ 体” D o s el ) 道” 道 ( a at 、 aR i y
先秦儒家知行观的内涵阐释
先秦儒家知⾏观的内涵阐释先秦儒家知⾏观的内涵阐释摘要:知与⾏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对既相互区别⼜紧密联系的重要范畴,贯穿在本体论、认识论和⼈⽣论中。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围绕着知与⾏的难易,先后,轻重,分合问题来展开,形成了独特的知⾏观。
本⽂通过介绍先秦儒家代表⼈物孔⼦、孟⼦、荀⼦对知⾏关系的阐释,同时分析了当前社会中出现知⾏相悖的⼀系列问题,揭⽰了他们注重以⾏为本、知⾏统⼀的思想,并试以这些思想成就指导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作。
关键词:先秦儒家;知;⾏;知⾏观知⾏关系问题,即认识和实践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论争的重要理论问题。
由于历代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存的环境相异,实践的范围和程度不⼀样,关注的重点和认知路向有别,因此对知与⾏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为知⾏先后说、知⾏⾼低说、知⾏难易说,本⽂试分析先秦儒家代表⼈物对知⾏观的阐释,汲取“知⾏统⼀”的思想精华,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践⾏,使“知⾏合⼀”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们的⼼中,成为先进⽂化建设的厚实根基。
⼀、先秦儒家的知⾏观(⼀)“知”的内涵“知”的含义相当丰富,古代的哲学家们都有⾃⼰的理解。
从词源上看,《新华字典》把“知”解释为:“知识、晓得、学问。
”①在哲学领域中,“知”指客观现实、客观存在,在思维着的物质器官(⼈脑)中的反映,即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表明着⼈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张岱年先⽣在《中国哲学⼤纲》第三部分“致知论”中开头就说:“中国哲学,最注重⼈⽣。
然⽽思‘知⼈’便不可以不‘知天’,所以亦及于宇宙。
⾄于知识问题,则不是中国古代哲学所注重的。
但论⼈论天,都在知中;既求‘闻道’,便亦不能不研讨‘闻道之⽅’。
‘闻道之⽅’也即是‘致知之⽅’。
既论及致知之⽅,便亦必因⽽论及知之所缘以起,知之可能与否,以及真知表准等问题”;“现在我们便⽤‘致知’这⼀名词,来总括知识论及⽅法论两者。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并不是铁板一块,在初期便有很多流派比如思梦学派与荀子学派等。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以下几位: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以好学著称,并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孔子一生的言行论著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美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
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制度来讲,体现其秩序的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
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
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董仲舒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政治哲学意义
种思维 的产 物 , 它还必 然 带有 每个 民族 所特 有 的思 维
特征。所 以 , 尽管它们 具有诸 多形式上 的相 似性 , 但在关 于人 的存在 的内容上 , 西方则 表现 出 了一定 的差异 性 。 东 西方传统人性 论是 对人 性 的“ 实然 性 ” 述 , 描 先秦 儒 家则 是对人性 的“ 然性 ” 应 建构 ; 方传 统 以理 性来统 摄 人 的 西 本质 , 而先秦儒家 则是 在 “ 人禽 之 辨 ” 中发现 了 以“ 仁爱 ” 为核心 的本 质 内容 。人性 的 自然本 性 一 面 为 先秦 儒 家 “ 礼制 ” 秩序思 想 的存在 提供 了必要 性论 证 , 人性 的精 神 性一 面则解决 了具有 自由意 志的人追 求道德 生活 的最高 原动力问题 、 礼制 秩序 ” 为“ 的政 治价 值理 念 的实 施提 供 了根源上 的可能性 。我们 只有对 先秦儒 家 的人 性论进 行 全面的认识 , 能对 其 “ 制秩 序 ” 政 治哲 学思 想作 出 才 礼 之 深刻的哲学反思 。
与古希腊 同处 于“ 轴心 时代 ” 的先 秦儒 家所建 构 的同
样是 政治与道 德一 体 的哲 学范式 , 考察 其政 治哲 学 的价 值合理性也 同样应 当以人性作 为逻 辑起点 。从史学 的角 度看 , 先秦儒 家 与古 希腊哲 学 在人 性论 上有 某些 不 谋而
10 8
睾海 29 O. O4
得德性生 活的基调 。
要达到 的价 值 目标 。由此可 见 , 决定 政 治合 理性 的政 治
哲学 的价值原 则应 当从 伦理 学 的道德 原则 推 导而来 , 政 治合 理 性 的逻辑 支 点 应 当从 道 德 哲学 的逻辑 起 点去 寻 找。那么 , 道德哲 学的基 准来源 于何处 ?在 学理上 , 必 这
中国先秦哲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先秦哲学知识点总结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之道,提倡忠恕之德,强调礼乐教化,倡导以人为本,追求人伦和睦。
儒家注重人的修身养性,强调君子之道,主张小国寡民,国家安定。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反对功利主义,追求自然、无为、无欲的生活方式。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墨子等。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主张宽恕和包容,反对战争和暴力,强调兼爱万物。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宗教和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商鞅、韩非、李斯等。
法家思想主张法治,主张重法律、严刑峻法,强调以威严的法律来管理社会,反对道德化的管理方式。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法律制度产生了影响。
5. 阴阳家思想阴阳家思想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和运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宇宙自然和人体生命的阴阳五行思想等。
阴阳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医学和占卜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科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6. 六经中国先秦六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与《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班固等汇编整理而成的《春秋》外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和实践价值。
以上就是中国先秦哲学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所在,也能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讲义
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讲义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在儒家哲学的研究中,傅佩荣先生的讲义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讲义为主题,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思想。
首先,傅佩荣先生在讲义中强调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
他指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石。
仁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傅佩荣先生通过对《论语》等经典文献的解读,深入剖析了仁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他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种对他人的真诚关怀和善意行动。
只有通过实践仁,才能实现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其次,傅佩荣先生在讲义中还探讨了儒家思想的政治理念。
他指出,儒家思想强调君主的德行和道德修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傅佩荣先生通过对《大学》等经典文献的解读,阐述了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和修养。
他认为,君主应以身作则,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和引导民众。
同时,傅佩荣先生还强调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认为君主应尊重臣民的权利和利益,与臣民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此外,傅佩荣先生还对儒家思想的教育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的关键。
傅佩荣先生通过对《中庸》等经典文献的解读,探讨了儒家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他认为,儒家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通过学习经典文献和实践仁义道德,使学生成为有德有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后,傅佩荣先生在讲义中还对儒家思想的宇宙观进行了探讨。
他指出,儒家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而和谐的整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傅佩荣先生通过对《易经》等经典文献的解读,阐述了儒家宇宙观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综上所述,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讲义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经典之作。
先秦儒家人禽之辨的道德哲学意义
的想法 和做 法从 根本 上就 是有 问题 的。
孑 L 子这一想法为孔门弟子所继承。《 大学》 云:
“ 《 诗》 云: ‘ 缗蛮黄 鸟, 止 于丘 隅 。 ’ 子 日: ‘ 于止 , 知
其所 止 , 可 以人 而 不 如 鸟 乎 ? ’ 《 诗》 云: ‘ 穆穆 文王 , 于 缉熙敬 止 ! ’ 为人君 , 止于仁 ; 为人 臣, 止于敬 ; 为 人子 , 止 于孝 ; 为人 父 , 止 于慈 ; 与 国人 交 , 止 于信 。 ” 朱 子认 为 , 这里的五条人伦道德乃 “ 人 当 知 所 当止 之处 ” 的“ 其 目之 大 者 ” , 也 就 是 说 人 伦 之 道 是 人 应 当达 到而 不 可改 易 的当然 理 则 。有 趣 的是 , 《 大学 》
一
、
孔子 及 ̄ L I ' - J 弟子 的人 禽之 辨
上, 彼此 结成 一种 社会 的联 系 ” 。 因此 , 人 就 应 当 按 照人 伦规 定来 生 活 , 任 何 试 图 逃 离人 伦 之 外 隐居
人 禽之 辨在 孔 子 这 里 尚非 核 心 问题 , 不过他 已
经开 始 有 了一 些 非 常 重 要 的讨 论 。孔 子 曾说 : “ 鸟
有 过深 刻 的思 考 和探 讨 。 而 对 比儒 家 对 这 一 问 题 的重 视 , 先 秦 其 他 诸 子 的 重 视 程 度 明 显 不 同。 那
当的 。应 当说 , 孑 L 子对 子路 的这个评价是接 受 的, 也 即在 孔子 看来 , 人 之 所 以不 能 离 开他 人 和鸟 兽 同
关键词 : 先秦儒家 ; 人禽之辨 ; 道德哲学 ; 类观念
中图 分 类 号 : B 2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8 6 9 1 ( 2 0 1 5 ) 0 2 —0 0 4 7 —O 5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从先秦百家争鸣中一支普通的流派,到秦焚书坑儒法家称雄时的短暂消沉,再到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着北宋程朱理学备受争议的“存天理,灭人欲”,再到今天掀起的新儒热。
反观这个演进历程,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地位,千百年来哺育和教化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国人精神和信仰的文化支撑。
现在,立足于较为理性和客观立场上的现代人,回望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儒家产生背景是什么?其思想体系应该怎么概说?其发展走向和现实意义又是什么?笔者对此做了一些初步研究。
一、儒家产生的背景“诸子百家”,即儒家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活跃。
“诸子”是指活跃于当时有名的思想家,“百家”是指不同的学派。
当时对诸子百家的论述较集中地文献有《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韩非子·五蠹篇》。
“诸子百家”都指谁?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
西汉初期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列举的是儒、法、道、阴阳、名、墨六家。
西汉末年刘歆和东汉班固所列举的是儒、法、道、阴阳、纵横、小说、名、墨、农、杂十家。
但是,他们都丢掉了相当重要的一家——兵家[1]。
诸子百家产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急剧动荡,社会结构中的几个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化。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从生产力开始的。
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大量出现,这使劳动者只能用大规模的群体合作来弥补生产工具之低劣的时代骤然结束,劳动者个人用铁制作的生产工具有能力个人开垦土地。
孟子所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2]虽然是对他理想中村社生活的设想,但这种劳动成果的分成方式——劳役地租在当时无疑是存在的。
铁器的使用,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也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转变。
但生产关系的转化不平衡,由此引起了政治上的动荡。
(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由于生产关系变更不平衡,主动变更、变更早、变更较彻底的贵族很快就富裕起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課程由傅佩榮老師授權使用,您如需利用本作品
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
先秦儒家哲學
第九講
《孟子.盡心上》解讀: 善,信,美,大,聖,神
授課教師:傅佩榮教授
第九講《孟子.盡心上》解讀:善,信,美,大,聖,神
指定閱讀: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盡心下.16)
孟子說:「所謂仁德,說的就是人。
人與仁德合在一起說,就是人生正道。
」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ㄒㄧㄡˋ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盡心
下.24)
孟子說:「口對於美味,眼睛對於美色,耳朵對於好聽的聲音,鼻子對於香味,四肢對於安逸,都是出於本性的要求,但是能否得到要看命運,所以君子不說這些是本性。
仁德對於父子關係,義行對於君臣關係,守禮對於賓主關係,明智對於賢者,聖人對於天道,都是屬於人的命運,但是其中也有本性的根據,所以君子不說這些是命運。
」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
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盡
心下.25)
浩生不害問說:「樂正子是怎麼樣的人?」孟子說:「是個行善的人,是個真誠的人。
」浩生不害說:「什麼叫善?什麼叫真?」孟子說:「值得喜愛的行為,叫做善;自己確實做到,叫做真;完完全全做到善,叫做美;完完全全做到善,並且發出光輝照耀別人,叫做大;發出光輝並且產生變化群眾的力量,叫做聖;聖到人們無法理解的程度,叫做神。
樂正子是在善與真二者之中,而在美、大、聖、神四者之下的人。
」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
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
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
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
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
君子
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盡心下.33)
孟子說:「堯、舜的作為出於本性,商湯、周武王經由修身而回復本性。
動作容貌與應對進退都合乎禮儀,那是德行的最高表現。
為死者悲哀哭泣,不是做給生者看的。
實踐道德而不違背,不是用來謀求官職。
言語一定信實,不是藉此端正
自己的品行。
君子按照法度做事,以此等待命運的安排罷了。
」
------
討論題目:請問如何從「可欲之謂善」推理出「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請評論此一論證。
延伸閱讀:〈「人性向善論」與「人性善向論」──關於先秦儒家人性論的論辯〉
第九講《荀子‧天論》解讀:天行有常
指定閱讀:《荀子‧天論》
討論題目:請說明荀子天論的要點,並評論其天論對其道德理論的影響。
延伸閱讀:(1)《儒道天論發微》第七章:荀子
(2)《孔子辭典》:荀子
版權聲明
「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孟子.盡心下》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
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孟子.盡心下》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
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樂正子,何人也?」《孟子.盡心下》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
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孟子.盡心下》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
屬公共領域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