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儒家经典《大学》的三纲

合集下载

大学的三纲

大学的三纲

大学的三纲
《大学》中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春秋曾子的《大学》中关于三纲的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
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浅析《大学》之三纲领

浅析《大学》之三纲领

浅析《大学》之三纲领
《大学》是一部思想名著,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著名的“四书五经”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大学》以“三纲领”为思想核心,提出了一套完备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

一、“学而第一”——要求学生坚持学习,追求卓越。

《大学》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诗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晚唯将学’,此之谓也。

”这里阐述了“学而第一”的理念,要求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卓越,用心去学习,以达到改进自己的目的。

二、“知而行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大学》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中提出的“知而行之”的理念,强调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习有实际意义。

三、“仁而亲之”——要求学生以仁德为本,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大学》说:“仁者爱人,不仁者,见人于非礼,爱人于不爱。

”这里所讲的“仁而亲之”的理念,强调要求学生以仁德为本,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国学《大学》原文

国学《大学》原文

国学《大学》原文国学《大学》原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国学《大学》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学经典《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奥,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慄也。

“赫兮咺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大学》“三纲八目”的历史启示

《大学》“三纲八目”的历史启示

《大学》“三纲八目”的历史启示一《大学》“三纲”的历史语境《大学》的思想固然高深,但必须以细读为理解的前提。

细读是一种方法,即通过对具体文本,包括字、词、句、章等加以深刻了解,才能抵达思想的深处。

阅读经典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望文生义,细读保证我们对经典的基本理解的可靠性。

(一)内在品格的自我彰显“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也称“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仅从文字本身还不能透彻理解其内涵,因为文本的意义是镶嵌在思想史背景中的。

三纲中的“道”“德”“善”是中国思想的关键词。

要明白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深刻精神,需要下一番思想史功夫。

第一个问题是“大学之道”的“道”指的是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里经常提到“道”,道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其实,道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

“道”不仅有“道路”这种形而下的意思,还有形而上的意思,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的“道”,这个“道”已经从形而下的具体的道路升华为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思想。

相比较而言,道家更强调道的形而上的意义。

此处“大学之道”的道主要指道理、宗旨、规律等。

在古代,YHB润滑齿轮泵大学是成人的仪式,15岁入大学,接受成人立业的教育。

大学的对象不仅包括大学生,还包括一切长大成人的人。

“大学之道”中的“道”指的是办大学的宗旨、方针,读大学的要求和成为大学生的一套自我行为规范。

“大学之道”第一条纲领是“在明明德”。

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

第一个“明”就是明白、彰显、弄清楚的意思。

第二个“明”是明亮的、光大的、高迈的意思。

这个“德”是指德性、品德和个人修养。

“在明明德”就是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

[2]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的本性原来就像赤子之心一样,生下来不是恶的。

之所以长大了以后,有的变成了很好的青年,而YHB润滑齿轮泵有的却变成了罪犯恶人,呈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郭继承老师精解《大学》:三纲、八条目、六要素

郭继承老师精解《大学》:三纲、八条目、六要素

郭继承老师精解《大学》:三纲、八条目、六要素一、《大学》之三纲二、《大学》之八条目三、《大学》之六要素郭继承老师其他智慧视频信息重磅: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人生幸福智慧(郭继承老师)如何做好国学教育(郭继承老师)国学经典与智慧人生之正心《了凡四训》详解之立命之学(上下)(郭继承老师)《了凡四训》详解之改过之法(郭继承老师)《了凡四训》详解之积善之方(郭继承老师)《了凡四训》详解之积善之方(郭继承老师)听《了凡四训》悟改命之法-郭继承老师郭继承老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市委讲师团主讲老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主讲老师,弘正学堂学术导师,人民大学总裁班、清华大学总裁班、北大EMBA班等多家教育机构主讲老师。

《觉悟人生--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国学智慧》,对历史上的大智慧,我们应该懂得倾听和尊重。

只有文化的智慧才能够超越世间的纷扰和社会的乱象,真正让一个民族的心灵得到安顿,一个精神上有灵魂和家园的民族,永远不输!1、购买郭老师新书,领略人生幸福大智慧!郭继承老师新书推荐:《直面人生的困惑》,每个人成长路上必读的人生教科书!原价:46元,面向传统文化家人优惠价36.8元包邮【序言】看得通透,才能发展得更好《直面人生的困惑》这本书出版后,得到了读者朋友们的好评,希望再次印刷。

图书出版的责任就是惠及更多的人,在再次印刷之际,我想给有缘的读者朋友说几句话。

一直想写一本书,把人这一生会遇到的一些重要问题做一点分析,供大家参考。

人们常羡慕别人发展得好,羡慕别人拥有更多的光环、财富、地位和荣誉等,实际上这并没有看到根本,更无助于自身问题的解决。

一个人发展得好、取得更大成就,不过是人生这棵树上的“果实”;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止于对别人成就的羡慕,而是认真地思考别人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并从别人之所以成功的地方反思和借鉴,这样才能补益自己的人生并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

大学三纲、六证、八目

大学三纲、六证、八目

大学三纲、六证、八目1.三纲领:①明明德②亲民③止于至善。

2.“六证”是修行的次第: (六要素)①止②定③静④安⑤虑⑥得。

3.八目(八条目):①格物②致知③诚意④正心⑤修身⑥齐家⑦治国⑧平天下。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语出《大学》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所以《大学》第一篇在末尾的时候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八讲三纲六证八目的关系在讲《大学》的传文部分之前,我们先来归纳一下三纲、八目、六证的关系,不完全是古人的,也有我个人的理解。

首先得把修身单独拿出来,它是整个《大学》的核心,如果把它放到八目里面,就将它的重要性降低了,三纲、八目、六证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理不清楚了。

把修身单独拿出来之后,八目剩下前面四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这四个加起来就是修身。

修身怎么修?就是这四目,合起来,古人称格致诚正,就能达到“明明德”。

为什么叫三纲、八目?三纲就是三个纲领,八目是八个细目。

从写书的角度打个比方,三纲是章,八目是节。

“明明德”作为一章,下面四个节就是格、致、诚、正。

格致诚正才能做到“明明德”,这是“明明德”的方法。

修身也是为了“明明德”,或者说修身的第一步就是“明明德”。

具体的方法就是格致诚正。

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格致诚正不等于“明明德”,“明明德”的概念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还要大。

或者说,如果只做到这四目,很难直接达到“明明德”。

能做到“明明德”之后才能做到“亲民”,“明明德”实际是一个修炼方式,“亲民”是效果,是这种修炼方法的具体作用,修到“明明德”才能有“亲民”的效果,而达到“亲民”才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领 八条目

三纲领 八条目

• 《大学》的“三纲领”
• 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 到群体以至社会的层层递进的 完整体系,表达了儒家以教化 为手段,以仁政、德治为目标 的教育主张。
八 条 目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一般认为是对事物的研究
和获得真理的过程。
“格物” “致知”
是指摒除物欲的蒙蔽,
《大学》中的三纲领、八 条目各指什么?
• 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 ”强调大学教 育的三个目标是“明明德”、“亲民” 和“止于至善”。
• 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 三 纲 领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 着眼于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完善,具有 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另外,它还具 有较强的逻辑性,它们由小到大、由浅入 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丰富,体现了循 序渐进的原则,因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三纲领”和“八条目”对汉代以后的官 学和私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古代 高等教育制定教育目的、指导学生修身和 治学的行动指南。

句 子 理 解 :
大学做学问的目的是发扬先天 固有的德性,革新旧的思想和 习气,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强调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 1.明明德 把人天生所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2.亲民 推己及人,即把个人的善转化为他人 3.止于至善
要求所有的人能在道德修养上达 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 社会的良知。 在这里,格物指学习儒家的传统文化典籍之 类,致知是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
• 2、诚意、正心:是指在自我修养过程中能 做到诚实、守信、公正,不受各种情绪的 左右。 • 3、修身:是指人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养成, 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也是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 4、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指善于处 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 下是齐家的扩展和延伸。

《大学》的精髓: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的精髓: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的精髓: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

内圣外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目标和进修阶梯。

四书之《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大学》全面解析

《大学》全面解析

大学(儒家散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大学》与四书关系《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

”(《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

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

尽管《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学》的学术地位。

作品原文:大学(《礼记·大学》古本)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的“三纲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以至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以仁“亲民”和“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提出了具体的步骤: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三纲领
《大学》一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纲领”。
这句话的意思: 大学做学问的目的是发扬先天固有的德性,革新旧的思想和习气,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修身:是指人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养成,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4、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展和延伸。《大学》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如果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也就自然能实现治国、平天下了。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着眼于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完善,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另外,它还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它们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丰富,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纲领”和“八条目”对汉代以后的官学和私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制定教育目的、指导学生修身和治学的行动指南。
“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所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所谓“明德”就是善性。由于《大学》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而该学派认为人性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发扬人固有的善性。

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_《大学》之一

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_《大学》之一

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大学》之一【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读解】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

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大学》三纲、八目之解读(经一传十)

《大学》三纲、八目之解读(经一传十)

《大学》三纲、八目之解读(经一传十)(经一章)读解: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

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传之一)读解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大学》之要旨:三纲八目

《大学》之要旨:三纲八目
特的经典。 大 学 之 道

焉 。强恕而行 , 仁莫 近焉 。 ( 尽心 上》 “ 物 皆备 求 ”《 )万 于我 ” 仁 义礼 智根 于心 ” 孟 子称 之 为“ 心 ” “良 即“ , 本 、
心”、赤 子之 心” 它不待外求 ,非 由外 铄我也 , 固有 “ , “ 我 之”《 ( 告子 上》 。孟子 这里 的“ ) 我” 是泛 指所 有 的人 ,
作者是个 熟读 先 秦 文献 、 思想 系统 性 强 、 视 儒家 心 重 学, 并且发扬 儒家 内圣 外 王理 想 的佚名 隐 士。有认 为 作 者是曾参 , 但无 文献资料予以证明 。 汉 代郑玄 说 : 大 学 者 以其 记 博学 可 以 为政 也 。 “ ” ( 礼记注释》 朱熹说 : 大学者 , 《 ) “ 大人之学也 。 《 ” 大学》 把先秦儒家 的零散 的 道德政 治 学说 集 中概括 在一 起 , 提出 了一套 自修身 以至于齐家 、 国 、 天下 的修 己治 治 平 人之道 , 三纲 八 目超越 了简 单 的文 献学 意义 , 其 不仅提 炼出 了王道政治 的基 本模 式 , 而且指 出 了在 变化 了 的 历史 条件下 如何 继 承其 精 神 的方 法 和途 径 , 使得 《 大 学》 短短文字成 为 了儒家 乃至 整个 中国 文化 中地位 独
之义 , 仁” 德 ” 其核心 含义 在于伦理 、 德方 面 以“ 代“ , 道 的本性 。明 德 , 过 是 吾心 之 本 性 。一 切 人 , 论善 不 无 恶, 在根本 上都 有此 心 , 私欲 并不能 完全 蒙蔽 此心 , 在 我们对事物作 出直接 的本 能 的反 应 时, 心 就总 是显 此 示 出 来 。 “ 孺 子 之 人 井 , 必 有 怵 惕 恻 隐 之 心 焉 ” 能 见 而 , 说 明之 。孟 子说 : 万物 皆备于我矣 , 身而诚 , “ 反 乐莫 大

浅析《大学》“三纲领”对当代修身立德的启示

浅析《大学》“三纲领”对当代修身立德的启示

浅析《大学》“三纲领”对当代修身立德的启示在当今的修身立德教育中,存在着诸多漏洞和问题,而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大学》“三纲领”恰恰能够对这些问题产生一些启示和弥补。

《大学》“三纲领”在古代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在当今的修身立德教育中,《大学》“三纲领”仍然能够给予人们启示,它所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将会在德育当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

作为儒学的重要篇章,《大学》的“三纲领”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实践。

标签:三纲领;修身立德;大学;止于至善;教育《大学》是《礼记》中的重要篇目之一,宋代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随着历史的发展,“四书”逐渐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经典,而且在封建王朝的科举考试中,“四书”被列为必考科目之一。

在“四书”当中,《大学》最为简单易懂,所以朱熹认为想要读懂“四书”就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可见《大学》一书的重要性。

在《大学》中,开篇就提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也被称为《大学》的三纲领,这是《大学》当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整篇《大学》最精华之所在。

儒家倡导“内圣外王”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纲领正是一个儒生追寻大道真理、塑造内心品德、找寻人生意义的整个过程。

其中,明明德是内心起源,亲民是努力的过程,止于至善则是最终的目标。

在当今社会,全球文化交融,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断走向世界,《大学》精神,特别是三纲领,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有着深刻而又重要的意义。

然而,三纲领该如何在教育当中,特别是修身立德教育当中得到应用,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实践的问题。

一、“三纲领”在古代修身立德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以三纲领为代表的优秀儒家思想引导时代思潮自春秋战国以来,儒家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弘扬,特别是先秦以来,儒家思想甚至在中华大地上占据了“统治性”地位,历朝历代的儒生都以先贤圣人的思想为引导,发展自身,以图大志。

浅谈《大学》三纲昭示的儒家修学境界

浅谈《大学》三纲昭示的儒家修学境界

法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浅谈《大学》三纲昭示的儒家修学境界班级: 09级思想政治教育汉班学号: 20091103668姓名:乔金金指导老师:张振芳日期:2013年 05 月08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大学》三纲及其三重修学境界 (1)二、人生修学之第一境界:明明德 (2)(一)“明明德”之涵义 (2)(二)诚意慎独 (3)(三)“明明德”之修为功夫 (4)三、人生修学之第二境界:亲民 (5)(一)“亲民”之涵义 (5)(二)外用之行 (6)(三)君子之道 (6)四、人生修学之最高境界:止于至善 (8)(一)“止” (8)(二)“至善” (9)五、《大学》之德化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1)英文摘要 (12)英文关键词 (12)浅谈《大学》三纲昭示的儒家修学境界法政学院 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汉班乔金金指导老师张振芳摘要:《大学》一书,言简意赅,指近寓远。

其所讲为学之道,融修养的道德境界及人生境界为一体.由内而外,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重境界,层层拔高。

本文试从《大学》三纲探究儒家修养的三重人生境界,并从朱熹、王阳明等对三纲和三重境界的修为程序的不同理解中,初步探讨达到三重人生境界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致;诚意《大学》原是西汉戴圣所整理的《礼记》之第四十二篇,约成书于秦汉之际,是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

其作者,后人多以为是曾子,或以此书是曾子及其弟子讲论学习之道的记述。

后有朱熹补传,重新编序,别为章节,并将其新编之《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一起并集为“四书”。

从此,《大学》渐为儒家经典,且作为理学家讲政治和哲学的基本原则、对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都有不同的影响,而且成为历朝科举举子必读科目。

它篇目虽短,但作为“初学入德之门”①,“言简而意丰,指近而寓远,亦不失为儒籍之瑰宝,国学之鸿篇”②。

而且,它不仅从理论上指明了儒家文化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将“行”纳入其中,使它成为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过程。

《大学》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四书”之一

《大学》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四书”之一

《大学》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四书”之一2021-08-20 13:05·颜渊山庄简介:《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章节列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全文译文

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全文译文

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全文译文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全文译文导语: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全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全文译文【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入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大学三纲领

大学三纲领

大学三纲领
《大学》的“三纲领”是指:“明德”、“亲民”、“至善”,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礼教目的的施教主张。

“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

所谓“明德”就是善性。

由于《大学》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思孟学派认为人性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发扬人固有的善性。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

儒家向来主张修己是为了安人的,因此大学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亲民”。

“至善”,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八目”与儒家“三纲五常”,有何区别?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八目”与儒家“三纲五常”,有何区别?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八目”与儒家“三纲五常”,有何区别?
三纲八目是儒家经典《大学》的中心思想,告诉人怎样才能止于至善,以及达到这个最高境界的方法步骤。

三纲五常则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自《礼记·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原文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来自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 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 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 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 儒家经典。 《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 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大学之道略要: 三纲
八目
七证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明明德”各家注解:
王阳明解: “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 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 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 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 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 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 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 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 德’。
朱熹:自度
王阳明:度他
“三纲” 之三:什么是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各家注解:
王阳明解: “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 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 所谓良知也。 … 至善,是指吾人明德之本体,亦即所谓的良知。……吾人 意欲探究万事万物之理则,当求之于心,心即理,理即心 。吾人良知,本来智慧具足,便是自家的准则,吾人起心 动念、待人接物之时,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半点也瞒 他不得,他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吾人只是不要欺骗 于他,老老实实依着他去做,善便存,恶便去,这里何等 稳当快乐!此便是良知的真实功用。
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明德 有善有恶意之动, →诚意 知善知恶是良知, →致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物
明明德体验活动:自省(致良知)
认真思考 想想你最突出的三个优点
认真思考 说出你最明显的三个缺点
格物致知心得:
——我告诉你,无需他人评判,你自己最清楚自己, 最了解自己,最能评判自己,良知就是你的真心,外 在表现就是你的真性! ——明白这个道理,按照你的良知良能去做事,去选 择,只要不违背哪怕一丝一毫的良知,是不会错的!
《大学》的三纲
参考及阅读推荐书目:
《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 《细讲大学》钟茂森 《大学解读》徐醒民
《大学章句》朱熹(宋)
《大学直解》张居正(明)
《大学问》王阳明(明)
原 文
出处:出自《礼记》 作者: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 门类:与《中庸》《论语》《孟 子》合称四书 地位:四书之首、儒家学说的大 纲、中国传统道德及读书人价值 观的渊源。
“亲民”各家注解:
王阳明解: “亲民”是亲近民众。自己明明德之后,再跟民众在一起,教 化民众,自度度他,让民众都觉悟。“修己”便是明明徳,“ 安百姓”便是亲民。 王阳明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 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 非‘亲’字义。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 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 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义。‘亲民’犹孟子‘亲 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 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 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有关曾子的典故:
曾子杀猪
啮指痛心
大学“三纲”浅释:
1、“三纲”第一句明明德:圆满认知,明白宇宙人生 的真相,自度。 2、“三纲”第二句“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度他。
3、“三纲”第三句“止于至善”,光大自己的德性, 弘扬圣贤的学问,从而圆满自己的德行,达到至善至美 的境地,成圣成贤。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修齐治平)
大学的“学”,如何理解?
1、学者,觉也。
2、世间的道理,万物的知识,本来就在那!
在哪里?
——就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学,就是觉悟出来而已。
“明明德”简释
明明德”三字
第一个明,是动词,明之也,明白、明了的意思第二个明,与德合起 来,就是明德一词,是形容这个德,是很光明、美好、圆满至善…… 明德:王阳明把他讲做是“天命之性”,他不单纯是一个学问,也不 是仅仅只是说道德,而是性德,《中庸》里称之为天命,《老子》称 之为道。
“物欲所蔽”
格 物 致 知
“三纲” 之二:什么是亲民?
“亲民”的各家注解:
朱熹《四书集注》解: 把“亲民”当做“新民”来讲:“新者,革其旧 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 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是革新,把旧的去 掉,就是革新。旧的是我们的习气,所谓毛病、 习气,这是旧的东西。把习气毛病去除掉,自性 的光明就显发了。所以首先要自己革除旧习,要 自新,这就是“自明其明德”的意思。
七证:
知、止、定、 静、安、虑、 得。
八目: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第二讲:《大学》的三纲
儒家五圣
至圣先师:孔子
复圣:颜回
宗圣:曾子
述圣:子思
亚圣:孟子
《大学》作者曾子
曾子师从孔子,乃“七十二贤人”之 一,特别注重孝与礼,孔子之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他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 ,又由后世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 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 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 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 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 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 ,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 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止于至善”各家注解:
蕅益大师解: “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亲民止至善,只是明 明德之极致,恐人不了,一一拈出,不可说为三纲领 也。此中明德、民、至善,即一境三谛。明,亲、止 ,即一心三观。明明德即自觉,亲民即觉他,止至善 即觉满。” 至善,乃是究竟圆满之论。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如 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自觉是明德,觉他是亲民,觉行圆满是止于至善。
“明明德”各家注解:
朱熹的解释: “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天是天然、自然,本来就在的,本来就有,明德叫做 “虚灵不昧”(虚灵不昧,虚是空虚,无色无形,灵是我 们的灵性、智慧,不昧是常放光明。) 人之初,性本善,因被“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 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经常迷失本性,因 为欲望习气的原因,被时常遮蔽了,经常违背大道,但是 ,我们人的本性之光明、明德,一直都在哪里的!所以我 们的学习就是“当因其所发而明之,以复其初也!” ——通过学习圣贤之道,回复本性的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