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学校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学科育人”成为了当今教育的新方向。
所谓“学科育人”,是指以学科教学为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学科育人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一、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跨学科融合。
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跨学科融合。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或是通过“多项式教学”等方式,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层面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和实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提出新的想法。
三、倡导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倡导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和指导下,能够自主地学习、探究和发现知识。
同时,学校还应该通过课堂合作和团队活动,鼓励学生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总之,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通过加强学科育人的理念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提高学生的人生素养,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习“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本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科教学强调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技巧的运用,而学科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发展。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并逐渐实践了一些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取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需要教师具备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在过去,我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而现在,我更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我引入了一些有趣的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积极参与度。
其次,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追求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更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数学课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过去,我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而现在,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
例如,在语文课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阅读活动,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最后,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需要协同育人的力量。
教师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角色,但仅仅依靠教师是不够的。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都应共同努力,形成育人合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学校和家长的交流活动,与他们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形成教育共识。
另外,我与同事们进行教学反思和经验分享,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通过这段时间的转变,我逐渐认识到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确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转向”-
课堂教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转向”?课堂教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转向[导读]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改进旨归是提高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综合应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等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充分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课堂教学为达成素养目标,理应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其实现路径是实现三个转向:从教学目标转向教育目标;从冗余知识转向核心内容;从知识授受转向能力培育。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改进;实现路径;三个转向在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以,教育界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以及实现路径的研究不断深入,已进入核心素养如何体现在平时切切实实的教学实践阶段。
何为学科核心素养,一般诠释为体现学科教学价值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众所周知,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每一门学科各具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学科的价值就是在学科育人思想的引领下实现学科教学的价值,其中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人格修养等多个方面。
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杨九诠先生所言,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教育性,它超越了教学,是成人与成才的有机统一,是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的有机统一。
基于这两个统一,引发了我们对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改进产生了以下若干思考。
一、教学目标到教育目标的转向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航标灯,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价值旨归。
从上世纪60年代教师有效控制课堂教学,强势占有主导课堂的双基目标,到2001年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提出的三维目标,使课堂在落实学科素质方面有了抓手,因为三维目标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带得走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与双基目标相比显然是一大进步。
当下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并非对三维目标的全盘否定,现《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相关阐述与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基本相似,所以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是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它包涵学科思维方式、学科关键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智慧潜能开发、人格修养培育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充分体现能力与品格同生共长的学科教学的价值旨归。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从教学走向教育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从教学走向教育新课程标准(NCS)下的课堂是一种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教育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育的变化。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转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应试的要求。
而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全面发展和提升自己的素质。
其次,教学内容的改变也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的重要变化之一、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以讲解教材内容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关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课题教学,选取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项目教学,将多个学科间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育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为主,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等。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育是一种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教育模式的转变。
它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与学生实际需要相关的教学内容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全面发展和提升自己的素质。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教学中心是学科课堂教学的核心,而学科育人则更多关注学生在课程和生活中的全人发展,将学科知识和行为、价值和态度相结合,构建学科教学与人的全面成长的有机整合。
在实践中,学科育人应贯穿于课堂之中,即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师态度和课堂活动的多元化设计实现。
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将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化为学科育人。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科育人的课堂要营造一个积极、活跃、和谐、多元的教学氛围。
这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其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设计,如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后,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教育,营造温馨、关爱、支持、尊重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情感经验。
二、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学科育人的课堂应该从学科本身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使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
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学科育人还应重视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具备多学科整合的综合能力,这样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科育人的课堂注重学生可持续的成长和发展。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更应该发挥自己是学科育人者的潜力和责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中获得实际成长。
四、融入人格教育在学科育人的课堂中,人格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人格教育是学科教育的灵魂,是学科决定行为、价值决定态度的反映。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修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情感发展等方面。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学科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任务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对于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所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将从培养学科思维能力、促进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课堂实现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转变。
培养学科思维能力是课堂转向“学科育人”的重要路径。
传统的学科教学更注重对于知识的传授和习题的训练,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会机械地记住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却很少有深刻的思考和创新。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上,教师不仅仅只是讲解解题方法,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背后的道理和逻辑,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能激发他们的学科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促进团队合作意识也是课堂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方式。
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个体学习,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当今社会要求的是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学生如果只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师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团队合作的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话剧表演,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中获得了提高,更是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了很多重要的能力和品质。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关键。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很多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因为是教师规定的,所以才学习的,他们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作者:刘文胜王程程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8年第16期《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生物学教育迈入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为了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强化生物学科的培育价值和核心素养,新课标对生物学科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发展要求。
一、新理念与新要求: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生物学课程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是由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等内容组成。
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生物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一是生命观念。
让高中学生通过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了解到生物之间存在的关系后,再对其进行抽象性解释,理解经过反复试验、验证过的想法与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理解与解释相关现象的能力。
促进高中学生在良好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生命观念,通过这种观念,去理解生物学中的结构与功能观、生物进化与生存环境适应观、自然稳态与平衡观等。
这样,学生通过生命观念认识到世间所有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然观与世界观,并具有探究生命活动现象与规律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科学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务实的习惯,且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以及批判性思维等方法,对生命现象和规律等进行探究与解释。
三是科学探究。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不断发现生物学问题,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现象,学会仔细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促进学生逐渐形成团队合作与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是社会责任。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秉持造福人类的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并参与生活中有关生物学的社会话题,且能够做出有理有据的解释或判断。
同时,要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生态意识,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能够在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主动向他人宣传有关绿色生活、珍爱生命等方面的基本常识,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进行。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教育需求,学校教育应该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课堂教学也应该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科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传统的学科教学以课本知识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是passively接受。
这种教学模式在短期内可能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掌握并不理想。
二、学科育人: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学科育人的理念是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人格品质、思维能力相结合,通过学科知识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将课堂教学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更多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激发学生自主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思考的环境。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科育人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提倡合作学习学科育人强调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互助,增进彼此的友谊,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分组合作、课堂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1. 引言1.1 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的区别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在教育领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二者的重点和目标却有所不同。
学科教学注重的是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促进他们在学科领域内的学习和发展。
而学科育人则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不仅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品德、思想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学科教学更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学科育人更强调学生个性的塑造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通过学科育人,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具竞争力。
将课堂从传统的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有利于培养更加优秀和全面发展的学生。
1.2 当前教育的现状当前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发展空间,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衡量,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往往缺乏创造力、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只会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
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教与学脱节的问题,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下降。
学生们逐渐成为被动学习的对象,而不是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探索问题的主体。
要改变当前教育的现状,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需要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3 引起转变的原因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1. 引言1.1 课堂转向学科教学的背景课堂转向学科教学的背景主要源于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传统的学科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再只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批判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人才。
课堂教学也需要转向学科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
当前的教育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需要不断适应和发展自己。
课堂教学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将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成长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从传统的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1.2 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的区别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的区别在于,学科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技能的培养,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
而学科育人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科教学强调的是学科内容的教学,而学科育人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主要传授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成绩。
而在学科育人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
将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学科育人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方向。
2. 正文2.1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是课堂转向学科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合素养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感素养和文化素养等方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需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这意味着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问题解决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研究。
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
教师也需要具备终身研究的思想,厚积薄发,成为学生创新火花的点燃者和智慧泉水的引路人。
只有胸中有书,才能不断创新,让课堂呈现学生智慧之泉喷涌而出的胜景。
例如,特级教师XXX执教XXX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哲理。
她引用老子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解释“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的深刻内涵。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之,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需要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注重学生的整体性研究和教师的终身研究,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篇文章主要探究的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贯穿始终的是语言的感悟、理解与应用。
这种教学方法就像一首优美的旋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让人深受感动、回味无穷。
这种教学方法的成功,与XXX老师深厚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
想要
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教师必须多读书、多研究,形成深厚的专业积淀与文化底蕴。
只有根深才能XXX,“胸中有书”
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基础。
李希贵: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李希贵: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全文长 3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导读我们需要从传统学校里的“教”走向“学”,包括准确提炼学生能够理解的学习目标、设计好学习任务、提供大量可参考的资源和学习工具,创造支持型的学习环境,真正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01如何从“教”走向“学”英国华威大学教授肯·罗宾逊在TED演讲中说:“这个(教育)系统中的成功者并不是因为这种文化才成功的,通常是克服了这种文化才得以成功的。
”作家莫言的大哥是我在高密一中时的同事。
大哥的文笔很优美,有一年夏天,他回老家吃了自家院里树上的几个杏子,回来后就洋洋洒洒地写了5000多字的散文,写这个杏子如何好吃。
可是,他接受了多年应试教育,很难像他弟弟那样写作、获奖,因为很多条条框框束缚了他。
莫言小时候就把村里的书全读完了,后来就借邻村人的书来读。
人家实在不愿意出借的一些稀缺书,他就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换来阅读。
后来到了烟台当兵,他又把烟台图书馆的书全读完了。
再后来到保定,他当上了图书馆管理员,又把图书馆的3000多册书读完了。
就是因为这种学习,培养了他的学习力,成就了一个不一样的莫言。
丘吉尔说:“我总是愿意学习,但我不喜欢被教导。
”既然大家都是这样,都清楚学习是人的天性,但教育不是,那我们该怎样慢慢从今天传统学校里的“教”走向“学”呢?02确定学习目标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炼出学生能够理解的学习目标,而不是仅仅将教学目标写在备课手册上。
这件事表面看起来简单,其实挺难的。
过去,十一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史传单元——小说中的侠义人物”时,是围绕单元中的四篇课文来确定教学目标的。
教学目标包含甚广,从知识与能力到过程与方法,再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关注到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很不容易。
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写在备课本上,教师不能感觉到可操作性,更不能和教学过程中的环节一一对应。
这样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教师的大脑里,学生却浑然不知。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因此,教育者应该以学科育人为核心诉求,严格按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去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把课程重点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时间紧张,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加快进度,这让学生常常陷入知识点的疏漏和理解不深的尴尬境地。
因此,现在亟需将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首先,学科育人教学可以将知识点融入现实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教师讲解生动有趣,遵循系统性原则,同学们总能理解所学知识点的意义和方法。
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懂得如何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尤其是对于实际记忆过短的学生,学科育人教育可以增加他们的脑回路复盘,促进对知识点形成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学科育人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可以在课堂上和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互学习,增加他们的交际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学习知识点的目的变得不是单一的“知识点理解”,而是“学会掌握知识点,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在学科育人教育中,社交能力的增强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最后,学科育人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科育人教育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能够将掌握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教授知识点,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通过引导,教师们可以教育学生道德规范和关键技能培养,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自我管理等等,这些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生命价值。
总之,学科育人教育可以使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真正的“学科育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未来人才。
只有在学科育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走出平凡,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书笔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读书笔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第一篇:读书笔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用整个的“人”去教学----向课堂注入更多的感情和尊重而非更多的知识作为一名刚踏上讲台的新手而言,我向往王春易老师那样的课堂,“充满创造力,激情无限,幸福感极强”,其实我想不仅是我,任何一位老师都渴望达到这样登峰造极的地步。
看了王老师的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我不禁自惭形秽,我不知道一个教了二十多年在三十九岁时就能成为北京市特级教师的老师哪里来那么大的毅力能坚持把讲了无数遍的滚瓜烂熟的教材备了一遍又一遍,而且坚持每一次都会有所不同,新老师都做不到的她都做到了。
我不知道她怎么能挤出这么多的时间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给她的家人上一遍或是自己对着镜子讲一遍,自己预设学生的反应和问题,把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来反复备,反复摸索。
更让我感到钦佩和敬仰的是她对于教学的看法,一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的教师都认为自己很爱学生,而让人惊愕的是只有百分之十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很爱他们。
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每天苦口婆心、费心费力地督促学生、鼓励学生,一道题可以不厌其烦地讲个两遍三遍甚至是更多,生怕他们记不住,懒得记,有时还恨铁不成钢地激励他们,感叹自己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一项职业,到头来却只感动了自己一个人?而学生对老师有的仅剩下表面的尊重,有些甚至尊重都谈不上,很多人会觉得他们不是为自己而学,而是被迫为家长学,为老师学,他们觉得老师每天上课歇斯底里地讲,他们就象征性地坐在下面欣赏上面的“独角戏”,想听的话会给个耳朵,不想听的话便我行我素,自己在台下演小戏或寻周公。
教师和学生感觉就像是互相对立的两大阵营,双方都在斡旋于学与不学之间。
在我自己的课堂上也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他们现在是处在生命最美好的阶段,他们要做的是在这一阶段做一些最美好的不会让自己此生后悔的事情,多年后他们就会觉得快下课时大家一起翘首企盼窗外等着踩着铃冲出教室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就会多么想那一刻能慢一点再慢一点,要珍惜这最美好的中学时代……而他们给出的回应却是一笑了之。
从学科分立走向学科融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理性构建
体系与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 的要求相 比, 学科课程 构成 没有 突 出教 师教 育 专 业 化 的 特 征 、 程 结构 比 课
例不 合理 、 缺少 针 对 师 范 生教 育 实 践 能 力 和专 业 技 能进 行 系统训 练 的教 育技 能课 程 。我们 认 为 , 有 现
主要培养职前基础教育实践者的高师院校却行动缓 慢 。本 次新课 程改 革力 图实 现 “ 六个 改 变 ” “ 个 与 六 统一 ”强 调 “ , 以学 生 全 面 发 展 为本 , 仅 注 重 全 体 不
作者简介 : 于海滨 (9 3一)男 , 16 , 辽宁锦州人 , 渤海大学教 育硕士教育 中心主任 , 教授 , 副 主要研究方 向 : 程与教学论 ; 课 朱
成科 (9 3 , , 17 一)男 辽宁新 民人 , 渤海 大学教育学 院讲师 , 教育学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 : 育基本 理论 。 教
学数 学教 学 的课程 分立 。只能会 学 , 而不会 教授 , 更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统一” 的新特点和“ 重知识
向重 学生 发展 转变 、 重教 师 ‘ ’ 教 向重学生 ‘ ’ 学 转变 、 重结果 向重 过程 转 变 、 一 规 格教 育 向差 异 性 教 育 统
难以谈及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教授 了。其二 是指 教育类 课 程 的分立 , 特别 是教 育学 、 心
2 学科 融合 的理论 模 型 .
公共心理学教材的大部分内容被神经学和普通心理 学理 论所 占据 , 正应 对教 学与 课程 , 真 及其 学 生心理
发展 的理论 与实 践技 术 则少 之又 少 。这样 的课 程设 计 已经难 以适 应基 础教 育改 革 的要求 。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作者:王凯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9年第05期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是指语文教学要由“教书”上升到“育人”的高度,打破学科界限,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实现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核心素养培育做指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标”与“总开关”。
在这样的顶层设计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着力研究能够体现本学科独特价值的语文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观念的整合,绝不仅仅是语文知识。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就是要把教育指导思想从“教书”向“育人”方向进行转变,一切教学行为都要围绕“学生应具备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
落实核心素养的载体是课程,主渠道在课堂,学科核心素养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内驱力。
调整教学策略是重点。
语文教师要在知识的模糊性和情感的多元性的课文中,从阅读价值中发现教学价值,从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从站在语文核心素养达成的角度去思考课堂教学价值,调整教学视角和策略,打破“一课一教案”的碎片化教学方式。
如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以前需要4课时,逐首诗朗诵、理解、赏析。
今后可以这样做:课前指导学生以“词人之愁”为主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放手让学生辨析《渔家傲》的“思乡之愁”、《江城子》《破阵子》的“功业未建之愁”、《满江红》的“知音难觅之愁”;还可以探究范仲淹、苏轼、辛弃疾、秋瑾四人,谁的“愁轻”,谁的“愁重”;亦可尝试“群文阅读教学法”“1+X教学法”等。
这样,每一节课的“教”,都能使学生有方向、有条理、有方法地学。
改变学习方式为关键。
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走向主动参与式的深度学习,尝试构建以任务驱动为重要形态的自主探究交流活动,真正实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由单一个体学习走向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共同愿景,强调资源共享、共同学习、互助学习;还可以从统一讲解式学习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学习。
《学习“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心得体会五篇》学习“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心得体会师大附中朱国云一目前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说到学科教学,我们常常将教学仅仅理解为传授知识,死板而僵硬的知识传授,讲解、记忆、单纯做题训练、意义不大的测验与考试,几乎成了教学的全部,教知识、教死知识、死教知识也成了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好像这就应该是教师的唯一职业内容,如果讲授和培育其他方面的内容,都属不务正业或多此一举。
学科教学,实为学科知识教学,说穿了就是“被教学”和“被学习”,主要存在两种主要倾向,一是教材为本,二是资料为本。
前者就是一些教师所谓的“扎实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地毯式”的扫荡,不管是记忆的、理解的、掌握的、了解的、运用的,或是精读的、自读的,也不管《课标》是怎么规定的,凡是教材上出现的,哪怕是课下注释和说明,都视为知识点,掰开、揉碎后,重复训练、重复测验,直到考试为止,其目的是考试不丢分。
后者则是一些教师所谓的“精讲多练”,把教材内容讲授完成后,有的甚至还突击教学进度,然后马上利用各种资料加以大量训练,练习各种题型,进行题海战术,有的甚至都不进行题型选择,只在训练量上下功夫,以求达到会解题、能记忆、能考试的目的。
这两种倾向都是以知识为本的教学,即知识教学,而非能力教学,并且都是以灌输式为主,强制性特征非常明显,无从谈起自主学习。
二如何从学科教学转变成学科教育1.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定位,从知识本位转变到能力本位,时时处处想到学生“怎么学更好”。
因为学科教育倡导的是一种更加宽泛、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的范畴内的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范围、学习内容等方面,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这不仅囊括了学科教学,还大大超越了学科教学的范畴和标准,会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记忆”,会将学习方式最优化,会将学习方法最多化,会将传统知识与个体体验进行链接,学生学习也会自主与主动,这些其实就是课程功能的体现。
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塑造”
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塑造”引言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则被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然而,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仅仅拥有知识并不足以应对挑战。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应该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塑造”。
学科塑造的概念学科塑造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学科的本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不同,学科塑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以及学科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
学科塑造的实施要将学科塑造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引入真实案例:教师可以引入与学科相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来理解学科的实际应用。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深层次的研究。
2. 提倡跨学科合作:学科塑造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
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项目或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3. 鼓励自主研究:学科塑造强调学生的主动研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学科相关的资料和资源,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究。
4. 使用技术工具:教师可以利用技术工具来支持学科塑造。
例如,使用虚拟实验室、在线模拟和多媒体资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
学科塑造的益处通过将学科塑造应用到教学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益处:- 提升学生的整体研究效果:学科塑造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促进对学科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科塑造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跨学科合作可以促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结论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塑造”是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学科塑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转学科教学心得体会范文6篇
转学科教学心得体会范文6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成长方向,每次认真撰写心得体会,都会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新的启示,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转学科教学心得体会范文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转学科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篇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必须在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社会的形势下肩负起传播现代文化和科技的职责。
这次有幸参加了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我收获颇丰,感悟颇深。
各位专家和老师的讲座使我认识到,要有所发展,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使自己不断地在学习中进步,在教学实践中成长。
专家们精彩的讲解,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许多技术上的指引,让我们从理论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flash动画的制作,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原来那些看着遥不可及的绚丽动画,是这样一帧一帧制作出来的。
因为有了老师详细的讲解,我这个门外汉也可以做一点点动画出来。
虽然做出来的都是最基本、最原始的,但是心中还是那么的兴奋。
毕竟,我也开始略知皮毛了。
但是通过实践还是发现,有许多老师讲过的内容,在课堂上好像就听懂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找不着要用的工具,一碰键盘也不知哪儿就不听话了。
究其原因,还是练得太少,不熟悉。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会加强业务上的学习,多进行一些实际操作,争取让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在工作中,我承担了学校很多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比如网站管理、摄影照相等相关工作等,经常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打杂的,没有太多的发展,在本次培训中,看到名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他的经历使我对自身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师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能认识自身的优势,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学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总结和反思,就能更好更快地提升自我,促进专业化成长。
学习“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心得体会五篇(二)
学习“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心得体会五篇(二)学习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牛大场中学李梅今年我校举行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学习会议。
听了几节课并进行了讨论。
总体感觉这次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题明确,突出了学科如何渗透法制教育;二是学习形式注重示范性,几节示范课分别从不同学科演示说明了学科如何很好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问题。
我觉得作为教师应有如下要求:一、每个教师都应树立和强化学科渗透的观念和意识。
把“学科渗透”的观念牢牢地放在心里、化为信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凡事只要我们用心了,效果肯定不一样。
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学科渗透问题,用心学习。
三、用力实践和探索。
不怕吃苦和受累,不怕劳心劳力,只要有利于学生“做人”的养成。
“教育必须对生命丰富的、差异的、深刻的内涵。
”执着是生命中最美的东西。
在我们的生命航程中,教育赋予了我们许多的亮点和精彩。
四、毫无疑问,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的意义在于不断适应学校法制教育的新形势、解决学校法制教育的新问题、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
每个教师都应该___并致力于学校法制教育的创新。
这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自我反思。
五、教师的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为他自己,首先是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
其次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感染他们、影响他们。
简单地说,要教育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人,你首先是一个遵纪守法者。
总的感觉,这次学习主题明确,突出了学科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形式注重示范性,分别从不同学科演示说明了学科如何很好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很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考试说明
• 列出了65个考点,高度概括! • 每个考点都包含了哪些内容? • 每个考点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自主复习,找不到适合的教辅资料
• 规范的知识网络图,不是自己画的没有价值 • 概念的辨析,不是自己总结出来的很难记住 • 知识点过于细致讲解,增加难度 • 提供的习题量过大,易陷入题海
建立自主复习的训练体系
• 与每个单元的课堂讨论配套的例题——典型性 • 与每个单元的复习配套的习题——适量、基础 • 与每个单元的检测配套的习题——能力提升 • 与学科综合训练配套的习题——综合分析 • 与理科综合训练配套的习题——模拟高考题
关注自主复习的过程
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 发自内心需求的学习动力才是永恒 • 源于兴趣与热爱的学习才是快乐的 • 自主、投入情感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学生对自主学习从不接受到喜欢,从不愿 意到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从最初的冷场到 现在的热烈而深入。学生越来越会学了, 越来越爱学了,学的越来越快乐了。
我现在的课堂
• 曾精心设计的导言没了,学生的问题就是我课的起点 • 曾引以为豪的板书没了,取而代之是学生个性化的,
越做越好的知识框架图 • 巧妙设计的难点突破没了,学生通过阅读、小组交流、
没有 学习 规划 38%
阅读 效率 较低 50%
没有 充分 利用 小组 资源
13%
没有 整理 总结 习惯
35%
只刷 题不 反思 总结
20%
没有 找到 合适 Hale Waihona Puke 法20%其他 6%
• 模块成绩 = 模块测试成绩50% + 平时成绩50% • 平时成绩不同单元有不同的赋分权重。
过程性评价
细胞的结构 • 阅读20% • 实验10% • 小组交流10% • 模型制作10% • 梳理概念图10% • 单元检测40%
生物的进化 • 小组交流30% • 整理笔记10% • 完成配套练习10% • 梳理概念图10% • 单元检测40%
单元式复习的体会
• 帮助学生建立网络化知识结构 • 使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加深了 • 学生更会梳理总结笔记了 • 节约了时间
高三 9班 詹江山
• 我以为在高二就学会了阅读,到高三才 知道还可以这样跨越式阅读。
• 我以为总结笔记就是不丢掉一个知识点, 到高三才知道关键要建构网络。
单元式复习的体会
• 帮助学生建立网络化知识结构 • 使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加深了 • 学生更会梳理总结笔记了 • 节约了时间
实验探究常常将难点一一化解
我并没有失去课堂
放弃了
重新开始
• 熟悉的教案 • 完整的课件 • 精美的板书 • 流畅的讲解
• 设计学习规划书 • 整合精讲的课件 • 梳理学生提交的问题 • 寻找精讲点拨的切入点
教学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他们的自主意识、质疑意识、合作意识越来 越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王春易 北京十一学校
变革,不容易
• 驾轻就熟的教案 • 多少个不眠之夜熬出来的课件 • 积累多年的素材 • 学生的认可与欣赏 • 头脑中固有的观念……
很久以来,在我的头脑中教育、教学都 是一回事,就是上好课,讲好那本教材。
自我反思
• 课堂究竟是谁的课堂? • 学生喜欢的课就一定是好课吗? • 教育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表现出极大的热 情,旺盛的求知欲,而且他们的观察、分 析、判断、推理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 提升。
课程整合是必然
当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后,课时异常紧张, 课时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我们不断增添的实 验内容与学生活动,于是尝试着进行单元 教学。
自我反思
• 不是学生不爱听的课要改 • 不是成绩不好的老师要改 • 任何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师都要改 • 越是爱讲、会讲的老师越要改 • 教师讲的越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就越少 • 教师讲的越清楚明白,学生自主钻研、思考、探究
的意识就越弱。
当我真的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学 生有快乐,有喜悦,也有苦恼和焦虑, 甚至有不解与埋怨……
学习规划书——自主学习的导航仪
• 单元内容 • 单元规划 • 单元评价 • 单元检测
每个学期通过问卷,征求学生的意见
• 有效性 • 实用性 • 改进建议
学案设计有效性
理科实验班 没有达到 3%
理科实验班 基本达到 48%
理科实验班 额外增加了
负担 5%
理科实验班 达到了 44%
学案设计有效性
理科常规班 没有达到 16%
理科常规班 额外增加了负担
5%
理科常规班 达到了 18%
理科常规班 基本达到 61%
学习合作小组——自主学习的加油站
• 营造氛围 • 培训组长 • 捆绑式评价
分数的单一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
学生们已经逐渐撒开我们的手,有 的在蹒跚学步,有的在稳步前进,有 的在快速奔跑……
时间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4课时 第5课时 第6课时 第7课时
细胞代谢
过去
现在
代谢条件——ATP 学生阅读课
代谢条件——酶
小组交流课
细胞呼吸(1)
教师拓展与提升
细胞呼吸(2)
小组交流课
光合作用(1)
教师拓展与提升
自我反思
• 老师太爱讲了,使学生对老师讲有了依赖 • 教师面面俱到的讲,阻碍了学生的思考力 • 教师清清楚楚的讲,剥夺了学生的创造力
• 还原生物教学的本质 • 将大量的实验引入课堂 • 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方法、能力和情感…
• 不仅取得满意的成绩,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 爱护环境的人,一个关爱生命的人,一个崇尚自然的 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建构知识网络的平台——单元复习
• 高考考查五个模块(3必修 + 2选修)
• 必修带选修的原则建立复习单元(13个)
• 生物的遗传
必修二 必修一 选修一 选修三
高三 9班 詹江山
• 我以为在高二就学会了阅读,到高三才 知道还可以这样跨越式阅读。
• 我以为总结笔记就是不丢掉一个知识点, 到高三才知道关键要建构网络。
光合作用(2)
典型例题分析
典型例题
自我检测,小组互评
自主复习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 搭建自主复习的平台 • 关注自主复习的过程 • 包容多种不同的复习方式 • 建立自主复习的训练体系 • 个性化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
搭建自主复习的平台
• 建构知识网络的平台(单元复习) • 落实考纲考点的平台(复习规划书) • 解决学习中问题的平台(小组交流)
问题与困惑
问卷: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你 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学会 自主 学习 55%
学会 与人 交流 55%
有了 自我 反思 意识
59%
有了 问题 意识 64%
找到 适合 学习 方法
35%
敢于 挑战 老师 48%
学习 充满 信心 33%
其他 2%
问题与困惑
问卷: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上 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