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PPT文档资料
第五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PPT课件

治法:厥应下之 —包括清、下两法
误治: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提示禁忌发汗
29.01.2021
-
23
第三节 辨厥证
2.热厥证治 【原文】 339 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 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 其病爲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 便血。 【提要】论热厥轻证及转归。
厥 陰 之 爲
脉证 特点
消渴 —口渴多饮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 —嘈杂似饥
风木化火 炎灼于上
病
不欲食 食则吐蛔
脾虚木贼而为下寒
误下则更伤脾阳,下寒更重 误治:下之利不止
提示:厥阴病禁下
29.01.2021
-
6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二、厥阴病愈期 【原文】 328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提要】厥阴病欲解的时间。
传经:三阳病及太阴、少阴病传变而来 直中:厥阴本虚外邪直犯厥阴
病期病性 六经病证的末期阶段
病 理 病机 概
邪犯厥阴,阴阳各趋其极,而见 寒极、热极、或者寒热错杂
况
上热下寒证
病证类型 厥证
厥热胜复证
下利呕哕证
29.01.2021
-
3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三、治疗概况
上热下寒证 ——清上温下—乌梅丸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厥阴病提纲;乌梅丸证、干姜黄芩连人参汤证的 症候、治法、方药。掌握厥证的证候特点、基本病机,及 对厥证的辨治;掌握厥阴热利证、厥阴肝寒犯胃证的证治。
2.熟悉麻黄升麻汤证、熟悉辨厥热胜复证的机理、及辨 厥阴病预后的方法。
3.了解厥阴病愈期。 4.背诵第 326、338、359、337、335、350、351、 371、373 、378、381条。 计划学时:
厥阴病辨证--师大庆27页PPT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厥阴病篇(七版)[参考材料]
![厥阴病篇(七版)[参考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7a99ab83de80d4d8d05a4f4f.png)
饥而不欲食——肝火犯胃,胃热脾虚
食则吐蛔——脾虚肠寒,蛔随吐而出,
若误下,胃气更虚,下利亦甚。
优质材料
9
❖ 讨论:
如何理解厥阴病的病机,即为什么上述诸证能反 映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
从肝为厥阴之脏,又是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 疏泄,在病理状态下,风火相煽,风火消灼津液 及肝气横逆则见上热证。
❖ 此外还有:
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热厥证——四逆散 胃肠病变——白头翁汤
优质材料
6
五、治则 ❖ 寒热错杂——乌梅丸 ❖ 寒者温之——当归四逆汤 ❖ 热者寒之——四逆散 六、预后 ❖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原文332、333可据)
优质材料
7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一是“蛔上入其膈故烦”之“烦”字系由蛔上扰之蛔 疼。
❖一是“得食则呕,又烦者”之“烦”字指肝火乘心, 即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意
脏厥与蛔厥证之“厥”机理不同,表现不尽相同, 前者手足持久性厥冷,后者则不能持久。
❖ 施治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胃安蛔
代表方:乌梅丸
优质材料
15
❖ 方义:
乌梅—入肝益胃生津,止泄安蛔 细辛干姜附子 寒温并用 黄连黄柏 当归人参米粉白蜜 攻补兼施
❖ 厥阴具有阳气来复机转。厥阴与少阳互为表
里,孕育少阳的生发阳气的一面为其一;从
厥阴肝体阴用阳,内寄相火。当厥阴阴寒极
盛而转衰,相火由伤而转复则阳复,故厥阴
病在病变中有阴阳胜复,厥热往来的机转及
厥证特别多二大特点。
优质材料
5
四、临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现
❖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证见消渴气上冲 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乌梅丸 为代表方。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课件

案例总结
厥阴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候,多因肝脾失调,气血不和所致。
辨症施治是治疗厥阴病的关键,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分析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调和肝脾、益气养血是治疗厥阴病的常用方法,同时需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运用。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强身体的免疫力。
避免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 触病人等,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接种疫苗
根据医生的建议,接种相应的疫 苗,以预防病毒感染。
日常调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01
厥阴病的治疗
治疗方法
01
02
03
04
药物治疗
根据厥阴病的具体证候,选用 适当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
四逆散、乌梅丸等。
针灸治疗
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如太冲、曲泉等穴位,以调
和阴阳、扶正祛邪。
饮食调理
适当调整饮食,避免过度寒凉 或温燥的食物,以保持阴阳平
衡。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体质
02
它表现为寒热错杂、阴阳失调, 以四肢厥冷、脉细欲绝等阴证为 主,但往往夹杂有烦躁不安、口 渴喜饮等阳证表现。
厥阴病的病因
外感六淫
厥阴病可由风寒、暑湿、燥火等 外邪侵袭引起,导致阴阳失调, 气血不和。
内伤七情
情志失调、忧思愤怒等负面情绪 可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机逆乱 ,进而引发厥阴病。
厥阴病篇5课件

【原文】(381)
【原文】(381)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 部不利,利之即愈。
【提要】
哕逆实证的治则。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哕 ——胃气上逆。 腹满 ——邪气内阻,气机壅滞。
【治法】
视其前后——察大小便。 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审证求因,随证施治:
小便不利:水湿内阻,当利小便,用五苓散类。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当通大便,用承气汤类。
【原文】(376)
【原文】(376)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 自愈。 【提要】 痈脓致呕的治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二、辨哕 【原文】(380)
呕家有痈脓 ——内部有痈脓导致呕吐。 不可治呕 ——呕吐是痈脓的出路。 脓尽自愈 ——治当因势利导,令脓排尽则呕有 自愈之机。
二、辨哕 【原文】(380)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 其人外气怫郁①,复与之水,以发其汗, 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词解】
外气怫郁:外气指体表之气,怫郁即 郁遏之意, 指肌表无汗而有郁热感。
【提要】 误治伤阳,胃寒致哕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伤寒大吐大下 ——损伤中阳,正气极虚 外气怫郁 ——表气被郁,可见面赤,无 汗等证 复用水法发汗 ——阳从汗泄,中阳更虚, 胃寒气逆 因致哕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病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暖肝温胃,泄浊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379)
【原文】(379)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提要】 厥阴病转出少阳的证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伤寒论课件: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少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 乌梅丸证
乌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 兩 附子六兩(炮,去皮) 蜀椒四兩(出汗) 桂枝六 兩(去皮) 人參六兩 黃蘖六兩
上十味,異擣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 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擣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 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 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 乌梅丸证
证治小结
基本病机:上热下寒 蛔扰气逆 病理特征:寒热夹杂 临床脉证:肢厥身温 时静时烦 食则呕烦
有吐利蛔虫史 伴腹痛阵作等 基本治法:滋阴泄热 温阳通降 安蛔止痛 基本方药:乌梅丸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359)
厥热胜复证
➢ 除中证辨
傷寒脉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脉 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 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3)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四肢厥逆辨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教研室 周英
四肢厥逆证
• 热厥 • 寒厥 • 痰水厥
阳郁不达 阳虚不温 痰水阻郁
四肢厥逆证—病机特点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本证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教研室 周英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 寒热错杂证
上热下寒
➢乌梅丸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麻黄升麻汤证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傷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 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 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蚘 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 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 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ppt课件

心包与肾肝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心包火以经络为通路,可达
下焦,使肾水不寒,蒸化肾阴以涵养肝木,防止肝 阳上亢同时上济心火,防心火亢盛。这样则上焦清 和。下焦温暖,以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保持 人体健康(所谓?统一)。
2、厥阴与少阳(手——三焦,足——胆)互为 表里,以其脏腑相连,经脉相通,脏属阴主里, 腑 属阳主表,互为表里,彼此在生理上关系密 切,再病理上相互转化(表里传)。
提示:热厥轻证(热郁少阳致厥)
往来寒热 嘿嘿欲食
热郁少阳
数
烦无躁汗
日 津伤无汗 后
指头寒
热不外达
寒热退、小便清 能食、厥止 不烦 上证不除 + 厥重 呕吐、胸胁烦满
热向下,便脓血 少阳热重 热向上,喉痒
阳明经热证——热厥重证
350条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提示:热厥重证
脉滑数
阳明经热
下之利不出——误下脾伤气陷,滑脱不止
肝木 乘土 胃热 脾(肠) 寒
二、上热下寒证
1、乌梅丸证
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
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
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
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
乌梅麻痹虫体,抑制活动,扩张驰缓,欧狄氏扩约肌 (2)治疗肠蛔虫证及蛔虫性肠梗阻 (3)治疗其他——慢性胃炎、肠炎、结肠炎等
(又主久利)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359条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 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寒个吐利证) (呕吐不出谓之格,大小便不通谓之关) 寒格:指上热下寒相格拒,致食入口既,吐故称之。 395条:虚寒下利,误用吐下致寒格的证治
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23页
注意:消渴不等于糖尿病。 区分:本证消渴与太阳蓄水证消渴?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24页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上热下寒证证治
【原文】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
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
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
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9页
(二)厥阴病
1.含义 是机体抗病能力减弱,感受外邪后,引发厥
阴所属脏腑、经络生理功效紊乱所致较为复杂一 类病证。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10页
2.厥阴病病因
(1)从少阳传来:互为表里,病变可相互转化。 若病人素体阳虚,病入少阳热伤肾阴,水不涵 木、水不络火而病入厥阴。
“入则厥阴,出则少阳。”少阳失治误治, 病邪内陷,成厥阴病(由表传里)。
木香; 大便滑利可加赤石脂、诃子。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8页
小结
蛔厥发生病理基础是上热下寒证。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方药: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9页
临床应用
临床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蛔虫性肠 梗阻、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痢疾、慢性 肠炎、顽固性湿疹、慢性附件炎、子宫脱 垂等,而有上述证机者。
厥阴病脉证并治
死证
第26页
蛔厥(上热下寒证)
吐蛔—有蛔虫内扰。 脏寒—脾脏虚寒,实为肠中虚寒。 病者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时作时止,蛔虫内伏
不扰,则疼痛、烦躁消失。 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若病人进食,可引发蛔虫扰动,不但疼痛,又 生烦躁,且可致胃失和降而发生呕吐,蛔虫有可 能随之吐出。
《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
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至其经,从化各异;若其人素偏于热,则邪从阳化,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蛔厥,口烂,咽痛,喉痹,痈脓,便血等阳证见矣;若其人素偏于寒,则邪从阴化,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肤冷,藏厥,下利,除中等阴证见矣。
所以少阳不解,传变厥阴而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为欲愈,阴阳消长,大伏危机。
兹以阴阳从化,厥热胜复之微旨,详发于篇中,俾临证者,诊治有要道焉。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此条总言厥阴为病之大纲也。
厥阴者,为阴尽阳生之藏,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乃厥阴热化而耗水也。
厥阴之脉,起足大指,循股内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贯心膈。
其注肺热邪,循经上逆膈中,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也。
饥而不欲食者,非不食也,因食则动蛔而吐,故虽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也。
夫消渴多饮,饥不能食,则胃中所有者,但水与热耳!若更以厥阴热气,挟蛔撞疼,误认为转属阳明之实痛而下之,则胃愈虚,必下利不止矣。
【集注】成无己曰: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至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则成消渴者,以势甚能消水故也。
又张卿子云;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能救,盖厥阴消渴,皆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可比也。
魏荔彤曰:此申解厥阴传经热邪为患,历举其证,以禁误下也。
伤寒之邪,传入少阴,为里中之里,乃自少阴传厥阴,又为三阴之极尽处矣。
阴尽处受邪,无所复传,却同少阳为升降之出路。
少阳无下法。
厥阴阴邪亦无下法,下之为误可知矣。
首标「消渴」二字,凡热必渴,而寒湿隔阻正气,亦有渴者,然其渴虽欲饮水,必不能多,未有渴而饮,饮而仍渴,随饮随消随渴。
若是者消渴为传经之热邪,传入厥阴无疑也。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PPT课件

2019/7/27
医学课件
2
指情志:气血和平,心情舒畅 肝主疏泄 指消化:疏通胃肠,脾胃气机升降
指通利三焦:疏通水道,极少提及。
指促进血液运行不致瘀滞; 主藏血 指肝血不足
肝气横逆致吐血,血逆妄行极少提及。
相火、三焦、脾阳一样,其气机来源于 内寄相火 肾中的元阳(命门)
相火有敷布阳气,化除阴寒以保持内脏 温养,并助肝之疏泄、藏血。
施治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胃安蛔
代表方:乌梅丸
2019/7/27
医学课件
15
方义:
乌梅—入肝益胃生津,止泄安蛔 细辛干姜附子 寒温并用 黄连黄柏 当归人参米粉白蜜 攻补兼施
辛—伏 苦—下 酸—静
饭前服
鉴别:
脏厥与蛔厥 脏厥—厥持续伴肤冷,燥无休止
脉微而厥
2019/7/27
蛔厥—厥医不学课持件 续性伴肤冷 燥有休止 16
与三泻心汤比较
两者均属寒热错杂证,针对这病机而采用寒热并用 法,但其两者病机、表现各不相同,吴氏云: “泻心寒热并用,乌梅丸则寒热刚柔并用”又云: “乌梅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叶氏 在乌梅丸化裁刚药为主的椒梅汤,柔药为主的连 梅汤,治温邪深入厥阴的证候。
2019/7/27
医学课件
3
二、病因病机
少阴病误治转入厥阴
太阴病 三阳病
误治
传经而来
风寒直中厥阴—本经自感(直中)
肝郁化火,风火相煽
——上热
肝失滋养 肝失疏泄 胃虚失降——中虚
精亏,阳损及阴-肾阴不足
少阴阳虚阴盛
2019/7/27
——下寒
医学课件
为上 厥热 阴中 病虚 病下 机寒 。,
伤寒论PPT(厥阴病篇)

第一,阴气最少的意思。
“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
也。”
----《素问》
两阴就是指太阴和少阴; 两阴发展到了尽头就是厥阴。
厥阴的内涵
第二,阴尽阳生的意思。
《素问·阴阳类论》中讲到“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 此知五脏终始。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
一阴就是厥阴; 阳生则如月之朔,阴尽则如月之晦。 一尽一生,终始循环。 “阴之极也,阳之始也”。
厥阴的内涵
第三,主肝与心包络。
厥阴包含两个脏:肝和心包
肝藏血而主疏泄,内寄相火; 心包为心之外围,内寄相火。
厥阴的内涵
第三,主肝与心包络。
君火以明, 相火以位。
《素问》
厥阴的内涵
第三,主
亢盛之火 虚衰之火
足 厥 阴 肝 经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 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 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 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 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 腹,挟胃,属肝,络胆,上 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 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 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 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 肺。
1.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 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 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注释】 1)其人当吐蛔----当:作“常”解。 2)令病者静---令:作“今”---《玉函经》、赵本 3)此为脏寒---脏:胃、肠。
厥阴的内涵
第四,与少阳互为表里。 厥阴和少阳相表里。 少阳主表里之枢, 厥阴主阴阳之枢。 少阳病特征性的症状“往来寒热” 厥阴病特征性的症状“厥热胜复”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课件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7
本证的特征性表现为: 舌尽红赤、厥冷 脉微、渴甚。为阴阳俱虚体质基础上出现 的寒热并见证。非单纯的阴虚火旺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8
厥阴病本证
• 寒证
• 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 寒呕证:吴茱萸汤证
• 热证
• 热厥证: • 热利证:白头翁汤证
• 厥热胜复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9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遂与麻黄升麻汤,服一剂,肢体微汗,手足温暖,
自利即止。明日诊之,脉亦向和,嗣后与异功、生脉合
服数剂而安。(《古今医案按》)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26
厥的病理与特征
• 厥的病理:“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
• 厥的特征:“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7)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27
热厥证
•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0)
• ①直中 ②转属 • 病机:阳气升降出入紊乱于厥阴枢机之位。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4
确立本证的基本原则:
• 反映本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征。 • 反映本经所属阴阳气化的生理病理特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5
厥阴病本证:
• 厥阴提纲证 • 厥与厥热胜复证 • 厥阴热利证 • 厥阴寒呕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2
• 功能:
• 厥阴与阴阳气的交替转化有密切关系。 • 主论足厥阴肝:为血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
达,功主疏泄,主要体现于脾胃的受纳运化及 对情志的调节。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3
二、厥阴病:
• 定义: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具有阴尽阳生,
6.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页,共85页。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经络: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生 理
脏腑: 心包和肝
概
况
① “两阴交尽”是谓厥阴;
②阴尽阳生,极而复反;
生理特点 ③风木之脏,性喜条达;
④与脾胃关系极为密切。
第二页,共85页。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十二页,共85页。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临床应用】
用于蛔厥、腹痛、呕吐、泄泻、痢疾、消渴、带下、崩漏、不孕 症、不育症等,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
现代临床化裁,用于胆蛔症、蛔虫性腹痛、蛔虫性肠梗阻、慢性 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 性痢疾、慢性胆囊炎、神经性呕吐、慢性荨麻疹等疾病具备本证 病机者。
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 不止者,爲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提要】正虚邪陷阳郁,唾脓血泄利不止的 证治。
第十七页,共85页。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解析】357
因机:伤寒六七日大下后下
寸口脉沉而迟
证候
喉咽不利 唾膿血
手足厥逆
咽喉肿胀疼痛 吞咽困难
邪陷阳郁
泄利不止 脾虚肠寒 下部脈不至
【解析】326
因机:邪入厥阴,木火上炎,土虚木贼
厥 陰 之 爲
脉证 特点
消渴 —口渴多饮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
—嘈杂似饥
风木化火 炎灼于上
病
不欲食
食则吐蛔
脾虚木贼而为下寒
误下则更伤脾阳,下寒更重 误治:下之利不止
提示:厥阴病禁下
第六页,共8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一、厥阴病提纲 【原文】 326 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 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提要】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提纲。
2019/2/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5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解析】326
因机:邪入厥阴,木火上炎,土虚木贼 厥 陰 之 爲 病 脉证
9
傷 脈微 寒 而厥
温脏袪寒,安蛔止痛
2019/2/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脏厥与蛔厥的鉴别
脏 厥 蛔 厥
共同点
皆为厥证,都可见脉微而四肢厥逆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逆乱
病机 真阳虚衰,阴寒内盛
不 证候 脉沉微欲绝似有似无,四 脉沉伏不显,肢厥程度较轻,呈 同 特点 肢厥逆程度严重、至七八 阵发性发作;发则气上撞心,心 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 中疼热,呕吐,多因进食而诱发, 点 持续发作、进行性加重 有呕吐蛔虫史
2019/2/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经络: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生 理 概 况
脏腑: 心包和肝
① “两阴交尽”是谓厥阴; ②阴尽阳生,极而复反;
生理特点
③风木之脏,性喜条达; ④与脾胃关系极为密切。
2019/2/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019/2/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7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一、蛔厥及久利证(乌梅丸证) 【原文】 338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 安時者,此爲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 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爲藏寒,蚘 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 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 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提要】辨脏厥与蛔厥的异同,并指出蛔厥的 证治。
2019/2/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8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解析】
四肢厥逆,程度较重 真阳极衰 且持续加深,手足冷 至七八日膚 脏 脏气垂绝 冷,其人躁 过肘膝甚至全身皆凉 心神涣散 厥 無暫安時者 躁扰不宁,循衣摸床 残阳欲脱 撮空理线无一刻安宁 温脏散寒,急救回阳 四逆汤类方 其人當吐蚘 令病者靜而 復時煩須臾 復止得食而 嘔,又煩者 四肢厥逆程度较轻 且呈阵发性发作, 发则气上撞心,心 中疼热,呕吐蛔虫 脉象沉伏不显 此爲脏寒 脾虚肠寒 蚘 膈胃有热 厥 蚘上入膈 乌梅丸
益 气 附子、干姜、桂枝-辛热温里祛寒 养 佐 黄连 黄柏-苦寒清热,蛔得苦则下 血 安 人参 当归 -补气养血,扶助正气 蛔 使 止 蜂蜜 ── 调和诸药 痛 酸辛苦甘并进,以酸为主;寒热并用,补泄兼施
2019/2/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1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现代研究】 研究证实,乌梅丸煎剂对蛔虫具有麻醉作用,可使其活动 迟钝,呈濒死状态;有促进胆囊收缩和排泄胆汁的作用; 还能作用于肝脏,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汁pH值;对奥狄 氏扩约肌有明显的扩张作用。 能显著延长小白鼠负重游泳死亡的时间,具有抗疲劳作用; 能显著延长在缺氧条件下小白鼠的存活时间,具有抗缺氧 作用。 在降血糖、血脂及胰岛的保护作用等方面均有着确切疗效。 除刺激胰岛β2细胞的分泌外,尚对受损的胰岛β2细胞有修 复和再生作用,还能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提高免疫力, 从而改善一般状况。 可升高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大鼠结肠粘膜中NO的水 平, 起到了对免疫功能的调节和对结肠粘膜的保护作用。
消渴 —口渴多饮水 气上撞心 风木化火 炎灼于上 心中疼热 饥 —嘈杂似饥 不欲食 脾虚木贼而为下寒 食则吐蛔 误下则更伤脾阳,下寒更重 下之利不止 误治: 提示:厥阴病禁下
董正华 6
特点Leabharlann 2019/2/21陕西中医学院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二、厥阴病愈期 【原文】 328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提要】厥阴病欲解的时间。
上热下寒证 ——清上温下—乌梅丸 寒厥证养血散寒法--当归四逆汤 厥阴肝寒证宜暖肝散寒--吴茱萸汤
三、治疗概况
正治法
寒证
热证 ——清热凉肝解毒 白头翁汤 禁忌: 随证而论,如热证、实证,禁忌发汗、温补法; 虚证、寒证当禁忌发汗、涌吐、清下诸法。 四、预后及转归 厥阴虚寒的预后及转归 阳回正复,则病退向愈。 阳复太过,脏邪还腑,转出少阳;或变为邪热等。 阳亡阴盛,或阳亡阴竭,皆预后不良,多属死证。 原文326—381,共55条;涉及方剂12首。
2019/2/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2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临床应用】 用于蛔厥、腹痛、呕吐、泄泻、痢疾、消渴、带下、崩漏、 不孕症、不育症等,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 现代临床化裁,用于胆蛔症、蛔虫性腹痛、蛔虫性肠梗阻、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 合征、慢性痢疾、慢性胆囊炎、神经性呕吐、慢性荨麻疹等 疾病具备本证病机者。 胆蛔症及肠蛔症,安蛔止痛效果确切,且汤剂效果优于丸剂。 加入槟榔、川楝子或苦楝根皮,可增强驱蛔效果。 久泄、久痢,既可用丸剂或汤剂内服,还可煎汤保留灌肠。 泄痢较重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罂粟壳; 脓血较多,加白头翁、秦皮; 里急后重明显,加枳壳、木香、山楂炭。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厥阴病提纲;乌梅丸证、干姜黄芩连人参汤证的 症候、治法、方药。掌握厥证的证候特点、基本病机,及 对厥证的辨治;掌握厥阴热利证、厥阴肝寒犯胃证的证治。 2.熟悉麻黄升麻汤证、熟悉辨厥热胜复证的机理、及辨 厥阴病预后的方法。 3.了解厥阴病愈期。 4.背诵第 326、338、359、337、335、350、351、 371、373 、378、381条。 计划学时:
病重势不危,预后尚好 预后 病情重危,预后凶险 治疗 急救回阳散寒,四逆汤类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乌梅丸
2019/2/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0
乌梅丸方义分析:
蛔得酸则静 君 乌梅 味酸制蛔 使蛔静而痛止 细辛 温脏散寒驱蛔 辛温 臣 蛔得辛则伏 川椒 温 脏 袪 寒
蛔厥证
寒 热 错 杂 虚 实 并 见 久利证
2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传经:三阳病及太阴、少阴病传变而来 病因来路 直中:厥阴本虚外邪直犯厥阴
病期病性 六经病证的末期阶段
病 理 概 况
病机
邪犯厥阴,阴阳各趋其极,而见 寒极、热极、或者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证
病证类型 厥证
厥热胜复证
下利呕哕证
2019/2/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3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