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批评资料

合集下载

论中国现代印象主义文学批评

论中国现代印象主义文学批评
发 声 ,提倡人们以包容的心态去解读。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印象主义批评 进 人 二 十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中 国 的 现 代 印 象 主 义 批 评 进 人 了
压 抑 时 期 。在 这 一 时 期 ,马克思主义开始进人中国。在这段时
间 ,翟 秋 白 、鲁迅等批评家纷纷将重点转向翻译马克思主义的 著 作 ,在 中 国宣扬该理论。另 一 方 面 ,崇尚批评主义的严谨性
关 键 词 :现代印象主义;文学批评;发展时期
1•引言 二十S 纪 初 期 ,西方的批评主义竞相引人中国,对中国的 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说 到 印 象 主 义 批 评 ,就不得不提印 象主义了。西方的 印 象 主 义 是 在 1 9 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批激 进的法国画家提出的。他们 主张以直观的、感性的印象代替传 统的古典画来反映 事 物 的 美 ,进而逐渐影响了音乐、文学等多 种艺术门类。从十 九 世 纪 末 期 开 始 ,以法郎士和王尔德等人为 代表的文学家表达了对于以实证主义为特点的现代批评方式的 不 满 ,进而提出了不同的批评见解。他们认为印象主义的批评 应 该 是 阅 读 者 在 阅 读 过 程 中 对 于 作 品 的 见 解 ,否 认 传 统 的 科 学 理 性 、客观逻辑在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应用,而是推崇批评 家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可 以 说 ,这时的印象主义批评方式对于 当 时 的 环 境 来 说 无 异 于 异 端 ,在 当 时 广 泛 普 及 的 科 学 依 据 和 逻 辑 来 评 判 作 品 的 形 势 下 显 得 格 格 不 入 。他 们 更 多 地 是 强 调 读 者 在阅读过程中的直观感受和对艺术的再次创造。由于其特色符 合中国式批评的特 点 ,另 一 方 面 ,这 种 对 于 个 性 的 推 崇 ,对于 权威的有利反抗与五四时期的中国对于文学的辩护是相合的, 因 此 ,印象主义文学批评在五四运动期间得以引人中国,并很 快被人接受。中国的现代印象主义批评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人物, 包括郭 沫 若 、老 舍 、周 作 人 、李 健 吾 、沈 从 文 、戴 望 舒 、唐提 等 等 ,以下将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三 十 年 代 、 四十年代不同 的 时 间 段 对 印 象 主 义 批 评 进 行 详 细 介 绍 ,主 要 代 表 人 物 分 别 是 二 十 年 代 的 周 作 人 、三 十 年 代 的 李 健 吾 和 四 十 年 代 的 唐 堤 。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印象主义批评 1922年 ,矛 盾 首 先 在 《小 说 月 报 》中发表文章,提及西方 印 象 主 义 批 评 的 代 表 人 物 法 郎 士 关 于 美 学 的 争 论 ,并 在 另 一 本 杂 志 - - 《文 学 与 人 生 》中 提 及 法 郎 士 对 于 印 象 主 义 批 评 的 看 法 。 由 傅 东 华 翻 译 的 《近 世 文 学 批 评 》对于中国印象主义批评

《印象批评》课件

《印象批评》课件

实例分析
一些成功案例
有许多成功的品牌和人物,通过塑造积极的印象和身份认同,成功地吸引了广大观众和花 费者。
一些失败案例
然而,印象批评也有一些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许多著名人物因其负面形象而受到 抨击。因此,在使用印象批评时,我们需要注意其局限性。
学习点评
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印象批评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学习到如何在吸引 人之外,塑造一个积极的印象。
历史背景1相关发展和 Nhomakorabea行2
随着现代营销和个人形象照片的流行, 印象批评逐渐应用于品牌形象管理和
社交媒体个人形象制定上。
诞生的背景和原因
印象批评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在20世纪 80年代末创造的,作为一种评价个人 和单个产品的方法。
印象批评的原理
人类的感知机制
印象批评的核心在于我们的感知机制,即我们对事物、人物和环境的感知方式。这一机制 定性地影响了我们的评价。
《印象批评》PPT课件
欢迎参加本次《印象批评》PPT课件。我们将介绍印象批评的概念和技巧, 以及它的历史背景和优点。
什么是印象批评?
第一印象
印象批评是以第一印象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它非 常重视细节和印象,认为它们能够影响我们对他 人和事物的评价。
身份认同
印象批评还侧重于评价个人的身份认同,包括他 们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社会身份等,这些因 素在我们对他人的评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感知器官的影响
每个人的感知器官都不同,它们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方式和对事物的印象。因此,我们需要 注意细节和环境的影响。
印象批评技巧
培养直觉
印象批评不仅需要依赖理性思维,还需要培养直 觉。只有通过训练并学习观察和感知环境,我们 才能够更好地评价他人。

印象主义批评

印象主义批评

批评是一种人性的批评:
批评是寻求灵魂与灵魂的遇合,因此这其实
是一个对人认同的过程,进一步潜沉到作品 的深层,直逼作家的灵魂,潜心默察,秉烛 发微,以求把一颗活动的灵魂赤裸裸推呈出 来。发现真实的“人性”,从而深化对整个 人生、宇宙的认识。而批评的目的既是在探 讨别一个人性,也是在建立自己的人性。从 而扩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认识;提高他的 鉴赏,完成他的理论。
2、他的文学批评观点和方法:

唐湜的评论完全是散文化的,感性化的,用“诗”来评 诗,钱钟书称他的《意度集》,“继咀华而起,有青 出于蓝之概”。他学习和继承了李健吾的批评方法上, 构建了一套了属于自己的诗歌批评话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个人化”的批评色彩:

他认为是一次感情的旅程,是一次精神的实验,是一 次自我人格的锻炼和淬火的过程。文学评论,是要求 完全主观化和个人化的,这种理论虽然没有在他的论 著里明确提出,但是其“个人化”,“主体化”的倾 向已经相当明显。尤其在对四十年代的“新生代”诗 人,如陈敬容,唐祈,穆旦,莫洛等的评论中,唐湜 提出了自己极富“个人化色彩”的评论。
④批评是一种体验和感悟的批评:

李健吾强调文学批评是批评家立足于感性直觉印象的 审美把握过程。他是第一个把体验与感悟的观念引入 批评,并上升为批评的内在方法。他强调进行体验和 感悟的批评,认为文学批评要有本己的投入和参与, 而不是对自我的剥夺和丧失。没有足够的审美感受与 体验,很难对文学做出有真知卓见的认识与判断。文 学以感性形象形态存在,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艺 术形象的意义往往只是在直觉的瞬间才被活现出来。
“三棱镜”:

唐湜作出了“三棱镜”的比方,表面化的抒情,就如 生活的各色阳光照射到一张平面镜上,只是一种光线 的复制,是生活浮薄表面的再现。而三棱镜则折射了 生活的光和色,将生活通过人性的三棱镜凝定,过滤, 变化,重新聚合,体现出来的是凝固着个人性格特征 与气质的生活特质,是每个人眼睛里特有的那一个形 象,是那种个人化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形象。

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

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

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专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表现批评家自我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印象主义批评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一度盛行,它与我国传统的印象式批评在某些方面有契合之处。

一、印象主义批评的主要基本主张1.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活动这是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主要观念。

十九世纪末,法国的法朗士明确提出了印象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论,他明确反对文学批评追求判断、理性和严谨,主张批评家对作品的主观印象就是批评的基础。

他认为,批评就是文学作品提供的“意象”所带给他的快感和引起的联想。

他说:“为了真诚坦白,批评家应该说:…先生们,关于莎士比亚,关于拉辛,我所讲的就是我自己。

‟……优秀的批评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

”这就是说,批评家的任务,在于描述艺术作品在他的内心所激起的观念、意象、气氛与情感。

法朗士的主张,得到了英国批评家佩特和王尔德的赞赏,因此,他们也在自己的言论中鼓吹印象主义的批评主张,认为批评关心的就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印象。

2.批评就是对作品韵味的意会和体悟这是中国印象式批评的主要观念。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印象式批评手法由来已久。

古人品诗讲究妙悟与玩味,即通过长期潜心地欣赏品味,达到直接领会和把握作品的情趣韵味的境界。

这种意会体悟是中国传统批评的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的印象式批评强调在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内在风神,因此无法从理论上切入分析,而只能进行直觉领悟。

中国的印象式批评与西方的印象主义批评是有所区别的。

首先,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虽然在其运思方式上以强调“妙悟”,不凭借理性思考而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推崇审美直觉有契合之处,但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却大相异趣。

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立足于一种无关现实的审美,而中国的传统印象式批评则渗透着伦理和功利意识,他们所赞赏的“味外之旨”、“言已尽而意无穷”中的“意”与“旨”都不可避免地印有言志载道的色彩。

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

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

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专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表现批评家自我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印象主义批评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一度盛行,它与我国传统的印象式批评在某些方面有契合之处。

一、印象主义批评的主要基本主张1.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活动这是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主要观念。

十九世纪末,法国的法朗士明确提出了印象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论,他明确反对文学批评追求判断、理性和严谨,主张批评家对作品的主观印象就是批评的基础。

他认为,批评就是文学作品提供的“意象”所带给他的快感和引起的联想。

他说:“为了真诚坦白,批评家应该说:…先生们,关于莎士比亚,关于拉辛,我所讲的就是我自己。

‟……优秀的批评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

”这就是说,批评家的任务,在于描述艺术作品在他的内心所激起的观念、意象、气氛与情感。

法朗士的主张,得到了英国批评家佩特和王尔德的赞赏,因此,他们也在自己的言论中鼓吹印象主义的批评主张,认为批评关心的就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印象。

2.批评就是对作品韵味的意会和体悟这是中国印象式批评的主要观念。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印象式批评手法由来已久。

古人品诗讲究妙悟与玩味,即通过长期潜心地欣赏品味,达到直接领会和把握作品的情趣韵味的境界。

这种意会体悟是中国传统批评的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的印象式批评强调在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内在风神,因此无法从理论上切入分析,而只能进行直觉领悟。

中国的印象式批评与西方的印象主义批评是有所区别的。

首先,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虽然在其运思方式上以强调“妙悟”,不凭借理性思考而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推崇审美直觉有契合之处,但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却大相异趣。

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立足于一种无关现实的审美,而中国的传统印象式批评则渗透着伦理和功利意识,他们所赞赏的“味外之旨”、“言已尽而意无穷”中的“意”与“旨”都不可避免地印有言志载道的色彩。

第5章 印象批评

第5章 印象批评

“现代绘画之父”塞 尚
• “线是不存在的,明 暗也不存在,只存在 色彩之间的对比。物 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 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 出来”。 • “画画并不意味着盲 目地去复制现实,它 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 的和谐。”
文森特· 梵高(Vincent van Gough )
克劳德· 德彪西(Claude Debussy )
• 推崇内心体验、直觉的方法
弗里德里希· 威廉·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 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德国著名的 哲学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 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 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 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 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 上帝死了 • 主人-奴隶道德说 • 权力意志 • 永恒轮回 • 超人说
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 • 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 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 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 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 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 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 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的绘画对 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直 接导致了结构主义的诞生。
• 审美直觉: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通过 客体的感性形式对其表现性内涵加以直 接把握的艺术思维能力。
二、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
• 注重批评实践中个人对作品的瞬间反应。
• 强调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 强调通过审美直觉得来的印象,甚至认为 “印象就是真理”,理性的参与将损害印 象的可靠性。
批评是一种直觉的鉴赏,是主体面对作 品时的直观感受和瞬间反应。 批评一篇作品,不过是一个心地率直的 读者喊出他从某作品所得的印象而已。 ——《茅盾文艺杂论集》

第四章 印象批评

第四章 印象批评
第四章
印象批评
➢印象批评: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 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 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 评方法。印象批评具有重批评家的 主观感受、直觉印象,追求批评的 诗性和美感的特征。
本章导航
➢第一节 印象批评概述 ➢第二节 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 ➢第三节 印象批评之应用 ➢第四节 印象批评评述
➢ 《二十四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 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此诗描 写的是一个隐士的生活情状、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茅屋周围是修长的竹林, 桌上放着一壶春酒慢酌慢饮,自由自在地坐在茅屋内赏雨。雨后初晴,天高 气爽,幽鸟相逐,欢歌和鸣。此时隐士走出茅屋,闲步赏景,置琴于绿荫之 下,面对飞瀑抚琴吟诗,人境双清,雅致已极)
➢ 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雷诺瓦等人。
➢ 莫奈:《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 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 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 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 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 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 出去画成的。
(见《世说新语》)
三、印象批评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的理论来源:一
为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一为西方 以法朗士等为代表的印象批评。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发展的两个时期: 一为20世纪20、30年代,一为20 世纪80年代之后。
➢ 2)前期印象画派:注重物体光色变化所引起的主观感觉印象。
➢ 当时的光学理论和实践表明:颜色并不是物体所固有的特性, 而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批画家注重 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他们提倡户外写生,根据画家自 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 现的那种由光线变化而导致的瞬息即逝的颜色,那种受一时的气 氛条件、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由于他们把“光”和 “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就不可避免地将画家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觉阶段,停止在“瞬间”的印象上,这就 导致创作中竭力描绘事物的瞬间印象,表现感觉的现象,从而否 定事物的本质和内容。如支持印象主义的左拉所说:“绘画所给 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 既然是凭感觉,那必然是主 观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绘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这标志着与 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

对李健吾印象主义批评的思考

对李健吾印象主义批评的思考

摘要: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理论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直觉感悟式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融合在一起。

他既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的主观性,也不忽视文学批评中的理性,并通过“人性”这一中介达到了对批评个性与批评公正性的追求。

同时,他避免了印象式批评的缺陷,创造出一种融合感性与理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

关键词:李健吾;印象主义;整体审美;随笔性;影响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它具有重批评家的主观感受、直觉印象,追求批评的诗性和美感的特征,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头30年,印象批评兴盛于欧美诸国,并形成了一整套印象主义批评理论。

而当时李健吾正在法国留学,在接受外国文学“科班”训练中打下坚实的“功底”,使他能够深入地了解与吸收西方批评理论。

然而,作为一位极有才情和个性的批评家,他没有把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搬硬套地拿来评点中国作家的创作,而是在引进借鉴的同时,继承了中国传统批评的某些思维和方法并加以创造,再揉进自己独特的批评实践,构建出一套李健吾式的文学批评理论。

1936年,京派批评家李健吾出版了批评文集《咀华集》,标志着印象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具备着不可忽视的实力。

但当时左翼文艺批评占据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主流,他那种和风细雨式的文学批评风格并不被看好,而且遭到诸多批评和指责,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李健吾的批评才得到充分认可。

本文将对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及在中国的影响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从其宽容的批评个性来看文学批评上的宽容态度有时比带着尖锋和力度的批评更有效力。

诚恳的批评态度!更适合文学上的对话与探讨。

20世纪20年代,五四文学先锋同以改良为主的儒家学派在文艺上相互抨击,不留余地,这是二种不同文化性质的论争。

有力地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到30年代,又发生了“二个口号”的论争。

这二个口号本质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权威地位。

印象主义批评

印象主义批评

印象主义批评——“仅仅是用一首散文诗解释一首诗”相对于以解读透辟、哲理提升见长的科学化批评,印象主义批评方法显然具有重批评家感性直觉的人文主义特征。

印象主义批评家怀疑阐释评价的客观性、普遍性,表现出对规范批评和方法论的漠视;他们偏重于批评本质的主观性、艺术性的一面,强调批评体验的直率和真诚。

他们注重艺术的感悟力和印象描述力力,因此提出“最好的批评家是艺术家本人”;在他们看来,艺术有情感有灵性,不可进行切割分析,只能在灵魂和灵魂的对话中完成对艺术灵性的把捉。

同时,印象主义的批评追求批评写作的空灵和弹性,追求批评的诗性特征和美感功能。

正因为印象主义批评具有这些长处,所以在文学批评史上,每当对文学的规律性和文学批评的精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强调过头时,往往就会产生一些来自批评实践中的怀疑:所有创新的艺术品都能用“规律”作出合理解释吗?于是发出“反对释义”的呼声。

反对释义,意味着回过头来重新强调主观、情感,强调批评体验中的印象式描述。

尽管如此,对艺术的感受与体验毕竟不能代替严谨的学术思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吸收印象主义批评的长处,在尊重印象的同时,把最“虚”的、最个人化的感悟落到文本分析的“实”处,使印象发展成为有说服力的艺术创见。

一、印象主义批评的产生和发展:中外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批评都是艺术接受者美感印象的自然流露,都带有印象主义的色彩。

经过长期实践,印象主义批评已由早期的随意谈论逐渐发展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批评方法。

无论在中国和西方,印象主义都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1、中国古代的印象主义批评:中国古代印象主义批评是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背景中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带有具象思维的特点,重直觉感悟,不重分析论证,加上中国古代批评主要是作家和准作家之间的抵足而谈,是艺术中人审美品味的交流沟通,因此,古人评论作品好讲笼统的感觉,好作空灵的譬喻,而缺少严格的逻辑推论和细致分析。

这些特点,再以钟嵘《诗品》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批评著作中就已经大量存在。

印象式批评

印象式批评

一,印象批评的特色
印象批评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 印象批评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追求批评的独立价 值和独立品格,将批评从对作品的阐释中解脱出来, 值和独立品格,将批评从对作品的阐释中解脱出来, 变成一种艺术创造. 变成一种艺术创造. 印象批评突出批评家的直觉和个人感受, 印象批评突出批评家的直觉和个人感受,排斥批评 中的理性因素, 中的理性因素,而直觉的介入将使其批评见解获得 某种生动性和尖锐性,从而增加了批评的活力. 某种生动性和尖锐性,从而增加了批评的活力.
林徽音
蹇先艾
中国印象批评举隅
李健吾评叶紫的 李健吾评叶紫的 小说 李健吾评巴金《 李健吾评巴金《爱 情三部曲》 情三部曲》
叶紫
李健吾对 <<雾>><<雨>><<电>> 的评论
<<雾>>的对象是迟疑 <<雨>>的对象是矛盾 <<电>>的对象是行动
印象批评评述
一,印象批评的特色 二,印象批评的局限 三,印象批评与当今文学批评的建设
三,印象批评与当今文学批评的建设
随着西方崇尚科学性的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 的涌入,批评的理性的一面被进一步抬高, 的涌入,批评的理性的一面被进一步抬高, 而批评的感性的一面被弱化. 而批评的感性的一面被弱化.印象批评在将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偏向.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偏向.

印象式批评
学号:2009053226 专业:汉语言专业 姓名:周笑
印象式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专注文学 作品的审美特性,表现批评家自我的主观印 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印象主义文艺思潮
"印象主义"与法国印象画派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 莫奈: 日出印象 印象》 莫奈:《日出 印象》

一个印象主义批评文本:龚古尔兄弟日记中的福楼拜

一个印象主义批评文本:龚古尔兄弟日记中的福楼拜

由于埃德 蒙 ・ 德 ・龚古 尔 ( E d mo n d d e Go n c o u r t ,1 8 2 2 — 1 8 9 6 )和 其 弟弟于 勒 ・德 ・龚 古尔 ( J u l e s d e Go n c o u  ̄ ,1 8 3 0 — 1 8 7 0 )对 批评 家主 体性 的强调 ,而 被罗杰 ・ 法 约尔 视为 印 象 主 义文 学批 评 的先驱 。龚古 尔兄 弟提 倡 主观 性 ,主张 在批 评过 程 中纳入 批 评家本 人 的 体 验 ,尽 量 表 达批 评家 的 印象 和 感 受 : “ 一 部艺 术作 品 的吸 引力 几乎 总存 在 于 我们 自己 身 上 ,且 仿 佛 就在 我们 看 它 时 的刹 那情 绪 之 中 。而谁 能 知道 我 们对 外 界 的 印象 不 是来 自 事物 ,而 是来 自我 们 自身 呢 ?” 他们 总把 自己对 作家 的 印象作 为评 判作 家 的 出发 点 ,将 阅读文 本 的主观 体验 作为作 品批 评 的基础 ,而 不注重 理论 原则 。 由龚古 尔兄 弟合 著 的长 卷 日记 (《 日记 :文 学生 活 回忆 录 》,J o u r n a l M ̄ mo i r e s d e l a v i e l i t t d r a i r e )便是 其文 学批评 观念 与 实践 的集 中反映 。身为 与两 兄弟半 生相 交 的挚友 ,福 楼 拜 是 日记 中可 见 的批 评对 象 。两 兄 弟对 福 楼 拜作 品 的批 评 时常 带 入 了他 们对 作 家本 人 的 认 知 和 情 绪 , 含 有 强 烈 的 主 观倾 向性 ;兼 之 两兄 弟在 合 写 日记 时 ,本 未 打 算 公 开 发 表 ,福 楼 拜 本 人无 由得 见 自己的这 种 形 象⑨ ,于 是 日记在 用 词 上 往往 无 所 忌 讳 ,随性 而 为 。这 些篇 章 因此成 为 极具 个 人性 的 印象 主 义 的 “ 福楼 拜 ”批 评 文 本 。本 文将 通 过对 当 时 法 国文 学场 域 的状 态 、 龚古 尔兄 弟对 福楼 拜 的固化 印象 以及双 方 文 学观 念 的异 同等方 面 的研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 析这种 偏见 的形 成原 因与表 现 。

最新 木心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精品

最新 木心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精品

木心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印象批评是一种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它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

它否认作者“客观意图”的存在,强调批评家的阅读感受,印象批评重视阅读印象,是一种斯坦利?费什意义上的“强读者”批评模式,实开后来接受美学的先河。

印象批评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经李健吾等人的提倡,在中国“京派”批评中盛极一时,之后新中国文学批评史起伏跌宕,多为狂躁的政治潮流所裹挟,代表“小资产阶级趣味”的审美批评几成绝响;1980年代以来,批评界引进西方各种“后”学理论,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人文主义等等不断翻新出奇,纯粹鉴赏性的批评却因不具备“现代性”而难得专业学者推重。

在这样的批评语境中,木心(1927-2011)的《文学回忆录》(上、下册,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脱颖而出,可以说在当代重新恢复了印象批评的名誉,堪称中西文学批评的一部“奇书”。

正如司马迁的《史记》是“一个人眼中的历史”一样,在《文学回忆录》中,木心自由出入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之间,让自我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依靠个人颖悟大胆评点论断作家作品,其实抒写了“一个人眼中的文学史”。

他接续了古今中外艺术型批评家(如艾略特、米沃什、昆德拉、卡尔维诺、纳博科夫等)所树立的伟大传统,把批评建立在对文本真切精妙的感受和独特传神的表达上,其批评文字充满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从主体精神、话语方式、批评过程、价值定位各方面来看,都可以视作印象主义批评在当代中国的回音。

一、批评主体:唯美主义的精神后裔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受到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柏格森等引领的哲学思潮影响,实现了非理性转向,开始重视创作和阅读中的直觉与非理性,欲望与潜意识,探讨审美直觉、生命冲动对作品形成的影响。

印象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认为世间万物都处于永恒变动的“印象”之中,没有可以绝对把握的客观现实。

5印象批评

5印象批评

批评文本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美文意识。 沈从文对闻一多《死水》的评价:“一首 诗,告诉我们的不是一个故事,一点感想, 应当是一片霞,一园花,有各种的颜色和姿 态,具各种香味,作各种变化,是那么细碎 又是那么整个的美。欣赏它,使我们从他那 超人力的完全中低首,为那超拔技巧而倾心, 为那由于诗人手艺熟练而赞叹……”
注重批评实践中个人对作品的瞬间反应。 注重批评实践中个人对作品的瞬间反应。 强调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强调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对文学批评中的理性认识持排斥态度, 对文学批评中的理性认识持排斥态度, 诗人的彩虹:用感觉去描绘彩虹的神奇和瑰丽 牛顿的彩虹:用光谱和折射率来分析彩虹的。
(三)突出批评的审美特性
批评是独立的艺术,自我是最高准则
3.兴起背景:
针对30、40年代盛行的说教式、审判式批评
(三)中国当代印象批评
1.背景:
思想解放,个性高扬,努力在批评中追求自我, 表现自我
2.代表:
吴亮《 文学的选择》 批评是描述和创造 贺兴安《 评论:独立的艺术世界》 批评和批评主体的独立品格,“第二次创造”
三、印象批评的基本特征
客观艺术不存在,客观批评同样不 存在。 凡是自诩作品之中毫不表现自我的 那些人都是上了十足欺人假象的当,真 相乃是人人都无法超脱自我。 评论对象本身已不重要,它们只是批 评家借以表现自我的材料。 批评家应具有艺术家的气质
(二)强调批评中的印象和直觉
批评是一种直觉的鉴赏, 批评是一种直觉的鉴赏,是主体面对作 品时的直观感受和瞬间反应。 品时的直观感受和瞬间反应。 批评一篇作品,不过是一个心地率直的 读者喊出他从某作品所得的印象而已。 ——《茅盾文艺杂论集》
李健吾:印象主义批评的中国化
1.传承与发展: 中国印象批评的确立 理论上的继承 实践中的发展

用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分析印象派风格作品

用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分析印象派风格作品

用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分析印象派风格作品印象主义批评,从广义上讲,在西方也有久远的历史,但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批评类型,则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

英国批评家威廉·赫兹里特(1778一1830)在谈到自己的批评时说道:“我说的是我所想的:我想的是我所感受到的。

我不由自主地从事物中得出某些印象;我有充分的勇气照实说出(不无轻率之处)。

”“赫兹里特的前导”查尔斯·兰姆(1775一1834)的批评也常常“是完全脱离文本说话的印象主义批评”。

美国学者韦勒克指出,他们“两人的共同之处是运用了当时看似新颖的三种批评方法:唤起作品印象、运用比喻手法、论及作者身世”,这些方法奠定了赫兹里特和兰姆在英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在18世纪英国批评界尚无近似于他们两人的批评实践的先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30年,印象批评兴盛于欧美诸国,并形成了一整套印象主义的批评理论。

印象主义以法国的法朗士为代表。

印象主义其实是唯美主义的余波。

唯美主义强调艺术的独立,提出“为艺术而艺术”,否认艺术摹仿人生,而主张人生摹仿艺术,这些观念与后来印象主义所提出的一些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文学概论印象式批评PPT

文学概论印象式批评PPT
09汉基班

张骊莎 叶倩 庞海露 蔡伊淳
西方印象批评 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
印象批评的应用
印象批评评论
• 西方印象批评的 印象主义文艺思潮 渊源 西方现代人本义哲
学思潮和审美直觉 理论
• 西方印象批评的确立、发展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和审美直觉理论
• 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认为只有 通过内心体验、直觉的方法,而非理 性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真正的实在,
——勒·勒迈特
《快乐王子》 王尔德
西方部分国家 印象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龚古尔兄弟、皮埃尔·洛蒂 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龙、理查·戴默尔
王尔德
艾·洛威尔、希·杜利特尔
中国传统 印象式批 评
概念
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是一定的文学理论和观念为指导,按 照一定的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述, 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中国印象批评举隅
• 李健吾评巴金《家》
vs
李健吾 巴金
• 李健吾评巴金《家》: • 然而这出长剧里面,最有力量的一个隐而不 见的力量,却是处处令我们感到的一个命运 观念。你敢说不是鬼使神遣吗?否则,二十 年前的种子,二十年后怎么会开花结果呢? „„第一次读完这出戏,我向朋友道:这很 像电影„„《雷雨》虽有这种倾向,仍然不 失其为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 长剧„„若作者多集中力量在主干的发展, 用人物支配情节,则我们怕会更感到《雷雨 》的伟大,一种罗曼蒂克,狂风暴雨的情感 的倾泻„„
• 品评者大多集作、赏、评于一身
印象批评之应用
• 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 一、获取印象:以直观方法获取切身的感受和 印象,这种印象必须来自批评家的个人感受,包 含批评家对人生、对文学的独到发现和经验沉淀 二、整合感受:将初始印象加以提炼和升华, 从纷繁的感觉中摄取有冲击力的印象,合成一种 整体的审美感受 三、抒情描述:在批评过程中,批评家要用清 新活泼富于美感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批评对象的鉴 赏和感受,表达自身对作品的情感和愉悦

艺术批评方法之印象批评

艺术批评方法之印象批评
02
中国印象批评举隅
李健吾评林徽音的《九十九度中》 李健吾对骞先艾《城下集》的评论 林徽音 蹇先艾
中国印象批评举隅
李健吾评叶紫的 小说 李健吾评巴金《爱情三部曲》 叶紫 巴金
第四节 印象批评评述
印象批评的特色 印象批评的局限 印象批评与当今文学批评的建设
返回本章导航
一、印象批评的特色
印象批评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追求批评的独立价值和独立品格,将批评从对作品的阐释中解脱出来,变成一种艺术创造。
添加标题
王国维
添加标题
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与 西方印象批评的异同
相同点:都注重批评主体的审美感受和主观领悟,都善于把这种感受和印象艺术地传达出来。
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与 西方印象批评的异同
不同点: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虽然多从直观感受入手,随兴所至,有感而发,但与西方印象批评相比,它们并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理论。
二、印象批评的局限
由于印象批评排斥理性因素,在情感的扩张中缺乏理性因素的渗透,因此,它往往停留在艺术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面,未能深入系统地研究作品以把握作品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很难对内容复杂的大部头作品作全面分析。
三、印象批评与当今文学批评的建设
印象批评的存在强调批评者的主体意识,鼓励批评家的个性和风格的发展,由此可以作为对社会历史批评等批评方法的参照与补充,从而使当代文学批评的格局更加和谐。
印象批评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本章导航
第一节 印象批评概述 第二节 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 第三节 印象批评之应用 第四节 印象批评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一节 印象批评概述
返回本章导航
西方印象批评 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 印象批评在中国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直觉感悟为思维方式,印象主义批评崇
尚审美直觉,他们认为批评就是主体面对作品 时的直观感受和瞬间反应.印象主义批评家对 文学批评中的理性认识持排斥态度,尤其反对 用一些抽象,理性的批评规则批评作品.
诗化的传达,印象主义批评既不重判断,也
不重分析,而注重批评家审美印象的描述,这种 印象的描述,只能以文学的方式进行.批评家将 自己的理解溶解于感觉之中,不显露出理性的 筋脉,带有鲜明的诗人气质和直觉方式,他们的 批评过程就是感受美,颂扬美,创造美的过程.
这是西方 印象主义批评的主要观念.十九世纪末,法国的 法朗士明确提出了印象主义批 评的基本理论, 他明确反对文学批评追求判断,理性和严谨,主 张批评家对作品的主观 印象就是批评的基础. 批评就是对作品韵味的意会和体悟,强调 直觉和瞬间反应,用语也多有象征,比喻,但其 表述是条理清楚, 充满哲理的。
批评是一种人性的批评:
批评是寻求灵魂与灵魂的遇合,因此这其实
是一个对人认同的过程,进一步潜沉到作品 的深层,直逼作家的灵魂,潜心默察,秉烛 发微,以求把一颗活动的灵魂赤裸裸推呈出 来。发现真实的“人性”,从而深化对整个 人生、宇宙的认识。而批评的目的既是在探 讨别一个人性,也是在建立自己的人性。从 而扩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认识;提高他的 鉴赏,完成他的理论。
3、印象主义批评的操作方式:

以主体情感性与创造性为思维基点:印象主 义批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在批评活动中表 现出强烈的批评主体意识.印象主义批评认为, 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批评家就是艺术家.在 进行批评活动时,不单要有情感的投入和体验, 还要自由地舒展自己的个性,将自己的独特感 受,内心体验,个性气质融入批评过程中去,这 种充满个性化的批评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用 艺术家的标准要求批评家的做法是印象主义 批评的一个特点.
2、他的文学批评观点和方法:

唐湜的评论完全是散文化的,感性化的,用“诗”来 评诗,钱钟书称他的《意度集》,“继咀华而起,有 青出于蓝之概”。他学习和继承了李健吾的批评方法 上,构建了一套了属于自己的诗歌批评话语。
“个人化”的批评色彩:


他认为是一次感情的旅程,是一次精神的实验,是一 次自我人格的锻炼和淬火的过程。文学评论,是要求 完全主观化和个人化的,这种理论虽然没有在他的论 著里明确提出,但是其“个人化”,“主体化”的倾 向已经相当明显。尤其在对四十年代的“新生代”诗 人,如陈敬容,唐祈,穆旦,莫洛等的评论中,唐湜 提出了自己极富“个人化色彩”的评论。
四、唐湜《意度集》

1、简介:原名唐扬和,九叶派诗人和评论家。1920 年生于温州杨府山途村的一个书香门第,1943年考取 浙江大学外文系,开始真正的诗艺探索。后来参与 《诗创造》的一些编辑工作,经常往来于上海和杭州。 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五十年代在北京的 《戏剧报》工作,1958年被错划右派,1961年从北大 荒回到温州,先在永嘉昆剧团作临时编剧,文革期间 在温州房管局下属的一个修建队干体力活,期间笔耕 不辍。。出版的诗集有《骚动的城》、《飞扬的歌》 和历史叙事诗《海陵王》等、评论集《意度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印象主义批评
(一)李健吾《咀华集》 (二)“九叶派”诗人唐湜《意度集》
一、印象主义批评:
1、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专注文学作品
的审美特性,表现批评家自我的主观印 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印象主义批 评于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一 度盛行。
2、基本主张:
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活动
他们的文学批评观点都颇为相近,坚持在作
家、作者、作品读者(批评的读者)这四个 维度之间保持平等、宽容、温和的理念,重 视批评家的主体功能和审美直觉,在整体把 握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灵魂的探险,将 对象特征具象化,形成与审美直觉的互动, 进而采取“以诗赏诗”式的表述方式使文学 批评本身也成为一篇美文。主要有李健吾、 沈从文、梁宗岱、唐湜等。
三、李健吾《咀华集》

1、简介:笔名刘西渭。近代著名作家、批评
家、戏剧家。从小喜欢戏剧和文学。1930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外文系。1931年赴法 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学习,1933年回国。 著有长篇小说《心病》等、译有莫里哀、巴 尔扎克等名家的作品,批评集《咀华集》、 《咀华二集》。
2、他的象征主义批评:
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现代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指中国现代
三十年间出现的印象式文学批评,它在中国 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自成一家,在理论和实 践上从肯定作者和批评者心灵与个性的自由 性方面来强调艺术本身的自足,用一种印象 主义的方式简历了独立的审美领域,与西方 印象主义的方式建立了有个人特色的批评阐 释模式。
④批评是一种体验和感悟的批评:

李健吾强调文学批评是批评家立足于感性直觉印象的 审美把握过程。他是第一个把体验与感悟的观念引入 批评,并上升为批评的内在方法。他强调进行体验和 感悟的批评,认为文学批评要有本己的投入和参与, 而不是对自我的剥夺和丧失。没有足够的审美感受与 体验,很难对文学做出有真知卓见的认识与判断。文 学以感性形象形态存在,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艺 术形象的意义往往只是在直觉的瞬间才被活现出来。
批评是一种艺术的批评
:他认为批评不是 对作品进行剖析、肢解,更不是套用空洞的 理论或外在政治观念将其作为相互攻讦的工 具,而是全身心投入进作品,以自我的存在 去感悟、拥抱另一个存在。批评是自我的表 现,批评和创造具有一样的价值,是一门独 立的艺术,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创造,具有自 己独立的价值。 批评家要有艺术的感受力和 领悟力,要懂得创作的心灵过程。
批评是一种宽容的批评:
他认为一个批评家,明白他的使命不是摧毁,
不是和人作战,而是建设,而是和自己作战。 批评家以宽容的态度,同情的心情、怀着对 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怀着对自我的认识和理 解来从事批评。他认为许多批评家常常把一 个作者由较高的地方揪下来,揪到批评者自 己的淤泥坑里。李健吾鼓励批评家应该不奢 求,也不妄许,在批评上,尤其甚于在财务 上,他要明白人我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