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17-现代教育技术-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HLX)
3.1视听教育理论ppt课件
2.听感知规律
一.人耳的听觉特性 人的主观听感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二.人耳的非线性效应 掩蔽效应: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蔽其他声音。 鸡尾酒效应:在纷乱的酒会现场,人们照样能 听出其中某个人的声音来。 哈斯效应:当内容相同的两个声音相继到达人 耳时,仅当第二个音延迟时间达到35~50ms后,
实验证明,人眼的主观亮度感觉是实际亮度出 现后近似按指数规律上升的;当亮度突然消失后, 人眼的亮度感觉并不会立即消失,而是近似按指 数规律下降。人眼的亮度感觉总是滞后于实际亮 度的特性称为视觉惰性。 由于残留时间有一定限度,当作用于人眼的光 脉重复频率不够时,人眼能分辨出有光和无光的 亮度差别,因而产生或明或暗的感觉,这种现象 称为闪烁效应。 人眼视觉惰性的残留时间一般约为0.1s。
野外旅行:通过旅行获得了直接体验生活的效果。 参观展览:看和动手做的两种经验的结合,其结果是
获得更有效的学习经验。 电视和电影:它们能选择典型的材料,使学生注意力
集中观察事物的重点。 静态图像,广播和录音:这些可以为个人或小组所用。
20
(3)抽象的经验
视觉符号: 视觉符号是指平面地图,示意图,图表等抽象
破时空的限制,解决教学中具体经验和抽象经验的矛盾,弥补
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
22
"经验之塔"的指导意义
1.把学习经验分为具体和抽象,提出学习应从生动直观向 抽象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在"经验之塔"的由具 体逐渐向抽象过渡的图解中,视听教材处于较具体的一端, 这构成了教学中应用视听教材的理论依据。
2.提出了视听教材分类的理论依据,即应以其所能提供的 学习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作为分类依据。强调根据教 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来分类,而不应该仅以简单的 列举方式分类。这一在目前看来已是很简单的基本分类思 想为以后教学媒体分类学的研究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研究 奠定了基础。
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HLX)
视听教育理论
• 视感知规律
• 人眼的视觉特性 • 人的视觉心理(心理趋合、画面平衡、视觉重心) • 视觉心理与构图(线条、色彩、明暗)
• 听感知规律效应、鸡味酒会效应、哈斯效
应) • 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双耳效应、耳廓效应)
视听教育理论
9. 预训练原则 10.个体差异原则 11.标准发音原则 12.形象出镜原则 13.对话风格原则 14.静态媒体原则 15.互动性原则
理查德.梅耶 (R.E.Mayer)
传播理论
• 教育传播要素
教育者、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媒体和通道、 传播环境
• 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
• 共同经验原理 • 抽象层次原理 • 重复作用原理 • 信息来源原理
P.海曼-H.弗朗克传播模式
视听与传播理论
综合实践活动
视听与传播理论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心理及其对画面 构图的影响。
2. 了解人耳的听觉特性、非线性效应和声音的定位 机理。
3. 理解“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 4. 了解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教学原则。 5. 理解教育传播的要素和基本原理。
视听与传播理论:
内容结构
• 戴尔的“经验之塔”
言语 符号 视觉符号 广播 录音 静态图像 电影 电视 参观展览 野外旅行 观摩示范 参与演戏 设计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抽象的经验 观察经验 做的经验
多媒体学习理论
• 多媒体认知过程
• Mayer的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
•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过程
• 多媒体教学原则
1. 多种媒体原则 2. 空间邻近原则 3. 时间邻近原则 4. 聚焦要义原则 5. 标记原则 6. 控制冗余原则 7. 多通道原则 8. 分段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资料整理汇总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技术与应用第一篇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包括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1994年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1994定义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2005年定义:(由莫伦达等人起草的AECT 协会文件)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2005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3.根据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2)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3)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4.AECT ’1994定义的结构:研究形态 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5.“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
6.以美国为代表,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1)视觉教育阶段 20世纪初-30年代(2)视听教育阶段30-50年代(3)视听传播阶段50-60年代(4)教育技术阶段70年代至今7.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1)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于30年代。
视听与传播理论
亮度是光作用于人眼时所引起的明亮程度的感 觉,它与被观察物体的发光强度、照射光的强 度及反射光的强度有关。
色调是当人眼看到一种或多种波长的光时所产 生的彩色感觉,它反映颜色的类别,并决定颜 色的基本特性。
饱和度是指彩色的纯度,即掺入白光的程度, 或者说是指颜色的深浅程度。对于同一色调的 彩色光,饱和度越深,颜色就越鲜明或者说越 纯。通常把色调与色饱和度通称为色度。
人眼的亮度感觉总是滞后于实际亮度的特性称 为视觉惰性人眼视觉惰性的残留时间一般约为 0.1秒。
由于残留时间有一定限度,当作用于人眼的光 脉冲重复频率不够高时,人眼已能分辨出有光 和无光的亮度差别,因而产生或明或暗的感觉, 这种现象称为闪烁效应。
2、人的视觉心理
心理趋合 心理趋全是指利用人们的想像去填充实
响度
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响度主要 决定于声音的声压或声强大小,但两者并不是 简单的正比例关系。
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声压相同而频率不 同,感觉的响度也不一样。通常人耳可感知的 频率范围在20Hz~20KHz的频率最为敏感。另 外声压级不同,其“可闻声”的频率范围也不 同。
音调
音调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觉。音调 主要取决于声音的频率,频率低的调子给人以 低沉、厚实、粗犷的感觉,而频率高的调子则 给人以亮丽、明亮,尖刻的感觉。音调与频率 之间不存在线性的关系。
②在时间上,掩蔽声越接近被掩蔽作用就 越大,且后掩蔽(掩蔽声在被掩蔽声之 后)比前掩蔽(掩蔽声在被掩蔽声之前) 效应更加明显;
③单耳听觉的掩蔽效应大于双耳听觉的掩 蔽效应;
④提高掩蔽声的声压级可展宽掩蔽的频率 范围。
鸡尾酒会效应
“鸡尾酒会效应”,就是在杂乱的酒会 现场,人们照样能听出其中某个人的声 音来。
教学实践中视听传播理论(3篇)
第1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视听传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教育领域,视听传播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视听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视听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1. 视听传播的定义视听传播是指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将信息、知识、观点等传递给受众的过程。
它以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为载体,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传播。
2. 视听传播的特点(1)直观性:视听传播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生动性:通过声音、图像等手段,视听传播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受众的参与度。
(3)互动性:视听传播可以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实现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传播。
(4)广泛性:视听传播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信息。
二、视听传播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2)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收集和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听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创新(1)情景教学: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感受、体验知识。
(2)案例教学:利用视听资料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翻转课堂:将课堂上的视听教学活动提前进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进行讨论、互动。
3. 教学评价改革(1)多元化评价:结合视听传播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演讲、辩论等,全面评价学生。
(2)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视听传播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
三、视听传播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 教师对视听传播理论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对视听传播理论了解有限,难以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2. 视听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视听资源种类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筛选和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第三章【个人整理】
的过程。
3.媒存储和传递信息中,
为表征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是不相同的,大体可
分成三类:数序符号、形状符号、模拟符号。
(2)媒体的特性 在教学传播过程中,不同媒体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是不尽相同的。
4.接受者
接受者是处于传播过程中接受信息的一端。主要
任务是:译码和反馈信息、编码与发送。
5.效果
教学传播的效果,可以表现为学生知识的增长,
态度、行为和能力的变化。
第三节 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分类
1964年,加拿大著名大众传播研究者麦克卢汉在 《媒体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论证人类在进入 电子时代的同时,对媒体的性质、特点、作用和分类, 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他富有想象的认为,技术的任
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
5.受控性 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录音机、 幻灯片、投影仪、录像机也较容易操作和控制。
(三)教学媒体研究的一些结论
1.媒体一般是灵活的、可替换的。 2.每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即有一套充分 发挥其功能的固有法则。
3.不存在对任何教学目标都最擅长的“超级媒体”。 4.对于某些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还是存在某种媒 体,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媒体,即不同的媒体 有不同的专长。
何进步都会使人类更有效的生活和劳动,媒体的任何
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媒体是人类的延伸。 例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话筒是嘴巴的延伸;广 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耳朵和眼睛的延伸;电子计 算机是大脑的延伸。
一、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和个别特性
1.固定性 2.扩散性 这是指教学媒体可以记录和储存信息,以
①提供信息②信息编码③信息再反馈
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
第3章视听与传播理论学习目标1、了解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心理及其对画面构图的影响。
2、了解人耳的听觉特性、非线性效应和声音的定位机理。
3、理解“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
4、理解传播的概念和类型、网络传播的特征。
5、理解教育传播的要素、过程和典型模式,熟悉教育传播的方式及规律一、视感知规律人眼的视觉特性视觉的光谱灵敏度第一节视听教育理论人眼的视觉范围:指人眼所能感觉到的亮度变化的范围,它在数值上等于亮度上、下限之比。
人眼的彩色视觉:人眼的亮度视觉就是红、绿、篮三种彩色视觉合成的综合结果。
人眼的分辨力:人眼刚能分辨出被观察物体上相邻两点至人眼所张视角的倒数。
人眼的视觉惰性:指人眼的亮度感觉滞后于实际亮度的特性。
人眼残留时间一般约为0.1秒。
人的视觉心理心理趋合:指利用人们的想象力去填充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见到的空间。
画面均衡:是人们对画面表现主题的一种形式感觉,是产生画面稳定感的因素。
分对称式均衡(绝对均衡)和非对称式均衡(相对均衡)视觉重心:人们习惯于从左边向右边观察画面,把注意力停留和集中在右边的物体上(右撇现象),构图时要注意右撇现象对均衡的影响,将主体放置在视觉重心位置以突出主体。
视觉心理与构图构图是把对象及造型元素加以有机组织、选择和安排,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构图元素包括线条、色彩、明暗、节奏等。
人的视觉心理心理趋合:人们的想象力会填充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见到的空间画面均衡:是人们对画面稳定感的一种形式感觉视觉重心:画面的“重量”的中心。
有右撇现象视觉心理与构图构图是把对象及造型元素加以有机组织、选择和安排,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构图元素包括线条、色彩、明暗、节奏等。
视觉心理对构图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颜色的象征寓意红色——热烈、喜悦、勇敢、斗争黄色——醒目、庄重、高贵、光辉蓝色——安静、深远、幽清、阴郁绿色——生意、健康、活泼、平和白色——清洁、坦率、朴素、单调紫色——柔和、幽婉、华贵、娴静品红——秀丽、鲜艳、飘逸、悦目黑色——沉着、恐惧、严肃、神秘画面的明暗二、听感知规律人耳的听觉特性人的主观听感要素有响度、音调和音色。
第0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
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
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
的方式去重复呈现。
3、信息来源原理 有权威、有信誉的人说的话,容
易为对方所接受。资料来源直接影响 传播的效果
人眼分辩力
0[R]+31[G]+255[B] 0[R]+26[G]+255[B]
心理趋合
绝对均衡
相对均衡
4.02*3.18 4.02*3.18
视觉重心
构图—线条
构图—线条
构图—色彩
一、视感知规律 二、 听感知规律 三、视觉教育理论 四、视听教育理论 1、戴尔“经验塔” 2、基本观点
夸美纽斯和等倡导直观教学主要 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 辅助教学。
视觉教育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 觉教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 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 各种视觉教材(照相、幻灯和无声电 影等)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
基本观点
一、视感知规律 二、 听感知规律 三、视觉教育理论 四、视听教育理论 1、戴尔“经验塔” 2、基本观点
2、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 渡到抽象。
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首先给 学生丰富的具体经验。学生只记忆一 些普遍法则和概念,没有具体经验作 支撑是不行的。
《视听与传播理论》课件
电视节目中的视听传播
01
电视节目中的视听传播是指通过电视媒体来传递信 息和娱乐内容的过程。
02
电视节目中的视听传播包括新闻报道、综艺节目、 纪录片等类型,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03
电视节目中的视听传播需要运用电视技术和创意编 排,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提高节目质量。
05
视听传播的未来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视听传播
视听传播具有高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听音、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到视听传播中 ,与媒体和其他观众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视听传播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视听传播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 也越来越大,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
视听传播是现代社会中最为普遍和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它 不仅在娱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还在新闻、教育、广告等领 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视听传播的特点
视听传播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能够通过具体的图像和声音来呈现事物的形态、色 彩、声音等,使信息更加直观易懂,同时也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经验和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受众对同一信息的解 码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理解 受众反应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 工具,更是影响人类感知和思维方式 的手段。
他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 为媒介本身而非传递的内容对人类社 会的发展和变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语言符号
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信息,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种符号 。
色彩符号
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热情、 活力,蓝色代表冷静、沉稳。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视听与传播理论
抽象层次原理
抽象是把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掉,取其共同点,去 代表或说明同一类的事物。抽象有不同的层次。
水果: 食物:
公有制、私有制、多种所有制 经济制度:
语言符号能在许多不同的抽象层 次上活动。这是它的长处。同一个题 目,可以有不同的抽象层次上进行说 明。语言抽象层次高,能简明地表达 更多的具体意义,但层次越高,理解 也越难,引起误会的机会也大;语言 抽象层次低,懂得的人会多,但必须 用上一大堆语句。(找例子抽象层级 图)
视听教学理论
• 2.视听教学理论
美国视听教育专家戴尔,于20世纪60年代 在视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视听教 学理论。“经验之塔”是视听教学理论的 核心内容。戴尔“经验之塔”的主要特征, 是以塔形构造将学习的形式(或称获得经 验的手段)分成若干种类,并按某种规律 将它们排列起来。
―经验之塔”理论
群体交流
人类传播的特点
受方具有主动性 要尊重受方的主观意向 与背景特征
受多种因素的 制约(情感、 意志、时间、 地点等
受方具有内向交流能 力和主观联想思维
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
人际交流
文化娱乐
传播
协调社会
教育
传播过程经典模式 ------拉斯韦尔5W模式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收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就是指如何设置 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才能收 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传播系统:
教育软件
教育硬件
教育传播系统
无形因素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
一、共同经验原理 二、抽象层次原理 三、重复作用原理 四、信息来源原理 五、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
92267-现代教育技术-第3章+结构-目标与习题
第3章视听与传播理论内容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心理及其对画面构图的影响。
2、了解人耳的听觉特性、非线性效应和声音的定位机理。
3、理解“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
4、了解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教学原则。
5、理解教育传播的要素和基本原理。
习题
1、人们观察景物的明暗感觉与哪些因素有关?
2、何为“心理趋合”?何为“画面均衡”?
3、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利用人的视、听觉特性。
4、简述“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
5、简述梅耶关于学习认知活动的三个基本过程。
6、举例说明梅耶多媒体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
7、什么是网络传播?有什么特点?
8、简述拉斯威尔传播模式。
9、谈谈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对于教学的启示。
10、如何将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用于课堂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与分析
积极组织学生观摩优秀教师开设的公开课,让学生在课堂实景中感受优秀教师如何在多媒体环境中开设一堂公开课,并能根据本章所学的视听与传播理论、多媒体学习理论就以下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育传播的哪些基本原理?试举例说明。
(2)根据视听心理规律,分析所用课件中画面和声音的处理,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3)根据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分析所用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呈现策略,阐述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原则开展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视听与传播
画面的明暗
听感知规律
• 人耳的听觉特性
–人的主观听感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 人耳的非线性效应
– 人耳的掩蔽效应: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盖其他声音。 –鸡尾酒会效应:在纷乱的酒会现场,人们照样能听出 其中某个人的声音来。 –颤音效应:人耳同时听到两频率相近的纯音时,会产 生差频似的颤音感。 –哈斯效应:当内容相同的两个声音相继到达人耳时, 仅当第二个音延迟时间达到35~50ms后,才会感受到 有延迟音出现.
视听教学技术
1、视听教学的初期阶段——视觉教学
•19 世纪末,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新媒体相继用于教学。 •190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公司出版了《视觉教育》一 书,最早使用 “ 视觉教育 ” 术语。 •1923 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学分会,把夸美纽斯 的直观教学论作为视觉教育的理论基础。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视觉教育的教科书《学校中的视 觉教育》。 •1924 年,S.L. 普莱西宣布他设计出了第一台教学机器,产 生了早期的个别化教学。
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南国农)
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教育传播
目的 对象 传者 方式 反馈 信息来源 相同点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人才 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人 教育工作者(教师等) 直接+间接 及时、具有更多双向交流 严格规定性、高度科学性
大众传播
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 以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 编辑、记者、节目制作者 间接传播 缓慢、具有更多单向传播 更多随意性
为什么 Why
在什么情况下 Where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信源 编码 信道 干扰 反馈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译码 信宿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视听与传播理论
明暗 明暗在画面上可以形成黑、白、灰三种 基本的色调形式。当画面中的色调以白、 深灰、浅灰为主时,称为“高调”;以 暗灰、深暗灰、黑为主时,称为“低 调”;介于“高调”和“低调”之间, 以深浅灰、中灰、淡暗灰为主的,则称 为“中间调”。
视觉节奏 画面的视觉节奏是指把画面中特征相近的物体 和构图要素加以归类、结合,以各种形式不断 重复,形成视觉上的“节拍”,取得和谐的效 果。 视觉节奏最简单的形式是,通过某种形象以相 同间隔重复出现而形成一定的格局(至少要有 三次重复出现,才能形成节奏)。所谓格局可 以是水平线、垂直线或斜线型,也可以是曲线。
3.1.2 听感知规律
人耳的听觉特性 人对声音的感知有响度、音调和音色三 个主观听感要素。人的主观听感要素与 声波的声压、频率和频谱成分之间既有 紧密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响度 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响度主要 决定于声音的声压或声强大小,但两者并不是 简单的正比例关系。 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声压相同而频率不 同,感觉的响度也不一样。通常人耳可感知的 频率范围在20Hz~20KHz的频率最为敏感。另 外声压级不同,其“可闻声”的频率范围也不 同。
亮度是光作用于人眼时所引起的明亮程度的感 觉,它与被观察物体的发光强度、照射光的强 度及反射光的强度有关。 色调是当人眼看到一种或多种波长的光时所产 生的彩色感觉,它反映颜色的类别,并决定颜 色的基本特性。 饱和度是指彩色的纯度,即掺入白光的程度, 或者说是指颜色的深浅程度。对于同一色调的 彩色光,饱和度越深,颜色就越鲜明或者说越 纯。通常把色调与色饱和度通称为色度。
人眼的视觉范围
视觉范围是指人眼所能感觉到的亮度变化的范 围,它在数值上等于亮度上、下限之比。人眼 所能感觉到的亮度最低可至约0.0001cd/m2 (坎德拉每平方米),最高可达每平方米几百 万坎德拉。在平均亮度适当时,人眼视觉范围 为1000:1,在平均亮度很低时,视觉范围仅 为10:1. 人眼的明暗感觉是相对的。人眼在观察实际景 物时,亮度感觉并不是完全由景物亮度所决定, 它还与周围环境的亮度有关。
第三章视听传播
2011-9-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3章
24
观摩示范
观摩示范是将重要的事实、过程与观念用形象动作去呈现出来,使学生进行有 目的的准确的观察,从而获得一种观察经验。
室外旅行
见习旅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观察在课堂上看不到的处于自然状态的事物。
参观展览
展览有陈列的实物、模型、图表甚至照片,由他们组合起来说明某一事件的特 定的意义。
420
460
500
540
580
620 660
700 740
波长( ) 波长(nm)
人眼的视敏曲线
2011-9-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3章
3
人眼的视觉范围:
0.0001cd/m2~几百万cd/m2
人眼的彩色视觉:
红、绿、蓝三种感色细胞 彩色光的三要素:亮度、色调、色饱和度
人眼的分辨力:
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率要比亮度细节的分辨率要低得多
40
1、人们观察景物的明暗感觉与哪些因素有关? 2、何为“心理趋合”?何为“画面均衡”? 3、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利用人的视、听觉特性。 4、简述“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 5、简述拉斯威尔传播模式、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贝罗传 播模式、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 6、什么是网络传播?有什么特点? 7、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8、教育传播有哪些方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9、简述教育传播的基本过程。 10、谈谈如何将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用于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3章
14
2011-9-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3章
15
2011-9-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3章
第三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
3.2.1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要素 在教育传播中,构成传播系统的要素包括教育 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通道、环境 等。 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传播系统中具备教育教学活动能 力的要素,是系统中教育信息的组织者、传播 者和控制者,如学校中的都是、社团中的指导 者、学生家长等。
现代教育技术
——理论与应用
第三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
3.1 视听教育理论 视听教育理论研究如何利用视觉、听觉 感官的特点和功能,提高教育信息传递 的效果。它的心理学基础是以行为主义 心理学为背景的视感知规律、听感知规 律和“经验之塔”理论。
3.1.1 视感知规律源自1、人眼的视觉特性 视觉的光谱灵敏度 光源的辐射功率是一个与视觉特性无关 的客观理量,但是人眼对辐射功率相同 而波长不同光的敏感程度不同。这是由 于波长越短时人眼中的光学介质的吸收 作用越强,而波长越长时人眼感光细胞 的敏感性越差。
传播的类型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传播和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 传播。 直接传播主要是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 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 间接传播是以媒体为中介,如电话、电报、电 视、书信等进行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的目的是:①沟通②调节。
哈斯效应 当内容相同的两个音相继到达人耳时, 仅当每二个音延迟时间达到35~50ms后, 才会感受到有延迟音出现,即哈斯效应。
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
双耳效应 由于人头部近似于一个球体,双耳又位 于头部的两测,如果声源不在双耳连线 的中点垂直面上,则声源以耳的距离就 不相等,从声源发出来的声音到达两耳 的时间就不一样,相位也不一样,相位 也一样,声音的声压级因头部的遮蔽作 用而有差异,这就是双耳效应。
视听与传播理论
视听与传播理论
2021/3/27
16
“经验之塔” 的基本观点
“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住上升,则越趋 于抽象。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
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 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但若把具体经验看得过重,则是很 危险的。
耳廓效应对声音定位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对频率较高 的声音。
视听与传播理论
2021/3/27
12
“经验之塔”理论
戴尔的“经验之塔” (三大类十个层次)
2021/3/27
言语 符号 视觉符号 广播 录音 照片 幻灯 电影 电视 参观展览 野外旅行 观摩示范 参与演戏 设计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人耳的听觉特性
人的主观听感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人耳的非线性效应
人耳的掩蔽效应: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盖其他声音。 鸡尾酒会效应:在纷乱的酒会现场,人们照样能听出其中某个人
的声音来。 颤音效应:人耳同时听到两频率相近的纯音时,会产生差频似的
颤音感。 哈斯效应:当内容相同的两个声音相继到达人耳时,仅当第二个
播模式、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 6、什么是网络传播?有什么特点? 7、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8、教育传播有哪些方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9、简述教育传播的基本过程。 10、谈谈如何将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用于课堂教学。
视听与传播理论
2021/3/27
32
综合实践
观摩一堂优秀教师上的多媒体课,根据本章学过的视听教 育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就以下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有信誉的可靠的传播来源对人们有较佳的传播效果; 当传者是受者乐于接受的对象时,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树立为学生认可的形象与权威,同时也要与学生打成一片,
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HLX)
P.海曼-H.弗朗克传播模式
视听与传播理论
综合实广播 录音 静态图像 电影 电视 参观展览 野外旅行 观摩示范 参与演戏 设计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抽象的经验 观察经验 做的经验
多媒体学习理论
• 多媒体认知过程
• Mayer的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
•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过程
• 多媒体教学原则
1. 多种媒体原则 2. 空间邻近原则 3. 时间邻近原则 4. 聚焦要义原则 5. 标记原则 6. 控制冗余原则 7. 多通道原则 8. 分段原则
视听教育理论
• 视感知规律
• 人眼的视觉特性 • 人的视觉心理(心理趋合、画面平衡、视觉重心) • 视觉心理与构图(线条、色彩、明暗)
• 听感知规律
• 人耳的听觉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 人耳的非线性效应(掩蔽效应、鸡味酒会效应、哈斯效
应) • 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双耳效应、耳廓效应)
视听教育理论
??视感知规律视感知规律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心理心理趋合画面平衡视觉重心人的视觉心理心理趋合画面平衡视觉重心视觉心理与构图视觉心理与构图线条色彩明暗线条色彩明暗??听感知规律听感知规律人耳的听觉特性响度音调音色人耳的听觉特性响度音调音色人耳的非线性效应掩蔽效应鸡味酒会效应哈斯效人耳的非线性效应掩蔽效应鸡味酒会效应哈斯效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双耳效应耳廓效应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双耳效应耳廓效应戴尔的经验之塔戴尔的经验之塔言语符号视觉符号广播录音静态图像电影电视参观展览野外旅行观摩示范参与演戏设计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观察经验做的经验抽象的经验多媒体认知过程多媒体认知过程mayermayer的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的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过程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过程多媒体教学原则多媒体教学原则多种媒体原则多种媒体原则空间邻近原则空间邻近原则时间邻近原则时间邻近原则聚焦要义原则聚焦要义原则标记原则标记原则控制冗余控制冗余原则原则多通道原则多通道原则分段原则分段原则预训练原则预训练原则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预训练原则 10.个体差异原则 11.标准发音原则 12.形象出镜原则 13.对话风格原则 14.静态媒体原则 15.互动性原则
理查德.梅耶 (R.E.Mayer)
教育传播要素
教育者、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媒体和通道、 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
◦ 共同经验原理 ◦ 抽象层次原理 ◦ 重复作用原理 ◦ 信息来源原理
言语 符号 视觉符号 广播 录音 静态图像 电影 电视 参观展览 野外旅行 观摩示范 参与演戏 设计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抽象的经验 观察经验 做的经验
多媒体认知过程
◦ Mayer的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
◦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过程
多媒体教学原则
1. 多种媒体原则 2. 空间邻近原则 3. 时间邻近原则 4. 聚焦要义原则 5. 标记原则 6. 控制冗余原则 7. 多通道原则 8. 分段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第4讲
主讲人: 黄立新(浙江师范大学)
1. 了解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心理及其对画面 构图的影响。
2. 了解人耳的听觉特性、非线性效应和声音的定位 机理。
3. 理解“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 4. 了解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教学原则。 5. 理解教育传播的要素和基本原理。
P.海曼-H.弗朗克传播模式
视听与传播理论Leabharlann 积极组织学生观摩优秀教师开设的公开课,根据 本章所学的就以下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育传播的哪 些基本原理?试举例说明。
(2)根据视听心理规律,分析所用课件中画 面和声音的处理,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3)根据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分析所用 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呈现策略,阐述教学过程中如 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原则开展教学。
视感知规律
◦ 人眼的视觉特性 ◦ 人的视觉心理(心理趋合、画面平衡、视觉重心) ◦ 视觉心理与构图(线条、色彩、明暗)
听感知规律
◦ 人耳的听觉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 人耳的非线性效应(掩蔽效应、鸡味酒会效应、哈斯效
应) ◦ 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双耳效应、耳廓效应)
戴尔的“经验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