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语文上古诗词赏析--潼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元 张养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
❖ 学以致用
谯楼晚照 (明代)林云翰 谯楼百尺倚晴空,屹立关城势最雄。 高阁远临霄汉碧,危栏斜照夕阳红。 归鸿默默争先集,落雁翩翩入望中。 万里海天云树杳,凭虚更喜月胧胧。
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 展开。
拓展
谯楼晚照 (明代)林云翰 谯楼百尺倚晴空,屹立关城势最雄。 高阁远临霄汉碧,危栏斜照夕阳红。 归鸿默默争先集,落雁翩翩入望中。 万里海天云树杳,凭虚更喜月胧胧。 凭虚,有多种意思。(1)虚构 (2)凌空 (3).指无所依靠
你会从哪个角度赏析?
【延伸】写“关隘”的诗词名句:
布 置 作 业:
1、积累关于“立志”诗句,作为自 己人生的座右铭; 2、搜集谭嗣同的其他诗句,整理成 札记。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
注释:这首诗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作者被捕遭羁押时。 ⑴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 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 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⑵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 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 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 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 传》。 ⑶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⑷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 “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 “留”指自己。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潼关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黄 河奔腾不息、狂野不羁的性格,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无拘 无束生活的向往。
01 02 03 04
“秋风吹散马蹄声”
通过听觉感受,表现出秋风萧瑟 、马蹄声声的场景,营造出一种 苍凉、悲壮的氛围。
“山入潼关解不平”
通过描绘山势起伏、险峻难行的 景象,进一步强化了潼关的险要 和诗人内心的激荡不平。
《春望》
杜甫的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战乱时期对 家国的深深忧虑。
《登高》
王之涣的这首诗以壮阔的景象和豪放的诗风,展现了诗人的胸怀 和抱负,与《潼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指导
通过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如炼 字、修辞手法等,来感受诗歌的 艺术魅力。
通过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 情感,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传承和 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Chapter
谭嗣同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狱中题壁》
这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于狱中写下的一首绝命诗,表达 了他变法维新的决心和慷慨赴死的壮志。
《望海潮·自题小影》
民族气节的彰显
通过描绘潼关这一历史名关,诗 人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 英勇顽强的民族气节。
当代价值与社会意义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习和传承《潼关》等古诗词, 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 自豪感和凝聚力。
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习古诗词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 和审美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 良好的文化修养。
小组合作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共同探究诗意,培养学生 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潼关》课外古诗词诵读PPT教学电子课件
贰 作者介绍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清末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光 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 败后被抓,曾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勇就义。
潼关
谭嗣同(1865.3.10— 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 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 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 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 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 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 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 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 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肆 作品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三、四句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从群山中冲出的黄河,奔入辽阔的 平原仍嫌受束缚;西去的群山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 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犹嫌束”“不解平” 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 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 意气的外化。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潼关 谭嗣同
古 肆 典
壹 字词释义 终古②高云簇③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①潼( ②终古:自古以来。③簇:丛聚。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 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壹 字词释义
河流①大野②犹③嫌束④,山⑤入潼关不解平⑥。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在这六个人里,作为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最为人所知。
今天学习《潼关》,来了解一下这位爱国人士在14岁时的情怀和抱负吧!二、目标1、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3、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4、背诵诗歌。
三、原文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四、注释【1】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2】终古:久远。
【3】簇:簇拥。
【4】束:拘束。
【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五、诗意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六、赏析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整体赏析:此诗在写山水,去世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吧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作者生平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第12首 潼 关
作品主旨
全诗描写了潼关地势的险要以及北方辽远而壮阔 的风景,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 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理解探究
1、赏析诗句“终古高云簇此城”。 这句诗从视觉方面表现了潼关的地势高峻,以云
气簇拥侧面烘托了古城之高,起首给人惊奇之感。
2、“秋风吹散马蹄声”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表现了 潼关什么特点?
七年级上册 第12首
潼 关 清·谭嗣同
古诗词曲梳理
1 文学常识 2 写作背景 3 重点注释 4 作品主旨
5 理解探究
文学常识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 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 子”之一。
写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历来为军事重地。诗人写 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 潼关,被北方壮阔的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这句诗从听觉方面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 吹散,表现了潼关的寂寥和辽远。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三、四两句。
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 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从古至今,天
终 古 ① 高 云 上的白云就一
簇②此城, 直簇拥着这座
秋风吹散马 古城,清脆的
蹄声。
马蹄声被秋风
吹散。
内容理解:首句以一种 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 带苍茫雄浑的景象。紧接着, 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 将“秋风”“马蹄声”引入 诗中,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 一句的视觉形象,表现了潼 关的寂寥与辽远。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运用拟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 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 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 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 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 法维新,推行新政。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随堂练习
1.这首诗用“高云”烘托出①______________,用“②______________” 突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从视角和听觉角度渲染出潼关独特的氛围。 【答案】示例:①潼关城的雄伟 ②秋风吹散马蹄声(或“马蹄声”) 【解析】“终古高云簇此城”意思是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借 高云烘托潼关城的高大雄伟,“秋风吹散马蹄声”意思是阵阵秋风吹散了 “得得”的马蹄声,突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前两句视觉与听觉相结 合,渲染出潼关独特的氛围。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随堂练习
2.诗人借助河山的“犹嫌束”“不解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勇往直前、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人情感。三、四句,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 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 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 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 ,一更比一峰高。借景抒情,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诗人 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 ”“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 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追求自由的心态的外化。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1、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作者生平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2】终古:久远。
【3】簇:簇拥。
【4】束:拘束。
【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五、诗意
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六、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2019·靖江市城南新区中学初二期中】
送魏万①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②关城:指潼关。③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④砧声:捣衣声。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①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②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关城:指潼关。 ②砧(zhēn)声:捣衣声。
27.诗中“____” “____”等词交代了送别的时节,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氛围。
中考语文复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 关
重点注释 ①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②戍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古地
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 里代指边关。
③夜阑:夜将尽。 ④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作品主旨
这首诗借写风雨之中的梦境,表现了作者感人至 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形成对比。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炼字:“僵”“卧”“孤”三
我在孤寂荒凉 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
的乡村里躺卧 僵卧①孤村不
不起,但没有 自哀,
为自己的处境 尚思为国戍
而感到悲哀, 轮台②。
心中还想着替
“僵”字写作者年迈、衰老;“卧” 字写作者多病;“孤”字写作者生 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 苦闷,没有知音。这三个字写出了 作者罢官回乡后寂寞、窘迫、冷落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运用拟人
黄河流过广袤
修辞,以“犹嫌束”衬托
河 流 大 野 犹 的原野还嫌拘
河流的奔腾和壮阔,以
嫌束③,
束,秦岭山脉
“不解平”衬托山的巍峨
山入潼关④不 进入潼关便突
险峻,表现了诗人渴望冲
解平。
兀而起,争奇
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
斗险。
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重点注释
①终古:久远。②簇:簇拥。③束:拘束。④山 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夜阑③卧听 风吹雨, 铁马④冰河 入梦来。
夜将尽了,我躺在 床上听着那风雨的 声音,迷迷糊糊地 梦见自己骑着披着 铁甲的战马,跨过 冰封的河流,驰骋 北方疆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⑶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 分)
(五)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鉴赏】 全诗理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诗的前 两句采用了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 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 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 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练习】
4.问答: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八)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鉴赏】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
【练习】1.⑴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词赏析
【导语】⼭坡⽺·潼关怀古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下⾯是⽆忧考分享的《⼭坡⽺·潼关怀古》古诗词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坡⽺·潼关怀古》 元代: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河表⾥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秦汉经⾏处,宫阙万间都做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 (华⼭的)⼭峰从四⾯⼋⽅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
⼀朝兴盛,百姓受苦;⼀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注释】 ⑴⼭坡⽺:曲牌名,是这⾸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
聚:聚拢;包围 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指波涛汹涌。
⑷“⼭河”句:外⾯是⼭,⾥⾯是河,形容潼关⼀带地势险要。
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
表⾥:即内外。
《左传·僖公⼆⼗⼋年》:“表⾥⼭河,必⽆害也。
”注:“晋国外河⽽内⼭。
”潼关:古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常险要,为古代⼊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沉思,表⽰⼼⾥不平静。
⼀作“踟蹰(chíchú)”。
⑺“伤⼼”⼆句:谓⽬睹秦汉遗迹,旧⽇宫殿尽成废墟,内⼼伤感。
伤⼼:令⼈伤⼼的事,形容词作动词。
秦汉经⾏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
经⾏处,经过的地⽅。
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楼观。
⑻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晚年的散曲代表作。
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
途经潼关时,由眼前所见,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于是,写作了本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在他以“山坡羊”为曲牌所写作的九首怀古之作中,《潼关怀古》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最高的。
在写作形式上:《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曲小令,“山坡羊”是曲牌名,属于北曲里的中吕宫,“潼关怀古”是此曲的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此曲在写作形式上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符合格律。
“山坡羊”做为曲牌,有其自己的格律,在作者填词中,严格按照曲牌格律填写:平平平去,平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去。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去,平仄仄平平去上。
平,平去平;平,平去平。
其中首句、二句的首字、三字可仄;三句首字可仄,三字可平;六句首字可平,三字可仄;七句首字可仄,三字可平,尾字可平叶;八字可不叶韵;九句首字可仄,尾字可上叶;十句可不叶韵;十一句首字可仄,尾字可上叶。
根据以上格律要求,《山坡羊·潼关怀古》各字的格律吻合其曲牌的格律。
平平平去峰峦如聚,平平平去波涛如怒,平平仄仄平平去山河表里潼关路。
仄平平望西都,仄平平意踌躇。
仄平平仄平平去伤心秦汉经行处,(首字可平)平仄仄平平去上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平平去平兴,百姓苦;(九句首字可仄,尾字可上叶。
)平平去平亡,百姓苦!(十一句首字可仄,尾字可上叶。
)二、韵脚一致。
《山坡羊·潼关怀古》每一句的句尾字都压相同的“u”韵,这样,在朗读中,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三、雅俗结合。
《山坡羊·潼关怀古》做为一首元曲小令,在语言形式上也有其特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关》课件
(2)康有为曾赞扬谭嗣同:“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 事,气猛志锐。”你认为本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气猛志 锐”,为什么?
参考答案:第三、四句,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期望冲决 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心态。解析:该题考查对诗 歌主旨句的辨析及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应先理解“气猛志锐” 的大意(性情刚猛、锐意进取),再辨析四句诗,抓住主旨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从诗中拟人化事物 (河流、山)所凸显的特点(“犹嫌束”“不解平”)中把握 诗人的心态。
凄凉,但是仍怀有杀敌报国之心。
(2)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
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你选择哪一首?为什么?
残梦(陆游)
训练
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
风雨满山窗
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参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词组成一 组阅读材料。你选择哪一首?为什么?
训练
(1)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点明处境及 心态,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 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 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等是: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残梦(陆游)
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参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参考示例1:我选择《残梦》。因为这首诗与上面诗词的主旨基 本一致,都表达了作者矢志报国、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愿望, 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示例2:我选择《参军行》。因 为《参军行》与上面两首诗词在内容上同中存异,都表达了矢志 报国的决心;同时也有不同之处,《参军行》还描画了戍边将士 生活、战斗的场景,抒发了他们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言之成 理即可)
七年级语文上册《潼关(谭嗣同)》古诗词赏析、译文及主题分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潼关(谭嗣同)》古诗词赏析、译文及主题分析【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赏析】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主题】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写法】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潼关》谭嗣同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
2.这首诗描写奔腾壮阔山势不逊的诗句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十二首)一、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3.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杨花,子规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简要赏析。
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三、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出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齐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试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加以赏析。
这是诗的颔联,是船上所见景色。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七上12《潼关》-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人潼关不解平。
字词解释:①终古:久远。
②簇:簇拥。
③束:拘束。
④解:懂得。
内容描述: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高高的白云团团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
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束缚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不知何谓平坦。
全诗赏析:诗人描述了潼关一带的壮丽的风景,河流奔腾壮阔、秦岭山脉巍峨险峻,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河流“犹嫌”拘束,山脉桀骜不驯,不知何谓平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
主旨: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写作特色: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极言潼关内有高山。
2.以听觉形象补充了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考点精练:题组一:1.【内容筛选】“山入潼关不解平”写出了山峰的巍峨险峻,请你也写出课本中描写相似潼关形象的诗句。
(1分)2.【思想感情分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题组二:3.【词语理解】诗中的“束”“解”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4.【诗歌赏析】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潼关古城、高高白云、清脆的马蹄声、猎猎的秋风,展现了潼关壮阔的风景。
B.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的比喻,表现了黄河的壮阔和秦岭的险峻。
C.诗歌后两句隐含着少年诗人豪迈的激情和挣脱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D.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绝句,我们感受到少年的意气风发。
题组三:(21年南沙区期末真题)5. 第一、二句诗都写孤城。
第一句写孤城的,第二句写孤城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潼关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 谭嗣同
初读感知
赏析“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 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 来飞去。
知人论世
谭嗣同(1865.3—1898.9)男,字复生,号壮飞, 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出生于 甘肃武威。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中国近代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 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 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面对北方壮阔的山水,感觉这景色特点和自己的那种冲 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性格是那么的相似, 所以他移情于山水,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诗。
潼关
谭嗣同(1865.3.10— 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 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 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 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 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 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 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四年)谭嗣同参加 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 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 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知人论世
谭嗣同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 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 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 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 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 子”。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4岁的谭嗣 同在陕西潼关饱览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 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 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 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 拍的。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 的脚步声。
《潼关》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潼关[清] 谭嗣同终zh ōn ɡ古ɡǔ高ɡāo 云y ún 簇c ù此c ǐ城ch én ɡ,秋qi ū风f ēn ɡ吹chu ī散s àn 马m ǎ蹄t í声sh ēn ɡ。
河h é流li ú大d à野y ě犹y óu 嫌xi án 束sh ù,山sh ān 入r ù潼t ón ɡ关ɡu ān 不b ù解ji ě平p ín ɡ。
诗词赏析: 《潼关》是清末革命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及训练——《潼关》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及训练——《潼关》潼关(谭嗣同)【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赏析】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主题】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写法】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潼关》谭嗣同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
2.这首诗描写奔腾壮阔山势不逊的诗句是:。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在这六个人里,作为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最为人所知。
今天学习《潼关》,来了解一下这位爱国人士在14岁时的情怀和抱负吧!二、目标1、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3、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4、背诵诗歌。
三、原文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四、注释【1】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2】终古:久远。
【3】簇:簇拥。
【4】束:拘束。
【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五、诗意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六、赏析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整体赏析:此诗在写山水,去世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吧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作者生平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潼关》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教学课件
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
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动作描写
父爱深沉
反映内心想法与性格特征
2 捕捉有个人特色的语言
3 描摹有个性的面部神态
神态:惬意、享受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老舍《济南的冬天》
4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
嗅觉
呼朋引伴地卖 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 子,与轻风流 水应和着
视觉
花里带着甜味儿
触觉
风里带着新翻的 泥土的气息,混 着青草味
听觉
2 发挥联想 由眼前的事物展开联想,借助联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眼前的桃花、杏花和梨花
树上结满香甜可口的果子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 是桃儿、杏儿、梨儿。
(1)植物大多都出现了落叶现象,一些植物的叶子由绿 色变成了黄色;
(2)桂花飘香,菊花争艳,一串红、鸡冠花等花儿也开 放了;
(3)果园和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 (4)天气转凉,空气变干燥,气温冷热交替频繁; (5)白天逐渐变短;
1 激活感官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味觉
朱自清《春》
不错的,像母亲 的手抚摸着你
初秋 俗话说:一叶知秋。 早晨,门前的老槐树上,几片枯黄的树叶被风吹落,在空中旋转飘舞,打了几个滚儿, 缓缓落地。 奶奶说:“天气转凉,快立秋了吧!”我翻开了日历,发现今天正是立秋。望着蔚蓝色 的天空,是那么的干净,我想这就是秋天的样子吧。 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凉爽的风,还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原野上的小草,不再像 春天那样娇嫩,夏天那么翠绿,草尖上泛起了一片片淡黄;牧童悠闲地赶着牛群在放牧。田 野里秋实累累,生机盎然:沉甸甸的棉桃压弯了枝头,好像一个个铜铃铛;火红的高粱低下 了头,好像在向我敬礼;成熟了的水稻也怀揣着丰收的喜悦;就连田埂上的狗尾巴草也着实 垂下了脑袋;芝麻却追着花儿直往上蹿。我不禁感叹,秋天真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潼关
近代:谭嗣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
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
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
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
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
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
君子”之一。
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创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赏析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
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横道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