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本性:追求客观与真实
纪录片的本质 真
![纪录片的本质 真](https://img.taocdn.com/s3/m/cbfeae61561252d380eb6e27.png)
电视纪录片融合真、情、美三种不同的美学概念,美的纪实以真实为基础,纪实的美,美在真实,美在自然,纪录片才能有效地纪录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才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解说词的美 刘郎的《西藏的诱惑》 歌词
歌曲《洗浴》:
天清清,
水清清,
一江夕照红。
是古老的歌,
是高原的梦。
歌曲《朝圣的路》:
我向你走来,
捧着一颗真心;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
① 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
② 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
③ 讲述故事兼有画面接应;
④ 话筒采访故事,配上相应的画面;
⑤ 解说词直接叙述故事。
美国有一种“钩子”(Teaser)理论,强调片子开始1分钟就要伸出“钩子”挑起观众的兴趣,而整部片子要在适当的间隔里安插“兴奋点”,这些兴奋点要像过山车一样起伏错落,富有刺激性,调动观众的收看情绪和兴趣,一直到片子结束。
3.编导在剪辑时有意图地形成故事兴奋点。
4.制造悬念,形成观看的兴奋点。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b2ee613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17.png)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形式,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备受关注。
然而,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纪录片制作手法的多样化,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表现力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从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和表现力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并分析纪录片电影在追求真实的同时如何处理艺术表现。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纪录片作为一种描述真实事件或者真实人物的电影作品,其真实性一直是备受争议的焦点。
在纪录片制作中,如何确保所呈现的事件和人物是真实可信的,成为了一项挑战。
首先,拍摄者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夸大事实、不虚构内容,以最真实的镜头记录现实生活。
其次,在后期剪辑和制作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对原始素材的忠实呈现,避免故意篡改或夸大事实。
纪录片电影的表现力然而,纪录片电影并非只追求事实及客观记录,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因此,在追求真实性的基础上,纪录片电影还需要通过影像、音效等手段来表达导演对事件及人物的观点和态度。
正是在这一点上,纪录片与新闻报道有所不同:前者允许导演加入主观情感、艺术处理等元素,以求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
纪录片电影的艺术处理在追求真实性与表现力之间寻找平衡,是每位纪录片导演都会面临到的难题。
一方面,导演需要通过追求真实性来保证其作品具有可信度;另一方面,又需在保持现实记录本质上融入个人风格与情感色彩。
因此,在拍摄、剪辑等环节都是需要导演精心设计与斟酌、并对纪录片材料进行合理艺术处理。
此外,《南京!南京!》《2001太空漫游》《海洋》等众多优秀纪录片作品成功地在追求真实性与表现力之间找到了平衡。
结语综上所述,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固有着内在紧张与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认识并把握纪录片这一特殊类型电影创作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完善促进纪录片拍摄质量水平提高。
希望本文对于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问题能够提供参考,并促进相关学者和制作人员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纪录片的特性
![纪录片的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ab886f07a58da0116d174980.png)
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的特性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的特性时至今天。
曾经依靠跟拍、同期声、长镜头等纪实手法为自己打天下的纪录片因为经常流于冗长和平庸而失去了大众的青睐。
首先,我们碰到的理论堡垒是"真实"。
这可以说是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们最感困惑也最难把握的一个命题。
一、纪录片的“真实”当代中国的纪录片运动是以对"真实"的追求开始的。
但是所谓"真实"其实是有条件有范围的。
这就是在何种程度上有效的价值观念。
"客观真实"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神话,而实际上任何一个观察者都必须立足于地球,立足于他的文化背景,立足于他的个体经验,这在哲学解释学中被称为"合法的偏见",这种"合法的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揭示人在历史中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真实"实际上包含着两重意义,一是客观真实,源于客观真实又高于客观真实的概念,它更注重的是价值二是价值真实,其中,价值真实更应该被强调。
从某种角度上说,纪录片的文化意义其实就是它的价值意义。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价值意义正是我们选题、拍摄和剪辑的重要标准。
纪录片当然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纪录行为。
但它同时又是作者的创作行为,它是人类的文化产品和传播产品。
实际上,纪录片的创作行为应该在拍摄之前,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全片拍摄之前的创造行为,它建立在对拍摄任务、材料的理解和接触上。
二是在拍摄过程中,随时地超前创造,一个新的现象。
一个新认识,马上产生一个新的拍摄计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拍摄。
从这个角度上说,"纪录"实际上是一种手法,它旨在使整个片子看起来有"真实感",从而促使受众接受作者的思想。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实加上"圈套"。
这里的"圈套"指的是创作者为拍摄对象人为设置的情境。
纪录片的真实性名词解释
![纪录片的真实性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ecfe0e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0.png)
纪录片的真实性名词解释纪录片是一种以纪实手法拍摄并呈现的非虚构影像作品,具有特定的主题和目的。
纪录片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备受推崇,被认为是观众了解真实世界的窗口。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对真实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也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性,并对其名词解释进行阐述。
一、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纪录片是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基础,通过摄影、拍摄、采访等手段来记录并呈现。
它通过纪实的形式,展示世界各地的人、事、物和社会现象,旨在提供观众一个真实的观察角度,让观众了解事实真相。
然而,纪录片并非完全客观,导演的主观选择和编辑手法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纪录片中的真实性往往是一种主观而多样的存在。
二、真实性的不同层次纪录片的真实性可以从多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它可以指影像所呈现的内容是否真实可信。
例如,拍摄一场真实的事件或访问真实的人物,这种真实性在纪录片中至关重要,并体现在片中音乐、镜头等各个方面。
其次,纪录片能否真实地反映事件的背景、现场以及参与者的真实感受,也是其真实性的一个关键方面。
最后,纪录片中导演的主观选择和编辑手法是否符合事实,是否歪曲了真实的情况,也是评估其真实性的重要因素。
三、真实性与艺术表达的平衡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其艺术性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尽管纪录片追求真实,但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纯粹的客观记录。
导演通过创造性地选择故事情节、音乐和影像效果等手段,来传达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和观点。
这种艺术性的呈现使纪录片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也引发了观众对真实性的疑问。
因此,纪录片导演需要在真实性和艺术表达之间找到平衡,保证观众对内容的真实理解和情感共鸣。
四、纪录片真实性的社会影响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影像艺术形式,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纪录片通过对真实事件的记录和呈现,帮助人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刺激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另一方面,纪录片中的真实性问题也引起了观众们对影片和导演的质疑,推动行业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探讨和规范。
纪录片创作中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把握-最新文档资料
![纪录片创作中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把握-最新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6a081ed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a.png)
纪录片创作中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把握-最新文档资料纪录片创作中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把握纪录片的生命是客观性,而创作是一个主观的过程,那么在纪录片创作中对于主?^性和客观性该如何把握呢?本文以纪录片《沧海桑田》为例简要加以分析。
一、选题立意方面1.客观事物的多意性与主观选择的客观性。
纪录片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首先会遇到拍什么的问题,即纪录片题材的选择。
当纪录片创作者开始选择并决定拍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主观的创作。
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定的,限定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制作哪种题材的纪录片,本质上是创作者主观认知对客观事物的选择。
纪录片《沧海桑田》的诞生也是如此。
影片中所拍摄的地点在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市曾被誉为“煤都”,这里的煤矿开采史逾百年,煤炭曾给这座城市带来无尽荣光,而随着资源枯竭,地下因采煤被掏空,地质沉陷问题凸显。
为紧急避险,政府已组织几批次人口转移安置,但还有近万人生活在沉陷区。
2015年,计划中的最后一次搬迁即将拉开帷幕。
从客观上讲,沉陷区不是抚顺独有,也不是中国独有,自人类从事开采活动后这个专有名词就有了生命,在世界各地都屡见不鲜。
而从主观的创作角度来讲,沉陷区这个题材有太多解读的可能性,影片可以探讨环境保护的问题;可以探讨沉陷区的形成、危害和治理的问题;可以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衰探讨发展的问题。
而无论你选定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如果你围绕既定主题去寻找相关人物,用他们的故事去印证主题,那么这种创作方式就要留心是否贴近实际,又是否太过主观。
其实主观创作中也可以有相对客观的选择,对于《沧海桑田》创作之初是打算要从环境讲人,而几经思考还是决定从人去讲环境,这是期望在主观中尽量客观的尝试和选择。
2.貌似客观的主题是一个主观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从纪录片拍摄实践来看,随着对被拍摄对象的深入了解,我们拍摄之初的主题会得到不断印证和丰富,甚至发现更具价值的主题,对于《沧海桑田》选题之初只想讲一个单纯的环保主题内容,而随着拍摄的持续、事件的发展,随着对拍摄人物的了解,对于沉陷区的认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最初设想的环境主题在被不断丰富的同时已无法承载另外一些同样迷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无疑会使影片更发人深省、更有生命力。
论纪录片的真实
![论纪录片的真实](https://img.taocdn.com/s3/m/23ac922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5.png)
论纪录片的真实探究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纪录片的真实具有独特的内涵。
一方面,对于现实客体而言,电视纪录片要求“无假定意义的真实”,它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
另一方面,对于创作而言,纪录片所表现的现实又是一种被中介了的现实,它与真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创作者、摄影机、再现的作用与方式等因素的干预或干扰,以致纪录片中所呈现的现实,已经是按照创作者的主观价值加以组织过的了,通过创意、剪辑、提炼、结构,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关系。
因此本文认为纪录片的真实是建立在物质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并结合创作者的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而达到的一种真实。
而且这种真实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笼统的、绝对的。
一、对真实的理解与阐释关于纪录片的真实问题,历来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目前理论界有以下几种有关真实的理解,笔者在此列举并进行分析。
1.还原与再现关于还原与再现,其在内容本质上非常类似与克拉考尔关于《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现》一书中的基本观点,它强调纪录片的全部声像内容应该完全来自物质现实,即纪录片所展示的全部声像内容都应该以一种客观的物质现实曾存在于摄影机与拍摄者之前,纪录片的真实就直接来自于那种曾经真实的出现于摄象机和拍摄者之前的客观的物质现实的即时纪录。
这个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强调纪录片全部声像内容应该以客观的物质现实作为其真切可信的对应,即拥有相应的一个物理真实,但是这种观点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因为真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众所周知,不同事情都有无穷的侧面,即使是同一个事件,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展示;其次,摄象机的介入或多或少会改变事物发展的自然流程,在镜头面前,人们具有本能的矫饰心理,会有本能的表现欲;另外,素材拍回来要经过创作者的梳理、提炼、剪辑等创作过程,而这个过程依赖于创作者的感悟,这是一个不断理解真实、想象真实、建构真实、逼近真实的过程。
所以真实是相对的,是经过编导者加工过的真实,它的真实性保证与创作者的道德和良知联系在一起。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fbc984d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6.png)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1. 引言纪录片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旨在通过真实记录和展示来呈现事实和现实。
然而,纪录片电影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导演的主观表达和观众的主观感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与表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观众的影响。
2.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纪录片电影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媒介,其真实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纪录片电影通过采访、拍摄和剪辑等手段,力求还原事实和真相,使观众能够亲身感受到被记录对象的真实状态。
然而,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并非绝对,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导演在拍摄纪录片时会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审美取向。
导演通过选择拍摄对象、角度和镜头等手段来呈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
这种主观性会对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观众在观看时需要对所看到的内容进行辨别和思考。
其次,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还受到剪辑和后期制作的影响。
导演可以通过剪辑和后期制作来改变纪录片的节奏、情绪和叙事方式,从而对观众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种处理手法可能会使观众对纪录片中所呈现的事实产生误解或误导,进而影响他们对真实性的判断。
3. 纪录片电影的表现手法除了追求真实性外,纪录片电影还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来传达导演的意图和观点。
这些表现手法包括但不限于:3.1 镜头运用纪录片电影中的镜头运用是导演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导演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镜头角度、镜头距离和镜头运动等方式来突出或弱化某些元素,从而引导观众对事物进行思考和感知。
3.2 音乐与声音设计音乐与声音设计在纪录片电影中起着重要的情感表达作用。
导演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音乐和声音效果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
3.3 叙事结构纪录片电影的叙事结构是导演表达观点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导演可以通过选择线性、非线性或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来呈现事实和真相,从而引发观众对事件的思考和反思。
4. 纪录片电影对观众的影响纪录片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谈谈电视纪录片
![谈谈电视纪录片](https://img.taocdn.com/s3/m/156133c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9.png)
谈谈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是一种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来记录真实事件、人物和事物的视听媒体形式。
与传统的电视节目相比,纪录片更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通常会使用大量的实地拍摄,采访真实的被记录对象,并通过剪辑和解说来呈现事实。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首先,它能够帮助观众了解和认识世界。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无法亲身经历所有的事物。
而通过电视纪录片,观众可以通过镜头感受不同国家、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奇特之处,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观看纪录片,观众能够拓宽眼界,增长见识。
其次,电视纪录片具有教育意义。
它可以传递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帮助观众了解并学习新的事物。
纪录片对于一些学科和领域的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们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表现方式,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知识。
纪录片还可以为教育提供实例和案例,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抽象的概念,让观众更好地理解。
此外,电视纪录片还可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人物,纪录片可以激发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例如,一些纪录片关注社会问题或人权问题,通过记录受苦受难者的生活,呈现人道主义精神,唤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
这种情感共鸣和感动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正义。
然而,电视纪录片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一些纪录片可能存在真实性的问题。
有些制片人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或追求商业效益,可能会通过剪辑和解说加以夸大和虚构,让观众误解真实情况。
这就需要观众保持一定的批判意识,辨别信息的真伪。
其次,纪录片的观众群体相对较小。
与娱乐性节目相比,纪录片更具有专业性和深度,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和晦涩。
因此,纪录片的受众相对较少,也给其传播和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媒体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它可以帮助观众了解世界、学习知识,并通过唤起情感共鸣来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观众需要保持批判意识,辨别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推广和传播纪录片也需要面对观众兴趣和口味的挑战。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e0d3d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1.png)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是一种通过纪实的手法展示真实事物的影视作品。
它以真实、客观的表现方式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向观众传递信息并引发思考。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即是指通过影像语言和艺术手法传达观众的情感和观点,使观众对真实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第一,真实性。
纪录片的首要特征是真实性。
观众看纪录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追求真实,希望看到真实世界的片段。
纪录片的制作标准要求拍摄时的客观性,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事物的本来面目。
拍摄中不应夹带个人感情和观点,不得以虚构的手法来处理事实,不能夸大、歪曲真相。
观众通过恰当的镜头拍摄和真实的叙述,获得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人文关怀。
纪录片在传达真实信息的也能呈现人们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纪录片的纪实美学表达,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纪录片可以聚焦于贫困地区、社会问题或个体经历,通过真实且深入的叙述和描绘,传递给观众让人思考和关注的信息,引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爱和思考。
第四,批判精神。
纪录片不仅仅是展示现实,还可以对现实进行批判和思考。
纪录片可以拍摄和揭示一些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通过观察和讲述,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反思,并在批判与思考中促使社会进步。
纪录片的批判精神在于触动观众的情感和思维,唤起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通过真实、艺术性、关怀和批判等方面的表达,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世界和社会问题,从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纪录片是一种重要的影视形式,能够通过其独特的美学魅力和表达方式,对观众产生积极的影响。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及纪实手法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及纪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33c2f12f4b35eefdc8d33318.png)
对于纪录片的概括我更喜欢肖平在他的书中所说的,"纪录片是既是一种世相,又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和品格"。
我们用镜头去面对生活,提炼生活,真实的反映生活,而这种真实性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觉得纪录片区别于其它类型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以生命去试问自然、真理和人类的禁区与盲点,选择纪录片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对生活的忠诚。
这也是我们热爱纪录片的原因。
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命,是其最根本的美学特征。
一、纪录片的真实理念1. 从客观真实角度看,纪录片的文本内容永远无法接近客观生活本身,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不尽一致、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即想像与虚构的成分。
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一经过摘取,就未免带上主观性。
而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只对一人、物、事感兴趣而成为叙述主体要表现的对象,这似乎也有一种神秘力量在起作用。
而叙述主题与对象的共鸣程度、采访拍摄过程的策划、镜头的参与到编辑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使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与客观存在物存在着不一致。
2. 纪录片文本内容具有主观性与虚构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纪录片叙述具有修辞性,但从另一方面,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也存在着客观性和真实性。
纪录片是真实事件的见证者,纪录片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用纯粹的文字方式对真实事件进行描述的"追忆性"行为这确保了纪录片文本内容反映客观真实的可靠性。
3. 纪录片文本内容的真实,是文体技巧与观众接受心理共谋的结果。
有人说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效果"是由观众对片中内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决定的。
在这个意义上看,纪录片文本与客观存在物之间是否符合就在于观众的"真实判定"。
其实观众在判定纪录片文本是否逼真反映生活的依据,一方面来自观众习惯了的或理解力之内的意义模型。
另一方面来自节目类型、文体观念与技巧对观众的暗示。
二、纪录片是注重过程的纪录,纪录片的魅力也在于过程纪录中,较之"解说加画面",我们应尽量用纪实手法来表现过程纪录的真实。
人文纪录片特点
![人文纪录片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463cfb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2.png)
人文纪录片特点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电影形式,通过对真实事件、人物和社会问题的记录、观察和分析,向观众呈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而人文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更加注重对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的深入挖掘与呈现。
本文将探讨人文纪录片的特点,以期加深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一、真实性和客观性人文纪录片的核心特点是真实性和客观性。
它通过对真实事件的观察和记录,力图还原事实本身,而不对其进行任何虚构或夸大。
人文纪录片的导演通常会采取纪实摄影的手法,用纪实的镜头呈现真实的画面,以获得观众的信任和认同。
同时,人文纪录片在呈现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展示多种观点和声音,给观众留下自主判断的空间。
二、深入挖掘人类文化和历史人文纪录片较常深入挖掘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
它常常关注人类各个领域的重要事件和现象,例如艺术、音乐、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
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呈现,人文纪录片能够向观众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拓展观众的知识面和审美视野。
三、关注人类情感和命运人文纪录片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对事件的描述和观察,更是通过对人类情感和命运的描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和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常常涉及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类存在的普遍性和共通性。
纪录片导演采用各种手法,如深入访谈、虚实结合等,以展现人类命运的曲折与坎坷,使观众对人生、社会和人性产生深刻的思考。
四、挖掘社会问题与反思人文纪录片经常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促使观众思考和反思。
人文纪录片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原因和影响,启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观点。
导演们通常会选择一些具有社会关切的主题,例如贫困、环境污染、人权等,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人文纪录片试图激发观众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行动。
五、艺术性和创新性人文纪录片注重艺术性和创新性的追求,通过电影艺术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
论纪录片真实性、客观性的作用
![论纪录片真实性、客观性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ea49c28fc4ffe473268ab03.png)
论纪录片真实性、客观性的作用作者:凌耀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3期【摘要】纪录片是影视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伴随着当下纪录片创作的不断变化,剧情化纪录片创作更能得到观众的情感共鸣,由此剧情化、故事化的纪录片中真实性与客观性在创作以及传播过程中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纪录片创作偏向剧情化的前提下,探究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客观性;剧情化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98-02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的获取与知识的传播俨然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由此在近些年的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纪录片的热度也逐渐升高。
《舌尖上的中国》等一系列的作品的出现,使得观众对于当下的纪录片产生了不同的观点,除了电影院线、电视媒体的平台之外,网络平台的纪录片传播也是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纪录片就是先由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取得成功后,再由院线进行上映。
这些纪录片无论是记人还是记事,大多使用了较为丰富的故事化、剧情化的叙事手法,这样的手法使得本身缺乏一定趣味性的纪录片变得更加的生动并且更具感染力,在陈述事实或者普及知识的同时,剧情化的纪录片创作手法使得影片中的信息更加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而在日常的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纪录片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艺术形式,一般是强调于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真实性作为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失去真实,纪录片也将失去生命。
”纪录片的“记录”就表现了它对真实的要求,而纪录片的真实并不仅仅是对拍摄对象的详实记述,纪录片的真实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定义和论述。
格里尔逊在“纪录片”这一概念提出时就指出“纪录片能保存某種生活与事件的真实状况,具有档案、文献资料的价值性,并能用它来进行教育的宣传。
”由于当下互联网+以及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观众对于纪录片的态度从之前的获取知识,了解真相,开阔视野转变成了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体验感,从而达到感官和精神意识的共鸣。
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性与传播
![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性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2eb15f9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d.png)
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性与传播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影视形式,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备受观众青睐。
然而,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真实性往往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如何在追求真实的同时保持传播效果,成为纪录片创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性与传播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创作中取得平衡。
首先,纪录片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影视形式,其真实性是其核心特点之一。
观众观看纪录片,往往是希望了解真实的事实和事件,而非虚构的故事情节。
因此,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尽可能还原事实真相,避免对事件进行篡改或虚构,以保持作品的真实性。
只有真实的纪录片才能赢得观众的信任和认可,才能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然而,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性并非绝对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件并非黑白分明,而是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因素和矛盾。
纪录片创作者在面对这些复杂性时,往往需要在真实性和传播效果之间进行权衡。
有时为了突出主题,强调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可能需要对事件进行适当的编辑和呈现,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真实性的一定程度的改变。
这种情况下,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创作手法,以更好地传达作品的主题和观点。
另一方面,纪录片的传播效果也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要有真实的基础,还需要具有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和精彩的视听效果,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因此,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创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以增强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纪录片创作中,真实性与传播之间的平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创作者需要在追求真实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寻找最适合作品的表现方式,以实现真实性和传播效果的有机结合。
只有在真实性和传播之间取得平衡,纪录片才能更好地传达主题和观点,产生更深远的社会影响。
总之,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性与传播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者需要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创新,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传播效果,以实现真实性和传播的有机结合。
纪录片的现实力量
![纪录片的现实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2f41046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6.png)
纪录片的现实力量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为素材,通过记录和展示的方式来呈现事实的影像作品。
它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备受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具有强大的现实力量。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的现实力量,并分析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性的影像艺术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
与电影、电视剧等虚构作品不同,纪录片通过记录真实事件、真实人物和真实场景,展现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这种真实性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
纪录片的客观性除了真实性,纪录片还追求客观性。
它通过客观地记录和呈现事实,避免了主观色彩的干扰。
纪录片制作人通常会采用中立、客观的态度来呈现事件,尽可能地还原事实本身。
这种客观性使得观众能够自主思考,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观点。
纪录片的社会影响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现实力量的影像艺术形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纪录片通过记录和展示社会问题,引起了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例如,《地球脉动》系列纪录片通过展示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美丽和脆弱性,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行动。
其次,纪录片还可以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真相,促使社会变革。
例如,《黑鹰坠落》这部纪录片揭露了美国政府在索马里战争中的不当行为,引发了公众对政府军事行动的质疑和反思。
此外,纪录片还可以记录历史事件,传承文化记忆。
例如,《南京!南京!》这部纪录片通过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纪录片的文化影响纪录片不仅对社会产生了影响,也对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了电影和电视剧的类型。
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推动了电影和电视剧的发展。
其次,纪录片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纪录片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艺术形式,通过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https://img.taocdn.com/s3/m/fe11c54369eae009581bec27.png)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
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
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
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
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
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
《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
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
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
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
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https://img.taocdn.com/s3/m/ab6c14ff4693daef5ef73dd7.png)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作者:袁娜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真实是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随着纪录片理论和形式的不断更新,我国纪录片也随着世界电影的潮流不断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个事件的简单记录,而更多的是通过一些事件来反映生活的真实,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生活真实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更是纪录片创作的源泉。
本文试图在纪录片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代纪录片,从纪录片真实的特性出发,探讨对纪录片真实的理解以及分析中国当代纪录片在“真实”基础之上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纪录片人物形象真实叙事结构1、捕捉事件过程的纪实性随着纪录片理论和形式的不断更新,我国纪录片也随着世界电影的潮流不断发展,不再局限于对某件事情的简单记录,而是更多的通过一些事件来反映生活的真实,表达创作者的理念以及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往往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表现和再现真人真事,纪录片的创作始终离不开“真实”。
其实,拍摄纪录片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为了可以更好的更自然客观的表现纪录事件中的主人公,创作者需要长时间的深入他们的生活,如《平衡》的创作者彭辉等人在可可西里待了近两年的时间拍摄这部纪录片,由于对被摄者生活的熟悉,对他们生活环境的了解,片中创作者虽没有过多的解说,但通过镜头的记录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片中所传递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情绪。
纪录片通过对真实生活的再现,让我们真切的感受那些我们不曾经历过的事情,那些生活在我们周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
纪录片对事件的记录必须服从总的纪实基调,运用真实的现实题材,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同时多数纪录片也是既保持了戏剧性的感人场面又将其与真实的人和事结合起来。
例如,在纪录片《归途列车》中,张昌华和妻子在火车站售票点买票,当听到最近两天的车票已经卖完时,妻子的埋怨与焦急以及特写镜头张昌华脸上的无奈,他们两人对话时背景中那些拥挤排队的人群,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火车票“一票难求”的现实状况。
纪录片策划
![纪录片策划](https://img.taocdn.com/s3/m/9e87863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8.png)
冒菜次数吃多了,跟小店老板也就熟络起来,并时不时打量他们的言行。很多次,我们都会看到姐姐和妹妹在冒着热气的炉灶前忙碌的身影,听到哥哥和老母亲亲切的询问声,以及离开时他们带着笑意的道别声。尽管忙碌,他们却始终面带微笑,用双手维持整个家庭的生活,尽管生活很平淡,他们却能从最朴实处寻找幸福的讯息,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十一、后期制作:
采用叙事性剪辑和表现性剪辑相结合的方法,先看素材,再段落剪辑,再初剪,精剪,最后加少量特技,用AE做一个合适的片头,解说词用启发式解说,最后配乐,完成字幕
十二、实施程序:
5.18——5.19
5.20——5.24
5.25——5.29
5.30
前期准备
陆续拍摄
后期制作
上交
十三、组织机构:
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组织、邱广宏老师指导、若干学生拍摄
幸福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懂却总也捉摸不透的问题。放眼大千世界的纷繁多彩,眼睛倦了,我们不如着眼周边生活着的幸福人,也许从他们那里,我们能找到生活的安慰,能抱着一个乐观的心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四、目标人群:
15-65岁的社会民众,抱有一颗热爱生活思考生活的心,关注民生关心民情
五、拍摄对象:
冒菜店一家人以及个别学生顾客
二、基本风格:
将平民化的视角和平实化的语言贯穿整部纪录片的始终,以真实的故事为主线,以现实环境与人物精神状态为配合画面,描述芸芸众生下的小人物生活,体现被大千世界淹没的淳朴与真情,将一个平凡朴实的故事通过镜头与解说词娓娓道来,引发人群关注与思考
论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论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https://img.taocdn.com/s3/m/d0052f1202768e9951e7386c.png)
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长久以来,纪录片一直被认为是捕捉真实世界的一种电影类型,它的本质属性是“真实”。
1926年2月8日,约翰·格里尔逊在看了《摩阿纳》之后即在《太阳报》上撰文对纪录片这个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总的来说纪录片是指故事片以外的所有影片,纪录片的概念是与故事片相对而言的,因为故事片是对现实的虚构、扮演或再构成。
”但如何理解他所说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论。
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原生态的记录,它总要有一个可以验证的事实核心作为一切叙述的基础,即客观性;但更重要的是,纪录片关注的是人及其生存状态,更多的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需要创意性的编辑,也就是说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拍摄纪录片,出发点就是为了去挖掘真实事件的本质原貌,用事实说话。
所以纪录片的客体勿庸置疑是绝对的真实存在的实物,所有经过荧屏展现出来的影像都是建立在一种事物真实性基础之上的,这就是纪录片的客观性。
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最高奖项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的《平衡》是近几年来国内比较优秀的纪录片,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彭辉用了3年时间来记录,丰富的客观素材成了支撑了全片的基础,全片只使用了少量音乐,没有一句解说词,把纪录片的客观性做到了极致。
这也是彭辉所说的“纪录片工作者就是有责任把你看到的最原生态的东西展示给观众,否则就不叫纪录片。
这种“原生态”是最能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的……让事实说话,让历史说话,是我创作《平衡》的基本原则。
”《舟舟的世界》编导张以庆也曾为了追求舟舟真实的生活状态而进行了数月的追拍。
另一方面,纪录片是人拍摄和编辑出来的,人的参与决定了纪录片不可能脱离主观性。
纪录片创作的整个过程贯穿着编导的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
从前期准备的预想,中间的采访拍摄,到素材的精挑细选、优化组合,都有编导的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的存在,编导总是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向受众传达自己的主观干预意识,当然,这种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的存在需要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的本性:追求客观与真实
纪录片是以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为表现对象,并且是从生活当中获取的真实性素材,对其进行进一步剪辑包装后展现的作品。
人物纪录片,就是选择社会生活当中具有鲜明人物个性或是对社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在纪录片创作中,人物纪录片的创作始终占据着主流空间,因为人物纪录片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展现的又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本文主要以笔者的毕业作品《榕城“歌”者赖董芳》为例,从创作构思,叙事策略,以及艺术特色方面去阐述人物纪录片的制作构成,同时强调了如何追求客观与真实的纪录片。
创作构思方面,我们从题材的选择和主题思想的确立去分析,叙事策略则从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展开探讨,艺术特色则是剖析了作品后期制作的手法以及作品所展现出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