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谢灵运、鲍照与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二、填空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

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晋。

三、简答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三、填空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上册 21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章 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上册 21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章  南朝文学

二、?文选?的价值
▪ 首先,萧统等人既能广泛吸收前人与当世的文学理论之精华, 也能总结自己多年来编选诗文集的经验,使?文选?的编纂体 例成为后世总集编纂的典范。
▪ 其次,?文选?之所以在传统社会久传不衰,另一个很重要的 原因就是它保存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作品,这也是其作为选本 价值的表达。
三、?玉台新咏?的编纂与宫体诗的关系
一、俊逸遒丽的乐府诗写作
▪ 鲍照,字明远,祖籍东海, 出身比较卑微。他自负才学, 但在当时门第观念严重的时 代很受歧视,郁郁不得志, 沉沦下僚。?诗品?说他“才 秀人微,故取湮当代〞。鲍 照的诗歌以乐府诗水平最高, 最能代表他的创作成就,在 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一、俊逸遒丽的乐府诗写作
▪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 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 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 辈孤且直!〔?拟行路难?〕
▪ ?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 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 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増减,世呼为‘永明体’。〞
▪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 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 游禽暮知反,行人独未归。坐销芳草气,空度明月辉。嚬容入朝镜, 思泪点春衣。巫山彩云没,淇上绿条稀。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 ?玉台新咏?是在?文选?之后,由徐陵编纂的一部诗歌总集。 与?文选?选录标准和文学思想都全不相同。
▪ ?玉台新咏?是在萧纲为太子时的梁中大通四年〔532〕至大同 元年〔535〕之间编纂而成的。
▪ ?玉台新咏?收录从西汉以来历代有关女性题材的六百六十多 首诗歌,是宫体诗人艳体诗写作思想的反映。 此据明末赵均 覆宋陈玉父本。

南北朝文人诗

南北朝文人诗

描写戍卒的痛苦:
君不见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 音尘断绝阻河关。…… 将死胡马迹,边塞,能见妻子难。
描写妇女爱情不自由:(其三)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七言乐府诗对后代影响大,为唐代七言诗奠定了 好基础,鲍照七言诗隔句押韵,为唐代七言诗发 展奠定了好基础,鲍照七言诗隔句押韵,为七言 诗发展开辟道路,树立榜样,他以后七言诗慢慢 多起来。
第四章 南北朝文人诗
南北朝时期,诗歌的面貌和魏晋时代颇有不同, 宋齐时代谢灵运、谢眺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 不仅题材内容上有所发展,而且形式技巧上更有 新的变化。声律的运用,七言诗体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重要的成就。然而形式主义创作倾向也有 发展。齐梁以后,形式主义诗风的堕落。北朝文 人诗坛本是一片荒凉,只是庾信由南入北,才带 来心得转机。
现存诗200余首,赋10篇,散文20余篇。 主要成就是诗歌,最有现实意义的是80余首乐 府诗。继承和发展了汉乐府和建安诗歌优秀传
统,骨力强劲,文辞华美,象曹子建的诗,而 不同于当时形式主义诗风。其中18首《拟行路 难》又是乐府诗中的精华。
抒发英才被压抑的苦闷,
如,其四: 写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已自宽,举杯判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际已堕落到色情诗。诗风败坏,御用文人 为他们服务。
梁朝皇帝肖纲为宫体诗制造舆论:“立身 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 放荡”。他写宫体诗,题目是:《咏内人 昼眠》、《戏赠丽人》、《夜听妓》、 《美人晨》等。
乐府诗向民间学习等特点对后代诗也有很大 影响,杜甫评李白诗: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 逸鲍参军。俊彩飘逸。——《春日忆李白》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梁萧子显所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就是这种追求新变趋势的理论总结。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

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中,山水隐逸总是与社会仕途对立的。

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述而》)的观念,对后来士大夫的影响相当深刻。

自汉代以来,遁迹岩穴即被视为一种清高,同时也是通向仕途的捷径。

到了魏晋,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之风大炽。

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土,他们往往把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在写作手法和艺术成就上可看出谢灵运与陶渊明两 人诗风的区别:
1、谢诗善于描绘画境,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
水之美,把叙事与写景结合起来。而陶诗写田园山
水,往往是静观;静观须心境纯净,方能物我亲切
交流。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在写作手法和艺术成就上还可看出谢灵运与陶渊明
两人诗风的区别:
两人诗风的区别:
3、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刻意追求,多用深 奥的书面语和典故,深涩难懂,有佳句而无佳篇。 而陶诗则朴素、平淡、自然。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三、其他山水诗诗人
1、除谢灵运之外,南朝写山水诗的诗人还有
谢惠连(从弟)、颜延之、鲍照、谢朓、王融、沈
约、何逊、阴铿等人。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一、山水诗的源起、兴盛的原因:
源起:
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
刘勰《文心雕龙》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 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 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一、山水诗的源起、兴盛的原因:
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
情绪和抗争精神。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二、鲍照的创新
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 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 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它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 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为七 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
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南北朝诗人之谢灵运、鲍照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南北朝诗人之谢灵运、鲍照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南北朝诗人之谢灵运、鲍照刘裕在东晋末打垮桓玄,夺取了东晋政权,建立了宋。

到第三个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向新的方向有所开拓,呈现出一番新的气象,把东晋以来由于玄言诗所造成的衰颓的诗风振作起来,使诗坛为之耳目一新。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异之点,就是自然界的山水景物大量进入诗篇,诗坛上出现从玄言诗向山水诗过度的局面,山水诗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代表有谢灵运、鲍照,以及后来的谢朓等人。

这些人的作品,以幽秀的山水状貌在诗中涌现,冲破了玄言诗长期统治的局面。

比谢灵运稍晚一点的鲍照,更涤除了谢灵运诗中残余的玄言渣滓,学习乐府民歌,坚持了建安以来的汉魏风骨。

当时人将“鲍谢”并称,又将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三人,合称“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谢灵运谢灵运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山水诗的出现有其社会思潮的背景。

当时的玄言诗里也开始出现一些山水诗句。

因为玄学家把对自然山水的观赏看作是实现自由、超脱生活理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纵情山水成为名士们的一种风尚,名士必须有的教养。

同时,当时多以自然物的美来比拟人的才情风貌。

所以,注重山水自然之美,成为士大夫普遍的习尚。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此时不但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也开始受到重视,在过去本来只作为人物背景的山水,也被强调起来,突出出来,如顾恺之、宗炳等人的画。

所以山水诗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关。

谢灵运,十八岁袭封康乐公,故人称谢康乐。

谢灵运祖父为东晋名将谢玄,谢玄叔父乃宰相谢安,谢、王二族为晋朝世宗大族。

谢灵运入仕时,已是刘宋朝,他不得不屈身侍奉曾是他祖辈属下的“兵”——刘裕,刘裕又采取压抑世族的政策,谢灵运爵位也由公爵降为侯爵,故心情多有不平。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_OK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_OK
19
• 谢惠连
• 灵运隐居始宁时,惠连与他朝夕相处,游宴赋 诗,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如其《三月三日曲水 集诗》、《泛南湖至石帆诗》、《泛湖归出楼 中望月诗》、《七月七日夜咏牛女》只是牢骚 不平之气比灵运多些。锺嵘《诗品序》说: “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 所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又《诗品》 卷中说他:“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 辔未骋。《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 锐思,亦何以加焉!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 一。”
• 谢灵运诗歌的山姿水态占了主要地位,“极貌 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 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主要的艺术追 求。他尽量捕捉山水的客观美,不放过寓目的 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 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11
• 《入彭蠡湖口》 •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 垂范后世的佳句 • 陶诗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整
5
• 三山水诗大发展的原因
• 1《诗经》《楚辞》建安诗人作了准 备;
• 2魏晋之后隐逸成风,士大夫以山林 为乐,得自然之趣,诗中山水描写大 增;
• 3晋宋士族地主,别墅修于尘世之外, 亲近自然成为常态,诗中山水描写又 增;
6
• 4玄学和玄言诗借山水悟玄理,玄言诗出 现了不少描写山水的佳句,孕育了山水诗。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 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4
• 二中国山水诗的形成过程
• 1《诗经》《楚辞》已有山水意象,但只 是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不是独立的 审美对象。
• 2建安曹操的《观沧海》是现存第一首完 整的山水诗。
• 3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 客观上为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 4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大发展,并逐 步形成山水诗派。

关于谢灵运的评价

关于谢灵运的评价

关于谢灵运的评价《南史·颜延之传》:(颜)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

”(《诗品》中引)钟嵘曰:宋临川太守谢灵运。

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富为累。

嵘谓其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

然名章迥句,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发。

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初,钱塘杜明師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於会稽。

旬日,而谢安亡。

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於杜治养之。

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兒”。

——(《诗品》上)白居易《读谢灵运诗》: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

通用朝廷来,穷即江湖去。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

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

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

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

(《白氏长庆集》卷七)释皎然曰: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澈。

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

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夫文章,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直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彼清景当中,天地秋色,诗之量也,庆〔一作卿〕云从风,舒卷万状,诗之变也。

不然,何以得其格高,其气正,其体贞,其貌古,其词深,其才婉,其德宏,其调逸,其声谐哉!至如述祖德一章,拟邺中八首。

经庐陵王墓临池上楼,识度高明,盖诗中之日月也,安可攀援哉!惠休所评:谢诗如芙蓉出木,斯言颇近矣!故能上蹑风骚,下超魏晋。

建安制作,其椎轮乎?(《诗式》)敖器之曰:谢康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

(《敖陶孙诗评》)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

孙绰、许询、恒(温)、庾亮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先是郭景纯用隽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

第四章 南北朝文赋

第四章  南北朝文赋

• 2.运用对比,说理透辟。 • 陈伯之的由齐投梁与由梁投魏,作了两层对比,①从 认识上是明智与错愦的对比,②从结果上是“壮”与 “劣”的对比。信中将北魏政权的分崩离析与梁朝的 “皇帝盛明”、国力强盛作了对比。概括地说,信中 就利害、今昔、敌我、对错都作了对照。 • 丘迟奉命给投降北魏的陈伯之写信,劝他反正归来。 陈伯之收到这封信后权衡利害,果然率兵8000归梁, 这封信起了重大的政治作用。陈伯之虽不识字,但懂 得这封信的权威性。加之这封信本身情真意切,循循 善诱,终于使陈伯之幡然。
泽葵依井,荒葛罥途。坛罗虺蜮,阶斗麕鼯。木 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饥鹰厉 吻,寒鸱嚇雏。伏暴藏虎,乳血餐肤。崩榛塞路, 峥嵘古馗。白杨早落,塞草前衰。棱棱霜气,蔌蔌 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灌莽杳而无际,丛薄 纷其相依。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颓。直视千里外, 唯见起黄埃。凝思寂听,心伤已摧。
• 这篇文章共分四段: • 1.议论感慨。感慨当时没有真正的隐士, 为下文揭露周的假隐作了铺垫。 • 2.写周隐居北山时,自命清高的情态。极 力渲染他“派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 王侯”,目的在于与他后来的行为形成鲜 明对比。 • 3.写周作官之后的表现。与他从前标榜的 一切截然相反。两相对照,把周的虚假面 目暴露无遗。 • 4.写北山的愤慨。北山看到周这一系列表 现,“南岳嫌嘲,北陇腾笑,列壑争讥, 攒峰竦诮”,不仅不能容他上山,同时拒 绝他从身边经过。
• 信有五层意思: • 1.开头指出梁、魏对陈伯之待遇悬殊,劝他 不要受流言迷惑,应该去魏归梁。 • 2.说明梁主宽大为怀,如弃暗投明仍将重用。 • 3.从具体形势、利害分析中指出,去就不同, 前途自异。归梁则功名显要,留魏则危在旦 夕。 • 4.描绘江南景色,引动陈伯之的乡关之思。 • 5.陈述形势,权陈伯之勿失良机。全文立意 鲜明,措辞委婉,说理透辟,感情真挚。

第四章 南北朝诗歌

第四章 南北朝诗歌

颜延之诗:五君咏
阮步兵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沉醉似埋照,寓词类託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嵇中散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行解验默先,吐论知凝神。 立欲忤流议,寻山洽隐论。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刘参军 刘伶善闭关,怀情灭闻见。鼓钟不足欢,荣色岂能眩。 韬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颂酒虽短章,深衷自此见。 阮始平 仲容青云器,实禀生民秀。达音何用深,识微在金奏。 郭奕已心醉,山公非虚觏。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 向常侍 向秀甘澹薄,深心托豪素。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 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流连河里游,恻怆山阳赋。
二、鲍照诗歌的主要成就和乐府诗。
最能显示鲍照反抗现实的精神和艺术上的独创性 的,是他的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 首,尤其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一组诗,并非一时一 地之作,内容非常丰富。
首先,他在这里对士族门阀的压迫表现了强烈的不 满和反抗,如《泻水置平地》及《对案不能食》两首。
在这一组诗里,对爱情不自由的妇女也表示了深刻的同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时登楼所见, 同时表现了不得志的情绪。
过始宁墅
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
缁磷谢清旷,疲薾惭贞坚。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
政治和社会状况,对劳动人民的痛苦亦有所减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元嘉诗风新变及其原因 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 哲思回到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 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 原因:一是刘宋时代玄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 主要地位,在政权领域儒学已占主流。士人从玄虚 思索回到现实中来。二是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 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素族文人进入政权的同时也 进入文坛,重抒情代替重玄思的文学思潮便逐步发

学习_课件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学习_课件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墓 江西万载
永嘉山水 · 谢公屐
永嘉位于今浙江省温州 市
北部,以“水秀、岩奇、 瀑
多、村古、滩连”的独有 特
色而闻名,是我国国家级 风
景区中以田园山水风光见 长
的景区。
“谢公屐”,一种前 后齿可装卸的木屐。谢灵 运游山时所穿,故称。事 见《宋书·谢灵运传》: “寻山陟岭,必造幽峻, 岩嶂十重,莫不备尽。登 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其 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此为浙江温州的瓯北镇
①谢灵运的生平及创作
谢灵运(385-433),祖籍 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县 一带),世居会稽(今浙江绍
谢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才学出 众,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与从 兄谢瞻、谢晦等皆为谢氏家庭中一时之 秀。他18岁就袭康乐公,本来在政治上 很有抱负,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 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宋初刘裕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谢灵运 也由公爵降为侯爵,在政治上一直不得 意,这自然使他心怀愤恨。《宋书》本 传说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
俛视乔木杪(miǎo,树梢),仰聆大壑灇(có
初篁苞(包裹着)绿箨(tuò,竹皮),新蒲含 紫茸
(嫩蒲绽出了毛茸茸的紫花)。海鸥戏春岸(海
鸥在春
天的湖岸边嬉戏),天鸡弄和风(野雉在和风中

舞)。抚化(随物变化。谓万物枯荣之变化而心
也随之
产生喜怒哀乐)心无厌(面对美好的自然万物,
总是看
不够),览物眷(留恋)弥重。不惜去人远, 但恨
露水的
攀崖照(入)石镜,牵叶入松门(石镜、松门,山
名,二
山都近鄱阳湖口)。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二句言古 代关于三江、九派说法无法稽考,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ZWZB205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Ⅱ【总学时】68学时【学分】12学分【理论学时】68学时【实验、实践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

课程具体要求:1、本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近代文学四部分。

2、对文学发展史,要有系统地了解;对重点作家和作品,必须较详细、深入地了解,并能比较正确地加以评价;对一般文学史知识和一般作家作品,则要求概略了解即可。

3、通过典范性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掌握古代作家遣词、造句、修辞、谋篇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一般文言作品,要求学生能凭借工具书和注释读懂并能加以分析、欣赏。

4、对讲析的作品,要求熟读,部分篇目要求背诵。

背诵篇目应占讲析篇目的三分之一。

5、对所学到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要求能举一反三,运用到一般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2. 了解魏晋南北朝复杂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的自觉、文学理论与批评。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二、文学批评的兴盛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文人心态及思想学说一、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二、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三、玄学对文学的渗透四、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建安文学的特点;2.三曹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3.简单了解“七子”的诗歌创作;4.掌握阮籍、嵇康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三) 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三) 魏晋南北朝

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终极背诵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重点)第四章:南北朝诗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凤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重点)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凤的北进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姓名:李延帅学院:文学院班级:中本0902电话:1328762881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至唐前期是中古期第一段,以五七言古近体诗兴盛为标志。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前期鼎盛。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文学创作个性化,期间宫廷起核心作用,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趋同性使文学呈现群体性风格,使文学发展阶段性明显。

对两汉文学的继承在五古和辞赋方面最明显。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繁荣。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出现。

文学自觉的标志:(一)文学从学术中分化成为独立门类。

1、汉朝人所谓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

2、南朝文学有独立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儒、玄、史学并立,《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同时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文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

(二)体裁的细致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臸和风格有明确认识。

1、《艺文志》、《东观汉纪》蔡邕《独断》刘熙《释名》等反映早期文体辨析意识。

2、《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明晰而自觉。

3、《文赋》将文体分为10类,对每类特点有所论述,并将诗赋分成两类,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4、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追溯起源,考察演变,并列举作品。

第四章 刘宋文学汇总

第四章  刘宋文学汇总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谢分灵是运他的任山永水诗嘉,太大守部以分后是所写。 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他语任言永,嘉生太动守以细后致所地写描。绘了 永嘉、会稽、彭蠡湖等这地些的诗自,然以景富丽色精。工的语
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 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 自然景色。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重点)
• 1、其主要特点是鲜丽 清新。
• 2、观照山水的方式是 移步换景式地游览。 “声色大开”
• 讨论:《从斤竹涧越 岭溪行》与陶渊明田 园诗如《归园田居》 等诗观照景物的方式 有什么不同?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
3、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 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 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他的诗歌也就很难 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1954年)
讨论、回答问题
1、 阅读《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对案不 能食”,回答: (1)诗人怀才不遇和被压抑的激愤情感 是如何表达的? (2)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3) 五、七言交错的形式与诗歌表达 的激愤感情间是什么关系?
讨论、回答问题
2、 《代出自蓟北门行》叙写的内容是什么? (具体阐述) (此诗背诵 重点)
一、刘裕积极篡夺东晋政权时,谢混、谢纯、 谢灵运反对刘裕,支持刘毅,结果谢混被 杀。
二、宋文帝刚登帝位时,作为三位顾命大臣 之一的谢晦的一些做法引起宋文帝的强烈 不满,宋文帝杀死谢晦。(了解)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内容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 守以后所写。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 的自然景色。 (了解)
谢灵运山水诗的境界特点
廓大明净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第二节 鲍照与七言诗

第四章:谢灵运、鲍照、颜延之

第四章:谢灵运、鲍照、颜延之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 谢灵运《郡中读书》
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湲。 恒充俄顷用,岂为古今然。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俛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他的诗中有许多生撰硬接的词汇:这是他的诗语言典重 生涩的一个原因:如“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过白岸亭》),“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游 赤石进帆海》),“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游南 亭》)等等;
《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 孔颖达 疏:“言天下之人,遭此大水,精神昏瞀迷惑,无 有所知,又若沉溺,皆困此水灾也。
三、谢灵运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 上,创造了极貌写物的各种表现技巧,开出 了山水诗中以铺写繁富、典丽、厚重为特色 的一种境界,成为唐代山水诗派中雄深诗风 的先导。
谢灵运诗风的繁富典丽,格调的沉稳厚重,首先与他写景上下 左右铺排详赡的创作程式有关,除此以外,他在表现艺术上的 刻意追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其中最突出的是:善用生涩、凝 重的声调描绘山水巉刻奇险、丰富多变的姿态,已注意运用中 国文字象形会意的特点,使声调、语感、节奏与描写对象相协 调。
黄子云《野鸿诗的》: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舒情 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眺一世。
过始宁墅

实用 《拟行路难(其四)

实用  《拟行路难(其四)

李白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 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 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 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 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 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 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 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 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 宋】鲍照
拟,摹仿。《行路难》,是乐 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 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 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 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 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 首。
作者简介:
• 鲍照(414年-466年),字明远,人称鲍参 军,东海郡人(今属山东兰陵县长城镇),中国 南北朝诗人。宋元嘉(424年—453年)中,刘 义庆以他为国侍郎。其后成为太学博士、中书舍 人。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由于任前军参军, 世称鲍参军。466年刘子顼遵奉其兄刘子勋为正 统的宋帝,出兵攻打建康的宋明帝(465年底弑 杀凶暴的前废帝刘子业,自立为帝),参加了所 谓的“义嘉之难”(义嘉为刘子勋年号)。刘子 勋与刘子顼在同年兵败被杀,鲍照也在刘子顼的 军中被乱兵杀害。
•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 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 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 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 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 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 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 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 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说诗晬语》: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诗运一转关也。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 盛
1.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密 切的关系,玄学把儒家提倡的“名教”与老庄提倡 的“自然”相结合,引导士大夫从山水中寻求人生 的哲理与趣味。 2.五言诗的成熟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 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一、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
1.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
受压抑的痛苦。 2.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戊卒的生活。 3.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哀怨凄怆、 细致感人。 4.山水诗:深秀幽奇、严整厚
谢灵运(385--433)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
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三、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
1.从写意到摹象。 陶诗重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对人
生了悟明澈的心境。谢较注重对山水局部景 观之精妙的刻画与描绘,“极貌以写物”和 “尚巧似”是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二、鲍照诗歌的艺术特色
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三、鲍照对七言诗的贡献
1.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
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 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 为主的歌行体。 2.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 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可以自由换 韵,从而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今人的看法
• 宗白华先生:“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 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向外发现了 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 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 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 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 的趣味。” • 刘大杰先生认为:“魏晋人的人生观…… 要求那种人生自然化的解放生活。”
• (四)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 《诗经》、《楚辞》时代,诗中就出现了 山水景物,但是只是作为陪衬和比兴的媒 介,不能看作是独立的山水作品。 • 汉赋中已有专写山水的篇章。曹操的《观 沧海》才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 山水诗。这些描写为山水诗的写作提供了 艺术经验。
• (五)魏晋玄学和玄言诗直接启迪山水诗产生 • 魏晋玄学“得意忘象”、“寄言出意”的思辨推 理方法,使山水处于一种非常特别的地位,在人 们的精神生活中起着一种非常特殊的作用,即山 水是体会玄理最适宜的媒介。 • 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也往往借助自然山水来 体悟玄思理致,因而,本身就包含一定的山水成 分,如孙绰的《兰亭》、《秋日》诗,或写春景, 或绘秋色,皆表现了一种以外物为描写对象的趋 势。到东晋后期,谢混的《游西池》,玄言色彩 较淡,已较集中地刻画山水景物,令人耳目一新。
• 第一次隐居生活创作了清新优美、摹景抒 情的诗篇,如《过始宁墅》、《登池上 楼》、《游南亭》、《初去郡》、《七里 濑》、《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 。 • 第二次隐居生活时期的代表作有《入东道 路诗》、《石门岩上宿》等。 • 第三次流放隐居写了《道路忆山中》、 《入彭蠡湖口》、《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 谷》等 。《临川被收》:韩亡子房奋,秦 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拒绝作雄,而临清瞰远,擅奇含秀,是亦居势使 之然也。故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 ——《瓜步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 语言美。
• 诗歌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
• 一、南朝文学的历史轨迹 元嘉文学 永明文学 宫体文学
二、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 1、人们的自然审美观念的变化 • 2、文人士大夫崇尚山林隐逸生活的反映 • 3、当时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 4、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 5、魏晋玄学和东晋玄言诗真正直接启迪了山
“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活 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 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心远地自偏”与“离群难处心”的差异
(三)陶谢诗歌的语言特点
• 陶诗多用俗语、俚语,平淡朴素;而谢诗多 讲究雕字琢句
• 在词语的选择上,陶诗多用叠词叠语,喜用 形容词;谢诗偏爱选择动词
• 句式的选择上,谢诗对偶工整,音韵和谐, 但缺乏一种自然气息;陶诗也用对偶、铺排 ,但诗歌中流动着一股自然韵味
•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 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陶谢文章造化奇,篇成能使鬼神愁”(《读陶 诗》)
6、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 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 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 。
• 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 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 。
2、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 强烈的主观色彩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密林含余清,远山隐半规”(《游南亭》)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
• 清新之感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
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初去 郡 》)
“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过白岸亭》) “晚霞枫叶丹,夕熏岚气阴”(《晚出西射堂》)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
三、陶、谢比较
• (一)陶谢的生活经历 • (二)陶谢诗歌的艺术风格
• 陶谢诗歌选取的意象不同
• 陶谢诗歌的意境不同
童庆炳说:“意境是在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 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回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式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 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 级形态。”
• 谢灵运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 推敲,他惯用“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 。
《登江中孤屿》
登 池 谢上 灵楼

登池上楼
潜虬qiú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zuò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x徇ùn禄反穷海,卧k疴ē 对空林。
qiān
qīn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பைடு நூலகம்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第四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
诗歌鉴赏的三个切入点
• 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 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 “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 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 则谓之无境界。”
• 雄奇阔大 • 旷放开朗 • 苍凉悲壮 • 深邃沉郁 • 浓艳瑰丽 • 淡泊静谧 • 清新素雅 • 凄冷寒凉
其次,是使用典故过多,有时给读者以艰涩之 感,失掉了诗歌所应有的谐畅之情味。
再次,是过分追求句子的对偶和文字的雕饰, 有时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并且往往易于造成 有句无篇的不良后果。
5、谢灵运山水诗与玄言的关系
• 刘勰《文心雕龙》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 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 在他的诗里,“山水”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诗 歌风格明丽清新,形象鲜明,名句迭出,但也还 保留着一小部分玄言的糟粕。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游赤石进帆海 》) “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富春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qí祁伤b豳īn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池塘春草谢家池,万古千秋五字新。”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4、诗歌创作中的不足
首先,最明显的一条就是几乎每首诗的后面都 拖着一条谈玄说理的尾巴,大大地损害了山 水诗恬淡自然的意境。
《夜发石关亭》

随山逾千里,浮溪将十夕。

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

亭亭晓月映,泠泠朝露滴。
• “谢公入彭蠡,因此游松门”(《过彭蠡湖》)
• “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与谢 良辅游泾川陵岩寺》)
•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宿处今尚 在,绿水荡漾清猿啼”(《梦游天姥吟留别》)
水诗产生 • 6、山水绘画及理论的影响
三、代表作家谢灵运
• 1、谢灵运的生平与思想 • 祖父谢玄 对刘宋集团采取不合作和反抗的态度 永初三年(422),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运往无淹物,年逝
觉易催。”(《岁暮》)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
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 (《登 江中孤屿》)
• 钟嵘在《诗品》中说谢诗“其源出于陈思,杂 有景阳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 累。”
3、谢灵运山水诗的表现手法
• 特别注意声色的描绘,追求图画音乐式的美。 沈德潜说:“至于宋,体制渐变,声色大开”(《古 诗源·例言》)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 经湖中瞻眺》) “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入华子岗是麻 源第三谷》)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