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合集下载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纳谏》 ──《贞观政要 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rěn),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
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 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 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 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 皆外户不闭, 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ī)粮,取给于道 路焉。 路焉。
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起草政令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核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返回
唐律残片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
李 靖
杜 如 晦
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 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十 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 等人
房玄龄(579-648),博览经史, 房玄龄(579-648),博览经史, 工书善文,18岁中进士 隋末大乱, 岁中进士。 工书善文,18岁中进士。隋末大乱, 李渊率兵入关, 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 民,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 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士。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 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 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 贞观前, 削平群雄,夺取皇位。 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 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功” 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功”。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 掌政务达20 20年 善于用人, 掌政务达20年;善于用人,不问贵 贱;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认识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掌握唐朝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认识一个时期的繁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朝繁荣昌盛的时代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繁荣背后是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原因。

2.教学难点: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3.课堂讲解(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①介绍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②分析贞观之治的表现及其原因。

(2)唐玄宗与开元盛世①介绍唐玄宗的治国策略。

②分析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其原因。

4.课堂讨论(1)对比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讨论两个时期繁荣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从唐朝繁荣的背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案例分析以唐朝繁荣为例,分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之间的相互关系。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1)熟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

(2)结合本节课内容,写一篇关于唐朝繁荣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导入新课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备课讲稿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备课讲稿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朝的建立1.时间:618年(隋朝灭亡)2.都城:长安3.建立者:李渊(唐高祖)二、贞观之治1.人物:李世民(唐太宗)坐骑:飒(sà)露紫2.年号:贞观三、唐太宗的政策和措施1.治国思想1.吸取隋亡的教训2.勤于政事,虚心纳谏(jiàn)[魏征]3.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2.革新措施1.政治上1)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2)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3)严格考察官吏政绩2.经济上1)减轻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成为“贞观之治”。

相关史事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dàn)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爱民如子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翻译:船就好比是君主,水就好比是百姓,水能载船航行,也能把船颠覆。

启示:他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们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

四、女皇武则天1.人物:武则天(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祖的妃[fēi]子)孙子:李隆基2.地位: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3.国号:周4.措施:打击敌对官僚(líao)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由皇帝亲自监考);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5.影响: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五、“开元盛世”1.人物:李隆基(唐玄宗)奶奶:武则天2.年号:开元3.措施:1)稳定政局,重用贤能2)在贤相姚崇与宋璟(jìng)的辅佐下实现改革:1.整顿吏治,裁减冗(rǒng)员2.发展经济,改革税(shuì)制3.注重文教,编修经籍4.影响: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到达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擅长用人、纳谏等内容,提升客观、全面、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水平。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升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水平。

学习重点:贞观新政学习难点:如何对待贞观之治【自主探究】提示:要求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内容,自己完成。

最后将所填写导学案的相关语句或段落通读一遍。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一、唐王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出现原因:(1)唐太宗的擅长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规定的方式代替服役,使逐渐松弛。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

三省中,替皇帝起草政令,负责审核,最后交由执行。

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3)法律上:唐朝在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国力,被誉为。

【合作探究】练习册7页材料分析与问题探究【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理解了唐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谁?为什么?谈谈【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课后反思:。

七年级历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七年级历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 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太宗李世民
姓名:李世民 性别:男 职业:皇帝 朝代:唐朝 居住地:中国长安 父亲:李渊 妻子:长孙无垢 主要经历:626年即位 精简机构,轻徭薄赋, 重视农业……
一、唐太宗李世民
1、知人善用
2、虚心纳谏
你知道唐太宗手下的名臣吗?长孙 Nhomakorabea忌 房玄龄 杜如晦 李靖 魏征 ……


二、贞观之治 什么是贞观之治???
课本第11页 第一段
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 宗,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哪些 不同点? 你对哪个皇帝评分最高?

/ 聚星娱乐
lpt71hkn
机关,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出路,因为没有了法力,我也就被困在了那里,可是很奇怪,我感觉我在那里已经有好几天了可出来后才发现 不过短短几个小时,我在那里刚开始很着急,不知道你那边怎么样了,而自己也遭遇到了这样的困境,我四处寻找出口,但一无所获, 这一定是有一个法力高强的生物在控制着这里,后来我也就镇定下来,我就等着,既然他们要把我困在这里,那一定会有他们的目的。 果然,他们来了,让我意想不到的居然是魑魅。我疑惑地问:“魑魅,这是什么。”他耐心地解释道:“魑魅存在于世间的任何角落, 它们可以幻化成任何形体,除了动物和人类,它们吞噬腐烂的尸体,像灰尘一般,人类是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的。如果他们想隐藏,即 使用显微镜都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但是妖和我们可以。他们变换成人类的影子穿过岩层向我奔涌而来,他们来到我面前却消失了,只 留下一个巨大的豁口,我顺着他们来的那条道走过去,来到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这个地方呈椭圆形,一面,就是我出来的这面有许 多洞口,这些洞口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两端都堆着许多破瓦烂罐。洞口的对面有一面墙,这面墙很粗糙,是坑坑洼洼灰土墙,当这些墙 上居然出现了这个,山神把那个东西拿给我看,是一个圆形的大约有手掌这么大的玉盘。这玉盘通透清亮,浑然天成。上面雕刻精细。 是个上好的艺术品,价值无法估计。根据上面的雕刻可以看出这个是一个棕色的凶恶明王抱着巨大的轮,这个明王的头上有久的骷髅, 他的巨牙撩齿衔着轮的上部,大轮分成三层,圆心画鸡、蛇、猪。内轮分为六格,最外层又有十二个画面。我说:“这是藏族的斯巴霍 吗。”山神说:“看来你挺有见识的啊。斯巴霍都知道,以前还小看你了啊。”我说:“那是”我在心里想:多亏那时我多看课外书啊。 斯巴霍又称生死轮回图,圆心分别象征贪、嗔、痴。内轮代表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道,最外层代表十二缘起。这里蕴 含着佛教的人生观,但这种人生观具体代表着什么都有不同的解释。山神说:“我看到这东西的时候顿时就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当年 卡瓦博格山神喜欢了一个居住在梅里雪山脚下的女孩,那个女孩还有了他的孩子,后来天神发现了,天神准备杀了那个女的,维护神的 名誉和所谓的光荣,卡瓦博格为了保护那个女孩和他的孩子,他花费了所有功力将女孩和他的孩子藏在了这个斯巴图里面,后来卡瓦博 格死了,天神派他的手下找遍了世间的每一个地方都没有找到,后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我说:“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两个人。”山 神说:“是,也不是,他们可能在另一个世界,据说,斯巴图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不过谁也没有证实过,因为想要进去里面可是要付 出惨痛的代价的,而且进去里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3)唐太宗的革新措施
A.在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 序;②制定法律,减轻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 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B.在经济上,①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②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吏部、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 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 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 被撤职。
1.读史料: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
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 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 (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 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 ﹑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 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 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 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 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 一倍半以上。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意识到了人民力 量的强大,吸取了 隋亡的教训
3、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2)任用贤能。 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
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 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范文4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范文4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范文4篇《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知道有关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2.过程方法与能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武则天坎坷、传奇的一生,培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1)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

(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参政掌政就近半个世纪(从当皇后开始参决朝政计算)。

同时,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难点]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课题二、新授讲授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一、唐王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引用人民对隋炀帝憎恨的诗句来反映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A 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B 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C 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D 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618年(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他认为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和倡导臣下提意见,并以谏如流,兼收并用。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姚崇
简答题:
唐初“贞观之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其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结果?你认为哪些统治经验教训对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授课
时间
授课
教师
学习目标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学习重点:
贞观新政。
学习难点: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自学提纲:
1、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学法指导: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展开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教材梳理: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大治的历史时期,也是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隆盛时期。隋朝虽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一统,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一系列重要制度,给我们留下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并且富庶一时,但由于其后期统治的残暴,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终于在人民大规模的反抗中土崩瓦解。随后建立的唐朝,其前期统治者认真汲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施德于民,历数代而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鼎盛,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治世、盛世局面,为后世景仰,被历代仿效。

材料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材料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材料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材料二唐太宗说:“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

”材料三唐太宗常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分别可看出唐太宗的什么思想?(3)唐太宗以上述思想治国,使唐朝出现什么局面?我们应怎样评价唐太宗?2.阅读下列材料: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引自《旧唐书•魏征传》请回答:(1)文中的“朕”指谁?他的统治史称为什么?(2)“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的含义是什么?(3)你怎样理解这段话?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指老百姓)非国家所有。

”又说:“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

”材料二据统计,唐朝人口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200万户,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300万户,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为706万户。

——以上皆引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主张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些主张?(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材料一中的认识有什么关系?4.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到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材料二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材料三(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贞观初期的社会状况以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进取精神状态。“重在处理实际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
实在话题,在隋唐时期科举制进士科中,主要测试考生
处理社会实际问题能力项目是( ) A
A.策问
B.杂文
C.经史
D.诗赋
8/8
3/8
同步训练
2.唐太宗勉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魏征就曾前后
上谏二百屡次。唐太宗还知人善用,尽可能做到唯才是
举,兼收并用。那么,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根本目标
是(D ) A.当贤明君主B Nhomakorabea降低决议失误
C.笼络人才
D.维护封建统治
4/8
5.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 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表达这一思想重大举措是
第一单元 开放与革新时代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8
知识梳理
一、唐太宗纳谏与用人 1.唐太宗继位:①于____6_2_6年继承皇位。627年改年号 “②_贞__观___”。 2.唐太宗纳谏:虚心纳谏,并能从谏如流。 3.唐太宗用人:知人善任,尽可能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 用。
2/8
二、贞观新政 1.原因:吸收③__隋__朝__兴亡经验教训。 2.主要内容: (1)政治: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三省:④__中__书___省起草政令,门下省⑤__负__责_审__核___, 尚书省⑥___执__行___。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 ⑦___刑__部___,⑧___工__部___。 (2)经济: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3)法律:在⑨_《_隋__律__》__基础上,修订法令。 (4) 完善⑩__科__举__制。 3.结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 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11 “_贞__观_之__治____”。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统编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统编版)
——《贞观政要·纳谏》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故里,米斗不过三四 钱,终岁断死刑才29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 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二、女皇武则天
(一)建周称帝:
武则天像
武则天: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李治的妃子, 多谋善断。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了两个已经做了 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 为维护唐朝的强盛和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渊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 1.李世民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 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像
唐太宗李世民,杰出的政治家、战略 家、军事家、诗人。少年从军,后晋封 为秦王,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 下赫赫战功。 626年即位,开创了“贞 观之治”,为后来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52岁因病驾崩,葬于昭陵。
二、女皇武则天
(三)治国效果: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 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 英贤亦竟为之用。
——《资治通鉴》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 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 有用人之术。 ——毛泽东
二、女皇武则天
(二)治国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 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 武则天开创武举,由兵部主持武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二、女皇帝武则天
(一)建周称帝
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 多谋善断。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 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 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像
(二)治国举措
内容
举措
政治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用人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从“贞观之治”到 “开元盛世”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 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 天作出了哪些贡献?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 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 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 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 成舟与水的关系。
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出现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政局稳定、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治理国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任用。 要重视经济发展;更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
从“贞观之治” 到“开元盛世”
李渊建立唐朝(618年)
唐朝的建立与 唐太宗:从善如流、知人善任
“贞观之治”
措施 “贞观之治”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三、贞观新政
1.内容 (1) 改革赋役制度 (2)沿袭、完善三省六 部制 (3)修改法令,编撰 《唐律疏义》 (4)完善科举制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唐律残片
唐太宗说:
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
2.贞观年间的政绩
贞观年间的政绩如 何?
唐太宗统治期间, 政治清明,经济发 展,国力增强,社 会呈现安定局面, 史称“贞观之治”
2.他继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在政治、经济、 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 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为 唐朝的全盛奠定基础。 4.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是 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之一。

史 3.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实
结 论
比一比
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他们 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你对哪位皇帝评分最高?
昭陵六骏 飒 露 紫 白 蹄 乌 拳 毛 騧 特 勤 骠
青 骓
什 伐 赤
• • • • • • • •
想一想: 1、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b、文景之治
d、开元盛世
2、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是( )
• • a、唐高祖李渊 • • c、隋文帝杨坚 •
共同点: A、富有才干 B、英武果断 C、勇于创新
不同点: 秦始皇、 创新意识较强, 但比较残暴。
汉武帝: 巩固国防,开拓疆土,但好 大喜功,穷兵黩武,好在能 悬崖勒马。
唐太宗:统治开明,宽容, 虚心纳谏,主张“华夷一家” 尤为可嘉。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贞观之治篇一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目录简介唐太宗爱民如子贞观之初法治天下强盛王朝收缩展开简介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

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

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

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徵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

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

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

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 贞观之治”。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 济世安民”。

第2课 贞观之治

第2课 贞观之治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知识讲述】“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谏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能力拓展】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共存在了289年。

唐朝的兴盛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隋朝打下的基础,唐朝继承了隋朝诸多制度,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

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登位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

但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考频分析】本内容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考查频率较高。

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

考查的内容,重点以考察唐朝唐太宗时期的统治措施为主,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考查的角度多样。

从考查的层次看,以识记、理解能力为主,也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经典题目】1.开创了“贞观之治”社会局面的皇帝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参考答案] B【解析】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

2.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

他主张A.统一铸造五铢钱B.轻徭薄赋C.废除丞相D.闭关锁国[参考答案] B【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不浪费民力,是要轻徭薄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

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三、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
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和武举,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措施:
①任用贤能。

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单选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单选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单选题:第2课“贞观之治”基础巩固1.隋朝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A.权臣当道B.隋炀帝的暴政C.土地兼并严重D.隋末农民起义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3.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

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鉴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现在失去一面好镜子啊。

”那么这位大臣是:()A.长孙无忌B.杜如晦C.狄仁杰D.魏征5.“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谁的统治:()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武则天6.“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地位很高,主要是由于()A.科举制B.举孝廉C.世袭制D.荫封制7.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相似点有:()①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都实行选拔贤才的政策③都虚心采纳谏言④都注意戒奢从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8.对“房谋杜断”中的“房”解释正确的是:()A.帐篷B.房间C.内室D.宰相房玄龄能力提升1.唐太宗唯才是举、善于纳谏的主要目的是()A.给各级官吏做表率B.维护自己的统治C.做个明君D.笼络优秀人才2.下面有关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C.社会安定,经济发展D.提拔姚崇、宋璟等一批有才干的人3.唐太宗和汉文帝的共同之处有()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②虚心纳谏③重视人才培养,发展科举制度④提倡节俭,以身作则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4.其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是()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隋朝灭亡B.由于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故将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C.“房谋杜断”从侧面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D.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6.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帝王()①武则天②唐高祖③唐玄宗④唐太宗⑤唐高宗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②④⑤①③D.④①②⑤③7.下列有关“贞观之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B.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C.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D.唐朝全面进入鼎盛时期8.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引起人们争议最大的是()A.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B.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C.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D.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功名参考答案基础巩固1.B2.A3.A4.D5.D6.A7.A8.D;能力提升1.B2.D3.C4.C5.D6.C7.D8.D。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司马光
(1)“太宗”是谁?
(2)材料二说明太宗为治理国家采取的哪项措施?
(3)在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4)材料三说明什么问题?源自拓展提升:1、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哪位统治者的话? (2)唐太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曾出现的治世局面是什么? (4)列举一例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水能“覆舟”的历史史实。
拓展提升:
2、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得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
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论任贤》
(1)说这话的是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2)为什么他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
巩固练习:
一、材料解析:
1、材料一:太宗认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
殂逝,遂亡一镜矣!。”
材料三:“军明臣直。裴矩侫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
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侫,君乐闻直言,
则侫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
矣。”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知人善任 虚心纳谏
课程标准: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自主学习:
1、唐太宗即位: 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4、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 《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
房玄龄(579-648),博览经史, 房玄龄(579-648),博览经史, 工书善文,18岁中进士 隋末大乱, 岁中进士。 工书善文,18岁中进士。隋末大乱, 李渊率兵入关, 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 民,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 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士。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 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 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贞观前,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 削平群雄,夺取皇位。 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 称赞他有“筹谋帷幄, 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 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 百司,掌政务达20 20年 善于用人, 百司,掌政务达20年;善于用人, 不问贵贱;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不问贵贱;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隋朝的衰亡
劳师远征——三征高丽 劳师远征——三征高丽
•大业七年,初征高丽。调兵征粮,集中军队 大业七年,初征高丽。调兵征粮, 大业七年 113万 民夫200 200万 举国骚动。大业八年, 113万、民夫200万,举国骚动。大业八年,征 高句丽大败,被迫退兵。 高句丽大败,被迫退兵。
“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杜如晦(585~630), 杜如晦(585~630),唐代 (585 名相。年轻时爱读书, 名相。年轻时爱读书,喜谈文 如晦为相时, 史。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朝新 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 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每在太 宗前议事,玄龄说: 宗前议事,玄龄说:非如晦不 能决。如晦亦能尊重玄龄之策。 能决。如晦亦能尊重玄龄之策。 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 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 故有“房谋杜断”之说。 故有“房谋杜断”之说。两人 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 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 世论唐代良相,首推“ 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 杜”。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改革赋役制度。 改革赋役制度。 沿袭、完善三省六部制。 沿袭、完善三省六部制。 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义》 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义》。
审 核
起 执 行 草 政 令
贞观新政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
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下一页
课堂练习
2、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唐太宗的话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 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 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唐太宗的比喻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为人主 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贵。 请回答: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 否关系?理由何在? 否关系?理由何在? 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 的意图何在? 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答案 返回
每课一诗
炀帝暴政隋速亡,李渊建唐都长安, 唐太宗年号贞观,善于用人和纳谏, 三省六部隋首创,唐朝沿袭并完善, 修订《隋律》轻又简,《唐律疏议》 好法典。
课堂练习
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 误的一项是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 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 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 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答案 A
魏征逝世后, 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 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 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 有好事坏事。 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 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 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 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 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 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 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 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 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 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 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 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 下就兴旺了。 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 下就兴旺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 他对大臣们说: 今后, 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 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hu)上 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hu)上,看到我有 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一、唐王朝的建立
2、唐朝的建立
公元617年 公元617年, 617 隋朝太原留守李 在太原起兵, 渊在太原起兵, 攻占长安, 攻占长安,次年 618年 (618年)建立唐 定都长安。 朝,定都长安。 李渊即唐高祖。 李渊即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唐太宗即位 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599-649),公 626-649年在 元626-649年在 年号“ 位,年号“贞 观”。
看图说话
玄武门之变
2、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善 于纳谏,善于用人? 于纳谏,善于用人? 唐太宗怎样善于纳谏 , 如何善于用人? 如何善于用人? 善于纳谏和用人对唐 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 展有何影响? 展有何影响?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魏 征
“(太宗)尝临朝 (太宗) 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 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 三镜,以防己过。 三镜,以防己过。今魏 征殂(c (cú) 征殂(c )逝,遂亡一镜 矣”。
第二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这座墓在南方地区 2、它位于古城扬州 3、它的主人死于非命 4、墓主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 5、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
滥用民力 劳师远征是 和劳师远征是 导致隋朝灭亡 的直接原因。 的直接原因。
暴 君 隋 炀 帝
隋朝的衰亡
滥用民力
•大业九年,再征高丽。因礼部尚书叛乱,隋 大业九年,再征高丽。因礼部尚书叛乱, 大业九年 炀帝迅速撤兵。 炀帝迅速撤兵。 •大业十年,三征高丽。高句丽遣使请降。 大业十年,三征高丽。高句丽遣使请降。 大业十年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那一个朝代?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 贞观十八年(644年 太宗]又谓曰: (644 指太子李治)知舟乎? 对曰: “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
“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 不知。 舟所以比人君, 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 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
──《贞观政要 教戒太子诸王》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教戒太子诸王》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2、“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期间, 唐太宗统治期间, 社会经济繁荣, 社会经济繁荣, 政治比较清明, 政治比较清明, 国力逐步加强, 国力逐步加强, 所以历史上称当时的 贞观之治” 统治为“贞观之治”。
你对唐太宗的 初步印象是什么? 初步印象是什么?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贞观政要·纳谏 纳谏》 ──《贞观政要 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rěn),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
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 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 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 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 皆外户不闭, 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ī)粮,取给于道 路焉。 路焉。
参考答案:
①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 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 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 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 观之治。 观之治。 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②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 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 盾。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③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大业元年,修筑东都(洛阳),每月役丁二百 大业元年,修筑东都(洛阳),每月役丁二百 大业元年 ), 死者十之四五。 万,死者十之四五。 •大业三年四月,北巡,随行甲士50万,马10万 大业三年四月,北巡,随行甲士50万 大业三年四月 50 10万 七月, 匹。……七月,筑长城,发丁男百万,死者十 七月 筑长城,发丁男百万, 之五六。 之五六。 •大业四年正月,开永济渠,发河北郡民百余万, 大业四年正月,开永济渠,发河北郡民百余万, 大业四年正月 丁男不足,以妇女供役。 七月, 丁男不足,以妇女供役。……七月,发丁男二 七月 十余万筑长城。 十余万筑长城。
返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