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索洛悖论的理解

索洛悖论的理解

索洛悖论的理解
摘要:
一、引言
二、索洛悖论的定义和背景
三、索洛悖论的核心观点
四、悖论的现实意义
五、我国应对悖论的策略
六、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悖论无处不在。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索洛悖论”。

二、索洛悖论的定义和背景
索洛悖论,又称索洛困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

它主要描述了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出逐渐减少的现象。

三、索洛悖论的核心观点
索洛悖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出逐渐降低,从而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

这一现象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似,但在资本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四、悖论的现实意义
索洛悖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存量不断增加,企业投资回报率下降,这使得我国企业在面临国际竞争压力的同时,也要解决内部资源配置问题。

五、我国应对悖论的策略
面对索洛悖论,我国采取了以下策略:
1.优化资本配置,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通过改革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等手段,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降低资源浪费。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我国政府提倡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缓解资本边际产出下降的问题。

3.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通过加大对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六、结论
总之,索洛悖论揭示了经济发展中资本边际产出下降的规律。

悖论及其科学意义

悖论及其科学意义

悖论及其科学意义西班牙的小镇塞维利亚有一个理发师,他有一条很特别的规定: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这个拗口的规定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妥,但有一天,一个好事的人跑去问这个理发师一个问题,着实让他很为难,也暴露了这个特别规定的矛盾。

那个人的问题是:“理发师先生,您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让理发师为难的是: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他就是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照他的规定,他不能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他就是不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照他的规定,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

不管怎样的推论,理发师的做法都是自相矛盾的。

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这就是悖论。

悖,中文的含义是混乱、违反等。

悖论,在英语里是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 dokein”。

意思是“多想一想”。

悖论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

悖论都有这样的特征:它看上去是合理的,但结果却得出了矛盾——由它的真,可以推出它为假;由它的假,则可以推出它为真。

悖论与谬论不同,谬论是用目前的理论就能够证明、判断其为错误的理论、观点,总体来说,谬论是完全错误的;而悖论则看起来是是非难辨的。

但这种“是非难辨”并非是永远不能分辨的,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悖论是可以逐步得到消除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

广义上说,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论点,都可以叫做悖论,如欲速则不达、大智若愚等都是典型的悖论;还有一些对常识的挑战也可称为悖论。

狭义上说,悖论是从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命题的等价式。

通俗地说,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这就是悖论。

狭义的悖论又可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悖论或真正的悖论。

“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就是典型的悖论,因为从这句话所包含的大前提来看,这是一句假话,其内容必定就是“假”的;既然是假的,则其意必然与其所指相反,所以,这句话应该是“真”的。

悖论的产生和意义

悖论的产生和意义

对于悖论存在及其意义的探究摘要:悖论的存在已有数千年历史,悖论到底如何定义的?是为什么会存在的?历史上人们又是怎么对待悖论的?悖论能够怎样被解决?悖论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这一切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研究。

关键词:悖论;逻辑哲学;存在;本体论;形而上学一、什么是悖论?在人类思想史上,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谜题与悖论,它们对人类理智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许多大家、巨擘以及无名氏前仆后继地对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从古希腊、中国先秦时期到现代数学、逻辑学等众多学科中,已经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悖论或怪论,悖论已经成为数学、逻辑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的课题,谈论“悖论”几乎成为时髦。

那么,到底什么是悖论呢?悖论,亦称为吊诡或诡局,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

通常从逻辑上无法判断正确或错误称为悖论,似非而是称为佯谬;有时候违背直觉的正确论断也称为悖论。

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语paradoxos,意思是“未预料到的”,“奇怪的”。

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二、悖论与逻辑哲学说谎者悖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悖论,由公元前六世纪的哲学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提出:“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

”这个悖论最简单的表述形式是:“我在说谎”。

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我在说谎”就是一个谎,因此他说的是实话;但是如果这是实话,他又在说谎。

矛盾不可避免。

这类悖论的一个标准形式是:如果事件A 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无限逻辑循环。

悖论的存在显然是因为某些命题正在逻辑上存在不合理性从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探究。

虽然逻辑不能等同于逻辑哲学,但是逻辑哲学基本上是和逻辑同时产生的,任何逻辑学家都在无形中进行着对逻辑哲学的研究。

尤其是对于数学这样的极其讲究严密的逻辑性的研究领域,逻辑哲学的研究根本无法避免。

论悖论存在的意义

论悖论存在的意义

论悖论存在的意义陈博琪 141205315 制药工程3班摘要:悖论与谬论不同,悖论主要分为三种表现形式,悖论的存在主要具有三点意义:1、激发尚不了解哲学的人对哲学的兴趣。

2、促进数学与逻辑学的发展。

3、推动了探索的进程。

因此,悖论对于哲学本身、哲学的相关学科、乃至科学理论学科和社会学都有推动促进的作用。

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

在课堂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一些悖论,如:阿基里斯追乌龟悖论、理发师悖论、白马非马等。

悖论本身是一种形式矛盾,是一个矛盾的命题,很难将其解释清楚。

因此,我想探求一下,悖论存在究竟有何意义呢?在探究悖论存在的意义之前一定要把悖论和谬论区别开。

悖论不是错误的言论,但谬论是荒谬的不现实的言论。

同时,谬论是一个现代词而悖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

悖论可以被分成三种形式: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

2.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

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法打破,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悖论既然不是错误的那么,那它的存在就一定有其意义。

我认为悖论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从最浅显的层面上,我个人认为,悖论是很好的一种哲学存在方式。

可以激发不了解哲学的人对哲学的兴趣,可以锻炼人哲学性的思维方式。

哲学是一门“爱智慧”的学科,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专业经验的累积。

这样的专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哲学的发展,使得哲学被大多数非专业人士看作一个难懂晦涩与生活完全脱离的学科。

但是悖论的存在可以以最通俗的形式让人们感受到哲学的魅力。

正是悖论的这种矛盾理论,会让人心存疑惑从而激发出一种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能驱使人们走进哲学的世界,尤其是像我们这样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

相比于有些晦涩难懂的纯哲学理论,悖论大多以故事为形式载体,这样的形式也更有利于哲学的传播,“白马非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浅谈对悖论的认识

浅谈对悖论的认识

浅谈对悖论的认识浅谈对悖论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古以来,悖论在人类探索真理的历史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悖论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智力游戏,它让人们对世界有一种新的认识,不断地挑战人们的思维和认知。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对悖论的认识。

一、悖论的基本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我们要明确悖论的基本定义。

悖论是一种逻辑推理,其中包含两个相互冲突的命题,但它们都是逻辑正确的,而且这两个命题都可以从相同的前提条件出发。

悖论可以用来阐明一个问题,而不是用来求解一个问题,它可以暗示一个结论,但不能用作证明一个结论。

二、悖论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我们要了解悖论的形式。

根据不同的命题,悖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式悖论,即命题中包含有歧义或冗余性;另一种是内容悖论,即命题中包含有不相容的事实或理念。

形式悖论只是一种语言上的歧义,它不会产生实际的冲突;而内容悖论则会产生实际的冲突,因为它所包含的命题是相互冲突的。

三、悖论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我们要明白悖论的作用。

悖论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思考和理解复杂的问题。

它可以带来全新的思考方式和另一种看待问题的能力。

此外,它还能带来创新和发展,并促进对真理、哲学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结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之,悖论在人类思考和理解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能够引发全新的思考方式和另一种看待问题的能力,还能带来创新和发展,并促进对真理、哲学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悖论来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真理。

芝诺悖论的认识

芝诺悖论的认识

芝诺悖论的认识引言芝诺悖论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一系列悖论,它们挑战了我们对于时间、空间和无限的直觉和理解。

这些悖论引发了人们对于逻辑和数学的深度思考,对于哲学和数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芝诺悖论的概述芝诺悖论是一系列看似矛盾和荒谬的陈述,但却能通过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它们挑战了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引发了人们对于逻辑和数学的思考。

悖论一:亚基里斯与乌龟赛跑在这个悖论中,亚基里斯与乌龟进行一场赛跑。

乌龟比亚基里斯慢,但亚基里斯必须先给乌龟一个头脑的优势。

然而,根据芝诺的推理,亚基里斯将永远无法超过乌龟,因为每当亚基里斯到达乌龟之前,乌龟已经前进了一段距离。

悖论二:阿喀琉斯与乌龟赛跑这个悖论类似于前一个悖论,但加入了连续性的概念。

根据芝诺的推理,亚基里斯将永远无法超过乌龟,因为在每次追赶乌龟之前,他都必须先赶上乌龟前一刻的位置,而乌龟又会在这一刻前进一段距离。

悖论三:无限齐次线段这个悖论涉及到无限的概念。

根据芝诺的推理,如果我们有一个长度为1的线段,我们可以无限次地将其分成两半。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得到无限多个长度为1/2、1/4、1/8等的线段,而它们的总和应该是无限大。

然而,这与我们对于有限和无限的理解相矛盾。

悖论四:阿喀琉斯与乌龟的箭矢在这个悖论中,亚基里斯试图射中乌龟。

然而,根据芝诺的推理,箭矢在射中乌龟之前必须先到达射出箭矢的位置,而在那之前箭矢已经前进了一段距离。

这意味着箭矢永远无法射中乌龟。

芝诺悖论的意义和影响芝诺悖论挑战了我们对于时间、空间和无限的直觉和理解,引发了人们对于逻辑和数学的深度思考。

它们对于哲学和数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逻辑的影响芝诺悖论迫使人们重新审视逻辑的基础和推理的有效性。

它们揭示了一些常识和直觉可能会导致矛盾和荒谬的结论。

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修正逻辑系统,以避免这些悖论的出现。

对于数学的影响芝诺悖论对于数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们引发了人们对于无限的思考,导致了对于无穷集合和无限序列的研究。

关于“悖论”的理解与应用

关于“悖论”的理解与应用

关于“悖论”的理解与应用悖论,亦作吊诡或诡局(在有些场合“佯谬”是悖论的别名),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

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语“para 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

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它们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

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古希腊四大悖论1.两分法悖论因为一运动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抵达距离目的地之一半的位置。

即:若要从A处到达B处,必须先到AB中点C,要到达C,又须先到达AC的中点D。

如此继续划分下去,所谓的“一半距离”数值将越来越小。

最后“一半距离”几乎可被视为零。

这就形成了此一物体若要从A移动到B,必须先停留在A的悖论。

这样一来,此物体将永远停留在初始位置(或者说物体初始运动所经过的距离近似0),以至这物体的运动几乎不能开始。

因此,我们得出了运动不可能开始的结论。

悖论的解释其实此悖论的解释如下:此悖论在设立时有意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从A到B的“运动”必须是一个时间相关的概念而不仅仅是距离的概念。

也就是说如果运动的速度为0的时候这个悖论为真!但是一旦运动起来,必然有一个速度,速度等于经过的距离除以历经的时间。

什么时候速度为0呢?一种情况是距离为0,根本没有要动,另一种情况大家一般会忽略掉,就是经历的时间趋近于无限,不论距离多大,只要是一个固定值,那么速度就是0,于是悖论就成立了。

此悖论虽然没有提及时间,但是却故意掩盖了时间这个因素。

这同最小分割无关,因为在数学上,无限分割是成立的。

2.阿奇里斯悖论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

由于追赶者首先应该达到被追者出发之点,此时被追者已经往前走了一段距离。

因此被追者总是在追赶者前面。

悖论及其意义

悖论及其意义

悖论及其意义
师琼;王保红
【期刊名称】《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5(028)004
【摘要】悖论是一个涉及数理科学、哲学、逻辑学等学科的非常广泛的论题.文章将数学悖论作为考察的重点,通过对数学悖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认为悖论反映了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形而上学、绝对化观点的受挫,使人们更加冷静地认识理论,悖论给科学带来和将带来丰富的创造与巨大的进步.
【总页数】3页(P76-78)
【作者】师琼;王保红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1
【相关文献】
1.悖论的语用学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兼评《逻辑悖论研究引论(修订版)》
2.悖论解决方案的发展与悖论研究的哲学意义
3.无差别原则相关悖论多解的本质意义--以酒水悖论、贝特朗悖论为例
4.悖论的语用学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兼评《逻辑悖论研究引论(修订版)》
5.无差别原则相关悖论多解的本质意义——以酒水悖论、贝特朗悖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李约瑟悖论的理解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对李约瑟悖论的理解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对李约瑟悖论的理解并探讨其现实意义李约瑟悖论的涵义: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对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近代中国科技却落后于西方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论述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或“李约瑟悖论”。

李约瑟在《科学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一文中阐述了中国古代大量的科学技术成就之后对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三种论点中国无科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该文结论部分提出的三个“悖论”本意就是对这三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分析与反驳结果使关于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的问题深化了故从积极意义上称之为“李约瑟悖论”。

这表明李约瑟本人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既在不断求解又在不断修正和深化。

对于“李约瑟悖论”现在我们可以更为明确地加以表述它具有渐次递深的三重内涵或者说包括三个悖论。

一、李约瑟第一悖论与中国无科学论该文引述了冯友兰先生《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1936 一文的观点注意到“中国无科学论”的症结就在于人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上。

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包括经验、实用、思辨形态的占典科学和以数学、实验、假说形态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如果科学仅仅被定义为近代科学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讲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也不存在。

就科学整体而言从5 世纪到15 世纪中国科学技术成果辉煌并领先于欧洲当然整体领先并非什么都领先。

这样中国科学近代落后的问题既不是从来就落后更不是从来就没有科学技术也不是古代科学技术与近代科学设有关系而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是近代科学落后。

因此可以将李约瑟第一悖论表述为古代科学技术产生那么多成就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或者反过来说近代科学为什么发源于中世纪科学技术滞后于中国的欧洲。

二、李约瑟第二悖论与制度抑制发明论针对关于中国科学近代落后的原因被简单地归于官僚封建制度压制科学应用与技术发明的通常说法李约瑟引用有说服力的例证加以否定认为公元前 5 世纪到15 世纪中国官僚封建制度在自然知识应用方面比欧洲军事贵族封建制度或奴隶制古代文明有效得多。

悖论的知识点

悖论的知识点

悖论的知识点
悖论(paradox),是指一句话表述看似矛盾的两个概念,但又表达着真理,含义无法解释却又具有可信性的一种思维行为,是一种完整的、有意义的句子,甚至可以说是智慧的事物。

在哲学上,悖论很盛行,常常被用来反映自然规律的矛盾。

它的做法就是两个思想相反,但又同时存在,像是知识和无知,神话和科学,也就是说两个简单的观点可以共存。

例如最古老的悖论:“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假的”,它表
述了矛盾,但如果认为它说的都是假的,那么它是真的,而如果认为它所说的句子是真的,那么他就是假的。

这看上去矛盾,但它指出了对人们所认知的和感受到的真理的思考问题,它让人们思考自己如何判断真理,到底是谁说了真理,还或许还有什么是真理不是。

另一个例子就是“羊只吃草”。

这个悖论似乎在公认的
学问上很遥远,但它仍然暗示了另一个道理,它说的句子的意思是“人们的行为具有特殊现象,即吃草”,这不是一句普通的话,而是指出了一些社会中存在的真理,也是一种关于行为的思考。

悖论,虽然只是句子,但它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
映出人们思考和理解真理的方式,也引起了人们对思想的探索。

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句子,而是有深刻启发性的,教给人们不要势必寻求简单的答案,而是在实际活动中学习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即使这些悖论有些看似无法解释,但它们仍然引发人们的思考,而且也是一种哲学思维。

研究悖论的意义[整理]

研究悖论的意义[整理]

研究悖论的意义[整理]研究悖论的意义数学科学历来被视为是严格、和谐、精确的典型学科,但数学的发展从来不是直线式的,它的体系并不是永远和谐的,而常常出现悖论,特别是一些重要悖论的产生,自然引起人们对数学基础的怀疑以及对数学可靠性信仰的动摇。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皆由数学产生悖论而引起。

悖论虽然看似荒诞,但却在数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一些著名的悖论曾使高明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为之震惊,并引发人们长期艰难而深入的思考。

可以说悖论的研究对促进数学科学的发展是立过汗马功劳的。

悖论是一种思辨的方法,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方式,也是历史上一种旧理论被新理论代替的前奏,数学少不了悖论,数学公理系统没有悖论就不是完备的,我们不是去容忍悖论,而是去消解悖论,在消解悖论的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

消除悖论的过程常常是完善,发展原有的理论的过程。

悖论是一个涉及数理科学、哲学、逻辑学、语义学等非常广泛的论题,对科学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从数学方面来看,悖论对数学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

因而研究悖论的定义、悖论的产生背景、解决方案以及对数学发展的影响也就是非常必要的。

数学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它的形成与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每一代人认识的有限性和局限性,以及人类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不一致性相关。

在数学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相对性,就会出现“悖论”。

因此,它的发生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数学悖论的发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思维方式,迫使人们重新构建理论,从而,在数学认识史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待;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悖论是一种特殊的自相矛盾的命题:若肯定该命题真,就推出它假;若肯定它假,就推出其真。

人们通常将悖论分为两种:逻辑悖论和语义悖论。

逻辑悖论又称集合论悖论,以罗素悖论为典型。

悖论及其作用

悖论及其作用

悖论及其作用悖论看似自相矛盾,其实往往揭示了真实。

印象里大多数悖论都只是无法成立的争论,但是对于提高批判思维能力,悖论确实具有一定价值。

悖论之一:伽利略悖论 [维基]不是所有的数都是平方数,所有数的集合不会超过平方数的集合伽利略悖论让人见识了无限集合的惊人特性。

在他最后的科学著作《两种新科学》里,伽利略写出了这个关于正整数的矛盾陈述。

首先,部分数属于平方数,其它则不是;因此,所有数,包含平方数和非平方数的集合必定大于单独的平方数。

然而,对于每个平方数有且只有一个对应的正数平方根,切对于每个数都必定有一个确定的平方数;所以,数和平方数不可能某一方更多。

这个悖论虽然不是最早但也是早在无限集合中运用一一对应的例子。

伽利略在书中总结说,少、相等和多只能描述有限集合,却不能描述无限集合。

19世纪德国数学家格奥尔格·康托尔,也是数集理论的开创者,使用了相同的手法否定了伽利略的这条限制条件的必要性。

康托尔认为在无限数集中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是可行的(康托尔认为数和平方数这两个集合的大小是相等的),在这种定义下,某些无限集合肯定是比另一些无限集合大。

伽利略对后继者在无穷数上的突破的预测惊人的准确,伽利略在书中写到,一条线段内所有点的数目和比此更长的线段上点的数目相等,但是伽利略没有想出康托尔的证明法,即线段上所有点的数比整数大。

悖论之二:节约悖论假设经济衰退,全社会所有人都选择把钱存进银行,社会总需求因此下降,社会总资产反而更少。

节约悖论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所有人都把钱存进银行,社会总需求会下降,反过来全社会的消费水平下降、经济增速减缓,全社会的资产总数也就下滑。

悖论认为个人资产增值的同时,全社会资产反而减少,或者再放开了说,储蓄额的增加在荼毒经济,因为传统认为个人储蓄有益社会,但是节约悖论认为大规模的储蓄会对经济造成伤害。

如果所有人都把钱存进银行,账面上个人的资产会增值,但是全社会总体的宏观经济趋势会下降悖论之三:生日问题 [维基]这么几个人里就有两个人同天生日,怎么可能?生日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随机挑选一组人,其中会有两人同天生日。

数学文化9-悖论及其意义

数学文化9-悖论及其意义

深圳大学综合选修课 程——《数学欣赏》
格:我有三个
问题,请你对 每个问题只用 “Yes”或“No” 回答,不必多 做解释。 姑:嗯。
格:第一个问题是:你愿意如实地
回答我的下面两个问题吗? 姑:“Yes !” 格: 很好,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
果我的第三个问题是‘你愿意和我 一道吃晚饭吗’,那么,你对这后 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一致的呢?
原理之中还存在着不完善、不准确之处,有待
于数学家们进一步探讨和解决。数学就正是在 这不断发现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智慧故事
让她无法说 NO
的约会
一次,美国滑稽大师马 丁.格登纳根据哈佛大学 著名数学教授贝克先生 告诉他的办法,成功地 邀请了一位年轻姑娘一 起吃晚饭。
Shenzhen University
第九讲 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
在数学史上,有三次数学危机,每一次都使数学陷
入尴尬的境地,或说是危机的境地。而每一次危机都是 由数学悖论引起的。
悖论, 就是“自相矛盾的论述”,是一种说不明道不 清的“荒谬”理论。悖论的通常形式是:“如果承认某命 题正确,就会推出它是错误的;如果认为它不正确,就会推 出它是正确的。”从而得出不符合排除律的矛盾命题。 即由它的真,可以推出它的假;由它的假,则可推出它的真。 由于严格性被公认为是数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因此如果 数学中出现悖论,就会造成对数学可靠性的怀疑。因而 引发人们认识上的危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悖论往往 会直接导致“数学危机”的产生。
但是,悖论并非无稽之谈,它在荒诞中蕴含着哲理, 给人以启迪。沿着它所指引的推理思路,可以使你走上 一条貌似正确,在开始时觉得顺理成章,而后又使您在不 知不觉中陷入自相矛盾的泥潭,但经过破译,将会使您感 到回味无穷,并从中启迪思维,提高能力,给您以奇异的美 感。

悖论的含义

悖论的含义

什么是悖论?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

这个词的意义比较丰富,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数学结论,那些结论会使我们惊异无比。

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

即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题成立;反之,如果承认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成立,又可推出这个命题成立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它们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

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悖论一般有三种形式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

2.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

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______摘自百度百科著名的罗素悖论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很快渗透到大部分数学分支,成为它们的基础。

到19世纪末,全部数学几乎都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了。

就在这时,集合论中接连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1902年罗素提出的理发师故事反映的悖论,它极为简单、明确、通俗。

于是,数学的基础被动摇了,这就是所谓的第三次“数学危机”。

罗素悖论曾被以多种形式通俗化。

其中最著名的是罗素于1919年给出的,它涉及到某村理发师的困境。

理发师宣布了这样一条原则:他给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并且,只给村里这样的人刮脸。

当人们试图回答下列疑问时,就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悖论性质:"理发师是否自己给自己刮脸?"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那么他按原则就该为自己刮脸;如果他给自己刮脸,那么他就不符合他的原则。

经典的悖论除了以上的理发师悖论以外还有:(1)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擅长跑步。

蒙特霍尔悖论

蒙特霍尔悖论

蒙特霍尔悖论引言:- 悖论的定义和重要性- 蒙特霍尔悖论的背景和重要性悖论的定义和重要性:悖论在逻辑学和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们揭示了思维的局限性和逻辑自洽性的难题。

悖论的存在挑战了我们对于真理和推理的理解。

悖论透露了逻辑系统或认知过程中的矛盾,提醒我们思考和重新审视我们的理论框架。

蒙特霍尔悖论的背景和重要性:蒙特霍尔悖论是20世纪英国逻辑学家蒙特霍尔提出的一种悖论。

这个悖论的思想实验涉及一个主题(例如:“这句话是错误的”),这个主题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假。

它的重要性在于揭示了语言的自指和真实性的困境。

蒙特霍尔悖论向我们提出了哲学和语言学的问题,挑战了我们对于真理和语义的理解。

正文:1. 蒙特霍尔悖论的思想实验蒙特霍尔悖论的思想实验基于一个自指的命题。

考虑命题:“这句话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假设这个命题是真的,那么它所声称的“这句话是错误的”也应该是真的。

然而,这就导致了一个矛盾:如果命题是真的,那么它就是错误的;如果命题是错误的,那么它应该是真的。

这个悖论暗示了一种矛盾和无解的情况,我们无法确定这个命题是真是假。

2. 蒙特霍尔悖论的意义与挑战蒙特霍尔悖论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语言的自指性和真实性的困境。

传统的逻辑系统往往假设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但蒙特霍尔悖论挑战了这种二元逻辑的假设。

它告诉我们,有些命题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假。

这就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真理和语义的哲学问题,如何定义真理,怎样理解自指等等。

3. 对蒙特霍尔悖论的回应与解决办法对于蒙特霍尔悖论的存在,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回应和解决办法。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语义的问题,即命题在自指时引发了矛盾。

他们提出了修正命题语义的方法,使命题的自指得到解决。

还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逻辑上的问题,他们试图建立新的非经典逻辑系统,以容纳悖论。

然而,至今仍然没有完全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蒙特霍尔悖论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结论:蒙特霍尔悖论是一个困扰哲学和语言学领域的悖论。

[整理版]李约瑟悖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整理版]李约瑟悖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李约瑟悖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对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近代中国科技却落后于西方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论述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或“李约瑟悖论”。

本文就谈谈我对李约瑟悖论的内涵理解以及它的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李约瑟悖论“李约瑟悖论”是指李约瑟在《科学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一文中对三个“悖论”的分析。

李约瑟在该文中阐述了中国古代大量的科学技术成就之后,对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三种论点:中国无科学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该文结论部分提出的三个“悖沦”,本意就是对这三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分析与反驳,结果使关于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的问题深化了,所以从积极意义上称之为“李约瑟悖论”。

二、李约瑟悖论的内涵(一)中国无科学论与李约瑟第一悖论早在1915年,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的任鸿隽,在《科学》创刊号上就发表过《论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的文章,认为:“秦汉以后,人心梏于时学,其察物也,取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择术也,骛于空虚而引避实际”。

其后,1936年哲学家冯友兰再次发表《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一文,认为“中国向来没有科学,因为据其自身之价值标准,她无需任何科学”。

他们首先断定中国没有科学,然后分析其原因。

李约瑟指出:“根据通常的说法,中国从来就没有什么科学与技术。

这里指的是,把科学定义为近代科学,那么它的确仅仅起源于文艺复兴后期、伽利略时代的西欧,指的是数学化的假说与实验结合起来的近代科学。

但这与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不是一回事。

”就科学整体而言,有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从公元前5世纪至15世纪中国科学技术成果辉煌,遥遥领先于欧洲。

这样,中国科学近代落后的问题,既不是从来就落后,更不是从来就没有科学技术,也不是古代科学技术与近代科学没有关系,而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是近代科学落后。

因此,可以将李约瑟第一悖论表述为:古代科学技术产生那么多成就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二)制度抑制发明论与李约瑟第二悖论针对关于中国科学近代落后的原因被简单地归于封建官僚制度压制科学应用与技术发明的通常说法,李约瑟引用有说服力的例证加以否定,认为公元前5世纪到15世纪中国官僚封建制度在自然知识应用方面,比欧洲军事贵族封建制度或奴隶制古代文明有效得多。

悖论及其意义

悖论及其意义

悖论及其意义一、悖论的举例及其注释为了便于理解悖论的特征和意义,我们不妨先从实例讲起。

由于悖论的起源和发展几乎与科学史同步,所以悖论已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因而种类繁多,无法一一列举,下面仅举几个典型例子。

b5E2RGbCAP1.说谎者悖论公元前六世纪,克里特人构造了这样一个语句,一个克里特人说:“所有克里特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试问这句话是真是假?这里给出这句活是真是假的逻辑论证:假设它是真的,即所有克里特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由于这句话正是克里特人所说,故根据此话的论断可推出这句话是假的。

由此可见,由这句话的真可推出它是假的。

显然,这是一个逻辑矛盾。

产生矛盾的原因是,命题的论断中包含了前提。

反之,假设这句话是假的,也就是说并非每一个克里特人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从而既不能导致逻辑矛盾,也推不出它的真。

p1EanqFDPw此悖论的特征是,由它的真可以推出它的假,但反之,由它的假却推不出它的真。

现将此悖论略加修改,可以构造一个强化的说谎者悖论:“我说这句话时正在说谎”,试问这句话是真是假?下面给出这句话真假性的逻辑论证。

DXDiTa9E3d假设这句话是真的,即肯定了这句话的论断,但由此话的论断推出这句话是假。

反之,假设这句话是假,则应否定这句话的论断,即肯定其反面,从而又推出这句话是真。

RTCrpUDGiT 以上矛盾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语言结构层次的混乱,具体地讲,这是一句话套话的句子,且被套的话就是套它的话自身,或者说被断定的话与断定的话混而为一。

5PCzVD7HxA2.康托悖论这个悖论是康托1899年发现的,现叙述如下。

设集合是所有集合的集合,试问集合的基数与集合的幂集的基数,哪个大。

一方面,根据康托定理,任何集合的基数小于其幂集,即<,可推得<(i>另一方面,由是的幂集,可知集中的任一个元素,即都是的子集,所以必是一个集合。

而又因是所有集合的集合,从而又有。

罗素悖论及其哲学意义

罗素悖论及其哲学意义

罗素悖论及其哲学意义
罗素悖论是由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在 1901 年提出的一个悖论。

该悖论的内容是:在一个由所有不自包含的集合组成的集合中,是否包含该集合本身?如果包含,那么该集合就是自包含的,不符合前提;如果不包含,那么该集合就不是由所有不自包含的集合组成的,也不符合前提。

这个悖论的哲学意义在于,它揭示了集合论中的一个深刻的矛盾,即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确定一个集合是否包含它自身。

这一矛盾表明,集合论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澄清。

罗素悖论的提出也对数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引发了数学家们对集合论的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推动了集合论的发展和完善。

同时,它也引发了哲学家们对数学和逻辑的本质和局限性的思考,促进了哲学的发展和进步。

布里丹悖论

布里丹悖论

布里丹悖论
(最新版)
目录
1.布里丹悖论的概念
2.布里丹悖论的实例
3.布里丹悖论的解决方法
4.布里丹悖论的意义
正文
一、布里丹悖论的概念
布里丹悖论,又称布里丹公驴悖论,是由 13 世纪法国哲学家让·布里丹提出的一个哲学问题。

该悖论描述了一头公驴在面对两个相等距离的草堆时,无法做出选择,最终导致无法吃到草的困境。

这个问题反映了在决策过程中,过多选择可能导致无法做出决策的困境。

二、布里丹悖论的实例
布里丹悖论的一个经典实例是:有一个牧场,一头公驴面对两个相等距离的草堆,公驴需要在两个草堆之间做出选择。

然而,当公驴站在一个草堆与另一个草堆的中间时,它会发现另一个草堆离它更近,于是公驴会继续走到另一个草堆的中间,如此反复,公驴始终无法做出选择,最终无法吃到草。

三、布里丹悖论的解决方法
布里丹悖论的解决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限制选择:为了解决布里丹悖论,可以限制选择,让公驴只能在两个草堆之间做出选择,而不是无限多的选择。

2.确定优先级:对于布里丹悖论中的公驴,可以通过设定优先级来帮
助公驴做出决策。

例如,可以设定距离更近的草堆优先选择。

3.时间限制:给公驴一个时间限制,让它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决策,避免无限拖延。

四、布里丹悖论的意义
布里丹悖论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决策过程中,过多选择可能导致无法做出决策的困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合理限制选择,明确目标和优先级,以及设定合理的时间限制,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悖论及其意义一、悖论的举例及其注释为了便于理解悖论的特征和意义,我们不妨先从实例讲起。

由于悖论的起源和发展几乎与科学史同步,所以悖论已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因而种类繁多,无法一一列举,下面仅举几个典型例子。

1.说谎者悖论公元前六世纪,克里特人构造了这样一个语句,一个克里特人说:“所有克里特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试问这句话是真是假?这里给出这句活是真是假的逻辑论证:假设它是真的,即所有克里特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由于这句话正是克里特人所说,故根据此话的论断可推出这句话是假的。

由此可见,由这句话的真可推出它是假的。

显然,这是一个逻辑矛盾。

产生矛盾的原因是,命题的论断中包含了前提。

反之,假设这句话是假的,也就是说并非每一个克里特人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从而既不能导致逻辑矛盾,也推不出它的真。

此悖论的特征是,由它的真可以推出它的假,但反之,由它的假却推不出它的真。

现将此悖论略加修改,可以构造一个强化的说谎者悖论:“我说这句话时正在说谎”,试问这句话是真是假?下面给出这句话真假性的逻辑论证。

假设这句话是真的,即肯定了这句话的论断,但由此话的论断推出这句话是假。

反之,假设这句话是假,则应否定这句话的论断,即肯定其反面,从而又推出这句话是真。

以上矛盾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语言结构层次的混乱,具体地讲,这是一句话套话的句子,且被套的话就是套它的话自身,或者说被断定的话与断定的话混而为一。

2.康托悖论这个悖论是康托1899年发现的,现叙述如下。

设集合M是所有集合的集合,试问集合M的基数==M与集合M的幂集的基数=====)(MP,哪个大。

一方面,根据康托定理,任何集合A的基数==A小于其幂集====)(AP,即== A<====)(AP,可推得==M<=====)(MP (i)另一方面,由)(MP是M的幂集,可知集)(MP中的任一个元素x,即)(MPx∈都是M的子集,所以x必是一个集合。

而又因M是所有集合的集合,从而又有Mx∈。

于是有MMP⊆)(,即)(MP是M的子集,故又有======≥)(MPM (ii) 显然,(i)式与(ii)式矛盾,产生这种悖论的原因是,在承认康托定理的前提下,根据概括原则所确定的集合M是不存在的。

3.罗素傅论此悖论是罗素的1902年提出的,叙述如下。

将集合分为两种,一种是集合A亦是它的元素,即AA∈,例如,所有集合的集合就属于这一种。

人们称这种集合为本身分子集。

另一种集合A不是它的元素,即AA∉,例如,自然数集就属于这一种集合。

人们称这种集合为非本身分子集。

观将所有集合按此标准分为两类,一类是所有本身分子集,另一类是所有非本身分子集。

现在问,所有非本身分子集组成的集是哪一种集合。

为了陈述简明清晰,不妨设所有非本身分子集构成的集为M,即{}xxxM∉=:。

如果M是本身分子集,即MM∈,由M的组成可推出MM∉;反之,如果M是非本身分子集,即MM∉,由M的构成又可推出MM∈。

综合以上可得如下逻辑推理表达式MM∈⇔MM∉这是一个两边互相矛盾的等价式(注意这和康托悖论中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有些微妙的差异。

因为两个互相矛盾的等价命题,当然首先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但反之,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未必都能化归为两个互相矛盾的等价命题)。

产生这个悖论的根源是,这种所有非本身分子集是不存在的。

4.理发师悖论下面我们介绍罗素1919年仿他构造的集合论悖论改写而成的理发师悖论。

将李家村上有刮胡子习惯的所有人分成两类,一类是自己给自己刮胡子,另一类是自己不给自己刮胡子。

该村有一个有刮胡子习惯的理发师给自己规定:给而且只给那些不能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试问这个理发师属于上述两类人中的哪一类或者这个理发师自己给自己刮不刮胡子?如果说他是属于自己给自己刮胡子的一类,但按照他自己的规定,他不能给自己刮胡子,从而推得他只能属于自己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一类,反之,如果说他是属于自己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一类,但按照他的规定,他必须给自己刮胡子,因而他只能属于自己给自己刮胡子的一类。

综合以上可推出如下的两个互相矛盾的等价命题理发师自己给自己刮胡子⇔理发师自己不给自己刮胡子。

5.理查德悖论这个悖论是1905年提出的,现已有很多不同的表达形式,这里仅就其中的一种陈述如下。

将自然数的所有性质编成号码,,,,,21 n a a a如果序数i 具有i a 所表示的性质,则称i 是非理查德自然数域,简称非理查德数。

例如,若令3a 表示素数集或素数定义,因为3是素数,于是3就是非理查德数。

如果素数i 与i a 所表示的性质不符,则称i 为理查德数。

例如,令5a 表示偶数,因为5不是偶数,所以5是理查德数。

根据以上概念构造理查德悖论如下理查德数是与编号所表示的性质不符的序数的自然数显然,这句话也表示自然数的一个性质,因而也有一个号码j a ,试问序号j 是理查德数还是非理查德数?下面给出简要论证。

如果j 是非理查德数,根据定义j 具有这句话所表达的性质,即,j 是一个理查德数;反之,如果j 是理查德数,根据定义j 与这句话意思不符,即不满足理查德数的定义,所以j 必是非理查德数。

从而有j 是非理查德数⇔j 是理查德数故上述那句话是一个悖论。

6.抛球悖论这个悖论是哲学家布莱克根据芝诺悖论略加修改而获得的一个关于时间的悖论。

其内容如下。

一个球在A 框中停一分钟,传到B 框中停21分钟,再传回到A 框中停41分钟,又传回到B 框中停32181=分钟,如此往复作下去,试问球最后在A 框中还是在B 方框中?显然,在A 框中不对,在B 框中也不对。

因为,数列,21,,21,21,12n 不存在最后一个。

二、悖论的特征及其根源综述1.悖论的逻辑结构分析以上六个悖论从逻辑结构上大体可分为四类,概述如下。

(1)A A ⌝⇒,但A A ⇒⌝。

即由A 可以推出非A ;但反之,由非A 却不能推出A 。

譬如说谎者悖论。

(2))(B A B B A ≠∧⌝⇒,即由A 可以推出非B 和B 。

譬如康托集合论悖论。

(3)A A ⇔⌝,即A 与非A 可以互为因果关系,或者A 与非A 同假同真。

譬如罗素悖论。

(4)A ?⇒,这表示由前提A 推不出什么结果。

譬如抛球悖论。

2.悖论的严格定义在历史上人们把导致逻辑矛盾的命题形式或语句通称悖论,守旧派甚至把为冲破旧传统观念的局限性和束缚而引入的新概念和新方法也诬蔑为悖论。

例如,远在古希腊时期,由于人们发观了不可通约或不可公度线段的存在,从而导致了无理数的产生,这个新概念的提出就冲破了有理数的局限和束缚,当时的守旧派就诬蔑无理数是数学中的悖论。

由此可见,从历史上看,悖论这个概念的外廷比较大,因而涉及的面就广。

目前对悖论也有几种不同的定义,有的对条件要求太严,因而它的外廷太小,有的却对条件要求太松,从而导致它的外延太大。

我们认为这两个极端都不太好,所以赞同其中这样的如下一种定义如果在某一个理论系统中,能够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语句,或者该系统中能证明两个互相矛盾的等价命题或语句,则称该理论系统中包含有悖论。

如果这个悖论能陈述为一种命题的形式或语句(注意有的悖论往往要在一个推演过程中才能表观出来),又称这个命题形式或语句是该系统中的一个悖论。

由上述定义可知,悖论是一个相对概念,即悖论是对一个理论系统而言的。

另外,悖论是一个系统中的逻辑矛盾,但并非所事有逻辑矛盾都是悖论,譬如,“说谎者悖论”,虽然是一个逻辑矛盾,但在上述定义中却构不成一个悖论,即悖论集是逻辑矛盾集的一个真子集。

3.悖论的根源(1)逻辑方面的因素悖论实质上是一种特定的逻辑矛盾。

产生这种逻辑矛盾的根源之一是构成悖论的命题形式或语句中隐藏有一个利用恶性循环定义(被定义的对象已包含在借以定义它的对象之中)的概念。

正是这种恶性循环圈的存在导致了悖论的产生。

例如,在康托悖论中就包含了一个这样的概念:集合M 是所有集合的集合。

在这里集合M 被定义为所有集合的集合,显然,所有集合中当然已包含了集合M 。

下面我们再引伸一步,为什么能出观恶性循环定义呢?从语义学的角度讲,在语句结构中话套活,因果交叉,层次混乱,从数学的角度讲,主要原因有,一是运用了x x ∈与x x ∉之类作为条件;二是利用康托朴素集合论的概括原则构造集合,即将满足某一性质p 的元素的总体确定一个集合,记作{})(:x p x A =或)(x p A x ⇔∈三是无限概念的参与,可以说它是数学矛盾的主要根源之一。

2.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的因素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看,产生逻辑矛盾或悖论的根本原困,无非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与客观规律的矛盾。

例如,在康托悖论中,首先利用概括原则构造了一个作为论题出发点的集合,即所有集合的集合。

然而,客观世界中就根本没有这样的集合。

这种由概括原则构造集合的任意性(注意在前面提到的ZFC公理系统中的子集公理的提出,就是为了限制这种任意性与客观世界中生成集合的非任意性的矛盾)是导致康托悖论的根本原因。

再如,贝克莱悖论(当牛顿—莱布尼兹微积分诞生以后,一方面在科学和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另一方面,无穷小方法包含有逻辑矛盾,这个逻辑矛盾当初被称为贝克莱悖论),在十八世纪人们认为从逻辑上讲确已构成悖论,但是,当今这个悖论已不存在了。

这表明悖论有它的相对性和时间性,产生这种时间性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有其局限性。

这就是说,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发展和深化,以前是悖论现在有可能被消除,现在是悖论将来也许就不是了或者被消除。

三、解决悖论的方法悖论形式多样(一般大体可分为逻辑悖论和语义学悖论两类),因而解决悖论的方法也不唯一。

用的较多的有罗素的分支类型论、塔尔斯基的语言层次论、策墨罗—弗兰克的公理化方法。

这里我们着重介绍策墨罗—弗兰克的公理化方法,即在前面己介绍过的ZFC集合论公理系统。

由于人们普遍认为集合论应该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因此悖论在集合论中的出现就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所以在数学界、逻辑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为捍卫数学理论基础的科学性和逻辑严密性,当时很多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都积极地投入了一场解决集合论中悖论的大会战。

这就是策墨罗—弗兰克公理集合产生的客观背景,也正是我们着重介绍它的主要原因。

然而,集合论包含悖论的主要根源是,在康托朴素集合论中一个构集的原则,即概括原则有问题,而概括原则出问题就在于它在构造集中用了任意性原则(如“所有集的集”)。

于是,策墨罗等人就根据这个产生悸论的关键因素建立了一个公理系统。

在这个公理系统中,一方面保留了康托朴素集合论中概括原则的合理因素,另一方面对它构造集的任意性的不合理因素加以适当限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包括改造了的概括原则,即分离公理或子集公理在内的集合论公理系统。

在该系统中只承认由它的公理组所允许范围内构造的集合才算集合,凡是超出本系统所控制的范围所构造的集合统统不予以承认,即都不是集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