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政治考点解析 科学的思维方法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高考政治专题复习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高考政治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306f5d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a.png)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高考政治专题复习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政治课堂。
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一个既有趣又实用的话题——如何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科学思维,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但其实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不信?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思维的奇妙世界吧!一、开篇小插曲:科学与思维的“邂逅”首先,让我们来聊聊科学和思维的关系。
科学,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蕴藏着无数的知识和智慧。
而思维,则是我们挖掘这个宝藏的“神器”。
没有科学的思维,我们就无法发现宝藏中的秘密;而没有思维,科学也只是一堆毫无生气的数据和理论。
所以,科学和思维,它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二、科学思维观念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树立科学思维观念呢?简单来说,科学思维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它让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判断,从而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此外,科学思维观念还能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独辟蹊径、敢于创新。
三、科学思维观念的核心要素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科学思维观念的核心要素。
客观实证客观实证是科学思维观念的基础。
它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时,要尊重客观事实,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观点和假设。
比如,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不能仅凭主观臆断来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而要通过查阅史料、分析数据来得出结论。
同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用客观实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避免被主观偏见所左右。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科学思维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用合理的推理来得出结论。
比如,我们在做数学题时,要遵循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推理;在写议论文时,要运用合理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可以让思维更加严密、准确,避免出现逻辑上的错误和漏洞。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科学思维观念的高级形式。
它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权威,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科学思维高中政治
![科学思维高中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ced4d6b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a.png)
科学思维高中政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的核心在于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工具,通过分析和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养,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科学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事实求是:科学思维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不主观臆断,不盲目跟风。
在政治学习中,要尊重客观事实,了解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2.逻辑推理:科学思维注重逻辑推理,通过分析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在政治学习中,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政治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政治知识。
3.系统思维:科学思维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政治学习中,要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将政治现象置于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中进行考察,从而更好地把握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4.批判性思维:科学思维具备批判性,能够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
在政治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高中政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探究政治现象和问题。
2.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科学思维能力。
总之,科学思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1年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思路和方法(高考考前突破)
![2021年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思路和方法(高考考前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9a8838f3ed630b1c58eeb544.png)
2021年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思路和方法(高考考前突破)一、高考全国卷政治非选择题型划分(一)依学科任务划分这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评价标准。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本质和功能定位,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基本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要求评价者要通过精心、巧妙、科学地设置复杂程度和新颖程度不等、难度不等的任务情境以诱导出能够充分指向某个核心素养及其发展水平的行为表现群。
因此,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的核心要素包括:情境、学科内容、学科任务、行为表现。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在复杂程度和新颖程度不同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完成某一项或几项任务难度不等的学科任务,依据所展现出来的行为表现群来推断学生某一素养的发展水平。
根据学科任务,划分出的四大基本试题类型:第一、描述与分类: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事物、现象与问题的特征、表现、范围,按照某个维度进行刻画、比较和分类,以识别事物、现象问题的性质与种类归属。
第二、解释与论证: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事物、现象与问题,运用学科方法与技能分析原因,探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寻求对世界的理解;或运用理论逻辑和实证材料对探究结论与理论命题进行合乎逻辑和科学要求的检验、理解。
第三、预测与选择: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行为、事物、现象、问题的结果或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约束条件和目标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方案,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利弊并作出理性选择。
第四、辨析与评价: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根据某个维度对理论、事物、现象的价值与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辨识要素、事物、概念、价值之间的关系;合理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不同观点与立场、不同利益诉求进行价值判断,进行辩护与批判。
(二)依设问角度标准划分第一、是什么?──描述与分类?第二、为什么?──解释与论证?第三、怎么办?──预测与选择?第四、怎么样?──辨析与评价?全国考试中心命题人:全国卷试题是有规律的,主要围绕四个层面命制:辨别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回答为什么(是这样)?怎么办(如何解决)?最后是这个问题(事物变化)会怎么样?思维的训练和高考的方向以及任何可能会考的话题、现象,不妨从这四个层面考虑,考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高中思想政治高考总复习 专题十五 学会科学思维,运用创新思维 专题十五 学会科学思维,运用创新思维
![高中思想政治高考总复习 专题十五 学会科学思维,运用创新思维 专题十五 学会科学思维,运用创新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666d70a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1.png)
答案 C 解析 同学投票时,既可能选小平,也可能选小青,还可能弃权。小平得票数 为26,并不意味着其他27票都投给了小青,这些同学的判断违反了排中律,C 项符合题意。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混淆思维的特征 [矫正训练1] 京剧是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源远流长的戏剧“国粹”。脸谱 是京剧的特色,演员脸上涂上不同的颜色以象征不同角色的性格和品质,如 红脸表示赤胆忠心、气性耿直。京剧中的脸谱用颜色象征角色的性格和 品质,反映了人的思维具有( ) A.能动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艺术性
理性认识
区别
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 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
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是 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成为理性认识,二者均 联系
以实践为基础,又反作用于实践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2.思维的特征
特征 内涵
例证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 下午回到家,看见房间特别干
2.联想思维
(1)特征。
关系 跨越的联结性
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
区
内容
联想思维的“联”就是把对性质相同、相似甚 至不同的事物的认识联结起来,建立新的关 联,产生新的观念
敞开思路,毫无拘束 地想象,也可 构想、想象甚至是幻
方式 以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其 想
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 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
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 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
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
别 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
思维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高考政治考题的常用解题思维技巧
![高考政治考题的常用解题思维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c786aa527284b73f342502c.png)
高考政治考题的常用解题思维技巧以下我分享技巧方法,希望这些方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1.常用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优劣是学习过程中收效大小的关键之一。
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较好的思维方法呢?一般说来,有以下六种:I相似法现实世界中,从宇宙星系到原子内部运动都存在着种种相似之处。
例如,植物界普遍存在构造与功能相似的叶绿素;动物界普遍存在构造与功能相似的血红素。
而叶绿素与血红素之间又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叶啉络合物。
叶绿素是叶啉结合了镁元素,而血红素是叶啉结合了铁元素。
这种相似的根源来源于生物的共同祖先——核前生物体。
请看,因为相似关系竟将表面看来毫无关联的不同事物连成一个完整的封闭性系统了。
又如,人类科技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很相似。
许多民族都不约而同地经过了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同时这些民族的社会也经过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几乎完全同步前进。
再如,科学理论方面也存在着相似内容。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遗传学、声学等学科,因内部构成都起源于量子,于是产生了量子学的各种不同分支:量子物理学、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射电天文学、量子遗传工程学、量子声学等。
但是,相似不等于相同。
相似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相同和变异的矛盾的统一。
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通过相似法中的相同部分看到事物前后之间的承袭关系,又可以通过变异部分看到事物前后之间的差异及发展关系。
2相反法事物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似现象,而且还存在着相反现象。
有大必有小,有强必有弱,有虚必有实,有吸收必有排泄,有吸引必有排斥,有聚合必有分离,有守恒必有不守恒等。
在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反面去剖析、反证、推理、理解、概括、设想、加深、巩固和扩展对不同知识领域的认识与把握。
3破析法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有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往往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
这么厚一大本书,怎么读呀?或者,这么多公式、定律、规律、原理,怎么记得住呀?这时,我们就应该运用破析法去对付它们。
2021年高考政治热点专题知识复习梳理:专题二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021年高考政治热点专题知识复习梳理:专题二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9be0489a852458fb760b560c.png)
专题二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1)强调整体的地位与作用(2)强调部分的地位与作用3.系统优化法(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方法技巧】如何考查有关联系的观点设问方式①: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答题模板: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设问方式②: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说明……答题模板:整体功能(方法论)+部分功能(方法论)设问方式③: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答题模板:有序性+整体性+结构优化+方法论要求设问方式④:……实现的联系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如何建立的答题模板:联系的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1.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分析]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和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
但是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条件不具备,联系也不能成立。
2.人可以创造新的联系[分析] 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只能依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通过改变事物的存在状态,而建立新的联系。
3.整体功能一定大于部分功能[分析] 整体功能并非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整体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序组合,才能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实质(1)原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高中高考思想政治选修四《科学思维常识》考点明细
![高中高考思想政治选修四《科学思维常识》考点明细](https://img.taocdn.com/s3/m/bd03eb9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b.png)
高中高考思想政治选修四《科学思维常识》考点明细选修四《科学思维与常识》知识点专题一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考点一科学思维的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它与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相对立。
(2)特点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②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定量化;③科学思维的结论具有可检验性;④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⑤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适性。
考点二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①有利于我们自觉地遵守形式逻辑的要求,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②有利于我们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③有利于我们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④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思维定势的两重性,克服其负面影响,提高思维的效率。
专题二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考点三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1)不矛盾律①含义:又称矛盾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②思维规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③注意问题: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2)排中律①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②思维规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不能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③注意问题:避免犯“两不可”的错误,是保证思维明确性的基本条件。
(3)同一律①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则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则就是假的。
②思维规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③注意事项: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统一的。
高二政治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知识点
![高二政治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fb5a4bb852458fb760b5653.png)
政治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知识点【知识点概述】(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①分析。
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②综合。
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③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只有对各要素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只有对事物各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事物。
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2)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极为有益。
创造性思维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和解决新问题。
分析综合过程伴随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人的认识能力会进一步发挥,认识成果惊人。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须注意: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超越;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知识点理解】全面理解这一知识点,需明确两对“关系”。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学思维方法属于意识范畴,是对客观物质对象的正确反映,故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起着积极作用。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事物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反映。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体。
整体与部分在含义、地位、功能等方面均有差别,分析与综合作为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正是这种差别的反映。
但整体与部分又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且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
所以,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要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合理想象必须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创造性思维也强调面对实际提出和解决新问题。
正因这些思维方法和过程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所以它们是科学的、合理的、富于创造的,其作用自然是积极的。
解答高考政治试题常用的思维方法
![解答高考政治试题常用的思维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08571620b1c59eef8c7b4af.png)
经过近三年高考的改革和探索,以材料为载体,注重考查考生能力和素质的高考政治命题已日趋成熟。
无论是政治单科试题还是文科综合中的政治试题、文理大综合中的政治试题,无论是主观题还是选择题,均“强调考查考生对政治学科及其他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学生要想在考试中把政治试题做好,没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不行的。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不仅要扎扎实实掌握基本政治理论,而且还要按照学习与思维的内在联系,逐步形成解答政治试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综合法、条件判断法、逻辑分层法、主体发散法、层次发散法、逆向发散法等12种思维方法,是解答高考政治试题时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培养考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一、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也叫全面分析法,就是在分析解答问题时运用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这一方法是针对试题的片面性观点,如内容不全、关系理解不全、原因表述不全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矛盾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否定题目中的结论或观点,而是在承认其合理成分的前提下,指出其片面的一面,并补充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认识。
例1 〔2001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第38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也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
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1)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2)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你认为应如何治理?解析:本题紧扣当前社会的新生事物——互联网,要求考生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两种看法进行辩证分析,并针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提出治理对策。
高中政治《什么是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的意义是什么》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政治《什么是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的意义是什么》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0cf46a2c6bd97f192379e930.png)
什么是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的意义是什么【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科学思维是一种正确思维,只有正确思维才能成为正确推理形式,也才能形成正确的知识结论,所以,学会科学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材中,“学会科学思维”是“专题一”的又一个重点,只有学会科学思维才能真正弄懂科学思维常识的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从科学思维的含义出发,通过考察科学思维的主要特点,把握科学思维的意义。
【问题解析】一、什么是科学思维?所谓科学思维,是指为了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所具有的思辨模式和认识方法,它是连接实践与理论的桥梁。
或者可以说,科学思维是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并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科学思维素质,一是要求人的思维要正确,即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以及正确应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活动并不断达到正确的结果。
二是要求人的思维要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前进。
科学思维的本质特点是正确性。
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不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这就不是科学思维。
二、科学思维的主要特点一般说来,科学思维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客观性、精确性、可检验性、预见性和普适性。
1.客观性:科学思维应该是从实际出发的,它能如实地去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力图真实地去反映认识的对象。
这是进行科学思维的基础和必要的出发点,如果从书本出发或从某种理论、原则出发,不尊重事实和不重视实践的结果,就不可能是科学思维。
2.精确性:科学思维不仅是符合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它还是遵循一定逻辑规则的思维,而且在思维过程中能够运用大量的思维手段和认识工具,所以,有很强的精确性。
随着认识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随着各种思维手段和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科学思维的精确性水平将越来越高。
3.可检验性:科学思维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思维的结果是可以验证的,科学思维是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思维。
科学思维并非是不犯错误的思维,而是指它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并可以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的思维。
高中政治选必3《逻辑与思维》核心问题、逻辑思路及重点考点
![高中政治选必3《逻辑与思维》核心问题、逻辑思路及重点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9caa14c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a.png)
高中政治选必3《逻辑与思维》核心问题、逻辑思路及重点考点一、核心问题:在科学思维观念(三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统摄下,把我逻辑思维规则(概念、判断、推理),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辩证分合、质量互变、辩证否定、认识历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联想——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正逆互补——超前思维)二、逻辑思路:树立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三、重点考点:1.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2.科学思维特征: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3.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4.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①同一律——A是A,不是非A,否则会犯偷换概念或者偷换论题的错误。
②矛盾律——A与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③排中律——A与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否则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5.概念的基本特征:①内涵——下定义(常见错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否定定义、比喻定义)。
②外延——划分(常见错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划分标准不一,越级划分)。
6.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全异关系)。
7.判断的类型:简单判断——性质判断与关系判断。
8.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9.性质判断: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10.主项、谓项周延的判断:判断中主项、谓项的周延与否标准:主项看量项(全程、单称周延,特称不周延;)、谓项看联项(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
11.关系判断: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新教材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十四科学思维观念与逻辑思维规则核心考点一树立科学思维观念教师用书
![新教材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十四科学思维观念与逻辑思维规则核心考点一树立科学思维观念教师用书](https://img.taocdn.com/s3/m/95ea943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3.png)
核心考点一树立科学思维观念多维整合·融会贯通1.思维形态的分类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3.科学思维的主要特点典题研练·衍生预测题组一考向思维的基本要求(核心素养:科学精神)1.[2022·德州阶段练习]有个小伙子上了火车之后,发现没有空座了,于是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
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坐满了。
”小伙子嬉皮笑脸地说:“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
”材料中小伙子的话(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④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2022·山东济南一模]某班在民主决策是否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两位同学的对话如下:小明:“你投了赞成票吗?”小亮:“没有。
”小明:“你投了反对票吗?”小亮:“也没有。
”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A.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C.犯了“两不可”的错误D.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题组二预测1 依托生活实例,考查学生对思维特征的理解1.有一次,日本的一个营销人员在一家饭店观察到欧洲人饮茶,由于欧洲人的鼻子较大,当茶水少于半杯时,鼻子便碰到杯沿,若想喝完茶水,必须仰起脖子,既不方便,也有失欧洲人的绅士风度。
该营销人员回到日本后,研制生产了“斜口杯”,风靡了欧洲市场。
这表明( )①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②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③思维创新不能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只能运用非常规的思维方法④思维具有概括性,能够抓住事物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预测2 结合生活中具体案例,考查学生对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灵活运用2.一个年轻人想去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工作,爱迪生亲自接见了他。
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对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b1dff5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10.png)
【例】学习科学思维对于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对此认
识正确的是 ( ) ①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②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D
③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
中的国情和世情
④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思想政治意义 (1)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 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 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 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2)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 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 强盛和民族复兴。
2.科学思维的特征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 ,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 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 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 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B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随风摇曳的现象发现了单摆等时定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墙壁上挂着的世界 地图创立了大陆漂移”学说,这说明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①正确。 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有利于我们把握本质和发展规律,③正确。 社会历史性不是思维的特征,②错误。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而不是不具有可检测性,④错误。
【例】历史上,人类每一次战胜大灾大疫,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的思维方法
●考点突破
一、正确理解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1.区别:(1)含义不同。
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
(2)客观依据不同。
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我们在思维中就有必要和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客观事物又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在思维中就有必要和可能对它们进行综合。
(3)作用不同。
通过分析,把认识的整体对象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进而从多样性的现象,从事物的许多方面和属性中发现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分析侧重于对部分的把握;通过综合,在思维中再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为统一的整体,综合侧重于对整体的概括。
2.联系:(1)分析与综合互相依赖。
一方面,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
只有对各要素首先做出周密的分析,才有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
另一方面,综合是分析的前提,没有综合也就没有分析。
只有对事物各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2)分析与综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过渡。
一方面,是分析向综合的转化。
人们在思维中将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特性等分别加以认识,一旦抓到了客观对象诸方面的本质规定性,思维活动就会由分析进入到综合,从客观对象的规定性出发,将一个个的本质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统一的、综合的认识。
另一方面,是综合向分析的转化。
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每一个在分析基础上得来的综合认识,既是前一阶段认识的终点,又是下一阶段认识的起点。
作为诸规定之统一的综合,又须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得到深化。
这就是综合向新的分析的转化。
(3)贯穿于分析与综合方法之中的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它要求对矛盾各个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二、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1)创新的哲学依据:
第一,从唯物论的角度,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第二,从辩证法角度,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第三,从认识论角度,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第一,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种经济时代必然要求我们具有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是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强大动力。
第二,培养创新精神是民族振兴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三,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
第四,培养创新精神也是个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3)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对青年学生的要求:
第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创新来自于多问几个为什么。
正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向来是正确地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理论发展、创新的首要环节。
第二,要敢于超越。
前人总结的理论,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还有其他复杂的情形。
要敢于根据新情况提出新论断。
第三,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想象不是凭空想象,创造性思维不是脱离科学的轨迹。
只有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已有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做出合理的想象,形成创造性的结果。
第四,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灵感与顿悟是长期沉溺于研究对象之后的豁然开朗,但它决非一时之功。
机遇偏爱富于想象和有创造性思维的头脑。
第五,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要能够说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误区警示
澄清对“创新”认识的几个误区
解析:第一,创新就是否定一切。
创新是指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面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
创新必然要对一些落后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旧观点、旧思想进行否定。
但并不是否定旧事物中的一切东西,对旧事物中合理的科学的东西仍予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第二,凡是新出现的事物都是人们创新的结果。
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每一次物种的进化,都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其中并没有人类的创新活动。
在人类产生以后,人们可以通过创新创造新事物,但并不是新出现的事物都是新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新出现的事物中包含了不符合客观规律、没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东西。
第三,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一定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这就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去解决。
要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就必须创新,但创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主观条件。
人们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知识构成、创新能力、意志力等主观条件,同时又能够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真题再现
例题1 (2009·重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把研制大型飞机纳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为此,国家转变体制机制,坚持自主研发,加强国际合作,优化整合全球资源,成立了国家控股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标志着大型飞机的研制进入实体操作阶段。
研制大型飞机的决策和实施需要( )
①审时度势
②在分析指导下进行综合
③运用系统综合思维方法
④发挥体制创新的决定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点评:本题应选B。
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决定研制我国的大飞机项目,体现了审时度势。
大飞机项目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因此需要运用系统综合思维的方法。
故①③正确。
②观点错误,分析是综合的基础,要在综合指导下对事物进行分析。
④观点错误,体制创新对事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夸大为“决定作用”。
例题2 (2009·广东单科,24,2分)“我们要坚强,不要哭,要保持清醒,保持体力”,四川某中学生在地震废墟下鼓励同学们坚持待援,最终他和同学们一起配合救援人员得以脱险。
这体现了( )
①面对灾害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面对灾害人们应该相互合作
③团结互助可以战胜自然
④团结互助可以减少损害
A.①②B.①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点评:中学生在地震废墟下的鼓励属于发挥主观能动性,①正确;同学们配合救援人员最终得以脱险,说明面对灾害人们应该相互合作,以减少损害,②④正确;③与题干无关,题中是战胜自我,而不是战胜自然。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