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合集下载

峨眉山地质发展史

峨眉山地质发展史

峨眉山地质发展史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峨眉山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地貌,其地质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古生代时期。

峨眉山的地质构造主要由火山岩组成,这些火山岩是在古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

燕山运动是中国地壳演化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峨眉山地质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

在燕山运动期间,地壳发生了剧烈的抬升和挤压,形成了巨大的地壳构造变形,同时也促使了地壳下方岩浆的上升。

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逐渐形成了峨眉山的火山岩。

火山岩主要由安山岩和玄武岩组成,其中安山岩是一种灰黑色的火山岩,而玄武岩则呈现深绿色。

这些岩石的形成与地下岩浆的喷发有关,喷发过程中,岩浆迅速冷却凝固,形成了坚硬的岩石。

火山岩的厚度和面积相对较大,构成了峨眉山的主要地质构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峨眉山的火山活动逐渐减弱,最终停止。

然而,火山岩的形成只是峨眉山地质发展的第一步。

在后续的地质过程中,峨眉山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风化是指岩石在地表受到气候和生物的作用而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侵蚀则是指外部力量对岩石进行剥蚀和磨擦,最终将岩石破碎并运送到其他地方。

在风化和侵蚀作用的影响下,峨眉山的火山岩逐渐分解为细颗粒物质,并被河流、冰川等水体运输到下游地区。

这些火山岩的颗粒在水流中不断磨蚀,形成了峨眉山周边的河谷地貌。

同时,河流的冲刷还导致了峨眉山的地形变化,形成了许多陡峭的山峰和深谷。

除了风化和侵蚀作用,地震也是峨眉山地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峨眉山所处的四川盆地是中国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地震活动对峨眉山的地质构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地震的作用下,峨眉山的地质构造发生了断裂和抬升,形成了许多地震断块和地震带。

峨眉山的地质发展经历了数亿年的漫长过程。

从火山岩的形成到风化和侵蚀的作用,再到地震的影响,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丰富的地质遗迹。

峨眉山的地质发展史不仅展示了地球演化的壮丽景象,也为科学家研究地质过程提供了珍贵的实例。

中国古代的四川盆地与蜀汉文化

中国古代的四川盆地与蜀汉文化
文化影响:蜀汉绘画与雕塑艺术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蜀汉的音乐与舞蹈艺术
蜀汉时期的音乐与舞蹈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蜀汉的音乐与舞蹈艺术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蜀汉的音乐与舞蹈艺术在巴蜀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承,是巴蜀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盆地内资源丰富,为文化发展 提供了物质基础
地形地貌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地理环境对蜀汉文化的形成和 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盆地内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四川盆地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合农业发展。
水资源:四川盆地拥有众多河流和水库,水资源丰富,为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 重要支撑。
矿产资源:四川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天然气、煤炭、铁矿等,这些 资源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蜀汉文化的特点
崇尚武力:蜀汉文化 中的尚武精神,使其 在历史上多次经历战 争和动荡。
重视礼仪:蜀汉文化 注重礼仪,尊重长辈 和权威,强调家庭和 社会的和谐。
崇尚自然:蜀汉文化中 有着浓厚的自然崇拜和 神灵信仰,人们相信万 物有灵,与自然和谐相 处。
文化多元:蜀汉文化融 合了中原、巴蜀、西南 等多个地区的文化元素,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风格。
天文与数学科技
蜀汉文化在天文观测 方面有重要贡献,如 汉代扬雄所著《太玄 经》中对天文现象的 描述。
蜀汉文化在数学领域也 有突出表现,如秦九韶 的《数书九章》对数学 算法的总结和推广。
蜀汉文化在科技方 面的贡献还包括农 业技术、水利工程 和纺织技术等领域 。
蜀汉文化的科技贡献不 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也对后世的科技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川盆地二叠纪-三叠纪开江-梁平陆棚形成演化与礁滩发育

四川盆地二叠纪-三叠纪开江-梁平陆棚形成演化与礁滩发育

四川盆地二叠纪-三叠纪开江-梁平陆棚形成演化与礁滩发育黄仁春【摘要】四川盆地北部开江-梁平陆棚的形成与峨眉“地裂运动”有关。

通过对野外露头、钻探资料及地震资料系统分析,其发展和消亡过程对区内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的演化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决定了生物礁和鲕粒滩的分布,从而也决定了礁、滩气藏的类型、规模及分布。

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至长兴期,受拉张作用进一步加剧影响,陆棚相区进一步下沉,陆棚边缘的生物礁及高能滩集中快速生长,沉积模式由碳酸盐缓坡演化为镶边台地沉积。

随着台地的不断增生,鲕粒滩分布区不断向东往陆棚一侧迁移,发育层位从台地向陆棚亦逐渐抬升,开江-梁平陆棚逐渐萎缩并最终消亡。

%The Kaijiang-Liangping shelf in the north of Sichuan Basin was formed by the Emei Mantle Plume event during Permian to Triassic periods.Through analysing the outcrops,drilling data and seismic data,it is found that its formation,evolution and extinction have exerted clear controls o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Wujiaping Formation-Feixianguan Form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ef and oolitic shoal carbonate rocks.Thereby,the shelf controls the type,scal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reef-shoal gas pools.During the Late Permian Wujiaping period,carbonate rocks were deposited in a carbonate rock ramp.Then,due to the sink of the shelf caused by the regional stretching,the Changxing Form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rapid growth of reefs and high-energy shoals.These reef and shoal carbonate rocks composed a platform margin and a rimmed platform formed.With the growth of the platform,oolitic beach migrated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of the shelf.The shelf finally shrivelled and disappeared.【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452-457)【关键词】礁滩储层;二叠纪-三叠纪;开江-梁平陆棚;四川盆地【作者】黄仁春【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32;TE121.11露头及钻探资料揭示,四川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海相礁滩地层主要发育于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主要包括吴家坪组碳酸盐岩缓坡生屑滩、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滩、飞仙关组台地边缘鲕粒滩坝及叠置迁移薄层鲕粒滩,而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开江-梁平陆棚的东西两侧。

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

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

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摘要】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本文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以及成因几个方面介绍了四川盆地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四川盆地沉积特征成因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周山地海拔多在 1000 米~ 3000 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00米~ 750 米。

地表广泛出露红色岩系,称为红色盆地。

它是我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

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海拔500 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中国最大外流盆地。

面积 26 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

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

一、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 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 3.7 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 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一)早期台地形成1.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形成了线性褶皱,同时伴生了强烈的同造山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槽转化为地台起了关键性作用。

2.早震旦世时,围绕上扬子古陆边缘普遍发育大陆板块张裂、断陷活动,形成各种类型次稳定型建造,包括大陆火山沉积建造、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

3.早震旦世末,澄江运动有强烈的岩浆侵入、火山喷发以及剧烈的块断运动。

同时在山间或山前洼地堆积了巨厚的红色砂砾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和中酸性火山岩建造。

四川盆地及其以东大范围抬升、剥蚀,发育区域不整合面。

澄江运动后,该区地壳才处于相对平稳状态,脱离地槽阶段进入地台发展阶段。

(二)晚期台地沉积阶段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为四川盆地地史上至为重要的盆地过渡阶段,属克拉通台盆性质。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膏盐岩成因及膏盐盆迁移演化与构造意义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膏盐岩成因及膏盐盆迁移演化与构造意义

四段 中亚 段 沉 积 时为 构 造 活 跃 期 , 内 北 西一 南 东 向 和北 东 南 西 向应 力挤 压 趋 于 活 跃 , 的沉 降 中 心 形 成 , 烈 盆 新 强 的蒸 发 作 用 使 得 膏 盐 岩 在 凹地 快 速 沉 积 , 随 挤 压 的 阶段 性 活 跃 , 育 向 北 、 西 迁 移 趋 势 的 雷 三 段 中 亚 段 、 三 并 发 向 雷 上 亚段 、 四段 下 一 中亚 段 沉 积 期 三 期 膏 盐 盆 ,I 凹 陷 的形 成 与 演 化 从 雷 三 段 中 亚段 沉 积 期 已 经 开 始 发 育 , 在 雷 川西 并
内容 提 要 : 过 详 细 的 岩 石 学 特 征分 析 , 合 区域 分 布 , 究 了 四J 盆 地 中三 叠 统 雷 口坡 组 的 膏 盐 岩 成 因 , 通 结 研 I l 进
而 讨 论 了其 反 映 的膏 盐 盆 迁 移 和 演 化 及 构 造 指 示 意 义 。雷 口坡 组 总 体 存 在 两 种 岩 性 组 合 和 分 布 特 征 的 膏 盐 岩 , 一 类 出现 于 雷 一 段 一 雷 三 段 下 亚 段 沉 积 时 , 现为 纹 层 状 膏 盐 岩 夹 块 状 膏 盐 岩 , 度 较 小 , 向分 布 稳 定 , 于 泻 湖 表 厚 横 属 成 因; 另一 类 出 现在 雷 三 段 中 亚段 一 雷 四段 中亚 段 沉 积 时 , 块 状 硬 石 膏 岩 和 石 盐 岩 为 主 , 度 差 异 巨大 , 向 变 以 厚 横
四川盆地 中三叠统 雷 口坡 组 是该 盆地一 个重 要 的含盐 层 系 ( 见 齐 , 9 9 ) 发 育 了 多 期 、 厚 的 袁 18b , 巨
1 7 ) 高 山深 盆说 ( 92、 袁见 齐等 ,9 3 、 1 8 ) 陆表海 成盐说 ( 平 ,9 6 等 。但 无论 是 何 观 点 , 常 认 为 , 薛 18) 通 蒸发 盐类 矿物 的沉 积 往 往 受 控 于 干 旱 炎 热 的气 候 条 件 ( 耀庭 等 ,0 5 , 而 导 致 强蒸 发 作 用 , 成 高 密 林 2 0 )进 形 度 卤水 , 卤水 在重 力 作 用下 向盆 地 回流并 形 成 膏 盐

富庶的四川盆地(最新思路条理清晰)课件

富庶的四川盆地(最新思路条理清晰)课件

旅游开发与规划
旅游资源整合与提升
为了更好地发挥四川盆地旅游资源的优势,需要对其进行整合与提升。这包括加强景区间的合作与联动,提升旅 游服务质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措施,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态保护,确保旅游活动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环境教育,提高游客 的环保意识,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多雾 。
四川盆地的历史与
02
文化
历史沿革
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单元,拥有悠久的历史。在 古代,这里曾经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西南夷的主要居住地之一。
四川盆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已 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随着历史的演进,四川盆地的政治、经济、文
西南夷文化则是一种融合了中原、巴蜀 和东南亚文化的多元文化,其特点包括 尊重传统、注重家族、崇尚武力等。这 两种文化在四川盆地相互交融,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此外,四川盆地的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 ,如川剧、四川话、成都小吃等,这些 民俗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四川盆地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文化遗产
四川盆地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如都 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山等。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四川盆地在 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文化。
此外,四川盆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如川剧、变 脸、糖画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四川盆地民俗文化的精 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盆地的经济状
03

农业发展
01
02
03
农业产值
四川盆地作为中国农业大 省,农业产值一直位居全 国前列。

南方地区:富庶的四川盆地

南方地区:富庶的四川盆地

自然资源
四川盆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其中,天然气是中国三 大气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之一。
四川盆地的农业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粮食、油料、棉花和蔬菜生产基地 之一。盆地内的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此外,四川盆地的水利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多条大江大河和众多水库。这些水利 资源在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发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川盆地是典型的冲积平原,由长江和嘉陵江等河流的冲积作用形成。盆地内部 有多个河流湖泊,如长江、嘉陵江、沱江等。
气候条件
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 季分明,温差较大。夏季炎热潮湿, 冬季寒冷多雾。年降水量在1000毫 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夏季。
盆地内多云雾,日照时间短,对农业 生产和居民生活有一定影响。
青城山
道教名山,拥有众多道观 古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载体。
宽窄巷子
成都的历史文化街区,保 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 ,展现了四川地区的传统 生活方式和文化底蕴。
美食文化
川菜
01
以麻辣口味著称,代表菜品有水煮鱼、麻婆豆腐、回锅肉等。
火锅
02
四川地区的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调料和丰富的菜品选择而闻
名。
串串香
03
街头小吃,以竹签串起各种食材,在汤底中煮熟,味道鲜美,
价格实惠。
05
CATALOGUE
四川盆地的未来展望
经济发展规划
产业升级与转型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 业结构优化。
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创新 型经济。
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 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先秦时期四川地区早期城市发展研究

先秦时期四川地区早期城市发展研究

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地处成都平原的腹心地 带。遗址分布范围内地势平坦,相 对高差不过5米。遗址内及周围河流 较多,遗址的南面1.5公理处是清水 河;遗址的北侧是郫江故道;摸底 河由西向东横穿遗址中部,把金沙 遗址分为南北两半,北为黄忠村, 南为金沙村。经考古发掘证实,在 遗址内至少有四条古河道由西北流 向东南。
先秦时期四川盆地人类社发展
四川盆地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人类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 件,从已经发掘出的遗址作为依据,我们可以判定先秦时期四川地 区人类文明发展与中原基本同步 旧石器时代遗址——“巫山人” 距今约201~204万年 铜梁文化 重庆市铜梁县,距今约25450±850年 鲤鱼桥文化 四川省资阳市,距今年代为25100±400年 富林文化 四川省汉源县,距今已有约2万年
由于四周高山的阻隔,先秦时期四川盆地形成了与中原夏商周发展 程度相当的古蜀王国。根据相关资料,可以大致整理出古蜀王国的 历史进程。
三代古蜀王:蚕丛 柏灌 鱼凫 传说中蚕丛作为蜀族的始祖最早活动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岷江上游,后因亚北方期 恶劣气候产生的灾变,部落不断迁移,经历三代蜀王,从龙门山进入成都平原。征 服了创造“宝敦文化”的当地部族,建立起“三星堆文化” 杜宇王朝 取代“三星堆文化”创造“十二桥文化”的杜宇王朝是古蜀历史上第一个可以大致 推算历史时代的国家。杜宇族统治的末期约为公元前7世纪中叶。此时正值中原的春 秋早期。大约从杜宇时代开始,古蜀人进入了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 开明王朝 据《路史· 余论》载,杜宇的国相鳖灵取代末代杜宇王,建立了开明王朝。后经11 代350年,为秦所灭。此时期被称为“晚期巴蜀文化” 开明称帝后,最初定都广都樊乡(大约在今彭州市、新都县交界处)。至九世开明 尚时期,开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大约与此同时,开明王把 国都迁往成都。(约公元前5世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

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着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

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

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

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地貌丰富平原7%,丘陵52%,低山41%。

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是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大陆西缘康定群中达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 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和凤阳运动(安徽)等。

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

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

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 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着角度不整合确定。

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

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

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

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加里东褶皱带。

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用,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

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延伸于北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

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加里东运动在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

自早寒武世开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时,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故海水面积相对缩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

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层。

志留纪时,在陆台区和中央哈萨克斯坦等大地槽区,有大规模的海侵。

整个寒武纪和志留纪末期以前,亚洲陆台基本上是沉降时代和海水侵入时代,这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

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

在原来的许多大地槽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形成众多高山。

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亦即造山时期。

贝加尔湖沿岸诸山、东萨彦岭、西萨彦岭、叶尼塞山脉、库兹涅茨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杭爱山以及我国华南的加里东褶皱带,都是这一阶段形成的。

至此,亚洲原有的地槽缩小了,而陆台却扩大了。

海西运动: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构造回返(tectonic inversion)又称褶皱回返(folding inversion),是别洛乌索夫(В.В.Белоусов)阐述地槽发展过程中所用的一个术语,指地槽演化过程中由早期下沉构造体制转变成晚期褶皱隆升体制的转换过程。

他将回返分成两种类型:全面回返和局部回返。

赋予全面回返一词以两重密切相关的含义:其一是,由地槽早期沉降占优势阶段,转变为后期上升占优势阶段的构造变化;其二是地槽内部的原坳陷(地向斜)因回返作用而变成隆起,而原隆起(地背斜)则相应地转变成坳陷(山间坳陷),这种隆起和坳陷构造在空间上的易位,导致地槽演变为褶皱带的构造格局。

至于局部回返,指地向斜转变为构造隆起的转折过程,这种回返仅限于局部地区,与地槽的总体上隆趋势(全面回返)的出现无关。

别洛乌索夫以阿尔卑斯期的高加索地槽为例,坚持地槽经历回返发展的途径;与此相反,沙茨基(Н.С.Щатский)以乌拉尔古生代地槽系为例,认为地槽经历了继承发展的途径。

哈因(В.Е.Хаин)则认为地槽系在同一构造旋回中的发展,存在着回返型和继承型两种不同发展形式。

事实上,不同地槽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演化过程是复杂多样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地质文献中颇广泛地引用了“构造回返”、“地槽回返”这类术语,但其含义并未涉及地槽内部正、负构造单元转化或易位的发展关系,其意仅指地槽由沉降转变为隆升的过程。

海西构造期(运动),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

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

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

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地层。

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下石炭纪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纪,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中石炭纪: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纪和上石炭纪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

这个造山运动在二迭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

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中石炭纪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

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或称印支事件。

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 (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

后经黄汲清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

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现在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