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合集下载

十六项医院医疗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院医疗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目录一、首诊负责制度...................................................... -3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4 -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6 -四、会诊制度.......................................................... -7 -五、急诊会诊制度...................................................... -8 -六、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0 -七、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1)八、术前讨论制度 (7)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5 -十、查对制度......................................................... -.15 -^HYPERLINK \l "_Toc271821301"-19 -十二、新技术准入制度................................................ -21 -十三、病历管理制度.................................................. -22 -十四、分级护理制度.................................................. - 25 -十五、医患沟通制度:................................................ - 27 -十六、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 28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医院版)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分级护理制度4、术前讨论制度5、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6、死亡病例讨论制度7、危重病人抢救制度8、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与审批制度9、查对制度10、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11、值班与交接班制度12、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3、会诊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医患沟通制度16、转院转科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为切实履行医院救死扶伤的职责,规范医护人员对重危病人抢救的医疗行为,防止不安全医疗责任事件发生,特制定本制度:(一)因各种原因或疾病导致病人生命体征出现严重病态,威胁病人生命,或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意外和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被视为危重病人。

(二)危重病人就诊实行首诊负责,首诊医师和医疗部门必须负责病人的急救和生命体征的维持直至落实好专门医疗部门和医师进行诊疗为止。

(三)危重病人抢救必须听从急救小组负责人或主管医师指挥,迅速将病人转入急救室进行救治,特别紧急设法转运的应就地抢救,召集急救车和医院急救小组赶赴抢救。

(四)在医院内发生意外和严重并发症导致病人危重状态或重危病人抢救需行政特别支持的,除按第三条处置外,必须立即上报医务处直至院长。

(五)危重病人的转送必须有主管医护人员或主持诊疗操作的医护人员陪同,根据病情由主管医师决定护送人员的医疗等级,请护士陪同需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医嘱。

无医嘱视为主管(治)亲自陪同。

护士站必须做好协调工作。

(六)各医疗部门必须组建抢救小组由科负责人亲自主持。

各病区要建立定期检查急救设备、药品制度,药剂科要保证任何时候都能提供充足的急救药品,辅助科室要保证急救检查设备的完好和随时应急并建立制度。

(七)急诊科和ICU是医院处置危重病人的重要部门,必须保证急救床位和设备的应急使用和人员的紧急调用。

科室要建立相应的定期检查医疗制度。

(八)危重病人急救中全体医护人员应以抢救病人生命为第一,收到急救传呼6120,放下一切工作奔赴急救场所。

医院十六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六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六项核心制度本文旨在介绍医院的十六项核心制度,包括管理制度、服务制度、安全制度、质量控制制度等方面。

通过详细阐述这些制度,旨在加强医院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并保障患者和员工的权益。

一、管理制度1. 组织架构制度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医院顺利运营的基础。

医院应建立明确的组织架构,包括各级部门和岗位的设置,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和权限。

2. 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是保障医院员工权益的重要保证。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招聘、考核、薪酬福利等制度,确保人事管理的公平和透明。

3. 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医院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

医院应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流程,包括预算编制、财务审核、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制度。

4. 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患者隐私信息的保密,加强患者病历和医疗影像的管理。

5. 沟通协调制度沟通协调是医院内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有效合作的关键。

医院应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包括定期会议、交流平台等,促进信息共享和问题解决。

二、服务制度1. 接诊服务制度医院应建立规范的接诊服务制度,包括挂号、排队、候诊等方面的管理,并加强客户服务意识,提高患者满意度。

2. 护理服务制度护理服务制度是保证患者安全与健康的重要环节。

医院应建立科学规范的护理服务制度,包括护理操作规程、感染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3. 社会服务制度医院作为社会服务机构,应建立社会服务制度,包括开展健康宣教、义诊活动等,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

4. 投诉处理制度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妥善处理患者的投诉,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并借助投诉反馈,持续改进医院管理和服务质量。

三、安全制度1. 医疗安全制度医院应重视医疗安全,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置制度,对医疗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

2. 环境卫生制度医院应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定期清洁、消毒、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的规范,确保医院环境的清洁与安全。

十六项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要素,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下面将介绍十六项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核心制度。

一、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临床路径管理制度:通过引入临床路径,明确了患者治疗的全过程管理,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效率。

2.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时、公开地报告不良事件,加强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理。

3.病例讨论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开展病例讨论,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4.医疗服务评价制度:建立医疗服务评价机制,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评价,提高服务质量。

二、医务人员管理制度:5.医师执业注册制度:落实医师执业注册制度,规范医师的执业行为,提高医师的责任感和专业水平。

6.医院质量管理人员选拔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管理,引进专业的医院质量管理人员,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7.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要求医务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临床技能和治疗水平。

8.绩效考核制度:将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相结合,激励医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药品管理制度:9.药品临床应用评价制度:加强对药品的监管,推行药品临床应用评价,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10.不合理用药审查制度:加强对不合理用药的审查和管理,提高药品的合理使用率。

1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时报告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加强药品监管。

四、医疗设备管理制度:12.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13.外购医疗设备审查制度:对外购的医疗设备进行审查,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

五、风险管理制度:14.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引入医疗风险管理,对医疗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防控。

15.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护理风险的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

六、医患沟通与知情同意制度:16.医患沟通与知情同意制度:要求医生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明确治疗方案和风险,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医院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院项医疗核心制度

18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查房制度;三、会诊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五、病历管理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十六项核心制度

十六项核心制度

一、护理质量管理制度1、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科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制定并对护理质量实施控制与管理。

2、护理质量实行护理部、科室、病区三级控制和管理。

⑴病区护理质量控制组(1级):由2—4人组成,病区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按照质量标准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控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检查有登记、记录并及时反馈,每月填写检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报上一级质控组。

⑵科护理质量控制组(Ⅱ级):由3—5人组成,科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每月有计划地或根据科室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填写检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报护理部控制组,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落实。

⑶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组(Ⅲ级):由6—9人组成,护理部主任参加并负责。

每月按护理质量控制项目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各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填写检查登记表及综合报表。

及时研究、分析、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每月在护士长会议上反馈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3、建立专职护理文书终末质量控制督察小组,由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承担负责全院护理文书质量检查。

每月对出院患者的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进行检查评价,不定期到临床科室抽查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填写检查登记表上报护理部。

4、对护理质量缺陷进行跟踪监控,实观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5、各级质控组每月按时上报检查结果,科及病区于每月30日以前报护理部,护理部负责对全院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填写报表并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检查评价结果。

6、护理部随时向主管院长汇报全院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情况,每月召开一次护理质量分析会,每年进行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总结并向全院护理人员通报。

7、护理工作质量检查考评结果作为各级护理人员的考核内容。

二、病房管理制度1、病房管理由护士长负责,科主任积极协助,全体医护人员参加。

医院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院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院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1.诊疗规范:确保医生按照国家和医院的诊疗规范进行诊疗,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2.病案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病案管理系统,包括病案收集、整理、归档等环节,确保病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保密性。

3.医疗质量评估: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包括对医生的技术能力、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医院医疗质量的稳步提高。

4.医疗设备管理: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采购、验收、维护等方面,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有效使用。

5.药品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药品采购、库存、配送、使用管理制度,规范药品的购入和使用过程,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6.感染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隔离措施、消毒防护措施等,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7.护理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护理管理制度,包括护理质量评估、护理流程规范等,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8.医学伦理:确保医生和护士遵守医学伦理规范,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9.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10.急救制度:建立健全的急救制度,包括急救设备、急诊医生和护士的培训等,提高医院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理能力。

12.医学教育培训:建立医学教育培训制度,包括医生、护士的岗前培训和持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13.病房管理制度:建立病房管理制度,包括病房清洁、空气消毒、病人安全等方面,提供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14.患者安全管理:建立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预防医疗事故、误诊、病人跌倒等方面,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

15.医疗投诉处理:建立科学的医疗投诉处理机制,对医患矛盾和投诉案件进行调查和处理,维护医院的声誉和形象。

16.社会责任:医院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公益活动,为社会和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这些医疗核心制度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

十六项核心制度

十六项核心制度

首诊负责制度一、凡第一个接待门急诊病人的科室和医师为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

二、首诊医师发现涉及他科的病人应在询问病史、进展体检、写好病历,并进展必要的处置后,才能请有关科室会诊或转科。

三、挂错号与科本毫无关系的病人,可通过挂号室换号转他科就诊,首诊医师必须做好耐心解释,不得推之不问。

四、凡遇复合伤或诊断未明的病人,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承当主要诊疗责任,并负责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在未明确收治科室之前,首诊医师应负责到底。

五、如患者确须转科,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医师并经本科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诊察同意后负责与相关科室联系并妥善安排。

如须转院,由首诊医师经科主任同意签字后向医务科或分管院长汇报并备案前方可转院。

六凡在接诊诊治、抢救病人过程中违反以上规定,将追究有关科室和当事人的责任,并按照医院有关规定进展处理。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内容包括审查和决定急、危、重、疑难病例及新入院病例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抽查医嘱、病案、护理质量并听取各级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工作的意见,进展必要的示教工作。

对所查病人,应亲自询问诊疗情况和病情变化,了解生活和一般状况,并全面查体。

二、主治医师查房每日一次,应有住院医师参加,内容包括:系统了解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系统进展全面物理检查,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对新入院、重危、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进展重点检查讨论,确定新方案,决定出院、转科、会诊,检查所管住院医师的病历,对不符合病历书写要求的,都要一一予以纠正,听取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意见。

三、住院医师查房每日上、下午至少一次,系统巡视,检查所管患者的全面情况,对危重患者随时视察处理,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对新入院、手术后、疑难、待诊断的患者都要重点巡视,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进展分析,提出进一步检查、治疗意见。

检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必要时给予临时医嘱。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在医疗领域所建立的核心机制和制度安排,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保证。

我国的医疗核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十六项内容:1.医疗体系建设。

包括构建全民医保体系、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资源配置等。

2.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3.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药品全流程监管制度、推广仿制药等,确保药品供应安全和合理用药。

4.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加强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完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等,保障患者安全。

5.医疗价格和费用管理。

建立合理的医疗价格机制、推动医用耗材价格透明等,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6.医疗技术和人才支持体系建设。

培养医疗人才、加强技术攻关等,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7.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推进医疗信息化,建立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8.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医患矛盾调解机制、完善医疗责任追究等,解决医疗纠纷问题。

9.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完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就医需求。

10.医疗管理体制。

推进医院、提高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等,优化服务管理模式。

11.医学伦理和法律建设。

加强医疗伦理和法律教育,建立完善医疗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

12.医疗事故监管和预防。

加强医疗事故统计和监管,推动医疗事故预防和处理。

13.医患沟通和信任建设。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

14.医疗资源配置和流动。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推动城乡医疗资源流动和共享。

15.医疗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

加强医疗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16.医疗科研和创新机制建设。

鼓励医疗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医疗科技进步。

这些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覆盖了医疗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基层医疗服务到医疗保障、从医疗质量安全到医患关系,都有相关制度和机制的支持和保障。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医疗体系的核心,为保障人民的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医院十六项医疗核心守则.doc

医院十六项医疗核心守则.doc

医院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为切实履行医院救死扶伤的职责,规范医护人员对重危病人抢救的医疗行为,防止不安全医疗责任事件发生,特制定本制度:(一)因各种原因或疾病导致病人生命体征出现严重病态,威胁病人生命,或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意外和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被视为危重病人。

(二)危重病人就诊实行首诊负责,首诊医师和医疗部门必须负责病人的急救和生命体征的维持直至落实好专门医疗部门和医师进行诊疗为止。

(三)危重病人抢救必须听从急救小组负责人或主管医师指挥,迅速将病人转入急救室进行救治,特别紧急设法转运的应就地抢救,召集急救车和医院急救小组赶赴抢救。

(四)在医院内发生意外和严重并发症导致病人危重状态或重危病人抢救需行政特别支持的,除按第三条处置外,必须立即上报医务处直至院长。

(五)危重病人的转送必须有主管医护人员或主持诊疗操作的医护人员陪同,根据病情由主管医师决定护送人员的医疗等级,请护士陪同需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医嘱。

无医嘱视为主管(治)亲自陪同。

护士站必须做好协调工作。

(六)各医疗部门必须组建抢救小组由科负责人亲自主持。

各病区要建立定期检查急救设备、药品制度,药剂科要保证任何时候都能提供充足的急救药品,辅助科室要保证急救检查设备的完好和随时应急并建立制度。

(七)急诊科和ICU是医院处置危重病人的重要部门,必须保证急救床位和设备的应急使用和人员的紧急调用。

科室要建立相应的定期检查医疗制度。

(八)危重病人急救中全体医护人员应以抢救病人生命为第一,收到急救传呼6120,放下一切工作奔赴急救场所。

为救命,主持抢救负责人有权力签署特急急救意见,先救治后付费,但此权限仅限首次。

行使后应立即报告医疗行政和总值班,以后不付费诊治需请示医疗行政审批。

(九)如违反以上条例视为责任事件,医院将进行严厉处罚,因此所引起的后果,当事人将承担法律责任。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卫生部医疗机构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卫生部医疗机构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卫生部医疗机构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1. 患者权益保障制度为了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卫生部制定了一系列患者权益保障制度。

首先,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应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如医生与患者的交谈内容、病历信息等应严格保密。

其次,医疗机构应提供明确的价格公示制度,确保患者对医疗费用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另外,医疗机构还应建立患者投诉反馈渠道,及时解决患者的诉求和问题。

2. 临床质量管理制度卫生部医疗机构还规定了临床质量管理制度,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这包括临床路径管理,即制定标准化的诊疗流程,确保医疗操作规范和一致性。

另外,医疗机构还应建立医疗巡查制度,对医疗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纠正和改进不合理的医疗操作。

3. 医学研究伦理和学术道德制度为了保护患者的权益和确保医学研究的可靠性,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立了医学研究伦理和学术道德制度。

医学研究项目需经过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确保研究过程中患者的知情同意和隐私保护。

此外,医学研究人员应遵守学术诚信规范,杜绝数据捏造和虚假宣传等不道德行为。

4. 护理服务质量评估制度为了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医疗机构应建立护理服务质量评估制度。

这包括评估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建立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机制,关注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改进不足之处。

5. 医患沟通和信息共享制度为了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医疗机构应设立医患沟通和信息共享制度。

这包括建立患者健康档案,方便医生对患者的病史和治疗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

同时,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解答患者的疑问和提供必要的医学知识。

6. 知情同意和手术安全管理制度在进行医疗手术时,医疗机构应实施知情同意和手术安全管理制度。

医生在进行手术前,需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的目的、风险和预期效果,并听取患者的意见和选择。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建立手术风险评估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针和基本制度,目的是推动全面健康医疗改革,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这些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价格制度、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医疗事故纠纷制度、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综合医院绩效评价制度、医疗信息化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员参保制度、医疗卫生教育体系、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医药卫生法律法规制定、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医疗废物管理与处置、医疗设备采购与使用、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器械监管制度。

一、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为了满足全民医疗保障需求,实现医疗费用全覆盖的制度。

国家对各类人群实行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助于解决人们就医时的经济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二、药品价格制度:药品价格制度是指对药品价格进行监管与控制的制度。

国家设立了药品价格监管机构,对药品价格进行监督和调控,防止药品价格虚高,保障公众利益。

同时,国家还通过政策措施降低药品价格,提高药品的可及性。

三、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医疗服务价格制度是指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监管和控制的制度。

国家对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价格政策,合理调整价格水平,防止过度收费,保障公众权益。

四、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是指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人事制度等进行改革,实现公立医院的良性发展。

国家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医院运营可持续发展。

五、医疗事故纠纷制度:医疗事故纠纷制度是指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鉴定、赔偿和处理的制度。

国家建立了医疗事故纠纷调解机构,加强医疗事故责任认定,保护患者合法权益,推动医疗纠纷化解工作。

六、医学人才培养机制: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是指对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进行规范和优化的机制。

国家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加强实践教学,推动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深度融合。

医疗质量管理十六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十六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十六项核心制度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目录一、首诊负责制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医疗会诊管理制度 (一)院内会诊制度 (二)邀请院外会诊制度 (三)应邀外出会诊制度(四)会诊管理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 (一)特级护理 (二)一级护理 (三)二级护理 (四)三级护理五、值班、交接班制度 (一)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二)护理值班、交接班制度六、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七、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 (一)临床查对制度 (二)输血查对制度 (三)手术查对制度(四)发药查对制度 (五)医技检查查对制度 (六)供应室查对制度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五、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一)病历书写规范 (二)病历质量控制 (三)病案管理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一、首诊负责制度1、首诊负责是指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对所接诊病人、特别是对急、危重病人的检查、诊断、治疗、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

2、首诊医师除按要求进行病史采集、身体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已明确的病人应积极治疗或收住院治疗;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人应边对症治疗、边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即转有关科室治疗。

3、诊断明确须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人、必须及时收入院、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

4、如遇危重病人需抢救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科主任(急诊科主任)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拒绝抢救。

5、对已接诊的病人、需要会诊及转诊的、首诊医师应写好病历、检查后再转到有关科室会诊及治疗。

急诊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首诊医生应亲自或指定护士护送并做好交接手续。

6、医务科对全院首诊负责制度实施情况实行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处理。

7、急诊病人由分诊护士签署就诊科室、首诊医师应当做好病程记录、完善有关检查并给予积极处理、若确属他科情况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直到会诊科室签署接受意见后方可转科。

【印】医疗十六项核心制度

【印】医疗十六项核心制度
医疗十六项核心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一、首诊负责是指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对所接诊病 人特别是对急、危重病人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科和转 院等工作负责到底。 二、首诊医师除按要求将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 结果详细记录外, 对诊断已明确的病人应积极治疗或收住院治疗; 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人应边对症治疗,边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 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即转有关科室治疗。 三、诊断明确须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员,必须及时收入 院,如因本院条件有限,确需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
17
(二)会诊资格不够、延时会诊:全院通报,扣罚综合质量 考核成绩,由此所发生的诊疗过失,由当事人或上级医师承担。 (三)不填写会诊记录单:凡申请会诊医师或被邀会诊医师 未按时填写会诊记录单者,全院通报,扣罚综合质量考核成绩, 由此所发生的诊疗过失,由当事人承担。 五、病例讨论制度 一、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讨论时限: 一般情况下, 患者死亡 1 周内进行; 特殊情况 (医 疗纠纷、猝死病例)及意外死亡病例,当日完成死亡病例讨论。 凡死亡病例,医师均应询问死亡患者的家属是否同意尸检,如不 同意尸检,应取得患方书面知情同意。凡同意尸检的,患方须在 尸检协议书签字,保留于病历中,待尸检报告发出后 1 周内进行
7
5、确定重点病例,提请主任医师查房。 6、介绍有关专业理论进展,进行教学查房,搞好住院医师 “三基”训练,培养下级医师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处理实际问 题的能力。 7、查阅医疗文件,对病历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及时审 签住院医师所写的“主治医师查房记录”的内容。 (三)主任、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查房 主任、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每周至少查房二次,对新入 院病人的查房应在 72 小时内完成,要求病区各级医师、责任护 士及实习进修人员必须参加。 查房形式包括指导查房和教学查房。 1、指导查房:旨在了解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的查房质量、 医疗质量、病历质量、护理质量、病区管理质量,解决所管辖病 区病人诊断和治疗中的疑难问题。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事业是国家民生的基石,为了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医疗核心制度。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一、医疗资源配置制度医疗资源配置制度旨在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均等、高效的医疗服务。

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资源调控机制,优化医疗资源分布,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二、医疗技术与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技术与质量管理制度注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医疗质量的保障。

通过加强医疗技术管理、质量评价和事故处理等措施,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医疗费用的定价、调整和监管,使医疗费用合理、透明。

通过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制度,防止医疗费用过高,保障人民的医疗费用支出在合理范围内。

四、医保制度医保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供医疗费用保障和风险分担。

通过参保、筹资和医保支付等环节,让全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减轻个人经济负担。

五、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

通过建立药品生产、流通和采购的管理机制,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和价格合理。

六、药品审评审批制度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是保证我国药品质量安全和研究创新的基础。

通过严格药品审评审批程序,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管和控制。

七、医疗法规与政策制度医疗法规与政策制度是医疗事业运行的依据和保障。

通过制定和完善医疗法规与政策,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

八、医疗纠纷调解与仲裁制度医疗纠纷调解与仲裁制度旨在及时、公正地解决医患纠纷。

通过建立健全的医疗纠纷调解与仲裁机构,促进医患和谐关系,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九、医疗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医疗服务质量监督制度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健全的医疗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十、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注重医院内部安全管理和医疗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医院十六项核心制度考核细则

医院十六项核心制度考核细则

医院十六项核心制度考核细则医院的十六项核心制度考核细则是为了确保医院各项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运行,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下面是对医院十六项核心制度考核细则的详细介绍。

第一项:医院组织结构制度。

考核重点是医院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否能够实现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有效的沟通协调。

第二项:人事管理制度。

考核重点是人事管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是否能够科学、合理地管理和激励医院职工。

第三项:薪酬福利制度。

考核重点是薪酬福利制度的公平合理性和激励效果,是否能够合理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四项: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考核重点是医院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是否能够有效控制医院的财务风险并保证财务运行的稳定。

第五项:临床质量管理制度。

考核重点是临床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能够持续改进临床工作。

第六项:医院病案管理制度。

考核重点是医院病案管理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是否能够保证病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医疗质量评估提供可靠数据。

第七项:医院药品管理制度。

考核重点是医院药品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否能够保证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并有效控制药品费用。

第八项:医院设备管理制度。

考核重点是医院设备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是否能够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及时维修,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检查和治疗服务。

第九项: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考核重点是医疗器械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是否能够保证医疗器械的有效使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第十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考核重点是医院感染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是否能够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减少感染的发生。

第十一项:医院卫生管理制度。

考核重点是医院卫生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是否能够保持医院的清洁卫生,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第十二项:医院安全管理制度。

考核重点是医院安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是否能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第十三项:医院信息化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十六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十六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十六项核心制度在医疗行业中,为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机构需要制定一系列核心制度进行管理和监控。

下面将介绍医疗质量管理的十六项核心制度。

一、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度医疗机构应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确定质量相关政策、目标和指标,并组织相关培训和教育,以确保质量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医务人员权益保障制度该制度保障医务人员在职业发展、薪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三、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路径,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协作,以提高诊疗效果和减少资源浪费。

四、医疗差错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差错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及时汇报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医疗质量评估制度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估,通过对病例回顾、抽样调查等方式,评估医疗质量并进行改进和提升。

六、风险管理和预防控制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和预防控制制度,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等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风险和事故的发生。

七、医疗质量档案管理制度该制度包括医疗质量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保存,确保医疗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密性。

八、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及时、公正地处理医疗纠纷,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维护医疗机构的声誉。

九、病案质量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着重病案管理,包括病案填写、编码和归档等环节的规范化和管理,以提高病案质量和信息管理水平。

十、院感管理制度院感管理制度旨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包括院内感染监测、环境卫生和消毒措施等方面的管理。

十一、药事服务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药事服务管理制度,包括药物采购、存储、配送和使用等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十二、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包括设备采购、清洁消毒和维护等方面的管理。

十三、护理管理制度护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工作,包括护士执业行为规范、技能培训和定期考核等要求。

十六项核心制度

十六项核心制度

XXX医院十六项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分级护理制度4、术前讨论制度5、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6、死亡病例讨论制度7、危重病人抢救制度8、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与审批制度9、查对制度10、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11、值班与交接班制度12、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3、会诊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医患沟通制度16、转院转科制度----------------------------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首诊负责工作制度1.首诊负责制是指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对其接诊病人,特别是急、危重病人的检查、诊断、治疗、会诊、转诊、转科、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的制度。

2.首诊医师按要求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已明确的病人及时治疗或收住入院,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员应边对症治疗,边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即转有关科室治疗。

3.如遇危重病人需抢救,首诊医师应首先抢救并及时请求相关诊疗科室派员参加抢救处理,被邀科室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推诿抢救。

、4.被邀会诊的科室医师须按时会诊,执行医院会诊制度。

会诊意见必须向邀请科室医师书面交待。

5.被邀科室须有二级医师或专科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参加会诊,并做好登记记录。

6.两个科室的医师会诊意见不一致时,须分别请示本科上级医师,直至本科主任。

若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首诊医师负责处理并上报医务科或总值班协调解决,不得推诿。

7.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危重病人抢救,在未明确由哪一科室主管之前,除首诊科室负责诊治外,所有的有关科室须执行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协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去。

各科室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做病历记录。

8.首诊医师对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须先抢救,同时由病人陪同人员办理挂号和交费等手续,不得因强调挂号、交费等手续延误抢救时机。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医疗制度的完善对于保障人民的健康以及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我国不断推进医疗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医疗核心制度,旨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全民健康目标。

本文将介绍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并分析其对于健康事业的重要意义。

一、全民医保制度全民医保制度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构建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障。

该制度通过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等,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和相应的医疗补偿。

二、医药联动制度医药联动制度是指医疗服务机构和药品供应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旨在优化药品供应链和促进合理用药。

通过与药品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优化药品采购、减少药品中间流通环节等,医药联动制度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药品价格,并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制度旨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通过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水平,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和设备条件,可以使人民群众更便捷地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

四、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制度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制度旨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实现医疗费用的合理定价和公平支付。

通过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机制、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参考标准和调整机制等,可以遏制过度医疗、过度收费等现象,降低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

五、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旨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防止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通过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监督和评价,规范医疗操作和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六、医疗保障基金筹资制度医疗保障基金筹资制度是确保医疗保障经费的充足和可持续运行的重要机制。

该制度通过建立医保基金筹资来源多元化的机制、制定医保基金预算和使用规则等,保障医疗保障基金的合理使用和保值增值,确保医保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医院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院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院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医院的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为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医院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以下是医院的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一、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监督和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确保医院的医疗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二、安全管理制度医院建立医患双方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预防医疗事故的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处理流程,确保医院的医疗服务过程安全可靠。

三、科研与教学管理制度医院重视科研和教学工作,设立科研和教学管理部门,制定规范和程序,加强科研和教学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医院的学术发展。

四、药品管理制度医院设立药品管理部门,制定药品采购、配送、贮存和使用的规章制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可靠、价格合理,避免药品滥用和浪费。

五、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院设立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实施医疗设备的定期检验、维护和更新,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安全。

六、病案管理制度医院设立病案管理部门,规范病案的书写和管理流程,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和医疗信息安全,提高医院病案质量和管理水平。

七、感染控制与防治制度医院设立感染控制与防治部门,制定感染控制与防治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医院环境的洁净和医疗操作的无菌。

八、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医院设立医疗服务管理部门,制定医疗服务的管理规定和操作流程,确保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够及时、准确、专业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九、护理管理制度医院设立护理管理部门,制定护理服务的管理规定和操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益,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十、手术医疗管理制度医院设立手术医疗管理部门,制定手术操作和手术室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和手术室的无菌。

十一、疼痛管理制度医院设立疼痛管理部门,制定疼痛评估和疼痛缓解的操作规范,提高患者的疼痛管理水平,减轻患者的痛苦。

十二、门急诊管理制度医院设立门急诊管理部门,制定门急诊服务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提高门急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减少患者等候时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医院版)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分级护理制度4、术前讨论制度5、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6、死亡病例讨论制度7、危重病人抢救制度8、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与审批制度9、查对制度10、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11、值班与交接班制度12、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3、会诊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医患沟通制度16、转院转科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为切实履行医院救死扶伤的职责,规范医护人员对重危病人抢救的医疗行为,防止不安全医疗责任事件发生,特制定本制度:(一)因各种原因或疾病导致病人生命体征出现严重病态,威胁病人生命,或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意外和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被视为危重病人。

(二)危重病人就诊实行首诊负责,首诊医师和医疗部门必须负责病人的急救和生命体征的维持直至落实好专门医疗部门和医师进行诊疗为止。

(三)危重病人抢救必须听从急救小组负责人或主管医师指挥,迅速将病人转入急救室进行救治,特别紧急设法转运的应就地抢救,召集急救车和医院急救小组赶赴抢救。

(四)在医院内发生意外和严重并发症导致病人危重状态或重危病人抢救需行政特别支持的,除按第三条处置外,必须立即上报医务处直至院长。

(五)危重病人的转送必须有主管医护人员或主持诊疗操作的医护人员陪同,根据病情由主管医师决定护送人员的医疗等级,请护士陪同需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医嘱。

无医嘱视为主管(治)亲自陪同。

护士站必须做好协调工作。

(六)各医疗部门必须组建抢救小组由科负责人亲自主持。

各病区要建立定期检查急救设备、药品制度,药剂科要保证任何时候都能提供充足的急救药品,辅助科室要保证急救检查设备的完好和随时应急并建立制度。

(七)急诊科和IcU是医院处置危重病人的重要部门,必须保证急救床位和设备的应急使用和人员的紧急调用。

科室要建立相应的定期检查医疗制度。

(八)危重病人急救中全体医护人员应以抢救病人生命为第一,收到急救传呼6120,放下一切工作奔赴急救场所。

为救命,主持抢救负责人有权力签署“特急急救”意见,先救治后付费,但此权限仅限首次。

行使后应立即报告医疗行政和总值班,以后不付费诊治需请示医疗行政审批。

(九)如违反以上条例视为责任事件,医院将进行严厉处罚,因此所引起的后果,当事人将承担法律责任。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科主任、主任医师查房每周不少于1~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周2-3次, 查房一般在上午进行。

住院医师对所管病员每日至少查房二次。

(二)对重危病员,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科主任、主任医师临时检查病员。

(三)查房前医护人员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子、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的检查器材等。

查房时要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认真负责,经治的住院医师要报告简要病历、当前病情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任或主治医师可根据病情做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做出肯定性的指示。

(四)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每周进行一次护理查房,主要检查护理质量,研究解决疑难问题,结合实际教学。

(五)查房内容:1、科主任、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危重病例,审查对新入院、疑难重危病员的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

副主任医师对新入院的一般病人在首次查房时应提及包括疾病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四方面的内容,对疑难病例应提及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在鉴别诊断的意义及明确诊断的途径、措施和方法:对已发出“病危”通知的病人,应自当天起连续三天,每天进行查房,查房需提及当前的主要矛盾以及解决主要矛盾的途径、措施和方法。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尤其对新入院、重危、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员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医师和护士的反映,倾听病员的陈述,检查病历并纠正其中的错误记录;了解病员的病情变化并征求他们对饮食、生活的意见;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决定出院、转科I可题。

3、住院医师查房,要重点巡视重危、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病员;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的意见,检查当天医嘱执行的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并开写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检查病员的饮食情况;主动征求病人对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见。

(六)院领导及职能科室负责人,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参加各科的查房,检查病员治疗情况和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3、分级护理制度(一) 目的分级护理指根据病人的病情,确定特级护理或一、二、三级护理,进行病情观察和治疗护理,并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给予基础护理。

(二) 适用范围1、特级护理(1) 脏器功能衰竭(心、脑、肾、肝、呼衰)。

(2) 各种复杂的或新开展的大手术。

(3) 各种严重的创伤、烧伤,多脏器功能损伤。

2、一级护理病情严重或病情不稳定需严密监测和观察者。

3、二级护理病情基本稳定者。

4、三级护理病情稳定者。

(三) 主要护理要求1、特别护理要求(1) 专人护理。

(2) 根据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出人量。

(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记录病人的重要生理、心理反应。

(4) 准确执行医嘱,及时完成治疗。

(5) 做好基础和专科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

2、一级护理要求(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医嘱和病情监测记录生命体征、出人量。

⑵ 观察病人的生理、心理反应,了解心理需求,做好身心整体护理。

(3) 准确执行医嘱,及时完成治疗。

(4) 做好与疾病有关的专科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

(5) 做好健康教育,协助或指导功能锻炼。

3、二级护理要求(1) 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生理、心理反应,做好身心护理。

(2) 准确执行医嘱,及时完成治疗。

(3) 做好健康教育,协助或指导功能锻炼,预防护理并发症。

4、三级护理要求(1) 准确执行医嘱,及时完成治疗。

(2) 了解病人病情,做好健康教育。

(四) 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和护理要求护士应对病人进行ADL评定,并提供相应的护理。

1、级别(1) 一级:完全独立,各项活动能在正常时间内安全完成。

生活可以自理不需要借助帮助。

(2) 二级:部分独立,在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中,需要使用辅助器具并超过正常完成活动时间,动作不够安全。

若提供必要的物品,生活可以自理。

(3) 三级:部分依赖,已尽最大努力仍不能独立完成日常活动。

需要指导、监督或说服,协助生活护理和功能锻炼。

(4) 四级:完全依赖,完全需要帮助。

需要协助被动活动,指导部分主动活动。

2、护理质量标准(1) 床铺平整、活洁、舒适、无碎屑、无尿渍、无血渍。

(2) 卧位舒适,符合病情和治疗要求。

(3) 口腔活洁,妥善处理口腔黏膜溃疡、出血等。

⑷皮肤活洁、完整无破损,会阴、肛门活洁无异味,指、趾甲、须发等洁净。

(5) 满足进食的需求。

(6) 满足饮水、排泄的需求。

(7) 根据肢体功能,协助和指导适当的功能锻炼。

4、术前讨论制度(一)对重大、疑难(四、特类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科研项目手术,较大的毁损性手术,年龄75岁以上的病人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二)术前讨论要作详细记录,必须明确手术指征,制定手术方案、并发症的防范措施、术后观察事项、护理要求等。

(三)术前病历讨论过后必须要有本科室主任签名确认。

(四)5、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一)入院后五日内不能确诊的,需进行科室内讨论;入院后八日内未能确诊的,需组织全院讨论。

(二)疗效不满意病例的讨论:主要病情不能控制的,五日内完成科室内讨论;仍不能控制的,八日内完成全院讨论。

(三)门诊病例讨论:凡是在我院就诊三次仍不能明确诊断的,要组织相关科室进行讨论。

(四)医技病例讨论:凡疑难病例,或发现结果明显异常,报告有疑问,要组织讨论,必要时复验,并由副主任医(技)师审核签发。

(五)危重病例讨论:病危病重的病人要在24小时内完成科室内讨论;病情不能控制的要求提请医务处组织全院会诊,医务处组织在24小时内完成院级讨论。

6、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一)凡死亡病例,一般在死后一周内讨论,特殊病例应及时讨论。

尸检病例,待病理解剖出结果后进行讨论,但不应迟于二周。

(二)死亡病历讨论要作详细记录,包括入院经过、治疗经过、病情恶化原因、死亡病因、死亡时间等。

死亡原因不明的要注明。

(三)如死亡病历为传染病病历,要在法定的时限内上报院防保科、医务处,一类传染病还要上报院部领导。

7、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一)重危患者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负责组织并主持抢救工作。

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

特殊病人或需跨科协同抢救的病人应及时报请医务处、护理部和业务副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二)对危重病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并做到严肃、认真、细致、准确,各种记录及时全面。

涉及法律纠纷的,要报告有关部门。

(三)参加危重病人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各司其职,要无条件服从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但对抢救病人有益的建议,可提请主持抢救人员认定后用于抢救病人(四)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在护士长领导下,执行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者。

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诵一遍,并与医师核对药品后执行,防止发生差错事故。

(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待,所用药品的空安音瓦经二人核对方可弃去。

各种抢救物品、器械用后应及时活理、消蠹、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

抢救房间要进行终末消蠹。

(六)安排有权威的专门人员及时向病员家届或单位讲明病情及预后,并及时办理各种签字手续,以期取得家届或单位的配合。

(七)需跨科抢救的重危病人,原则上由医务处或业务副院长领导抢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抢救工作者。

参加跨科抢救病人的各科医师应运用本科特长致力于病人的抢救工作。

(八)不参加抢救工作的医护人员不得进入抢救现场,但须做好抢救的后勤工作。

(九)抢救工作期间,药房、检验、放射或其他特检科室,应满足临床抢救工作的需要,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拒绝或推迟,后勤保障科室应保证水、电、气等供应。

8、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审批制度(一)一、二类手术由分管的主治医师审批(主治医师不在时,由指定高年资住院医师审批)决定安排手术人员。

(二)三、四类手术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审批并安排参加手术人员。

(三)使用植入介入医疗器械需所在科室主任审批签字。

(四)毁损性手术、重大特类以及新开展的手术应由科主任签署意见,报医务处登记、审查,业务院长批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