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借词现象和特点
《蒙古国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范文
《蒙古国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国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多元文化国家,其语言体系中汉语借词的现象并不鲜见。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汉语借词在蒙古语中逐渐增多,并成为蒙古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蒙古国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现象、原因、特点及其对蒙古语言文化的影响。
二、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现象(一)借词的数量与种类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数量众多,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日常生活用品到科技词汇,从地理名称到文化习俗,汉语借词在蒙古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些借词有的是直接从汉语音译过来的,有的是经过改造和改良后融入到蒙古语中的。
(二)借词的来源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主要来源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
随着中蒙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汉语借词逐渐成为蒙古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汉语借词在蒙古语中的特点(一)音译与意译相结合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在音译和意译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一方面,这些借词在音译时保留了汉语的发音特点,使得蒙古语在发音上更加接近汉语;另一方面,这些借词在意义上传达了汉语词汇的含义,使得蒙古语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和准确。
(二)借词的演化与变异在蒙古语中,汉语借词并非一成不变地保留了原有的形式和意义。
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这些借词经历了演变和变异的过程,逐渐适应了蒙古语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
四、汉语借词对蒙古语言文化的影响(一)丰富了蒙古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汉语借词的引入,使得蒙古语的词汇更加丰富多样,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这些借词不仅丰富了蒙古语的词汇量,还为蒙古语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二)促进了中蒙两国的文化交流汉语借词的存在和传播,促进了中蒙两国的文化交流。
通过这些借词,中蒙两国人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习俗,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五、结论本文通过对蒙古国蒙古语中汉语借词的研究,发现汉语借词在蒙古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地位。
这些借词不仅丰富了蒙古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还促进了中蒙两国的文化交流。
探讨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现象及其影响
探讨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现象及其影响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现象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词汇来丰富和拓展汉语词汇体系的现象。
借词现象在汉语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背景下,借词现象更加普遍。
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现象及其影响。
一、借词现象的特点借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借词来源广泛: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现象不仅来自于西方语言,还包括了日语、韩语等东亚语言,以及其他语系中的词汇。
这些借词丰富了汉语词汇,使其更具多样性和包容性。
2. 借词领域广泛:借词现象不仅出现在科技、经济、文化等专业领域,还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手机"、"网络"、"咖啡"等词汇都是从外语中借入汉语,并成为日常用语。
3. 借词方式多样:借词现象的方式包括音译、意译和直接引用。
音译是指将外语词汇的发音翻译成汉语音译词,如"巧克力"、"咖啡"等;意译是指将外语词汇的意义翻译成汉语词语,如"自由"、"平等"等;直接引用是指直接使用外语词汇,如"OK"、"Byebye"等。
二、借词现象的影响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现象对语言发展和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丰富了汉语词汇:借词现象使得汉语的词汇量大大增加,丰富了汉语表达的能力。
借词使得汉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新概念、新事物,满足了现代社会对语言的需求。
2. 促进了文化交流:借词现象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借用外语词汇,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建立了联系,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
3. 增加了语言变化的复杂性:借词现象也带来了一定的语言变化,使得汉语的语言形态和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这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可能增加了一定的学习难度。
4. 引发了语言纯洁性的争议:借词现象也引发了一些关于语言纯洁性的争议。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汉语与英语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两种语言,两种语言之间互相影响和借鉴是一种文化
交流的表现。
英语中汉语借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借词具有一定的特征与特点。
一、音译和义译结合
二、与中国文化、饮食、体育相关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大多与中国的文化、饮食、体育相关,如“kung fu”(功夫)、“zen”(禅)、“qigong”(气功)、“dim sum”(点心)、“chopsticks”(筷子)、“noodles”(面条)、“wok”(炒锅)、“panda”(熊猫)、“feng shui”(风水)等。
汉语中的文化元素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汉语借词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
输出形式。
三、带有特定意义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通常带有特定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与汉语原词汇的语义有所不同。
例如,“chop suey”(杂烩菜)在汉语中是一种荪菜,但在英语中是一个听起来有趣的
词汇,被用来描述一种杂烩的烹饪风格,“kowtow”(磕头)在汉语中是一种尊敬的表示,而在英语中则指某人向他人卑躬屈膝。
四、融汇口语、语言和文化的元素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融合了口语、语言和文化的元素,这些借词的使用频率也让它们成
为英语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ping pong”(乒乓球)、“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
总的来说,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充分反映了汉语和英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些借词不
仅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借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用词汇的现象。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音译借词:音译借词是指英语将汉语词语音译过来使用的现象。
英语中的“Kung Fu”(功夫)就是从汉语音译过来的。
在音译借词中,有一些词汇的发音被英语化,使其更易于发音和理解。
“wonton”(云吞)在汉语中发音“yúntūn”,而在英语中发音“wǎndūn”。
2. 翻译借词:翻译借词是指英语将汉语词语的含义进行翻译后使用的现象。
英语中的“longan”(龙眼)是将汉语词语的字面意思、“tea”(茶)是将汉语饮品的名称进行翻译后使用的。
在翻译借词中,有一些词汇的翻译结果与原汉语词语的拼写和发音相似,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 文化借词:文化借词是指英语借用汉语中的特定文化词汇的现象。
这些词汇通常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
“feng shui”(风水)是指中国古代传统的布局学说,“qi”(气)是指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种概念。
“kowtow”(叩头)则是指中国古代一种向皇帝表示敬意的仪式。
4. 饮食借词:饮食借词是指英语借用汉语中的食物和饮品的名称的现象。
随着中餐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许多汉语中的饮食词汇也被英语借用。
“dim sum”(点心)是指中国传统的小吃,“tapioca”(木薯)是指中国传统饮品中的一种原料。
5. 技术借词:技术借词是指英语借用汉语中的科技术语的现象。
由于中国在科技研发领域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汉语技术词汇被英语借用。
“doppler”(多普勒)是指一种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技术,“ping pong diplomacy”(乒乓外交)是指中国政府利用乒乓球比赛来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外交策略。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音译、翻译、文化、饮食和技术等方面。
这些借词丰富了英语的词汇资源,同时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汉语借词是指英语中被借用自汉语的词语。
借词是语言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的现象,它
表明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如下:
1. 音译词
义译是指在外来语中,将原词的意思翻译成该语言的文字,以表达该语言缺乏相应的
等效词语。
英语中借用的汉语词语中大量为义译词,例如,“feng shui”(风水)、“qi”(气)、“yin yang”(阴阳)等。
3. 单音节借词
英语中借用的汉语词语中,单音节词占据大部分,例如,“jade”(玉)、“khan”(汗)等。
这是由于汉语中许多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单音节构成的。
英语中也借用了一些多音节的汉语词语,如“kung fu”(功夫)、“dim sum”(点心)、“chop suey”(杂碎)等。
这些多音节词语的主要特征是含有许多汉语的口音和韵律特征。
5. 意象词
许多英语中借用的汉语词语都是意象词,即依据其写法形成印象和意象的词语。
例如,“dragon”(龙)、“foo dog”(石狮)等词语形象生动,能够在英语中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
6. 服务业词汇
汉语在服务业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词汇,例如:“dim sum”(点心)、“kung fu”(功夫)等。
这些词汇在英语中大量使用,成为了英语菜单、电影、武术等领域中的专业
术语。
总之,英语中汉语借词丰富多样、形式多样,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深厚交流和
影响,同时也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提供了便利。
汉语中的借词现象
汉语中的借词现象汉语中的借词现象可太有趣啦!咱就来说说这汉语里的借词吧。
借词呢,就是从别的语言里借来的词。
就像“巴士”,这就是从英语“bus”借来的。
咱平时坐的“巴士”,多顺口啊,要是说“公共汽车”,虽然也没错,但“巴士”就感觉很时髦、很简洁。
还有“咖啡”这个词,也是借词。
想象一下,要是没有这个词,咱们得说“一种用咖啡豆研磨后煮出来的饮品”,多麻烦呀。
咱中国文化这么博大精深,为啥还要借词呢?其实啊,这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外国的东西进入咱们中国,那自然就带来了它们的名字。
像“沙发”这个词,多形象啊,坐在软软的沙发上,说“沙发”,而不是什么“软座椅具”,感觉就是不一样。
借词也分好几种类型呢。
一种是音译的,就像刚刚说的“巴士”“咖啡”“沙发”。
还有一种是意译的,比如说“足球”,英文是“football”,咱们按照它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足球”,因为是用脚踢的球嘛。
当然啦,还有音译兼意译的,像“因特网”,“因特”是音译,“网”是意译,这样的词就把两种翻译的优点都结合起来了。
这些借词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吃的方面,有“巧克力”,那浓郁的口感,这个词也是音译过来的。
在娱乐方面,“迪斯科”,以前可是很流行的呢,这个词也是外来的。
在科技领域,“克隆”这个词,让我们了解到了一种新的生物技术。
而且借词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一些变化。
有的借词慢慢变得更符合汉语的习惯。
比如说“冰淇淋”,以前也有叫“冰激凌”的,现在“冰淇淋”就比较常用了。
借词就像是文化交流的小使者,把外面世界的东西和概念带到了汉语里,也让汉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它让我们在自己的语言里就能感受到世界的多元性。
咱可不能小看这些借词,它们可是汉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就像我们年轻人,也在不断吸收新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更酷更有内涵,汉语也是如此,通过借词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在我们日常的聊天中,借词也经常出现。
比如我们说“派对”,就是指那种聚会,比说“聚会”感觉更洋气一点。
现代汉语中的借词与外来语
汉语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借词和外来语。
这些借词和外来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首先,现代汉语中的借词来自于其他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等。
这些借词主要是科技和学术领域中的名词和专业术语。
例如,电脑(computer)、互联网(Internet)、手机(mobile phone)等,这些词汇涉及到了现代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这些借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使人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更加方便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主要来自于汉字文化圈和东亚地区的其他语言,如日语、韩语等。
这些外来语一般是汉字音译或者意译过来的,虽然发音可能不同,但是文字形式基本相同。
例如,日本的“旅行”一词在汉语中是“りょこう”(lǚ xíng)来表示的,韩国的“谢谢”在汉语中是“감사합니다”(gǎnshā hǎn yǒu)来表示的。
这些外来语的使用使得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也促进了这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汉字的创新和演变。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构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新的概念和事物出现,需要为之创造新的汉字。
于是,通过对汉字结构的创新和组合,一些新的外来词被创造出来,如“照相机”、“计算机”等。
这些外来词虽然不是直接来自其他语言,但是它们的创造和使用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语言表达的追求和创新。
总之,现代汉语中的借词和外来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使人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些借词和外来语的使用既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面对借词和外来语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对于语言的尊重和学习的态度,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传达汉语的内涵和智慧。
浅谈语言交流背景下汉语中借词现象——以英语日语借词为例
浅谈语言交流背景下汉语中借词现象——以英语日语借词为例摘要:语言是人类得力的交际工具,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的桥梁。
语言的借用是不同语言接触的结果,借词表面借的是词,实则借的是不同的交流习惯。
互相借用词语,可以促进双方的交流沟通。
本文旨在阐述语言交流背景下汉语中借词主要的构成特点、借词来源及汉语中借词的发展前景等。
关键词:借词构成特点主要来源文化交流语言是使用者在互相接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交流符号,其本身并不能进行接触。
民族间各种形式的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接触,这样就会导致互相借用语言成分。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语言作为互相了解的桥梁,人类接触会产生语言的融合,也就是词语的融合,其中,词语融合中最常见的就是词汇的融合,也就是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出现的词汇借用现象——借词。
一、借词的定义词是音义结合的统一体,只有音和义都是从另一个民族借来的词语,即音译词,才是借词。
例如汉语中借自英语的词语:咖啡—coffee、巧克力—chocolate,借自日语的:欧巴桑—おばあさん,榻榻米—たたみ等。
借词是伴随着文化交流出现的一种现象,它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
在吸收外国文字时,要适应本民族的构词特点,从借词当中汲取充分的营养。
汉语由于特定的民族心理,对借词有很强的同化力,因汉语是表意系统文字,而借词一般都不是表意系统文字,汉字是象形文字,其表达功能的最大特征就是会意性,甚至连偏旁也大多是带有意义的独立体,所以有时只要通过对字面进行语言学分析,就可以或多或少的了解词的大意,甚至可以达到“望形生义”的状态。
而借词最初的记录方式是表音字符,所以借词必须尽可能带上汉字表意化功能的标志,以更好的适应现代汉语结构系统,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
对借用者来说,借词也是新词,这种新词都是随着事物和思潮的传入而借来的。
民族间的接触是经常发生的,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也会不断的互相影响,因而各种语言大多有数量不等的借词。
汉语的借词现象和特点
汉语的借词现象和特点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自古以来一直是吸收外来语言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与外交、商贸、文化交流、科技交流等领域的接触中,汉语不可避免地吸收和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体系。
汉语的借词现象及其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
一、汉语借词的历史背景汉语借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从《论语》、《易经》、《尚书》等古籍中可以看出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情况。
例如,《易经》中有“夙夜在公”,其中的“夙夜”就是从粟特语中借来的。
在唐宋以及元明清时期,国际贸易在中国逐渐发展,大量外族的商品和文化产物进入中国,还有一些外宾在中国做官、传教等,由此也带来了大量外来语言和词汇的涌入,极大地促进了汉语词汇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汉语借词的特点1.来源广泛且多样化汉语借词的来源很广泛,主要有五类:一是小语种的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等欧洲语言;二是古代文化的遗产,如梵语、巴利语等印度语言,波斯语、阿拉伯语等西亚语言,希腊语、拉丁语等西欧语言;三是东南亚的南洋语言,如印尼语、马来语、菲律宾语等;四是中亚的突厥语系,如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五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如满语、蒙古语、藏语等。
2.形式各异汉语借词的形式各异,有的直接借用外来词的原形,例如“咖啡”、“饺子”、“纸巾”、“卡车”等;有的采取音译和音译加意译的方式,如“巧克力”、“铃木”、“阿尔卑斯”、“雅虎”等;还有一些借词以汉语词汇为核心,加上前缀、后缀、组合、结合等方式形成的词汇,如“微信”、“玻璃纤维”、“马达加斯加”等。
3.含义宽泛汉语借词往往具有含义广泛且容易被理解的特点,比如“足球”、“手机”、“头盔”等,都是通过中国人的使用和理解而逐渐被广泛接受,成为该领域内的标准词汇。
4.思想文化交流汉语借词的范围涉及很多领域,如科技、文化、商务、体育等,这也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广泛深入,同时也必将促进人类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语法中的借词与内借结构解析
语法中的借词与内借结构解析语法中的借词和内借结构是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它们在提供精确表达和丰富语义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语言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对这两个语法现象进行详细解析。
一、借词的概念与分类借词,即从其他语言中引用的词汇,是语言间相互借用和互动的一种体现。
根据借词的来源和特点不同,可以将借词分为以下几类:1. 外来借词:外来借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引入的词汇。
例如,英语中的"coffee"(咖啡)和"pizza"(比萨)就是外来借词,在汉语中被直接借用而成。
这种借词方式,可以极大地丰富语言的词汇量。
2. 语义借词:语义借词是指在同一语言中,某个词汇的意义将部分或完全借用另一个词汇的意义。
例如,汉语中的"电视"一词就是通过将"电"和"视"两个词的意义结合而成。
这样的借词方式,使得语言在表达上更加精准。
3. 形态借词:形态借词是指在同一语言中,一个单词的形态特征被借用到另一个单词上。
例如,在英语中,动词"intoxicate"(使醉)的派生形容词形式"intoxicated"(醉的)中,后者借用了前者的形态特征。
二、借词的作用与影响借词在语言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借词可以丰富语言的词汇量。
通过借用其他语言中的词汇,可以补充和拓展本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其次,借词也可以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借词的使用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借词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借词可能造成语义的不准确或歧义。
由于借词可能具有原词不具备的特定语义,造成使用者理解的困惑或误解。
其次,借词可能引发语言的混乱和不稳定。
过度借词可能使得语言在形态结构和用法上变得复杂,使得学习者更难掌握。
汉语借词举例
汉语借词举例一、什么是汉语借词汉语借词是指汉语在与其他语言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借用了一些外来词汇,并加以汉化或音译的现象。
汉语借词既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和交流的丰富性,也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
在汉语中,借词广泛来源于各个语系,如英语、法语、日语、俄语等,同时也包括了一些古代语言,如梵语、阿拉伯语等。
这些借词经过汉化后,成为了汉语常用词汇的一部分。
二、汉语借词的分类汉语借词可以根据其来源和汉化方式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可以分为外来词和古代借词;根据汉化方式,可以分为音译和意译。
下面将就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2.1 外来词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汇,在汉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外来词可以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来汉化。
2.1.1 音译外来词音译外来词是指将外来词按照其原本的发音转写到汉字上,形成了新的词汇。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从外语中借用专有名词、术语和外来语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音译外来词的例子:•约翰(John):这是从英语中借用的男子名字,音译过来成为汉语中的一个常见名字。
•咖啡(Coffee):这个词来自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经过音译后成为汉语中表示咖啡的词汇。
2.1.2 意译外来词意译外来词是指将外来词按照其意思翻译成汉语,形成了新的词汇。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从外语中借用一般名词、动词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意译外来词的例子:•电脑(Computer):这个词的意思是“计算机”,从英语中借用过来的。
•约会(Rendezvous):这个词的意思是“碰面”或“会面”,从法语中借用过来的。
2.2 古代借词古代借词是指从其他古代语言借用的词汇。
这些词汇通常指古代经典文献和诗词中出现的词语,如佛教经典中的梵语词汇、古代文献中的阿拉伯语词汇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借词的例子:•心经(Mantra):这个词来自梵语,汉语中用来指代佛教的一种经文。
•飞天(Genie):这个词来自阿拉伯语,汉语中用来指代神话中的一种精灵。
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借用与外来词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借用与外来词分析现代汉语作为一个丰富多样的语言体系,词汇的来源也极为广泛。
其中,词汇的借用和外来词成为了现代汉语的一大特点。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借用和外来词进行分析,揭示其特点和影响。
一、词汇借用的基本概念词汇借用是指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词汇并加以使用。
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语义、音形和语用等多个层面。
词汇借用可以分为直接借用和间接借用两种方式。
直接借用是指词汇在引入汉语时,保持原词的音形和语义不变;而间接借用则是指在直接借用的基础上,经过音形和语义的变化而形成新词。
二、外来词的特点与分类外来词是指汉语引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
外来词的引入主要是为了满足新事物、新概念、新现象等的表达需求。
外来词具有以下特点:音形特点方面,外来词往往保留原词的音形特点,但也会根据汉语的音韵规律进行相应的调整;语义特点方面,外来词的语义往往与原词存在差异,需要根据语境适当理解;词类特点方面,外来词的词类多样,既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也包括虚词如介词、连词等。
外来词按照其引入的语言分类,可以分为英语借词、日语借词、法语借词等多种类型。
其中,英语借词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类外来词。
这些英语借词通常是因为英语是现代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主要语言,而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词汇借用与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词汇借用和外来词的引入,对现代汉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词汇借用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使得汉语能够更好地表达新事物、新概念和新现象。
例如,手机、电脑等词汇的引入,丰富了汉语中关于通信和科技的词汇;外来词的引入还加速了汉语的语言变化,促使汉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其次,词汇借用和外来词的引入对汉语的语言风格和文化造成了影响。
外来词的引入会对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产生冲击,部分外来词的使用方式与中文思维模式不完全匹配,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适度调整。
借用词和外来词的使用也反映出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汉语的借词现象和特点
汉语的借词现象和特点汉语是一门古老的语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促成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文化的交汇,汉语借词现象因而也产生了。
借词是指在一种语言中直接引用其他语言的词汇,这在汉语中也颇为普遍。
本文将介绍汉语的借词现象和特点。
一、汉语借词的来源汉语的借词来源主要有三种:外来语、方言词和地名词。
外来语是指归属于其他语言的词,而方言词和地名词则是来自于中国各地方言和地理位置的名称。
这些词汇因地域限制,进入到汉语中的场合较为有限。
1. 外来词汉语中的外来词有很多,最早的是商务买卖和官方公文中的汉文词汇,随着唐朝当时对外交流的加强,因而带有一定的阿拉伯,波斯和印度语系词汇。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文化交流和经济全球化,外来词增加的速度加快,范围逐渐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有些外来词逐渐成为汉语中中不可缺少的词汇,如:“电话”,“电视”,“汽车”,“机器人”等等。
2. 方言词方言词是指从汉语各地语言中选用的词汇,比如地域性较强的食物名称(如“汤圆”,“花卷”,“糍粑”等),方言中的特定用词(如“啷个响”,“咽不上”等),地方习俗或者行业用语等。
3. 地名词地名词是指地理名称或者地点的名称,如中国省份名称中的“吉林”,“江苏”等,各个城市的名称例如“北京”,“上海”等,以及山川、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名称。
二、汉语借词的特点1. 汉语借词多样由于汉语所涵盖的语言衍变多元,各地在历史发展上所接触的多种文化和语言,促成了汉语借词的多样性。
与汉语同源或通源的外来词源有:“汉十三省”,伊朗语系、印度语系、阿拉伯语系、日本的汉字文化圏等等。
目前,汉语借词达到数千个,且不断增加。
2. 进汉词汇制度差异进入汉语的外来词汇,其音系、背景、文化、语言习惯等都会受到差异影响。
即使来自于同样的语言家族,其音、形、义等都不同,进入汉语后,还需要汉字化,符合汉字的基本要求,如需做出发音调整等等。
来自不同的语言则需匹配提词、释义、拼读、重写等环节。
举例说明汉语借词的类型
举例说明汉语借词的类型汉语借词是指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词汇。
汉语借词的类型有很多,下面我将列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不同类型的汉语借词。
1. 文化借词: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与文化相关的词汇。
比如,从英语中借用的词语“咖啡”,从法语中借用的词语“餐厅”,从日语中借用的词语“动漫”。
2. 科技借词: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与科技相关的词汇。
比如,从英语中借用的词语“电脑”,从日语中借用的词语“卡拉OK”。
3. 经济借词: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与经济相关的词汇。
比如,从英语中借用的词语“经理”,从日语中借用的词语“蓝领”。
4. 教育借词: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与教育相关的词汇。
比如,从英语中借用的词语“作业”,从法语中借用的词语“小学”。
5. 体育借词: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与体育相关的词汇。
比如,从英语中借用的词语“足球”,从法语中借用的词语“击剑”。
6. 食品借词: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与食品相关的词汇。
比如,从英语中借用的词语“汉堡包”,从法语中借用的词语“巧克力”。
7. 医学借词: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与医学相关的词汇。
比如,从拉丁语中借用的词语“病毒”,从英语中借用的词语“抗生素”。
8. 法律借词: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与法律相关的词汇。
比如,从法语中借用的词语“律师”,从英语中借用的词语“合同”。
9. 艺术借词: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与艺术相关的词汇。
比如,从法语中借用的词语“油画”,从英语中借用的词语“演唱会”。
10. 娱乐借词: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与娱乐相关的词汇。
比如,从英语中借用的词语“音乐”,从法语中借用的词语“电影”。
以上是关于汉语借词的一些例子,这些借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使其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同时,借词的使用也反映了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汉语词汇的“借用”和“移用”及其深层社会意义
汉语词汇的“借用”和“移用”及其深层社会意义汤志祥tangzx01@0、导言众所周知,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是“共生”、“共存”和“共变”的。
在人类的语言生活中,语言一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未停止过演进的步伐。
但就其发展、变化的速度、幅度和规模而言,在语言的四大构成要素中,语言的历时变化往往以语法的变化为最慢和最小,语音次之,而语汇和语义则是最快和最大的。
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是:整个中国社会在过去的二十年处在急速发展演进之中。
而作为反映这样的时代巨变的语言,尤其是它的语汇系统,也自然相应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个时期汉语语汇系统的变化,一是反映在新词、新语、新义不断地大量涌现上;二是反映在某些词语的不断地大量被“借用”和“移用”上。
本文下面将着重描述汉语词语在语言表层上被“借用”和“移用”的现象,再进而阐述这种语用变化在语言学上和社会学上的深层意义。
1、汉语词汇的“借用”现象所谓汉语词汇“借用”指的是:汉语普通话在这改革开放的二十年多里借用了不少原来本身没有的词语。
那些词语按其主要来源分可以分为:1、其他民族语言的词语 — 外来词语(例如,英语和日语的词语),2、其他汉语地区的词语 — 区域词语(例如,香港和台湾的词语),3、其他强势的汉语地域分支的词语 — 方言词语(例如,北方、广州和上海等方言)的词语等1。
1.1 借用外来词语现代汉语一贯有吸取外来词语的传统,这个时期也不例外,但这二十多年来所借用的外来词语的显著特点是:1、多半儿是英语词语,少量是日语词语。
2、借自英语的外来词语以“音译词”、“字母词”以及“字母 + 意译”词或者“纯意译词”为多,而日语词的引用上则以形借词为多。
报刊杂志上常见的借自英语和日语的外来词语有2:(按音序排列,后同)1参见拙文“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主办,2002年第二期。
汉语词语的来源与语义关系分析
汉语词语的来源与语义关系分析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词汇丰富多样,深深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汉语词语的来源和语义关系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汉语词语的来源与语义关系的一些常见现象和特点。
一、汉语词语的来源1. 本土成词:汉语词语中有很多是通过本土形成的,即从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生活习惯等方面派生出来的。
例如,"山水"一词源于中国山水画的文化背景,"红楼"一词则来源于《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经典。
这些词语是中国语境中的特有词汇。
2. 外来借词:随着交流与文化交融的不断深入,汉语吸收了很多外来词汇。
这些外来借词主要来自于其他语言,如英语、法语、日语等。
它们经过音译、意译、形式转化等方式,被汉语所吸收并加以使用。
例如,"咖啡"一词来自阿拉伯语的"qahwa","餐厅"一词来自法语的"restaurant"。
这些外来词汇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也反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3. 造词:汉语中还存在一些通过"合成词"、"转义词"、"借喻词"等方式形成的新词。
合成词是将两个或更多的基本词合并而成,如"电视"、"学校"。
转义词是通过改变原有词的词类和意义来形成新词,如"扑朔迷离"、"百花齐放"。
借喻词则是借用其他词的意义来描述特定的事物或现象,如"战争贩子"、"食肉市场"。
这些造词形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准确地描述事物和现象。
二、汉语词语的语义关系1. 同义关系:同义关系是指词语之间在概念和意义上的相似或相近。
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它们能够提供更多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选择。
举例说明汉语借词的类型
举例说明汉语借词的类型汉语借词是指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借入的词汇。
这些借词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以举例方式说明汉语借词的类型。
1. 外来词: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直接借入汉语的词汇。
例如,从英语中借入的词汇有"咖啡"、"巧克力"、"沙发"等;从法语中借入的词汇有"菜单"、"餐厅"、"雨伞"等。
这些词汇在汉语中保留了原有的发音和意义。
2. 音译词:音译词是指将外来词的发音转写为汉字的词汇。
例如,将英语单词"computer"音译为"计算机",将法语单词"restaurant"音译为"餐厅"。
音译词通常保留了原词的发音特点,但意义可能有所变化。
3. 形容词:形容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入的用来描述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汇。
例如,从英语中借入的形容词有"高科技"、"低调"、"时尚"等;从日语中借入的形容词有"可爱"、"帅气"、"淘气"等。
这些形容词在汉语中通常保留了原有的意义和用法。
4. 动词:动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入的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汇。
例如,从英语中借入的动词有"加油"、"搞定"、"抄袭"等;从德语中借入的动词有"拜访"、"哄抬"、"抓紧"等。
这些动词在汉语中通常保留了原有的意义和用法。
5. 名词:名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入的用来表示人、物、地点等的词汇。
例如,从英语中借入的名词有"手机"、"电视"、"鼠标"等;从法语中借入的名词有"画廊"、"沙龙"、"信封"等。
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现象及其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现象及其影响现代汉语是一门复杂而丰富的语言,其中的借词现象广泛存在,对语言本身以及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中借词现象的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一、借词现象的特点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外来语借词:许多外来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借用而来,如“咖啡”、“巧克力”等。
这些借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使得表达更准确、多样化。
2. 方言借词:不同地区的汉语方言之间也存在借词现象。
比如,北方方言中的“熬夜”一词在南方方言中是“通宵”,借词现象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
3. 专业术语借词:为了满足专业领域的需求,现代汉语中常常借用其他语言的专业术语。
比如,在科技领域,许多术语来自英语,如“电脑”、“互联网”等。
二、借词现象的影响借词现象对现代汉语和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如下:1. 丰富了汉语词汇资源:外来词的借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准确、多样化。
同时,借词现象也反映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 提升了语言的灵活性:借词现象带来了很多新词汇和新表达方式,使得现代汉语更具灵活性。
人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3. 彰显了时代变迁和文化交流:借词现象的存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
比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来词汇进入汉语,这不仅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也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态度和发展。
4. 促进了新事物和新概念的传播:许多借词来自于科技和文化领域,这些新词汇的引入促进了新事物和新概念的传播。
借词现象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新事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 增加了语言的学习负担:借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语言的学习负担。
学习者需要掌握更多的借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用法,这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可能是一项挑战。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现象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提升了语言的灵活性,又反映了时代变迁和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的借词现象和特点
借词也叫外来词,通常认为它指的是音或者义借自外语的词。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词的借用。
只要民族之间有接触,就会有词语的借用,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汉语也不例外。
一、汉语借词现象
在汉语史上的借词现象的高峰时期概括起来主要有七段。
1.汉代从西域借词
我国是一个传统内陆国家,贸易往来、战争征伐、文化交流最早都是向内陆发展。
汉朝是强盛的中原帝国,它对外交往的首选是向西发展,此时历史上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都加强了中原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出现很多西域借词,比如苜蓿、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琥珀是古波斯语的音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时期来自西域的借词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并不多。
2.汉末到盛唐从梵语借词
梵语是古印度语的一种,现在仍是印度23种官方语言之一,古梵语文献数量仅次于古汉语文献数量,居世界第二,远远超过古希腊语和古拉丁语的文献数量,古梵语文献主要是佛经。
早在西汉末年,佛教的《浮屠经》传入我国,之后不断有佛经传入,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引入了很多新
的概念。
那么,汉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借用了很多古梵语词。
比如:“佛”最初音译为佛陀,或浮屠,简称佛。
本意是“觉醒、顿悟”,佛教徒把教主释迦牟尼尊称为佛;“塔”最早的梵语音译是?堵坡,意思是佛教高僧埋葬尸骨的坟冢。
晋朝以后,人们专门造了“塔”字,塔也就成为一个意译的借词,一直沿用至今;“袈裟”是梵语的音译词,意思是僧尼的法衣;“伽蓝”音译借词,意思是僧众居住的庭院,现在在洛阳、吉林、无锡、苏州等地都有伽蓝寺。
梵语借词数量庞大,日本学者编纂的《汉语佛教大词典》收录的佛教词语多达3万5千余条,其中绝大部分是梵语借词。
3.元代从蒙语借词
宋代,蒙古族就已经与汉族发生过接触,乃至元朝建立,汉语与蒙语有了更为广泛而密切的接触,汉语此时出现向蒙语借词的高峰。
“歹”是个象形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有裂缝的残骨。
而现代汉语“歹”字的意思是“不好”,这个义项最早出现在元代文献里,比如出自元杂剧《窦娥冤》的一句话“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这个义项就是源自蒙语的近音字[tai],此时,现代汉语“歹”字本义已经消失,而是完全借用了蒙语的意思。
同样“蘑菇”、“站”、“把式”等也是来自蒙语的音译借词。
4.清代从满语借词
清兵入关以后,建立了清王朝,汉语中满语借词逐渐多了起来,比如:阿哥、格格、贝勒、贝子等等,这些都是满语的音译借词,随着清朝的灭亡,很多满语借词在口语中消失,一少部分留了下来,比如内蒙古有的地名叫贝子庙。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一个满语借词是萨其马(满族的萨其马是
饽饽、干粮,以冰糖、奶油和白面制成)。
5.明治维新以后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从日语借词
来自日语的借词是汉语借词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一类借词是借用日语的字形和字意属于借词中的借形词,这样的借词分辨起来比较困难。
日本文字是借源文字,晋朝时候,汉字传入日本,成为古代日本的官方文字,二战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以假名为主、汉字为辅的混合文字。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搞起了改革开放,开始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在翻译新概念新名词时,日本人通常使用汉字,由于这种翻译合乎汉语的习惯,加上早期留日学生的传播,这种借词就被大量地吸收到汉语当中。
比如“社会”是古代汉语中原有的词,本意是于春秋社日迎接土神的集会。
日本人用社会来翻译英语的society,意思是人类社会,日语“社会”字形同汉语相同,但是读音不同日语读[shakai no];“运动”也是古代汉语原有词语,原指运行移动,日语用来翻译英语的movement。
日语读作[undo],汉语借用回来以后,被广泛应用,比如政治运动、整风运动、独立运动等等,这里的“运动”指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有组织、有目的而规模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增加了一个义项。
从日语借来的词还有很多,比如士官、干部、警察、文明、肯定、经济、绝对、抽象、概况等等,这些词都是日语同形同义不同音的。
6.20世纪30~50年代从俄语借词
这个时期,因为共产主义的传播,拉近了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汉语受到了俄语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借词。
“布拉吉”意思是连衣裙,来自俄语的одеваться,这个词在全国曾经流行一时,因为人们习惯于用
意译词来替代音译词,这种音译借词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如今只有在我国东北部分地区仍在使用,此类借词还有卜留克、列巴、布尔什维克、喀秋莎等等。
7.鸦片战争至今从英语借词
汉语借词还有一大来源就是英语,从英语借词经历了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鸦片战争以后,到20世纪40年代,我国开始翻译西方书籍,介绍西方科技和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大批的英语借词,比如:五四时期,提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德先生就是德谟克拉西,英语原文是democracy;赛先生是赛因斯,英语原文是science,现在这两个词意译为民主和科学。
此外还有罗曼蒂克(浪漫)、费厄泼赖(公平竞争)、梵婀玲(小提琴)等等,这个时期以音译借词为主。
汉语从英语借词的第二次高潮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生活方式受到以英语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出现了诸如迪斯科、尹妹儿、脱口秀、巴士、丁克、超市、拷贝、可口可乐、拜拜等等一大批来自英语的借词,并且借词的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
二、汉语借词的特点
借词现象不仅出现在汉语中,世界各民族语言都有借词,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没有借词的语言,汉语借词现象却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1.汉语借词与社会发展、民族接触、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密切
我国历史上,汉语经历的几次借词高峰,就可以充分说明社会生活的节奏越快,与异域文化的接触越频繁,经济交流的范围越广泛,借词的速度就越快,数量越多,流行的范围就越广。
2.汉语借词的双音节比多音节有优势
跟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占多数,很多借词最初的音译是多音节,但是后来就被双音节借词取代,比如American最初音译为美利坚,现在译为美国,三个音节变成了两个音节,并且加上了义类“国”,由音译词变成了半音译词。
法国、德国、英国都是如此,romantic最初音译为罗曼蒂克,四个音节,为了符合汉语规范,简译为浪漫。
3.汉语借词的意译词比音译词更有生命力
在汉语的使用过程中,我们都感到外来音译词在汉语里面不好懂、不好记,汉语逐渐将其改造成为意译词,使之符合汉语规范,因此,这样的意译词比音译词更有生命力。
比如:Esperanto最初音译为“爱斯不难懂”现在则意译为“世界语”;telephone最初音译为“德律风”现在则意译为“电话”;violin最初音译为“梵婀玲”现在则意译为“小提琴”。
总之,借词是丰富本族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不能说,一种语言中的借词比较多,是语言贫乏的表现,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借词,并不会削弱这种语言的特点;一种语言借词的多少,主要受制于该语言使用者与其他民族的接触程度,以及语言社会文化功能的强弱,与语言结构特点没有必然的联系。
滥用借词,有害无益,拒绝借词是民族自闭的表现,作为汉语使用者,我们要大胆使用规范的汉语借词,认真研究借词现象,为丰富语言文化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远新.语言学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史有为.汉语外来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