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认识你呀真高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认识你呀真高

参考范本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说唱的方式表演歌曲,创编部分歌词与动作。

2.在学习结伴舞蹈的过程中,增进朋友间的友爱与亲密,体验共同表

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会唱歌曲,会跳单圈邀请舞。

2.钢琴伴奏、活动场地(椅子两两摆放成半圆形)。

活动过程

1.围绕活动主题“认识你呀真高兴”进行师幼间的互动与问候。

(1)用语言交流的方式彼此问候。师:孩子们,来到无锡我认识了你们

这么多新朋友,我想大声地对你们说:“认识你呀真高兴!”如果你们

愿意和我做朋友,一定也会大声地对我说这句话。(启发幼儿用同样的

话语回应执教老师)瞧!今天还来了很多客人老师,也用这句话向大家

问个好吧!

(2)在歌曲表演中传递快乐情绪。师:我知道你们学过一首歌就叫《认

识你呀真高兴》,咱们一起表演给新朋友们(指现场观摩教学的客人老师)看看吧。(完整歌表演一次)

2.用“说唱结合”的方式表现歌曲。感受唱唱、说说的变化与乐趣。(1)看老师怎样说唱。师:刚才你们为大家表演,现在我想为你们表演。仔细听,我和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

(2)集体练习。(按前面一半唱,后面一半说的方式完整进行)师:原来,一首歌可以从头唱到尾,还可以像我这样前面一半唱,后面一半说,

唱唱、说说真有趣!你们也来试试吧!

(3)以师生轮流“说”的方式再次练习。师:这一次又有新变化:最后

两句说的地方我和你们一人一句,你们愿意先说还是后说?

3.学习两人、三人结伴舞蹈,乐意与更多朋友进行表演。

(1)尝试按男孩、女孩结伴舞蹈的要求完成表演。师:和你旁边的朋友

合作一次吧,先商量好,是男孩先说还是女孩先说。(提醒幼儿:说的

时候会用好听的声音,听的时候要安静、有礼貌。)

(2)交换朋友,继续以两人结伴的方式合作表演。师:我们要换个朋友

再来一次。注意了:前奏的时候你要找到一个朋友和他(她)面对面站好,还要商量好谁先说谁后说,前奏结束时你们就要开始唱歌跳舞了。

(3)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小结并增加一次练习。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能很快找到朋友并且商量好谁先说、谁后说,但是商量的声音太大,

这样合适吗?为什么?(影响听音乐)启发孩子看看彼此间的距离(很近),提醒大家用悄悄话商量。

(4)增加朋友(提升难度),尝试以三人结伴的方式合作表演。师:刚才

是几个人做朋友?(两个)如果请你们三个人一起跳舞行不行?记住哦!前

奏的时候要三个朋友在一起,还要商量好谁先说、谁接着说、谁最后说。有点难,让我们来试试!

4.创编部分歌词与动作,增进朋友间的友爱与亲密。

(1)和朋友商量着改编歌词及动作。师:歌里唱到和朋友“拉拉手、亲

一亲”很开心,你还愿意怎样和朋友亲热呢?和你的朋友商量商量。谁

来介绍自己的好办法?

(2)选取个别动作替换到原有的歌词中,并完整表演。

5.拓展活动思路,尝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用方言表现歌曲的说唱部分,享受方言带来的快乐。

师:还记得我从哪里来的吗?我会用苏州话介绍自己,一起听听。(教

师用苏州方言说:我是苏州人,认识你呀真高兴!)你们可以用无锡话

说说吗?幼儿说方言,师生再轮流说。

师:我有很多朋友,有四川的、上海的……我跟他们学过四川话、上

海话,再用不同的语言来试试。师生轮流说。

活动背景与分析

这一个活动案例是我们为参加江苏省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展评而设计的,可是当我们来到展评现场无锡实验幼儿园时,发现参赛的教学内

容该幼儿园已分两教时实施过(第一教时:学唱歌曲;第二教时:学跳

邀请舞),这就意味着准备好的教学方案无法再用!意外、紧张之余,

立即思考对策。在与幼儿接触的半个小时中,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学习

状况,并根据幼儿的表现灵活调整了教学方案。首先,把幼儿完整演

唱的形式改为说唱(前半部分唱,后半部分说);其次,在邀请舞的基

础上,调整为学习两人、三人结伴舞蹈;第三,创编部分歌词与动作;最后,充分借助异地上课的机会,利用师生各自优势(会多种方言),

拓展教学思路。

活动在狮山中心幼儿园团队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从“痛并快乐”的过

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也真切地体会到“教育无痕”背后的努力与付出。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分享一点点并不成熟

的经验:只要把孩子放在心里,在简单、真实、自然的状态下多用我

们的眼睛发现孩子的需要、多用我们的耳朵倾听孩子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就会更有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