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必刷】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选择题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历史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限时:60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

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的道义和责任感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儒家“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主张“有为而无求”。

由此可知,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有较强的道义和责任感,故选C项。

材料无法体现儒家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故A项错误。

墨家信鬼神,儒家不信鬼神;墨家主张有求,儒家主张无求,二者思想对立,而非互补,故B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了儒家讲人道,并没有提到早期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思想,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材料中的富民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自耕农阶级和小生产者的要求,折射出当时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故选D项。

富民思想不等同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社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故C项错误。

3.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这一主张传承了()A.孔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治国思想C.孟子的义利主张D.墨子的兼爱思想答案B荀子的治国思想主张遵循其固有规律,不可轻易另辟蹊径,施政要有规律可循,有法度可效,这与题干中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共通之处,故选B项;民本思想即重视百姓的利益,题干没有体现,排除A项;孟子认为义利对立,主张求“义”就是道德的,求“利”就是不道德的,这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的爱,与题干中思想相悖,排除D项。

【高考冲刺】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10)世界思想文化选择题

【高考冲刺】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10)世界思想文化选择题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10)世界思想文化选择题1、希腊哲学家波里比阿把雅典比喻成一条没有船长的船,“在这样一条船上,当对风浪的恐惧使水手们保有理智并服从瞭望者的命令时,他们令人钦佩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但当他们的思想不一致时……一些人主张继续航行,一些人强迫瞭望者停靠码头,一些人撒了网,还有—些人阻止撒网并要求收帆……结果常常在靠近海岸时造成船难”。

据此可知,波里比阿认为()A.海洋对雅典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B.人文主义思想导致雅典内部分裂C.外部的危机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团结D.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危机2、摇滚乐正式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流行并迅速风靡全球。

典型的有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荡》;迈克尔·杰克逊呼吁拯救自然的《我们同属于一个世界》。

这表明摇滚乐( )A.广泛传播得益于新媒介的出现B.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C.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D.商业化运作特点突出3、有学者评价达·芬奇的《岩间圣母》:“这完全是一幅圣人画,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深刻的,散发着浓厚的动人的生活气息,它让人感受到母性的温暖,表达的却是宗教题材。

”该学者( )A.暗示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的对立B.揭示文艺复兴的主题是人文主义C.抨击封建教会禁欲主义的罪恶D.肯定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发展4、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它使各个国家都陷入内战和动乱,从而迫使世俗政府来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

据此可以推知,宗教改革( )A.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基本原则B.实现了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D.削弱了欧洲民众对封建神学的信仰5、透视法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们独特的绘画技巧,它使原本平淡的画面呈现出勃勃的生机,运用这种方法达到凸显人的精神的效果。

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中( )A.绘画带有艺术家生活环境的烙印B.画家强调光和色的变化C.画家注重将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D.绘画不再以宗教画为主6、论及卢梭的思想,学者贝克指出:“无论你是属于左派(哪怕是左翼中的左翼),还是属于右派(哪怕是右翼中的右翼),你都能在卢梭这里找到你的信条。

2020年高考历史新题预测中国古代的文化三轮冲刺过关试题(1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题预测中国古代的文化三轮冲刺过关试题(1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题预测中国古代的文化三轮冲刺过关试题历史试题★★★命题揭秘★★★2007-2019年统计数据明清理学 3 12清代理学影响对关羽的信仰、明清理学维系宗族、王阳明强调道德修养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5 50 清代女性反思传统伦理思想、黄宗羲论述的精神实质、李贽的思想特点、经世致用、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对理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科技 4 32 康熙接受外来事物的态度、最早记载甘薯传入中国的文献、宋应星科技成果特点及科技命运的原因、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及影响因素明清小说 2 16清代小说影响扩大的本质、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及影响清代京剧 2 8 京剧脸谱的特点、京剧形成的原因★★★考点排查★★★考点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关键词:仁、仁政、无为而治、法治、兼爱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考点二汉代——独尊儒术,成为正统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1.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刷题本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刷题本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刷题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

这表明他A.提出经世致用思想B.有否定君主独尊的意识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D.否定儒家治国理想2.黄宗羲在《原臣》中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

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

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材料中的主张( )A.有利于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反思C.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D.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3.《史记•屈贾生列传》载:“汉武帝(刘彻谥号武帝: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

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司马迁:死于公元前90年)有过书信往来。

到汉昭帝(谥号,死于公元前74年)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由此可以推断A.《史记》记载详实史料可信B.贾谊家学渊源世代为官C.《屈贾列传》存在补写或篡改D.谥号是帝王死后的封号4.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

“他”是( )A.程颢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5.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梁后超认为:“自由者,奴隶之对待(对立)也。

……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

”这说明两者( )A.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B.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C.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D.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6.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这反映了他( )A.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迷信B.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C.揭露道学家的虚伪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7.朱熹认为“君权”是符合“天理”的,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

2020届山东省新历史高考6月高考试题试卷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2020届山东省新历史高考6月高考试题试卷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2020届山东省新历史高考6月模拟试题一、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3分)“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

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

”由此可见,良渚遗址()A.是学会农业走向定居的开始B.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C.是私有制和阶级出现的开始D.是中国首个王朝建立的标志2.(3分)拥有姓氏是贵族及其后裔的特权,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都是指贵族成员到春秋战国时期,姓、氏的区别逐渐泯灭,大量的氏转化为百代不变的姓,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百姓”称谓的变迁表明()A.官僚制度逐渐产生B.贵族政治开始弱化C.世袭制度趋于解体D.禅让制度已经消亡3.(3分)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闻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

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

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B.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D.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4.(3分)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

徐光启评价这本书:“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此书为用至广……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可见,该书的翻译()①总结了中国的传统科技②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③批判了清初的社会现实④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3分)1861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5036370库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库两,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

这种增长()A.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B.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C.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6.(3分)如表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纺织厂创建时的资本来源状况(单位:万两)。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1)中国古代政治选择题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1)中国古代政治选择题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1)中国古代政治选择题1、商人自称“受命于天、天命恒常”。

周人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敬德保民”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新的天命观,构建了一条“民意——有德——天命”的政权合法性、“革命”合法性的证明逻辑。

从商到周天命思想的转变反映了( )A.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B.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C.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D.商朝制度被西周抛弃2、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3、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朝议有廷议和集议的区别。

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头提出,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

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

秦和汉初的朝议制度( )A.体现了政治决策的复杂多变B.蕴含制约君权的有利因素C.实现了监督皇权和君臣共治D.扩大了相权造成皇权旁落5、东汉末年开始的割据分裂,历四百年至隋唐始又统一;唐中期开始的割据分裂,经二百年到北宋方告结束。

由此至近代以前,中国再未出现因地方割据而导致的大分裂局面。

这一过程反映了( )A.中央和地方逐渐形成内重外轻状态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C.外部因素始终影响了政局的分与合D.中央集权统治力度直线上升6、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020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3)(山东卷)(参考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3)(山东卷)(参考答案)

2020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山东卷】历史·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B D D B D B A B B A B A B D B16.【答案】(1)内容:华夷同等地位;视华夷各族为中国历史的共同创造者;华夷共祖,有共同血缘。

背景:从春秋到战国,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认同于华夏民族。

战国时期,原先“夷夏”对立观念逐渐消失,天下一家、四海如一的“大一统观念”形成。

华夷一家、华夷共祖同源的观念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9分)(2)特点: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面对外来侵略时自觉形成);内涵不断丰富。

(3分)17.【答案】(1)同:都加强了与亚非地区的联系。

异:前者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后者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航行;前者一人多次航行,后者多人多次航行。

(6分)(2)不同影响: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同时伴随着殖民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4分)18.【答案】示例一信息一:四川在抗战中贡献壮丁人数最多。

说明:首先,因为四川人口基数大,因此更容易比其他省份贡献更多的壮丁;其次,四川处于西南内陆,在抗战期间,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少,环境相对安定,国民政府可以在四川征发到更多壮丁。

信息二:黑龙江贡献壮丁人数没有统计。

说明:因为东北三省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沦陷,其后东三省又建立了伪满洲国,长期处于日军的控制之下,因此除了以参加抗联和东北军等方式坚持进行抗战的东北同胞外,国民政府在东北三省征发壮丁的可能性很小。

综上所述,各省贡献的壮丁人数取决于该省人口总数、抗战环境等多重因素,但无论贡献人数多少,中华民族的各省同胞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因此,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10分)示例二信息一:河南在抗战中征发的壮丁人数呈递减趋势。

说明:首先,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河南逐渐成为抗战的最前线和重灾区,尤其是1944年豫湘桂会战后,河南全省基本沦陷,人口损失很大;其次,河南在1941年至1942年,遭遇了严重的水旱蝗灾,发生大饥荒,这也是河南壮丁人数大减的重要原因。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经济发展水平B. 绘画技术进步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

材料中注重对佛像服饰的修饰体现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发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发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2.(2019·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分析】“ 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 道通天地有形外”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体现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专项版汇编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专项版汇编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文化考点三:古代中国的科技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27,4分)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

2.(2020年江苏卷,2,3分)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

3.(2020年江苏卷,4,3分)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

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

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

2020年山东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与答案

2020年山东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与答案

2020年山东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与答案(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相较于夏商周,大一统国家的显著不同是A. 地理环境B. 生产方式C. 国民构成D. 制度特征2.《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也,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A. 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 君臣关系等级森严C. 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 宗法关系要服从君权3. 南朝梁武帝时,学校教育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

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引寒门隽才,不显人数”。

并且出现了“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

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南朝梁武帝A.重用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B.重视学校教育,采取考试取官的方式C.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4. 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

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 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 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5. 鸦片战争,中西会面,三千年一大变局,西人面对的是闭塞的中国,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

【高考冲刺】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13)中国史史学观点论述题

【高考冲刺】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13)中国史史学观点论述题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13)中国史史学观点论述题1、近代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

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若骛其花与果则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所附而何自生?”——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

(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比表1和表2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呈现出的趋势进行简要评述。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4、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

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

【高考冲刺】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6)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选择题

【高考冲刺】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6)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选择题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6)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选择题1、1897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发表后,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还有些人干脆以“竞存”“适之”等词汇给自己或家中子弟取名。

据统计,在短短的十年中。

《天演论》就发行过30多种不同的版本。

这主要是因为( )A.进化论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B.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进化论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D.知识分子力图挽救民族危机2、下图为光绪三十二年《开通画报》中的一幅漫画广告,画中某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我虽然要饭吃,没事我就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

”这反映出( )A.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报纸具备一定宣传功能C.报刊言论不受政府限制D.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3、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B.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C.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D.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5、下表是不同学者对康有为的认识观点出处“(康有为)初讲学长兴里,号长兴学舍,好测览两学译本,凡上海广学会出版之书报,莫不尽量购取。

”冯自由:《革命逸史》康有为自己向香港《中国邮报》编辑说:“我信仰维新,主要归功于两位传教士——李提摩太牧师和林乐知牧师的著作。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在万木草堂讲学时,康有为称“尧、舜如今之滇、黔土司头人也”:又称:“尧、舜皆孔子创议。

【高考复习】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复习】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复习(含答案)

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复习一、选择题1.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但他认为通过礼法改造人的本性,可以达到人“群”有序的目的。

韩非子认为人性的恶没有改变的可能,对其教育感化也是无用的,只能通过法律对其管束。

据此可知( )A.两者思想呈现出完全的对立性B.韩非子否定教育的功能C.构建稳定社会秩序是时人追求D.荀子提倡“礼法并用”2.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

董仲舒此举意在( )A.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B.以神化君权提升儒学地位C.糅合道家、阴阳家的理论D.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3.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

这在当时( )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4.春秋晚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5.下表为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发展B.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C.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D.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6.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2020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专题练习题

2020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专题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2.下面示意图表达了政治、教育、思想、儒学四位一体的主张,这一主张可能出现在( )A.《史记·孔子世家》B.《史记·秦始皇本纪》C.《汉书·董仲舒列传》D.《旧唐书·韩愈列传》3.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

据此可看出当时(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派别儒家(六艺) 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支派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 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4.历史学家钱宾四指出,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

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

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举荐孝廉 B.征召贤良C.独尊儒术D.设立太学5.《吕氏春秋·不二》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该观点属于学说(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7.他坚决批判复古思想,讥笑复古派为守株待兔的人,他的思想非常适合当时的新兴阶级当权者的需要,后被秦王嬴政所采纳。

“他”是( )A.墨子B.韩非子C.孟子D.庄子8.《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10)世界思想文化选择题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10)世界思想文化选择题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10)世界思想文化选择题1、希腊哲学家波里比阿把雅典比喻成一条没有船长的船,“在这样一条船上,当对风浪的恐惧使水手们保有理智并服从瞭望者的命令时,他们令人钦佩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但当他们的思想不一致时……一些人主张继续航行,一些人强迫瞭望者停靠码头,一些人撒了网,还有—些人阻止撒网并要求收帆……结果常常在靠近海岸时造成船难”。

据此可知,波里比阿认为()A.海洋对雅典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B.人文主义思想导致雅典内部分裂C.外部的危机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团结D.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危机2、摇滚乐正式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流行并迅速风靡全球。

典型的有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荡》;迈克尔·杰克逊呼吁拯救自然的《我们同属于一个世界》。

这表明摇滚乐( )A.广泛传播得益于新媒介的出现B.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C.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D.商业化运作特点突出3、有学者评价达·芬奇的《岩间圣母》:“这完全是一幅圣人画,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深刻的,散发着浓厚的动人的生活气息,它让人感受到母性的温暖,表达的却是宗教题材。

”该学者()A.暗示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的对立B.揭示文艺复兴的主题是人文主义C.抨击封建教会禁欲主义的罪恶D.肯定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发展4、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它使各个国家都陷入内战和动乱,从而迫使世俗政府来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

据此可以推知,宗教改革( )A.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基本原则B.实现了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D.削弱了欧洲民众对封建神学的信仰5、透视法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们独特的绘画技巧,它使原本平淡的画面呈现出勃勃的生机,运用这种方法达到凸显人的精神的效果。

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中( )A.绘画带有艺术家生活环境的烙印B.画家强调光和色的变化C.画家注重将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D.绘画不再以宗教画为主6、论及卢梭的思想,学者贝克指出:“无论你是属于左派(哪怕是左翼中的左翼),还是属于右派(哪怕是右翼中的右翼),你都能在卢梭这里找到你的信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选择题
1、儒家认为,“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这样“仁民爱物”才可以实现“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后期儒家更是直接以“仁”来关心自然、贯通自然。

这反映了儒家( )
A.具有神秘色彩
B.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C.提倡民本主义
D.主张和谐的世界观
2、董仲舒为树立儒家之权威,曾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其他学说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

就是在官场之中,武帝也重用了一批具有法家、黄老道家、阴阳家色彩的人物。

这说明汉武帝( )
A.顾忌新儒家,承天意施政
B.以“外儒内法”之术治国
C.兼用百家之学以粉饰统治
D.容许多元文化并存,统治开明
3、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生前并无画像传世,也未留存任何与容貌有关的资料,但后世依照个人想象为张仲景绘像者颇多。

下列两幅画像( )
A.源于想象并不具有史料价值
B.表明了雕版印刷术技艺高超
C.体现文人画注重形似的特点
D.反映了中医学的传播与发展
4、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直击人心,见性成佛”,不拘修行。

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诗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宋代诗人苏东坡(号东坡居士)诗云:“殷勤稽首维摩诘,敢问如何是法门。

弹指未终千偈了,向人还道本无言。

”这两首诗都体现了( )
A.理学对唐宋诗歌的深刻影响B.道家自然主义哲学深入人心
C.士大夫援禅入诗的审美意趣D.尊古崇雅的创作追求和风气
5、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

上述思想( )
A.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
6、顾炎武认为:“欲使民兴孝兴弟,莫急于生财。

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化行。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

”这说明顾炎武强调( ) A.民间教化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B.对财富的渴望败坏公序良俗
C.君主要以仁德之心来治理天下
D.儒家道德标准高于财富积累
7、顾炎武批判专制统治者的政治哲学,指出“自古用蛮夷攻中国者,始自周武王”;重申并发扬了孟子“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的观点,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的福扯高于一姓之兴亡。

这表明顾炎武( ) A.违背传统儒家思想 B.否定封建君主制度
C.提倡人道主义原则
D.有鲜明的革命意识
8、朱熹曾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

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所谓格物, 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这表明朱熹的思想( )
A.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B.实现了儒学的思辨化
C.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D.包含一定的科学因素
9、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诗意在( )
A.赞美池塘优美的风景
B.强调书法取法于自然
C.强调克制欲望来探究天理
D.借自然现象说明事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直接以‘仁’来关心自然、贯通自然”,可知当时的儒家已经具有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观,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神秘色彩,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强调伦理道德,B项错误;民本主义是指统治阶级“重民”,材料与之无关,C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汉武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给儒家以尊崇的地位,又给其他学派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汉武帝容许多元文化并存,实行开明统治政策,D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说法正确,但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汉武帝兼用百家思想,绝非单纯为粉饰统治,C项错误。

3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
4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以来,就与中华文化不断地相融合、相适应,尤其是禅宗,是“纯粹中国宗教的产物”,是“中国式的精神现象哲学”。

魏晋时期,由于僧侣和文士的交往增多,出现了诗僧这一特殊群体。

从中唐开始,禅学与诗学结合的轨迹已随处可见。

宋代更是推波助澜。

禅学与诗学的结合,形成了中国
古典诗歌的一个新局面:以诗寓禅,以禅入诗,诗禅合一的禅境与诗境相谐和的现象。

答案选C。

其他三项与“援禅入诗”无关,错误。

5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敬姜”“颜元”不能代表统治阶级,故A错误;依据材料“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可知,上述思想认为劳动能生善心,使邪妄之念不起,可见其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故B正确;依据材料“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可知,敬姜、颜元对劳动作用的认识相近,不是不同,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劳动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无法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观念,故D错误。

6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化行”可知,顾炎武认为民间教化也需要一定的财富积累,故选择A选项;结合材料,顾炎武认为有了物质条件更有利于“天下平矣”,而并不是破坏公序良俗,故排除B选项;材料主旨为财富积累利于民间教化的推行,君主实施仁政并非此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顾炎武认为财富积累是儒家道德标准实施的条件之一,并不是儒家道德标准高于财富积累,故排除D选项。

7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的关键信息“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的福祉高于姓之兴亡”可知,顾炎武批驳了传统的伦理至上观念,而强调“民族大义”“人民的福祉”,这体现的是人道主义原则,故选C项。

顾炎武的思想没有脱离传统儒学
范畴,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材料体现不出“革命”的色彩,D项错误。

8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朱熹认为格物就是要用“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即观察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客观存在的东西找出理论规律,这一思路符合近代实验科学的要求,证明朱熹思想包含了科学因素,故选D项;朱熹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排除A项;朱熹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但是材料并未体现这方面的观点,排除B项;经世致用思想是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提出,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此处朱熹的格物思想并未体现对国事的关注,排除C项。

9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朱熹只是借池塘风景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A 项错误;“观书”是读书的意思,B项误读材料;材料未体现“克制欲望”,C 项可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