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试题教案第三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集体备课初稿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四单元教案设计
找规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5×1= 5×10= 50×10=3×2 3×20 30×2012×4= 12×40= 120×40= 当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2、估算解决问题。
(1)淘气请我们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电影院的座位够坐吗?)(2)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
来了500个人座位够吗?(3)小组交流、讨论,探究出估算的方法。
方法一:把21看成20,26看成25,20×25=500,够。
方法二:把21看成20,20×26=520,够。
方法三:把26看成30,21×30=630,够。
方法四:把21和26都看成20,20×20=400,不够。
2、探究多种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1)到底电影院实际有多少个座位,大家想算一算吗?怎样计算呢?(小组交流学习,至少想出一种计算方法)(2)交流汇报。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一:26×20=52026×1=26520+26=546方法二:20×21=4206×21=126 420+126=546方法三:26×21=26×3×7=78×7=546方法四:用竖式计算。
(重点分析进位)2 6× 2 12 6 ……26×1=265 2 ……26×20=5205 46 ……26+520=546你认为哪种算法可以算的又对又快?竖式计算和上面的哪种方法有联系?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3、反馈学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8页“试一试”三、巩固提高,掌握算法1、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一练”的第1、2、3、4题,(第4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先把1时转化成60分,然后再计算)教师巡视。
做好后,可组织进行学生点评。
2、第5题。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全册)(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计划一·教案目标(一)数和代数1、第一单元“数一数和乘法”。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
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一分和乘法”,第五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时、分、秒”。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和图形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方向和位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和概率:第九单元“统计和猜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教案
四、分一分与除法备课人:陈晓飒教学目标:1、通过“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的意义。
2、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感受乘法与除法的密切联系。
3、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倍”的含义。
4、学会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1、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课时划分:共计14课时分桃子1课时分苹果1课时分糖果1课时分香蕉1课时飞行表演1课时练习二1课时小熊开店1课时运动会1课时快乐的动物1课时文具店1课时花园1课时练习三1课时整理与复习(一)2课时1、分桃子教学内容:课本32、33页。
教学目标: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众多种分法中体会“平均分”的不同。
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充分感知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圆片或是小木棍之类的数个。
教学过程:2、分苹果教学内容:教科书34、35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具体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一些与分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确“等分”。
2、利用发散性的问题,发展学生的开放型思维。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苹果12个。
教学过程:3、分糖果教学内容:教科书36、37页。
教学目标: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四单元 第3课时(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同步备课】第四单元第3课时(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一、课程背景本节课为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的第三课时,主要内容为数的认识与数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能够掌握数的比较方法;•能够使用大小关系表示两数之间的大小。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考察、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乐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三、教学内容1. 知识点•运用数的大小关系表示两数之间的大小;•比较两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 教学重点•掌握数的比较方法;•能够使用大小关系表示两数之间的大小。
3.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练习与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 活动导入•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2. 新课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讲解什么是数的比较,如何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 练习与讲评1.列举两组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比较两组数之间大小的关系。
2.让学生自己编写小问题,通过数的比较来解决问题。
3.教师进行讲评,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4. 活动拓展•让学生自己找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数的比较解决问题,并进行汇报讨论。
六、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并要求学生在家庭作业中再次练习所学的数的比较方法。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数的比较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编写小问题,增强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单元 第3课时(教学设计)三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同步备课】第四单元第3课时(教学设计)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一、课程背景本节课是《数的认识》第四单元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10以内的数比大小”,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字的认识,培养比较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教案不仅考虑了学生的普遍认识能力和兴趣,而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出10以内的数,较准确地比较大小。
2.能将10以内的数进行整体思考和归纳总结。
3.发现10以内的数之间的规律,掌握它们的四则运算规则。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的读法和比较大小。
2.难点:对10以内的数进行整体思考和规律发现。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教师呈现10个小球,请学生观察并告诉老师有几个小球。
•教师再将小球分成2组,请学生比较大小并说出两组小球可以用哪个表示。
•教师再将小球分成3组或4组,请学生重复比较大小并说出每组小球的具体数目。
2. 感知1.教师出示数字牌,让学生辨认并说出数字的大小。
2.教师将数字牌放在桌面上,鼓励学生组合数字,使用小球或其他物品表示,并比较数的大小。
3. 拓展1.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喜欢的数字,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拍成队列。
2.教师出示100格的百格纸,让学生将1-10的数字牌粘贴到纸上,然后比较大小,写出每个数字在100格中所占的格子。
3.教师给出一些关于10以内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例子:•在1-10的数字中,哪个数最大?•在数字6的右边,哪个数字?•如果用5个2和3再加一个1,可以得到什么数字?•比较数字7和4,哪个数大?4. 进一步拓展按照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程度,可以选择更多的拓展教学活动:1.教师让学生模仿和创造简单的算术题目,如“1+1=2”“2+3=5”等。
2.教师出示物品,让学生用小球、积木、饼干等表示数字和算式,达到对数的整体认识和加减法的初步理解。
3.教师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如在篮球比赛、数球游戏等中练习数的加减和比大小等技能。
2024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上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学校:学科:六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备课组名称:2024年六年级组集体备课第四单元百分数主备人:一、单元教材分析(分析核心概念、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育人价值)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百分数在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百分数的认识、合格率、营养含量和这月我当家四节新内容。
二、单元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生活、知识、活动、方法等经验)由于百分数在反映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关系时,更容易说明问题,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用百分数来刻画、描述事物的定量化特征,交流、传递社会发展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一些直观的感性认识,为系统地认识百分数奠定了基础。
三、单元学习目标(基于课标、教材、学情,体现核心素养导向) 1.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2.会解答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探索出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有效方法。
3.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百分数描述并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4.感受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周围环境中与百分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建议1.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通过选取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实的、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经历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突出百分数的特殊性。
在学生讨论百分数表示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认识百分数、“%”及百分比、百分率,使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实际意义。
最新北师大版三级数学下册第三四单元教案设计
找规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5×1= 5×10= 50×10=3×2 3×20 30×2012×4= 12×40= 120×40= 当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2、估算解决问题。
(1)淘气请我们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电影院的座位够坐吗?)(2)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
来了500个人座位够吗?(3)小组交流、讨论,探究出估算的方法。
方法一:把21看成20,26看成25,20×25=500,够。
方法二:把21看成20,20×26=520,够。
方法三:把26看成30,21×30=630,够。
方法四:把21和26都看成20,20×20=400,不够。
2、探究多种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1)到底电影院实际有多少个座位,大家想算一算吗?怎样计算呢?(小组交流学习,至少想出一种计算方法)(2)交流汇报。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一:26×20=52026×1=26520+26=546方法二:20×21=4206×21=126 420+126=546方法三:26×21=26×3×7=78×7=546方法四:用竖式计算。
(重点分析进位)2 6× 2 12 6 ……26×1=265 2 ……26×20=5205 46 ……26+520=546你认为哪种算法可以算的又对又快?竖式计算和上面的哪种方法有联系?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3、反馈学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8页“试一试”三、巩固提高,掌握算法1、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一练”的第1、2、3、4题,(第4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先把1时转化成60分,然后再计算)教师巡视。
做好后,可组织进行学生点评。
2、第5题。
【同步备课】第四单元第3课时(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同步备课】第四单元第3课时(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对于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的同步备课已经非常熟悉。
下面是我对于第四单元第3课时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单元的第3课时,即分数的加减法。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两个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而教学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具以及一些实际的物品,如苹果、糖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比如将两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让他们自己尝试计算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苹果数量。
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通过一些例题,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我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例题,并引导他们找出计算的规律。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我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和加深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4. 应用拓展: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加减法知识来解决。
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来进行板书设计。
我会将一些关键的步骤和计算规则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一些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目,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题目。
我会确保作业题目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巩固和加深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步备课】第四单元第3课时(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同步备课】第四单元第3课时(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学习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习乘法口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乘法口诀。
2.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中,进位的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教学视频和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3. 操练: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练习,互相交流,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应用: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同步备课】第四单元第3课时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2. 板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乘法口诀、实际问题解决示例。
七、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一些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找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进位处理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详细规划,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小三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面积》备课内容一、单元教学目标:1、总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顷)。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课时子目标与教学计划二、本单元知识结构图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四、 教学重、难点剖析及解决策略五、练习题分析:第1课时:《什么是面积》1、书第41页第1题:数格子的大小(图形上的方格大小必须统一)2、书第41页:第2题(主要是谈看法,培养直观的估测能力)第2课时:《量一量》1、书第44页第1题: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填空(体会实际数据)2、书第44页第2题:(用数方格的方法,要善于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第3课时:《摆一摆》书第46页第1、3、4: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注意提醒学生要正确选用面积单位)第4课时:《铺地砖》1、书第48页:面积单位互化练习(强化基本练习)2、书第48页:2、3(体会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认识图形的含义,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一种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提供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数学活动,在课堂中亲自经历实践,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这些策略,鼓励估测方法多样化。
4、应用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图形求面积的实际问题。
七、错例分析:1、选择正确面积单位填空的实际应用:错例:一间房间地面的面积约50( dm2 )。
分析原因:有个别学生对实际应用还没有形成相关的概念,因此往往会误认为用dm2。
解决策略:测量本班课室的实际面积。
2、面积单位、与周长单位在选用时会出现混淆的情况:错例:课桌桌面长约(40cm ),课桌桌面约(40cm )。
分析原因:错误理解题意,对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不清晰。
北师大版数学三下册教案第4单元
一、问题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发现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很快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依次出示><随生答,师出示互动环节:(3分钟) 方式:小组讨论 问题:谁的面积大?咦?你们为什么说一样大呀?左边只有6格,右边有那么多格呢?看来测量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所占方格数越多形的面积就越大。
预设:1.么不一样呀?2.不行,因为他们所用的测量标准不一样。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_______。
提问:通过给笑笑帮忙,你觉得你在什么时候会选用cm ²,什么时候选用dm ²,什么时候用m ²?2.笑笑在画图纸上画出了以下图形,你知道它们的面积都是多大吗?3.淘气也发现了面积在生活中的用处,他找到了几张图片,请你先估计一下图形的面积。
用你手中的1 cm ²量一量。
(分组测量,2个小组测量个一个图形)4.请你在每格1 cm ²的设计纸上设计出一个面积是16 cm ²的图形。
四、总结与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学生提到面积单位,师问:今天学的每小格是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长宽面积6 4 245 10 505 7 3520 ×16 =320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长、正方形的面积。
1。
数学游戏(猜面积)2.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大?你有什么好方法吗?二、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互动环节:(5分钟) 方式:小组讨论。
问题:这两种方法这都有道理,那你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你们知道长和宽之后就能这么快就知道面积了?能告诉老师你的窍门吗?)三、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
刚才你们还有的组选择正方形,那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请你们说说你想怎么求?你们能自己说说正方形面积公式吗?请你们组用面积公式算一算你们组正方学生独立思考1. 积。
2. 摆一摆,看看有多少得这样的面积单位,就知道面积是多少。
小组讨论,验证公式,然后全班交流。
预设:长是几厘米就说明横着能摆几个米,宽是几厘米就是竖着能摆几个就是摆几排。
北师大版数学上第3-4单元教案新部编本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课题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法选择课前准备教学时数分数的再认识1.在详细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领会数学与生活的亲近联系。
2.联合详细的情境,进一步领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领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一样,所表示的详细数目也不一样。
研究、演示法课型新授实物铅笔等若干。
能否采纳否多媒体课时教学第课时备课第 24课时课时总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发言引入,教课新课。
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取出1/2 ,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样多,一位学生取出的是4 枝,1. 现场组织活动:学生参加活动另一位学生取出的是3 枝。
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取出所有的1/2吗?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谈论←(1)教师发问:指名回答第一种:把所有的铅笔均匀分成2 份,取出此中的一份就是 1/2 。
(2)教师发问如第二种:把所有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均匀分成2 份,何拿:此中一份就是1/2 。
(3)教师板书归一位学生取出3 枝笔,另一个学生取出4 枝笔。
纳: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也许说你能提出问题吗?(4) 教师指引学生睁开活动: 学生活动, ←( 5)教师提 问:学生谈论指名回答教课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6)教师板书:指名回答生:他们取出的枝数不一样样多,一个是 3 枝,一个是 4 枝,这是为何呢?小组交流他们两人都是拿所有铅笔的 1/2 ,取出的铅笔枝数却(7)教师置疑、激发学生研究热不一样样多,这是为何呢?情:(8)教师联合学 指 名 在全班反1.总枝数不一样样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集体备课初稿沙河小学冯洁玲黄晓乐一、单元教学目标:(一)总目标:1、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通过分一分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及理解“倍”的含义。
4、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感受乘、除法的密切关系。
5、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课时子目标:第一课时《分桃子》教学目标1、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享受分的乐趣。
第二课时《分苹果》教学目标1、知道等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等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享受分的乐趣。
第三课时《分糖果》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平均分的数量比较多的物体。
2、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享受分的乐趣。
第四课时《分香蕉》教学目标1、知道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会将分的过程的用除法算式表示。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第五课时《飞行表演》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六课时《练习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2、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除法意义。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七课时《小熊开店》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
第八课时《运动会》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验乘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九课时《快乐的动物》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十课时《文具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除法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一课时《花园》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2、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二课时《练习三》教学目标1、 会用2---5的口诀求积求商,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解决有关倍的问 题。
3、 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十三课时《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 通过整理复习,巩固乘、除法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 通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知识单元结构图→(三)教学重点剖析第一课时《分桃子》教学重点: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在分的过程,出现分得不一样多,也会出现分得同样多。
,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突出重点的策略:借助教学具,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如用圆片摆一摆,圈一圈把数目比较小的东西进行平均分。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以数量较少的物体去进行平均分,引出数量较多物体的分法。
第二课时《分苹果》教学重点:知道等分的含义,会等分物体。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理解平均分,同样多的含义。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以数量较少的物体去进行平均分,引出数量较多物体的分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用实物去分一分,把物体用笔去圈一圈,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第三课时《分糖果》教学重点: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平均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把数量较多物体进行平均分,需要几次分步来完成。
突出重点的策略:利用课本里的“小组活动”,加强练习平均分。
第四课时《分香蕉》教学重点: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设计故事情境,从这里开始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并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摆小棒,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借助练一练的具体情境,第五课时《飞行表演》教学重点: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除法的意义。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设计飞行表演情境,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分一分,圈一圈活动得出结果,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第六课时《练习二》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更加透切,把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熟练掌握分一分,理解等分活动与除法的算式的联系。
第七课时《小熊开店》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算一算,想一想,试一试的活动,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
第八课时《运动会》教学重点:进一步体验乘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突出重点的策略:运用跑步,跳远,拔河等项目,让学生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九课时《快乐的动物》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做一做,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第十课时《文具店》教学重点: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画一画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第十一课时《花园》教学重点: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创设花园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
第十二课时《练习三》教学重点:会用2---5的口诀求积求商,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突出重点的策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十三课时《整理与复习》教学重点:巩固乘、除法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交流讨论,练习乘除法的相关知识,展示优秀作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难点的剖析第一课时《分桃子》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在分一分活动中,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
原因分析:“分一分”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学生比较熟悉,也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
解决策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数目小的东西进行平均分,充分感知分的过程;也要注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自主交流的学习气氛。
第二课时《分苹果》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在分一分活动中,体会等分的含义。
原因分析:生活的经验较少。
解决策略:放手让学生分一分物体,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和体验。
第三课时《分糖果》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通过几次分得到平均分。
原因分析:这次分的数量比较多,通过一次“分”的活动找到答案对学生来讲有些困难,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
解决策略:专门设计了记录过程的表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分”的意义,并鼓励学生分法多样化。
第四课时《分香蕉》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原因分析:通过前面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等分的含义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用除法表示等分过程,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解决策略: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第五课时《飞行表演》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理解除法的意义。
原因分析:自身知识的水平在理解上还有一点困难。
解决策略:根据设计的四个问题,问题(1)学生独立解答用乘法计算,问题(2)、(3)、(4)通过分一分、圈一圈得出结果,再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第六课时《练习二》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原因分析:概念理解不透切,。
解决策略:通过“钉扣子、刺猬运果子”“给汽车编组”“南瓜装筐”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熟悉掌握分一分,理解等分活动与除法算式联系。
第七课时《小熊开店》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体会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原因分析:其情境与学生到超市购物的情境一样,所以学生很熟悉也很感兴趣。
当情境引入后,学生能够理解题意,列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常试解决。
解决策略:适当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
第八课时《运动会》教学目标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理解乘除法的意义,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原因分析: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分析,判断并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解决策略:创设“运动会”的情境,设计运动会中的“跑步”、“跳远”、“拔河”等学生熟悉的项目,出现的关于乘除法的具体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九课时《快乐的动物》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原因分析:解决策略:通过“做一做、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理解倍的含义。
第十课时《文具店》教学目标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原因分析:学生对倍的含义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知道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理解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解决策略:通过“画一画”动手操作,体验除法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第十一课时《花园》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体会“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原因分析:学生已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倍”的含义也有认识,让学生独立来分析,判断“花园”一图的数学信息比较容易。
解决策略: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通过参与圈、画、量、数、说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第十二课时《练习三》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原因分析:已经掌握了2---5的口诀求积求商的方法,但在思维的灵活性还要加强。
解决策略:目的在与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如“口算比赛、找朋友等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第十三课时《整理与复习》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巩固乘除法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原因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联系,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的相关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
对于乘除法的知识,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要让学生做到真正的灵活运用还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