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重点内容归纳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主旨归纳.docx
高中文言文主旨归纳第一册: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由种树的道理论及治民的道理--- 顺应民情 , 不应该令繁扰民。
2、龚自珍《病梅馆记》:以梅喻人才,要疗救社会病态,拯救人才。
3、蒲松龄《促织》“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揭露官贪吏虐的社会黑暗,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
第二册:4、杜牧《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总结秦灭亡的原因。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规劝唐統治者切勿重蹈秦統治者的覆辙。
5、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寄情山水之间,旷达乐观。
6、归有光《项脊轩志》“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可喜——对项脊轩的眷恋之情。
多可悲——家族衰败,亲人离逝。
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三册:8、《诸子喻山水》古代先哲由山水悟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9、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世界是无穷的,认识是无限的,故人不应该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要冲破局限,超越自我。
10、苏轼《前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借主客问答,抒发对历史人物、英雄业绩转瞬即逝的感慨,生发对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叹,表现出被贬谪后惆怅迷惘的心情。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治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就眼前的江水、明月,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表现出作者豁达超脱、随遇而安的情怀。
1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论述志、力、物之间的关系,强调“志”是成事的关键。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指出治学应深思而慎取。
第四册:12、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去以____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3.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4.倒装句(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以下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归纳:1. 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汉语书写形式,使用古代汉字和句法结构。
-以典籍、史书、诗歌等文献作品为主要表达方式。
-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表达,如比喻、夸张、借代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理解方法:-熟悉常见古词句、成语及其含义。
-注意上下文推测词义。
-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
-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的主谓宾关系。
3.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修辞手法:-倒装句:主谓语序颠倒。
-并列句: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起来。
-比拟句:通过比较说明事物的特点。
-复句:由两个或多个句子组成。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的描述。
4. 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兴:用动物、植物等自然事物来比喻人的思想、情感等。
-借代:用一个跟所指事物有关的词来代替所指的具体事物。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和思维。
-叠字句: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字词增强表达效果。
-行文递进:通过逐步展开、层层深入地阐述,使文章内容得到发展。
5. 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和例子:-比兴:如“百川归海”、“风花雪月”等。
-借代:如“中华民族”的“华”代指中国。
-拟人:如“大漠孤烟直”、“春水初生”等。
-叠字句:如“碧沸池波”、“锦绣前程”等。
-行文递进: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描写,从外貌到性格特征逐渐深入展开。
以上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归纳。
在学习文言文时,还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文献作品,多做习题和理解句子的上下文,扩充自己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同时,积累并熟悉常见古代汉字、成语和修辞手法,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的正式文学语言,被用于各种文化领域,如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熟练程度。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文言文的特点1. 字词使用:文言文使用的字词比较古老,有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
同时,文言文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需要特别注意。
例如,“夫”、“斯”、“可也”等。
2. 语序结构: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一般采取主谓宾的句子结构。
同时,文言文中经常用倒装、省略等修辞手法来达到表达的目的。
3. 文字规范:文言文中的字体应符合古代的字形规范,如“爲”字中的“臼”在下面,不在上面。
同时,文言文的标点符号也有不同,一般用句号、顿号、问号、叹号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使用较多,常常出现在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位置。
名词的数量和性数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变化。
同时,名词也有特殊的表示方式,如“吾”代替“我”、“予”代替“你”等。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使用较复杂,需要注意时态、语态、体态的变化。
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选择。
动词的体态有主动、被动和使动三种,要根据具体句子结构进行选择。
3. 形容词和副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使用较为丰富,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或动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位置一般在被修饰的名词或动词之前。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容词和副词,如表示程度的“甚”、“颇”等。
4. 介词和连词:文言文中的介词和连词使用较多,可以起到连接句子、短语和词语的作用。
介词的使用需要注意其后面的成分,连词的使用需要注意其前后的句子结构。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词语理解: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诗词来积累。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词汇,可以通过上下文和词源等方法推测其意义。
2. 句子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
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____月____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我、余、予2、第二人称:汝、而、尔、若、乃3、第三人称:之、其、彼4、谦称: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朕、寡人”等。
5、敬称:公、陛下、殿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
可译为“您”二、一词多义的总结1、于(1)在(2)从(3)向(4)给(5)对、对于(6)到(7)比2、以(1)用、凭、靠、根据、按照(2)把(3)因为(4)在、从(5)以为、认为3、之(1)助词的(2)代词(3)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5)补充音节不翻译(6)动词去、往、到4、而(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翻译为“又”,(2)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为“就、接着”或者不翻译(3)表示修饰关系,不翻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翻译为“但是,却”(5)第二人称代词,可翻译为“你的”(6)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5、乃(1)就、这才、却、竟然、才、仅(2)用于第二人称翻译为“你的”(3)是、就是6、其(1)它的、他的(2)他、它(3)那、那个、那些、那里(4)其中的(5)大概、难道、希望(6)如果、还是(7)其加强语气的作用7、为(1)替、給(2)向、对(3)因为(4)表示被动(5)做(6)作为、当作(7)认为(8)是8、夫(1)成年男子(2)古代对男子的尊称(3)丈夫(4)这、那(5)发于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又放在句尾,表示感叹。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4省略句四、文言文翻译1、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翻译的六字方法:增、删、调、补、留、换。
3、难句翻译(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2)注意一词多义(3)注意词类活用(4)注意通假字(5)注意修辞典故4、文言文翻译常见的失误(1)不需翻译而翻译(2)应该翻译的词没有翻译出来(3)今义当古义(4)词语翻译的不恰当(5)省略成分没有翻译(6)不符合现代语法规则五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1)文中筛选法(2)概括评价法(3)抓住关键语句法。
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超详细)
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超详细)古今异义归纳文言文虚词然而不胜者(这样)//然臣子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然而)//吴广以为然(正确)//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词类活用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七上)《〈论语〉十则》智子疑邻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七上)《智子疑邻》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七上)《智子疑邻》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七下)《伤仲永》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
(九上)《隆中对》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七下)《伤仲永》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诧异。
(八上)《桃花源记》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七下)《伤仲永》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理相待。
贤于材人远矣贤: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超过。
(七下)《伤仲永》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七下)《口技》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七下)《口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八上)《陋室铭》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八下)《醉翁亭记》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七下)《狼》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七下)《石壕吏》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七下)《狼》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七下)《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东词,(从柴草中)打洞。
(七下)《狼》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显灵。
(八上)《陋室铭》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亲人。
(八上)《大道之行也》不独子其子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孩子。
(八上)《大道之行也》虽乘奔御风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马。
(八上)《三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八下)《与朱元思书》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全)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漁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誰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课文分析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
第二年六月,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滕子京嘱托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从而成就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全文一共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以及作记的缘由,其中有意识地突出滕子京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第二部分一共三段,围绕“记”重点描写岳阳楼及其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作者先点出作记的主体“我”,从“我”的视角,描写亲身所见的“岳阳楼之大观”,渲染出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接着用“然则”轻轻一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下边作者分两段,既写景又抒情,从阴晴两种不同的天气引出人们的感受,表现出迁客骚人因物而悲或喜的心情。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一、内容提要本篇文档旨在总结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本文主要涵盖了高中阶段常见的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并针对不同文体进行了分类归纳。
二、重点字词归纳1. 常见实词(1)兵:武器;士兵;战争。
(2)走:逃跑;逃离;逃离人或事。
(3)故:事故;缘故;老朋友。
(4)焉:语气助词,无实意;于何处;他。
(5)谢:道歉;告知;感谢。
(6)亡:丢失;逃走;无。
(7)固:本来;固然;坚固。
(8)以:因为;用;认为。
(9)之:代词;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语气助词。
(10)为:被;替;做。
2. 常见虚词(1)以:和,跟;由于;以致于。
(2)其:他的;其中的;多么。
(3)于:在……里面;从……来;对……来说。
(4)而:并且;但是;而且。
(5)为:是;是……的原因;表示被动。
3. 特殊实词(1)则:就;那么;如果。
(2)乃:竟然;是。
(3)所:……的地方。
(4)夫:那。
4. 特殊虚词(1)也:用于陈述或疑问句,表判断或肯定回答。
(2)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感叹。
(3)其:表示选择或推测,相当于“或者……或者……”。
(4)且: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三、文体分类归纳1. 记叙类文章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较多,如“兵”、“走”、“故”、“焉”、“谢”、“亡”、“固”等,需要掌握其基本含义和用法。
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倒装句、省略句、比喻句等。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围郑”一句,“围”为使动用法,“郑”为代词,“晋侯、秦伯”为并列关系,“退”为动词作名词。
此外,还需要注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 议论类文章议论类文章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较少,但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固定搭配和表达方式,如“以”、“之”、“于”、“所”、“且”等。
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论证方法和逻辑表达方式,如对比论证、归纳论证、因果论证等。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知识整理一、知识部分1、文言文:基础部分:(1)300个文言实词;(见每篇古文的重点实词卷)(2)16个文言虚词:何、之、以、于、其、而、因、则、焉、乎、与、也、矣、哉、诸、然(3)词类活用(主要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动、意动、使动);(4)、古今异义、通假字(未发);(5)、文言四大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以“之”为标志:句读之不知以“是”为标志:唯利是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未之有也介词宾语前置:何以战?反身代词“自”作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定语后置:名+之+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名+动+者:骑能属者名+之+动(或形)+者:石之铿然有声者主谓倒装:形容词+感叹词,名词!快哉,此风!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为“于”: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为“以”:告以成功被动句:能翻译出“被”见(受)……于: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信而见疑被:忠而被谤于:不拘于时为:吾属皆且为之虏为……所:为巡船所物色无标志被动:戍卒叫,函谷举判断句:能翻译出“是”……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亡我者,刘邦。
……,……也: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为(乃、即、则、非、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乃天意;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非文人画士;同是天涯沦落人直接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省略句:省主语:(左公)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宾语: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省介词:臣战(于)河南省介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6)固定格式1、安……哉:难道……吗?2、不亦……乎:不是……吗?3、得无……乎:恐怕、莫非……吧。
4、但(惟)……耳:只不过……罢了5、顾、独……哉:难道……吗?6、何……之有:有什么……的呢?7、何哉、何也:为什么呢?8、何以:凭什么?9、何如:怎么样?10、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11、奈(若、如)何:对……怎么办,把……怎么样12、其……乎:恐怕、大概……吧13、岂……乎:怎么……呢?14、孰与:与……比较,哪一个更……?15、所以:……的原因或者用来……的。
部编版高中文言文重点字词总结及归纳
部编版高中文言文重点字词总结及归纳一、序言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重点字词,这些字词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且具有重要的含义和用法。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重点字词,我们需要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些字词。
本文将对部编版高中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够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帮助。
二、文言文重点字词总结1. 忠:指忠诚、忠心。
在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在描述忠臣义士、忠于国家的人物形象中,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被誉为“忠义之士”。
2. 孝:指孝顺父母,尊重长辈。
在古代社会中,孝道被视为美德的表现,是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方面。
3. 仁:指仁爱、慈悲。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是做人的根本,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4. 义:指义务、道义。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重视对他人的承诺和责任,尊重道义。
5. 忧:指担忧、忧虑。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对国家民族、人民生活的忧虑和关怀。
6. 患:指灾难、疾病。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来描述战乱、自然灾害和疾病带来的痛苦。
7. 明:指清楚、明白。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明理”、“明事”等词语,表达对事物的清晰认识。
8. 深:指深厚、深远。
在古代文言文中,用来形容情感、友情、情意的深厚和深远。
9. 真:指真实、真诚。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述人的品质和言行的真实性。
10. 诚:指真诚、诚实。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来表示对他人的诚实和真诚。
三、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1. 忠孝仁义: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这四个字词在古代我国文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常常用来形容忠臣义士和圣贤。
2. 忧患:在古代文言文中,常与国家民族、人民生活等词语搭配使用,表达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关心和忧虑。
3. 明深: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人的情感、品质和思想的真实深厚。
4. 真诚:在古代文献中,这两个字词常常用来形容人的品行和言行的真实性。
5. 诚实: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两个字词通常用来表示对他人的诚实和真诚。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更高效的记忆文言文词语,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的归纳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的归纳总结《鸿门宴》知识点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3、臣之不敢倍德:倍——背,背叛;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嫌隙;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二、词类活用1、沛公欲王关中:王:大王——称王;2、范增数目:目:眼睛——使眼色;3、道芷阳间行:道:道路——取道;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5、吾得兄事之: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6、常以身翼蔽:翼:翅膀——像翅膀一样;7、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8、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9、臣活之:活:使……活;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从;11、素善留侯张良:善:善良——交好、友好;1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三、一词多义(一)虚词“为”1、用作动词音wéi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使子婴为相表观点: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表判断;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用作介词表被动;为所/为……所音wéi若属皆且为所虏表原因、涉及对象音wèi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3、用作助词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音wéi何辞为?(二)虚词“因”1、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2、名词:原因、缘由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表原因,因为,由于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4、介词:凭借、条件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着、趁机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三)虚词“而”1、表目的:来,用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表转折:但,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3、表修饰:(地,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4、表修饰:(地,着)项王按剑而跽曰5、表递进: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劳苦而功高如此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拨剑切而啖之(四)实词1、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抬起;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动词,举荐,推荐范进中举:名词,科举考试制度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攻克,占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全、尽2、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动词,谢罪、道歉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动词,道歉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动词,辞别阿母谢媒人动词,推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动词,劝诫四、重点句式(一)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1)籍何以至此;2)沛公安在?3)大王来何操?4)客何为者?(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重点篇目基础知识点归纳班级:姓名:《劝学》知识点归纳一、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一)介词结构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固定格式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七、一词多义(1)于青,取之于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七单元第 22 课《文言文二则》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七单元第22 课《文言文二则》重要知识点归纳一、引言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们,在部编版语文上册的学习中,《文言文二则》带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才情。
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这两篇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吧。
二、课文基本信息1.写作背景:这两篇文言文创作于古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具体创作背景因年代久远难以确切考证,但它们历经岁月洗礼,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2.主题:两篇文言文分别通过不同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3.文学体裁:文言文。
4.作者信息:1.《伯牙鼓琴》的作者不详。
2.《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5.主要内容:1.《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弹得真好啊,像巍峨的泰山。
”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像浩荡的江河。
”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于是摔破琴,扯断弦,终身不再弹琴。
2.《书戴嵩画牛》记叙了四川杜处士喜爱戴嵩的斗牛画,但被牧童指出画中的错误,从而引发了作者对艺术创作应尊重事实的思考。
6.中心思想:1.《伯牙鼓琴》通过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知音难觅、知己难求的情感,以及对真挚友谊的赞美。
2.《书戴嵩画牛》通过牧童评画的故事,揭示了艺术创作应尊重事实、不可凭空臆想的道理。
三、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写法和词义:1.哉(zāi):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如“善哉乎鼓琴” 中的“哉”,表示对伯牙弹琴的赞叹。
2.巍(wēi):高大。
如“巍乎若太山” 中的“巍”,形容泰山的高大。
3.弦(xián):系在弓背两端的、能发箭的绳状物。
这里指琴弦。
如“伯牙破琴绝弦” 中的“弦”。
4.轴(zhóu):画轴。
如“锦囊玉轴” 中的“轴”,指戴嵩画牛的画轴。
5.曝(pù):晒。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重点掌握以下词、句1.一词多义:(1)“卒”: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③华美、有彩饰。
“舍其文轩”。
(《公输》)(3)“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②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
“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
“极夫游之乐”。
②至多,最多。
“亦极七八万耳”。
(《赤壁之战》)(5)“观”:①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
“非常之观”。
③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
(《廉颇简相如列传》)(6)“得”: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③融洽。
“与公甚相得”。
④得到,获得。
“某得八焉”。
(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7)“夷”:①平坦。
“夷以近”。
②铲平、削平。
“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南抚夷越”。
(《隆中对》)(8)“相”:①帮助、辅佐,读。
“无物以相之”。
②宰相、丞相,读。
“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
(9)“悲”:①感叹、叹惜。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悲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哀怜。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10)“胜”: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
“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词性活用:(1)“舍”:筑舍定居。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学常识】作者是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重点字词】1.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3. 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4. 至于夏水襄陵:襄,升到高处。
陵,山陵。
5.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6. 虽乘奔御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7. 不以疾也:疾,快。
8. 则素湍绿潭:素湍,白色的急流。
9. 回清倒影:回清,回旋的清波。
10. 绝巘多生怪柏:绝巘,极高的山峰。
11. 飞漱其间: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12. 清荣峻茂:清,水清。
荣,茂盛。
峻,山高。
茂,草盛。
13. 良多趣味:良,甚,很。
14. 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天刚放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15. 林寒涧肃:肃,肃杀,凄寒。
16. 属引凄异:属,连接。
引,延长。
凄异,凄惨悲凉。
17. 空谷传响:响,回声。
18. 哀转久绝:绝,消失。
【句子翻译】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了。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5.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在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6.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逢天刚放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超详细)(精华版)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实词:2,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4,无如:没有像5,加少:更少7.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如.请,有“请答应我”的意思8.填:拟声词,模拟鼓声9.鼓之:敲起鼓来,发动攻击.古人击鼓攻击,鸣锣退兵.鼓,动词10.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兵,兵器,武器.接,接触,交锋11.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 è,拖着12.走:跑,这里指逃跑13.或:有的人14.笑:讥笑,讥笑15.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16.无:通“毋”不,要17.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反,违反,这里指耽搁18.谷:粮食的统称19.不行胜食:吃不完.胜,尽.数,c ù,密.罟,g ǔ网,.洿,w ū深, 20.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衍22.斤:与斧相像,比斧小而刃横,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季节进行23.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24.养生:供养活着的人25.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26.憾:遗憾27.树:种植29.豚:t ún,小猪30.彘:zhì,猪31.畜:xù,畜养,饲养32.无:通“毋”不,要33.夺:失,违反34.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35.教:教化36.申:反复陈述.悌,t ì37.孝悌:敬重父母和兄长38.义:道理39.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40.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42.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43.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44.检:检点,禁止,约束45.涂:通“途”道,路46.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同o,“殍”饿,死的人47.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48.岁:年岁,年成49.罪:归咎,归罪.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对于,介词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之1: 结构助词,的之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两个“之”:结构助词,的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以:用,拿;介词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之:衬字,在动词后,没有实在的意义而:表修饰,作状语,表一种相伴的状态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两个“而”:表示顺承关系7,以五十步笑百步,就何如?以:用,拿;介词就:那;连词何如:怎么样,行不行;副词8,曰:“王如知此,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就:那,就;连词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比,介词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以:根据,依照;介词10,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之1:的,助词之2:指那五亩的宅地1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之:的,助词1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两个“之”都是:的,助词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之1:可以译为“的”之2:他们;指代同学之3:的,助词;于:介词,在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未有之也”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个“而”都有“然而,却”的意思,表转折;连词17,人死,就曰:‘非我也,岁也;’就:便,就;连词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跟,和;介词而:顺承;表承接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作1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之:助词,的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直不百步耳4,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无失其时(“颁”通“斑”,花白)(“涂”通“途”,路途)(“直”通“只”,只是)(“无”通“毋”,不要)(“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2,七十者衣帛食肉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树之以桑5,王无罪岁鼓:名词作动词,打鼓衣:名词作动词,穿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树:名词作动词,种植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7,谨庠序之教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古今异义1,河内凶3,或百步而后止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5,谷不行胜食也6,数罟不入洿池7,斧斤以时入山林(古义:收成不好;(古义:有人,有时;(古义:逃跑;(古义:尽;今义:心肠狠)今义:挑选连词)今义:行)今义:成功)(古义:细,密;(古义:锛子;今义:数字或者数数)今义:计量单位)特别句式1,判定句: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2,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应是“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应是“以桑树之”)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应是“就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是“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是“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3,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应是“未有之也”)就何知(应是“就知何”))《过秦论》一:重点实词非兵不利秦以攻取之外破灭之道也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兵:武器;利:锐利以:凭借道:缘由互:交互,相继;丧:灭亡率:全都,一概厌:满意弥繁:更加;多故不战而强弱胜败已判矣判:确定以地事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事:侍奉与:靠近理固宜然此言得之:道理原来应当这样得:相宜,得当终继五国迁灭五国既丧始有远略始速祸也后秦击赵者再洎牧以谗诛可谓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六国迁灭继:随着既:已经始:起初始速:才;招致再:两次洎:等到智力:智谋和力气;孤危:势孤力微诚:的确;灭:灭亡得:能够;已:停止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亡:失去土地数:天数,较:抗衡理:命运(互文手法)或未易量而为秦人积威所劫易量:简单判定劫:胁迫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然就诸侯之地有限然后得一夕安寝二:文言虚词1.而向使:假使然就:既然这样,那么然后:这样以后(1)(2)(3) 也(4)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表并列;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而秦兵又至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二败而三胜2.之(1)(2)(3) 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破灭之道也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苟以天下之大子孙视之不甚惜( 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此言得之( 指上文说的道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3.以( 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1)(2)(3)(4)(5) 介词,由于;介词,凭借;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洎牧以谗诛苟以天下之大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才/ 以致;以有尺寸之地以趋于亡介词,把;介词,用;举以予人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 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成为) 为国者(治理)(2) 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 代词,它;其实亦百倍( 指获得的土地)国)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 指六(2) 6.就(1)(2) 7.与(1)(2)(3) 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 指燕,赵二国)连词,就;连词,那么;小就获邑,大就得城就秦国之所大欲动词;亲附,靠近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三:通假字暴霜露暴通“曝”,暴露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意;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假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日:一每天地,月: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就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义:行正义不能独完独: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终小就获邑,大就得城始速祸焉速:招致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 退却,译为打退(5)动词作名词秦以攻取之外五:古今异义攻取:攻取的方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形(承上文而含转折);2.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古:泛指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爷爷;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示另提一事;4.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古:智谋,力气;今:懂得,解决问题的才能;5.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6. 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7. 后秦击赵者再今:用做叙述对象的事情;今: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形之后;古:两次今:又一次8.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 不去今: 才能差9. 就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 咽下咽喉今: 吞咽六: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2,判定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句:思厥先祖父,暴( 于) 霜露,斩荆棘(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鸿门宴重点实词玉玦(玦,ju. ,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旦日飨士卒(飨,xi ǎng,用酒食招待,这里是犒(kào)劳的意思)鲰(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ì“劝说,劝诫)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 大酒杯)数目(数,shuò,多次)戮(戮,l ù联合,一同)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 ì,挺拔上身,两腿跪着)彘(彘,zhì,猪)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胜shēng,杯bēi ,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 称王)毋内诸侯(内nà,通“纳”,通纳,接纳)樊哙(樊哙,f án kuài )夜驰之( 之:到,往)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 从:跟从)( 亡:逃跑;义:符合道义亡去不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抗)与臣游( 游:交往)他盗之出入( 出入:偏义副词,进入)具言( 具:具体,完备)如入前为寿( 如: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窃;私下里)窃为大王不败也坐须臾( 须臾:片刻)( 去,距离)相去置车骑( 置;舍弃)( 督过:批评)督过之一词多义1,如: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 动词, 似乎)2,沛公起如厕( 往, 到,, 去)沛公默然, 曰:“固不如也. ”( 比得上)2,意: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3,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4,谢:( 料想) ( 举起)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 感谢)( 赔礼, 动词)乃令张良留谢( 兼赔礼和告别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5,军沛公军霸上( 驻军, 动词)从今道至吾军( 军营, 名词)为击破沛公军( 军队, 名词)6 ,言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说, 动词)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话, 名词)7,幸妇女无所幸( 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故幸来告良( 幸亏, 副词)8,去亡去不义( 离开, 动词)相去四十里( 距离, 动词)9,当当是时( 正值,, 时候, 介词)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0,故( 对等, 比得上)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 形容词作名词)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副词)故听之(所以,连词)11,坐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下, 动词)因击沛公于坐( 座位, 名词)12,从张良是时从沛公( 跟随, 动词)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3,胜( 带领, 使,, 跟着, 动词)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14,击为击破沛公车因击沛公于坐( 尽, 形容词) ( 禁得起, 动词)( 动词, 攻打) ( 动词, 刺杀)15,辞卮酒安足辞( 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辞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特别句式1,判定句①. 用“,, 也”表示判定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不义也②. 用“,, 者, ,, 也”表示判定楚左尹项伯者, 项羽季父也亚父者, 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③. 用“为”表示判定吾令人望其气, 皆为龙虎.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④. 无标记表示判定此亡秦之续耳.2,倒装句①. 宾语前置今日之事何如.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何辞为沛公安在.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②.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籍何以至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因击沛公于坐贪于财货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告以事得复见将军于此长于臣3,被动句①. 用“为所”“为,,如属皆且为所虏.所”表示被动吾属今为之虏矣.②. 无标记珍宝尽有之.4,省略句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沛公军霸上为( 省介词宾语“之” ) 击破沛公军就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旦日(省主语“你”)不行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 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 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固定结构1,财物无所取, 妇女无所幸( “,, 无所,, , ,, 无所,, ”, “即,, 没有被,, , ,, 没有被,, ”其中“无所”仍可以换作“有所”.)2,孰与君少长(“,, 孰与,, ”, 表挑选问的句式, 可译作“ ,, 比较,, 哪一个,, ”)3,何辞为( “何,, 为”, 表反问的句式, 可译作“为什么,, 呢”, “为”是语气词.)4,军中无以为乐(“,, 无以,, ”, ,, 没有,, 的)通假字1,张良出, 要项伯.( 要, 通“邀”, 邀请).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3,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 具,通“俱”,全,都,倍( 蚤, 通“早”, 早些), 通“背”, 违反)4,不者, 如属皆且为所虏( 不, 通“否”不这样.) 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6,项王就受璧, 置之坐上( 坐通“座”)7,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隔阂, 嫌怨)8,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 通“毫”)9,吾令人望其气,, 成五采( 采, 通“彩” , 颜色)10,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具, 通“俱”, 全部)11,①项王就受璧, 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坐, 通“座”, 座位)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 通“骖”, 古时乘车时的贴身侍卫)13,距关, 毋内诸侯( 毋, 通“无”, 不要,“内”通“纳”, 接纳,“距”通“拒”,把守)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献上)15,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虚词1,为客何为者(w.i, 做, 干, 动词)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w.i, 做, 干, 动词)窃为大王不取也(w.i, 认为, 动词) 我为鱼肉(w.i, 是, 动词)吾令人望其气, 皆为龙虎(w.i, 是, 动词)为击破沛公车(wai, 替,给, 介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wai, 被, 介词)何辞为(w.i, 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 可译为“呢”)沛公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 第一个“为”,wai, 给, 介词; 其次个“为”,w.i, 动词, 成为)军中无以为乐(w.i, 动词, 作为)且为之奈何(wai,对,动词)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i, 是,动词)君为我呼入(wai,替,介词)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ai,替,介词,w.i,做,动词)2,因因言曰:,,( 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 趁着)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就)3,以具告以事( 介词, 把)籍何以至此( 介词, 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介词, 拿)仍军霸上, 以待项王( 表目的连词, 来)4,且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 副词, 尚且)如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 将要) 且为之奈何( 副词, 况且)5,于长于臣( 介词, 比)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介词, 对, 向) 樊哙覆其盾于地( 介词, 在)6,然然不自意( 然而, 连词)不然( 这样, 代词)项王默然不应(,, 的样子, 形容词的词尾)7,之珍宝尽有之(代珠宝)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代词;指先破秦入咸阳的人)项王就受壁,置之坐上(在)今者有小人之言(的)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言,说)不行不语(语,告知)籍吏民( 籍,造户籍册或登记)吾得兄事之(事,侍奉)范增数目项王(目,示意,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刑,惩处)道芷陽间行(道,取道)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如入前为寿(入前,走上前)沛公奉卮酒为寿(奉,祝(项伯)身体健康)2,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夜,在夜晚)于是项伯复夜去(复夜,连夜)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上,向上)四人持剑盾步走(步,徒步)道芷陽间行(间,从小路)3,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 活下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 停步内:使,, 进入)拔剑撞而破之(破,使,, 破)樊哙侧其盾以撞(侧,使,, 侧过来)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使,, 为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 跟从)4,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善,与,, 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近,靠近)5,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6,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继,后继者)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2,约为婚姻(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3,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特别,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很)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现在别人,指刘邦今:认真说来)今:现在的人)7,沛公已去(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8,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之所以的连词),, 是由于,, 今:表示因果关系9. 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10,我为鱼肉(鱼肉,古:鱼和肉今:岁数大)今:鱼的肉)《劝学》一,虚词1.而(1)(2)(3)(4)(5)(6)(7)(8)(9)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吾尝肢而望矣( 连词,表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连词,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就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 连词,表承接)(10)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2.焉(1)(2)(3)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3.之(1)(2)(3)(4)(5) 4 .(1)(2)(3) 青,取之于蓝( 代词,代靛青)不如须臾之所学(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的))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词,代“冰”)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从)( 介词,比)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二,实词1,已:停止2,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7,规:圆规, 测圆的工具.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干. 槁暴, 枯干.9,挺:直.. 有, 通“又”. 槁, 枯. 暴, 同“曝”晒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 磨刀石. 就, 动词, 接近, 靠近.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14,须臾:片刻.15,跂:提起脚后跟.. 参, 检验, 检查. 省, 省察. 乎, 介词, 于.16,博见:观察的范畴广, 见得广.18,疾:快, 速, 这里引申为“嘹亮” , 指声音宏大.19,假:借助, 利用.20,舆:车.21,利足:脚步快.22,致:达到.23,水:指游水. 名词. 用如动词.24,绝:横渡.25,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26,物:外物, 指各种客观条件.27,兴:兴, 起.28,渊:深水.. 生, 通“性”天赋, 资质.30,积善成德, 而神明得意, 圣心备焉:积存善行而养成品德, 达到很高的境域, 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31,跬:古代的半步.. 得, 获得.32,无以:没有用来,, 的(方法)34,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也能走得很远. )驽马, 劣马. 架, 马拉车一35,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36,锲:用刀雕刻.37,镂:雕刻.. 舍, 停.38,专心一也:(这是)由于专心专一(的缘故)41,躁:浮躁, 不专心.. 用, 以, 由于.1. 通假字(1)(2)(3)(4) 鞣以为轮( 通“煣”,用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又”,再;通“曝”,晒就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聪明))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资,禀赋)(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2. 古今异义(1) 鞣以为轮古义:把,, 做成今义:认为(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爪子和牙齿(4)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古义:黄泉:地下的泉水;专心:由于心思(5) 非蛇鳝之穴不行寄托者,专心躁也;古义:藏身3. 词类活用(1)(2)(3)(4)(5)(6)(7)(8)(9)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 使动,使,, 弯曲) 其曲中规( 形名,弯曲的弧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状,每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动,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状,向上,向下)专心一也( 数形,专一)輮使之然也(动名)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状,每日)(10)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11) 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三,文言句式1.判定句(1)(2)(3)(4)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用“也”表示判定)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专心躁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用“者”“也”表示判定( 用“者”“也”表示判定))专心一也(判定句,“,, 也”表判定)2.介宾后置(1)(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也( 于物假)( 乎己参省置)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状语后置(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 固定用法无以:没有用来,, 的方法;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 省略句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师说》1. 重点实词从而师之:跟从他;师,意动用法,以... 为师学校而大遗:遗,丢弃,舍弃;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术业有专攻:学习,讨论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说明经文的著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相像也(名词,道德学问)2. 重点虚词(1)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推测,大致)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示感叹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于其身也(介词,对于)皆出于此乎(介词,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3)焉就耻师焉:(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4)所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 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的缘由)(5)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学校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就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表递进)(6)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7)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定)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8)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学问,道理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以什么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2、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它?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4、结局为何“不复得路”“未果”?
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桃花源。
《短文两篇》
1、作者怎样引出“陋室”?
以类比的方法引出,用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山和水来比喻陋室,从而引出主旨。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说明“陋室不陋”?
室中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
室中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陋室来往人的不俗(以好衬好的映衬手法)室中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高雅。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品德高尚。
后一问略。
4、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陋室不陋,回应“惟吾德馨”,言尽而意无穷。
5、《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6、《爱莲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7、在篇末,作者的感叹中流露出他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明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核舟记》
1、文章具体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全文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局部: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2、核舟有哪些特点?
体积小、内容多、技艺巧
3、重点介绍核舟的哪个部分?为什么这样安排?
核舟的船头部分。
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
这些内容紧扣核舟刻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所以作者把这段当做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
《大道之行也》
1、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翻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养自己的子女。
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构想出的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三峡》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季节顺序来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写江水,而水以夏水为盛,最能突出三峡雄奇壮丽的特点,故先写夏水。
3、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②清悠美③凄婉美
5、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
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答谢中书书》
1、文中作者描绘的山川景色“美”在哪里?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2、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1、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一句。
运用了比喻。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闲人”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观潮》
1、给文章四个自然段各拟一个小标题。
潮水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2、全文是采用什么顺序?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顺序。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潮水的雄伟壮观?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接着写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等内容。
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4、描写潮来时采用了什么顺序?
从远到近
5、引用杨万里的诗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湖心亭看雪》
1、翻译“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两三粒的人影罢了。
2、作者采用什么写作手法来描写西湖雪景?这种手法有何特点?
采用的写作手法是白描。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不事雕琢。
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采用什么顺序?
痴。
从面到点的空间顺序。
4、如何理解舟子口中的“痴”?引用舟子的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