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超重与失重 教学案例

超重与失重  教学案例

南靖第二中学物理组公开课教案——【物理科】授课人:吴旺本 班级:高一年一班时间:二○一○年一月十三日星期三 上午第三节地点:物理多媒体教室力学部分第六章第四节 超重和失重第六章牛顿运动定律·超重和失重·教案课程具体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3、能够利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现象;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是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同时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二)过程与方法采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并实地感受的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亲身体验、认识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开阔视野;2、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超重和失重问题;3、通过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过程,锻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目标制定依据通过三条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条牛顿运动定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探究和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三条定律的认识,进而提高了学生对以有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复习了关于重力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和学习,可以使学生区分清楚“重力”和“视重”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重力”的本质。

学习形式:学生自主体验、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相结合,教师适时指导。

教具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细线、下面扎孔的可乐瓶、录像资料。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2、实力目标:视察实力、对学问的迁移实力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学习爱好,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改变,探讨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的概念。同时相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改变而改变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的产生条件。
3、借助试验和课件建立感性相识,协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爱好。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分。
示例:
(一)什么是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改变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改变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
2022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化工作者,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超重和失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超重和失重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产生的条件。
2、运用牛顿其次定律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缘由。
二、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运用牛顿其次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试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教案《超重和失重》

教案《超重和失重》

课题:超重和失重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1)视重与实重的概念及区别(2)应用超重失重在实际解题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分析法、比较法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及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20XX年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第一次实现了太空行走,各种媒体都有大量的相关报道,其中就谈到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研究超重和失重对我们新产品的开发、科技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制造泡沫金属,用来制造机翼,又轻又结实;还可以用液态金属制成绝对球形的理想金属珠,还可以制成超长度的玻璃纤维等等。

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超重和失重现象?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知识回顾:1、加速度a方向的判断:加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上升:()减速下降:()A、a方向向上B、a方向向下2、怎样才能用弹簧秤准确测量物体的重量呢?我们除了要注意弹簧秤的量程以及校正调零之外,还要注意什么呢?课件演示:重力的测量——说明称量系统静止时,示数表示物体的重力课件演示:称量系统加速上升、加速下降时示数发生了变化,这时弹簧秤的示数表示的是物体的视重◆新课教学:一、视重:测力计的示数视重通常指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例:质量为m的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求下列情况下人对测力计的压力,测力计的示数又为多少?①升降机以加速度a加速上升②升降机以加速度a减速下降解:①加速上升时以人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有:F-mg=maF=mg+ma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F′=F= mg+ma 即测力计示数为F视= mg+ma②减速下降时(同上)我们把视重大于物重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二、超重:视重大于物重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学生分析:加速上升F视=mg+ma > mg 超重减速下降F视=mg+ma > mg 超重共同点:加速度方向向上1、产生条件:加速度向上2、视重:F视=mg+maa mg三、失重:视重小于物重用类比法得到:1、产生条件:加速度向下练习:一个质量是0.2kg的物体,随弹簧秤一起以5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求物体对弹簧秤拉力大小,是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g=10m/s2)解:以物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有:mg-F=maF=mg-maF=(0.2×10-0.2×5)N=1.0N由牛顿第三定律知:F′=F=1.0N即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小于物重。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1、看法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并没有变化;2、可以依据减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形状的特征和条件,知道天然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形状;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践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进程与方法1、阅历观看实验,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进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2、阅历探求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缘由的进程,学习迷信探求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置实践效果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探求性学习活动,体会牛顿运动定律在看法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发生探求的成就感;2、经过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起学习的兴味,看法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3、经过观看有关杨利伟在太空的视频片段,激起先生爱国、爱迷信的热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联络起来,探求现象自身和减速度的内在联络。

难点:设计效果梯度,挑选教学资源,设计典型实验,引导先生探求,控制讨论交流时间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战略】演示、讨论、解说、分组实验探求。

【教学用具】每两位同窗一个弹簧秤与一个砝码。

【教学进程】情形引入:播放杨利伟在太空的任务的视频片段。

航天员杨利伟前往空中后,电视台记者在对他停止采访时,有一段很生动的对话:记者:当你乘坐飞船升空时,你有什么觉得?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遭到压力。

记者:压力很大?感到很舒服吗?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舒服。

我们往常训练时,这种压力可到达8个G,说得深刻一点,就等于有8团体压在你的身上。

飞船减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记者:你什么时分感到失重?事先的觉得怎样?杨利伟:在船箭分别时分,觉得身体突然被抛了一下,就飘了起来,船里的小灰尘也飘起来了。

思索与讨论:师:下面对话中的〝有载荷〞、〝有压力〞、〝失重〞等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发生的?生:〝有载荷〞、〝有压力〞、是在减速上升的发生的,而〝失重〞是在飞船入轨后发生的。

高中物理失重超重教案

高中物理失重超重教案

高中物理失重超重教案主题:失重与超重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失重与超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失重、超重的概念;失重和超重的实际体验;解决失重和超重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重和超重的概念;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展示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状态,并引导学生讨论失重的概念。

二、讲解失重与超重(10分钟)1. 介绍失重的概念:失重是指物体由于受到外力而减轻重量的现象。

2. 介绍超重的概念:超重是指物体由于受到外力而增加重量的现象。

三、实验体验失重与超重(15分钟)1. 让学生在实验室里通过不同的方法体验失重和超重的感觉。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失重和超重的原理。

四、解决问题(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失重和超重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和解答。

2.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五、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失重与超重的概念,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和思考。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实验,探讨失重和超重的影响因素。

2. 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进一步理解失重和超重的原理。

板书设计:失重 vs. 超重概念:失重是指物体由于受到外力而减轻重量的现象。

概念:超重是指物体由于受到外力而增加重量的现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失重和超重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验中亲身体验失重和超重的情况。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希望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2. 教学难点
-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教学
- 超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大的现象,从而引出超重的概念。

- 失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下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的现象,从而引出失重的概念。

- 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3. 课堂练习
- 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的上升和下降过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资料,并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3)学习阅读材料开阔眼界。

【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

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投影体重计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

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

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投影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

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学生:不是总相等。

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人教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设计【教材分析】:这堂课是在讲完牛顿三个定律后的应用课。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载人飞船的上天,学生会更关心超重、失重现象;再加上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也会遇到许多超重和失重现象。

因此学了牛顿定律后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另外,在教材安排上这一节也是对《牛顿运动定律应用》那节的进一步巩固。

所以这节课既是对牛顿定律的复习,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纽带。

【学生分析】:学前,学生对于牛顿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

但是对于怎样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外学生脑子里存在“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观点已根深地固,有的对超重理解停在字面上,认为超重就是物体变重了。

学习中,学生对于教材中只用“升降机”中的情况为例来说明感到无味,由于没亲身体验而感到陌生。

总感到看看似乎懂,实际上学生对“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变化。

”这一超重、失重的本质不理解。

甚至会使有的学生认为“当物体向上运动时超重,当物体向下运动时失重”的假象。

容易造成学生学得是懂非懂!另外,学生在用牛顿定律解释超、失重(尤其失重)原因时,不注重列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造成列式错误。

也增加了对失重本质的理解困难。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理解其本质。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炼出“具体模型”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通过“神五”的例子培养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即“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不是物体的重力发生变化,而是物体所受的支持力或拉力发生了变化”。

它也是本堂课的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并没有变化;
2、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看实验,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
2、通过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
3、通过观看有关杨利伟在太空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页 1 第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联系起来,探究现象本身和加速度的内在联系。

难点:设计问题梯度,筛选教学资源,设计典型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控制讨论交流时间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策略】
演示、讨论、讲解、分组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每两位同学一个弹簧秤与一个砝码。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播放杨利伟在太空的工作的视频片段。

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面后,电视台记者在对他进行采访时,有一段很生动的对话:
记者:当你乘坐飞船升空时,你有什么感觉?
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

记者:压力很大?感到很难受吗?
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难受。

我们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8个G,说得通俗一点,就等于有8个人压在你的身上。

飞船加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记者:你什么时候感到失重?当时的感觉怎样?
杨利伟:在船箭分离时候,感觉身体突然被抛了一下,就飘了起来,船里的小灰尘也飘起来了。

页 2 第
思考与讨论:
师:上面对话中的“有载荷”、“有压力”、“失重”等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有载荷”、“有压力”、是在加速上升的产生的,而“失重”是在飞船入轨后产生的。

师: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1:坐电梯
生2:在游乐场坐过山车时。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超重与失重。

实验探究:
如图所示,在弹簧秤下端挂一钩码,仔细观察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缓缓下降时、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将实验现象填入下列表格:
钩码运动状态
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静止
缓缓上升
缓缓下降
突然上升
突然下降
请一组同学来回答实验结果:
生: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缓缓下降时弹簧秤读数基本页3 第
不变。

突然上升时,弹簧秤的读数变大。

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的读数变小。

引导学生分析钩码在各种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及加速度方向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列出方程:
由此引入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同时说明拉力(压力)的含义。

引导学生得出超重与失重的四种情况:
讨论与思考:
(1)据报载,我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质量为63kg,(装备质量不计)假设飞船以加速度8.6m/s2竖直加速上升,这时他对座椅的压力多大?
(2)杨利伟训练时承受的压力可达到8个G,这表示什么意
思?
(3)当飞船返回地面,减速下降时,请你判断一下杨利伟应该有什么样感觉?
让学生思考5分钟后回答。

师:在生活中也存在超重与失重现象:
页 4 第
讨论与思考:
一个质量为70kg的人乘电梯下楼,刚开始电梯以3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下降。

求:这时他对电梯地板的压力。

(取g=10m/s2)
若电梯的加速度为10m/s2,结果又如何?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当电梯的加速度为10m/s2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为零。

此时引入完全失重的概念:
当物体以大小为等于g的加速度竖直下落时,它对悬挂物或支持物完全没有作用力,
好像没有了重力一样,称为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实验验证:
当装有水的水杯壁上有一个孔时,在水压作用下,水会从孔中流出来。

如果让这个杯子自由下落又是什么情况呢? 经过实验发现水柱消失,原因是什么?
师:当瓶子自由下落时,瓶中的水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小
孔以上部分的水对小孔处的水的没有压力,小孔没有水流出。

师:太空中飞船中的人和物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播放太空空间站航天员的生活片段视频。

课外活动:
家里有体重计的同学可以回家做一做,先站体重计上不动,读出台秤的示数;接着突然下蹲,读出开始下蹲时台秤的示
页 5 第
数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然后先蹲着不动,读出台秤的示数;接着突然起立,读出开始起立时台秤的示数变化?
也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板书设计】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大于物体所受的
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小于物体所受的
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四种情况:
课后反思:这节课通过演示、讨论、讲解、分组实验探究超重与失重的现象,教学效果显著,学生课后反映良好。

页 6 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