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病机十九条
倪海厦医师精华医案:倪师的寥寥数语字字珠玑

倪海厦医师精华医案:倪师的寥寥数语字字珠玑01.正常脉象,阳脉(寸)应大于阴脉(尺),男人应气脉(右)大于血脉(左),女子相反。
02.肝病的人最怕大小便不出。
03.心火要下达必须靠肺水之助,若肺功能不佳且心火不足则热会反逆,肺水会无法下降而从汗出。
04.金铃子、延胡索合用治胁痛。
05.肝是血脏,要活血化瘀,用白芍、茜草。
06.想让病人蜕皮就用蝉蜕,蝉蜕除止痒外,还可以让新皮取代旧皮。
07.肝脏就像过滤器,可以过滤人体毒素。
病人只要有睡好,吃好,拉好,则表示一切都好,最好不要再到医院去做是否有癌细存在胞检验,以免再度打开潘朵拉的黑盒子。
08.要多运动以刺激“阳”的生长,多出汗。
09.炮附子能护心阳,但当里寒盛要用生附将里寒去掉。
发生心脏衰竭时,要用生附子才有效。
10.女子停经后,一定要保持大便一天1~2次。
11.手掌皮干脱落,摄护腺癌患者常有此症状,师曰若治到此人手掌皮肤湿润则代表病好了。
12.治脑瘤常用麝香矾石散喷鼻,因脑与鼻相通,此散喷鼻可以把脑部积水排出。
13.女人脚肿并不会要人命,若是男人脚肿命在旦夕,所谓“男怕穿靴,女怕戴帽”。
14.任何症状,一过性的问题都不太大,持续性的一定小心。
15.里寒就是心脏搏动力量不够,心脏产生的热不够,心火不够。
此里寒不除,则病因不除,女人会得乳癌也就是因为如此,就是因为心脏的博动力量不够,所以奶水才无法完全的下达子宫成为月经排出来,如此淤积日久才会造成乳癌的。
当心火足,小肠温度增加,月经自然会正常,而子宫里的淤积就会通通的排出来。
16.乳癌,所有能制造或分泌乳汁的食物均应忌用,勿吃肉类,肉类多含类固醇或荷尔蒙,会剌激奶水分泌,奶制品及人工糖制品均勿食,多食素食蔬果类。
17.心脏管月经。
月经第一天头痛,一般偏于血虚的,开补血的药会慢慢减轻。
生理期会反胃,胃比较寒,生理期前,要靠肠胃的阳吸收食物转换成能量及奶水,所以肠胃工作就加倍,就会有反胃的情形。
18.绕脐痛无屁是为大便堵在大肠,大承气汤证。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十九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十九
十九:「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
视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一般的原则来说,当病邪在表,例如有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恶寒、发热等,我们用汗法,当病在上膈,例如吃坏东西、胸腔痰涎很多、鼻黏膜痰很多,我们想要把病邪清掉,用吐法;当病邪堵在下焦,我们用承气汤类攻下,也就是下法。
如果是太阳中风,给桂枝汤了,已发汗以后,如果医师再误用吐法、下法、温针,结果病人病一直不解,此为坏病,桂枝汤就没用了,这时候要看它的脉证,到底有什么问题。
照理原本桂枝汤就可以解掉了,但被吐、被下、被温针,所以这时候桂枝汤证已没有了,随证治之,随所变之症状依法治之。
临床上,有时候处方与治法是对的,但是病人的症状没有解掉,这时候要想到可能有别的问题在里面,要做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要熟悉金匮治疗杂病的原则。
本文由公众号医经整理,版权归倪海厦老师。
转载是为了传播中医文化,不会用于营利!
——完——。
内经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五脏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
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
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
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
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
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
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
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
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
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
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上下病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
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
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
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
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理论,主要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下面是对病机十九条的白话讲解:1.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有表现为风症、头晕目眩的症状,大多与肝脏有关。
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如果肝疏泄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引发风症、头晕目眩等症状。
2.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性收引,表现为拘挛、引急等症状,大多与肾脏有关。
因为肾主藏精,主骨生髓,如果肾精不足或肾阳虚衰,就会导致筋骨失养,出现拘挛、引急等症状。
3.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各种气机郁滞的症状,大多与肺脏有关。
因为肺主气,司呼吸,如果肺气郁滞,就会导致气机不畅,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
4.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各种表现为水肿、腹胀满的症状,大多与脾胃有关。
因为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运化水湿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水湿内停,出现水肿、腹胀满等症状。
5.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各种表现为疼痛、瘙痒、疮疡等症状,大多与心脏有关。
因为心主血脉,如果心脉不畅或心火旺盛,就会导致气血瘀滞或热毒内生,出现疼痛、瘙痒、疮疡等症状。
6. 诸痿喘呕,皆属于肺:各种表现为痿症、喘息、呕吐等症状,大多与肺脏有关。
因为肺主宣发肃降,如果肺气不足或肺气上逆,就会导致痿症、喘息、呕吐等症状。
7.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各种表现为厥证、便秘、泄泻等症状,大多与下焦有关。
因为下焦主排泄糟粕,如果下焦功能异常,就会导致便秘、泄泻等症状的出现。
8.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高热、神昏、抽搐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火性炎上,易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神昏等症状。
热邪煎熬阴液,易导致筋脉失养而出现抽搐等症状。
9.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禁锢、寒战、高热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火邪易耗伤阴液,导致阴虚火旺或阳盛火炽等证候,出现禁锢、寒战、高热等症状。
10.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气逆、呕逆、头痛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回复

病机19条白话讲解-回复病机19条是中医理论中的基础知识之一,指的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这些病机可以帮助医生分析疾病的病因、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以病机19条为主题,逐条进行白话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1. 阴阳失调:中医认为,人体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阴阳是这个平衡的两个方面,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 气滞血瘀:气是人体的运动力量,如果气滞不畅,就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出现血瘀的情况。
3. 湿热蕴结:湿热是指体内的湿气和热气积聚,如果湿热蕴结,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病症。
4. 痰湿内蕴:痰湿是指体内湿气和痰液的积累,如果痰湿内蕴,就会导致气血不足,引发多种疾病。
5. 肝郁气滞:肝是人体的调节器官,如果肝郁气滞,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全身的生理功能。
6. 脾虚湿困:脾是人体的消化吸收器官,如果脾虚湿困,就会导致消化功能下降,湿气停留在体内。
7. 肾阳虚亏:肾是人体的生命之源,如果肾阳虚亏,就会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出现各种虚寒症状。
8. 肺失宣降: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如果肺失宣降,就会导致气机运行不畅,引发呼吸系统的疾病。
9. 心火亢盛:心是人体的主宰器官,如果心火亢盛,就会导致心气失调,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10. 胆虚胆热:胆是人体的消化液分泌器官,如果胆虚胆热,就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胃痛、口苦等症状。
11. 蛛网积滞:蛛网积滞是指经络阻塞,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寒凝瘀滞:寒凝是指体内寒气过重,瘀滞是血液运行不畅,如果寒凝瘀滞,会引起气血不足,出现多种疾病。
13. 湿热下注:湿热下注是指湿气和热气下降至下焦,引发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疾病。
14. 气血两虚: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气血两虚,就会导致全身机能下降,出现疲乏、无力等症状。
15. 血瘀络阻:血瘀络阻是指血液在经络中循环不畅,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引发病症。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19条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本文将以白话的方式解释病机19条,让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以下是对病机19条的白话解释。
1. 病机19条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它包括了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2. 病机19条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病机19条,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3. 病机19条的研究方法包括辨证论治、望闻问切等。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和询问病史等方式,可以初步判断病机19条的情况。
4. 病机19条的具体内容包括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阴阳的升降出入等。
这些内容都是人体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5. 病机19条的不同组合形式会导致不同的疾病发生。
例如,气滞血瘀、湿热内蕴等都是常见的病机19条的组合形式。
6. 病机19条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体质、环境因素、情绪等都有关系。
例如,体质虚弱的人更容易发生病机19条的异常。
7. 病机19条的治疗方法包括调理气血津液、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等。
通过调整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功能,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8. 病机19条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机19条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9. 病机19条的研究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通过深入研究病机19条,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
10. 病机19条的研究还需要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发挥中医的独特优势。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病机19条。
11. 病机19条的研究还需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验证和修正。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病机19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12. 病机19条的研究还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交流和借鉴。
例如,通过与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的交流,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病机19条。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病机十九条》是中医临床经验总结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原文如下:1. 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精气神三者合一,才能达到健康状态。
2. 五志不调,内伤五脏,五脏病变后,可影响情志。
3. 气滞则痛,痛则气滞,疼痛是气机不畅的表现。
4. 寒凝则痛,痛则寒凝,寒邪易于凝聚,导致经络气血不畅。
5. 阳盛则热,热则阳盛,阳气过盛会引起发热、口渴等症状。
6. 阴盛则寒,寒则阴盛,阴气过盛会引起肢体冰冷、恶寒等症状。
7. 血虚则痿,痿则血虚,血液是身体的营养物质,血虚会导致肌肉无力、四肢不舒服等症状。
8. 火旺则燥,燥则火旺,火旺会引起口干、咽喉燥痒等症状。
9. 水盛则肿,肿则水盛,水液过多会导致水肿、浮肿等症状。
10. 痰湿内生,痰湿外感,痰湿是体内湿气过多所致,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11. 风邪乘虚,易于入侵人体,引起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12. 寒邪乘虚,也易于入侵人体,引起寒战、发热等症状。
13. 湿邪乘虚,可导致身体沉重、四肢不舒服等症状。
14. 热邪乘虚,可引起口渴、汗出等症状。
15. 内伤外感,内伤和外感都会影响人体健康。
16. 扁平中空,扁平是指形态扁平,中空是指内部有空间,比如血管、胆管等。
17. 虚实相生,虚实往往相互转化,如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18. 运行失常,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失常会导致各种疾病。
19. 九窍通调,人体的九个孔窍(两眼、两耳、一口、一鼻、一肛门、一阴道)通畅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原文可以了解到中医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和规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机十九条解读

病机十九条解读The saying "the more diligent, the more luckier you are" really should be my charm in2006.病机十九条解读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病机如何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病机十九条是指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前人从实践中把某些类同的证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列为十九条;其中,有五条谈脏的病机,有九条谈火热病机,有三条分别谈风湿寒病机,有两条分别上下病机;病机是病能中的一部分,病机二字的意思,王冰解释为“病之机要”,谢利恒解释为“病之机括”,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引起疾病发生、症状出现与变化以及病情发展的原因与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有所近似;病机十九条载于内经·素问二十二卷七十四篇的“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广泛,意义十分重要,它涉及病因外感与内伤、出现各种症状的机理、众多症状之间内在联系、辨证方法等,还通过一种病因能够引发几种不同症状与不同病因也能引发相同症状的现象,说明治疗疾病不能采用见症治症的简单方法,强调对于病因病机的了解分析,应该“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的脏腑是“肝”;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证候;本条所论属于内伤,所指乃肝病生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常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阴平肝,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佐通络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证候与病机辨证以进,肝病如此,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举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内经·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的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亦有郁冒证的论述;治疗方面,上气不足所致眩晕,我常用黄风汤、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至于郁冒证,金匮要略已有泽泻汤成法;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本节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病在五脏之“肾”;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属阴中之阴而内藏元阳;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灵枢·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经脉喜温而恶寒,血气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若肾中元阳不足,内生阴寒,不能正常地温煦经脉,则经脉不利,气血行泣而失其畅行;同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气既虚,血行不畅,局部经脉缺少血气的正常涵养,则寒邪乘隙袭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而出现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曲伸;按以上病机分析,本节所病之寒邪,既有阳虚之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虚实夹杂;如若病程冗长,除了阳气之虚,还有气血之损,以及久病所生之瘀,寒郁所酿之痰,陈寒不除,痰瘀难消,寒、痰、瘀三邪互结而成痼疾,已不能单纯应用温肾祛寒为治,宜以化瘀祛痰为主,佐入温经补虚,也许尚能减轻症状;以上所说的证候以经脉挛急,关节曲伸不利为主症,临床中也有因经脉挛急而出现局部肌肉、经脉疼痛者,如常见的腓肠肌痉挛,中医称之为转筋证,同样可以应用本节原文的理论指导治疗;所以读内经不能死啃,必须活解,要结合临床去思考、去理解、去引伸,否则,真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三、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张景岳解释:“月贲,喘急也;郁,痞闷也;”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因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肃降无权,肺气上逆,气结胸中,则出现胸部塞闷、呼吸急促的病症,故曰其病在肺;本节描述的症状类似以胸闷气急为主症的喘证,若兼有咳嗽痰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脉微即为虚喘重证;临床所见如肺气大虚,气无所主,或如痰浊壅肺,气降受阻,均可出现呼吸失常,胸闷喘息的临床症状,皆属病在于肺之例;又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大凡肾气大虚者肺气亦虚,下则摄纳无权,气不归根,上则肺气耗散,主气无力,以致气浮于上,胸闷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肾,由肾及肺,此为虚喘之重者;尚有病起大怒,怒者气上,肝气迫肺而致胸闷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这是实喘之一;所以出现月贲郁症状,除了肺脏本身以外,涉及肝肾二脏,病在的脏腑不同,病因病机亦不同,还有疾病性质的属虚属实、属寒属热的区别,治法迥异,必须详为辨析;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节病证的症状是“肿满”,“肿”在全身皮肤,“满”为腹内胀满,肿者现于外而医者可见,满者病于内唯患者自知;引发的病因为“湿”,病在的脏腑是“脾”;脾属太阴,为卑滥之湿土,属阴中之至阴,性喜温燥而恶寒湿,号称阴土,脾居人体之中,转运上下,又称枢轴;但坤轴之旋运,赖阳气之温煦;如若脾阳内虚,一则土德不振,旋运失职,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而上归于肺,二则土不生金,肺虚则无力行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能,于是水津不能四布,五经焉得并行,揆度失其常态,导致清者难升,浊者失降,水谷之湿郁而不化,积于腹中则气行受阻而发为胀满,外溢皮肤则积于肌腠而成浮肿,这是肿满之证生于脾病之正局;也有脾虚土不生金,肺虚卫失固密,外邪乘隙袭入,邪郁肌腠,肺失宣达,三焦失利,水道不通,以致水湿泛滥,发为浮肿,湿乘于脾,而致胀满,此属金匮要略之风水证,其病在肺,但细究病机,脾病亦包括在内,故立方用越婢加术汤、黄芪防已汤;再者肾为水脏而内寄元阳,元阳即真阳,亦称少火,少火生气,脾土有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旋运随之失职,脾不制水,肾难主水,气不化水,水湿停滞,溢于外则浮肿,郁于内则中满,治用金匮要略八味肾气丸合春泽汤之类,如若气为水阻,气水互结而水肿胀满严重者,治用实脾饮,此方以附子温肾,干姜温脾,白术健脾,茯苓渗湿,草果燥湿,木瓜化湿,大腹皮、木香、厚朴行气散满,再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以上二种,乃肿满之证生于脾病的变局;按本条所云,水湿内停而生肿满,虽首责脾土,实非局限在脾;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节原文应改为“诸疮痛痒,皆属于心;”这样与前面四句的文法相符;以上证候在初起时患处皮肤微红而痒,疼痛尚轻,此后迅速加重,则局部皮肤掀红灼热,疼痛日益加重,李中梓云:“热轻则痒,热重则痛”;疮疡初起病轻,病轻则热轻,热轻则痒,延久病重,病重则热炽,热炽则痛,进而热极化火,血受火灼,腐而成脓,此类病证属于阳毒热证,阴疽不在其例;我治疗疮疖痈毒初起,常用本草从新所载之忍冬藤酒一方,该方由忍冬藤、生草与黄酒三味药物组成,药味少而药量大,符合内经“大方”的组方要求,方中忍冬藤用量特大为每剂五两旧制,加入黄酒一碗同煎,忍冬藤与黄酒二味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功用;治疗疔痈疮疖时一般不用凉血清心之品,这也印证了本节心字的涵义所在,虽然个别疔疮、发背重证,热毒炽盛时也可出现邪陷血分、高热不退、神识不清的症状,属于邪入营血、热伤心神,这属于疾病反常发展的个例;因此本节“皆属于心”的“心”字不能死扣,必须活解;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病机十九条中“上”、“下”二条的内容与其它各条不同,只有症状,没有病因,只有上下的部位,未点明确切的脏腑,因此学习时的思维空间与思考的广度更大;本节症状为痿、喘、呕吐,病变所在为上;上指上焦,即胸中,内藏心肺,其中的心与痿、吐二症无直接的关联,惟有肺与痿、喘、呕三症的关系密切,如素问·痿论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又痰壅于肺则病喘、饮邪迫肺亦病喘、肺气大虚亦能病喘;再则肺主气之降,肝气主气之升,一升一降,合为和平,若其人肺虚,金不平木,以致肺降不及而肝升太过,肝逆犯胃,胃气上逆而病呕吐与喘息,此类证候,治不在胃而在乎肺,或肺胃同治,叶香岩应用麦冬、沙参、枇杷叶、石斛、竹茹等治疗恶心呕吐的佐金平木法,临床中应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呕吐、气喘,俱属此类;以上痿、喘、呕三证发生皆系乎肺,故曰“皆属于肺”;但临床所见亦非尽然,举痿证而言,按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理论,笔者治疗痿证围绕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原则展开,重点在中焦脾胃,而非本条所讲的上焦肺;临床中下肢痿软无力的患者,表现为肺阴不足或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者也非罕见,但采用相应的清养肺阴、滋养肺肾、滋补肝肾的治法,疗效明显的不如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治法;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本节涉及的症状有“厥”、“固”、“泄”,病变所在为“下”;“下”即“下焦”,五脏中位于下焦的有肝、肾二脏;厥,轻者四肢厥冷,重者人事不省,素问·厥论分厥证为寒厥与热厥,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内经还有“肾气虚则厥”之说,都属于因虚至厥;阳气指元阳,阴气指元阴,肾气即元气,肾阴即元阴,皆藏于肾,为生命之根,由此可见厥证与肾密切相关,故曰“皆属于下”,“下”即“肾”也;再如血气奔逆之大厥,大怒血菀于上之薄厥,烦劳阳气内张之煎厥,以上三种厥证,大怒与烦劳皆属诱因,血气奔逆乃引发厥证的病机,肾阴不足乃本证的主要病因;良以肾阴大虚,水不制火,肝阳暴张,风火相煽,以致血气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证,其病在肝,亦在乎肾,乙癸同源,肝肾同处下焦,亦符合“皆属于下”;总之,厥证从性质讲有虚寒、实热之异,从标本论,有在肾、在肝之别,从致病的原因来说,主要在于下焦之肾;固是前后不通,泄为二阴不固;肾主二阴,前后二阴之不约或不利,与肾的关系密切,亦系“皆属于下”之例;如常用之四神丸治五更泄泻,半硫丸治老年虚闭,右归丸、缩泉丸治遗尿或尿后余沥不尽,以及济生肾气丸、滋肾通关丸治小便癃闭证等,都按照其病在肾,治亦在肾的机理处理;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本节症状“热”、“瞀”、“瘛”,病因为“火”;热为发热;瞀,河间谓昏也,如酒醉而心火热甚,神浊昧而瞀昏;瘛,动也,惕跳动瘛;发热昏昧与抽搐症状同时存在,属于火邪所致;热者火之渐,火者热之极,热之与火,质本一体,程度不同而已;外感温热之邪,表邪内传,陷入厥少,每每出现发热、神昏、抽搐等危症;心藏神,主神明,中医把属于意识、思维、记忆等部分大脑活动功能归属于心,当热病不论伤寒、温病极期,发热不退,营阴内耗,正虚邪陷,热入营血,邪犯厥少,除高热不退,口乾舌焦,尿少色赤以外,热伤心神,神无所主,神志昏瞀,热盛生风,风淫四末,四肢抽搐,甚者肢体僵直,角弓反张,归入痉厥范畴;瞀瘛症状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一般来说,温病初期,叶氏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邪在上焦肺卫,不致于出现发热与瞀瘛并见的危重症状;亦有例外者,如高年营阴久虚,婴幼稚阴未充,或因所感邪热特甚,以致发病未几,随即内传,陷入心包,热扰心神,风因热起,此为逆传心包之证,属于热病之反常传变,证见高热、神昏,幼儿与年老体弱者也可出现四肢抽搐;邪陷营血与逆传心胞均属重证,症状有所类同,其病程的长短与营阴耗伤的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别,治疗时,在祛邪与扶正的药物的应用上,孰主孰次,孰轻孰重,迥然不同;热病发展至热入心包或邪陷厥少的时候,热势已炽,热之极便是火,因此曰:“皆属于火”,这也符合五气俱从火化的道理;九、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本节症状有“禁”、“鼓”、“栗”、“如丧神守”,病因是“火”;禁与噤通,失语,不出声也;鼓者鼓颔,战齿也;栗为身体抖动,即寒战;如丧神守,即神不守舍,轻度的精神失常;一般的风热外感与伤寒、温病初起,其邪在卫表,不致出现上述严重见症,当外感热病发病多日,高热不退,邪热炽盛,一则里热难以外达,阳郁不伸,出现真热假寒,寒战、战齿之假象,若兼见四肢厥冷,即为热深厥深,二则热伤心神,表现为失语及神不守舍;这样的证候在伤寒阳明证与温病气分证中亦可出现,属于表邪传里,里热炽盛的外感热病的剧期;不尔,势将入营劫液,直至耗血动血,昏昧狂乱,种种危象相继迭现;本条的症状除了寒战、战齿、失语、神不守舍以外,应当与上条一样具有发热症状,在原文中没有提及,属于省略;诸热瞀瘛与诸禁鼓栗,如丧神守二条的共同症状都是发热、神昏失语,前者伴有抽搐,后者兼见寒战、战齿,病因都是火邪,症状的差异,尤其后者出现了寒战、战齿的假象,只有通过病机分析,才能不为假象所惑,避免诊断与治疗失误,这正是“病机十九条”所体现的强调辨证的核心思想,显示了中医学的客观与科学;十、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本节症状“痉”、“项强”,病因为“湿”;痉为肢体强直,项强是颈项强直不能转侧,二者性质相同,惟有程度上的区别,以上症状由湿邪所引发;对于本节原文,先贤颇有争议;姑且存而不论;十一、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本条涉及症状为“逆”、“冲上”,病因是“火”;逆为上逆,应降而反升为之逆,冲上即逆上,要注意这个冲字,它含有突然与相对严重的意思,与中风证的中字相近,冲上者,突然而较剧的逆上也;临床中突然出现而相对较重的逆上症状如外风引动内风,风气上逆,升而不降的中风;外感风热,挟痰迫肺,肺气上逆的咳喘,暑热犯胃,胃气逆上之呕吐等;火性炎上,暴病多实,李士材曰:“阳邪急速,其病必暴;”以上病证发病骤急,证情相对较重,属热属实者居多,热之极谓之火,故曰“皆属于火”;治疗方法,亦以清热、泻实、降逆为法;十二、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本条症状“腹胀腹大”,病因为“热”;腹胀又兼腹大者,其证为臌,即现代医学的腹水征;按河间解释,“阳热气盛,则肿胀也;”李中梓曰:“大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可见本条中“皆属于热”的热字不能单从字面去解释,它含有阳证、实证与热证的意思,但毕竟热证与实证、阳证不同,因此把它作阳证与热证解释也许更为恰当;不论气臌、水臌、血臌、虫蛊,多属于有余之阳证与实证,有表现为热证的,也有表现为寒证的;临床中治臌胀,如柴胡疏肝加吞苏合香丸治气臌,实脾饮、附子理中合五苓、已椒苈黄合四苓等治水臌,调营饮加减治血臌,以及十枣汤、舟车丸之攻逐等,用药有温有凉、有峻有缓,以消实积除胀满为其共同功用;十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本节症状是“躁”、“狂越”,病因为“火”;躁与狂越均由心神失治所至;躁者自觉烦躁不安,神志不昧,其证尚浅;狂越者,昏狂无制,或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病已危笃;躁与狂越皆系热扰心神,神明失治所致;临床中常见外感热病出现躁狂越症状者,躁证多见于气分无形热盛与阳明实热证中,为热扰心神之轻者,表现为神情烦躁,躁动不安,有时谵语而问之能答,应用辛凉重剂以清热,或投通腑泻实以泄热,热清则神安,自然告愈;狂者多见于邪陷厥少之候,热伤营阴,邪热炽盛,内陷心包,神明被扰,神识昏昧,胡言谵语,甚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伴肢痉项强,治用清营汤加吞安宫牛黄丸之类,以挽危急;此为热扰心神之极者,故曰“皆属于火”;十四、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本节症状“暴”、“强直”,病因为“风”;暴,形容发病之突然与病势之危重;强直,即颈项强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张;对于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在金匮称为痉证,分刚痉与柔痉,刚痉由外风所致,柔痉系内风引发,刚痉属外感,柔痉为内伤,外感之痉,起病急骤,内伤之痉,发展稍缓,但证情同样严重,而且具备风的特征;本条证候起病骤急,当属外感所致,由外邪袭伤而骤发强直症状者如小儿脐风破伤风,亦包括热病邪犯营血,病入厥少之热极生风而致的痉搐者;“风性动”、“风者善行而速变”,正由于本证发病骤急、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变化多端,具有动的特征,因此曰“皆属于风;”但脐风伤于外风袭入,热病中出现之强直症状为热极生风所引发,属于内风范畴,二者治法迥异,不可同日而语;十五、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本节所述症状是,在人体的某个部位,以手鼓之有声,声如鼓音,病因为热;人体各部以手鼓之有声者,唯有胸腹;中医在诊断臌胀证时也采用以手扣腹的诊法,听其声音,响亮如鼓声者为无形气滞,属气臌,音低而沉闷者乃有形邪积,为水臌、血臌、蛊臌之类;本节症状为扣之有声,声如鼓音,系中空无物之特征,常见于气臌;气臌由肝失疏泄,气滞失运,结于腹中,引起腹胀,甚者腹大,病邪为郁结之气,其证为实但未必属热,治疗方药如柴胡疏肝合沉香苏合丸,药性偏于辛温,符合“藏寒生胀满”之经旨,故“皆属于热”的热字,也不宜纯作热邪、热证解释,姑且存而不论;十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本文提到的症状有“胕肿”、“疼酸”、“惊骇”,病因为“火”;张景岳类经把胕肿解释为浮肿,似乎不妥;医经精义把胕肿改为跗肿,跗者足跗,即足背浮肿,比较合适;临床中出现足部浮肿,伴有酸痛,同时因此而出现惊骇不安之状者,如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热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证候除了足部局部肿痛以外,往往兼有患处皮肤焮红,抚之灼热,由于疼痛烈剧,怕按怕碰,往往会出现惊骇不安之状;上述证候,属于阳证、实证,且为热之甚者,热之极便是火,故曰“皆属于火;”本节原文也不能死读,不能被胕跗字印定眼目,要举一反三,不论肢体任何部位出现上述症状者,同样符合“皆属于火”的病机特点,治则亦基本类同;十七、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本节症状有“转”、“反戾”与“水液浑浊”,病因为“热”;转为扭转,反为角弓反张,戾为曲,即曲身,水液指小便;凡出现肢体扭曲,角弓反张而尿黄混浊者,由热邪所引发;在病机十九条中论述肢体扭曲、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者,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与本条“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涉及的病因有湿、风、热三种;湿为阴邪,热为阳邪,风为百病之长,三者的属性不同而引发的症状相同,因此本节原文中水液浑浊的现象,是反映热邪致病的症状特点之一,也是与由风湿二邪致病相区别的辨证要点之一;由此可见病机十九条十分强调辨证的重要,必须根据细微的症状变化,通过辨证,才能进行正确的病机分析,进而确立恰当的治则方药,获取疗效;有人把水液浑浊作为一个并列的症状进行诠释,似乎欠妥;十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本节无具体症状,只指出“水液澄澈清冷”,病因为“寒”;水液,泛指人体所有的排泄物,澄澈清冷即透明稀薄,与上条水液浑浊之稠厚浓浊相对照,作为鉴别证候之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例如:痰热咳嗽者痰稠厚,风寒咳嗽者痰稀白;痈毒的脓液稠黄,阴疽的脓液清稀;经血色淡而稀多虚寒,稠厚色深为实热;腹泻之大便清稀多水为虚寒,稠厚恶臭属实热;外感鼻塞涕出稠厚者属风热,涕出清稀者多风寒;小便量多清澈为寒,量少混黄属热;带下清稀如水为虚寒,浓稠色黄为实热;呕吐物完谷不化为寒,腐浊酸臭属热等,都是临证时常用的辨证依据;寒热虚实之阴阳有别,治则方药亦迥然不同,本条所指并非一个特定的证候,而是一种辨证的方法,病机十九条体现了辨证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十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本条症状有“呕”、“吐酸”、“暴注下迫”,病因为“热”;呕是呕吐;吐酸即呕酸,或曰泛酸;暴者形容起病急重;注,“一泻如注,”形容泻势之甚;暴注即严重的急性腹泻;下迫,肛门的窘迫症状,如里急后重;急性腹泻,一泻如注,伴有里急后重,以及呕吐,泛酸者,属于实热证,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之类;胃统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今热邪与宿食互结,壅积在胃,胃气不降而反上逆,遂致呕吐,吐酸;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承,大肠无以化物,传导失其常度而腹泻,暴注下迫;凡此皆为实热之证,故曰皆属于热;如三黄泻心汤,既治胃家实热之呕吐、泛酸,亦可通因通用治疗实热腹泻;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内经里充满阴阳术数的内容,五运六气讲了病机十九条,五运六气与天文学联系紧密,十九是天文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数字;而刘河间先生却为内经的病机十九条增加了一条,见下;历代先贤对此十分重视,详加注释并代有发挥,金元刘河间应用运气理论对本文进行深入研究,按照内伤与外感的属性归属为五运主病与六气主病,发现在六气主病的内容中,独缺燥气,于是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一节,通过对病机发展的分析,在其所着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对病机十九条所涉及的证候与症状加以补充,还通过“五气俱从火化”的病机演变,产生了“主火论”,发前人之未发,补仲景之未备,自成一家,成为寒凉派的鼻祖;在河间主火理论的指导下,一改以辛温发散治疗外感热病的一统天下,倡用辛凉苦寒,对于外感热病初起阶段,不再应用辛温发汗,改而采用辛苦凉透的治法;。
中医病机十九条歌诀

中医病机十九条歌诀,解读中医传统中医病机十九条歌诀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理论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19条歌诀包含了中医对疾病的独特认识和防治方法,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
1.病从口入,饮食有关。
中医认为,营养不良、饮食过量、饮食不洁等不良饮食习惯会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
2.病因必问,三因缺一不可。
中医疾病诊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方法,三因包括外感、内伤和情志,是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推测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
3.病重虚实,先辨先治。
疾病的辨证论治要根据虚实情况来进行,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及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认为相同疾病虽然病因、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5.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对于急性病症应及时进行治疗,而慢性疾病则需长期调理,治疗方法要区别对待。
6.争分夺秒,越快越好。
中医讲究用药及时有效,治疗过程要积极主动。
7.以心宽体胖,精神抖擞。
心态放松、心境平和有助于身体康复,身体肥胖可引起多种疾病,中医讲究“以心宽体胖”来保持良好身体状态。
8.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中医治疗强调平衡,对于实证疾病要泻实补虚,对于虚证疾病则要补虚泻实,找到优化身体机能的平衡点。
9.苦味下气,酸甘上气。
中医对药物性味的认知十分重视,苦味药物具有下气清热之功效,而酸甘药物有上升之效。
10.治疗有方,防未犯先。
中医治疗强调预防,防病于未然,通过提高身体免疫力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医疗负担。
11.神药误人,方药救人。
中医认为,神药具有毒性,治疗作用强大,但易产生不良反应。
而方药则是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汇总和总结出的,更加容易被人体接受和吸收。
12.病重宜清,病轻宜补。
中医认为疾病的程度和阶段对治疗方法有很大影响,在确定清补法时,要综合考虑病情、病证和患者身体状况。
13.慢证取脉,急证看舌。
中医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其中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内经-病机十九条记忆与释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振)掉,(震动)摇摆】【掉,摇也。
--东汉•许慎《说文》】五脏病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fen)郁,皆属于肺【膹:充、冒,喘急上逆】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
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
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 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
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
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
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
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
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
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5条 【郁:痞塞(se )不通】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
因肾为水火之 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
寒有内外之分:外则 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 利。
风寒诸暴强(qiang )直,皆属于风 凡突然发生筋脉挛急、项背强直之证,都与风邪有关。
因风性善动,亦有内外 【暴:突然发生】1之风,此处当指内风。
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里热炽盛,引动肝风而致项J诸痿喘(chuan )呕,皆属于上上下2条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
痿分皮、肉、脉、筋、骨五 种,分属五脏。
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 而致的肢体枯痿。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这些规律是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得出的,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机十九条的原文解析如下:1. 天人相应:中医认为人体和自然环境是相互关联的,当人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2. 阴阳失调: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观念认为,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
当阴阳失调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 寒热失调:中医认为,人体的机体活动需要一定的温度支持,当寒热失调时,就会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4. 湿邪侵袭: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当湿邪侵袭人体时,会导致湿气在体内蓄积,从而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5. 痰浊内生:痰浊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物质,当痰浊内生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咳嗽、痰多等。
6. 血瘀内阻:中医认为,血液在人体内循环不畅时,就会形成血瘀,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7. 气滞血瘀:气滞是指气血在经络中流通不畅,当气滞血瘀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如胸闷、气短等。
8. 脾胃失调: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当脾胃失调时,就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9. 肝肾不足:肝肾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脏腑,当肝肾功能不足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头晕、腰痛等。
10. 气虚血瘀:气虚是指气血不足,当气虚血瘀时,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11. 气血两虚: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当气血两虚时,就会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12. 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脏腑和经络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
13. 气血津液亏虚: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当气血津液亏虚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
内经病机十九条原文及注解

内经病机十九条原文及注解《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原文如下:1.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4.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5.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
6.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7.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8.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9.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10.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11.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12.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13. 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14.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15.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16.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17.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18.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19.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注解:1. “掉”指肢体不自主地抖动。
“眩”为头晕目眩。
“肝”指肝的功能活动,肝主疏泄、主筋脉,筋脉约束骨骼使人能屈能伸、肢体活动自如;肝藏魂,魂为“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即人的精神意识活动。
故“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肢体不自主的抖动、头晕目眩与肝的功能活动有关。
2. “收引”指肌肉收缩、关节拘急。
“肾”指肾的功能活动。
“肾主骨生髓”,骨髓充盈于骨中使骨骼强健有力;肾藏精,“精之所系者曰筋骨”,筋骨依靠精气以维持其正常功能。
故“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即肌肉收缩、关节拘急与肾的功能活动有关。
3. “膹郁”指气机郁滞、呼吸喘促。
“肺”指肺的功能活动。
“肺主气司呼吸”,肺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等作用。
故“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即气机郁滞、呼吸喘促与肺的功能活动有关。
4. “湿”指体内水液停滞。
“脾”指脾的功能活动。
“脾主运化”,脾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作用;“脾主肌肉四肢”,水湿停滞于肌肉四肢则引起肢体浮肿、沉重疼痛等症。
故“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体内水液停滞与脾的功能活动有关。
5-6. “瞀”指神志昏乱;“瘛”指肢体抽搐。
“心”指心火旺盛。
“心藏神”,“神明出焉”,即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病机十九条归纳总结

病机十九条归纳总结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疾病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通过对病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众多的病机理论。
现将其中的十九条病机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机体失去平衡状态,从而引发疾病。
常见的气机失调病机有气滞、气郁、气逆等。
对于气机失调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运行来恢复平衡,如针灸、按摩、调理饮食等方法。
二、寒邪侵袭寒邪侵袭是指寒冷的气候或寒冷食物等外界寒气进入人体,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出现病理变化。
常见的寒邪侵袭病机有寒凝、寒邪束表等。
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温补、祛寒的方法来驱散寒气,恢复正常气血运行。
三、瘀血停滞瘀血停滞是指血液在人体内滞留,无法正常流通,导致病理状态的出现。
常见的瘀血停滞病机有瘀滞、血淤等。
治疗瘀血停滞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病机。
四、湿邪困阻湿邪困阻是指湿气积聚在人体内,引起机体功能受损,从而发生疾病。
常见的湿邪困阻病机有湿困、湿浊等。
治疗湿邪困阻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祛湿的方法来清除湿气,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
五、燥邪炽盛燥邪炽盛是指干燥的气候或口干舌燥等因素导致体内津液不足,引起病理变化。
常见的燥邪炽盛病机有津亏、津伤等。
治疗燥邪炽盛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滋阴润燥的方法来补充津液,纠正病机。
六、火热炽盛火热炽盛是指内外因素导致机体火气过盛,引发疾病。
常见的火热炽盛病机有火旺、火邪蓄结等。
治疗火热炽盛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来调节体内的火气,达到治疗的目的。
七、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是指情绪压抑、不畅等原因导致肝脏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病理变化。
常见的肝郁气滞病机有肝气郁结、肝火旺盛等。
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调节肝脏的功能,改善疾病症状。
八、脾胃失调脾胃失调是指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引发疾病。
病机十九条快速记忆法

病机十九条快速记忆法什么是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病因病机的演变。
它是根据中医理论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机十九条的作用病机十九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诊断疾病:通过分析病机十九条,可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准确诊断疾病。
2.判断病因:病机十九条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病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3.指导治疗:根据病机十九条的分析结果,可以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病机十九条的内容病机十九条的具体内容如下:1.寒邪袭表2.暑邪袭表3.风邪袭表4.湿邪袭表5.燥邪袭表6.火邪袭表7.气滞血瘀8.湿热蕴结9.痰湿阻络10.血瘀阻络11.热毒蕴结12.寒湿阻络13.气血两虚14.痰湿内阻15.气滞血瘀16.脾胃虚弱17.肝肾阴虚18.肺肾阴虚19.脾肾阳虚病机十九条的记忆方法为了便于记忆病机十九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分类记忆:将病机十九条按照邪气的性质进行分类,例如寒热湿燥等,这样可以减少记忆的难度。
2.联想记忆:将每个病机条目与具体的疾病进行联想,例如寒邪袭表可以联想到感冒等。
3.故事记忆:将病机十九条编成一个故事,将每个条目融入故事情节中,这样可以增加记忆的趣味性。
病机十九条的应用举例下面以几个常见的疾病为例,来说明病机十九条的应用:1. 感冒病机:寒邪袭表症状: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等治疗:祛寒解表,通窍散邪2. 高血压病机:气滞血瘀症状:头痛、眩晕、心悸等治疗:疏肝解郁,活血化瘀3. 风湿关节炎病机:湿邪袭表症状: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治疗:祛湿化痰,活血通络4. 糖尿病病机:气血两虚症状:口渴、多尿、乏力等治疗:补气养血,调和营卫总结病机十九条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分类记忆、联想记忆和故事记忆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应用病机十九条。
学中医的捷径

一、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
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
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
二、再对伤寒悬解。
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
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三、再读素问。
难经。
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一个深而宽广。
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
四、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
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
学会守静。
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
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五、易学。
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
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
六、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盈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无人可及的。
但初学抚得龙泉。
湛卢,易一头扎进四逆汤中。
七、其它医书,但观其方。
论坛理法方论中病情辩析.六气实为一气阴阳至简太阳寒水在上降阳——党参少阴君火在下升阳——附子太阴脾土在中调升降——干姜炙甘草少阳——阳之渐升——柴胡太阳——阳之升极——麻黄桂枝生姜阳明——阳之降(将入阴)——黄芩党参太阴——开门迎阳气下降(配合阳明之降)少阴——阳气敛降至极厥阴——关门送阳气升发,阳气由阴出阳,位仍在阴——当归少阳——开门引阳气破阴出阳,位已在阳如此周而复始。
六经讲的其实都是——阳气的运行。
阴盛的本质,就是阳虚;阴虚的本质,就是阳盛。
讲的也不只是“量”的多少,更本质的是“位”的变化——阳的位置在下,上面的阴就盛了;太阳(阳)下去了,黑夜(阴)就上来了——能量的多少没有变化,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
/blog/static/103326260200921384729334/。
卢崇汉老师在讲课里就听众提出的祛湿,给出的祛湿方:广霍香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石菖蒲20克白蔻15克法半夏20克生姜30克苍术15克湿的本质还在于阳不足,补阳才是关键!失眠常用方剂:(1)伤食不寐保和丸山楂,神曲,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连翘,莱菔子,生姜,大枣.(2)心下痞,不寐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3)上半夜不能入睡,阳不能入阴暖水燥土兼降金水.砂半理中汤宜之.砂仁,半夏,附子,茯苓,人参,干姜,白术,甘草.(4)下半夜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柴芍二陈龙骨牡蛎汤. 柴胡,白芍,陈皮,半夏,茯苓,龙骨,生牡蛎,甘草.生姜. 亦治睡眠浅.。
病机十九条快速记忆法

病机十九条快速记忆法1. 引言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描述了人体发生疾病时的病机过程。
掌握病机十九条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快速记忆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病机十九条。
2. 记忆法概述为了更好地记忆病机十九条,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方面:六经、六淫、七情和其他因素。
每个方面都包含若干条目,通过构建联想和组织结构来加深记忆。
2.1 六经六经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阴阳变化的基本概念。
我们可以将六经与人体的各个部位进行联想,以便更好地记忆。
•太阳:头部、面部、上肢。
•少阳:肩背、胁肋。
•阳明:胸腹、脐部。
•太阴:下腹、盆腔。
•少阴:下肢。
•厥阴:指关节。
2.2 六淫六淫是中医理论中描述外界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六淫与不同季节和气候进行联想,以便更好地记忆。
•风:春季、多风天气。
•寒:冬季、寒冷天气。
•暑:夏季、高温天气。
•湿:湿润环境、多雨天气。
•燥:秋季、干燥天气。
•火:炎热环境、火灾。
2.3 七情七情是中医理论中描述情绪对人体的影响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七情与不同情绪进行联想,以便更好地记忆。
•喜:高兴、喜悦。
•怒:生气、愤怒。
•忧:担心、忧虑。
•思:思考、思索。
•悲:悲伤、失望。
•恐:害怕、恐惧。
•意:意志力强。
2.4 其他因素除了六经、六淫和七情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影响人体的病机。
我们可以将这些因素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记忆。
•饮食:饮食不当、暴饮暴食。
•劳逸:过度劳累、缺乏休息。
•情志:长期精神压力、情绪波动。
•外伤:创伤、手术等外界损伤。
•痰湿:体内湿气过重。
•血瘀:血液循环不畅。
3. 记忆法实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病机十九条的记忆法,以下是一个实例:3.1 六经我们可以将六经与人体的各个部位进行联想。
比如,太阳对应头部,少阳对应肩背,阳明对应胸腹等等。
通过构建这样的联想,我们可以快速地回忆起六经的内容。
3.2 六淫我们可以将六淫与不同季节和气候进行联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海厦病机十九条倪海厦-病机十九条2009-06-12 13:40【原文】帝曰:善。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⑦也。
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⑧,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余欲令要道↑⑨必行,桴鼓相应,扰拔刺雷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⑩,无失气宜↑(11)。
此之谓也。
①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劳倦伤脾,脾气不足,不能转输,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
清气不升于上,称上焦不行;浊气不降于下,称下脘不通。
②玄府:汗孔。
③厥气上逆:下焦阴寒之气逆行于上。
④温气去:言阳气被寒邪所迫而散失。
温气,即阳气。
去,消散。
⑤脉盛大以涩:寒邪积留胸中,脉象紧而有力,故为实大:气血运行不利,故脉见涩象。
⑥中寒:胸中寒盛,故称中寒。
⑦之化之变:同“之变化”之义,指六气的异常变化。
⑧方士:即方术之士,此指医生。
⑨要道:指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与技术。
⑩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张介宾注:“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
”(11)气宜:六气各有主时之宜,此指六气主时的规律。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①,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②,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③,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④,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⑤,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⑥,如丧神守↑⑦,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⑧,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⑨,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⑩,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11),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12),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13),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14),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15),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此之谓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解析】本段原文在中医文献中首先提出“病机”一词,并以病机十九条为示范,论述了临床分析病机的方法,强调了分析病机的重要性,对后世中医病机与辨证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掌握病机的重要性人体疾病大多由六气的异常变化所致,在性质上可分为亢盛和衰退两大类,治疗上相应的有“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两大法。
一般医生也懂得依据寒热虚实,采用温清补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但“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或出现“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的局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未掌握病机。
病机,张介宾注:“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
”要”,表明病机不是着眼于局部的、微观的病理变化,而是从整体、宏观角度去把握疾病本质的要领,如王冰注言:“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也。
”“变”,提示病机不是静态的,而具有不断运动、变化的特征。
“病变所由出”,是言病机即病证产生的缘由、机制。
总之,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是疾病外观症状的内在联系。
从横向看,病机综合了病因、病性、病位、病势诸要素;从纵向看,它以正邪斗争为基轴,勾画了疾病从发生、发展到传变、结局的整个病程的变化规律。
病机是中医诊断结论的主体,又是治疗立法的基本依据。
所以,临床治病要达“十全”、“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的疗效,就必须“审察病机”,同时结合气候变化,分析病机,立法处方,治不违时。
诚如陈潮祖《中医病机治法学》所言:“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是辨证论治。
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论治是辨证的落实。
产生辨证结论的关键,在于捕捉病机;确定治疗措施的依据,在于针对病机。
判断病机的准确与否,对于疗效的取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病机十九条分析为了说明分析病机的方法,原文先以病机十九条为例,予以示范说明分析病机时定位、定性的方法。
现分类阐释如下:(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皆…”译作“一般…多属…”。
掉,摇也,即抽搐震颤之症;眩,头目昏花之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
”一般表现为抽搐、眩晕的风证,多属肝的病变。
病机上称为肝风内动,系因肝藏血,开窍于目,淫气于筋的一系列生理机能失调,故导致风从内生。
肝风的病因,一由阳盛,一由阴虚。
阳盛肝气过亢,血随气逆;或热邪过盛,火热燔灼肝经,即为热极生风的实证。
阴虚者多因津液亏损,或失血贫血,液少血枯而不养筋濡目;或久病肝肾亏损,阴不潜阳,水不涵木而致虚风上扰所致。
无论是阳盛还是阴虚,肝风内动的病证多表现诮睢⒛浚俅捕嗉榇ぁ⒀T蔚戎⒆础?/p>(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收,敛缩;引,拘急。
一般表现为身体蜷曲,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寒证,多属肾的病变。
这是“寒则收引”的病机,此寒乃由阳虚气衰,产热不足,而致血行凝涩,毛窍收缩,筋肉不仁。
肾乃人身阳气之本,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生气之源,故这种由内而生的寒,根源在肾。
所谓“寒从中生”,即指由肾阳虚引起的虚寒证而言,多见于久病重病。
如《伤寒论》“少阴病,恶寒身蜷不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即属肾阳虚衰,命火不足,阳虚生寒,引起“收引”现象的典型例证。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气逆喘急;郁,痞闷。
一般表现气急喘息、胸部闷塞等症,多属肺的病变。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因肺主气,司呼吸,所以肺的病变以气失宣肃为主。
它既可因感受外邪而致肺气失宣,或痰浊所阻而肃降失职,也可由于宗气鼓动无力而使肺气虚弱所致。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肿,即浮肿,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或四肢浮肿为主的病证。
满,即胀满,以脘腹痞满或腹部胀大为主症。
导致浮肿和胀满的原因很多,且多与肺脾肾等脏有关,但因湿邪所致者则多属于脾。
一般水湿潴留所致的浮肿胀满等病症,多属脾的病变。
由于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津液不能正常敷布,成为湿浊内停的病机,故出现水肿,痰饮,痞胀腹满等病症。
①掉眩:掉,摇也,指肢体不自主地摇摆或震颤;眩,眩晕,指视物动幻不定。
②收引:收,收缩;引,牵引,拘急。
收引,谓肢体蜷缩、屈曲不伸的症状。
③膝部:即胸闷喘息。
膹,气逆喘急;郁,痞闷,④瞀(mào音冒)瘛:瞀,昏闷不清;瘛,抽搐。
⑤厥同泄:厥,指手足逆冷或昏厥的厥证;固,二便不通;泄,二便泻利不禁。
⑥禁鼓栗:禁,通“噤”,指牙关紧闭;鼓,击也,此指上下牙齿叩击;栗,战果,即身体战抖。
⑦如丧神守:形容鼓颔战栗而不能自控。
⑧躁狂越:躁,躁扰不宁;狂,语言行为错乱;越,举止越常。
⑨暴强直:暴,猝然;强直,筋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
⑩胕肿:皮肉肿胀溃烂。
胕,通“腐”。
(11)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所致的多种症状。
转,扭转;反,背反张;戾,身体曲而不直。
(12)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而寒冷。
(13)暴注下迫:暴注,急剧的腹泻;下迫,指欲便不能,肛门窘迫疼痛,即里急后重。
(14)各司其属:掌握各种病象的病机归属。
司,掌握;属,归属、隶属,即病机。
(15)必先五胜:必须首先掌握天之五气与人之五脏之气的五行更胜关系。
五胜,五行之气更替相胜。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痛,疼痛;痒,搔痒;疮,疮疡。
一般表现为红肿欣热疼痛、瘙痒的疮疡,多属于心的病变。
如李中梓说:“热甚则疮疼,热微则疮痒。
”因此,疮之痛者,乃由心火亢而血热壅滞,腐化成脓,故痛多与红肿灼热一起出现,如疖、疔、痈之类。
疮之痒者,也可因血热,但更多属血虚而肌肤失养,血燥生风,故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多见于风疹块,丘疹,慢性湿疹,血风疮之类。
心主血,故一般疮疡之痛或痒,多属心血热或心血虚,而疔疮走黄,疮毒攻心等变证更与心火血热相关。
(6)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厥,逆也,指阴阳气血逆乱引致四肢逆冷或昏厥。
固,二便不通,即大便秘结与小便癃闭。
泄,二便失禁,即泄泻和小便失禁。
下焦包括肝、肾、膀胱、肠等脏腑。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肾主藏精,内舍真阴真阳,开窍于二阴;膀胱主藏尿排尿;大肠传导糟粕。
厥乃气机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的昏厥或四肢厥冷之病,其发病常与肝气上逆或肾之精气阴阳失调有关。
《灵枢·营卫生会》曰:“下焦如渎。
”主出,若下焦排泄功能失常,则可导致二便不通或失禁之症。
所以说多种昏厥、四肢厥冷、二便不通或失禁的病证,大都属于下焦的病变。
(7)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痿,痿躄,指肢体萎缩废用的病证。
上,此指上、中二焦,包括心、肺、脾、胃诸脏腑。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心、肺功能失常,则气血不能正常敷布;脾胃运化失司,则气血生化乏源,均可导致肢体失去气血濡养而生痿病。
故《素问·痿论》说:“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喘乃肺之宣降失常所致,《诸病源候论·上气鸣息候》说:“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
”呕吐,乃胃气上逆之证,胃体阳用阴,以降为顺,胃气上逆则呕。
故多种痿、喘、呕病,大多属于上、中二焦的病变。
(8)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瞀,神志昏乱;瘛,手足抽搐、筋脉拘急。
张介宾曰:“邪热伤神则瞀,亢阳伤血则瘛,故皆属于火。
”一般热证而见神志昏乱,抽搐痉挛症状,多属化火的病变。
本条指出了热极生风而抽掣以及火热内扰心神的病机,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如阳明热甚则神昏谵妄,温病热入营分或逆传心包亦均会出现上述证候。
(9)诸禁鼓傈,如丧神守,皆属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