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干神经支配

合集下载

肌肉起止点_作用_神经支配说明大全

肌肉起止点_作用_神经支配说明大全

上臂前屈、内 胸内、外侧神 收、旋内 下 拉肩胛骨向前 提肋助吸气 拉肩胛骨向前 胸内、外侧神
下位肋中部上缘 上位肋中部下缘 胸骨内面下部 剑突后面 第 7~12 肋内面 第 2~3 腰椎体前面 第 2~ 肋骨内面
5 腹肌 肌 群 名 称 腹直肌 起 点 节之间 下 8 肋外面 下 6 肋的内面、胸 腹内斜肌 腰筋膜、髂嵴中间 线、腹股沟韧带外 侧 1/2 胸腰筋膜、髂嵴内 腹横肌 后 群 唇、腹股沟韧带外 侧 1/3 腰方肌 髂嵴 止 点 5~7 肋软骨 腹白线、髂嵴 腹外斜肌 前 外 侧 群 外唇、腹股沟 韧带 第 10~12 肋骨 增加腹压,脊 下缘、腹白线、 柱前屈、侧屈、 耻骨结节 腹白线、耻骨 结节 第 12 肋、第 降第 12 肋, 脊 腰神经前支 1~4 腰椎横突 柱腰部侧屈 (T12 ~L3) 旋转 第 5~12 对肋间 神经、 髂腹下神 经、 髂腹股沟神 经 主要作用 脊柱前屈,增 加腹压 神经支配 耻骨结节和耻骨结 胸骨剑突第
胸锁乳突 肌
胸骨柄前面、 锁骨 胸骨端
颞骨乳突及上 项线外侧
副神经
二腹肌 舌 骨 上 肌 下颌舌骨 肌 茎突舌骨 肌 颏舌骨肌 肩胛舌骨 肌 舌 骨 下 肌 胸骨舌骨 肌 胸骨甲状 肌 甲状舌骨 肌 前斜角肌 中斜角肌 后斜角肌
前腹: 下颌骨二腹 肌窝 后腹:乳突切迹 下颌舌骨肌线 茎突根部 下颌骨颏棘 肩胛上横韧带、 肩 胛骨上缘 胸骨柄、 胸锁关节 囊及锁骨内侧端 的后面 胸骨柄、 1 肋软 第 骨后面 甲状软骨板斜线 第 3~6 颈椎横突 前结节 第 3~7 颈椎横突 后结节 第 5、第 6 颈椎横 突后结节 上外侧部: 3~6 第 颈椎横突结节 下内侧部:上 3 个胸椎体及下 3 个颈椎体 第 3~6 颈椎横突 前结节

肌肉起止点神经支配功能及拮抗肌

肌肉起止点神经支配功能及拮抗肌

头颈背部肌浅层肌:1. 斜方肌:起自枕外隆凸、上项线侧,颈一至胸十二楝究,项韧带;止于帧骨外三分之一,肩峰.肩胛岗上缘;功能:璇颈(对侧),旋肩,转肩胛骨,肩胛收。

神经支配:副神经(传出支),颈三至四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颈横动脉。

2. 胸琐乳突肌:是自胸骨柄、胸骨侧部,至于顾骨乳突。

功能:屈颈(双侧),旋颈(单侧),神经支配点:副神经,颈二至三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枕动脉,甲状腺上动脉。

颈前外側肌1. 前斜角肌:是自颈三至六横究祈结节止于第一肋骨。

功能:颈部侧曲(同侧),转颈(对侧),屈颈(双侧)o神经支配:颈五至七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甲状腺下动脉。

2. 中斜角肌:起自颈二至六横突,至于第一肋骨(前斜角肌之后)。

功能:同祈斜角肌。

神经支配点:颈二至八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颈升动脉。

3. 后斜角肌:是自颈五至七横究后结节止于第二肋骨。

功能:同前、中斜角肌。

神经支配: 颈五至八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颈升动脉。

枕下肌1. 头上斜肌:起自衮椎横究,至于枕骨粗隆下的上项线。

功能:头部后伸(双侧),头向对侧屈(单侧)。

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枕下神经)。

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2. 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究,止于寰椎横突。

功能:头向后侧我转。

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枕下神经)。

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3. 头后大直肌:是自枢椎棘突,止于枕骨上项线。

功能:头部后仰(双侧)头向同侧获转(单侧)。

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

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4. 头后小直肌:起自寰椎后结节,止于枕骨上项线。

功能:头向后仰(两侧)。

神经支配: 颈一神经后支。

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深层肌1. 头夹肌:起自项韧带下份颈三至胸四棘究,止于下项线.乳突。

功能:头部后仰(两侧)同侧转颈(单侧)。

神经支配:相应瞥神经后支。

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2. 颈夹肌:担自颈三至胸六棘突,止于颈二至四横究后结节。

功能:头向后仰(单侧),同侧转颈(单侧)。

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

神经解剖学-脊髓1(研究生)

神经解剖学-脊髓1(研究生)
表 面 沟 裂 前正中裂:前面正中较深。 后正中沟:后面正中较浅。 前外侧沟:发出脊神经前根。 后外侧沟:发出脊神经后根。
脊 神 经 节
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1条脊神 经,由椎间孔出椎管。在后根上有膨 大的脊神经节,内含感觉神经元胞体。
3、脊髓圆锥和终丝
脊髓圆锥 Conus medullaris :腰骶膨大( L2--S3 )向下急剧 缩小的一个圆锥形末端,称为脊髓圆锥。 终丝 Filum terminale:连于脊髓圆锥下端延续为细丝样结构, 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稳定脊髓的作用,已无神经组织。
VIII
前角基底部
IX
X
前角内、外侧核
中央管周围灰质
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运动纤维
包括灰质联合,由后根纤维终止
(二)白质 White matter
每侧白质借脊髓的纵沟分为前、后和外侧3个索。 后索
外侧索
前索 白质前联合
脊髓白质内的主要纤维束 短纤维: 固有束
薄束、楔束 脊髓小脑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网状束 脊髓顶盖束 脊髓橄榄束 皮质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 :侧角(侧柱)Lateral horn (column)
后角(后柱) Posterior horn (column) 后角 中间带 灰质联合
前角
中央管
1、前角Anterior horn
内含多极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分群 内侧群——支配躯干肌 外侧群——支配四肢肌,颈、腰骶膨大处发达。
(二)脊髓的节段
与每对脊神经根的根丝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脊髓节段, 共31个节段。
颈髓节段 胸髓节段 腰髓节段 骶髓节段 尾髓节段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第1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第1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1.概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2.阐明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及意义。

3.说明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的结构特点。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神经细胞的特点建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观。

2.科学思维——概括总结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辨析神经、神经纤维、神经中枢及自主神经。

知识点(一)|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中枢神经系统(1)脑(2)脊髓①位置:位于椎管内。

②功能: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2.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位置功能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与脑相连,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31对)与脊髓相连,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1)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2)下丘脑中存在呼吸中枢、水平衡中枢等(×)(3)小脑能够控制生物的节律性(×)(4)脊神经是传出神经,支配躯干、四肢等运动(×)1.(生命观念)足球赛场上,球员靠眼、耳等感觉器官及时感知来自同伴、对手、裁判、足球的信息,经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之后,经过大脑的分析加工又通过传出神经传到四肢,控制四肢进行快速而协调的运动。

(1)在上述结构中,哪些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哪些属于外周神经系统?提示:大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2)在此活动中,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低级中枢及基本生命活动中枢,分别位于什么位置?提示:大脑皮层、脊髓、脑干。

2.(科学思维)一位小伙子在劳动中不慎将腰部扭伤,致使由腰部脊髓通向右下肢的神经——右侧坐骨神经受到了压迫。

这位小伙子的右下肢没有任何损伤,却出现了麻木和疼痛等症状,动弹不得。

上述资料说明,脊髓在生命活动调节中有什么作用?提示:脊髓部位的神经可以将来自下肢的感觉传到大脑,同时也能控制下肢的运动。

归纳概括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结构名称主要神经中枢功能脑大脑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呼吸调节中枢、心脏功能调节中枢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调节体温、水平衡、血糖平衡等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支配控制肌肉收缩和腺体的分泌1.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与脊柱相关的肌肉和筋膜ppt课件

与脊柱相关的肌肉和筋膜ppt课件

由臂丛的肩胛背神经支配。
颈椎病时,神经受压,肌肉 紧张导致背部压迫感。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4 肩胛提肌
肩胛提肌
起点:上位4个颈椎的横突后 结节
止点:肩胛骨内侧角和脊柱缘 的上部
作用:上提肩胛骨;肩胛骨固 定时,双侧收缩使颈后仰,单 侧收缩使颈侧屈。
上外侧部:
起于C3~ C6横突前结 节,止于寰椎前结节。
作用:
神经支配: C3~ C8脊神 经的前支
上外侧部 下内侧部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2 头长肌
起点: C3~ C6横突前结节
(1
)夹肌
起于项韧带下部,第7颈椎棘 突,上部胸椎棘突,棘间韧 带。
止于颞骨乳突后缘、枕骨的 上项线(头夹肌),和第2、 2颈椎横突后结节(颈夹肌)
一侧收缩,头转向同侧;双 侧收缩,头后仰
颈丛深支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腰丛支配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三、 后 群
浅层: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 中层:上后据肌、下后据肌 深层: 夹肌和骶棘肌
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 椎枕肌、横突间肌和棘突间肌
支配:肩胛背神经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丹东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王健人体姿势的维持和有意识的运动,都是骨骼肌的活动。

在进行这些运动时,首先人体要保持平衡和维持一定姿势,在这个基础上有多个肌群协同活动。

肌肉有节奏地收缩骨骼和关节活动,才能维持躯姿势和发起各种运动。

人体的肌肉都有一定的紧张性,它是躯体保持平衡,维持姿势,产生随意运动的基础,它接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和调节。

运动控制▪指肢体精确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

在狭义指上运动神经元体系对肢体运动的协调控制,涉及大脑皮质、小脑、脑干网状结构、前庭等。

广义还包括下运动神经元病变、骨关节病变和神经-肌肉病变的参与。

▪运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力量、速度、精确和稳定。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1)反射性运动:运动形式固定,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

主要在脊髓水平控制完成,包括感受器,感觉传入纤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传出纤维。

中间神经元在反射性运动中可以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临床常见的反射有保护反射和牵张反射。

例如疼痛的撤退反射等。

此类运动的能量应用效率最高。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2)模式化运动:运动形式固定、有节奏和连续性运动、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开始与结束,运动由中枢模式调控器(CPG)调控。

除了CPG机制外,模式化运动已知与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的机能相关,出现下意识的横纹肌自动节律性收缩来“控制”。

例如步行就是典型的模式化运动。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3)随意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控制,可以通过运动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并获得运动技巧。

随意运动主要是锥体束的机能,由横纹肌的收缩来完成。

▪皮层的随意运动冲动受两个神经元体系控制:a.上运动神经元-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b.下运动神经元。

运动控制的神经调节▪脊髓与运动调节▪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对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与运动调节▪大脑皮层与运动控制脊髓与运动调节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的前角中,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α和γ运动神经元),它们的轴突(α和γ神经纤维)经前根离开脊髓后直达所支配的肌肉。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2、为什么说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答:首先器官是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他的功能相适应;骨由骨组织,骨髓和骨膜构成,有一定的性状,在骨髓中存在血管和神经,有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的功能,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

3、比较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和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导的异同答:神经和肌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两者之间并无原生质的直接相通,神经冲动从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是通过他们之间的特殊部位来完成的,即神经肌肉接头,当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入神经末梢内,这时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将Ach释放入接头间隙形成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的化学门控通道偶联的受体nAchR结合,使受体构型发生改变,使Na和K在终板膜上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极电位形成兴奋突触后电位,这时多个终板电位引起肌膜的动作电位。

完成一次神经-——肌肉间的传递。

特点:突出延迟、突出疲劳、单向传导4、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答:(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是双侧的,下部面肌和舌肌仍受对侧支配。

(2)机能定位精确。

躯体运动在皮层运动区的投影与支配部位呈倒影,但头面部是正立的。

(3)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肌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皮层的代表区愈大。

(4)刺激皮层运动区所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个别肌肉的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

5、什么是脊休克原因答:脊休克是指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原因: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6、比较躯体浅感觉与深部感觉传导路不同点:相同点:1、一般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位于脊神经内,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躯干内,第二级位于丘脑外侧核2、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质的相应区域,进行感觉的分析和综合。

(一)至(三)皮肌、头部肌肉、躯干肌肉

(一)至(三)皮肌、头部肌肉、躯干肌肉
二、全身肌肉的分布 (一)皮肌 1、分布:属骨骼肌,受躯体神 经支配。分布于皮下浅筋膜内的 薄板状肌,与皮肤深层紧密相连。 分布于面部(面皮肌)、颈部 (颈皮肌)、臂部(肩臂皮肌) 和胸腹部(胸腹皮肌/躯干皮 肌)。
2、功能:皮肌收缩时,可使皮 肤震颤,以驱赶蚊蝇和抖落皮肤 上的灰尘水滴。
(二)头部肌肉
头部肌肉分为颜面肌和咀嚼肌。 1、颜面肌
分布口和鼻腔周围。可分为开张 自然孔的开肌和关闭自然孔的括约 肌。
⑴开肌: ①起止点:一般均起于面骨,止于 自然孔(口、鼻) ②种类:主要有鼻唇提肌、鼻孔 外侧开肌、上唇提肌、下唇降肌、 上唇降肌。
⑵括约肌:位于自然孔周围,有关 闭自然孔的作用。包括口轮匝肌、 颊肌。
头半棘肌。
背最长肌:又称里脊,位于 胸、腰椎两侧。该肌左右侧共同 收缩,其主要作用是伸展背腰, 一侧收缩时,使脊柱侧屈。
(2)脊柱腹侧肌群 位于椎体的腹侧,不发达,仅存 在于颈、腰部。包括颈长肌、腰大 肌和腰小肌。
⑶颈腹侧肌:包括胸头肌、胸骨 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2、胸壁肌肉:主要有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和膈。 位于胸侧壁和胸腔后壁,参 与呼吸运动,可分为吸气肌和 呼气肌。
2、咀嚼肌:咀嚼肌是使下颌关节运 动的肌肉。可分为闭口肌和开口肌。 (1)闭口肌: ①种类:包括咬肌、颞肌和翼肌。
②功能:闭口肌是磨碎食物的动力 来源。有提下颌和使下颌前后左右 运动的作用。故很发达且富有腱质。
⑵开口肌: ①种类:包 括枕颌肌和 二腹肌。 ②功能:有 使下颌下降 的作用。
颜 面 肌
膈(横膈膜):
①位置及结构: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 也是胸腔和腹腔的界限,呈圆屋顶状 的板状肌,并凸向胸腔,周围为肌质 部,中央为腱质部。膈有三个孔,上 方是主动脉裂孔,中间是食管裂孔; 下方是腔静脉孔。分别供主动脉、食 管和后腔静脉通过。下部为胸骨部, 两侧为肋部。

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

三 异常广泛阻滞(硬膜下间隙阻滞、病理因素, 腹腔巨大肿物、妊娠、老年动脉硬化、退行性变)
不是全脊麻 节段性,阻滞范围广,12 ~ 15个节段 延迟,20 ~ 30min 前驱症状
四 血压下降:多胸段
1、交感神经阻滞 →血管扩张 心交感神经阻滞(T4)→ 心动过缓
2、多于注药后20min内出现 3、补液扩容,必要时麻黄碱 4、黄疸、血容量不足、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失衡
注药方法 ◦ 试验量:1%~2%lidocaine 3 ~4ml,观察5min 有无腰麻迹象 ◦ 首次量:2%lidocaine 7~10ml
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 ◦ 局麻药容量 ◦ 穿刺间隙 ◦ 导管方向 ◦ 注药方式 ◦ 其它:病人情况等
34
硬膜外腔阻滞 ( Epidural space block, EA)
椎管内麻醉生理
脑脊液
◦ 成人总容量:120~150ml,脊蛛网膜下腔内25~ 30ml
◦ 物理性质:透明,pH7.35,比重1.003~1.009
药物作用部位
◦ 主要作用部位为脊神经根,其次为脊髓表面
◦ 药物扩散途径:蛛网膜下腔阻滞为直接作用于脊髓 ◦ 硬膜外阻滞可能为
通过蛛网膜绒毛入根部蛛网膜下腔 药液渗出椎间孔在椎旁阻滞脊神经 直接透过硬脊膜和蛛网膜,作用于神经根和脊髓表面
感染组织、血行感染 2、表现: 潜伏期1-3天 全身征象:头痛、畏寒、白细胞增多 局部症状:背痛,剧烈,叩击痛 神经症状:4-7天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
放射状疼痛,继而肌无力,最终瘫痪
3、诊断:典型表现、椎管内造影、穿刺 有脓液,早期出现的运动无力、感觉减 退、括约肌障碍,应引起重视
硬膜外麻醉 腰麻 骶麻
局麻药的药理 (PHARMACOLOGY)

脊神经皮节支配理论的演化和研究进展

脊神经皮节支配理论的演化和研究进展

1 脊神经皮节的由来脊椎动物的轴旁中胚层组织在发育早期形成一系列的分节单位,称为体节。

体节通常位于脊索和神经管两侧,沿胚胎前—后轴呈左右对称性分布。

每一个体节单位后期会分化为三个不同区域,分别是生皮节、生肌节和生骨节,并最终分别发育成为真皮、骨骼肌和中轴骨骼即脊柱。

现代解剖和胚胎学研究已经证明受精卵第三周就出现了体节,胚胎每个体节由神经节段向躯体部和内脏部分别发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即使到了成人阶段,体表与内脏之间仍保持胚胎时期形成的这种阶段性神经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传统中医经络学说“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的形态学基础[1]。

在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中,椎体周期性地从体节来源并发育形成的过程被称为体节形成[2]。

脊神经与皮肤感觉的节段性支配关系就是体节发育和分化的直接结果。

2 皮节支配理论的演化脊神经皮节支配现象最早是由Sherrington 在1893年早期的猴子实验中发现,并绘制了最早的皮节区图谱,但他的图谱仅记录了反应最强烈的皮节区域[3]。

临床研究发现,由于神经节段分布是沿肢体长轴纵向分布,这种皮节支配现象在四肢的分段性特征与躯干部位神经支配仍保持原始的节段性是相一致的[4]。

据报道,仅通过皮节区诊断受累的神经根是不可靠的。

最新研究指出,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仅有54%的患者为“典型”患者。

研究发现70%的颈神经根和64%腰神经根是不按照经典皮节区走行的。

感觉神经纤维在每个皮节的周缘分布密度最小;然而在绘制图谱时,仅反应最强烈的皮节区被记录。

随后,很多学者采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与经典图谱比较,发现阻滞后感觉减退区并不是都按经典图谱走行,且其大小和位置在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皮节之所以如此多变的原因在于:①几乎所有的皮肤都是由两个或多个神经根支配的。

②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的的解剖变异很常见,同时脊髓背根之间存在鞘内节段间吻合,使得一个背根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可通过不同节段进入脊髓。

在一项尸体研究中,分别在61%的颈椎、7%的胸椎和22%的腰椎背根内发现鞘内节段间吻合。

躯干肌--系统解剖--复旦大学精品

躯干肌--系统解剖--复旦大学精品
胸上肢肌 1. 胸大肌
pectoralis major 2. 胸小肌
pectoralis minor 3. 前锯肌
serratus anterior
躯干肌 Muscles of the Trunk
• 胸固有肌 1. 肋间外肌 intercostales extrni
2. 肋间内肌 intercostales interni 3. 肋间最内肌 intercostales extrmi 4. 胸横肌 transverses thoracis
背浅肌: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菱形肌 (rhomboideus)
位于斜方肌深面,为一对菱形的扁肌。 上部肌束称小菱形肌,下部肌束称大菱形肌。
起点:下位2个颈椎和上位4个胸椎棘突。
止点:肌纤维斜向外下,止于肩胛骨脊柱缘下半部 (肩胛冈以下)。
作用:拉肩胛骨向内上方,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与前锯肌共同作用,使 肩胛骨贴于胸壁。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 (C4~6)。
损伤表现:翼状肩。
背浅层肌
Superficial Muscles of the Back
背浅肌: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肩胛提肌 levator scapulae
位于项部两侧,为一对带状长肌。 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下部位于斜方肌深面。
起点:上位4个颈椎横突后结节。
1. 胸棘肌位于背中部,起自竖脊肌总腱和下部 胸椎棘突。肌束一般越过1~2个棘突,止于 上部胸椎棘突。
2. 颈棘肌较小,位于项部。
3. 头棘肌与头半棘肌不能分离。
作用:胸棘肌伸胸段脊柱;颈棘肌伸颈段脊柱。
背深层肌
Deep Muscles of the Back
横突棘肌 transversospinalis

肌肉起止点作用神经支配说明大全

肌肉起止点作用神经支配说明大全
冈下窝下部【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下部
腋神经(C5)
5.大圆肌
肩胛骨下角背面
肱骨小结节嵴
上臂内收、旋内、后伸【近固定时,使肩关节旋内、内收和伸。在无阻力的运动中,不表现出电的活动,但在做抗阻力动作时,该肌是原动肌。】
肩胛下神经(C5-7)
6.肩胛下肌
肩胛下窝
肱骨小结节
上臂内收、旋内和伸
二.臂肌
(一)前群
颈神经前支(C5-7)
中斜角肌
颈神经前支(C2-8)
后斜角肌
第2肋
颈神经前支(C5-6)
(二)内侧群(椎前肌)
椎前肌能使头前俯、颈前屈。
颈神经前支(C1-8)
肌肉
起点
止点
作用
神经支配
躯干肌
一.背肌
(一)斜方肌
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
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
近固定时,上部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中部纤维收缩,使肩胛骨后缩;下部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上回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该肌瘫痪时,产生“塌肩”。在儿童少年时期发展该肌,可预防和矫正驼背。
膈神经(C3~5)
肋部
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
腰部(左、右膈脚)
上2~3个腰椎
四.腹肌
(一)前外侧群
1.腹直肌
耻骨联合上缘和耻骨嵴
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
(1)共同保护腹腔脏器及维持腹内压,保持腹腔脏器位置的固定。(2)腹肌收缩可增加腹压以协助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等功能。(3)降肋助呼气并能使脊柱前屈、侧屈与旋转。
臀下神经(L4~S5)
中层
1.臀中肌

下肢肌的名称、起止点、作用、神经

下肢肌的名称、起止点、作用、神经

下肢肌的名称、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一)髋肌前群髂腰肌髂肌起点髂窝止点股骨小转子作用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使躯干和骨盆前屈神经支配腰丛分支髂腰肌腰大肌起点腰椎体侧面和横突止点股骨小转子作用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使躯干和骨盆前屈神经支配腰丛分支阔筋膜张肌起点髂前上棘止点经髂胫束至胫骨外侧髁作用紧张阔筋膜并屈大腿神经支配臀上神经后群浅层臀大肌起点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止点臀肌粗隆及髂胫束作用大腿后伸和外旋神经支配臀下神经后群中层臀中肌起点髂骨翼外面止点股骨大转子作用大腿外展、内旋(前部肌束)和外旋(后部肌束)神经支配臀上神经梨状肌起点骶骨前面骶前孔外侧止点股骨大转子作用大腿外旋和外展神经支配骶丛分支闭孔内肌起点闭孔膜内面及其周围骨面止点股骨转子窝作用大腿外旋神经支配骶丛分支股方肌起点坐骨结节止点转子间嵴作用大腿外旋神经支配骶丛分支后群深层臀小肌起点髂骨翼外面止点股骨大转子前缘作用大腿外展、内旋(前部肌束)和外旋(后部肌束)神经支配臀上神经闭孔外肌起点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骨面止点股骨转子窝作用大腿外旋神经支配闭孔神经和骶丛分支(二)大腿肌前群缝匠肌起点髂前上棘止点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屈大腿,屈膝关节,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神经支配股神经股四头肌起点髂前下棘,股骨粗线内外侧唇止点经髌骨及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作用伸膝,股直肌有屈大腿作用神经支配股神经内侧群耻骨肌起点耻骨支和坐骨支前面止点股骨耻骨肌线作用主要使大腿内收和外旋神经支配股神经长收肌起点耻骨支和坐骨支前面止点股骨粗线作用主要使大腿内收和外旋神经支配闭孔神经股薄肌起点耻骨支和坐骨支前面止点胫骨上端内侧面作用主要使大腿内收和外旋神经支配闭孔神经短收肌起点耻骨支和坐骨支前面止点股骨粗线作用主要使大腿内收和外旋神经支配坐骨神经大收肌起点耻、坐骨支坐骨结节止点股骨粗线和内上髁的收肌结节作用主要使大腿内收和外旋神经支配坐骨神经后群股二头肌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止点腓骨头作用在屈膝时,可使小腿旋外,伸大腿神经支配坐骨神经半腱肌起点坐骨结节止点胫骨上端内侧作用屈膝,伸大腿,使小腿旋内屈膝神经支配坐骨神经半膜肌起点坐骨结节止点胫骨内侧髁的后面作用屈膝,伸大腿,使小腿旋内屈膝神经支配坐骨神经(三)小腿肌前群胫骨前肌起点胫腓骨上端和骨间膜止点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的足底面作用北区、足内翻神经支配腓深神经足母长伸肌起点胫腓骨上端和骨间膜止点足母趾远节趾骨底作用背屈,伸足母趾神经支配腓深神经趾长伸肌起点胫腓骨上端和骨间膜(第三腓骨肌)止点第2~5趾背腱膜第5跖骨底作用背屈伸第2~5趾背屈,足外翻神经支配腓深神经外侧群腓骨长肌起点腓骨外侧止点内侧楔骨第1跖骨底作用足外翻,跖屈维持足横弓神经支配腓浅神经腓骨短肌起点腓骨外侧止点第5趾骨粗隆作用足外翻,跖屈维持足横弓神经支配腓浅神经后群腓肠肌起点股骨内、外侧髁后面止点会合成跟腱止于跟骨结节作用屈膝,足跖屈站立时固定膝踝关节,防止身体前倾神经支配胫神经比目鱼肌起点胫骨比目鱼肌线和腓骨后面止点会合成跟腱止于跟骨结节作用屈膝,足跖屈站立时固定膝踝关节,防止身体前倾神经支配胫神经腘肌起点股骨外侧髁的外侧份止点股骨比目鱼线以上的骨面作用屈膝及内旋小腿神经支配胫神经趾长屈肌起点胫腓骨后面及骨间膜止点第2~5趾的远节趾骨底作用跖屈和屈第2~5趾神经支配胫神经足母长屈肌起点胫腓骨后面及骨间膜止点足母趾的远节趾骨底作用跖屈和屈足母趾神经支配胫神经胫骨后肌起点胫腓骨后面及骨间膜止点舟骨粗隆,内、中间和外侧楔骨作用足跖屈及内翻神经支配胫神经(四)足肌足背肌足母短伸肌起点跟骨前端的上面和外侧面止点足母趾近节趾骨底作用伸足母趾神经支配腓深神经趾短伸肌起点跟骨前端的上面和外侧面止点第2~4趾近节趾骨底作用伸第2~4趾神经支配腓深神经足底肌内侧群足母展肌起点跟骨、舟骨止点足母趾近节趾骨底作用外展足母趾神经支配足底内侧神经足母短屈肌起点内侧楔骨止点足母趾近节趾骨底作用屈足母趾神经支配足底内侧神经足母收肌起点第2、3、4跖骨底等止点足母趾近节趾骨底作用内收和屈足母趾神经支配足底内侧神经中间群足母短屈肌起点跟骨止点第2~5趾的中节趾骨底作用屈第2~5趾神经支配足底内侧神经足底方肌起点跟骨止点趾长屈肌腱作用屈第2~5趾神经支配足底内、外侧神经蚓状肌起点趾长屈肌腱止点趾背腱膜作用屈跖趾关节,伸趾关节神经支配足底内、外侧神经骨间足底肌起点第3~5跖骨内侧半止点第3~5趾近节趾骨底和趾背腱膜作用内收第3~5趾神经支配足底外侧神经骨间背侧肌起点跖骨的相对面止点第2~4趾近节趾骨底和趾背腱膜作用外展第2~4趾神经支配足底外侧神经足底肌小指展肌起点跟骨止点小指近节趾骨底作用屈和外展小趾神经支配足底外侧神经小趾短屈肌起点第5跖骨底止点小指近节趾骨底作用去小趾神经支配足底外侧神经。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 体运动的调控
一、运动调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级神经 最高水平:大脑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 节、皮层小脑---负责运动的总体策划 中间水平:运动皮层、脊髓小脑
---运动的协调、组织、实施 最低水平 :脑干、脊髓---运动的执行
策划
策划
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区的示意图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The anterior motoneurons ) ⑴ α运动神经元
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
膝反射
腱反射示意图
表现: 肌肉的收缩是全部肌纤维的一次性 同步收缩,表现出明显动作。
单突触反射
②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表现为被牵拉肌肉发生持续、缓慢紧张性 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的生理意义: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 反射活动,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易化区: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 和后叶中间部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1898年Sherrington发现
(1)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 断脑干, 动物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 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 反张状态。
(2) 去大脑僵直的本质: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是抗重力肌
B.易化区 Facilitatory region: 较大 ,
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 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
该区兴奋→肌紧张增强。 易化区活动略占优势
②脑干以外高位中枢也存在调节肌紧张的 抑制区和易化区。
具有始动作用,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 区和易化区调节肌紧张。
抑制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系统
运动纤维发自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脚间窝→眶 上裂→眶
▪ 纤维成分: ①躯体运动纤维: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
肌、下直肌和下斜肌 ②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瞳孔 括约肌及睫状肌
50
右侧动眼神经受损
上睑下垂,眼外 斜视,眼球不能 向内、上、下方 运动,瞳孔扩大, 瞳孔对光反射消 失
51
IV 滑车神经
感觉障碍:手内侧缘 明显
29
桡神经
发自后束 桡神经浅支:皮支,手背
桡侧半和桡侧二个半手指 近节背面的皮肤 桡神经深支:肌支,至前 臂背侧改名为骨间后神经, 支配前臂所有的伸肌
30
桡神经损伤表现
运动障碍:前臂伸肌 瘫痪,不能伸腕、伸 指,“垂腕”
感觉障碍:1—2掌骨 间隙背面皮肤最为明 显
前支 粗大,主要分布于躯干 前外侧的肌、关节和皮肤等 处。多组成神经丛,即颈丛、 臂丛、腰丛、骶丛。
17
颈丛
组成:C1~4的前支
位置:胸锁乳突肌上 部深面
18
颈丛的分支
皮支 均在胸锁乳突肌 后缘中点附近穿出,位置 表浅,行向各方,其穿出 部位是颈部皮肤浸润麻醉 的一个阻滞点。
主要皮支有沈小神经、 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 骨上神经。
3的粘膜以及耳颞区
和口裂以下的面部
皮肤。②躯体运动
纤维:咀嚼肌。
57
VI展神经
性质:运动性 纤维成分:躯体运动 走行及分布:起自脑
桥展神经核,经行眶 上裂入眶,支配外直 肌
58
左侧展神经受损
展神经受损 可引起外直 肌瘫痪,产 生内斜视。
59
面神经核 躯体运动纤维
上泌涎核 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 面神经
灰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胞体和 树突聚集的部位,色泽灰暗,称灰质。

第2讲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基本方式

第2讲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基本方式

新人教生物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学案&练习第2讲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基本方式【课标要求】1.3.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1.3.5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系统的组成、位置及其功能组成功能中枢神经系统脑(颅腔内)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脑干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小脑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等,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椎管内)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二、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构成细胞体和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2.3.(1)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2)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三、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反射实现的条件: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强度的刺激。

(3)结构基础:反射弧。

2.反射弧的基本结构3.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一、判断正误——从微点上澄清概念1.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2.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3.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4.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5.所有生物都可以对刺激作出反应,因此都具有反射活动。

(×)6.脑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分工明确,独立地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

(×)7.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其调节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解剖知识点及习题集(系统+局部)(十七)内脏神经

解剖知识点及习题集(系统+局部)(十七)内脏神经

(十七)内脏神经1.内脏神经的区分和分布,内脏运动神经的概念(1)区分和分布:内脏神经系统visceral nervous system,按照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

周围部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故名内脏神经。

按照纤维的性质,可分为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

内脏感觉神经如同躯体感觉神经,其初级感觉神经元也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周围支则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的内感觉器,把感受到的刺激传递至各级中枢,也可到达大脑皮质。

内脏感觉神经传来的信息经中枢整合后,通过内脏运动神经调节这些器官的活动,从而在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和机体正常生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2)内脏运动神经visceral motor nerve的概念: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有人将内脏运动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又因它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运动,所以也称之为植物神经系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

根据形态、功能和药理的特点,内脏运动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如下:(1)支配的器官不同: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一般都受意志的控制;内脏运动神经则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控制。

(2)纤维成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神经则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而多数内脏器官又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3)神经元数目不同: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至骨骼肌只有一个神经元。

而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并在周围部的内脏运动神经节(植物性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

因此,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两个神经元(肾上腺髓质例外,只需一个神经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腹直肌起自第五至七肋软骨剑突,止于耻骨上缘、联合。

功能:使脊柱前屈,维持腹肌。

神经支配:肋间神经(胸六至十)。

血管供应:腹壁上、下动脉。

2、锥状肌起自耻骨上支,止于腹白线。

功能:维持和增加腹压。

神经支配:肋下神经
(胸十二)。

血管供应:腹壁下动脉。

3. 腹外斜肌起自第五肋骨至第十二肋股外面,止于髂嵴前二分之一外唇,半月线以内、
髂前上棘以下移形成腹股沟韧带。

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躯干转向对侧,维持腹压。

神经支配:胸七至十二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腰动脉肌支。

4. 腹内斜肌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前部、腹股沟韧带外侧二分之一,止于第十至十二肋软骨、肋骨,下缘移形于腱膜,止于白线。

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躯干转向对侧,维持腹压。

神经支配:胸一至腰一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腰动脉肌支。

5. 腹横肌起自第七至十二肋软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前部内唇腹股沟韧带外侧三分之一,移形于腱膜,止于白线,参与联合腱、提睾肌。

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躯干前屈。

神经支配:胸一至腰一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髂腰动脉腰支。

6 .腰方肌起自髂嵴后部内唇、髂腰韧带、腰二至五横突,止于第十二肋骨内侧半下缘(腰一至四横突、胸十二椎体)。

功能:脊柱侧屈
(单),降肋(双)。

神经支配:腰神经丛(胸十二止腰三)。

血管供应:髂腰动脉腰支,腰动脉肌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