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异化与复归_弗洛姆_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_解读

合集下载

第二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22年学习资料

第二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22年学习资料

三、《手稿》中的话语及架构-一《手稿》中的语境复杂,有三种不同的话语-1、处在被告席上的资产阶 社会制度及其国民经济学-2、对蒲鲁东一青年恩格斯的审判;-3、超越国民经济学范围的哲学人本主义 判;-二架构-1、用社会主义观点在国民经济学范围内批判经济现象-2、从哲学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出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即教材的异化理论部分-。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异化观和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方面,马克思用物质生产劳动取代了黑格尔的精 劳动,指出-了黑格尔对劳动的唯心主义理解的实质在于把它仅仅看作“自我意识-的外化”,即设定物性 视之为精神的一个环节。在黑格尔那里,-66-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来说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 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通过把“自由自觉的 动”置于感性的基础上,使劳动的主体由-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变成“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 -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另一方面,马克思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创造商品、资本和-私有财 的劳动并不是抽象的“一般劳动”,而是异化劳动,从而开-始超越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看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就是有悖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异化劳动。-9
四、《手稿》的主要思想-一异化劳动思想-1、异化的概念和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异化思想-霍布斯、卢梭 费希特、黑格尔、乐巴哈和赫斯等人的异化思想。-2、创作《手稿》-前马克思前对异化的阐述-《黑格 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7
3、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性研究-西方近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 由主义国民经济学-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考察Q-首先,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意义 同时洞察到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其次,马克思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根本矛盾 批判,从中剥离出了劳动范畴,说明了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对劳动范畴的正确理解。-8

55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人的异化初解(哲学系 张广东)-推荐下载

55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人的异化初解(哲学系 张广东)-推荐下载

地排斥了人与动物的同一性,不自觉地将人和动物推向两个不同的世界,破坏了人和动物 和谐相处的可能。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哲学、革命的学说,符合了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的需 要,但马克思主义更应注入新的东西,我只部分的同意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我 对人类的本质的浅见是: 人类的本质至少应该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人是生物,具有生物本能的欲望和对利益的需求。这是人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 有生物人的存在,其他一切有关人类的论述都是毫无意义的。 2、人是区别于动物的。人的意识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没有意识的“人”如 狼孩,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我们不能称之为人。 3、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伦理道德中的有意识的动物。这一点说明了人是生活在由一定 社会需求所决定的道德伦理规范中的,为了所得利益的最大化,人不会像动物那样的索求, 各种社会伦理规范也就是为了克制人类似动物一样的欲求而产生。这一点涵盖了马克思的 人的本质的论述,同时将马克思重整体轻个人转变成为整体和个人并重,符合社会重视个 人的倾向和人类发展的规律。 这三点可以借用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概括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即人的本质是本我、 自我和超我的统一。其中本我是人和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自我体现了个体的存在,超我 则体现了群体、社会的存在,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人类和 个人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等等一切行为均可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寻得根源, 找到合理的解释。
5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异化初解
哲学系
学号:010441023
姓名:张广东
内容提要:
马克思关于人类本质及其异化的观念,是从他早期所作出的那些理解和生产世界的常
识之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本质与异化的联系则是他之后的成果。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
历史就是人不断发展同时又不断异化的历史,异化意味着人在他把握世界的时候并没有觉

人性的丧失与复归——

人性的丧失与复归——

人性的丧失与复归——对马克思关于人性问题的浅析内容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性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他从广大工人被压迫的悲惨境况中,反思人特别是劳动的人作为社会主体的本质以及这种本质如何得以实现的人道主义问题。

从人性如何被劳动异化的现实出发,强调必须通过扬弃异化劳动才能实现人性的真正复归,才能实现人的全面的完整的发展。

本文将以人性为切入点浅析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论述人性迷失与复归的有关论点。

关键词人的本性异化复归一、何谓人的本性马克思认为,对于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物,应当根据其生命活动的性质来探究它的一般特性,因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①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特性确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其中包含着两个基本规定,即“自觉”和“自由”。

1、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首先,人的生命活动是“自觉”的,即“有意识”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标志。

马克思说:“一旦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

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而“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②”。

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在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可以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才是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即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需要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从这种意义上讲,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和根据是人的劳动,是生活资料的生产。

同时,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本身。

而人则把自身二重化了:首先,人把自己作为满足着的人,又把自己作为被满足着的人。

其次,人把人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作为他意志和意①《手稿》,53页识的对象,这时他作为有意识的人而存在,是意识的主体;同时人又把自己作为被意识的对象,这时他是意识的客体。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复归——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几点认识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复归——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几点认识
起“ ” 人 的思 想旗 帜砸 碎 中世 纪 的“ 上帝 之 城 ” , 时 人
抽象化为精神的 自我创造和 自我认识的过程 。 这就 造成 了“ 主语 和 谓语 之 间 的关 系被 绝 对地 相互 颠倒
了 : 就 是 神 秘 的 主体一 客 体 , 这 或笼 罩 在 客 体 上 的 主体 性 , 为过 程 的绝 对 主体 , 为 自身 外 化 并且 作 作 从 这 种外 化返 回到 自身 的 、 同时又把 外 化 收 回到 但 自身 的主体 , 以及 作 为这 一 过 程 的主体 ; 就 是在 这 自身 内部 的纯粹 的 、 停 息 的圆圈 。”21 此马 克 不 [1对 ]4 思从 以下几 个 方面进 行 了批判 和改 造 。 第一 , 马克 思 肯 定 了黑格 尔 “ 劳动 看 作 是 人 把
劳 动价值 论 的一 个划 时代 的意 义 , 在 于它 宣 便
劳 动改 造 自然 的 自我创 造 和 自我 实 现 的过程 , 全 完
告了一个关 于人的独立的宣言 : 劳动创造价值意味 着 , 可 以通过 劳动 来创 造世 界 并且 确证 自己的存 人
在 而无需假 手 于上帝 , “ 本位 世 界 ” 即 人 。我们 人 在 这 个世 界 中应 该 是 主体 , 是这 个 世 界 的 中心 , 之 人 外 的物 则是 客 体 , 人类 生存 和 发展 的条 件 , 为 是 是 人类 生 存 和发 展 服务 。 [4 1 因此 , 1 当启 蒙 思 想 家举
念, 然后用概念 的联系说 明事物的联系 , 把人通过
[ 收稿 日期 ]00 0 — 3 2 1— 8 2 [ 作者简介 ] 薛
稷 (90 , 山西吕梁人 , 18 一) 男,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 义哲 学研究所 , 助教 , 士, 究方向: 博 研 马克思主义哲 学。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站在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他认为马克恩的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是历史存在的唯一目的,称马克思哲学的真谛是人本主义。

在他1961年所著《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总结了他以前以及同时代的“人道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通过解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质和目标、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其中,弗洛姆独特的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理论是他重新解释马克思哲学的二个重要逻辑组成部分。

他认为,马克思基于人的一种可能性的潜能确立了人的概念,这种潜能是人处于自由状态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的一般本性。

这种本性在历史发展的情境中以种种异化的形式出现,追求人的自我解放和实现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对此我们要有全面的认识,摒着科学、分析、批判、借鉴的态度加以看待。

一、弗洛姆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解弗洛姆指出,马克思不相信不存在人的本性,也不相信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

一切都是后天教化的烙印。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性,不是一种抽象物,而是等同于人的本质,这跟人的历史存在的各种形式是不同的。

“虽然马克思后来不再使用‘本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抽象的和非历史的,但是,马克思以一种更加符合历史变化的形式,在‘人的一般本性’和每个历史时代‘变化了的人的本性’之间的区别中,显然保留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同时,弗洛姆区分了人的两种类型的“内驱力和欲望”。

他将诸如食欲、性欲等这些固定不变的倾向和欲望看作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的形式不一样;而把另一种起源于一定的生产和交换条件的相对的欲望排除在人的本性组成部分之外。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威人物之一,他的理论从19世纪至今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将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两个方面,分别介绍马克思的思想。

一、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创造,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改造和创造力。

人是有意识、有创造潜力的生物,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赞扬人类在发展历程中所赢得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科技成果,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为了不断进步的新知识和经历。

二、异化概念马克思在分析今天的社会条件时,注意到工人在生产中失去他们的人性。

其原因在于生产过程被割裂成许多部分,工人只是某种环节的机器,没有机会全面参与整个生产过程。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受到了异化:工人和生产产品之间的关系被打破,人类失去了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将这种情况称为“异化”。

马克思把异化分四个阶段:一是对自然异化,二是对自己异化,三是对社会异化,四是对人类的异化。

这四个异化的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的异化现象,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形态的异化是异化的总和,主要体现为人和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提出发展人类能力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能力是重要的,而劳动的异化则是工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认为,解除异化必须从工业生产方式中逐步消灭分工和科学化生产中会出现的机器人化趋势。

三、演变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演变过程。

在青年时期,他主要关注人道主义。

成熟时期,他的思想影响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逝世前的马克思重视自然科学,并倾向于科技的发展。

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在当时被视为冒犯并引起争议。

然而,现在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在现代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的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过程变得越来越高度分工和机械化,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具有参考价值,以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弗洛姆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

弗洛姆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

弗洛姆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摘要:弗洛姆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加以综合,创立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他以此为理论基础,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全面的扩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异化理论,同时也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异化;弗洛姆;马克思;弗洛伊德弗洛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重要代表,他接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作为描述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的中心范畴。

他说,“我选择了异化的概念作为中心点,从这一点出发阐述我的关于当代社会性格的分析”[1]。

但他并未照搬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而是对它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具体表现为:①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加以综合,创立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②以此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对异化理论进行全面的扩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异化理论,从而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一、弗洛姆对弗洛伊德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1932年马克思《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得到发现和出版。

在《手稿》中,马克思接过黑格尔异化概念,对之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把费尔巴哈的对宗教异化的批判发展为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的批判,使得异化成为《手稿》的中心论题。

随着《手稿》的广泛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时期内,它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他们来说,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论述是所有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同时又对苏联和东欧所形成的共产主义大失所望的人们得心应手的工具。

于是,异化的概念就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弗洛姆也把异化当作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概念,但是他不满足于把异化当作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范畴来使用,而是把它加以创新和发展。

他认为异化主要是心理学问题,是一种心理体验。

他说,“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

或者说,个人在这种体验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张璐约5238 字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

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 ,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 :生与死之间的“两歧” ;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 。

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 ,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

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

”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

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

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复归_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几点认识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复归_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几点认识

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划时代的意义,便在于它宣告了一个关于人的独立的宣言:劳动创造价值意味着,人可以通过劳动来创造世界并且确证自己的存在而无需假手于上帝,即“人本位世界”。

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中应该是主体,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人之外的物则是客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

[1]4因此,当启蒙思想家举起“人”的思想旗帜砸碎中世纪的“上帝之城”时,人性的光辉就在尘世中闪闪发光了。

把人从上帝那里夺回来,这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伟大功绩。

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改造,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一、对黑格尔劳动对象化思想的提升“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生产看作是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

”[2]101黑格尔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他把一切现实事物的本质归结为概念,然后用概念的联系说明事物的联系,把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完全抽象化为精神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认识的过程。

这就造成了“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自身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圆圈。

”[2]114对此马克思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批判和改造。

第一,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看作是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2]101,“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2]101,即认为对象化或外化的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包含着内在矛盾的能动的主体。

但是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换句话说,黑格尔所理解的主体并不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绝对的精神。

从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研究人的自我异化

从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研究人的自我异化

从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研究人的自我异化作者:张楠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9期摘要:弗洛姆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致力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现象,从中可以研究他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思想。

所以《健全的社会》是研究弗洛姆人的异化思想的重要文本,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异化;自我异化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49-02一、异化的概念异化在《健全的社会》中特指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变化,人的社会性格也发生变化,异化是现代人社会性格变化中本质方面的问题。

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

”从论述中可以看出弗洛姆认为异化主要是个人主观心理体验或者感受,所以从他的认识看,异化是从人的自我异化开始的,随之不断扩大影响到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等领域,从而导致异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出现。

所以在这种心理感受中,人首先感到是自我异化,自我的疏远感。

具体说本应该是人的思想和感受指导自己的行动,但是在异化过程中,行动和结果反之支配和奴役人的思想和感受。

人的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作用下,特别是在工业化社会中具有数量化、抽象化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受到市场化倾向影响。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化,自我异化的人对自我的感受和对他人的感觉一样,从而导致人的疏远和冷漠。

人不能了解、理解自己和他人,丧失自我喜怒哀乐的感受,所以弗洛姆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对人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自我异化的特征弗洛姆认为自我异化就是把自己看成和外部物质世界一样的物。

因为外部世界是物,异化的外部世界“投影”到人类自身,人的自我认识和感受就像物一样,人是怎样认识物质的就怎样认识和感受自身。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摘要: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异化论为核心,健全社会为落脚点去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

标签:弗洛姆;社会批判;人性;异化;健全社会社会批判就是从社会良知出发,并运用理性知识,反思实践过程中各种无可非议的信念、不证自明的真理,以及实践者常识性的理解,进而揭示出有可能阻碍社会实践进程,而一般人没有考虑过的一些前提性条件,最后提出实践过程的价值目标。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的弗洛姆面对着西方人所面临的普遍的历史与文化困境,以及人的异化被动的存在方式,他高举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旗帜,致力于以人性论为起点,异化论为核心,健全社会为落脚点去研究和批判所谓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人性——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弗洛姆认为,评判一个社会是否健全的客观标准只能是人的价值。

这个价值尺度不是由现存社会决定的,而是根植于人类所共有的本质及其生存需要中。

如果我们站在现存社会的价值立场上,我们就无法从人类自由和幸福的角度对现存社会进行批判,也很难找出现存社会的弊病所在。

因此,我们只有真正弄清了人的本质及其生存需要,我们才能依据人性所固有的法则以及人性发展所固有的目标去评判现实存在,最终找到一种更加符合人性需要的生存方式。

因此,确立一种规范的人本主义价值尺度,是进行社会批判的前提条件。

弗洛姆指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我们的第一任务就是要确定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由人性而来的需要;进而,我们必须细察社会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社会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性与社会之间不时发生的冲突和这些冲突给社会带来的后果”。

弗洛姆的这段话正好向我们展示了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人的本质及其需要——社会对人的作用——人的本质与社会的冲突——人的异化——扬弃异化。

从这种内在的逻辑我们就可以看出弗洛姆关于人的本质及其需要的思考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

弗罗姆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弗罗姆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有三个,即Mensch(人)、Person(人、个人)与Individuum(个体),其历史文化内涵有重大差别。

由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经典文本的中文翻译对"个体"(Individuum)与"个人"(Person)、"个性"(Individualitat)与"人格"(Persnlichkeit)这两组概念不加区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弗洛姆以其《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人本主义的观点。

在弗洛姆看来,人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标就是人性的解放。

这是马克思从青年到老年的一致性的观点。

本文根据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中的观点进行了具体评析,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弗洛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弗洛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的基本过程以及弗洛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历史影响三个角度,介绍了弗洛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形成和影响。

第二部分,由《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这本书中,提炼总结了弗洛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人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标是人性的解放等弗洛姆的观点。

第三部分,深入剖析弗洛姆的观点,我们认为,弗洛姆在某些方面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如:人的本性与人的劳动是密切相关的;。

异化的消费及其人道主义救赎: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探析

异化的消费及其人道主义救赎: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探析

异化的消费及其人道主义救赎: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探析弗洛姆在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费异化的理论。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的社会环境中,人变成了贪婪的消费机器、人们在异化的消费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到的只是虚假的自由和虚幻的幸福。

这种病态的消费方式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危机,要扬弃这种异化,就必须要养成人道主义的消费行为。

面对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我们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部否定,必须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看到其应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又要看到其存在的历史局限和理论不足。

标签:弗洛姆;消费异化;人道主义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及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出场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引入了精神分析学的方法和内容,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风格,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批判极其极力倡导的人道主义消费更是令人深思。

但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可以说是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源头活水。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己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不仅劳动者同劳动产品、劳动本身相异化,而且人与人,人與人的类本质也是相互异化的。

弗洛姆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将异化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扩大到消费领域。

弗洛姆认为,在发达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本身成了人们一种追求的目的,人们越来越被房子、车子等物质力量所束缚。

人们开始以占有更多的物质产品作为自己的生存目标,物质追求促使人们自愿地去劳动,自主地去牺牲自己的自由,以便通过更多的工作来获得更多的物质。

这种物质资料的获取不只是为了追求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攀比。

物质成了与人的发展相对立的东西,消费成为了人们生存的一种精神体现。

以此为背景,弗洛姆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基础上结合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了自己的“消费异化”理论。

异化、人、社会

异化、人、社会

异化、人、社会【摘要】异化是一个长期存在于人与社会之间的现象。

在社会中,人们往往会感觉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疏离,导致心灵上的孤独感和困惑。

通过对异化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往往会受到异化的影响。

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过积极的交流和互帮互助,才能建立起健康的关系。

要想减少异化的发生,就需要加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重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异化、人、社会、角色、影响、互动、减少、联系、发展方向1. 引言1.1 异化的概念异化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当代社会中的现象,也是一个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问题。

异化一词最初由马克思提出,用来描述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失去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的状态。

简而言之,异化即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被社会规范和压迫所束缚,无法自由地表达和实现自我。

在当今社会中,异化的现象随处可见。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追逐物质利益,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情感。

个体在乏味的工作中变成了机器般的存在,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使人们变得孤立和冷漠,缺乏彼此之间的真诚交流和理解。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断裂和疏离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和不稳定。

了解和认识异化的现象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和人的关系至关重要。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异化是如此普遍且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才能够深刻思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和消除这种异化现象,重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1.2 人的角度看社会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一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最初的原始部落社会到现代复杂的社会体系,人类对社会的认知不断深化。

从个体的角度看社会,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置于社会中心,以自身感受和经验来理解社会的运作和规律。

人类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往往受到个体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异化与回归的概念

异化与回归的概念

异化与回归的概念异化与回归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中常用的概念。

它们旨在解释社会发展中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化。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出发,介绍异化与回归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内涵和实践应用。

一、历史背景异化和回归的概念最初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本质是自由而有创造力的,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将人类异化为工具,失去了自身价值,被迫为了资本家的利益而工作。

这种异化使得人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被分割开来,人陷入了不自由的、被动的状态,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提出了回归的概念,即人们应该意识到自己和社会的本质联系,通过自我解放和社会变革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

马克思提出的异化与回归概念,对后来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异化的内涵及表现异化是指人类的本质被剥离或违背了自己的本质性质,从而被令自愿或无意地接受一种不符合自己本质的方式生活。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异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

1.劳动异化:资本主义制度中,工人的劳动不再是为自己而劳动,而是为资本家的利益而劳动,个体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过程和产品的控制和意愿参与的权利。

2.商品异化:劳动异化使得产品不再是工人创造的,而是在资本家的控制下变为一种货物,彼此需要以货币形式买卖,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变得次于它的交换价值。

3.心灵异化:劳动异化和商品异化导致了消费的本性和消费的行为方式变成互相摧毁和防御的一种手段,个体在消费者的角色中失去了根据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独立的能力,并不自觉地与资本主义的拐卖流行。

4.人际关系异化: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和所属的社会关系,导致社会关系变得异化和完全人为和虚假化的状况。

个体之间的互动、沟通和社交关系变得极具制度性、虚假化和利他性。

以上四种形式的异化形成了一种“客观现实”,压迫个体的自由,使得个体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因此很难直接去改变现状。

回归是指人们从现实世界的异化状态中逐渐走向自我认识和解放的过程。

人性的异化名词解释

人性的异化名词解释

人性的异化名词解释人性是指人类所固有的本质和特点,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普遍性特征。

然而人性的异化则指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表现出与本性相悖的行为和状态。

这种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性的异化表现为个体的自私和利己主义。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竞争的加剧和利益的追逐,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成为了社会行为的主导。

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常常忽视了他人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减少,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和单薄。

同时,不断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也使人们迷失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以至于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其次,人性的异化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疏离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少。

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城市化带给人们便利和舒适,却也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逐渐消失。

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物质需求,很少关心环境的改变和保护。

这种异化让人逐渐忘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依赖,无视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此外,人性的异化还表现为人们与自己内心的断裂。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竞争压力,让人们身心疲惫。

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常常追求物质的成功,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内心的异化会导致人们对自己的虚伪和漠视,逐渐失去对真实自我的认同和追寻。

个体的身份认同和人格的形成都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也容易引发心理健康的问题。

最后,人性的异化还表现在社会关系中的冲突与隔阂。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阶层差异越来越明显,社会利益的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人们在面对社会不公和资源的争夺时,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的敌意和不信任。

社会关系的疏离和冷漠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导致了社会和谐的破裂。

综上所述,人性的异化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反映了人类作为社会动物,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和状态的异化。

人性的异化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它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动,疏离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同时也导致了个体内心的孤立和困惑。

论《为奴隶的母亲》中黄胖的人性异化

论《为奴隶的母亲》中黄胖的人性异化

·文艺之窗·192论《为奴隶的母亲》中黄胖的人性异化华南师范大学 蒋 英【摘要】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中黄胖一角充满了浓烈的悲剧色彩,而这些悲剧的生成的本质原因便是旧中国复杂的政治、经济、思想环境造成的人性异化,异化后自私、虚伪、残忍的人性进一步催生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关键字】人性异化 悲剧命运 《为奴隶的母亲》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于1930年正式发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军阀割据,列强入侵,土匪出没,政治动荡,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向压力。

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场严重的乡村危机,而乡村经济问题是乡村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金融枯竭,农民贫困化加剧,农家经济已成为负债经济。

黄胖作为这一时期底层农民的典型代表,自然受到了这场严重的乡村危机的影响。

他曾是一个老实能干的农民,也经营一些小买卖。

但好景不长,当乡村经济危机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底层人民推进时,这样一个勤劳的小经济生产者最终却被社会逼成一个负债累累、身体孱弱的人。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黄胖将妻子典让给了拥有二百来亩田地的地主秀才,开启了春宝娘的悲剧人生。

虽然黄胖自身也是这一时代的牺牲品,但他并没有在这份煎熬中对身边同样处在苦难境地的人产生同情。

相反,他将妻子典当,直接将春宝娘推上了悲剧人生的轨道。

这是由于其人格已经发生了异化。

在生存的挑战面前,他早已将丈夫应尽的责任和尊严抛诸脑后,时代已将曾经那个勤劳、努力的黄胖异化成了一个凶狼而暴躁的男子。

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古老道德的崩溃和人文精神的腐化堕落,导致了人性的异化与蜕变。

对此,黄胖是没有丝毫应对能力的,他显然与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的客观世界脱节。

弗洛姆认为,“人性异化主要是人作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

在民族的政治大动荡面前,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但小农经济下底层农民固有的脆弱、封闭心理却一直在影响着黄胖的生活和行为。

因此,当他面对这不佳的境况时,第一想到的就是通过吸烟喝酒来麻痹自己。

自我异化的扬弃与人的“复归”

自我异化的扬弃与人的“复归”

自我异化的扬弃与人的“复归”作者:张华萍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5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著作,全面批判了当时既有的形形色色共产主义,并对真正的共产主义运动做了独特解读。

马克思的早期共产主义思想,以异化劳动为突破点,反思资本主义社会下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之困,并要实现自我异化积极扬弃状态下对人的本质的“复归”。

重要的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就是现实的运动,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在消灭私有制过程中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一切人的全面发展的联合体。

探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共产主义运动的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路径,还能借助其理论价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项事业发展。

关键词:共产主义《手稿》异化人的复归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220-0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第一次系统阐释共产主义思想时,是从异化劳动理论来展开内在逻辑的,这种异化理论当然不同于之前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由此马克思进步性地指出资本主义的非人性。

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开始关注现实的“人”,关注社会生活,其分析非常清晰而富有逻辑,体现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整体性与哲学性。

一、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之困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逐步分析,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下劳资对抗的经济基础,劳动者遭受着越来越贫困的剥削,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富有与贫困的对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结果,而人的异化劳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

《手稿》指出劳动者逐渐沦落为一种商品,对资本家总是处于从属、依赖状态,不仅离不开劳动、资本和土地之间的分离,还总是在市场波动影响下拿着可怜而不致死亡的工资。

而资本就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强制要求就是自我增值,从而实现对劳动及产品的支配权。

从《手稿》中审读马克思眼中的“人”

从《手稿》中审读马克思眼中的“人”

从《手稿》中审读马克思眼中的“人”作者:洪文娣来源:《消费导刊》2015年第07期摘要:人的本质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人的本质有具体详细的描述,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是固有的类存在物。

关键词:人类马克思理论一、人的本质是人固有的类存在物人,固有两种与生俱来的属性。

一是自然属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谈到作为感性的人的本质的生成时指出:“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的生命表现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必须通过他者确证自己的存在。

“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

因此,马克思认为,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作为感性的人,其存在同样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

人的对象性的存在的特征,决定了人的本质是在对象化中所体现与呈现出来的。

二是类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

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正是在类存在、类生活的基础上,马克思展开了对人的本质和人性特征的论述。

由于人是一种类的活动的存在,其本质在于生命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创造,因而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人是一种类的活动的存在,类的活动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因而人的本质和人性特征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

二、劳动是人的本质表现从形式上看,劳动是人的本质表现。

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

作者: 闫方洁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理论导刊
页码: 36-38页
主题词: 弗洛姆;人的本质;异化理论
摘要:弗洛姆从人的本质及异化的角度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他认为,异化是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是对生产性潜能这一人的本质的否定;社会主义是对人的异化的扬弃;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异化的。

在对道德和资本主义现实批判的意义上,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然而,他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的理解是片面的,有意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发展进程;由于自身的理论局限性,他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存在许多不正确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从劳动 中享受到了自我本质实现的快乐与幸福。但在现阶段,人却 享受不到劳动的快乐、其个性发展受到压制,根本的原因就 在于“异化”。弗洛姆随后用专门的章节提到并阐释了马克 思的“异化”概念。按照弗洛姆的理解,“异化主要是人作 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 〔1〕 这 里的异化更多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从古代的“偶像崇 拜”开始,当人不能从对象化的世界中肯定自己,而是顺从 屈服于自己本质力量以外的东西时,人的存在就与自己的本 质疏远,异化就存在了。 异化过程表现在劳动和分工之中,既有产品不属于自己 的异化,也有劳动过程的异化;而当异化的劳动把自我活 动、自由的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人所具有的族类的本质 就异化了,人与人的关系也被异化了,导致了人类的本质变 成了“个人生存的手段”,自我中心主义泛滥,良心、道德 则被摒弃到一旁。弗洛姆认为劳动过程的异化是造成人性异 化的最主要的方面。他认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主要的批 评“不在于资本主义的财富的分配不公正,而在于资本主义 使劳动堕落为被迫的、异化的、无意义的劳动,因而使人变 成‘残废的怪物’”。 〔1〕 所以人性的异化主要源自于劳动的异化,而这种劳动的 异化,其最主要的根源即在于私有财产和分工的发展。但弗 洛姆同时强调,把私有财产重新分配并不是马克思解决异化 问题的初衷,“他主要不是关心收入的平等”,而是“针对 它的生产方式、它的毁灭个性以及它使人沦为奴隶。” 在分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同时,弗洛姆也以一个现代人 的眼光重新审视和批判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首先从异 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来看,弗洛姆认为异化作为人的一种 心理体验,已然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资 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拜物教”大潮中,人不但与自己的创造 力相疏远,而且连欲望也被异化了:他们被一种人为制造的 “虚假的需求”所蛊惑,物质欲望无限膨胀,盲目地追求金 钱的量的积累,“无度和过度成了货币的真正尺度”; 〔1〕 而又由于无止境地占有和消耗外部世界,人和环境的矛盾也 越来越激化,人们生活在一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再和谐 的时代。 再从被异化的群体来看,弗洛姆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 被异化的不仅仅是产业工人,资本家也受到“商品拜物教”
【哲学百家】
·总第458期·
人性的异化与复归
— ——弗洛姆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解读
□俞晓霞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摘要:人性和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理论家,E·
弗洛姆在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一书中主要通过阐释和深发马克思源自1844年巴黎手稿来表述自己对于人性和
一 弗洛姆对人性的阐述是以解读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的形式出现的,他首先阐述了历史上对马克思 “人”的概念和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和误解:“在有些人 看来,仿佛马克思认为人的最主要的心理动机是希望获得 金钱与享受,这种为获得最大利益而作出的努力,构成个 人生活与人类生活中的主要动力。” 〔1〕 在这种欲望的驱使 下,人们的理想生活目标就简化成为“那种吃得好、穿得 好然而‘没有灵魂的’的人”, 〔1〕 因此,甚至不惜牺牲个 性,生活在听命于一个巨大官僚机构抑或被“商品-人” 的特性牵着鼻子走的状态之中。在弗洛姆看来,正是这种 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曲解,导致了苏俄等社会主义国 家的专制和西方消费主义的盛行。而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 除了无知和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妖魔化抵触之外,根本性的 原因在于,以马克思理论为旗帜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 发生在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而是首先在俄罗斯等经济落 后的国家取得了成功,当时生产力的极度低下使革命的领 导者们把解决生产力低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的矛盾作为革命的号召,由此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 主义的解释。 弗洛姆强调,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并不是经济主义和享 乐主义,发展生产力和物质生产丰富也不是马克思的目标。
而人类的固定的本性和欲望,除了食欲和性欲之外,还 有对于精神富足和充实的渴求。在这里,弗洛姆超越了弗洛 伊德把人的一切行为动因都归之于性欲的“里比多”学说, 把人的心理欲望即精神需求,也和生理欲望即物质需求一起 列入了人的原有本性之中。
究其所以,怎样的人才是幸福的、自我实现了的人呢? 按照弗洛姆的说法,“生产性的人”才是人的本质之所在, “只有在生产性的活动中,人才能使人生有意义,虽然他在 这一过程中享受人生,但他并不贪婪地想保住这人生。他戒
的影响,成为物质和商品的奴隶,同样也是被异化的人。而 在现代社会,异化则“已经变成了大多数人的命运”。。 〔1〕
三 在分析了异化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之后,弗洛姆用马 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探讨人类消灭异化的出路。 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正是对人 的异化的一种抗议。“社会主义是一个允许人得以通过克服 自己的异化而实现自己本质的社会”, 〔1〕 在真正的社会主 义社会的形式和组织中,“人能复归他自身,并以他自己的 力量掌握世界,从而跟世界相统一”。 〔1〕 弗洛姆心中的社会主义,有着克服异化、复归人性的特 征: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以一种联合的方式而不是竞争的 方式来进行生产,人能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和创造者, 从而使自己的自由和创造性得以恢复;偶像被摧毁,人不再 生活在被偶像蒙蔽和奴役的状态中,从而获得真正的个性自 由。“这种自由是在独立意义上的自由,其基础是人立足于 自己,使用自己的力量,并通过生产使自己跟世界发生关 系”; 〔1〕 人们认清了什么是自己的真正需要,不再被“虚 假的欲望”所控制, (“用现代的术语来说,人们可以分清 精神病态的需要和理性的 [健康的需要])”, 〔3〕 真正实现 “按需索取”,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和谐共处;爱与理智回到 每一个人的心中,自私奸诈无处遁形,政治、伦理和个人道 德完美契合。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救世的思想”的 “最新和最完善的表达”。 〔1〕 这个理想社会只有通过社会革 命、通过最终消灭私有财产和分工来实现。 纵观弗洛姆在此书中表述的观点,其对人性异化的分析 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是颇为深刻的,对于生活在现时代的我 们来说,也不无启迪意义。在当今社会,大多数的现代人们 忙忙碌碌,却错误地把幸福理解为对物质欲望的不断追求与 满足,当粗陋的欲望替代了高尚的情感,满足了物质需求的 同时却又被物所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然也无从谈起。从 生态的角度来讲,过度的消费和消耗又演变成了对自然资源 的无度索取与挥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尽管弗洛 姆描述的理想社会对我们来说可能依然是一个美好而遥远的 乌托邦,而黑格尔所说的艺术、宗教和哲学也无法成为所有 人的精神家园,但人类总是在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中 进步的,社会的改造、审美的拯救、宗教的救赎、哲学的反 思,只要有利于人性的复归与完善,人类终将找到克服异 化、全面发展的幸福出路,走向遥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A]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 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21、21、22、29、40、44、 50、51、45、57、55、61、66、68、71、69、72、76. [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 [3] 弗洛姆:自为的人 [M] .纽约,1974.
责任编辑:江海洋
100
2011 第 11 期 理 论 界
异化问题的看法,启迪后人思考人类的出路与未来。
关键词:弗洛姆;人性;异化;复归
〔中图分类号〕 B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47 (2011) 11-0099-02
E·弗洛姆是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新精神分析 学家及社会学家。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一书是弗洛姆 为马克思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的英文版作的长篇 序言。在此书中,弗洛姆以马克思信徒和新弗洛伊德主义 者的双重身份,阐述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其中他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以及人性的异化与复归理论的 阐释,不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也给我们重新思 考人类社会的未来趋向提供了可贵的理论资源和参考价值。
马克思的目标是“使人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使人摆脱经济决 定论的枷锁,使人的完整的人性得到恢复,使人与其伙伴们 以及与自然界处于统一而且和谐的关系之中”。 〔1〕 所以弗 洛姆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更多的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综 合”。 〔1〕
弗洛姆承认人性是存在的,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质,正 如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里对人的本质下的经典 定义一样:“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 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但弗洛姆认为: “马克思以一种更加符合历史变化的形式,在‘人的一般本 性’和每个历史时代‘变化了的人的本性’之间的区别中, 显然保留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1〕 在这里,弗洛姆以 自己的理解,阐发了马克思人性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目标 和追求、实现自身的需要和欲望都是人的本性,其中人“不 变的或固定的”欲望是绝对的,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而 “相对的”欲望却不是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如对货币的欲 望,它并不贯穿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因此,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对金钱和财富的欲望”只是在资本主义 制度这些特定的经济条件下才产生的,追求物质享受和“经 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并不是人类的固定的永恒的 本性。
[收稿日期] 2011-06-09 [作者简介] 俞晓霞 (1973-),女,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理 论 界 2011 第 11 期
099
·总第458期·
【哲学百家】
绝了占有的贪婪欲望,他已被存在所满足;他是充实的,就 因为他是空虚的,他之所以享有许多东西,就因为他没有多 少东西”。 〔1〕 人只有通过独立而自由的生产活动,才能使 个人的潜能变为现实性,而人也能由此体会自己本质力量的 实现并感到充实和快乐。所以弗洛姆阐发马克思的观点“社 会的目的不是把生产有用的东西当作一种自在的目的”, 〔1〕 “既要征服贫困,又要反对把消费作为最高目的”。 〔1〕 因为 发现自身潜能的“存在”比对物质财富的单纯“占有”更为 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