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四讲第二节 梅特涅时代: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

合集下载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在实际中,国际关系体系,主要就是指世界各国家之间的政治力量在不断的被消长、分化、组合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

分析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世界近现代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有初期的维也纳体系,还有中期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后期的雅尔塔体系,一共包含三大体系。

以下对此做具体分析。

1、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1.1维也纳体系在18世纪末期,法国的大革命带给法国封建主义一记沉重的打击,英国政府就曾经开展六次反法的同盟活动,从而击破拿破仑帝国,扼杀法国革命,为在战后更好的惩罚法国,从而确立了一个维也纳体系,该体系的确立,体现出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起了新秩序。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18世纪及19世纪时期,由于世界上正在开展工业革命,世界中欧洲各国之间开始掀一股以列强国家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狂潮,从而使世界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中的权力结构产生变化,导致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发展重大变化。

此时的美国、日本也纷纷加入到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中,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于战争中的战胜国,为能够得到应得的利益,确立出新的战后秩序,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的是孤立苏俄政权,该体系体现出战胜国对欧洲霸权提出的挑战。

1.3雅尔塔体系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还包括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产生的雅尔塔体系。

该体系的开始阶段是战争盟国从二战开始就为能够确立雅尔塔体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就已经进行合作。

同时,在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美、苏为中心来争夺世界霸权,体现出全球霸权的政治分裂状况。

2、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2.1维也纳体系第一,从国际关系原则中分析,该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首先该体系中通过会议确立“正统原则”,主要为的是能够恢复正统,从而使欧洲当时的封建主义秩序可以得到恢复;其次演变过程中,也就是渐渐恢复“补偿原则”,主要目的就是补偿在法国革命、拿破仑战争中欧洲君主们失去的领土及势力损失。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⑶世界格局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力量多极化是两级 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 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 实力的增长与美国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 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 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两级格局的 瓦解,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一)中美关系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控制 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 立,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并 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 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1、英法关系
⑹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英法共同采取绥靖政策。 ⑺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 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⑻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 1986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2、法德关系
⑴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⑵一战前,法德矛盾尖锐,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 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 终打败德国。 ⑶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 ⑷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 法国灭亡 ⑸二战后,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 ⑹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 体化进程。
(一)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 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 扶蒋控制中国。1927年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 中国。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卷人战争,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抗日。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维也纳体系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以奥地利外交家梅特涅希为代表的一系列外交政策的总称。

该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坚持以平衡实现和平、稳定、和安全,主张维持各大国势力均衡的外交原则。

下面将对维也纳体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1.1 战后和约维也纳体系的形成源于拿破仑战争的结束。

拿破仑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战争,它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还对欧洲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拿破仑时期所建立的大陆封锁政策和其对欧洲各国领土的侵略战争,使得各国对于未来的和平局势引起了深刻的忧虑。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就如何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问题进行了磋商,并最终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1.2 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是维也纳体系形成的关键事件之一。

会议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参加会议的国家包括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英国和法国等国。

会议的目的是通过磋商达成协议,重建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秩序,确立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

1.3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条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维也纳和约》。

此次和约维护了欧洲各国的领土完整,重建了欧洲各国之间的联盟体系,制定了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为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4 维也纳体系的原则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原则包括:1) 恢复旧秩序:在尊重各国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欧洲各国的领土恢复到拿破仑战争前的状态;2) 均势平衡:主张维持各大国势力的平衡,避免任何一国成为霸权国家,以保持欧洲的和平权力平衡;3) 白俄罗斯:维也纳体系倡导共同管理的原则,主张国家在欧洲事务中应该采取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态度,以达到共同维护和平、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二、维也纳体系的特点2.1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1) 坚持和平与稳定:维也纳体系秉持和平与稳定是何居首位的原则,通过政治外交手段来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2)推崇均势平衡:维也纳体系主张维护各大国势力的平衡,避免任何一国成为霸权国家,以保持欧洲的和平权力平衡;3) 崇尚共同管理:维也纳体系提倡国家在欧洲事务中应该采取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态度,以达到共同维护和平、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一、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各表均须结合课本掌握)★世界格局的变化★、重要的国际会议★、重要的国际条约★重要的国际组织三、主要大国间的关系1.英法关系:①基础史实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

(七年战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

(第一次反法同盟) 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②归纳认识:双方关系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利益,敌对关系居于主导;工业革命后联合居于主导,联合主要在于对俄、侵华、对付共同敌人德国共同主宰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后两国国际地位下降.2.法德关系:①基础史实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

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

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归纳认识:法德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原因在于双方对欧洲霸权德争夺.普法战争对双方关系有重要影响,埋下相互仇恨的种子.20世纪中期以来法德关系改善.3.英德关系:①基础史实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第4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草)

第4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草)

第4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1789-1871)本章主要内容•拿破仑战争与国际政治新格局•欧洲协调的兴衰•东方问题与大国关系•维也纳体系的崩溃4.1拿破仑战争与国际政治新格局18世纪欧洲国家关系回溯——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北方大战(1700-1721)•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七年战争(1756-1763)•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法、西、荷参战——武装中立同盟(1780,俄、瑞、丹、荷、普、奥、葡等)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18世纪初的欧洲强国•法国•奥地利•英国•荷兰•瑞典18世纪中叶的欧洲强国•英国:走向鼎盛•俄国:地位上升,欧洲最大变化(七年战争中打败普鲁士)•普鲁士:崛起和问鼎德意志霸权•法国:由盛而及衰•奥地利:跌落与巩固(将匈牙利纳入版图,向巴尔干扩张)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变迁•普奥争夺中欧•英法争夺世界霸权•俄、奥、土争夺东方大分化、大改组:欧洲“外交革命”•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反奥联盟(法、普、西、德意志反奥势力)VS反普联盟(英、奥、荷、德意志反普势力)•七年战争(1756-1763)英普同盟VS法奥-俄奥同盟(奥、俄、西、萨克森、瑞典)法奥由宿敌变盟友,1770年路易十六与奥地利公主联姻(法国16-17世纪的外交传统:联合瑞典、波兰和土耳其反对奥地利)奥英由长期盟友变敌人普鲁士:被俄军打败,但因彼得三世亲普退出战争而得救4.1.1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和战争法国大革命时期宣布的外交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启蒙思想家对“王朝利益至上”、“君主秘密外交”的抨击•马布利:君主国家的外交艺术遵循的是“国君的个人动机、渺小的利益和任性的念头”•卢梭:“主权在民”的“人民主权原则”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2、“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1790年,立法议会干预外交,“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为对外政策根本原则1791年,特别法令,“永远放弃以侵略为目的之一切战争”3、自愿合并:民族自决原则的延伸·1791年,教皇领地阿维尼翁与法国合并问题4、“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吉伦特派旨在把法国革命推向欧洲5、“不干涉原则”•雅各宾派旨在摆脱国际孤立和敌对,否定同整个欧洲作战的世界革命原则•立足于正义、真诚和合法的基础上,与各小国结盟法国大革命战争(1792-1802)从普奥反法同盟到多国第一次反法同盟•1791·6·20,路易十六出逃失败被捕,加剧法国人民对干涉担心•1792·4·20,法国对奥地利宣战•1792·8,奥、普联军进逼巴黎,要求恢复路易十六的自由与统治•1792·8·10,人民起义(军事溃败与王室通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国民自卫军成立•1792·9·20,瓦尔密战役,革命法国首次军事胜利第一次反法联盟形成背景:吉伦特派革命战争论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处死英国的作用•1793·3,第一次反法联盟(英、荷、俄、普、奥、西等)•1793·6,雅各宾专政•1793·12·9,法军收复土伦港•1794·6,肃清境内外国军队,占领比利时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与彼此矛盾•1794年,克拉科夫起义,华沙被解放•俄、普镇压•1795年,三国签订瓜分条约,波兰被瓜分完毕•1795·4·4,法普签定巴塞尔和约•1795·5·16,法国与荷兰和约•1795·722,法国与西班牙签定和约第一次反法联盟已经瓦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导论“国际关系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存的艺术和科学。

如果人类文明在未来30年横遭扼杀的话,凶手不是饥荒,也不是瘟疫,而是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

”——(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专业素养国际关系学:学理论国际关系史:学历史国际关系现状研究:关注现实一、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总结往昔指导现实思考未来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外交史国际关系史是一门以国家之间的互动为着眼、以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关系体系和格局的发展变化为主线,以大国兴衰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演进为主要考察对象的交叉学科。

1、国际关系行为体国际关系行为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能独立行使国际权利,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实体。

state actorsnon-state actors国家关系体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Non-state Actors政府间组织IGOs非政府组织NGOs跨国公司TNCs恐怖组织Terrorist2、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国际体系——用来描述国际关系整体状况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难以割裂的联系性与整体性。

国际格局——在一定的历史发展周期内国际关系构成中,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集合的基础上,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战略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和局面。

国际体系——星光灿烂的夜空宏观层次国际格局——遍布夜空的星座中观层次国家——无数的星星微观层次三、国际关系史的开端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地理大发现四、国际关系史的历史分期国际体系演变的线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近代国际关系史——1648年结束“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现代国际关系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代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1、三十年战争后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2、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体系3、德意志帝国兴起后的俾斯麦体系4、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两极体系全球性国际关系逐步形成期(1640-1871年)1、第一阶段:1648-1700年主要矛盾:法国称霸欧洲大陆2、第二阶段:1701-1814年主要矛盾:英法争霸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701-1714)七年战争(1756-1763)拿破仑战争(1789-1814)3、第三阶段(1814-1871)主要矛盾:英俄矛盾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最终形成期(1871-1918年)1、第一阶段:1871-1900年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期2、第二阶段:1898-1905年美西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3、第三阶段:1914-1918年主要矛盾:英德矛盾德、奥、意同盟和英、法、俄协约两大集团五、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1、国际政治关系2、国际经济关系3、国际文化关系4、战争与和平的关系5、均势外交与遏制强权的关系6、影响国际关系的新因素:环境、资源等六、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特点1、欧洲是国际政治的中心。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欧洲的百年和平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欧洲的百年和平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欧洲的百年和平
维也纳体系是指1814年至1815年间在维也纳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建
立的一系列政治安排和条约,旨在维护欧洲各国的平衡和稳定,为欧洲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时期。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维也纳会议是由奥地利外长梅特涅主持,旨在重塑战后欧洲的政治格局。

通过会议,确立了以恢复君主制、平衡强弱势力为核心的维也纳体系,旨在避免再次出现拿破仑式的战争动荡。

维也纳体系的特点
平衡原则:各国间力量平衡是维也纳体系的核心,通过互相制约,避免了一个国家过于强大导致的霸权问题。

国际会议机制:维也纳会议奠定了国际会议作为解决争端和协商政治问题的基础,为后续国际关系提供了范本。

领土调整:通过重新划分欧洲领土,解决了战后疆界问题,减少了领土争端引发的战争可能。

维也纳体系的影响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为欧洲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百年和平时期,大大减少了大规模战争的发生频率。

然而,这一体系也存在着问题,如对于民族主义浪潮的抑制、对权利平等的局限等,最终也导致了后续的政治变革和战争爆发。

对欧洲的百年和平的意义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为欧洲带来了长达百年的相对和平时期,为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提供了稳定环境。

然而,这段时期也积累了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最终在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
治格局。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为欧洲带来了百年和平,但也埋下了后续战争的隐患。

历史告诉我们,国际关系中的平衡与合作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协商、妥协才能实现长久的和平与稳定。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导论“国际关系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存的艺术和科学。

如果人类文明在未来30年横遭扼杀的话,凶手不是饥荒,也不是瘟疫,而是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

”——(美)卡尔2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专业素养国际关系学:学理论国际关系史:学历史国际关系现状研究:关注现实一、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总结往昔指导现实思考未来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外交史国际关系史是一门以国家之间的互动为着眼、以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关系体系和格局的发展变化为主线,以大国兴衰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演进为主要考察对象的交叉学科。

1、国际关系行为体国际关系行为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能独立行使国际权利,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实体。

state actorsnon-state actors国家关系体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Non-state Actors政府间组织IGOs非政府组织NGOs跨国公司TNCs恐怖组织Terrorist2、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国际体系——用来描述国际关系整体状况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难以割裂的联系性与整体性。

国际格局——在一定的历史发展周期内国际关系构成中,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集合的基础上,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战略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和局面。

国际体系——星光灿烂的夜空宏观层次国际格局——遍布夜空的星座中观层次国家——无数的星星微观层次三、国际关系史的开端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地理大发现四、国际关系史的历史分期国际体系演变的线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近代国际关系史——1648年结束“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现代国际关系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代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1、三十年战争后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2、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体系3、德意志帝国兴起后的俾斯麦体系4、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两极体系全球性国际关系逐步形成期(1640-1871年)1、第一阶段:1648-1700年主要矛盾:法国称霸欧洲大陆2、第二阶段:1701-1814年主要矛盾:英法争霸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701-1714)七年战争(1756-1763)拿破仑战争(1789-1814)3、第三阶段(1814-1871)主要矛盾:英俄矛盾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最终形成期(1871-1918年)1、第一阶段:1871-1900年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期2、第二阶段:1898-1905年美西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3、第三阶段:1914-1918年主要矛盾:英德矛盾德、奥、意同盟和英、法、俄协约两大集团五、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1、国际政治关系2、国际经济关系3、国际文化关系4、战争与和平的关系5、均势外交与遏制强权的关系6、影响国际关系的新因素:环境、资源等六、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特点1、欧洲是国际政治的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果革命使一国的内部统治完全发生改变,则该国政府将被排 斥于同盟之外;
(2)如一国的宪政变革威胁了邻国的安全,同盟各国必要时可以使 用武力进行干涉。 隐藏的危机:协议关于干涉内政的条款遭到英国反对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特洛波会议、莱巴赫会议
1821年1月-3月召开莱巴赫会议 议题:是特洛波会议的继续,依然是为了解决那不勒斯革命问题 参与方: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 会议结果:一致赞成奥地利干涉那不勒斯革命,奥地利军队开赴 那不勒斯,镇压了革命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四讲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最初运转、危机与瓦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二节 梅特涅时代: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
近现代国际关Βιβλιοθήκη 史一、亚琛会议1818年9月,盟国与法国在亚琛召开会议 议题:解决驻军、赔款等问题 参与方: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英国 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法国首相黎塞留 会议结果:
(1)关于撤军与赔款问题达成一致; (2)关于法国国际政治地位问题:欧洲协调从四大国 协调发展成为五大国协调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特洛波会议、莱巴赫会议
1820年10月,列强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洛波开会 议题:协商意大利问题——1820年7月,那不勒斯爆发烧炭党领导的 起义,那不勒斯王国颁布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宪法 参与方: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 会议结果:11月 《特洛波议定书》提出两条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三、维罗纳会议
1822年10月,在意大利的维罗纳召开 议题:干涉西班牙革命 参与方: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英国威灵顿公爵、
法国外交大臣 会议结果:英国坚决反对干涉,其他四国决定支持法国干涉
俄、法、普、奥共同支持法国武力干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在是否干涉他国内政的问题上,英国与奥、俄、法、普 的分歧越来越明显。这种分歧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所引发的 欧洲列强之间的角逐中,进一步暴露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