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歌及节气解释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文化,它概括了一年二十四节气,对传统生活方式、田间劳作等有精确描述。

一、歌曲内容
《二十四节气歌》记载了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到来及相关农事活动,其中把每个节气都配以一句诗赋。

诗曰:
立春,令约促收禾,仲冬,劝人收春草,
惊蛰,滋养苗苗芽,春分,万物复发荣。

清明,尘垢洁净清,谷雨,汇江淮流来,
立夏,有储积贮藏,小满,田园盈仓里。

芒种,牛羊多锡勋,夏至,神农把火神,
小暑,米榖进腊仓,大暑,雷雨同激扬。

立秋,处暑补血气,处暑,田园忙割草,
白露,多风多雨乐,秋分,西风入房庭。

寒露,露水润幼苗,霜降,凝结露分滴,
立冬,橙红满山岭,小雪,玉兔藏洞穴。

二、歌曲寓意
《二十四节气歌》以节气的变化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农民在每个季
节都要作多么多的农活,以及农活必须按当季的节气来开展才能获得良好的收成。

通过《二十四节气歌》对农作技巧的传授,人们向农民学习从自然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和宝贵经验。

三、歌曲精神
《二十四节气歌》告诉我们,农耕文明中有着一种精神来源,它以智慧以及责任感来培育我们,教会我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使自然与人类共同发展,与自然相依相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十二四节气歌的意思

十二四节气歌的意思

十二四节气歌的意思
十二四节气歌是中国古代民间流传下来的一首描写节气的歌曲。

它以12个二字押韵的词句,表达了每个节气的特点和季节的变化。

以下是十二四节气歌的意思:
立春:春天开始,阳气初生。

雨水:雨水增多,春耕备耘。

惊蛰:雷声惊蛰,万物复苏。

春分:昼夜平分,阴阳交替。

清明:寒食时节,探墓祭祖。

谷雨:春季最后一场雨,田地开始播种。

立夏:夏天开始,阳气盛长。

小满:万物繁盛,麦类开始吐穗。

芒种:麦子成熟,开始收割。

夏至:白昼最长,夏天的第一个节气。

小暑:酷热开始,雷雨较多。

大暑:酷暑最盛,防暑降温。

立秋:秋天开始,凉爽之意。

处暑:酷暑结束,天气渐凉。

白露:天气转凉,水汽凝结成露水。

秋分:晝夜平分,阴长阳消。

寒露:初露寒意,露水凝结成冰。

霜降:秋季最冷,霜降成冰。

立冬:冬天开始,寒冷渐增。

小雪:天气寒冷,初见雪花。

大雪:寒冷最盛,雪花纷飞。

冬至:白昼最短,冬天的第一个节气。

小寒:寒冷之意,大寒将至。

大寒:寒冷最甚,冬季最冷。

24节气歌的意思讲解

24节气歌的意思讲解

24节气歌的意思讲解
24 节气歌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了一年中24 个节气的时间和意义。

以下是 24 节气歌的全文和解释:
春雨惊春清蜇天,
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惊春清蜇天:在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时分,大地开始苏醒,春雷响起,春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

夏满忙夏暑相连:在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满时分,农作物开始收获,夏收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炎热的夏季也在这时正式开始。

秋露露秋寒霜降:在夏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时分,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变凉,开始出现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寒时分,天气寒冷,下雪量较大,标志着冬季的结束。

这 24 个节气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对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现代社会,虽然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 24 节气歌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农业生产的时间和节奏。

此外,24 节气歌也被广泛传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4节气顺口溜大全解释

24节气顺口溜大全解释

24节气顺口溜大全解释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我国古人对自然现象变化的观察和感知。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宣扬这一文化遗产,我们编写了以下的24节气顺口溜大全,让大家能够轻松地了解和记忆这些节气。

快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寒天。

立春:春回大地气先生,春风送暖昼夜增。

雨水:春雨滋润百花开,润物细声滴滴来。

惊蛰:五脏六腑已苏醒,春雷惊蛰大地青。

春分:昼长夜短春分至,自然平衡白昼夕。

清明:清明时节踏青去,扫墓祭祖感恩情。

谷雨:四月黄莺飞翻得,万物更新生气意。

立夏:立夏田间农活忙,麦秸成堆锄在耕。

小满:田间怒放杜鹃花,五月春风暖花开。

芒种:麦垄拔节有星降,传说中的芒种时。

夏至:夏至一日日最长,夏虫唧唧听虫鸣。

小暑:炎热烈日落山时,小暑到来乐逍遥。

大暑:正午烈日头顶上,大暑天气更热盛。

立秋:秋季开始孟秋时,凉风习习痛快至。

处暑:暑气渐退凉爽来,处暑时节多喜悦。

白露:七月辽阔田野中,白露时节草色浓。

秋分:平分昼夜秋分至,清凉爽朗天地宜。

寒露:寒露一阳初已过,秋意渐浓山水悠。

霜降:寒风渐紧霜降临,野原山林瑟瑟声。

立冬:水还未结山已冻,立冬时节堪忧害。

小雪:小雪飘落洁白天,冬季初雪固然美。

大雪:白雪皑皑满枝头,大雪飘落是景致。

冬至:夜长日短冬至至,北方北极雪花飞。

小寒:寒冷留存冬小寒,人们怀念新年愿。

以上就是24节气顺口溜大全的介绍,希望通过这些简短的诗句,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记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24个节气。

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让我们在每一个节气的到来时,都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和美好的时光!。

24节气歌以及解释

24节气歌以及解释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24节气顺口溜大全解释

24节气顺口溜大全解释

24节气顺口溜大全解释24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每个节气都与气候变化、农事活动紧密相关。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24节气顺口溜,带领大家一起了解其背后的含义。

立春:麻雀叫春天,蚯蚓冒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立夏:麦子初黄一队鸟,明年丰收谷满仓。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立秋:秋天到来风轻灵,阳光明媚笑脸迎。

稻谷金黄人忙碌,九月收割禾满仓。

立冬:冬天真冷手脚冰,壮硕黄牛劈柴声。

北风呼呼吹寒气,大地沉睡慢慢醒。

雨水:南山云雾鹊桥边,梅花卧雨枝头睡。

春雨沾湿田野地,田间农人笑开颜。

惊蛰:虫儿醒来笑嘻嘻,果树吐芽春色齐。

春雷轰鸣夜空亮,惊蛰一声燃春意。

谷雨:桃花桃树旺季节,满地花瓣飘飘落。

稻谷成熟春风吹,农人笑得合不拢。

小满:蚕儿吐丝忙二月,菜田沟壑滋养齐。

农人皆盼丰收好,欢乐忙碌为谷把垄埋。

小暑:麦子吐穗是盛夏,百合开放芬芳夜。

盛夏炎热人受罪,夜间凉爽有微风。

大暑:鸭子水里嗽从早,桃子嘴里汁汁流。

人们热到汗如雨,室内降温才安逸。

清明:百花盛开春风暖,清明时节祭祖先。

纸钱烧得飘飞舞,忠魂追悼情绵绵。

芒种:湿地葱葱滋养作物,农人欢笑谢苦雨。

麦子稻子月如钩,鲜花盛开人高兴。

小雪:麻雀啄谷鼻准冬,空中雪花悄悄飞。

急冻冬来战忍耐,寒气凛冽人心里。

大雪:麦苗冻死农人苦,寒风呼啸夜晚秋。

大雪如纸世界白,大地掩盖人间葬。

冬至:白雪皑皑世界静,农人喜笑冬至至。

太阳来南来得快,冬至闯进人间里。

小寒:麻雀喳喳冰天飞,小寒寒风刮战栗。

春天的脚步近了,冬寒未退人已悦。

大寒:酒泉山地地冻硬,一年最冷大寒到。

羊肚菜发嫩汤用,农历岁末再见各位。

这些顺口溜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每个节气的特点,让我们更好地了解24节气所蕴含的意义。

节气是自然界与人类相互联系的桥梁,它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通过节气的变化,人们可以判断到达了何种季节,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季节特点采取相应的农事活动。

这一种传统的农历划分方式,使得农耕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重要文化符号。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和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和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和意思中国的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它们与每个季节的开始和结束有关。

节气是人们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一种完整的体系,来指导人们对流年的认识和实践。

它们同样适用于现代,可以用来理解气候变化中的变化,并预测未来的变化。

此外,它们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和艺术,它们滋养着民族的思想旅程,使人们感受到在这一年中的精神和赞美。

《二十四节气歌》,又称《二十四节气诗》,是一首经典的古代民谣,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经典歌曲,歌颂了二十四节气的优美和传统文化。

它是春秋时期诗人卜达闻所创作,并被记录在《诗经》中,被尊为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收藏品。

《二十四节气歌》记载了二十四个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和立春。

它们都有自己的日期和特征,表达了气候的变化以及农事的发展。

比如: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开始,雨水意味着开始下雨;清明意味着春日清新、愉悦;夏至意味着夏季的最高温度;立秋意味着秋季的开始;冬至意味着冬季的开始;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再度到来。

歌词用典雅的古诗表达出来,生动传达了民间节气的习俗与精神,能够让人们理解节气,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

比如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述了在立春时节里,人们可以觉得到春天的气息,万物复苏,天空散发出紧密的响声。

歌词中融入了许多关于春天的传统习俗,比如开面,就代表“春天到了,你需要开面而把过去的总结和新的梦想在一起呈现。

”此外,歌词中提到了几个重要的特征,比如说“春分”一词,它表示春季气温骤升,但也暗示“春风又开始柔和呢,处处是春意呢”,以此表达出春天的温柔之意。

“清明”意味着传统的去墓礼,其中要扫墓,放天灯,祭拜祖先,向亡者表达感恩之情。

另外,在歌词中,还有几句是因地而异的,比如“芒种”一词,它指出气候变暖,也可以指出旱涝两种情况。

在江南地区,芒种时期,是一年中秋收的关键时刻,是有利于水稻秋收的时候,也可以帮助收获稻谷;而在黄河及一些其他地区,芒种时期,是水患的季节,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地区。

24节气顺口溜加解释

24节气顺口溜加解释

二十四节气顺口溜加解释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个月份的节气都有两句,可以再结合节气歌进行记忆,如: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以下是二十四节每个节气的时间和解释:立春(2月3-5日):立春表示春天的开始。

雨水(2月18-20日):表示降雨的开始,雨量逐渐增大。

惊蛰(3月5-7日):春雷乍现,惊醒了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3月20-22日):昼夜平分,白天黑夜时间将近一样。

清明(4月4-6日):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4月19-21日):降水增加,谷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5月5-7日):表示夏季的开始。

小满(5月20-22日):谷物籽粒饱满,但还没有成熟。

芒种(6月5-7日):小麦等有芒的植物成熟,谷黍类植物可以播种。

夏至(6月21-22日):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标志着炎热时节的来临。

小暑(7月6-8日):天气虽热,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

大暑(7月22-24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8月7-9日):表示秋季的开始。

处暑(8月22-24日):炎热天气结束,开始趋于凉爽。

白露(9月7-9日):露珠凝结为水滴,发出洁白光芒。

秋分(9月22-24日):这一天昼夜平分,秋季也平分。

寒露(10月8-9日):气候从凉爽向寒冷过渡,水汽将要凝结为霜。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来越冷,水汽凝结为霜。

立冬(11月7-8日):表示冬季的开始。

小雪(11月22-23日):寒潮来袭,北方地区可能会降小雪或小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农事活动的精准把握。

24节气歌的意思解释二年级

24节气歌的意思解释二年级

24节气歌的意思解释
《24节气歌》是中国传统的一首民间歌谣,用来表达每年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名称。

下面是《24节气歌》对应的节气及其意思:
1.立春:表示农历的新年开始,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2.雨水:表示降雨增多,融化积雪的季节开始。

3.惊蛰:表示动物从冬眠中苏醒,春雷开始响起。

4.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春季进入中期。

5.清明:表示春季的半个节气,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6.谷雨:表示雨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7.立夏:表示炎热的夏天开始。

8.小满:表示农作物逐渐成熟,禾苗满天。

9.芒种:表示麦类和豆类开始收割。

10.夏至:表示白天最长,夏季中期。

11.小暑:表示气温继续上升,暑热难耐。

12.大暑:表示最热的季节,又称"三伏天"。

13.立秋:表示秋季的开始,夏天渐渐过去。

14.处暑:表示暑气逐渐消散,凉爽的感觉。

15.白露:表示气温下降,露水凝结。

16.秋分:表示昼夜平分,秋季进入中期。

17.寒露:表示气温更低,露水凝冻。

18.霜降:表示霜冻开始出现,意味着秋季即将结束。

19.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寒冷的天气来临。

20.小雪:表示开始下雪,但不是很大的雪。

21.大雪:表示下雪量增多,冬季进入中期。

22.冬至:表示白天最短,冬季中期。

23.小寒:表示寒冷加剧,天气更加严寒。

24.大寒:表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二十四节气歌及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及解释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24节气歌解释与含义

24节气歌解释与含义

24节气歌解释与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解释与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包括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等24个节气。

以下是每个节气的解释和含义。

立春:春季的开始。

雨水:天气渐暖,冰雪融化,降雨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昆虫即将出土。

春分:昼夜平分,春季进入高峰。

清明:气候温暖,草木繁茂,扫墓祭祖。

谷雨:降雨增多,利于谷物生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作物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等作物收获,同时开始种下夏季作物。

夏至:夏季昼最长,夜最短。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尚未达到最热。

大暑:夏季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秋季暑期将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秋季凉爽,清晨出现露水。

秋分:昼夜平分,秋季进入高峰。

寒露:秋季气温渐低,露水寒凉。

霜降:秋季降霜,气温骤降。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降雪量逐渐增多,但尚未积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积雪渐厚。

冬至:冬季昼最短,夜最长。

小寒:冬季开始寒冷,但尚未达到最冷。

24节气顺口溜加解释

24节气顺口溜加解释

24节气顺口溜加解释立春时节轻风起,大地苏醒万物荣;雨水滋润春回眸,水滴鸟声生息声。

惊蛰蛰虫已苏醒,雷声响彻云天远;春分晴空万物和,百花争艳色团团。

清明扫墓祭先人,悼念逝去岁月深;谷雨滋养农耕忙,田野勤劳另一番。

立夏草长飞鸟至,暖阳照耀洋洋洒;小满麦子花开放,五谷丰收多滋味。

芒种稻苗见水田,长势良好农人忙;夏至炎炎大暑至,热浪滚滚真热闹。

小暑气温不断升,人们喝汤降阴炎;大暑酷热勿夜行,室内有空调休闲。

立秋时节秋凉至,凉爽天气纳凉意;处暑炎炎尚未休,人们食醋防秋燥。

白露秋霜冷冰冰,霜叶肃杀凉风寒;秋分万物回归宁,白天晚上分得清。

寒露晨霜更浓厚,秋雨绵绵秋又至;霜降霜降雾凝结,温度骤降寒冷居。

立冬阳光渐渐短,天气寒冷衣裳厚;小雪落下雪花飞,雪地里有趣滑冰。

大雪飘落覆大地,积雪铺满白一片;冬至日子最短暂,节气逐渐改变远。

小寒大寒冷得利,寒冷天气人恋忆;24节气守岁心,时光荏苒岁月深。

解释:立春:指阳历二月初,在农历中为新年的开始,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立春之后,阳光渐暖,大地开始苏醒,春天的生机逐渐展现。

雨水:指阳历二月十八或十九,意味着冬天寒冷的天气渐渐结束,雨水开始充沛,为春耕春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惊蛰:指阳历三月初,指的是春雷开始响起,温度逐渐回暖,沉睡的昆虫开始苏醒,标志着春天的正式来临。

春分:指阳历三月二十或二十一,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相等,意味着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开始进入春季。

清明:指阳历四月初,是我国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也是农田春耕的关键时期,此时天气晴朗但仍略微寒冷。

谷雨:指阳历四月十八或十九,此时农田中的谷类作物已经进入孕穗期,同时雨水较多,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

立夏:指阳历五月初,意味着夏季开始,气温逐渐升高,阳光照射时间也逐渐增长,春天转入夏天。

小满:指阳历五月十八或十九,此时农作物已经进入花期,繁忙的农田迎来了丰收的希望。

芒种:指阳历六月初,此时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稻田中的苗已经长势喜人,农民们开始忙于除草、整地等农事活动。

24节气歌及传统含义

24节气歌及传统含义

24节气歌及传统含义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含义: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

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

暑气这时而止矣。

节气歌解析

节气歌解析

《二十四节气歌》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歌,它以简洁明快、优美动人的语言,概括了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变化。

下面是对这首诗歌的解析:歌词由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组成: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含义和象征:立春代表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开始进入万物生长、风和日丽的春季;雨水表示降雨开始、雨量增多、气温升高;惊蛰意味着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春分预示着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越冬植物进入生长阶段;清明是传统春祭节日,人们扫墓祭祀、缅怀祖先、踏青郊游;谷雨表示降水明显增加,秧苗初插,农作物茁壮成长。

以此类推,其余的节气也有各自的含义和象征。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整首诗歌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包含六个节气。

每个节气名称的发音和音节都有一定的节奏感,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诗歌的意境和美感: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诗歌展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特点,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同时,诗歌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总之,《二十四节气歌》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歌作品,它以简洁明快、优美动人的语言,概括了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变化,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4节气歌的解释意思相对应的节气

24节气歌的解释意思相对应的节气

24节气歌的解释意思相对应的节气
以下是24节气歌中各句歌词的解释意思以及与之对应的节气:
1. 立春:春天开始,万物复苏。

2. 雨水:雨水开始出现,蓄水丰沛。

3. 惊蛰:蛰伏的生物开始苏醒。

4. 春分:春天正好分为两段,白天和夜晚长短相等。

5. 清明:时节明朗,万物清明。

6. 谷雨:农作物开始发芽,雨水充足。

7. 立夏:夏天开始,万物生长迅速。

8. 小满:农作物开始成熟,果实饱满。

9. 芒种:麦类作物开始收割。

10. 夏至:夏天的中心点,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11. 小暑:夏天进入第一阶段,天气炎热。

12. 大暑:夏天进入第二阶段,天气极热。

13. 立秋: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14. 处暑:热天结束,天气开始凉爽。

15. 白露:气温降至露水凝结。

16. 秋分:秋天正好分为两段,白天和夜晚长短相等。

17. 寒露:气温进一步下降,露水凝成霜。

18. 霜降:气温进一步下降,霜开始出现。

19. 立冬:冬天开始,气温骤降。

20. 小雪:开始下小雪,天气寒冷。

21. 大雪:开始下大雪,天气更加寒冷。

22. 冬至:冬天的中心点,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23. 小寒:冬天进入第一阶段,天气寒冷。

24. 大寒:冬天进入第二阶段,天气最寒冷。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寒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二十四个节气
立春:春天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加
惊蛰: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天的开始
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歌的意思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歌的意思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节气:根据太阳的位置,在一年的时间中定出二十四个点。

每一点叫一个节气。

通常也指每一点所在的那一天。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署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一年中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最多相差一两天。

(每个节气所在的时间和预测的时间相差不会超过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上半年每个月的节气一般都是在6号和21号) 下半年是八、廿三(下半年每个月的节气一般都是在8号和23号)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
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节气日期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
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

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
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例如2008
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08
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09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
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

节气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o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o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o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o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o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o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
异。

o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o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命名的注解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
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
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

夏至日、冬至日
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
球白昼最长。

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这两个节气一般
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1)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
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
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
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6)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7)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
种子。

10)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
“夏至”。

11)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12)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13)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4)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15)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
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17)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
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8)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
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19)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20)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
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21) 大雪: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22)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
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23)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24)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reorganized by paul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