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与处理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PPT课件
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 入静脉官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
考虑外渗的情况:
病人主诉注射时部位有尖锐的刺痛或烧灼感 注射部位有肿胀 静脉推注时有阻力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
.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护士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观察注射部位 有无肿胀是否出现隆起或输液不通畅。
2.对肥胖患者用水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 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
.
非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钙剂
4.局部湿敷香丹注射液。 5.25%的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有消炎去肿
的功效。 6.神灯局部照射,具有消肿、止痛,减少渗
液,活血化瘀等作用。
.
非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氯化钾
1.早期处理:发现外渗时根据药物特性及局部组织 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立即停止输液回抽残 留药物,更换输液部位,抬高患肢、制动。
2.局部封闭:常用0.5%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mg或 1%普鲁卡因皮下环形注射,可减少药物与组织结 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轻疼痛,也可以应用静 脉应用硫酸镁,从而有效地预防静脉反应和疼痛 。
热敷只能改善早期缺血情况,不能用于已经发生严重缺血的 外渗。
可以用药血管收缩剂外渗: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 胺
糖尿病患者慎用热敷。
.
• 用法:外敷、封闭、涂药 • 方剂:溶液、针剂、霜剂、中药等
.
• 50%硫酸镁湿敷:用于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 钾、 20%甘露醇外渗,每次30min, 3~4次/d ,注 意去甲肾上腺素外渗不能使用50%硫酸镁湿敷(因 其是高渗液,可使细胞脱水,加重组织坏死)。
.
药物外渗的分期及具体表现
一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具体表现:早期局部肿胀红斑、持续刺痛。
.
考虑外渗的情况:
病人主诉注射时部位有尖锐的刺痛或烧灼感 注射部位有肿胀 静脉推注时有阻力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
.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护士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观察注射部位 有无肿胀是否出现隆起或输液不通畅。
2.对肥胖患者用水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 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
.
非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钙剂
4.局部湿敷香丹注射液。 5.25%的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有消炎去肿
的功效。 6.神灯局部照射,具有消肿、止痛,减少渗
液,活血化瘀等作用。
.
非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氯化钾
1.早期处理:发现外渗时根据药物特性及局部组织 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立即停止输液回抽残 留药物,更换输液部位,抬高患肢、制动。
2.局部封闭:常用0.5%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mg或 1%普鲁卡因皮下环形注射,可减少药物与组织结 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轻疼痛,也可以应用静 脉应用硫酸镁,从而有效地预防静脉反应和疼痛 。
热敷只能改善早期缺血情况,不能用于已经发生严重缺血的 外渗。
可以用药血管收缩剂外渗: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 胺
糖尿病患者慎用热敷。
.
• 用法:外敷、封闭、涂药 • 方剂:溶液、针剂、霜剂、中药等
.
• 50%硫酸镁湿敷:用于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 钾、 20%甘露醇外渗,每次30min, 3~4次/d ,注 意去甲肾上腺素外渗不能使用50%硫酸镁湿敷(因 其是高渗液,可使细胞脱水,加重组织坏死)。
.
药物外渗的分期及具体表现
一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具体表现:早期局部肿胀红斑、持续刺痛。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培训课件
2.10%葡萄糖酸钙 是阳离子高渗性溶液,进入皮下 间隙后刺激血管和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反应。
3.20%甘露醇 使用4-8次后,由于血管壁增厚,内皮 细胞坏死,血管内淤血,引起周围组织炎性水肿。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11
4.抗生素 在输注过程中对血管有较强刺激性,可导 致局部静脉炎及疼痛不适。
5.营养液 输液量多,输注时间长,且婴幼儿难以安 静合作,往往会造成液体渗漏。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的药
物或刺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 血管通路。
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 0.1%~6%。
渗出是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 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12
药物的外渗的处理原则 一、常规处理 1.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 变。如:肾上腺、氯化钙、氯化钾等外渗治疗。
2.冷敷:主要用于充血性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 伤,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 如:20%甘露醇、4%碳酸氢钠等渗漏早期。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2.机械因素 主要涉及液体、注量、速度、时间、压 力及静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脉输 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 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 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脉液体针、 血管的选择和针头的固定方法及穿刺技术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2
渗出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 皮 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6英寸之间,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20%甘露醇 使用4-8次后,由于血管壁增厚,内皮 细胞坏死,血管内淤血,引起周围组织炎性水肿。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11
4.抗生素 在输注过程中对血管有较强刺激性,可导 致局部静脉炎及疼痛不适。
5.营养液 输液量多,输注时间长,且婴幼儿难以安 静合作,往往会造成液体渗漏。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的药
物或刺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 血管通路。
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 0.1%~6%。
渗出是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 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12
药物的外渗的处理原则 一、常规处理 1.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 变。如:肾上腺、氯化钙、氯化钾等外渗治疗。
2.冷敷:主要用于充血性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 伤,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 如:20%甘露醇、4%碳酸氢钠等渗漏早期。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2.机械因素 主要涉及液体、注量、速度、时间、压 力及静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脉输 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 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 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脉液体针、 血管的选择和针头的固定方法及穿刺技术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2
渗出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 皮 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6英寸之间,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输液外渗的处理及预防 PPT
皮肤苍白,伴皮肤紧绷,渗出,变色,淤瘢,或 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 疼痛,任何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药物的渗出。
V级 包括所有四级的表现和范围较大的伤口;包括大
部分肢体或者伤口非常深
➢ 静脉损伤液体药物外渗,引起血管四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 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 促进液体重吸收。 ➢ 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 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
停止注射,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 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 左右。
➢ 硫酸镁湿敷:常用于静脉外渗局部湿敷的药物是25 %
硫酸镁,分别用于多巴胺、化疗药物、高渗液、脑垂体后叶 素、氯化钙、氯化钾等药物外渗。硫酸镁遇冷后容易结晶, 对高渗性液体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因此只能用于血管通 透性高引起的外渗。
➢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 发生外渗。
4. 技术因素
➢ 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 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 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 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 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 局部组织损伤局部组织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 刺激症状,重者由于药物毒性作用,如:化疗药、钙剂等 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置不当,还可造成疤痕挛缩关 节僵直,功能障碍等。
➢ 骨筋膜间隔综合症由于大量液体外渗,超过皮肤扩张限度, 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 织缺血缺氧,从而使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通 透性增加,大量液体渗入骨筋膜间造成缺血水肿,最终造 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V级 包括所有四级的表现和范围较大的伤口;包括大
部分肢体或者伤口非常深
➢ 静脉损伤液体药物外渗,引起血管四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 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 促进液体重吸收。 ➢ 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 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
停止注射,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 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 左右。
➢ 硫酸镁湿敷:常用于静脉外渗局部湿敷的药物是25 %
硫酸镁,分别用于多巴胺、化疗药物、高渗液、脑垂体后叶 素、氯化钙、氯化钾等药物外渗。硫酸镁遇冷后容易结晶, 对高渗性液体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因此只能用于血管通 透性高引起的外渗。
➢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 发生外渗。
4. 技术因素
➢ 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 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 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 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 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 局部组织损伤局部组织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 刺激症状,重者由于药物毒性作用,如:化疗药、钙剂等 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置不当,还可造成疤痕挛缩关 节僵直,功能障碍等。
➢ 骨筋膜间隔综合症由于大量液体外渗,超过皮肤扩张限度, 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 织缺血缺氧,从而使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通 透性增加,大量液体渗入骨筋膜间造成缺血水肿,最终造 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静脉的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
皮下。
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和输液速度
根据药物性质及血管情况调节输液速 度,若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或高渗性液体时,应适当减慢输液速 度。
在输入发疱剂及刺激性强的药物前, 应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并在穿刺成功后,先输入等渗盐水, 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后再输入药物。
加强患者教育与沟通
向患者解释输液外渗的原因、 后果及处理方法,取得患者的 理解和配合。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1 2 3
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学员们表示通过本次课程,对静脉输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渗的定 义、原因、危害、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有了更深 入的理解。
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分享
部分学员分享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静脉输液外渗 的情况,并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处理的。
学员对课程的建议
学员们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如增加实际操作 演示、提供更多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大家更好地 掌握相关知识。
局部外敷药物促进吸收
外敷药物
根据外渗液体的性质和量,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外敷,如硫酸镁、喜辽妥等,以 促进液体的吸收。
注意事项
在外敷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浓度、温度和使用时间等,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或 损伤。
物理治疗如冷敷、热敷等
01
02
03
冷敷
对于某些刺激性强的药物 外渗,可采用冷敷的方法, 收缩血管,减少药物的吸 收和扩散。
术后处理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 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 治疗和处理,促进伤口的 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04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要点
皮肤坏死及溃疡形成
皮肤颜色变化
观察输液部位皮肤颜色,如出现苍白、 发红或紫绀等异常,应立即停止输液 并报告医生。
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和输液速度
根据药物性质及血管情况调节输液速 度,若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或高渗性液体时,应适当减慢输液速 度。
在输入发疱剂及刺激性强的药物前, 应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并在穿刺成功后,先输入等渗盐水, 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后再输入药物。
加强患者教育与沟通
向患者解释输液外渗的原因、 后果及处理方法,取得患者的 理解和配合。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1 2 3
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学员们表示通过本次课程,对静脉输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渗的定 义、原因、危害、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有了更深 入的理解。
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分享
部分学员分享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静脉输液外渗 的情况,并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处理的。
学员对课程的建议
学员们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如增加实际操作 演示、提供更多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大家更好地 掌握相关知识。
局部外敷药物促进吸收
外敷药物
根据外渗液体的性质和量,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外敷,如硫酸镁、喜辽妥等,以 促进液体的吸收。
注意事项
在外敷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浓度、温度和使用时间等,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或 损伤。
物理治疗如冷敷、热敷等
01
02
03
冷敷
对于某些刺激性强的药物 外渗,可采用冷敷的方法, 收缩血管,减少药物的吸 收和扩散。
术后处理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 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 治疗和处理,促进伤口的 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04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要点
皮肤坏死及溃疡形成
皮肤颜色变化
观察输液部位皮肤颜色,如出现苍白、 发红或紫绀等异常,应立即停止输液 并报告医生。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培训课件
对局部解剖不清楚, 穿刺位置不当
查看患者不到位,发 现药物外渗不及时
对深静脉导管 的排斥性!
保护血管的重 要性!
对药物知识掌 握不全面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16
药物外渗的后果
• 轻者:局部渗出区域的皮肤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度疼痛 • 重者:可出现组织坏死、经久难愈的溃疡,恢复期可因瘢痕挛缩致
功能障碍,甚至手术截肢
• 4.加强巡视,2016版INS 标准41提到: • 中心血管通路装置和中等长度静脉导管至少每天检查一次 • 外周静脉短导管至少每4小时检查一次 • 对于危重症/麻醉后镇静患者或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应每1-
2小时检查一次 • 新生儿/儿童患者应每小时检查一次 • 进行发疱剂药物输液时检查频率应更高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17
药物外渗的预防
• 1.提高穿刺成功率,妥善固定导管 • 2.了解药物性质,医护患共同选择合适的输液通路,减少
钢针使用 • 3.患者教育:告知患者保护静脉的重要性及外渗后所产生
的后果,输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 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18
药物外渗的预防
多巴胺 万古霉素
PH
4.0 2.5 2.5-4.5 2.5-4.5
药名
美罗培南 氯化钾
更昔洛韦 头孢哌酮
PH
4.5-6.5 4.0-8.0
11.0 3.0-5.5
药名
依替米星 氟康唑 头孢曲松钠
吗啡
PH
4.0-5.0 4.8
4.5-6.5 2.5-6.0
药物外渗的量, 正常范围:240-340mOsm/L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刺激越大
查看患者不到位,发 现药物外渗不及时
对深静脉导管 的排斥性!
保护血管的重 要性!
对药物知识掌 握不全面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16
药物外渗的后果
• 轻者:局部渗出区域的皮肤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度疼痛 • 重者:可出现组织坏死、经久难愈的溃疡,恢复期可因瘢痕挛缩致
功能障碍,甚至手术截肢
• 4.加强巡视,2016版INS 标准41提到: • 中心血管通路装置和中等长度静脉导管至少每天检查一次 • 外周静脉短导管至少每4小时检查一次 • 对于危重症/麻醉后镇静患者或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应每1-
2小时检查一次 • 新生儿/儿童患者应每小时检查一次 • 进行发疱剂药物输液时检查频率应更高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17
药物外渗的预防
• 1.提高穿刺成功率,妥善固定导管 • 2.了解药物性质,医护患共同选择合适的输液通路,减少
钢针使用 • 3.患者教育:告知患者保护静脉的重要性及外渗后所产生
的后果,输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 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18
药物外渗的预防
多巴胺 万古霉素
PH
4.0 2.5 2.5-4.5 2.5-4.5
药名
美罗培南 氯化钾
更昔洛韦 头孢哌酮
PH
4.5-6.5 4.0-8.0
11.0 3.0-5.5
药名
依替米星 氟康唑 头孢曲松钠
吗啡
PH
4.0-5.0 4.8
4.5-6.5 2.5-6.0
药物外渗的量, 正常范围:240-340mOsm/L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刺激越大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分析课件
技术因素
护士的穿刺技术不熟练、固定不牢固、拔针后按压不当等都可能导致静
脉输液外渗。
02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措施
提高护士的技能和经验
定期进行静脉输液技术的培训,确保 护士掌握正确的穿刺和固定技术。
对新入职护士进行专门培训,加强其 对静脉输液外渗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鼓励护士分享经验,交流处理静脉输 液外渗的方法和技巧,共同提高护理 水平。
热敷
使用热水袋或温湿敷在渗漏部位 ,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药物的吸收。适用于药物外 渗后没有明显的红肿、疼痛。
外用药物
抗炎药
如扶他林乳胶剂、氢化可的松霜等, 可涂抹在渗漏部位,缓解炎症和疼痛 。
利尿药
如呋塞米贴剂等,可促进药物的吸收 和代谢,减轻水肿和疼痛。
抬高肢体
将渗漏侧肢体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 ,减轻肿胀和疼痛。
处理原则
立即停止输液,评估外渗程度,进行相应的 局部处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穿刺技术,加强输液过程 中的观察和护理。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常见的护 理问题,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产生不良影响。
本课件介绍了静脉输液外渗的 原因、分类、预防及处理措施 ,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处理原则
立即停止输液,评估外渗程度 ,进行相应的局部处理,并密 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穿刺技术, 加强输液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
。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处理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概述
小儿血管较细,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外渗。
局部处理措施
根据外渗程度,可采取冰敷、药物湿敷、封 闭注射等方法,以减轻局部组织损伤。
静脉输液外渗预防与处理 ppt课件
5.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并进行床头交接班
6. 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 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 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 ,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2. 血管的选择
首先 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 其次 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根据血管选择合 适的头皮针。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
• 尽量使用留置针 因留 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 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 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 一般可保留3~5天,避 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 管。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可用5mg的酚妥拉明 、生理盐水20ml局部封闭,或用10mg 654-2+生理盐水1ml 配成0.5%的稀释液温敷.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不能用50 %的硫酸镁(因为它是高渗性药).
5.化疗药物外渗
只要可疑渗漏,立即停止输液,然后先将针内药回吸出来 ,回抽的血液药物以3-5ml为宜。再注入5~10ml生理盐 水,稀释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冰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 、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性反应)。
处理原则
1)促进液体重吸收。 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3)灭活外渗药较小的药物 如抗生素类:
(1)肿块<5cm×5cm时,可采用热敷方法(拔针4h后可行) 。
(2)肿块>5cm×5cm时,应及时给予硫酸镁或呋喃西林湿敷 。
2.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
5. 病理表现 溃疡下面可见全层表皮及皮下组织坏; 溃疡外侧有明显表皮增生,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有 丝分裂
6. 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 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 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 ,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2. 血管的选择
首先 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 其次 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根据血管选择合 适的头皮针。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
• 尽量使用留置针 因留 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 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 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 一般可保留3~5天,避 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 管。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可用5mg的酚妥拉明 、生理盐水20ml局部封闭,或用10mg 654-2+生理盐水1ml 配成0.5%的稀释液温敷.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不能用50 %的硫酸镁(因为它是高渗性药).
5.化疗药物外渗
只要可疑渗漏,立即停止输液,然后先将针内药回吸出来 ,回抽的血液药物以3-5ml为宜。再注入5~10ml生理盐 水,稀释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冰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 、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性反应)。
处理原则
1)促进液体重吸收。 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3)灭活外渗药较小的药物 如抗生素类:
(1)肿块<5cm×5cm时,可采用热敷方法(拔针4h后可行) 。
(2)肿块>5cm×5cm时,应及时给予硫酸镁或呋喃西林湿敷 。
2.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
5. 病理表现 溃疡下面可见全层表皮及皮下组织坏; 溃疡外侧有明显表皮增生,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有 丝分裂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透压高的药物 开始肿胀、疼痛 、 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 2-3天后呈暗紫色 黑色
血管活性药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 红白相间呈条纹状 刺痛 烧灼痛 约8-10h变性 坏死
化疗药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 根据毒性不同 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 局部红润 苍白灰白 继之黑红 紫黑 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非化疗药物外渗-药物分类
钙剂:10%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高渗性药物:50%葡萄糖,浓电解质,20%甘
露醇,脂肪乳 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
垂体后叶素等 抗生素:强力霉素、万古霉素 强碱类药物:苯妥英钠、硫苯妥钠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Ⅲ期 组织坏死期
局部皮肤红润 肿胀 发热 刺痛 无水疱和 坏死
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疱 形成 水疱破溃组织苍白 形成浅表溃疡
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 深部溃疡 肌腱 血管 神经 外露或伴感染
按压方法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二)
局部封闭 用NS20ml+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
10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1cm处进行局部 封闭,1次/天,连续3天。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 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
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6cm,可凹 性水肿,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的疼痛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者有无胀痛感。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下列情况应考虑外渗
病人主诉注射部位有尖锐的刺痛或烧灼感 注射部位有肿胀 静脉推注时有阻力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外渗的相关因素
1、注射血管:肥胖、高龄、血管的直径 2、外界因素:气温较低 3、病理因素:上腔静脉压迫、乳癌术后 4、放射线因素:放射治疗区域 5、注射部位的选择:手背,关节 6、注射技术的掌握:专业培训护士
药物外渗分类
化 疗 药 物 外 渗
非
化
疗
药
物
+
外 渗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化学治疗药物外渗——药物分类
无刺激性药物:门冬酰胺酶 阿糖胞苷 甲氨喋 呤 氟尿嘧啶 刺激性药物: 环磷酰胺 、异环磷 奥沙利铂 紫杉醇 腐蚀性(发泡性)药物:防线菌素D(更生霉 素) 、蒽环类(柔红霉素 阿霉素 表阿霉素 去甲氧柔红霉素)、碱类(长春新碱 长春的 新)、氮芥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渗出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1 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cm,皮肤发
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6cm,皮
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 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6c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可能高渗药物
中/长链脂肪乳注射剂 液
依托咪酯乳状注射
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
注射用乌司他丁
碳酸氢钠注射液
甘露醇注射液
氟哌利多注射液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
氯化钾注射液
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 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主要内容
概念 常见外渗药物的分类 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药物外渗后的对症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科室高渗药物
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注射液 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 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 盐酸多巴胺注射液 氯化钙注射液 浓氯化钠注射液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50%葡萄糖注射液 10%葡萄糖注射液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一)
紧急处理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 立即停止注射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 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护士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观察 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是否出现局部隆 起、输液是否通畅。
2.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 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 性。
3.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 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患
概念
l 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 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l 渗出: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 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国内外文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 外渗的发生率为0.1%~6%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血管活性药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 红白相间呈条纹状 刺痛 烧灼痛 约8-10h变性 坏死
化疗药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 根据毒性不同 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 局部红润 苍白灰白 继之黑红 紫黑 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非化疗药物外渗-药物分类
钙剂:10%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高渗性药物:50%葡萄糖,浓电解质,20%甘
露醇,脂肪乳 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
垂体后叶素等 抗生素:强力霉素、万古霉素 强碱类药物:苯妥英钠、硫苯妥钠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Ⅲ期 组织坏死期
局部皮肤红润 肿胀 发热 刺痛 无水疱和 坏死
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疱 形成 水疱破溃组织苍白 形成浅表溃疡
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 深部溃疡 肌腱 血管 神经 外露或伴感染
按压方法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二)
局部封闭 用NS20ml+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
10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1cm处进行局部 封闭,1次/天,连续3天。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 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
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6cm,可凹 性水肿,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的疼痛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者有无胀痛感。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下列情况应考虑外渗
病人主诉注射部位有尖锐的刺痛或烧灼感 注射部位有肿胀 静脉推注时有阻力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外渗的相关因素
1、注射血管:肥胖、高龄、血管的直径 2、外界因素:气温较低 3、病理因素:上腔静脉压迫、乳癌术后 4、放射线因素:放射治疗区域 5、注射部位的选择:手背,关节 6、注射技术的掌握:专业培训护士
药物外渗分类
化 疗 药 物 外 渗
非
化
疗
药
物
+
外 渗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化学治疗药物外渗——药物分类
无刺激性药物:门冬酰胺酶 阿糖胞苷 甲氨喋 呤 氟尿嘧啶 刺激性药物: 环磷酰胺 、异环磷 奥沙利铂 紫杉醇 腐蚀性(发泡性)药物:防线菌素D(更生霉 素) 、蒽环类(柔红霉素 阿霉素 表阿霉素 去甲氧柔红霉素)、碱类(长春新碱 长春的 新)、氮芥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渗出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1 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cm,皮肤发
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6cm,皮
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 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6c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可能高渗药物
中/长链脂肪乳注射剂 液
依托咪酯乳状注射
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
注射用乌司他丁
碳酸氢钠注射液
甘露醇注射液
氟哌利多注射液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
氯化钾注射液
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 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主要内容
概念 常见外渗药物的分类 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药物外渗后的对症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科室高渗药物
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注射液 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 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 盐酸多巴胺注射液 氯化钙注射液 浓氯化钠注射液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50%葡萄糖注射液 10%葡萄糖注射液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一)
紧急处理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 立即停止注射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 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护士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观察 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是否出现局部隆 起、输液是否通畅。
2.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 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 性。
3.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 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患
概念
l 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 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l 渗出: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 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国内外文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 外渗的发生率为0.1%~6%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