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描淡写总相宜》

合集下载

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

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

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此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共有两首,本诗为第二首。

全诗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提到西子就是西施,是春秋时越国的美女,想要把西湖比作春秋时的美女西施,西施不管是浓妆时还是淡妆时都天资国色,不改其美,这西湖也正如那美人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一样的美丽,一样的富有独特风韵。

在这首诗中最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的神来之笔。

在这里苏轼没有承接前两句继续描摹西湖具体的美景,而是放开一笔,用一个贴切神秒的比喻传达出西湖的神韵。

这个比喻也是非常妙的,西子也有一个西字,而且两者之美都不惧怕外在条件的改变。

西子淡妆也美,浓妆也美,西湖晴天也美,雨天也美,二者都具有随时随地都在美的风姿神韵,真是神秒无敌的比喻。

而这句比喻讲西湖的神韵显得太美了,人们深深喜爱着这句话,也深深喜爱着西湖,于是直到现在人们还喜欢用西子湖作为西湖的别称。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

以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诗歌整体写作特色:诗人对西湖的特点作了极其准确而又精到的艺术概括,达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此外还运用了恰当新颖的比喻,赋予西湖以人的生命和资质,使西湖成为美的化身,对西湖进行美的升华。

因此,在难以计数的歌咏西湖的诗歌中,这首诗成为流传最广的名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作者简介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作者简介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作者简介《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作者简介导语:《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

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原文、赏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原文、赏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

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

浓妆淡抹总相宜欲把西湖比西子全诗是什么

浓妆淡抹总相宜欲把西湖比西子全诗是什么

浓妆淡抹总相宜欲把西湖比西子全诗是什么全诗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出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赏析“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谁的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扩展资料: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与赏析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与赏析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峦苍茫也很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妆浓妆总是如此多娇。

【赏析一】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

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苏轼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

诗人苏轼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赏析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不管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注释]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显得美。

④空蒙: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亦:也。

⑥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⑦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⑧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

抹,涂脂抹粉。

⑨相宜:合适、适宜。

[1]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解释1: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峦苍茫也很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妆浓妆总是如此多娇。

解释2: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多娇。

含义诗人在饮酒时同时享受了西湖的两种风光——晴、雨,于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推出西湖的阴柔之美和天然姿态。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本文出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

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轻描重彩总相宜的诗句

轻描重彩总相宜的诗句

轻描重彩总相宜的诗句
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

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轻描淡写总相宜》第一课时

《轻描淡写总相宜》第一课时
6.学生作业
作业内容:
临摹一幅宋人花鸟画册页,体会工笔花鸟画技法。
基本要求:
了解工笔花鸟画的工具、材质,完成一幅花鸟画小品。
个性要求:
完成一幅工笔花鸟画小品,并用其美化居室。
7.展示评价
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同学之间交流临摹宋人小品的学习体会,互评及教师点评作品。评价结果以简练的语言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反馈,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绘画的兴趣。
3.欣赏感悟
《百花图卷》(纵31.5厘米、横1679.5厘米)。
观察:画卷在用笔、用墨和表现技法上的特征。
欣赏:故宫博物院馆藏,宋代佚名,是以白描为主,浓淡墨烘染为辅的巨幅长卷。
图中绘有梅花、山茶、罂粟、牡丹、荷花等五十余种花卉,花间穿插、点缀禽鸟、草虫、蛱蝶、小鱼等,极富自然情趣。其间在枝杆、花叶正反翻转的形态及纹理、蜻蜓、鸟类、草虫的用笔都有微妙而精致的变化。配以墨色的烘染,生动传神。譬如荷叶的用线,是重线勾花头,极精致的淡细勾花脉,鸡冠花用点、蜻蜓翅上勾脉线,都一丝不苟而各有变化,故气韵别致。
比较中西古代关于花鸟画和静物画的创作观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那就是中国花鸟画把所描绘的自然植物和动物,看作是自然界中与人一样的生命体,是与人相互关联、互为一体的生命对象。而西方静物画的创作中,描绘对象往往被认作是人自身之外的客观存在物,因此,在中国画家笔下,花鸟画反映了中国人与审美客体的联通关系,即从关乎人事出发,抓住自然生物与人的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加以强化的表现,所谓缘物寄情、托物言志。静物画则反映了西方人与审美客体的对视研究关系,即从主体出发,将人的认识与分析客观对象的能力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在探究客观世界的美的过程和成果中,寄寓了人
感悟:宋代画家力倡画面的“诗境”,使得画家由追求再现自然美升华到把花鸟与人、自然与人联系在一起。可以这样说,宋人的“写生”再现,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花鸟鱼虫皆被赋予人格,展现人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宋人册页花鸟画,尽管画幅不大,但表达得气势宏大、意境悠远,在意境上追求自然和生命的气韵,流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轻描淡写总相宜》

《轻描淡写总相宜》
B.表现结构前后关系——两线相遇,一线前压另一条线,即前压后。
C.线条的浓密粗细——(介绍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淡墨细线勾花瓣,重墨粗线勾叶、茎、花萼。
(3)学生完成白描稿。
3.演示晕染技法。
(1)分析莲花的色彩。(荷花——白到粉红,荷叶——浅绿到墨绿。)
简单介绍几种颜色的调配方法:
A.花粉红——曙红+酞白(少量酞白)
(三)教师演示《出水芙蓉图》步骤
1.工笔画的工具材料介绍、工笔画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对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难点
工笔花鸟画诗意画面的构建。
欣赏。评书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团扇、熟宣、勾线笔、羊毫笔、中国画颜色、水盂。
情境导入
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对“荷”进行了写生,同学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荷花的风韵,效果非常不错。那么,我们的古人是怎样表现荷的呢?今天,我们将通过欣赏宋代艺术作品,一起来学习《轻描重彩总相宜》的工笔花鸟画。
C.部分同学可根据写生稿整理工笔花卉创作,体验创作乐趣。
(4)巡回指导。
指导学生用笔与染色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浓淡,干湿变化。
四、展示评价
在班级展示临摹作品,要求同学之间交流临摹宋人小品的体会,交流工笔画的体会,交流在下节课工笔画创作时自己的想法等。
五、教学延伸
视频欣赏现代工笔画作品,着重欣赏多样的工笔荷花作品,开阔学生创作思路,为下节课写生工笔花卉创作的完善做准备。

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2课轻描重彩总相宜

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2课轻描重彩总相宜

轻描重彩总相宜——草间偷活一、教材分析本课是2013版苏少八年级下册第2课《轻描重彩总相宜》的内容。

工笔花鸟画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讲究用笔用墨,笔墨不仅是视觉形式,更是气韵、精神的载体。

齐白石的写意画中有描绘得十分工细的小虫穿行其间,加强了作品的意趣,该课内容以此为载体,以偷活于草间的小虫为描绘对象,结合以往国画学习的知识,从听虫、虫趣、识虫、画虫、添趣五个环节贯穿其间,让教师带领学生步步深入,观察虫子,了解工笔草虫绘画的工具、技法、步骤,学画虫子,再用指纹印章、卡纸张裱的简单形式给画面添趣,给画面添加花草真正感受“虫入藤溪是雅君”的意趣。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虫子习性、结构、姿态,了解工虫绘画的表现技法、工具、造型特征、色彩运用及画面情趣的表达。

技能目标:仔细观察图片中虫子的结构动态,学习齐白石工虫绘画技法,在生宣、毛边纸或者普通素描纸上,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或看图写生勾画一只虫,根据需要简单皴染。

感受画面的书卷气息。

情感目标:感受草间偷活的小虫的灵性,品味画面干枯用笔的意趣,体会画家对这些小生灵真挚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工笔草虫的绘画技法及其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工笔草虫趣味画面的构建。

四、教学准备:教具:勾线笔、生宣、毛边、墨汁、水罐、铅笔、钢笔、速写纸、颜料、卡纸,范画,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虫子图片等。

学具:勾线笔、生宣、毛边、墨汁、水罐、铅笔、钢笔、速写纸、颜料、卡纸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1.听虫:听熟悉的虫子的声音,辨出蝈蝈,看蝈蝈的图片,一只小虫……借齐白石的“莫道野虫皆俗陋,虫入藤溪是雅君”的句子进入探讨的课题《轻描淡写总相宜——草间偷活》,同时背景音乐古筝曲《望江南》播出,在古曲氛围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2.虫趣:感受齐白石画中草虫的趣味。

(1)教师介绍:关于草间偷活齐白石在卑微且偷活于草间的草虫中寻找到共鸣,常以之自喻,是画家对自己身处乱世的一种深切感悟。

体现出独特的意趣和生命情怀。

【经典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经典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经典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处】出自北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释义】如果必须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阳光明媚的西湖就例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是淡妆的西施,都就是同样的妩媚极其。

【解析】原诗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诗的意思是:在晴日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闪耀着粼粼的金光,景致奇丽;在阴雨的气象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独特的美。

假如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阴沉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漂亮无比。

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坐落于杭州市之西,自宋代开端俗称西湖。

欧阳修曾把杭州和扬州匹敌:“菡萏茶消画舸沉,魏人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再加得西湖十顷秋。

”苏东坡更是开门见山地说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出色就是杭州。

”而古往今来,只有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才写下西湖的分解成丽质跟悦耳韵味,被公推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西湖千古绝唱。

中公民间自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宋代大词人柳永的一阙《望海潮》把杭州的景观着实铺陈了一番:“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荣。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错落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竞豪君。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炱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据说:“此词流播,金主(完颜)亮闻歌,怅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因而,北宋消亡之时,众怨难归,由于西湖有一个“西子”的美称,硬是把“祸国”的污水泼向西湖,把西湖作为灭国的祸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自北宋苏轼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全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
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

后二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成为传诵一时的佳作。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意思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意思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句古诗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境和哲理,它不仅是对西湖美景和西子美人的比喻,更是一种对生活、人生和内心境界的寄托和感悟。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带你深入探讨这句诗所蕴含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1. 古诗题目的背景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写出了离别时的伤感和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而西子则是古代对美女的称呼,将二者相比,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和西子美人的赞美之情。

2. 深入探讨“淡妆浓抹”“淡妆浓抹”一词,表现出了诗人对美丽的不同审美态度。

在古代,女子的妆容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淡妆可以显得婉约清秀,浓抹则展现出大气豪放。

这句诗中将淡妆和浓抹相对比,其实也在说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应该相互搭配,相得益彰。

3. “总相宜”的深刻内涵“总相宜”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它既可以理解为对湖水和美女之间的相得益彰,也可以理解为对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的和谐统一。

总相宜也可以理解为人生和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是和谐、恰到好处的。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不仅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更蕴含了哲学思考和处世智慧。

人生就像西湖,充满了曲折和变化,而淡妆浓抹则是我们在人生中所需要取舍的美好和磨砺。

也需要我们在繁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做到内外修养的统一。

总结回顾在本文中,我从古诗的背景、深入解读、个人理解以及总结回顾方面全面探讨了“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所蕴含的深度和广度。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句诗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

也能够在生活中更加懂得如何取舍、如何调整内外之美的和谐统一。

通过本文的阐述,相信你对“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古诗的理解已经更加深入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也能够启发你更多对诗词的思考和感悟。

生活中处处可以感悟诗意,愿你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品味出更多的美好和哲理。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上一句诗句是什么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上一句诗句是什么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上一句诗句是什么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上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一、出处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二、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二、赏析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

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全诗赏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全诗赏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全诗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全诗赏析之【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作者:苏轼(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全诗赏析之【注释】:1、湖:即杭州西湖。

2、潋滟(liàn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3、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4、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5、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6、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全诗赏析之【译文】:译文一: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

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

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

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译文二: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全诗赏析之【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淡浓抹总相宜的意思

淡浓抹总相宜的意思

淡浓抹总相宜的意思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是:无论是淡雅的妆容,还是浓艳的打扮,都非常合适,恰到好处。

这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描绘出了西湖不管在晴天还是雨天都有着独特的美,就如同女子不管是淡妆还是浓妆都别有韵味。

苏轼以其豁达的胸怀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例子 1:哎呀,你看那片风景,有时候阳光洒下来,那就是淡雅的美,就像化了个淡妆似的;有时候阴云密布,却又有一种别样的浓艳感,可不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嘛!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平平淡淡,有时又丰富多彩,每种状态都有它的魅力呀!
例子 2:她呀,不管是穿得简简单单,还是打扮得华丽丽的,都好看得很呢!真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呀!就好像那舞台上的演员,不同的造型都能演绎出不同的精彩,让人忍不住为她喝彩呢!
例子 3:咱这城市,白天的时候热热闹闹,充满活力,像是化了个浓妆;晚上安静下来,灯光点点,又好似淡妆,可不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嘛!不管啥时候都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让人爱得不行!
例子 4:你说那幅画,色彩淡雅的时候有一种宁静的美,色彩浓烈的时候又有一种震撼的美,这不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啥呀!就跟人的性格一样,温柔有温柔的好,豪爽有豪爽的妙!
例子 5:看那四季的变换,春天的清新如淡妆,秋天的绚烂似浓抹,每个季节都恰到好处,都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呀!这大自然的魅力真是无穷无尽,让我们怎么欣赏都欣赏不够呢!。

苏轼名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上是什么?

苏轼名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上是什么?

苏轼名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上是什么?苏轼名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上一句是什么?导语: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上一句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上一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

原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意思是: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如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注释】1.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2.方好:正显得美。

3.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4.亦:也。

5.奇:奇妙。

6.欲:可以;如果。

7.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8.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古诗诗意】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古诗赏析】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红——曙红+酞白(少量曙红)
B. 枝、叶子 深绿——花青+藤黄(花青为主)
嫩绿——藤黄+花青(藤黄为主)
(2)学生观察教师演示步骤,观察渲染的技法要求(出示分步步骤图)。
A. 渲染打底
B. 分染
C. 平涂或罩染
D. 整理完成
(3)作业:
A. 临摹一幅宋人花鸟,体验描绘技法,感受画面的情意表达。
B. 选宋画局部进行工笔画临摹学习。
对原教案及课件所做的修改,补充及评价
课后反思
(一) 欣赏交流
工笔花鸟画是运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国画颜料,在熟宣纸或矾绢上进行严谨精致花鸟画创作。工笔画鸟画不仅是“应物象形”,而是意象性的写实,追求气韵生动的意境和情趣。
工笔画从画法上可分为白描、淡彩、重彩、没骨四种。工笔花鸟画要求表现对象的生命与特质,并借助联想与想象构筑充满感情的诗意画面。
桥山中学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案
主备人:王媛副备人:
周次4
星期
班级
八年级
课题
《轻描重彩总相宜》
课时
2课时
学习目标
写生荷花,体验工笔花鸟画创作过程,并通过临摹或同题材经典宋画《出水芙蓉》,感受工笔花鸟的艺术魅力,并通过欣赏与实践,更深刻地理解宋画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魅力,加深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认识。
B. 表现结构前后关系——两线相遇,一线前压另一条线,即前压后。
C. 线条的浓密粗细——(介绍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淡墨细线勾花瓣,重墨粗线勾叶、茎、花萼。
(3) 学生完成白描稿。
3. 演示晕染技法。
(1)分析莲花的色彩。(荷花——白到粉红,荷叶——浅绿到墨绿。)
简单介绍几种颜色的调配方法:
A. 花 粉红——曙红+酞白(少量酞白)
C. 部分同学可根据写生稿整理工笔花卉创作,体验创作乐趣。
(4)巡回指导。
指导学生用笔与染色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浓淡,干湿变化。
四、展示评价
在班级展示临摹作品,要求同学之间交流临摹宋人小品的体会,交流工笔画的体会,交流在下节课工笔画创作时自己的想法等。
五、教学延伸
视频欣赏现代工笔画作品,着重欣赏多样的工笔荷花作品,开阔学生创作思路,为下节课写生工笔花卉创作的完善做准备。
写生与感悟:体验生活、注重写生。写生是依照具体的物象来描绘,是解决作品“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的问题”,是从观察生活中解决如何表现生活的问题,也是学习花鸟画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国画是有写生传统的,古人所谓“应物象形”就是面对实物的写生方法。历来有成就的花鸟画家都十分重视写生,一个画家没有生活,没有体验,不了解花卉的风、晴、雨、露,禽鸟的飞、鸣、宿、食就很难表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自然界。通过荷塘写生,初步尝试用白描的方法完成一幅荷花白描小品,也为工笔荷花创作做铺垫。
(三)教师演示《出水芙蓉图》步骤
1. 工笔画的工具材料介绍、工笔画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对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重点内容解Fra bibliotek措施工笔花鸟画的绘画步骤及其艺术特征。
欣赏。评书
难点
工笔花鸟画诗意画面的构建。
欣赏。评书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团扇、熟宣、勾线笔、羊毫笔、中国画颜色、水盂。
情境导入
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对“荷”进行了写生,同学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荷花的风韵,效果非常不错。那么,我们的古人是怎样表现荷的呢?今天,我们将通过欣赏宋代艺术作品,一起来学习《轻描重彩总相宜》的工笔花鸟画。
2. 演示线描
(1)工笔画的材料介绍、白描勾画。(介绍铁线描、游丝描等所谓“十八描”知识。)
运笔——起笔(起笔藏锋)笔欲右行,向左锋顿笔,然后右行。反之亦然。
行笔(行笔要稳)行笔要稳,速度要慢,对纸面压力要均匀。
收笔(收笔回锋)收笔向来的方向收回。“天往不回”。
(2)A. 勾线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荷花从尖端起笔,荷叶从柄起笔,从粗向细起笔。)
工笔画花鸟画形成于唐,成熟于五代,兴盛于宋代。宋人花鸟画的发展是中国绘画史的高峰,师生一起赏析《出水芙蓉图》。
(二)分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雏鸡待饲图》、第二组讨论崔白《双喜图》。
1. 作品在取材、取景上的感受。
2. 画面有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第三组讨论构图布局特点,并谈谈画家在苦心“经营位置”时,背景为什么要留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