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合集下载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以下是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首先,“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前三十年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变化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了新的文学形态和运作机制,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机构和体制对作家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十七年文学”时期,作家们被归入了体制,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于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虽然“十七年文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艺术性上的简陋,但它仍然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柳青、赵树理、周立波等作家的作品,对于在商业化和全球化时代成长的作家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学经验和价值。

综上所述,“十七年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它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学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一)概述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

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1956年毛泽东提出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其影响下,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1、1953年在北京召开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六、小说创作流派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

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以下特点:
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代要求,使得文学创作具有一般的政治思想属性。

“艺术性第二”作为政治性的辅助要素,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经典具有相应的艺术优势和特长。

在这一时期,主流文学作品被推崇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从思想内容来看,作品能够体现坚定的阶级立场和崇高的思想性,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精神的弘扬、正面人物的塑造,因而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从艺术角度来看,作品必有过硬的艺术技巧,是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的产物。

然而,在当时很多批评家看来,这些符合创作规范的主流作品,也并非没有瑕疵和局限。

例如,审美性要素的“过度”追求,容易造成作品比例失衡,进而对作品的整体思想倾向产生一定影响。

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解读和评价,需要考虑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读者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同时也宣告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而新时期中国文学又是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学”为主潮。

建国后十七年即1949——1966年的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在:(一)题材领域日益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文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文革以前同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学相比,历史题材、农村生活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城市工矿题材等无疑都得到了较大的开拓,尤其是在革命斗争、农场生活题材方面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如:梁斌的红旗谱》、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吴强的《红日》、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

少数民族方面的有:蒙古族玛拉沁夫的《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茫茫的草原》(上部)、扎拉嘎胡的《春到草原》,黎族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等。

城市工矿方面的有:艾芜的《夜归》《百炼钢铁》,杜鹏程的《工地之夜》等。

(二)作家队伍的不断壮大。

新中国成立时,作家队伍大致由三部分人构成。

第一部分来自延安和解放区的作家。

如:丁玲、赵树理、柳青、周立波、周而复、沙汀、欧阳胜、孙犁、萧军等。

第二部分是来自“国统区”的作家,有矛盾、巴金、叶圣陶、冰心、沈从文、张天翼、艾芜、路翔等。

第三部分则是新起的作家,新中国成立后,这“三大队伍”的会师促进了作家队伍的迅速壮大,而新起作家的不断涌现又促使作家队伍的日益壮大。

(三)人物形象的日益丰富。

在就文学的艺术舞台上,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占着统治地位,而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直接继承并发扬新民主主义时期工农兵群体的多样性又促使人物形象的日益多样化。

(四)创作方法日益多样。

建国后,作家们在继承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和古典浪漫主义的传统又在发扬“五四”以来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基础上,批判性的吸收西方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因素。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1949年到1966年建国后期到文革前期的文学。

有句诗曾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句话放到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合适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有很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文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较为纪实,真实反映革命斗争和生活。

例如“干预生活”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尤其在贯彻落实“双百方针”的氛围里,政治和文化形式逐渐趋于宽松,这种创作潮流也被发扬了起来。

这一时期的文章,塑造了较为真实和新鲜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真实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还有,例如革命历史小说,承担了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冯雪峰在评价《保卫延安》时说:“它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题材,它们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就会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然而,时代的特性总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让这些文学的创作都标上了时代的痕迹。

所以,这个时期文学的局限性就体现在政治性有意无意地凌驾在文学性之上。

有人说,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充当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模式化写作的痕迹较重,过多受政治的影响和束缚,导致较为缺乏艺术性,很难凸显崇高的艺术价值。

同样例如“干预生活”小说,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存在着概念化、公式化和回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问题。

由于作家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入一个更深刻、更丰富的层面。

艺术形式较为单一和狭隘。

也有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出现,超越了社会现实。

在题材方面,也是畸形发展的,只有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较为繁荣,其它题材则较为萧条。

十七年小说定

十七年小说定

荷花淀派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 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 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 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 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 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结局:1957年孙犁病倒,从维熙被错划为 右派,韩映山、房树民转而从事编辑工作, 荷花淀派风流云散。
?其特定含义仅限于十七年小说创作。
?两大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 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 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 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 材等。
总体特征:单一。(题材,风格,写作方式等)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第二节 农村小说
一、概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 最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创作兴盛的原因:当时文艺政策的提倡和 重视。农村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强调政治运动 和斗争;作家立场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 致。
成绩: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 “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 烽、西戎等)、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 等)、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代表 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 《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论十七年革命自传文学心理描写的得与失

论十七年革命自传文学心理描写的得与失
命 ,使 人 民不 至于遭殃 。但 这一 过程 中恐惧心理 只字 未提 ,所 以到最后她 的这 种全 盘接受 、全盘 支持 的 心理显得很 表面也 很突然 。 陶承 多次经历 了失 去亲人 的痛苦 ,但 每次痛 苦和打 击之后 的思想矛盾 都没有 提及 。如 欧阳梅生 因革
命事 业积劳成 疾而亡 。“ 我”痛苦万 分 ,“ 多 日子 ,我 都不 能习惯这种 生活环 境” 好 ,直 到 “ 我找到张 浩 同
d i 1 . 6/i n 642 4 . 0 . . 8 o. 03 9 .s.17 -3 62 90 0 9 js 0 42
论 十 七年 革 命 自传 文 学 心 理 描 写 的得 与失
吴秀梅

要 :十七年革命 自 传文学 虽然记录艰 苦的革命 ,却散发 出强烈的乐观和明 朗气氛,在 当时发生过积极作用 。与
志提 出要求 : 给我 工作 !” ’这结果 显然是经 历 了痛 苦 、徘徊 和长 时间 的思考而 作 出的决定 。但作者 并 没有 写 出她痛 苦 、彷 徨 、思考 的心理 历程 ,只 是简单 地道 出 了结果 。
文本 中还 有许 多复 杂 的矛 盾心理作 者都没 有展 开描述 ,只 简单呈给 了读 者一个 表象 的世 界 。探 究其
此 同时其 心理描写以 自 传文 学的审美原则看则有得有失 ,有 欠缺也有 突破 ,其 突破是难 能可贵的。 关键词 :十七年革命 自传文学;心理描写 ;得 失
中 图分 类 号 :14 0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36 (0 9 40 0 .3 6 42 4 2 0 )0 .1 60
后来 的形势 又危 急 ,欧 阳梅 生不得 不离家 去 乡下躲避 ,这 里有段 陶承 的心理 描 写 :“ 我看着他 的背 影 ,心里 一 阵难 过 。以前 ,我并不 了解他工 作的意义 。仅仅 几天之 间,我 就懂 了:革 命还有这 么多困难 !

十七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十七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十七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十七年文学是指1976年至1984年间在中国大陆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一系列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
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
1. 反映社会变革:十七年文学是在中国大陆进行改革开放的重
要时期创作的,的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各个方面,如思想、文化、经济等。

这些作品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了真实的反映,成为了解当时中国的重要窗口。

2. 塑造人物形象:十七年文学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

这些人物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代表性,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代表形象,具有深远
的影响。

3. 推动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和进步。

这些作品不仅为当时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素材,同时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4. 传承中华文化:十七年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发扬,在作品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传承和弘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十七年文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下,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对当时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同时也为后来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素材,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
十七年文学的局限在于:“左倾”思 潮的严重干扰导致这一时期的文学带上了 政治工具的枷锁,题材领域相对狭窄,人 物形象单一片面,艺术风格、艺术形式的 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
十七年的散文在整体上超过了40年代解放 十七年的散文在整体上超过了40年代解放 区的散文创作,揭开了社会主义时期散文 史的新篇章。 形成一个以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中年散 文家为骨干的散文作家群,推动散文走向 繁荣。
十七年的戏剧创作继承和发扬了解放区戏 剧的现实主义传统,成绩较为显著。 这一时期戏剧创作题材广泛、品种繁多, 有话剧、歌剧、戏曲和改编的传统剧,其 中话剧成就最大。 如:老舍的《龙须沟》《茶馆》 如:老舍的《龙须沟》《茶馆》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
十七年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 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 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 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如:《保卫延安》《青春之歌》 如:《保卫延安》《青春之歌》
十七年的诗歌与时代和现实紧密联系,一 各种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自由诗、格 律诗、自然风景诗、历史神话诗、爱情诗、 政治讽刺诗等反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伟大斗争,热情赞颂祖国的新时代新生活。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红岩》成书过程 《如此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圣洁的血花》

《在烈火中永生》

《禁锢的世界》
梁斌《红旗谱》
一部反映北 方农民革命运动 的史诗式作品
《红旗谱》 地点:冀中平原锁井镇 时间:清末民初至1931年 “九· 一八”事变后 事件:护钟,打官司,探监, 反割头税运动,二师学潮
主要人物: 朱老巩、严老祥 朱老忠、严志和 运涛、江涛
杨沫《青春之歌》
青年知识 分子的人生道 路
知识分子题材 女性视角
青年知识分子参与革命斗争,在 斗争中成长,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成为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故事。
主要人物: 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江华
思想内容 小说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 放到献身社会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 形象,通过林道静的成长历程说明, 个人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 真正实现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
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作者多 为四、五十年代走上文学道路的青 年。由于出现在“双百”方针提出 之时,所以这批作品被称为“百花 文学”。
这批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 争议,到了1957年“反右”运动期 间,这些作品受到严厉批判,作者 大多受到牵连、迫害。 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将其 结集出版,命名为《重放的鲜花》。
在朱老忠身上,既集中了中国 农民的传统性格,又体现了新时代 农民革命的特色,既有传统中国农 民英雄的革命精神,又具有新时代 的思想觉悟。是中国旧式农民英雄 向新时代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转化的 典型。
朱老忠的形象,既是中国现代 小说中少有的新型农民英雄,也是 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中不多见的 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个新中国 青年的单纯热诚 和矛盾困惑

(完整word版)十七年文学时期

(完整word版)十七年文学时期

十七年文学时期(一)、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1、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1在十七年时期,左倾思潮还没有发展演变到极致,它还没有像文革那样给文艺造成全面的破坏性伤害,这样就使得五四新文学的一些传统和精神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从现实的原因来看,小说和其他体裁比较,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创作需要长期的体验、构思和思考,因此受政治的干扰要比其他体裁少。

2、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两个繁荣时期在体裁上,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

○150年代初期,以短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2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3、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1)从题材上看,选取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1历史题材:a解放战争:长篇代表作: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代表作: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b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长篇代表作:孙犁《风云初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短篇代表作: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孙犁《山地回忆》c抗美援朝战争:长篇代表作: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短篇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2现实题材:a.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长篇代表作: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短篇代表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西戎《赖大嫂》b.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c.干预现实,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的作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蓬》d敢于突破禁区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十七年文学是指2000年至2017年间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

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和探讨。

首先,十七年文学在形式上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体裁和写作风格。

传统的长篇小说依然存在,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微型小说等形式的作品。

此外,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和群众化。

通过网络平台,大众可以轻松地分享自己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与作家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些新的形式和渠道为文学的传播和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其次,十七年文学的主题和内容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关注和表达了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一些作品关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等关系的变化。

另一些作品则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此外,十七年文学中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独特的视角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赢得了读者的关注和赞誉。

这些作家和作品代表了当代文学的先锋力量和创新精神,对于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作家和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创作风格。

然而,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评价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质疑。

一些人认为,十七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商业化和浅薄化的倾向。

随着文学市场的扩大和商业利益的影响,一些作品追求畅销和流行,而忽视了文学的深度和内涵。

此外,一些作品和作家被批评为迎合市场需求、模仿他人作品、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

这些问题使得十七年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质疑和批评。

总的来说,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应该是全面和客观的。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
感谢观看
政治与文学的交融
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宣传意图,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学独立性和审 美性的追求。
文化语境的反映
小说诗化书写现象反映了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即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文艺政策,以及强 调集体、崇尚革命的情感基调。
研究展望
01
深入探究具体作品
针对“十七年”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 说作品,深入研究其诗化书写的具体 表现和内在机制,分析不同作品之间 的差异和共性。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 写现象
汇报人:
日期:
• 引言 •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的表
现 •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的成
因 •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的价
值与影响
•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的局 限与不足
• 当代小说创作中的继承与发展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十七年”时期
抒情的风格
1 2 3
情感的自然流露
在“十七年”时期的小说中,一些作家会强调情 感的自然流露,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或者意识 流来表达情感。
象征性的情感表达
相对于直接描述情感,“十七年”时期的小说更 注重象征性的情感表达,以物象或者意象来传达 情感。
感伤的抒情风格
在一些作品中,作家会采用一种感伤的抒情风格 ,通过对悲剧事件的描绘来表达一种悲悯和同情 。
在“十七年”时期,中国文学界积极倡导创 新精神,鼓励作家们突破传统束缚,探索新 的写作方式和题材。
创新实践的具体体现
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勇于尝试新的写作手 法和主题,如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使得“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色和创新精神。

17年文学

17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我认为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

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当然,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便突出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

小说向来以在特定的环境中依靠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己任,刻画出来的人物有时是一种现实矛盾的综合体,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意义。

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的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过去的十七年,文学界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在这个时期,众多作家通过他们的笔端,揭示了社会的真相,反映了人民的命运,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

本文将对这十七年来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

第一部分:现实主义之兴起在过去的十七年里,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它以真实的社会环境为背景,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基础,深入剖析了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作家们通过描写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社会底层人士以及被边缘化的群体,展示了现实生活的百态,并通过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揭露出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矛盾和冲突。

第二部分:个体与自我除了对社会的反思,文学作品也开始更加关注个体与自我。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将镜头对准了个人的内心世界,深入探讨了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人生哲学。

通过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描写和对情感细腻的刻画,这些作家成功地展现了人们的矛盾心理和生命困境,让读者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意义。

第三部分:文学与历史在过去的十七年里,文学作品与历史联系紧密。

一方面,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的再现,重新审视历史,挖掘了历史中的种种故事和思考;另一方面,作家们用文学作品记录下了当代社会的变迁和巨大发展。

这些作品有力地唤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增加了对历史记忆的认识和珍惜。

第四部分:文学与未来在文学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文学使命。

在未来的岁月里,文学将继续担当着发声的使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文学将如何发展和变革,令人信服,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在何时何地,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都能引领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结语通过对十七年来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它们以不同的视角探讨了社会问题、个体人生和历史沿革。

在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充满创造力和独特视角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启迪我们的思考。

文学将继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希望,为读者带来美和启示。

结合作品谈谈对十七年文学的总体特征的认识

结合作品谈谈对十七年文学的总体特征的认识

十七年文学特征当代文学史复习2015十七年文学之概括及论述五六十年段中国文坛,受到政治的压迫“强奸”,而不得不服从于政治,以政治的要求作为文学创作的动因。

政治气息充斥于文学作品之中.。

十七年文学作品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集中体现于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其作品都体现着如下的特点。

一、史诗创作情结。

写作类容都为有关新中国的重大历史或者有特别意义的事件为落点,用极大的篇幅笔墨去渲染。

营造史诗性的效果。

如《红日》描写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林海雪原》描写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

《红旗谱》将故事背景置于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

《红岩》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统一起来。

《山乡巨变》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

二、英雄崇拜心理。

《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是聪明,机智勇敢的化身,上演了一场绝妙的“无间道”,为了进一步了解威虎山匪帮的情况,提出打入匪帮的内部,乔装成成土匪,只身来到威虎山,机智的回答了“八大金刚”盘问;在座山雕精心布置的“与来袭共军激战”的战斗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识破诡计,将计就计乘机送出所摸清楚的情报,并且打入敌人内部。

“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主要缺失

“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主要缺失

“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主要缺失
“十七年文学”中小说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
(1)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2)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

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或者停留在生活表象的描述,注重事件的铺叙,纠缠生产方案之争,对素材提炼不够;或者演绎政治运动的过程,设置人为的冲突,用人物的言行去证明先验的思想,等等,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3)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更缺乏批判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

从总体上看,“十七年”小说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缺乏多种色彩,应该予以正视,不容避讳。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登记》
是为配合《婚姻法》的 是为配合《婚姻法》 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 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 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 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 的姊妹篇。 的姊妹篇。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写中 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就是为 心”、“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就是为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由于他自始至终保持坚定 的现实主义精神, 的现实主义精神,才使他能够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与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使他所揭示的问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使故事的小足以暗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初步收获。 1953-1956)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 李准《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 地道战》 铁道游击队》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 上甘岭》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 入党》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 爱情》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在悬崖上》 处》、《在悬崖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1949年到1966年建国后期到文革前期的文学。

有句诗曾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句话放到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合适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有很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文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较为纪实,真实反映革命斗争和生活。

例如“干预生活”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尤其在贯彻落实“双百方针”的氛围里,政治和文化形式逐渐趋于宽松,这种创作潮流也被发扬了起来。

这一时期的文章,塑造了较为真实和新鲜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真实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还有,例如革命历史小说,承担了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冯雪峰在评价《保卫延安》时说:“它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题材,它们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就会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然而,时代的特性总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让这些文学的创作都标上了时代的痕迹。

所以,这个时期文学的局限性就体现在政治性有意无意地凌驾在文学性之上。

有人说,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充当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模式化写作的痕迹较重,过多受政治的影响和束缚,导致较为缺乏艺术性,很难凸显崇高的艺术价值。

同样例如“干预生活”小说,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存在着概念化、公式化和回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问题。

由于作家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入一个更深刻、更丰富的层面。

艺术形式较为单一和狭隘。

也有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出现,超越了社会现实。

在题材方面,也是畸形发展的,只有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较为繁荣,其它题材则较为萧条。

并且在60年代,“左”倾思潮的急剧膨胀给文学的创作带来了严重的干扰,批判了一些不该批判的作家和作品。

事实上,无论怎样,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具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也要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和局限,让文学艺术茁壮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