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文学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展开全文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

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

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第一节三曹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

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

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

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

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

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

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

第一章建安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第一章建安文学一、基本知识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思考与练习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

第一章建安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特 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容上:反映动乱的社会面貌,
和人们所受的痛苦,并抒发一种健 康的理想。 艺术上:清俊、通脱、华丽、壮 大、风格(鲁迅说)。
形成这种文风的原因: 1、主要决定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 2、思想从儒学束缚中解脱出来,思想 得到解放。 3、曹氏父子带头创作,并对文学大力 鼓励、提倡。 4、学理论批评也得到发展 5、从文学本身的发展看.
用 相 存 。 契 阔 谈 宴 , 心 念 旧 恩 。
来 , 不 可 断 绝 。 越 陌 度 阡 , 枉
明 明 如 月 , 何 时 可 掇 ? 忧 从 中
野 之 苹 。 我 有 嘉 宾 , 鼓 瑟 吹 笙 。
故 , 沈 吟 至 今 。 呦 呦 鹿 鸣 , 食
青 青 子 衿 , 悠 悠 我 心 。 但 为 君
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
• 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
难。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 行》、《却东西门行》 • 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 《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 游仙诗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 至,何时返故乡。‛ ——《却东西门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我心何拂郁,思欲一东归。‛ ——《苦寒行》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

第三节 正始文学(魏末文学)
“正始”是三国魏第三代皇帝曹芳的一个年号, 曹丕儿子魏明帝,35岁卒。曹芳即位,年仅 8岁,魏明帝把权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两 人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在这种情况下,产 生玄学。形成清淡(佯狂),阮籍声望很大, 这种风气很大,形成正始文学。它上承建安 文学的遗风,下开两晋玄虚之风的先河,是 一个重要的文学转折时期。
曹操是三国时许多罪恶得制造者,同时又 为三国的政治作出贡献。多才多艺,雄才胆 略,有勇有谋。谋臣如雨,战将如云。 曹操有四借: 借天子以令诸侯;借诸侯以攻诸侯; 借人头以定军心;借头发以明军令。 杀董卓不成与陈宫逃跑,杀吕伯奢一家。 陈宫言:“恰才误耳,今知而杀之,不义 也。”失去了陈宫这一谋士。
(3)后期也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 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 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野草。
艺术特色:“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雄健、慷慨、激昂情怀,反映对理想不断 追求。注意语言加工和提炼,喜用比兴手 法,诗中塑造形象具体,有个性。 前期调子开朗、豪迈,后期慷慨、不平。
钟嵘《诗品序》:“自王(粲)、杨 (雄)、枚(乘)、(司马相)如之 徒,辞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诗人之 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唯班 固《咏史》,质木无文。降及建安, 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 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 为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 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文心雕龙-时序》:“自献帝播迁,文 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 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 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 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建安文学用“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概括,很好的文风,内容充实,感情真切, 具有慷慨激昂风格,情文并茂,文质相称。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 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 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学史7建安文学

文学史7建安文学

7、应瑒
瑒弟璩,璩子贞,咸以文章显。 应璩官至侍中。 应贞咸熙中参相国军事。 应璩休琏 应贞吉甫

蔡琰
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 董卓之乱中,被掳至南匈奴,嫁左贤王,生二子。 后被曹操用金璧赎归,重嫁董祀。 其诗今存三首,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较可信。

参考资料
《曹操集》 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 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于儒学,表现出鲜 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 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 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 风格。 “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追慕,成为反对淫靡柔 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2、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226) 字子桓,曹操次子,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 谥文皇帝。 8岁能为文,又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为五官 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为世子。延康元年(220) ,曹操死,继位为丞相。十月,汉献帝禅位,改国 号魏,改元黄初,迁都洛阳。 建立九品中正制。

2、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 传见《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 生当乱世,初避乱荆州,后归曹操。羁留他乡,作 品多感时伤事,自悲不遇。 在魏多“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之作。 七子中地位最高,唯一封侯者。 诗、文、辞赋均善 《文心雕龙·才略》称其“七子之冠冕”。
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名存实亡。 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以曹 氏父子为中心,在其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 学家。 在这二十几年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 多影响着后代的新趋势和新因素。 以建安作为新的时期文学的开始。 蜀国和吴国的文学则处于沉寂的局面。

第一章 建安文学PPT课件

第一章  建安文学PPT课件

• 雅好慷慨——受审美情趣的影响表现出
酣畅淋漓,描写事物不求过于细密,只求 用鲜明之词表现情感。
1、 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2、 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 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 华靡
• 建安诗歌的特色:
• 1.风格上激昂发扬,辞采华茂 。 • 2.内容上宏壮深刻,写实色彩浓厚 。
(一)曹丕的诗文
1、题材内容: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 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2、曹丕诗的风格
• 曹丕诗有文士气,“清绮”、“便娟 婉约”可以称为曹丕诗的风格。 “以 感取胜”,善于写个人的情感,笔触 细腻,清丽动人。
• “子桓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 矣”。 (沈德潜《古诗源》)
• 2.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 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 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也。”操闻言大喜。(《三国演义第一 回》)
• 3.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 几人称王。(《让县自明本志令》)
(二)曹操的诗
• 1、曹操乐府诗 曹操诗今存24首,全部是乐府诗。 • 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诗的阶段,曹操是其中的典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一)建安风骨概念的生成
《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云:“结 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 文风清焉。”
钟嵘《诗品》总论中提到“建安风力”。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
出“汉魏风骨”。
宋严羽《沧浪诗话》其《诗评》十二云: “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 古,有建安风骨。晋人舍陶渊明阮嗣宗 外,惟左太冲高出一时,陆士衡独在诸 公之下。”
• 辞赋现存26篇,建安文人中仅次于曹植。可 分两类:述军国大事;记个人情怀。

01第一节 建安文学 中

01第一节 建安文学    中

曹植詩歌的藝術貢獻
(文學史價值)


1、新題樂府的文人化
A、現存詩作樂府詩近半。但不是配樂演唱的 B、運用騷體的象徵手法模仿和改造民歌 3、漢樂府民歌以敘事為主


2、五言詩歌的抒情性
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既能描寫複雜的事態變化,描寫自 然景物,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


3、五言詩歌的華麗美
手筆。
3、傳統的比興手法,簡約質樸語言(通脫簡約的個性) 4、復興《詩經》四言詩而有創新
二、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年八歲能為文, 多技藝,善騎射、好擊劍。 建安十六年(211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 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勝弟曹植,被立為太子。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為魏王、丞 相,積極調節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果斷採納陳 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 關係,為稱帝奠定了基礎。當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 位,自立為皇帝。定國號為魏。

鐘嶸《詩品》:百餘篇率皆鄙質如偶語。

4、一韻到底文人七言詩的創造。
三、曹植
曹植 (192--232) 字子建。曹操第三子。自幼穎慧, 年10歲餘,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 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寵信,曾認為曹植在諸子 中“最可定大事”,幾立太子。然植行為放任, 屢犯法禁,曹操震怒。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 在立儲爭中漸占上風。曹丕稱帝。從此,曹植由 優遊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限制和打擊的對象。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內容上前期與 後期有很大的差異。 《陳思王集》輯錄詩、賦、文共 206篇(趙幼文校注本《曹植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曹操用之以写时事。曹操《薤露》: 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帶, 知小而谋强。猶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 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 微子為哀傷。
• 《文心雕龙· 乐府》曰:子建、士衡,咸有佳篇, 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俗称乖调,盖未思 也。”乐府从音乐中独立出来成为诗之一体。 范文澜注曰:“子建诗用入乐府者,惟 《置酒》(《大曲》、《野田黄雀行》)、 《明月》(《楚调》、《怨诗》)及《鼙舞歌》 五首而已,其馀皆无诏伶人。士衡乐府数十篇, 悉不被管弦之作也。(”《文心雕龙注》页 11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
更有甚者,他们的作品中还往往使用民 间俗语或歌谣,如曹操《短歌行》中的 “越陌度阡”出自俚语 [1] ,陈琳《饮马 长城窟行》中“生男慎莫举”四句,亦 出 于 秦 朝 民 歌 。 [1] 李善《文选注》引应劭《风俗通》 曰:“里语云:越陌度阡,更为客主。”
• 至于曹丕之作,“率皆鄙质如偶语”(《诗品》 卷中)[2],而应璩之诗,则亦“善为古语” (同上)。黄侃评建安诗“文采缤纷,而不能 离闾里歌谣之质。”[3]即指其与汉乐府和古诗 的密切联系。 [2]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亦评曹丕诗“虽酷 是本色,时有俚语。” [3] 《诗品讲疏》语,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
• 曹丕《典论· 论文》:今之文人孔融、陈 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 斯七人者,……咸自以骋騄驥于千里, 仰齐足而並驰。
• 曹植《与杨德祖书》: 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 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幹振藻于海隅,德 琏法迹于北魏,足下高视于上京。…… 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 今悉集兹国矣。
• 《步出夏门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 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 至哉,歌以詠志。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魏晋文学魏晋文学的发展概况魏晋文学的时间跨度有两百多年,是在社会动乱的背景之下开始,又是在儒家思想衰落、老庄玄学兴起,追求个性的思潮中发展的,有求真率情的一面,也有追求玄虚之理、体认玄远、表达哲学意味上的生命观,重理轻情的一面。

两百多年间的文学表现出多样性,正是政治动荡、思想与个性解放的反映。

大致可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与东晋文学,两晋文学总体成就不大,除了晋末陶渊明的创作。

一、建安文学1.建安文学的概念从汉末建安元年(196)起始、至魏前期约45年(正始240)时间的文学,建安文学起于乱世,一般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为代表,地域上亦有邺下文学之称。

文体上诗歌的成就最高,五言诗达到成熟,开启文人诗的时代。

建安文学的特征:创作上鲜明的个性化;风格上慷慨悲凉,明白晓畅;以人生苦短和高扬功业理想为突出的表现内容,充实刚健。

后世以“建安风骨”誉称这一时期的创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论及此期的文学说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文人生逢乱世,汉末以来的萧条衰败与死亡的阴影下,诗文中有浓厚的忧生悲哀的情绪,也有因此带来的生命虚无感和及时行乐内容,但建安文人在曹氏父子的带领下,富于个性态度通脱,占主流的是求取功业、高扬政治理想,力求在短暂的人生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作品情调慷慨而悲凉,富有个性,艺术表现自然清新,文风刚健明朗。

2.代表人物:曹操:开一代诗风;曹丕:诗有文士气;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曹操是一代雄主,作为政治家,他头脑精明敏锐,文武策略善于随时而变,尚通脱、好刑名,敢于逆流俗而上。

同时他又是一个文学家,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是建安文士的领袖,其诗可谓开一代风气。

曹操现存诗都是乐府诗,其四言诗的创作可谓是《诗经》后的奇响。

作为乱世英雄,他的诗有写社会现实、反映军旅生活,对汉末战乱、人民遭受苦难的忧叹与同情,也有整治国家、统一天下、奋发进取的胸怀抱负,语言古朴,感慨深沉,被宋人敖陶孙评为“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第一章建安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
一 曹操与曹丕 1 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 2 曹丕与七言诗 二 曹植 1 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2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3 五言诗的发展 4 后世诗蔡琰 1 “七子之冠冕”王粲 2 仗气爱奇的刘桢 3 蔡琰与《悲愤诗》
四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1 政治理想的高扬 2 人生短暂的哀叹 3 强烈的个性表现 4 浓郁的悲剧色彩
阮籍的诗歌继承了风、骚和 《古诗十九首》的传统,在 艺术上大量地运用比兴、象 征、用典等手法来抒情言志, 因而形成了隐晦曲折、旨意 遥深的艺术风格。
嵇康的诗文 风格:“嵇志清峻”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广陵散
五 阮籍 嵇康与正始诗歌
1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对酒当歌⁄独坐抚琴
2 阮籍《咏怀》 阮旨遥深 《咏怀诗》八十二首,这是一 组政治抒情诗,诗歌表现了诗 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苦闷孤 寂的情怀和忧生惧祸的心理, 也批评了社会的黑暗和时政的 腐败,同时表现了饮酒、求仙、 隐逸等消极出世情绪。
阮籍诗歌的艺术特色

建安文学诗集

建安文学诗集

第一章建安文学的由来及影响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

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

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多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一、建安七子1 孔融2 陈琳3 王粲4 徐干5 阮瑀6 应玚7 刘桢二、兴盛原因建安文学之所以兴盛,与其时代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战祸延绵,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或死於乱军之中,或死於饥荒疠疫。

建安文人生活於这个巨变的年代,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极有切身的感受。

故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

可见时代环境的刺激对建安文学的兴盛是有三、重大影响。

儒学的衰微亦助长建安文学的兴盛。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在思想上占据著统治的地位。

儒学传统的文学观点乃是原道宗经,文学一直只是经学的附庸,窒碍了文学的自由发展。

东汉倾颓,传统的儒学已失去了统治地位和支配思想的力量,故此文学开始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很多的作家都具有反传统的思想,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为明显。

他们不再将文学视为阐发经义的工具,而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学的道路更为开阔。

另外,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也带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

正由於社会纷乱,儒学式微,建安文人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有更深刻的反思,对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关系等也有更深入的研究,文人亦经常相互探讨批评,曹丕的《典论‧论文》正是当时最举足轻重的一篇文学批评之作,可知建安文学的发展与文学批评不无关系。

当时领袖的提倡,也使建安文学更为兴盛。

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奉天子以令不臣」。

他们爱好文学,广招人材,曹操下令「唯才是举」,促成了一群有水准的文人共同创作,建安七子即是一例。

曹氏父子招才之馀,自己亦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加以其政治地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第一章-建安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
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 “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 王传》)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
• 1、前期创作 •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
发进取得精神。 •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 • (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 • (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
•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评此诗:
极悲凉之感。”
“跌宕悠扬,
二、曹丕
• 1、曹丕简介 •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二十
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继曹操为魏王,随即废汉自 立,世称魏文帝。
• 曹丕在文学上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 一是他的文学组织工作
• 二是他的文学批评工作 • 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
• 《燕歌行》属于乐府诗题。

此诗是曹丕的代表诗作,也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诗以细腻的感情、缠绵委婉的语调表现了旷妇闺思的幽怨哀婉
之意。

艺术特色:

此诗情景交融,语言清新华美,音节谐美流畅,句句用韵,一
韵到底。

曹丕此诗的贡献不仅在于它开创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更重要
的还在于它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
• 这种代言体的诗歌表现形式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南朝以 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 如李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歌。
三、曹植
• (一)、曹植生平简介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曾封为陈王,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2、曹丕的文学贡献
(1)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 专门性的论著。
(2)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 文人七言古诗。 (3)曹丕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注重文 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燕歌行》
三、曹植及其文学创作
1、曹植生平介绍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 死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建 安作家中他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 也最大。 2、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就其创 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 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白马 篇》是前期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 后期代表作。
第一节
建安文学及繁荣原因
一、建安文学的概念及时间、地域
建安(196-220)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 文学指“三祖陈王”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学史 上所称的建安文学的时限上可追溯到汉灵帝中 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时,下则推及 魏明帝景初末年(公元240年),前后达50余 年。这是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混乱时期。 这种“世积乱离,风衰俗乱”的时代特征,造 就了这个时期独特的文学风貌。
短 歌 行
尔 独 何 辜 限 河 梁 。
星 汉 西 流 夜 未 央 。 牵 牛 织 女 遥 相 望 ,
短 歌 微 吟 不 能 长 。 明 月 皎 皎 照 我 床 ,
不 觉 泪 下 沾 衣 裳 。 援 琴 鸣 弦 发 清 商 ,
贱 妾 茕 茕 守 空 房 , 忧 来 思 君 不 敢 忘 ,
慊 慊 思 归 恋 故 乡 , 君 何 淹 留 寄 他 方 ?
生 民 百 遗 一 , 念 之 断 人 肠 。
白 骨 露 於 野 , 千 里 无 鸡 鸣 。
铠 甲 生 虮 虱 , 万 姓 以 死 亡 。

第一章建安文学概述

第一章建安文学概述

第二节 曹操与曹丕
曹 操(155-220) 曹 丕(187-226)
• 曹操(155~220),字孟
• • •
德,沛国谯人。出身于 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 奸雄” 曾任济南国相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 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 英雄。” 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和文学家,是建安 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文心雕龙-时序》:“自献帝播迁,文 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 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 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 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建安文学用“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概括,很好的文风,内容充实,感情真切, 具有慷慨激昂风格,情文并茂,文质相称。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 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 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 富于命运的罗曼司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 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 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 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 “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 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曹 操(155-220)安徽亳州人,著名
政治家、军事家,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 后又参加讨伐董卓,把农民起义军编入自 己队伍,壮大自己的力量,挟汉献帝到许 冒,掌握了后汉政权,生前不曾当皇帝, 死后儿子当皇帝,其也被尊称为魏武帝, 子为文帝。曹操很有军事、政治才能对于 统一中原和统一全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3、曹氏父子带头创作,并对文学 大力鼓励、提倡。
曹氏父子都有作品留下,他们是政治上、 文坛上的双重领袖身份,形成邺下文人集 团,对文学发展有推动作用 。

第三编第一章建安文学

第三编第一章建安文学

• 3.用民歌抒发人生情感、表达政治抱负比如《短歌行》。
• 4.游仙诗在曹操的作品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内容大抵是感 叹人生无常,幻想长生。 他的诗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细,喜从大处落 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抒发感情往往悲凉 慷慨,跌宕起伏,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歌辞从他 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也同样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性格。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二节 三曹
一、曹操
(二)曹操的诗(旧瓶装新酒) 现存作品,都是曾经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 从音乐分类上说,以《相和歌》为主。利用民歌 形式来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在把作为民间文学 形式的乐府诗改造为文人文学重要形式的过程中, 曹操起了关键的作用。
• 1.有些作品并不是写自己的经历,而是沿用民歌中常见的 题材。 • 2. 用民歌直接反映汉末重大历史事件的,这就突破了民 歌的传统。如《薤露》、《蒿里行》。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节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一、“建安风骨”范畴的生成
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 的功业,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 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文心雕龙》:“观其时文,雅好慷慨, 良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 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节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建安风格
•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 的俊爽刚健风格。 建安时期文学家们继承 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 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 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的独 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节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二节 三曹
二、曹丕 (一)曹丕诗的题材内容: 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二)曹丕诗的风格 诗歌语言明显带有民歌的特点,通俗流畅,不过比 一般民歌略显得精致。抒发感情,以委婉细致见长。 沈德潜《古诗源》: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 娟婉约,能移人情。”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第1章 建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第1章 建安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19),但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通常是从黄巾起义算起,即公元184年前后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公元239),前后共计五十余年. 第一节三曹(上)――曹操与曹丕曹操①生平与思想;②曹操的诗;③曹操的文;④曹操诗文的地位与贡献。

曹丕①曹丕诗的题材内容;②曹丕诗的风格;③曹丕的文与赋;④曹丕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①曹操生平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

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

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曹操思想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王霸并用、思接庄玄;深厚的经学造诣与多方面艺术才华。

②曹操的诗曹操乐府诗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包括作者存疑的3首。

全部是乐府诗。

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诗的阶段,曹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

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纪事:《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

述志:《对酒》、《度关山》、《短歌行》等。

游仙:《秋胡行》、《精列》、《气出唱》。

咏史:《善哉行》、《短歌行》(之二)。

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a name=baidusnap0></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古代文学 第三编1

古代文学    第三编1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实际上只有24年,即公元196—219年。

但文学史上说的建安文学主要就是指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公元190—239)。

建安文学特殊的历史背景:乱世—初步治平乱世中慷慨悲凉的文学。

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是其中心主题。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风格的代表。

第一节曹氏父子一、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

二十岁举孝廉。

黄巾起义时,起兵镇压,同时壮大了力量。

建安元年迎献帝至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后来曹丕称帝,追称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直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历来对他的看法各不相同。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三国》:“欺君罔上”的“国贼”形象。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指导下的“暴君”。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第一诗人,三国第一英雄……二、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政治作为1.结束了东汉末年长期分裂动乱的局面,统一了北方。

2.打击名门,采取摧抑豪强的政策。

3.不论尊卑贵贱,“唯才是举”。

4.特别重视法治,以匡时弊。

文学成就(20多首诗歌和少量的散文)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1、开创了“借旧题写时事”的创作方法。

2、彻底打破为文作诗的原则,主张直抒胸臆,讲究通脱、简短、本色。

(与汉代诗文不同)3、使四言诗重放光彩。

三、诗歌内容—“写战乱,抒豪情”☐表达政治理想。

如《对酒》。

☐反映社会战乱,抒发对老百姓的同情。

如《薤露》《苦寒行》《蒿里行》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实感☐表现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描写自然景物。

如《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短歌行》分析☐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

☐清人魏源评曰:“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蔡琰作品及其真伪问题
• 其诗今存三首,五言体《悲愤诗》、骚体 《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 五言体的《悲愤诗》比较可信。苏轼《仇池 笔记·拟作》以为非出自蔡琰之手,蔡居厚《蔡 宽夫诗话》以为是蔡琰所作,以史证诗,当为 蔡琰作无疑。 • 骚体的《悲愤诗》所述情节与蔡琰生平多有 不合之处,许多学者认为非蔡琰所作。 • 《胡笳十八拍》(载于《乐府诗集》和朱熹 《楚辞后语》)相传是她的作品,但由于不见 《后汉书》,而且文体与汉魏间作品不同,有 人怀疑是后人伪托。
第一章 建安文学
• 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 219),但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通常是从黄 巾起义算起,即公元184年前后到魏明帝 景初末年(公元239),前后共计五十余年.
第一节 三曹(上)
——曹操与曹丕
• 曹操 • •

• 曹丕 • • •
①生平与思想 生平与思想; 生平与思想 ②曹操的诗 曹操的诗; 曹操的诗 ③曹操的文 曹操的文; 曹操的文 ④曹操诗文的地位与贡献 曹操诗文的地位与贡献。 曹操诗文的地位与贡献 曹丕诗的题材内容; 曹丕诗的题材内容 ①曹丕诗的题材内容 ②曹丕诗的风格 ; 曹丕诗的风格 ③曹丕的文与赋 ; 曹丕的文与赋 ④曹丕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 曹丕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念 露 君 客 游 思 断 肠 , 慊 慊 南 思 归 。 翔 雁 归 辞 燕 , 群 霜 为
秋 风 萧 瑟 天 气 凉 , 草 木 摇 落

燕 歌
曹 丕

②曹丕诗的风格
• 曹丕诗有文士气,以文人深婉细腻 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 颇得《古诗十九首》之风致。 • 《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 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 约,能移人情。”
④曹操诗文的地位与贡献
• 汉魏之际,承上启下。 • 乐府文学的新阶段——文人乐府 诗阶段。 • 开创“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①曹丕诗的题材内容
• 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 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 其中,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 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燕歌行》 《燕歌行》 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 是曹丕的代表作。《于清河见挽船士新 婚与妻别》言离别之苦,凄婉动人。
曹 操 思 想
• 儒法兼取、礼刑互用; • 王霸并用、思接庄玄; • 深厚的经学造诣与多方面艺术才华。
②曹操的诗
• 曹操乐府诗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 包括作者存疑的3首。全部是乐府诗。 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诗的阶段, 曹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 。 • 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①曹 操 生 平
•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 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 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 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 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 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 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 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曹 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 称魏武帝。
青 青 子 衿
• , 乌 鹊 南 飞 。 绕 树 三 匝 ,
• 何 以 解 忧 , 悠 悠 我 心 。 但 为 君 故 , 。 康 杜 有 惟 ,
• 去 日 苦 多 。 慨 人 当 以 慷 何 , 忧 思 难 忘 露 。 , 朝 如 ! 譬 几 生 , 当 歌 对 酒
短 歌
曹 操
用 相 存 。 契 阔 谈 宴 ,

私 子 。 捐 躯 赴 名 国 难 壮 , 视 死 忽 如 归 。 顾 中 不 得 , 籍 士 在 ! 妻 与
性 奴 命 安 左 可 怀 ? 父 母 且 不 顾 , 何 言 , 刃 端 锋 身 。 弃 卑 鲜 凌 顾 ,
从 北 来 多 , 厉 马 登 高 骑 堤 。 长 驱 蹈 匈 羽 檄 。 移 迁 数 , 虏 急 警 城
②曹植的诗文创作
• 今存诗歌约90首。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继 任魏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 前期创作(乐观、浪漫) :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 —— 《白马篇》;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公 白马篇》 宴》;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 《送应氏》。 • 后期创作(悲愤哀怨): • (1)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赠白马王 彪》、《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 《 田黄雀行》 田黄雀行》; • (2)闺怨诗隐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浮萍篇》、 《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 • (3)游仙诗——《五游》、《升天》、《仙人篇》、 《苦思行》 • (4)辞赋创作——《洛神赋》
周 公 吐 哺 依 , 天 下 归 厌 心 。 , 海 不 厌 深 , 高 不 ? 山 可 枝

月 明 星 稀
心 念 陌 旧 恩 阡 。 , 枉 度
越 何 时 可 辍
我 有 吟 嘉 宾 今 , ? 忧 鼓 从 中 瑟 吹 来 笙 , 不 。 明 可 断 明 绝 月 。 , , 如 萍 之 野 食 , 鸣 鹿 呦 。 呦 至 沉
曹 植

飞 飞 摩 捎 苍 罗 天 , 来 下 谢 得 少 年 飞 。 。 飞 雀黄 , 网 剑
拔 罗 家 得 雀
不 见 篱 间 喜 , 少 年 鹞 见 雀 投 悲 罗 。 。 ! 须 多 自 何 友 见 ? 结 雀 掌 , 不 在 剑

高 树 多 悲 风 , 海 水 扬 其 波 。


曹 植
田 黄 雀 行
第四节 建安风骨
• ①“建安风骨”范畴的生成 ;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的内涵; 建安风骨的内涵 • ②建安风骨的内涵 • ③建安风骨的特征 。
第二节 三曹(下)
——曹植 • ①曹植的生平与文学观念 ; 曹植的生平与文学观念 曹植的诗文创作 • ②曹植的诗文创作 ; • ③曹植的文学成就 ; 曹植的文学成就 • ④三曹风格比较——“汉音魏 三曹风格比较—— 三曹风格比较——“ 响”。
①曹植生平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为 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曹植天 资聪颖,才思敏捷,早年即有“绣虎”雅号。 一度受到曹操的信任,几被立为太子。最后终 于失败。曹操立曹丕为嗣,诛杨修,曹植荣宠 日衰,曹丕即位,曹植受到迫害,屡改封地, 名为王侯,实同囚徒。黄初之世,始终处在生 命恐惧之中。曹丕死,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曹 植的处境有所改变,他一度焕发希望,上表请 求自试,终不为所用,于太和六年,抑郁而终。
边 。 狡 捷 过
蹄 摧 月 支 。 仰 猴 猿 , 勇 剽 若 豹 螭 。 马 散 俯 身 , 猱 飞 手 接
楛 矢 何 参 差 沙 。 控 垂 弦 破 左 昔 的 秉 , 右 发 , 弓 良 。 宿 漠 声 , 扬 邑
谁 家 子 , 幽 并 游 侠
白 马 饰 金 羁 , 连 翩
白 马
西 北 驰
儿 。 少 小 去 乡 问 。 借
悟 彼 下 泉 人 , 喟 然 伤 心 肝 。 。 安 长 望 首 回 , 岸 陵 灞 登
南 马 弃 之
驱 知 身 死 去 处 , 不 忍 听 此 相 言 完 。 ? 两 能 , 何
未 顾 闻 号 泣
路 出 有 门 饥 无 妇 所 声 人 见 , 挥 涕 子 独 不 还 。 。 间 。 草 平 原 弃 蔽 抱 白 骨 , ,
遥 相 望 西 , 尔 独 何 辜 限 河 梁 。 女 织 牛 。 牵 央 未 夜 流 汉 星
不 能 琴 长 。 明 月 皎 皎 照 我 床 微 , 吟 歌 , 短 商 清 发 弦 鸣
援 不 敢 忘 , 不 觉 泪 下 沾 衣 裳
贱 妾 故 茕 茕 守 空 为 房 淹 , 忧 来 思 。 君 ? 方 他 寄 留 何 , 乡 恋
第三节 建安七子与蔡琰
七子概说 • 建安七子 ①七子概说 • ②王粲《七哀诗》 王粲《七哀诗》 • ③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 蔡琰 ①蔡琰生平 蔡 • ②蔡琰作品及其真伪问题 蔡 • ③《悲愤诗》
①七子概说
• 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 《典论· 《典论 论文》。 • 七子效命于邺下,于其文学创作, 实有幸与不幸。 实有幸与不幸。曹操罗织文人于邺 下,政治上的考虑大于文学。七子 依附曹氏于乱世,虽然有了安定的 创作环境,但个性不免受到压抑, 无聊的应酬之作亦相应增多。(参 见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曹丕《典论·论文》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 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 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 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幹,斯 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 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 足而并驰。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 诸子在魏,犹孟子在齐,不治 事而议论。魏武看诸子,俱是书 生无济,然不收之,则失人望, 故用之以充文学。
——汉音魏响
• 曹操属汉音,丕、植属魏响。 •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孟德诗犹是汉音, 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曹操《短歌行》等, “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 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 • 钟嵘《诗品》评价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 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
• 纪事:《蒿里行》、《薤露行》、《苦 寒行》。 • 述志:《对酒》、《度关山》、《短歌 行》等。 • 游仙:《秋胡行》、《精列》、《气出 唱》。 • 咏史:《善哉行》、《短歌行》(之 二)。
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 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 悲凉之句。”敖陶孙《诗评》: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 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短歌 《 行》、《观沧海》、《龟虽寿》。 《龟虽寿》
③曹丕的文与赋
• 辞赋现存26篇,建安文人中仅次于 曹植。可分两类:述军国大事;记 个人情怀。 • 文章的成就不在诗赋之下,代表作 《典论》、《与吴质书》、《答繁 钦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