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的自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文學的自覺

這個問題,是魯迅先生最早提出來的。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系》:“用近代的文學眼光看來,曹丕的一個時代可以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

從曹丕《典論·論文》來考察,有以下表現。

一“詩賦欲麗”,對文學本質的認識,文學地位的提高。文學审美特征成為自覺的追求。“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強調立言的重要性。

二“文氣說”。創作個性的覺醒。

強調作家主體意識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

三、文体观念的自觉。细分体裁。

四“哀人生之多艱”,抒寫內心世界,反映社會人生,慷慨悲涼,表現自我。

五“三曹”、“建安七子”,文學群體的出現。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66)》: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qí)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的影响;1文采富艳,泽被后世。

一代大家。《诗品》。才高八斗。王勃。李商隐。黄庭坚。汪道涵。

2五言诗的发展。

3不幸身世。

1.古都邑名。春秋齐桓公始筑,战国魏文侯建都于此。秦置县。汉后为魏郡治所。东汉末年又先后为冀州、相州治所。袁绍镇此。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魏王,定都于此。曹丕代汉,定都洛阳,邺仍与洛阳、长安、谯、许昌合称五都。晋避司马邺 (愍帝)讳,改名临漳。十六国时後赵、前秦、北朝东魏、北齐皆定都于此。有二城:北城曹魏因旧城增筑,周二十馀里,北临漳水,城西北隅列峙金虎、铜爵、冰井三台。旧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南城筑于东魏初年,大于北城,今属河南省安阳县辖境。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复名邺县,宋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并入临漳。《韩非子·内储说上》:“西門豹爲鄴令,佯亡其車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曹公敗于赤壁,引軍歸鄴。”

《典论·论文》和《文赋》各有一段话提到文体的特点,为文学史家所熟知。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典论·论文》)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文赋》)

一般的文学史著作都会提及这两段话。鲁迅先生更是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始。但人们重视的是“诗赋欲丽”和“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两句话,从中看出对文学自身形式美的追求的自觉。但仅注意到这些远远不够。仔细研究这两段文字,有几个细节值得进一步注意。《典论·论文》提及的文体有八种,分为“奏议”“书论”“铭诔”

“诗赋”四类叙述,是合并种类叙述,而且每一类只用一个词来概括,这说明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最高水准的曹丕对文体的认识相对陆机来说还比较粗略。《文赋》则列举了十种,每一种单独描述。每一种用了四个字两个词来概括,而且前后两个词具有辩证的意味。诗是既“缘情”而又“绮靡”,赋是既“体物”而又“浏亮”,等等。用词的增多反映了对文学规律的认识的深入。最重要的是在《典论·论文》里,虽然提出了“诗赋欲丽”,但它是列在最后的位置。这说明在曹丕的潜意识看来,“诗赋”是排在“奏议”“书论”“铭诔”之后的。而《文赋》则将“诗赋”排到了最前列。这种顺序的变化绝不是作者随意的排列,而是反映了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曹丕将宫廷文章的“奏议”排在最前面,而诗赋排在最后面,而陆机将最具有文学性的诗与赋排在最前面,说明了在他心中诗赋的地位的迅速提升。反映了从曹丕时代到陆机时代的文学观念的新发展,即从魏到晋是文学观念变化最迅速的时期。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细节的变化,则忽略了魏晋文学自觉思潮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变迁。证之这一时期的诗赋创作的繁荣以及读者追捧,可以知道从曹丕到陆机的言论,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发展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左思的《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以往人们仅仅是当作文学故事的谈资来讲。其实,这反映了晋代人们对赋的追捧热情不减。而从魏到晋,五言诗的发展是诗体发展最快的阶段。题材的扩展、形式的追新,反映了诗体艺术的迅速发展。这说明在作者和读者心目中,其地位的上升。而曹丕和陆机不过是时代的代言人罢了。揭示这一被人忽略的细节有助于认识文学观念的悄然变迁。(莫道才广西师范大学)

魏晋风度-文的自觉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而已集.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如果说,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两者的密切适应和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们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文章不朽当然也是人的不朽,它又是前述人的主题的具体体现。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当代,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更没有独立的地位。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文的自觉(形式)和人的主题(内容)同是魏晋的产物[东汉已有所变化。范晔《后汉书》始立文苑传,与儒林略有差别,但毕竟“文苑”人物远不及“儒林”有名]。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