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的自觉

合集下载

建安文学的介绍

建安文学的介绍

建安文学的介绍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除了不断的兼并与战争,还有乱世中夹缝而生的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拥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与思想,对后世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的特征,“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

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

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

曹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

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

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

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

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的影响,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

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

如何理解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东汉 中期 才 得 以重视 。汉末 的赵 壹 等以用 赋来 表 达愤 世嫉俗 的 感 情 ,到 了建 安 时期 ,才 将 抒 情 小 赋推 向高 潮 。 曹丕 的 《典 论 ?论文 》中里 说 “王 粲 长 于 辞赋 ,徐 斡 时 有齐 气 ,然粲 之 匹 也 。” 建安 辞赋 实为 诗 家之 赋 ,赋 家 以诗 为赋 ,偏 于 书写 自我
为 由于 社会 原 因 ,儒 家思 想 以不 复有 当年 的威 力 ,取 而代 之 的是 从 宇宙本 体 出发 ,探 求 本末 ,论 述人 生 、社会 、 自然 哲 理 的玄 学 。这种 既 不是 道 家亦 不少 儒 家 ,却 兼有 二 者 品质 的学 派对 魏 晋 时期 的文 学创 作 影响 巨 大。玄 学 的流行 ,使 追 求个 性 解 放 ,精 神 自由 蔚 然成 风 。文 人 志 士 开始 放 弃宗 教隶 属 的舒 服 ,摆 脱 官场 的 纠缠 ,非 汤 、武 而薄 周 、孔 。玄 学 中对 自然 的 热 爱 也 影 响 了那 个 时期 文人 的创 作 倾 向, 从 “建 安 七 子 ”到
学 的 政治 倾 向和社 会 的功 利 目的 性 .强化 了文 学的 本体 性 和文 学 的 审美趋 向。 文学创 作开 始趋 于个性 化和 风格 多样化 。
(一)就诗 歌 而言 ,突 出 的特点 是 五 言诗 的 成 熟 和繁 荣 。五 言诗 最早 产生 于 民间 ,到了 汉代 已经 成为 一种 新 的诗 歌形式 , 大量 存 于汉乐 府 中。五 言乐 府诗新 鲜 ,活 泼 ,深受 贵族 和一 般 文人 的喜 爱 ,但 是 由于 它来 源于 民 间 ,质 朴通 俗 ,又受 到正 派 文人 的鄙 视 。 因此 ,虽 然在 东汉末 年 m现 了像 古 诗十 九首那 样 优 秀 的五 言诗 ,但总 的 来看 ,写 五言 诗 的人不 多 见。建 安时 期

古代文学史2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2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文学自觉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作家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反映了社会动乱,抒发了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大抵情辞慷慨悲凉、格调刚健清新,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建安风骨与文学的自觉

建安风骨与文学的自觉

建安风骨与文学的自觉作者:张清湘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5期内容摘要: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围绕着曹氏父子聚集而成的邺下文人集团直接承袭汉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其“慷慨悲凉”的诗歌风格形成了后人所称道的“建安风骨”。

在中国文学史上掀起了第一个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

所以说建安文学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占有一席独特的令人瞩目的地位。

关键词:建安时期建安风骨文学的自觉首先从文学自身的地位来看。

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

它是从劳动中产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文学活动总是与音乐、舞蹈等祭祀及娱乐活动相伴随的。

它的特点体现为创作的集体性和口头性,并不是作为单纯的文学作品而独立存在的。

殷商昏期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字,许多原始时期的口头创作得以记录并以文字的形式流传。

至周代,统治者为了教育子弟和娱乐,更为了“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开始有意识地组织采诗。

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最后编定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成为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在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也保存了许多优秀的含有文学性的作品。

但这些只是作为“经学”“史学”的附庸而存在的,还算不上标准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只是到了屈原才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至此,文人创作始蔚为大观。

东汉出现了“文章”的概念,文士“以文显章”。

《后汉书》特立《文苑传》与《儒林传》并立。

文学方得以从经学中分离出来,开始自成学科。

但直到建安,人们对文学的价值评价是不高的,作家的地位也很低。

汉朝的帝王们把作家当做“倡优”。

武帝时东方朔曾著《答客难》一文对自己的“倡优”地位发泄不满。

建安时期作家以及文学的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作为统治者的曹氏父子本身就是作家。

他们都爱好并奖励文学。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曹丕更明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简论建安文学是文学的第一个自觉时代

简论建安文学是文学的第一个自觉时代

简论建安文学是文学的第一个自觉时代简论建安文学是文学的第一个自觉时代摘要:建安文学指的是从汉末建安算起直到曹魏统治结束的43年(196—239年)间的文学。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人的觉醒和文学自身自觉发展。

这两者在建安文学时代以前从来都不曾在同一时代出现过,所以就这两点来看,建安文学时代是文学的第一个自觉时代。

关键词:建安文学,自觉时代,觉醒建安文学指的是从汉末建安算起直到曹魏统治结束的43年(196—239年)间的文学。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人的觉醒和文学自身自觉发展。

这两者在建安文学时代以前从来都不曾在同一时代出现过,所以就这两点来看,建安文学时代是文学的第一个自觉时代。

在这段时间里:军事上,黄巾军起义不断,摧毁了东汉皇朝的统治,打击了大地主的力量。

豪强军阀趁势而起,割据一方并且为了扩充实力进行着残酷的兼并战争,导致生灵涂炭。

社会被空前破坏,且处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政治上,宦官把权,外戚操柄,豪强军阀相继挟天子以令诸侯,直至曹操将北方统一,并先后自封魏公魏王,这实际上已经篡汉建立魏国,从而与蜀、吴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三国之间为统一三国而互见战争。

建安年间至三国前期,曹魏政权一直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为北方之政治中心。

文化上,曹操出身低下,对儒家的等级尊卑不甚有好感,极力提倡“唯才是举”的文化政策,将当时魏国的土壤变成了一块磁石,吸纳着天下文士,使之趋其门下或在魏生活,形成了建安文学的文化基础。

此种状况下在建安文学作家的作品中得到真实的反映,面对现实战争的残酷,诗人们没有沉沦,没有没入平凡,而是以高昂的姿态,向上的激情奏出一首历史上诗歌黄金时代的交响乐章。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此论断已经在鲁迅先生之前的日本铃木虎雄先生的著作中就已经有所提及)。

略论建安文学自觉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略论建安文学自觉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作情 况 、 艺术特征 等分不开的。
文 学 的 发 展 与 人 们 对 文 学 这 概 念本 身的认 识发 展 相联 系 。 建安时期 以前 ,文学的概念并 不

量 的 推 动 作 用 。 建 安 时期 之 所 以 成 为 文 学 的 自觉 时 代 , 当 然 与 这 时期 的文 人 有 着 极 大关期 文 学 的
禁锢 ,使得文学 长时间 以来 只被 看 作 是 经 学 的 附庸 ,是 用 来 阐 释
儒 家 经 义 的T 具 ,没 有 独 立 的 位 置。像《 诗经》 《 、离骚 》 《 、 道德经》 这 些 杰 出 的文 学 作 品 ,都 被 列 人 经 学 的 范 畴 。这 种 文 学 概 念 上 的
鲁迅先生 曾经说过 : 用近代 “
的文 学 眼 光 来 看 ,曹 丕 的 一 个 时 代可说是 文学 的 自觉时代。 ”J 【 l 这 里 所 说 的 曹 丕 时 代 ,就 是 指 文 学 史 上 的 建 安 时 期 。魏 晋 南北 朝 时 期是 文学 继汉 开唐 的转 折时 代 , 位 于这段 时期 开端 的建 安文 学 , 更 多 呈 现 出 文 学 由不 自觉转 向 自 觉 的 特 征 。这 一特 征 的形 成 , 与 是 当时 文 学 认 识 的 发 展 状 况 、文 人 的 思 想 、生 活 状 况 以及 文 学 的 创
走 上 独 立 发 展 的道 路 。 曹 丕 在 他 的《 论 ・ 文》 典 论 中说 : 夫 文 本 同 “ 而末 异 , 奏议 宜雅 , 论 宜理 , 盖 书
的主要文学形 式是辞赋 ,辞赋很 发达 , 作者也很 多 , 当时也有不 但 少人士像杨雄 、王充等对 辞赋 的 地位和作用估 价一直不高 。他们 重视学术而轻 视辞赋 ,认 为辞赋

略论建安文学自觉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略论建安文学自觉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略论建安文学自觉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作者:张蕾梅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5期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继汉开唐的转折时代,位于这段时期开端的建安文学呈现出了由不自觉转向自觉的特征。

这一特征的形成,与当时的文学独立意识、文人思想解放以及文学创作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建安文学自觉独立意识思想解放创作特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1]这里所说的曹丕时代,就是指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继汉开唐的转折时代,位于这段时期开端的建安文学,更多呈现出文学由不自觉转向自觉的特征。

这一特征的形成,是与当时文学认识的发展状况、文人的思想、生活状况以及文学的创作情况、艺术特征等分不开的。

一文学的发展与人们对文学这一概念本身的认识发展相联系。

建安时期以前,文学的概念并不是独立的,它与哲学、史学尚未分离,加上强盛的儒家思想的层层禁锢,使得文学长时间以来只被看作是经学的附庸,是用来阐释儒家经义的工具,没有独立的位置。

像《诗经》、《离骚》、《道德经》这些杰出的文学作品,都被列入经学的范畴。

这种文学概念上的非独立性或者说附庸状况一直延续到汉代,直到建安时期,文学才开始摆脱经学和史学等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2]最早把诗赋等文学作品提到和政治、学术著作相等的地位,充分肯定了文学的独立性。

文学的由非独立走向独立的认识状况,是文学由不自觉转入自觉的一个发展条件。

随着文学在建安时期逐步走向独立,人们对文学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逐渐明确起来。

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也就有越来越多的文人自觉投入到文学创作当中。

以五言诗为例,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虽然始于东汉,但终汉之世,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并不多,普遍存在着轻视通俗乐曲和五言诗的现象。

到了建安时期,由于曹操、曹丕等人的倡导,尤其是他们的亲身尝试,五言诗的地位提高了,轻视现象有了彻底的转变。

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文学)

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文学)

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文学史上的大转折时代,文学走向自觉。

并且产生了大批依据文学审美特征而开展的论文和文著。

此时不仅有三曹、二陆、陶谢、鲍照、谢脁、庾信等流芳百世的大作家,更有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田园诗、山水诗、以及元嘉体、永明体等诗歌的典范。

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是以曹操父子为核心、以及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曹魏集团文人为主力的文学,其中王粲刘桢的成就最高,曹植被称为“建安之杰”。

主要作品精读曹操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

”(《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

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

蒿里行(背诵)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

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

”(《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短歌行(背诵)作者: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汉语国际教育13065007洪丹蕾从魏晋历经南北朝,至唐朝前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中古时期的第一段。

这阶段魏晋文学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口“文学自觉”的定义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文学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细致的区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出现了这三个标志,是文学开始自觉的时期,此前的时期虽然也有文学形式的出现,但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创作者并没有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因而不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分析各个时期的文体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中国古代的文学分为“三古七段”。

上古文学有先秦和两汉两段,这两个时期是文史哲不分、诗舞乐合一的状态。

⑴先秦时代主要有三种文体,即神话、诗歌和散文。

①诗歌领域主要作品有《诗经》和《楚辞》,因为是人民口耳相传的民歌,所以属于音乐范畴,他们主要的特点就是歌舞乐一体。

②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分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

像《老子》、《论语》是属于哲理散文;而《左传》和《战国策》就属于历史散文。

他们分别属于哲学和历史范畴。

先秦时代的文体没有属于文学范畴的,所以不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⑵两汉时期主要文体有赋、散文和诗歌①赋的代表作家有贾谊、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

虽然赋有文学的特点,但是创作者写赋都是表达对国家的感叹,并没有写自身感受与想法的,所以不是文学的自觉。

②散文主要有历史散文(《史记》、《汉书》)政论散文、哲理散文(《论衡》)与记事散文(《列传》、《说苑》)这些都不属于文学范畴,自然不会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③诗歌里包括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乐府诗属于音乐范畴,不是文学的自觉;但“古诗十九首”却被认为是预示文学自觉时期的到来,因为它有现代文学的特点,并且也是诗歌四个现象中唯一一个是文学形式的作品。

浅析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对建安风骨的贡献

浅析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对建安风骨的贡献

浅析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对建安风骨的贡献提要: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极为辉煌,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改变了文人思想和情趣,促进了新的文风的形成。

重个性、主缘情、求华美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建安文人的创作。

其风格常常概称为“建安风骨”,而建安风骨的内涵就是慷慨悲凉。

感慨动乱的现实,抒写内心的性情,格调慷慨悲凉、质朴厚重,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

当时的群体都卷入了汉末战乱和动荡的社会,都经历了考验。

其中一个群体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建安七子”。

本文旨在总结和比较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风格的特点,并从中分析他们对建安风骨所作的贡献以及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成就。

connotation of“the Jianan Character”is desolate and generous. Jianan qiz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Jianan Character. This article is to compare the seven poets’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their contributions to Jianan literature.Keywords:“Jianan qizi”、 literature creation 、“the Jianan Character”[2]正文:1.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实绩1. 七子整体文学创作的特点在汉末建安时期,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极为辉煌,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改变了文人的思想以及情趣,促进了新的文风的形成,而建安文学的风格建安风骨因其慷慨悲凉而对后世产生影响。

在建安时期,文人学士才华横溢,以不分上下的高足在文坛上并驾齐驱。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阅读答案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小题。

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

《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

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浅析曹丕的《典论·论文》与文学的自觉

浅析曹丕的《典论·论文》与文学的自觉

读闻观142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而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从建安时代开始,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都算得上是文学自觉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时期涌现的诸多文学批评专著的作者都是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高地位和拥有极大作用的人。

比如著名诗人曹丕(《典论·论文》)、文学家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统(《文选》),还有徐陵(《玉台新咏》)等。

这一大批文学家继往开来、承旧立新,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壮观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而所谓的文学自觉,从出现开始仔细分析起来,一共有三个标志。

第一个标志,就是把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在曹丕以前,所谓的文学通常指的是学术,尤其强调的是儒学。

只有从曹丕开始,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之后,曹丕的《典论·论文》首次将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门类提出来,文学才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

第二个标志,则是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早期的文体辨析可以上溯到《汉书》,至于《东观汉记》以及蔡邕的《独断》刘熙的《释名》等也都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但是真正明晰自觉的文体辨析还是来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把人们一直创作的常用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比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可以这么说,从曹浅析曹丕的《典论·论文》与 文学的自觉 李伶思读闻观143丕时代开始,文学才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门类并有了自己独特的分支与科目。

第三个标志,则是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比如说四声的发现和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在建安文学之前,文学只能以一种依附于学术的附属身份存在于浩瀚的人类文化史当中,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以上三点还没有出现,文学的自觉也就还没有形成。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1:曹操字孟德抒发理想和感叹人生,风格直古悲凉、雄深阔大。

直抒胸臆,清俊通脱。

2:曹丕字子桓注重个人感情,文人化艺术手法与艺术风格的形成,善于运用清辞丽句配以和谐的音韵,表达纤丽的情丝。

3:曹植字子建(建安25年为界)前期:歌唱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后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激起的悲愤,对自身、友人遭受迫害产生的悲愤。

借助思妇弃妇的形象寄托身世,表白内心。

艺术成就:A大力写作五言诗的诗人,他对文人诗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B作品比例遒劲,具有强大坚实的底气为基础,这种骨气表现为慷慨之气。

C比兴手法运用突出。

D情事理融合。

E诗歌语言体出现典雅化世俗化融合特点。

4:建安七子(文学自觉):王粲字仲宣、陈琳字孔璋、阮瑀字元瑜、徐幹字伟长、刘祯字公幹、应玚字德琏、孔融字文举政治理想高昂,人生短暂之哀叹。

作家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

5:竹林七贤:阮籍字嗣宗、嵇康字叔夜、向秀字子期、阮咸、山涛、刘伶、王戎▲阮籍的咏怀诗:非宜时宜地创作,是作家对政治感慨的记录,开创了历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内容广泛,集中表达对人事的感慨。

半数以上饱含忧生内容,充满了孤独的情绪,或表现对时间飞逝、人生无常,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从自然写到人世间充满苦难,表现出诗人难以排遣的苦闷。

有时,作品批评曹魏政权的荒淫,指出其必然灭亡的命运。

有的抒发诗人慷慨激昂的壮志。

《咏怀诗八十二首》艺术风格特点:含蓄蕴藉,自然飘逸。

1:含蓄蕴藉避免呆板直露,增加诗歌的深度厚度,给读者联想、探索体味的余地,增添了作品的情趣读味。

2:阮籍具有玄学素养,形成飘逸之风,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促成这种艺术之风。

比兴、象征手法为主,借助香草美人寄托怀抱,借古讽今,借游仙讽刺世俗。

▲嵇康:又叫嵇中散清俊、俊切、质朴。

谈建安时期文学的自觉

谈建安时期文学的自觉

谈建安时期文学的自觉路美艳【摘要】鲁迅说过:“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他指出曹丕的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期,据此,本文指出了建安时期文学自觉的一些表现,希望能够找到文学自觉的一些线索.【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9)005【总页数】2页(P11-12)【关键词】建安时期;抒情性;审美性;文学的自觉【作者】路美艳【作者单位】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山西吕梁03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鲁迅在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的一派。

”[1]这里所说“曹丕的一个时代”是指魏晋南北朝时代,它上起建安,历三国两晋,止于南北朝。

这一时期文学开始摆脱了儒家功利性的文学观,不再依附于文学之外的一些因素,而是依靠文学自身特有的抒情性、审美性等特征而独立存在,并且文人们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文学自身的属性进行探讨与认识,因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文学的自觉就可以追溯到建安时期。

汉代政治高度统一,文人对政治表现出了极强的依附性,为国家唱颂歌,为政治教化服务,个人的价值完全被功利化。

而儒术的独尊,使他们的思想行为完全束缚在儒学的道德体系内,个人意识淡薄。

到了建安时期,汉代所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崩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军阀混战和军阀割据,建立在统一的政治基础上的儒学也随之走向衰微。

国家的消失使文人出现了对政治的游离。

而儒学的衰微,又使得这一时期的士人逐渐摆脱儒家传统的价值观念及礼法规范的束缚,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他们不再满足于儒家狭隘的价值观念,仅仅把个人看作是社会的附庸,而是试图恢复作为自然人的“我”,于是顺情任性,不拘礼法成为风尚。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一、文学的自觉与建安文学的新面貌1、文学的自觉——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的自觉当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说是贯穿于整个晋南北朝时期,经过近四百年才实现的,但溯起渊源,晋如此是文学自觉的开始。

“文学的自觉〞这一提法广为学术界所熟知,是从鲁迅《晋风度与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开始的,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曾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Are for Art’s Sake〕的一派。

〞其实,这一说法最早是日本汉学家铃虎雄提出的。

1925年,日本京都弘文堂书房出版了铃木先生的《中国诗论史》〔旧译《支那诗论史》〕,在书中,他说:“通观自孔子以来至汉末,根本上没有离开道德论的文学观,并且在这一段时间进而形成只以道德思想的鼓吹为手段来看文学的存在价值的倾向。

如果照此自然开展,那么到代以后,并不一定能够产生从文学自身看其存在价值的思想。

因此,我认为,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鲁迅的文章是他在1927年9月在所作的一次学术演讲,因此,鲁迅的“文学自觉〞说,大约是借鉴了铃木虎雄的观点,但由于当时铃木的书在当时学术界并未受到注意,故自鲁迅的文章发表后“文学的自觉〞这一提法,才在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文学的自觉〞应该如何理解呢?它包含哪几层意思?文学的自觉,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文学创作的自觉;二是文学观念的自觉。

文学创作的自觉——文学创作主体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注重文学的抒情性特点,注意到文学的形式美。

所谓文学观念的自觉是指对文学本身的特征和文学创作的规律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并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来指导创作。

从这一点看,晋时代确实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

当然,文学的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始,开展于西晋,而成熟于齐梁。

就文学自觉的表现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学从学术中的独立与文学自身价值的发现与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文學的自覺這個問題,是魯迅先生最早提出來的。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系》:“用近代的文學眼光看來,曹丕的一個時代可以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

”從曹丕《典論·論文》來考察,有以下表現。

一“詩賦欲麗”,對文學本質的認識,文學地位的提高。

文學审美特征成為自覺的追求。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強調立言的重要性。

二“文氣說”。

創作個性的覺醒。

強調作家主體意識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

三、文体观念的自觉。

细分体裁。

四“哀人生之多艱”,抒寫內心世界,反映社會人生,慷慨悲涼,表現自我。

五“三曹”、“建安七子”,文學群體的出現。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66)》: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qí)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的影响;1文采富艳,泽被后世。

一代大家。

《诗品》。

才高八斗。

王勃。

李商隐。

黄庭坚。

汪道涵。

2五言诗的发展。

3不幸身世。

1.古都邑名。

春秋齐桓公始筑,战国魏文侯建都于此。

秦置县。

汉后为魏郡治所。

东汉末年又先后为冀州、相州治所。

袁绍镇此。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魏王,定都于此。

曹丕代汉,定都洛阳,邺仍与洛阳、长安、谯、许昌合称五都。

晋避司马邺 (愍帝)讳,改名临漳。

十六国时後赵、前秦、北朝东魏、北齐皆定都于此。

有二城:北城曹魏因旧城增筑,周二十馀里,北临漳水,城西北隅列峙金虎、铜爵、冰井三台。

旧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南城筑于东魏初年,大于北城,今属河南省安阳县辖境。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复名邺县,宋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并入临漳。

《韩非子·内储说上》:“西門豹爲鄴令,佯亡其車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曹公敗于赤壁,引軍歸鄴。

”《典论·论文》和《文赋》各有一段话提到文体的特点,为文学史家所熟知。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典论·论文》)“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文赋》)一般的文学史著作都会提及这两段话。

鲁迅先生更是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始。

但人们重视的是“诗赋欲丽”和“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两句话,从中看出对文学自身形式美的追求的自觉。

但仅注意到这些远远不够。

仔细研究这两段文字,有几个细节值得进一步注意。

《典论·论文》提及的文体有八种,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类叙述,是合并种类叙述,而且每一类只用一个词来概括,这说明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最高水准的曹丕对文体的认识相对陆机来说还比较粗略。

《文赋》则列举了十种,每一种单独描述。

每一种用了四个字两个词来概括,而且前后两个词具有辩证的意味。

诗是既“缘情”而又“绮靡”,赋是既“体物”而又“浏亮”,等等。

用词的增多反映了对文学规律的认识的深入。

最重要的是在《典论·论文》里,虽然提出了“诗赋欲丽”,但它是列在最后的位置。

这说明在曹丕的潜意识看来,“诗赋”是排在“奏议”“书论”“铭诔”之后的。

而《文赋》则将“诗赋”排到了最前列。

这种顺序的变化绝不是作者随意的排列,而是反映了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曹丕将宫廷文章的“奏议”排在最前面,而诗赋排在最后面,而陆机将最具有文学性的诗与赋排在最前面,说明了在他心中诗赋的地位的迅速提升。

反映了从曹丕时代到陆机时代的文学观念的新发展,即从魏到晋是文学观念变化最迅速的时期。

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细节的变化,则忽略了魏晋文学自觉思潮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变迁。

证之这一时期的诗赋创作的繁荣以及读者追捧,可以知道从曹丕到陆机的言论,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发展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左思的《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以往人们仅仅是当作文学故事的谈资来讲。

其实,这反映了晋代人们对赋的追捧热情不减。

而从魏到晋,五言诗的发展是诗体发展最快的阶段。

题材的扩展、形式的追新,反映了诗体艺术的迅速发展。

这说明在作者和读者心目中,其地位的上升。

而曹丕和陆机不过是时代的代言人罢了。

揭示这一被人忽略的细节有助于认识文学观念的悄然变迁。

(莫道才广西师范大学)魏晋风度-文的自觉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

如果说,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

两者的密切适应和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

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们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

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

“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

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

文章不朽当然也是人的不朽,它又是前述人的主题的具体体现。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在当代,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

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

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

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

文的自觉(形式)和人的主题(内容)同是魏晋的产物[东汉已有所变化。

范晔《后汉书》始立文苑传,与儒林略有差别,但毕竟“文苑”人物远不及“儒林”有名]。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

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

其中,有人所熟知的陆机的《文赋》对文体的区划和对文思的描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对创作类别特别是对创作心理如此专门描述和探讨,这大概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头一回。

它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

自曹丕、陆机而后,南朝在这方面继续发展。

钟嵘的《诗品》对近代诗人作了艺术品评,并提出,“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至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干事?”再次把吟咏性情(内容)的诗(形式)和经事致用的经学儒术从创作特征上强调区别开。

刘勰的《文心雕龙》则不但专题研究了像风骨、神思、隐秀、情采、时序等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而且一开头便说,“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行。

此盖道之文也”,而“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把诗文的缘起联系到周孔六经,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可以代表这一历史时期对文的自觉的美学概括。

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这种自觉。

这些创作本身,从郭璞到谢灵运,当时名声显赫而实际并不成功。

他们在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

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关系(这作为时代思潮要到宋元以后),自然界实际并没能真正构成他们生活和抒发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们的艺术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画、错彩镂金的僵化物。

汉赋是以自然作为人们功业、活动的外化或表现,六朝山水诗则是以自然作为人的思辨或观赏的外化或表现。

主客体在这里仍然对峙着,前者是与功业、行动对峙,后者是与观赏、思辨对峙,不像宋元以后与生活、情感融为一体。

所以,谢灵运尽管刻画得如何繁复细腻,自然景物却未能活起来。

他的山水诗如同顾恺之的某些画一样,都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

然而通过这种描述,文学形式自身却积累了、创造了格律、语汇、修辞、音韵上的种种财富,给后世提供了资料和借鉴。

例如五言诗体,便是从建安、正始通由玄言诗、山水诗而确立和成熟的。

从诗经的“四言”到魏晋的“五言”,虽是一字之差,表达的容量和能力却很不一样。

这一点,钟嵘总结过:“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四言”要用两句表达的,“五言”用一句即可。

这使它比四言诗前进一大步,另方面,它又使汉代的杂言(一首中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均有)规范化而成为诗的标准格式。

直到唐末,五言诗始终是居统治地位的主要正统形式,而后才被七言、七律所超越。

此外,如六朝骈体,如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都相当自觉地把汉字修辞的审美特性研究发挥到了极致。

它们对汉语字义和音韵的对称、均衡、协调、和谐、错综、统一种种形式美的规律,作了空前的发掘和运用。

它们从外在形式方面表现了文的自觉。

灵活而工整的对仗,从当时起,迄至今日,仍是汉文学的重要审美因素。

在具体创作、批评上也是如此。

曹植当时之所以具有那么高的地位,钟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从他开始,讲究诗的造词炼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