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知识8页word
(word完整版)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表面活性别在水溶液中能否解离及解离后所带电荷类型分为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性;2、按表面活性剂在水和油中的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表面活性剂;3、按分子量分类,可将分子量大于104者称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量在103~104者称为中分子量表面活性剂及分子量在102~l03者称为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
在这些分类方法中常用的是按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能否解离及解离后所带电荷类型来分类。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既是具有阴离子亲水性基团的表面活性剂.它们在整个表面活性剂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统计,世界表面活性剂总产量的40%属于这一类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正好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结构相反。
如图所示,其亲水基一端是阳离子,故常称之为“逆性肥皂”或“阳性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大多呈酸性。
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一般为中性或碱性,与前者正好相反。
这是因为在中和时,各自的酸碱强度不同而造成的。
3、两性表面活性剂广义地说,所谓两性表面活性剂,是指同时具有两种离子性质的表面活性剂。
然而,通常所说的两性表面活性剂,是指由阴离子和阳离子所组成的表面活性剂.换言之,单就两性表面活性剂结构来讲,在憎水基一端既有阳离子(+)也有阴离子(—),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的表面活性剂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主要由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两类其中的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加水能呈透明溶液,泡沫多去污力好。
可看成是两性表面活性剂的代表。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与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最大的差别是前者无论是在酸性、中性或碱性都易溶于水.即使在等电点也无沉淀,且在任何pH值时均可使用。
4、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不电离,其亲水基主要是由具有一定数量的含氧基团成。
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某些方面比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优越。
(完整word版)表面活性剂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制剂的制备中被广泛应用,其结构特征是具有亲水性与亲脂性两种基团,其作用是能显著降低分散系的表面(界面)张力,因此可用作乳化剂、助悬剂、增溶剂、促吸收剂、润湿剂、起泡剂与消泡剂、去污剂等,是药用乳剂、悬浊剂、脂质体等的重要辅料.本章重点讨论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如CMC值、HLB值、Krafft点与昙点等)与测定方法等。
第一节表面活性剂分类一、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具有很强表面活性,加入少量就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1.①纯液体在一定温度有一定的表面张力,是液体的物理常数.②当在水中加入无机盐或糖类物质时,则水的表面张力略有升高;③当在水中加入低级脂肪醇、脂肪酸时,则水的表面张力下降,称此类物质为水的表面活性物质。
④当在水中加入油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高级脂肪酸)时,则水的表面张力能够显著的降低,称此类物质为该溶剂的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
2.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特征:是由具有极性的亲水基和非极性的亲油基组成,而且两部分分处两端。
因此,表面活性剂具有既亲水又亲油的两亲性质,但具有两亲性的分子不一定都是表面活性剂。
3.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表面活性剂由于其特殊结构可以在两相界面发生定向排列,来改变两相界面性质。
从而起到润湿、乳化、增溶、絮凝、反絮凝、起泡、消泡的作用。
(1)在溶液中的正吸附: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层聚集的现象为正吸附,正吸附改变了溶液表面的性质。
最外层疏水,表现低表面张力,产生较好的润湿性、乳化性、增溶性、起泡性.(2)在固体表面的吸附:表面活性剂溶液与固体接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可能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使固体表面性质发生改变,易于润湿.二、表面活性剂的类型1。
表面活性剂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表面活性剂与合成表面活性剂;2。
根据溶解性质可分为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与油溶性表面活性剂;3。
根据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大类;再根据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又分为阳离子、阴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MicrosoftWord文档
表⾯活性剂MicrosoftWord⽂档1.表⾯活性剂的分⼦结构特点结构特点:具有双亲性的分⼦结构。
分⼦具有不对称结构,有2部分组成,1部分易溶于⽔,有亲⽔的性质,叫亲⽔基;另1部分易溶于油,有亲油的性质,叫亲油基或疏⽔基按化学结构来分类2.各类表⾯活性剂特性1)阴离⼦型表⾯活性剂与其它表⾯活性剂相⽐,阴离⼦表⾯活性剂⼀般具有以下特性:(1) ⼀般情况下,与阳离⼦表⾯活性剂配伍性差,易沉降或浑浊,但在某特定条件时也可极⼤提⾼表⾯活性。
(2) 抗硬⽔性能差,对硬⽔敏感性RCOO- > ROPO32- > ROSO3- > RSO3-。
(3) 羧酸盐在酸中易析出⾃由羧酸,硫酸盐在酸中可发⽣⾃催化作⽤⽽迅速分解。
(4) 阴离⼦表⾯活性剂在⽔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与⼀般⽆机盐有些相似,即随温度升⾼⽽增⼤;但有⼀个特点,即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存在明显地转折点,这⼀点的突变温度称为克拉夫特点(Krafft Point)。
2)阳离⼦表⾯活性剂阳离⼦表⾯活性剂与阴离⼦表⾯活性剂相⽐,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性:(1) 优异的杀菌性(主要是季胺盐类)。
杀菌能⼒主要决定于它对细胞的渗透性和对蛋⽩质的沉淀能⼒。
(2) 容易吸附于⼀般固体表⾯。
这主要是由于⽔介质中的固体表⾯(固-液界⾯)⼀般是负电性,如硅胶、活性炭等,所以正表⾯活性离⼦容易被吸附在固体表⾯上于是有了某些特殊⽤途。
3)⾮离⼦表⾯活性剂与离⼦表⾯活性剂相⽐,⾮离⼦表⾯活性剂具有以下特性:(1)不离解,不受酸、碱、盐影响,耐硬⽔性好,稳定性⾼。
(2)与其它表⾯活性剂相容性好。
(3)在⼀般固体表⾯上不易发⽣强烈吸附。
(4)低,cmc⼩,胶团聚集较⼤,增溶作⽤强。
具有良好乳化⼒和去污⼒。
(5)不带电,不与蛋⽩质结合;毒性低,对⽪肤刺激性⼩。
(6) 即聚氧⼄烯型⾮离⼦表⾯活性剂的物化性质强烈依赖于温度,存在浊点现象。
X射线结果表明聚氧⼄烯链具有“之”字形和直⾓折线形相重叠的结构。
表面活性剂简介知识分享可修改全文
By u分类 • 亲水亲油性 • 在溶液中的状态 • 主要应用
定义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这样一类物质,当他溶液中以 很低的浓度分散时,优先吸附在溶液表面或其他界面上, 使表面或界面的自由能(或表面张力)显著降低,改变 了体系的界面状态;当它达到一定浓度时,在溶液中缔 合成胶团。因而,他可以直接地产生润湿或反润湿、乳 化或破乳、发泡或消泡、分散、加溶和洗涤作用;间接 地产生平滑、匀染、杀菌、防锈和消除静电等作用。
为得到稳定性好、分散度高的乳状液,制备O/W型乳 液的温度应低于PIT2-4℃(在该温度下界面张力接近 零,乳液粒子小而均匀,且不易聚集),然后冷却至 贮存温度。对于W/O型乳液,制备温度应高于PIT24℃,然后升温至贮存温度。
EIP法选择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EIP法是乳状液转变点法,是指乳液从W/O型 转变为O/W的转变点。
3.有机添加物的影响
有机添加物可明显地影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cmc值。
Ⅰ类有机物通过嵌入胶束而降低cmc值,如醇类和酰胺类。 Ⅱ类有机物是促进溶剂-胶束或溶剂和表面活性剂之间的作用而 改变cmc值, 此类有机物需要加大的浓度才会降低cmc值。 如尿素、甲胺、胍盐类可破坏水的结构增加亲水基的的水和度,阻止胶化 作用,从而增加cmc值。木糖、果糖可增进水的结构而增加cmc值。 短链醇类、水溶性酯类和乙二醇在高体相浓度下可降低内聚能密度、增加 增加单体形式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从而增加cmc值。
增溶作用的方式 3
吸附于胶束的外科。 一些小的极性分子、 甘油、蔗糖、一些 大分子物质、某些 染料等吸附于胶束 的外壳或靠近胶束 表面的区域。
增溶作用的方式 4
增溶物于聚氧乙烯链 之间。以聚氧乙烯链 为亲水基的非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增 溶方式,除了增溶于 胶束内核外,还能增 溶于卷曲的聚氧乙烯 亲水链之间。
表面活性剂化学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一讲表面活性剂概述1、降低表面张力为正吸附,溶质在溶液表面的浓度大于其在溶液本体中的浓度,此溶质为表面活性物质。
增加表面张力为负吸附,溶质在溶液表面的浓度小于其在溶液本体中的浓度,此溶质为表面惰性物质。
2、表面张力γ:作用于单位边界线上的这种力称为表面张力,用γ表示,单位是N·m-1。
影响纯物质的γ的因素(1) 物质本身的性质(极性液体比非极性液体大,固体比液体大)(2) 与另一相物质有关。
纯液体的表面张力是指与饱和了其本身蒸汽的空气之间的界面张力。
(3)与温度有关:一般随温度升高而下降.(4)受压力影响较小.3、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双亲结构”亲油基:一般是由长链烃基构成,以碳氢基团为主亲水基:一般为带电的离子基团和不带电的极性基团8-18C长链烷基等非极性基团极性头疏水基的疏水性大小:脂肪烷基>脂肪烯基>脂肪烃-芳基>芳基>带有弱亲水基的烃基。
相同的脂肪烃疏水性强弱顺序:烷烃>环烷烃>烯烃>芳香烃。
从HLB 值考虑,亲水基亲水性的大小排序:-SO4Na、-SO3Na、-OPO3Na、-COONa、—OH、—O-4、离子表面活性剂(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部分是阴离子。
1)高级脂肪酸盐:①通式:(RCOO)n-Mn+脂肪酸盐②分类:一价金属皂(钾、钠皂);二价或多价皂(铅、钙、铝皂);有机胺皂(三乙醇胺皂)③性质: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易被酸及多价盐破坏,电解质使之盐析。
④应用: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只供外用。
2)硫酸化物:①通式:R-OSO3-M+②分类:硫酸化油(硫酸化蓖麻油称土耳其红油);高级脂肪醇硫酸脂(十二烷基硫酸钠) 。
③性质:可与水混溶,为无刺激的去污剂和润湿剂;乳化性很强,稳定、耐酸、钙,易与一些高分子阳离子药物发生沉淀。
④应用:代替肥皂洗涤皮肤;有一定刺激性,主要用于外用软膏的乳化剂。
有时也用于片剂等固体制剂的润湿剂或增溶剂。
3)磺酸化物:①通式:R·SO3-M+②分类:脂肪族磺酸化物,如二辛玻珀酸脂磺酸钠;烷基芳基磺酸化物,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常用洗涤剂;烷基苯磺酸化物;胆酸盐,如牛磺胆酸钠。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
⑴ 有机酸盐
① 羧酸盐(-COOM),如快速浸水剂(环烷酸
钠):
CH2 CH2 (CH2)n COONa H2C
CH2 CH2
② 磺酸盐(-SO3M),如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活 性成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③ 硫酸酯盐(-OSO3M)如硫酸化蓖麻油; ④ 磷酸酯盐(-OPO3M),如磷酸化油。(M为碱 金属、碱土金属及其它金属,NH4+ 等)
分散相:以液珠形式存在的相(或内相、不连续相)。 分散介质:连续成一片的另一相(或外相、连续相)。
乳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形成乳液时,两液体的界 面增大) 常见的乳液: 水包油型乳液,以O/W表示; 油包水型乳液,以W/O表示。 辨别乳液类型:电导O/W >W/O 在制革中普遍应用的是O/W型乳液。
影响乳液稳定性的因素
界面张力 油-水界面膜的形成
界面膜中S.排列越紧密,界面膜的强度越强, 乳液的稳定性越好。脂肪醇、脂肪酸及脂肪胺 等极性有机物可增加界面膜的紧密度和强度。 界面电荷的影响 使液滴接近时相互排斥,阻止了液滴的聚结 乳液稳定。
影响乳液稳定性的因素
粘 度 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大,则分散相液珠运动的速 度越慢,有利于乳液的稳定。
表面活性剂
阴 离 子
阳 离 子
两 性
非 离 子
高 分 子
特 种
型
型
型
型
型
提纲
1
概
述
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分类 3 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与作用
4 表面活性剂在皮革工业中的应用 5 皮革用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与作用
稀的水溶液中的性能 加溶作用 润湿与渗透作用 乳化作用 发泡与消泡作用 洗涤与去污作用 匀染与固色作用 其它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知识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知识(2009/08/30 22:46)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知识12.9.1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特点是具有不对称性,即由一亲水基和另一憎水基(或称亲油基)组成。
例如棕榈酸钠(C15H31COONa)的结构可分为如图12-31所示的亲水基和憎水基部分:图12-31 棕榈酸钠的两亲性结构表面活性剂的用途十分广泛,以下仅就其基本性质、结构和主要应用方面作一简单介绍。
实验证实,在低浓度时,溶液的表面力随着浓度增大近乎线性地下降,然而,在高浓时,则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物理性质。
如图12-32所示,当达某一界限浓度时,某些物理性质如表面力、比电导、摩尔电导、渗透压以及浊度等,都发生了突然的变化。
其中,渗透压随浓度增大的幅度反常地变低,说明在溶液中有某种缔合现象发生;而溶液比电导仍然随浓度增大而增大,说明电离作用还在继续进行。
麦克拜因认为这种象是"反常"的行为可用"胶束"(Micelles)的形成解释之。
在水溶液中十二烷基硫酸钠电离成为十二烷基硫酸根阴离子和钠离子,前者既有吸附于表面上让其憎水基朝着空气而亲水基朝着水相的倾向,也存在着形成如图12-33所示的憎水基朝而亲水基朝外的"胶束"的倾向。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低时,表面活性离子多数集结于表面上,少数溶于溶液中形成小型胶束。
而达一定界限浓度时,表面活性离子无法再进入表面层,只能采取形成胶束的形式以使体系趋于稳定。
(参考图12-34(动画观看))。
胶束相当于一种"缔合分子",故"缔合现象"使渗透压随浓度变化规律发生明显的变化。
然而尽管发生缔合现象,十二烷基硫酸钠电离成为十二烷基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的过程仍在继续,故电导仍不断增大(图12-30)。
相当于图12-30所示各项物理性质产生突变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表面活性剂基础知识
表面活性剂基础知识一、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在染整工艺的很多部门,表面活性剂是不可缺少的助剂,其优点是使用量少,收获大。
所谓表面活性剂是指在液体中加入很少量时就能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显示出润湿、乳化、分散、净洗、增溶、消泡、发泡等作用的物质,如肥皂、洗涤液、去油灵、匀染剂O等。
通常把能使溶剂的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
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不论表面活性剂属于何种类型,它们的分子结构中都有一共同特点,即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两亲化合物。
分子结构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易溶于水,具有亲水性的极性基团,称为“亲水基”或叫“憎油基”;另一部分则不溶于水易溶于油中,具有亲油性的非极性基团,称为“亲油基”或叫“憎水基”。
表面活性剂这种结构可用图4-1来表示。
图4-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一般由长链烃基组成,其中碳链的长度一般为10—20碳原子组成,结构上差别较小;而亲水性基团的种类较多,差别较大,常见的亲水性基团有磺酸基—SO3H、硫酸酯基—OSO3H、羟基—OH、羧基—COOH等。
总之,表面活性剂分子是由较短的极性基和较长的碳链组成。
这就是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
例如洗衣粉和肥皂是比较常见的表面活性剂,从结构上看,它们都有亲水性的极性基团—COONa和—SO3Na,也有非极性的亲油性基团—C6H4—C12H25和—C17H25。
表4-1 表面活性剂分类羧酸盐RCOOMM阴离子型硫酸酯盐ROSO磺酸盐RSO3M磷酸酯盐ROPO3M伯胺盐 RNH 2 HX .仲胺盐 CH 3.阳离子型叔胺盐 R-N HX CH 3.CH 3表面活性剂R-N CH 3.CH 3CH 3+X氨基酸型 RNHCH 2CH 2COOH两性型 咪唑啉 R C N N-CH 2CH 2COO CH 2R'--+甜菜碱型 R N CH 2COO +CH 3CH 3聚乙二醇型 RO(CH 2CH 2O)n H (聚氧乙烯型)非离子型多元醇型C RCOOCH 2CH 2OHCH 2OH CH 2OH 醇酰胺型RCON (CH 2CH 2O)n H (CH 2CH 2O)n H三、表面活性剂的分类表面活性剂溶于水后,按电离和不电离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基础
生物降解性是评估表面活性剂环 境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表 面活性剂安全使用的重要前提条
件。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与其化 学结构和组成有关,同时也受到
环境条件的影响。
06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新材料与新性能的表面活性剂研究
新材料
新型表面活性剂材料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等的研究不断涌现,这些新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和适 应性。
3
纳米技术应用
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纳米表面活性剂,可以显著提 高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和渗透性。
05
表面活性剂的环境影响与安全性
表面活性剂的环境污染
表面活性剂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如废水和废渣排放。 表面活性剂可能通过地表水、地下水等途径进入环境,对水生生物和土壤造成影响。
表面活性剂在环境中的残留和积累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长期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磺化法
通过磺酸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 如烷基苯磺酸钠。
氧化法
通过氧化剂氧化有机物生成羧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酸盐。
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改进与优化
1 2
改进分子结构
通过改变分子结构,如增加支链、引入疏水基团 等,提高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润湿性、乳化性 等性能。
复配增效
将不同类型和性质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可以 产生增效作用,提高表面活性剂的综合性能。
发展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绿色化学的发展,新型的表 面活性剂不断涌现,如生物可降解表面活性剂、低刺激性和 低毒性的表面活性剂等,为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 的发展前景。
0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
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
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概述
118
第十八页,共59页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稳定性高,不易受强电解质无 机盐类存在的影响,也不易受酸碱的影响;与其它类型表 面活性剂的相容性好;在水及有机溶剂中皆有良好的溶解 性能,具有良好的乳化、润湿、渗透性、以及起泡、洗涤、 稳泡、抗静电等作用,且无毒;
339
第三十九页,共59页
(3)在胶束表面的吸附增溶 被增溶物分子吸附在胶束的表面区域,或靠近胶束
“栅栏”表面的区域,这种方式增溶在Cmc以上时, 几乎呈一定值。
• 非极性分子 • 极性分子
• 高分子、甘油、糖及某些不溶 于烃的染料
440
第四十页,共59页
(4)在聚环氧乙烷链间的增溶。 具有聚氧乙烷链的非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与前3种不
际应用的要求的一类物质。
8
第八页,共59页
§2.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类及一般性质
1、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表面活性剂分子
非极性亲油基团(烃 链) 极性亲水基团
两亲分子; 不对称、极性;
9
第九页,共59页
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
亲水基是容易溶于水或容易被水所润湿的原子团 ,如磺酸基、羧基、硫酸酯基、羟基、氨基等;
同,被增溶物(如苯,苯酚)包藏于胶束外层的聚环 氧乙烷的亲水链中。
441
第四十一页,共59页
两态模型
两态模型认为:被增溶物质在胶束溶液中分配于水相和胶 束相中,在两相中的分配状态并不相同。胶束被认为是“ 油滴覆盖以极性外衣”,胶束内部溶解被增溶物质,而成 为“溶解态”;当极性较小,而能溶于胶束的被增溶物具 有表面活性时,则它也能发生吸附作用而引起在表面过量 ,这种位于极性较大的胶束-水界面的吸附称为“吸附态”。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知识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知识1.表面张力把液体表面任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称为表面张力,单位为N•m-1。
2.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将能降低溶剂表面张力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而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把能在水溶液中分子发生缔合且形成胶束等缔合体,并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同时还具有润湿﹑乳化﹑起泡﹑洗涤等作用的表面活性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3.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有机化合物,它们能明显地改变两相间的界面张力或液体(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具有润湿﹑起泡﹑乳化﹑洗涤等性能。
就结构而言,表面活性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基团,一端是长链非极性基团,能溶于油而不溶于水,亦即所谓的疏水基团或憎水基,这种憎水基一般都是长链的碳氢化合物,有时也为有机氟﹑有机硅﹑有机磷﹑有机锡链等。
另一端则是水溶性的基团,即亲水基团或亲水基。
亲水基团必须有足够的亲水性,以保证整个表面活性剂能溶于水,并有必要的溶解度。
由于表面活性剂含有亲水基和疏水基,因而它们至少能溶于液相中的某一相。
表面活性剂的这种既亲水又亲油的性质称为两亲性。
4.表面活性剂的类型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既有疏水基团又有亲水基团的两亲性分子。
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团一般是由长链的碳氢构成,如直链烷基C8~C20,支链烷基C8~C20,烷基苯基(烷基碳原子数为8~16)等。
疏水基团的差别主要是在碳氢链的结构变化上,差别较小,而亲水基团的种类则较多,所以表面活性剂的性质除与疏水基团的大小﹑形状有关外,主要还与亲水基团有关。
亲水基团的结构变化较疏水基团大,因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般以亲水基团的结构为依据。
这种分类是以亲水基团是否是离子型为主,将其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其他特殊类型的表面活性剂。
5.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特性①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具有亲油基和亲水基,为两亲分子。
水是强极性液体,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时,根据极性相似相引﹑极性相异相斥原理,其亲水基与水相引而溶于水,其亲油基与水相斥而离开水,结果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吸附在两相界面上,使两相间的界面张力降低。
表面活性剂理论知识详解
铝皂);有机胺皂(三乙醇胺皂)。
③性质: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易被酸及多价盐破坏,
电解质使之盐析。
④应用: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只供外用。
2.硫酸化物:
①通式:R· O· SO3-M+硫酸化油,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
②分类:硫酸化油,如硫酸化蓖麻油,俗称土耳其红
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 concentration,
CMC):表面活性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CMC 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组成有关。
CMC的测定
1.表面张力法:以表面张力对浓度 的对数作图,曲线的转折点即 为 CMC 值。适合于离子表面活性 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电导法:以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摩 尔电导率对浓度或浓度的平方 根作图,曲线的转折点即 CMC 值。 适合于离子表面活性剂。
HLB 0.5~30,具有乳化、润湿、分散、起泡和消泡等 多种优良性能,但增溶能力较弱。
应用:新型的优良乳化剂、增溶剂,是目前能应用于
静脉注射乳剂的一种合成的乳化剂。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
(一)临界胶束浓度
胶束(micelles):当溶液内表面活性剂分子数目不
断增加时,其疏水部分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亲水 部分向着水,几十个或更多分子缔合在一起形成缔合 的粒子,称为胶束。
2、性质: 毒性小,溶血作用较小,化学上不解离, 不易受电解质,pH值的影响;能与大多数药物配伍,广 泛应用于外用、口服制剂和注射剂。
3、常用品种 ①脂肪酸甘油酯 类别:脂肪酸单甘油酯和脂肪酸二甘油酯,如单硬脂酸甘
油酯。
性质:不溶于水,在水、热、酸、碱及酶等下易水解。 应用:HLB 3~4,表面活性弱,用作W/O型辅助乳化剂。
【大学课件】表面活性剂基础知识
• 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是由亲水性和憎水性两部分所组成,
而且这两部分处于一定的平衡状态,具有适度的溶解性。
所以,溶液一般都带有胶体性质。在液体表面和界面进行
正吸附,而且能显示出各种各样的表面活性。
ppt课件
7
2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A
• (1)表面吸附与表面能、表面张力 • 吉布斯(Gibbs)曾提出如下关系式:
• 式中 Γ——表面吸附量,mol/cm2
•
C——溶液浓度,mol/L;
•
σ——表面能,10-3N/m
•
T——绝对温度,K;
•
R——气体常数;
• dσ/dC——表面张力的改变率,表示该物质表面活性大小。
• 表面吸附量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以及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的速率有 关。当dσ/dc为负值,即表面活性剂能使表面张力降低,此时Γ>0。 表面活性剂改变表面张力的作用,和它浓度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表面活性剂基础知识
ppt课件
1
1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A
• 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可溶于液相中并且吸附在相界面上,
使界面能显著降低的物质。 •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作用,是降低分散体系中两相界面的界
面自由能。提高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
ppt课件
2
1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B
• 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亲水基团在溶液中, 凡能电离生成离子称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凡不能电离生成离子的称为非离子表面活 性剂。
ppt课件
8
浓度与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B
一般都是开始时,表 面张力随表面活性剂浓 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 以后则大体上保持不变。
浓度与பைடு நூலகம்面张力之间的关系
ppt课件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知识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知识1.表面张力把液体表面任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称为表面张力,单位为N•m-1。
2.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将能降低溶剂表面张力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而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把能在水溶液中分子发生缔合且形成胶束等缔合体,并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同时还具有润湿﹑乳化﹑起泡﹑洗涤等作用的表面活性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3.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有机化合物,它们能明显地改变两相间的界面张力或液体(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具有润湿﹑起泡﹑乳化﹑洗涤等性能。
就结构而言,表面活性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基团,一端是长链非极性基团,能溶于油而不溶于水,亦即所谓的疏水基团或憎水基,这种憎水基一般都是长链的碳氢化合物,有时也为有机氟﹑有机硅﹑有机磷﹑有机锡链等。
另一端则是水溶性的基团,即亲水基团或亲水基。
亲水基团必须有足够的亲水性,以保证整个表面活性剂能溶于水,并有必要的溶解度。
由于表面活性剂含有亲水基和疏水基,因而它们至少能溶于液相中的某一相。
表面活性剂的这种既亲水又亲油的性质称为两亲性。
4.表面活性剂的类型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既有疏水基团又有亲水基团的两亲性分子。
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团一般是由长链的碳氢构成,如直链烷基C8~C20,支链烷基C8~C20,烷基苯基(烷基碳原子数为8~16)等。
疏水基团的差别主要是在碳氢链的结构变化上,差别较小,而亲水基团的种类则较多,所以表面活性剂的性质除与疏水基团的大小﹑形状有关外,主要还与亲水基团有关。
亲水基团的结构变化较疏水基团大,因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般以亲水基团的结构为依据。
这种分类是以亲水基团是否是离子型为主,将其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其他特殊类型的表面活性剂。
5.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特性①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具有亲油基和亲水基,为两亲分子。
水是强极性液体,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时,根据极性相似相引﹑极性相异相斥原理,其亲水基与水相引而溶于水,其亲油基与水相斥而离开水,结果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吸附在两相界面上,使两相间的界面张力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知识1.表面张力把液体表面任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称为表面张力,单位为N•m-1。
2.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将能降低溶剂表面张力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而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把能在水溶液中分子发生缔合且形成胶束等缔合体,并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同时还具有润湿﹑乳化﹑起泡﹑洗涤等作用的表面活性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3.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有机化合物,它们能明显地改变两相间的界面张力或液体(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具有润湿﹑起泡﹑乳化﹑洗涤等性能。
就结构而言,表面活性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基团,一端是长链非极性基团,能溶于油而不溶于水,亦即所谓的疏水基团或憎水基,这种憎水基一般都是长链的碳氢化合物,有时也为有机氟﹑有机硅﹑有机磷﹑有机锡链等。
另一端则是水溶性的基团,即亲水基团或亲水基。
亲水基团必须有足够的亲水性,以保证整个表面活性剂能溶于水,并有必要的溶解度。
由于表面活性剂含有亲水基和疏水基,因而它们至少能溶于液相中的某一相。
表面活性剂的这种既亲水又亲油的性质称为两亲性。
4.表面活性剂的类型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既有疏水基团又有亲水基团的两亲性分子。
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团一般是由长链的碳氢构成,如直链烷基C8~C20,支链烷基C8~C20,烷基苯基(烷基碳原子数为8~16)等。
疏水基团的差别主要是在碳氢链的结构变化上,差别较小,而亲水基团的种类则较多,所以表面活性剂的性质除与疏水基团的大小﹑形状有关外,主要还与亲水基团有关。
亲水基团的结构变化较疏水基团大,因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般以亲水基团的结构为依据。
这种分类是以亲水基团是否是离子型为主,将其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其他特殊类型的表面活性剂。
5.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特性①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具有亲油基和亲水基,为两亲分子。
水是强极性液体,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时,根据极性相似相引﹑极性相异相斥原理,其亲水基与水相引而溶于水,其亲油基与水相斥而离开水,结果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吸附在两相界面上,使两相间的界面张力降低。
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在界面上吸附越多,界面张力降低越大。
②吸附膜的一些性质●吸附膜的表面压力: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吸附形成吸附膜,如在界面上放置一无摩擦可移动浮片,以浮片沿溶液面推动吸附质膜,膜对浮片产生一压力,此压力称为表面压力。
●表面黏度:与表面压力一样,表面黏度是由不溶性分子膜表现出的一种性质。
以细金属丝悬吊一白金环,令其平面接触水槽的水表面,旋转白金环,白金环受水的黏度阻碍,振幅逐渐衰减,据此可测定表面黏度,方法是:先在纯水表面进行实验,测出振幅衰减,然后测定形成表面膜后的衰减,从两者的差值求出表面膜的黏度。
表面黏度与表面膜的牢固度密切有关由于吸附膜有表面压力和黏度,它必定具有弹性。
吸附膜的表面压力越大,黏度越高,其弹性模量就越大。
表面吸附膜的弹性模量在稳泡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③胶束的形成表面活性剂的稀溶液服从理想溶液所遵循的规律。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吸附量随溶液浓度增高而增多,当浓度达到或超过某值后,吸附量不再增加,这些过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内是杂乱无章的,抑或以某种有规律的方式存在。
实践和理论均表明,它们在溶液内形成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为胶束。
●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胶束的结构(略)●影响胶束浓度的因素(略)④常见表面活性剂的cmc值。
(注意观看书本)6.亲水亲油平衡值HLB是hydrophile lipophile balance的缩写,表示了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具有的亲水亲油平衡值,即表面活性剂HLB值。
HLB值大,表示分子的亲水性强,亲油性弱;反之亲油性强,亲水性弱。
①HLB值的规定HLB值是个相对值,故在制定HLB值时,作为标准,规定无亲水性能的石蜡的HLB值为0,而水溶性较强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的HLB值为40。
因此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一般在1~40范围以内。
通常来说,HLB值小于10的乳化剂为亲油性的,而大于10的乳化剂则是亲水性的。
因此,由亲油性到亲水性的转折点约为10。
根据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可大致了解其可能的用途,如表1-3所示。
8~18。
② HLB值的确定(略)。
7.乳化作用和增溶作用两种互不溶的液体,一种以微粒(液滴或液晶)分散于另一种中形成的体系称为乳状液。
形成乳状液时由于两液体的界面积增大,所以这种体系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为使乳状液稳定需要加入第三组分—乳化剂以降低体系的界面能。
乳化剂属于表面活性剂,其主要功能是起乳作用。
乳状液中以液滴存在的那一相称为分散相(或内相﹑不连续相),连成一片的另一相叫做分散介质(或外相﹑连续相)。
①乳化剂和乳状液常见的乳状液,一相是水或水溶液,另一相是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物,如油脂﹑蜡等。
水和油形成的乳状液,根据其分散情形可分为两种:油分散在水中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以O/W(油/水)表示:水分散油中形成油包水型乳状液,以W/O(水/油)表示。
此外还可能形成复杂的水包油包水W/O/W型和油包水包油O/W/O型的多元乳状液。
乳化剂是通过降低界面张力和形成单分子界面膜使乳状液稳定的。
在乳化作用中对乳化剂的要求:a:乳化剂必须能吸附或富集在两相的界面上,使界面张力降低;b:乳化剂必须赋予粒子以电荷,使粒子间产生静电排斥,或在粒子周围形成一层稳定的﹑黏度特别高的保护膜。
所以,用作乳化剂的物质必须具有两亲基团才能起乳化作用,表面活性剂能满足这种要求。
②乳化液的制备方法和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制备乳状液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机械法使液体以微小的粒子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工业上多采用这种方法制备乳状液;另一种是将液体以分子状态溶于另一液体中,然后使其适当地聚集而形成乳状液。
乳状液的稳定性是指反抗粒子聚集而导致相分离的能力。
乳状液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体系,有较大的自由能。
因此所谓乳状液的稳定性实际上是指体系达到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即体系中一种液体发生分离所需要的时间。
当界面膜中有脂肪醇﹑脂肪酸和脂肪胺等极性有机物分子时,膜强度显著增高。
这是因为,在界面吸附层中乳化剂分子与醇﹑酸和胺等极性分子发生作用形成“复合物”,使界面膜强度增高的缘故。
由两种以上表面活性剂组成的乳化剂称为混合乳化剂。
混合乳化剂吸附在水/油界面上,分子间发生作用可形成络合物。
由于分子间强烈作用,界面张力显著降低,乳化剂在界面上吸附量显著增多,形成的界面膜密度增大,强度增高。
液珠的电荷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
稳定的乳状液,其液珠一般都带有电荷。
当使用离子型乳化剂时,吸附在界面上的乳化剂离子其亲油基插入油相,亲水基处于水相,从而使液珠带电。
由于乳状液的液珠带同种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不易聚结,使稳定性增高。
可见,液珠上吸附的乳化剂离子越多,其带电量越大,防止液珠聚结能力也越大,乳状液体系就越稳定。
乳状液分散介质的黏度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一般,分散介质的黏度越大,乳状液的稳定性越高。
这是因为分散介质的黏度大,对液珠的布朗运动阻碍作用强,减缓了液珠之间碰撞,使体系保持稳定。
通常能溶于乳状液的高分子物质均能增高体系的黏度,使乳状液的稳定性增高。
此外高分子还能形成坚固的界面膜,使乳状液体系更加稳定。
在某些情况下加入固体粉未也能使乳状液趋于稳定。
固体粉未处于水﹑油中或界面上,取决于油﹑水对固体粉未的润湿能力,若固体粉未完全为水润湿,又能被油润湿,才会滞留于水油界面上。
固体粉未使乳状液稳定的原因在于,聚集于界面的粉未增强了界面膜,这与界面吸附乳化剂分子相似,故固体粉未料子在界面上排列得越紧密,乳状液越稳定。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后具有能使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大的能力,且此时溶液呈透明状,胶束的这种作用称为增溶。
能产生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叫做增溶剂,被增溶的有机物称为被增溶物。
8.泡沫泡沫在洗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泡沫是指气体分散在液体或固体中的分散体系,气体为分散相,液体或固体为分散介质,前者称为液体泡沫,而后者称为固体泡沫,如泡沫塑料,泡沫玻璃,泡沫水泥等。
(1)泡沫的形成我们这里所说的泡沫,是指被液体薄膜隔开的气泡的聚集物。
这种泡沫由于分散相(气体)和分散介质(液体)的密度相差较大,加之液体的黏度低,因此气泡总是能很快地升到液面。
形成泡沫的过程是将大量气体带入液体,液体中的气泡又很快返回到液面,形成由少量液气隔开的气泡聚集体泡沫在形态上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作为分散相的气泡常常是呈多面体形状,这是因为在气泡的相交处,有一种液膜变薄的趋势使气泡成为多面体,当液膜变薄到一定程度,则导致气泡破裂;其二是,纯净液不能形成稳定的泡沫,能形成泡沫的液体,至少是两个以上的组分。
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是典型的易产生泡沫的体系,其生成泡沫的能力与其他性能也有一定的关系。
起泡力好的表面活性剂称为起泡剂。
起泡剂尽管具有良好的泡沫能力,但形成的泡沫不一定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即其稳定性不一定良好。
为了保持泡沫的稳定,常在起泡剂中加入能增加泡沫稳定性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稳泡剂,常用的稳泡剂有月桂酰二乙醇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胺的氧化物。
(2)泡沫的稳定性泡沫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最后的趋势是破泡之后体系内液体的总表面积减小,自由能降低。
消泡过程就是隔开气体的液膜由厚变薄,直至破裂的过程。
因此,泡沫的稳定程度主要是由排液快慢和液膜的强度决定的。
其影响因素还有以下几种。
①表面张力从能量观点考虑,低表面张力对于泡沫的形成比较有利,但不能保证泡沫稳定。
表面张力低,压差小,排液速度变慢,液膜变薄较慢,有利于泡沫的稳定。
②表面黏度决定泡沫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于液膜强度,而液膜强度主要决定于表面吸附膜的坚固性,以表面黏度为其量度。
实验证明,表面黏度较大的溶液所生成的泡沫寿命较长。
这是因为表面吸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膜强度增大,从而提高泡沫的寿命。
③溶液黏度当液体本身的黏度增大时,液膜中的液体不易排出,液膜厚度变薄的速度较慢,延缓了液膜破裂的时间,增加了泡沫的稳定性。
④表面张力的“修复”作用表面活性剂吸附于表面的液膜,有反抗液膜表面扩张或收缩的能力,我们将这一能力称为修复作用。
这是因为有表面活性剂在表面上吸附的液膜,扩张其表面积将降低表面吸附分子的浓度,增大表面张力。
进一步扩大表面将需要做更大的功。
反之表面积收缩将增加表面吸附分子的浓度,即减小表面张力,不利于进一步的收缩。
⑤气体通过液膜的扩散由于毛细压力的存在,泡沫中小泡的压力要比大泡压力高,会造成小泡中的气体透过液膜扩散到低压的大泡中,造成小泡变小,大泡变大,最终泡沫破裂的现象。